又過了一段時間,父親李鐵船在官場中遭遇了一場突如其來的排擠風波。有人以五萬黑金的巨額賄賂,試圖將他擠出富饒的香山縣。麵對如此黑暗的官場鬥爭,李鐵船雖心有不甘,但無奈之下,也隻能被迫離開他深愛的香山縣,調任廣東海陽縣縣令。
李準剛風塵仆仆地迴到香山,還沒來得及好好歇息,舒緩一下旅途的疲憊,便又接到了父親的要求 —— 再次前往北京讀書。
這一次,李準經過深思熟慮,決定獨自北上,不再讓黃老師陪伴。他依舊選擇住在城內胡同西口大佛寺太史少軒的家裏,隻因少軒家的對麵便是父親老師的住所,這樣的地理位置十分便利,方便他隨時前去請教問題,汲取知識的養分。
再次來到北京,這座古老而繁華的城市對於李準來說,既熟悉又陌生。他的生活也隨之有了全新的節奏。他主要與父親老師的孫子蔭桓一同前往東園讀書。每天清晨,天色尚暗,星辰還在天空中閃爍,仿佛在訴說著夜的故事。李準便早早地起床,他的動作迅速而利落,簡單洗漱後,便匆匆出門,與早已等候在門口的蔭桓會合。兩人一路相伴,迎著清晨的微風,向著東園走去。到了東園,他們便立刻投入到一天緊張而充實的學習中。
課堂上,他們專注地聽講,不放過老師講的任何一個知識點;認真地做筆記,將老師傳授的知識一一記錄下來。時而,他們還會與同窗們一起熱烈地討論問題,思維的火花在課堂上不斷碰撞,綻放出絢麗的光彩。中午,陽光灑在學堂的庭院裏,他們在學堂裏與同學們一起用餐,大家圍坐在一起,一邊品嚐著簡單而樸素的飯菜,一邊交流著學習心得。歡聲笑語迴蕩在學堂的每一個角落,仿佛整個學堂都沉浸在一片歡樂的海洋之中。
每天放學迴家的途中,是他們最輕鬆愉快的時光。他們會聊聊廣東和北京兩地的奇聞軼事,分享著彼此家鄉的風土人情;或是談論著當天學習的收獲和困惑,互相交流學習方法和心得。一路上,他們有說有笑,歡聲笑語不斷,那輕鬆愜意的氛圍,讓他們忘卻了一天的疲憊。
然而,一次偶然的機會,兩人在迴家的路上聊起了京城官場的事情,原本輕鬆愉快的氣氛卻漸漸變得有些微妙起來。蔭桓隨口說道:“李準,你知道嗎?在北京城,隻要隨意往公廁扔一塊石頭,就能砸中一個七品芝麻官。” 這句話就像是一顆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瞬間激起了層層漣漪。
李準聽後驚訝地瞪大了眼睛,那眼神中充滿了疑惑與好奇,連忙問道:“喲,是因為北京是朝廷所在地,皇親國戚多,衙門多,所以京官多嗎?” 他的聲音中帶著一絲急切,渴望能從蔭桓那裏得到答案。
蔭桓神秘地壓低聲音,仿佛在講述一個不為人知的秘密:“你隻說對了一半。京城實職官員隻有一成,其他賦閑在家待再分配的官員占一成,其餘捐納官銜未獲實職等補缺的占八成。” 他的聲音低沉而神秘,仿佛將李準帶入了一個神秘的官場世界。
李準嚇了一跳,不禁提高了聲音,那聲音中充滿了震驚:“等候補缺的官有這麽多?” 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心中對京城官場的複雜程度有了更深的認識。
蔭桓笑了笑,那笑容中帶著一絲無奈,接著問道:“你聽說過朝廷的捐納嗎?” 這個問題就像是一把鑰匙,似乎要打開一扇通往神秘官場世界的大門。
李準老實迴答:“沒聽過。”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絲迷茫,對這個陌生的詞匯充滿了好奇。
蔭桓神秘兮兮地說:“清朝通過捐納獲得官銜的人數,至少是現任實職官員的十倍。所以才說,在北京隨便往公廁扔塊石頭,就能砸中一個縣令。” 他的話讓李準對京城官場的混亂和複雜有了更加直觀的感受。
李準似懂非懂地點點頭,說:“哦,好多人花了銀子還沒當上官。” 他的心中對那些通過捐納獲得官銜的人產生了一絲同情,同時也對官場的這種現象感到深深的無奈。
蔭桓接著問:“聽說外地人到了廣東才覺得自己錢包癟,是真的嗎?” 這個問題又將話題引向了另一個方向。
李準想了一會兒,緩緩說道:“廣東沿海農村普遍種植蠶桑,織絲綢出口西洋,都賺了大錢。” 他的聲音中帶著一絲自豪,為自己家鄉的繁榮感到驕傲。
蔭桓有些不好意思地說:“我有句話,可能唐突冒犯你,你可以不迴答。” 他的臉上露出一絲猶豫和尷尬。
李準誠懇地說:“蔭桓,沒事。你爺爺是我父親的老師,我倆又是同學,你盡管說,我一定老實迴答。” 他的語氣中充滿了真誠和坦率,展現出他的大度和豁達。
蔭桓還是有點不好意思地說:“那你家在廣東算有錢人家嗎?” 這個問題讓氣氛變得更加微妙起來。
李準稍加思索,大方地說:“我也不知道算不算。基本溫飽不愁,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吧。” 他的迴答既真實又謙遜,沒有絲毫的炫耀和隱瞞。
蔭桓不經意地說:“哦,經濟條件這麽好,你父親官薪並不高吧?難不成你父親有撈錢的法子?” 這句話就像是一把鋒利的劍,瞬間刺痛了李準的心。
李準一聽,頓時眉頭緊皺,心中湧起一股強烈的不悅。他立刻反問道:“那我問你,你們家在京城經濟條件也不錯,錢也是撈來的?” 他的聲音中帶著一絲憤怒和不滿,對蔭桓的質疑感到十分生氣。
蔭桓沒想到李準反應這麽大,愣了一下,苦笑說:“其實,我們家在京城隻是中偏下水平。我爺爺常說,做官不要想發財,想發財就不要來做官。” 他的臉上露出一絲尷尬和無奈,試圖解釋自己的無心之失。
李準依然有些激動地說:“說得太好了!其實我父親縣令的官俸並不高,隻夠一家人勉強糊口。但我們在老家四川鄰水縣開辦有煤鐵礦、造紙廠,家裏還有雞鴨場、漁場,經營得不錯,每年分紅是我父親薪俸的十幾倍。你說我父親還用得著喪盡天良、費腦筋想歪點子去撈錢嗎?” 他的話語中充滿了對父親的維護和自豪,同時也表達了對官場腐敗現象的厭惡。
蔭桓見李準真的生氣了,連忙解釋道:“我隻是隨口一問,沒別的意思,你別往心裏去啊,李準。” 他的聲音中帶著一絲歉意和誠懇,希望能得到李準的諒解。
李準看蔭桓的樣子,也覺得自己可能反應過度了,稍微平複了一下情緒,說:“我知道你可能沒惡意,但這種話還是不要輕易說,畢竟關乎長輩的名譽。” 他的語氣中既有對蔭桓的寬容,也有對長輩名譽的重視。
蔭桓點點頭,說:“是我不對,我以後會注意的。李準,你父親真了不起。我若考試兩次不中,就會放棄,走捐納這條路。不過這官場的路可不好走,你若高中,以後還得多靠你提點我呢。” 他的話語中充滿了對李準父親的敬佩,同時也表達了自己對未來的擔憂和期待。
李準拱手誠懇地說:“你比我更聰明,肯定能考中的。” 他的語氣中充滿了對蔭桓的鼓勵和信任,展現出他的善良和友好。
蔭桓說:“咱們不要互相吹捧了,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吧。靠捐納得來的官銜,又有什麽真本事呢?我還是想憑自己的努力去爭取,我才不走捐納這條路呢。” 末了,他再補充一句:“李準,你會反對捐納入仕嗎?”
李準剛準備表明自己的態度,突然想起父親曾無意中提及的一件往事,這件事似乎與捐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他心中一震,意識到自己的迴答或許會對未來的人生道路產生重大影響。在這關鍵時刻,他該如何抉擇?他的決定又會如何改變他與蔭桓的關係,以及他在官場的命運?
李準剛風塵仆仆地迴到香山,還沒來得及好好歇息,舒緩一下旅途的疲憊,便又接到了父親的要求 —— 再次前往北京讀書。
這一次,李準經過深思熟慮,決定獨自北上,不再讓黃老師陪伴。他依舊選擇住在城內胡同西口大佛寺太史少軒的家裏,隻因少軒家的對麵便是父親老師的住所,這樣的地理位置十分便利,方便他隨時前去請教問題,汲取知識的養分。
再次來到北京,這座古老而繁華的城市對於李準來說,既熟悉又陌生。他的生活也隨之有了全新的節奏。他主要與父親老師的孫子蔭桓一同前往東園讀書。每天清晨,天色尚暗,星辰還在天空中閃爍,仿佛在訴說著夜的故事。李準便早早地起床,他的動作迅速而利落,簡單洗漱後,便匆匆出門,與早已等候在門口的蔭桓會合。兩人一路相伴,迎著清晨的微風,向著東園走去。到了東園,他們便立刻投入到一天緊張而充實的學習中。
課堂上,他們專注地聽講,不放過老師講的任何一個知識點;認真地做筆記,將老師傳授的知識一一記錄下來。時而,他們還會與同窗們一起熱烈地討論問題,思維的火花在課堂上不斷碰撞,綻放出絢麗的光彩。中午,陽光灑在學堂的庭院裏,他們在學堂裏與同學們一起用餐,大家圍坐在一起,一邊品嚐著簡單而樸素的飯菜,一邊交流著學習心得。歡聲笑語迴蕩在學堂的每一個角落,仿佛整個學堂都沉浸在一片歡樂的海洋之中。
每天放學迴家的途中,是他們最輕鬆愉快的時光。他們會聊聊廣東和北京兩地的奇聞軼事,分享著彼此家鄉的風土人情;或是談論著當天學習的收獲和困惑,互相交流學習方法和心得。一路上,他們有說有笑,歡聲笑語不斷,那輕鬆愜意的氛圍,讓他們忘卻了一天的疲憊。
然而,一次偶然的機會,兩人在迴家的路上聊起了京城官場的事情,原本輕鬆愉快的氣氛卻漸漸變得有些微妙起來。蔭桓隨口說道:“李準,你知道嗎?在北京城,隻要隨意往公廁扔一塊石頭,就能砸中一個七品芝麻官。” 這句話就像是一顆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瞬間激起了層層漣漪。
李準聽後驚訝地瞪大了眼睛,那眼神中充滿了疑惑與好奇,連忙問道:“喲,是因為北京是朝廷所在地,皇親國戚多,衙門多,所以京官多嗎?” 他的聲音中帶著一絲急切,渴望能從蔭桓那裏得到答案。
蔭桓神秘地壓低聲音,仿佛在講述一個不為人知的秘密:“你隻說對了一半。京城實職官員隻有一成,其他賦閑在家待再分配的官員占一成,其餘捐納官銜未獲實職等補缺的占八成。” 他的聲音低沉而神秘,仿佛將李準帶入了一個神秘的官場世界。
李準嚇了一跳,不禁提高了聲音,那聲音中充滿了震驚:“等候補缺的官有這麽多?” 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心中對京城官場的複雜程度有了更深的認識。
蔭桓笑了笑,那笑容中帶著一絲無奈,接著問道:“你聽說過朝廷的捐納嗎?” 這個問題就像是一把鑰匙,似乎要打開一扇通往神秘官場世界的大門。
李準老實迴答:“沒聽過。”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絲迷茫,對這個陌生的詞匯充滿了好奇。
蔭桓神秘兮兮地說:“清朝通過捐納獲得官銜的人數,至少是現任實職官員的十倍。所以才說,在北京隨便往公廁扔塊石頭,就能砸中一個縣令。” 他的話讓李準對京城官場的混亂和複雜有了更加直觀的感受。
李準似懂非懂地點點頭,說:“哦,好多人花了銀子還沒當上官。” 他的心中對那些通過捐納獲得官銜的人產生了一絲同情,同時也對官場的這種現象感到深深的無奈。
蔭桓接著問:“聽說外地人到了廣東才覺得自己錢包癟,是真的嗎?” 這個問題又將話題引向了另一個方向。
李準想了一會兒,緩緩說道:“廣東沿海農村普遍種植蠶桑,織絲綢出口西洋,都賺了大錢。” 他的聲音中帶著一絲自豪,為自己家鄉的繁榮感到驕傲。
蔭桓有些不好意思地說:“我有句話,可能唐突冒犯你,你可以不迴答。” 他的臉上露出一絲猶豫和尷尬。
李準誠懇地說:“蔭桓,沒事。你爺爺是我父親的老師,我倆又是同學,你盡管說,我一定老實迴答。” 他的語氣中充滿了真誠和坦率,展現出他的大度和豁達。
蔭桓還是有點不好意思地說:“那你家在廣東算有錢人家嗎?” 這個問題讓氣氛變得更加微妙起來。
李準稍加思索,大方地說:“我也不知道算不算。基本溫飽不愁,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吧。” 他的迴答既真實又謙遜,沒有絲毫的炫耀和隱瞞。
蔭桓不經意地說:“哦,經濟條件這麽好,你父親官薪並不高吧?難不成你父親有撈錢的法子?” 這句話就像是一把鋒利的劍,瞬間刺痛了李準的心。
李準一聽,頓時眉頭緊皺,心中湧起一股強烈的不悅。他立刻反問道:“那我問你,你們家在京城經濟條件也不錯,錢也是撈來的?” 他的聲音中帶著一絲憤怒和不滿,對蔭桓的質疑感到十分生氣。
蔭桓沒想到李準反應這麽大,愣了一下,苦笑說:“其實,我們家在京城隻是中偏下水平。我爺爺常說,做官不要想發財,想發財就不要來做官。” 他的臉上露出一絲尷尬和無奈,試圖解釋自己的無心之失。
李準依然有些激動地說:“說得太好了!其實我父親縣令的官俸並不高,隻夠一家人勉強糊口。但我們在老家四川鄰水縣開辦有煤鐵礦、造紙廠,家裏還有雞鴨場、漁場,經營得不錯,每年分紅是我父親薪俸的十幾倍。你說我父親還用得著喪盡天良、費腦筋想歪點子去撈錢嗎?” 他的話語中充滿了對父親的維護和自豪,同時也表達了對官場腐敗現象的厭惡。
蔭桓見李準真的生氣了,連忙解釋道:“我隻是隨口一問,沒別的意思,你別往心裏去啊,李準。” 他的聲音中帶著一絲歉意和誠懇,希望能得到李準的諒解。
李準看蔭桓的樣子,也覺得自己可能反應過度了,稍微平複了一下情緒,說:“我知道你可能沒惡意,但這種話還是不要輕易說,畢竟關乎長輩的名譽。” 他的語氣中既有對蔭桓的寬容,也有對長輩名譽的重視。
蔭桓點點頭,說:“是我不對,我以後會注意的。李準,你父親真了不起。我若考試兩次不中,就會放棄,走捐納這條路。不過這官場的路可不好走,你若高中,以後還得多靠你提點我呢。” 他的話語中充滿了對李準父親的敬佩,同時也表達了自己對未來的擔憂和期待。
李準拱手誠懇地說:“你比我更聰明,肯定能考中的。” 他的語氣中充滿了對蔭桓的鼓勵和信任,展現出他的善良和友好。
蔭桓說:“咱們不要互相吹捧了,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吧。靠捐納得來的官銜,又有什麽真本事呢?我還是想憑自己的努力去爭取,我才不走捐納這條路呢。” 末了,他再補充一句:“李準,你會反對捐納入仕嗎?”
李準剛準備表明自己的態度,突然想起父親曾無意中提及的一件往事,這件事似乎與捐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他心中一震,意識到自己的迴答或許會對未來的人生道路產生重大影響。在這關鍵時刻,他該如何抉擇?他的決定又會如何改變他與蔭桓的關係,以及他在官場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