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林得知後軍主將匡明被斬,後軍此時已被朝廷步騎混合的大軍擊潰,頓時心中一陣大亂,他再迴頭觀望一番兩側敗退而迴的潰兵,朝廷大軍已然尾隨殺來,直奔自己的中軍,此時若是再不做出正確的決定,恐怕今夜便是自己的死期,於是趙林急令全軍向北突圍,返迴淮安固守。
冀北軍得到主帥趙林之命,即刻向北全力突圍,藺聞宇所率鳳翔軍及萬餘騎兵雖然勇猛也無法阻擋近十萬大軍的突圍,何況藺聞宇在出發之前已然得到了李患之的命令,如果敵人全力突圍,不必死戰,放他們過去可也。
故而藺聞宇不曾死戰阻攔,而是命令大軍兩側放行,之後又與左英升合兵一處隨後掩殺一陣,冀北軍經此一敗損失慘重,十餘萬大軍隻剩七八萬人逃走,三萬餘人戰死,兩萬多人投降,惶惶如喪家之犬,急急向北而逃。
左英升與藺聞宇兵馬而立望著北逃的冀北敗軍,也是不由一陣放聲大笑,這些日子以來一直的憋悶一掃而空,正自歡喜之時,有斥候來報,說是鶴林山方向有冀北敗軍的騎兵逃來,數量足有兩萬餘人。
二人聽罷稟報急忙令軍士列陣,又令弩弓營前置,排列整齊,隻等冀北敗退的騎兵撞來,不過片刻之後,一片喧囂的人喊馬嘶之聲傳來,果見冀北騎兵唿唿啦啦如同散兵遊勇一般敗退而來,這些騎兵一個個汗流浹背,丟盔卸甲,不時向後張望,一臉的驚懼神色。卻並未注意他們自己敗逃的方向已經有一頭兇猛巨獸,張開血盆大口等待著他們自投羅網。
“放!”待到冀北騎兵到了近前,朝廷弩弓營的各隊小旗官揮動高舉的手臂,一聲令下,瞬間一陣暴雨般的弩箭飛騰而起,朝著冀北騎兵激射而去。
“那是什麽?!”冀北敗退的騎兵有人看見了前方射來的弩箭,頓時臉色一陣慘白,剛才他們被朝廷大軍在鶴林山腳下射的人仰馬翻,死傷無數,那恐怖的場景現在還如在眼前,現在再次麵對這迎麵而來的箭雨,還哪裏有半點抵抗的心思。
“啊!”很多騎兵連人帶馬被瞬間射成了滾地葫蘆,發出一陣陣淒厲的慘叫之聲。
奔騰的戰馬摔倒在地,將背上的騎兵掀翻出去,行進的道路上立刻留下一道道殷紅的血痕,鮮血不要命的潑灑四周的一切,讓人看的觸目驚心。有些冀北騎兵還想靠著戰馬的速度衝過去,結果還沒等靠近朝廷大軍的弩陣就被射成了刺蝟,翻身栽倒在山路之上血染黃沙。
更多的騎兵看到這一幕已經完全放棄了抵抗,急忙跳下戰馬,高喊投降,左英升及藺聞宇見再無人向自己這邊衝來,才下令停止射擊,派人前去將這些投降的冀北騎兵統一擒拿,等待戰後再做處理。
正忙碌之時,隻見鶴林山方向來了一隊大軍,為首一人正是女皇李患之,身後許儔、雲破軍兩員大將分列左右,向這邊急急而來。
左英升與藺聞宇急忙上前見禮,向李患之稟報剛才的軍情,李患之聽罷大喜,又令留下少量軍士安撫戰俘,其餘人合兵一處向北往淮安城急進而行。
卻說趙林帶著殘兵敗將向淮安而走,一路之上不敢少有停留,走了數裏隻聽路旁山林之中一聲鼓響,一隊人馬殺來,為首一將頭戴軟玉鑲金盔,身穿大葉明光甲,腰係玉帶,足蹬戰靴,臥蠶眉丹鳳眼,三綹須髯飄散胸前,胯下一匹青鬃玉夜馬,掌中三尖兩刃刀,正是朝廷淮北大營總領官陸明義。
趙林觀之大驚,不敢抵敵急令撤兵,冀北軍毫無戰心隻顧逃命,被陸明義率五萬淮北大營軍兵隨後掩殺,趙林見勢知難以逃走,即命身邊兩將何凡、霍猛率兵斷後,自統大軍向北而逃。
何凡、霍猛二將領命率一萬冀北軍兵斷後,陸明義縱馬殺來見二人揮軍死戰,不由大怒,拍馬舞刀直取二將,二將挺槍來迎,三人戰有二十餘合,何凡被陸明義一刀斬與馬下,霍猛大驚之下撥馬便走,哪知陸明義胯下乃是寶馬良駒,眨眼之間便追到身後,手起一刀將霍猛劈為兩半。
冀北斷後的萬餘軍兵見主將已死,皆跪地乞降,陸明義命人安撫收編,又帶其餘軍兵向淮安殺去。
趙林被陸明義率兵一陣衝殺,又失了數萬軍馬,待逃到淮安城下,麾下之餘不足五萬兵馬,一個個灰頭土臉,狼狽不堪,趙林看著自己手下的一眾敗軍和垂頭喪氣的將領們,心中不由五味雜陳,想自己統領三十萬大軍南征,那時何等的氣吞天下之勢,原以為趁朝廷新皇登基,政局不穩之時,攻城略地,能夠撈得好處,不想幾番鬥智鬥勇之下,還是中了那女皇之計,如今損兵折將,大敗虧輸,即便是逃迴了淮安,之後又如何去見自己的兄長,冀北的主君雍侯趙猛。
想到這他不由頓足捶胸,放聲痛哭,拔出寶劍便要自刎謝罪,手下眾將急忙拚死攔住,好生勸慰半晌,方才作罷。
趙林暫收悲痛,抬頭看了看淮安城樓之上的守軍,高聲叫道:“我乃是趙林,快開城門!”叫了半天卻沒有一點迴應,趙林不由心中詫異,再要喊時,隻見城樓之上一片繡龍旌旗豎起,守城士兵點起火把,頓時照的城樓之上亮如白晝,趙林細看之下,不由大驚失色。
隻見那城樓上守城的軍兵清一色的朝廷大軍,各持兵刃,對著城下的冀北大軍怒目而視,哪裏還有半個冀北軍的身影。
趙林正自驚疑不定,隻見城門打開,三聲鼓響,一員大將統領數萬大軍衝殺而出,那員將頭戴束發冠,身穿黃金甲,外套文武袍,胯下一匹追風赤焰馬,掌中一條畫杆方天戟,正是朝廷禁軍總領,鎮北將軍霍清明。
趙林此時已經是如墜霧中,他無論如何沒想到自己的大本營淮安城為何會一夜之間便被霍清明攻破。他哪裏知道這乃是李患之的計謀,李患之在得知軍糧將盡之時,便突然想到用減灶之法來騙取冀北相信自己是因為軍糧不足而退兵,故而命大軍每日晚間退五裏下寨,又每日減去一成數量的火灶,使趙林相信自己是因為無糧而真的要退兵返迴江南之地,趙林果然中計隨後追殺而來。
李患之親統龍驤、豹韜兩軍為誘餌,先伏神臂弩手於鶴林半山之上,又命隨軍的神臂弩手隱匿藏形,直到方嘯鳴率騎兵追來便兩麵齊射,而後以豹韜軍拒馬槍兵為前鋒,自己親領大軍隨後衝殺,兩麵夾擊一舉將冀北最有戰鬥力的騎兵部隊擊潰。
李患之料定趙林必派騎兵為前鋒先來追趕,他自己必統大軍隨後而來,騎兵馬快,趙林中軍與前鋒騎兵之間必有一段距離,一旦遇襲,雙方之間定然無法互相救援,就連信息傳遞都是個問題,於是李患之又命左英升提前伏軍於亂石林之側,待趙林大軍來到便以弩車弩箭突襲,而後再率兵掩殺,與提前埋伏好的藺聞宇兩路夾擊,趙林中軍必敗無疑。
趙林兵敗必返迴淮安城,於是命陸明義提前率淮北大營之軍伏於路旁,待趙林迴軍之時半路截殺,雖不能殺了趙林,但是也可讓其損兵折將,奪其軍資器械等物。
這最後一路便是霍清明,李患之早就在出發以前讓霍清明帶領五萬大軍提前離開了大營,轉小路偷偷埋伏在淮安城之側,待趙林大軍盡出去追趕朝廷大軍之際,趁著淮安城內空虛,霍清明揮軍對淮安猛攻,僅剩數千守軍的淮安如何能夠抵擋,不到一個時辰便被霍清明攻破,城內守軍被殺的被殺,投降的投降,再無任何抵抗之力,就連沒有隨趙林出城的何無疑都無計可施,隻能趁亂混在亂軍之中被一同擒拿,他也隻要等待機會再做計較。
趙林當然無法知道李患之這一係列的安排,此刻他見霍清明宛如天神般縱馬殺來,已經是嚇得心膽俱裂,再也不敢耽擱,撥轉馬頭率領殘兵繞城而走,向西北方向而逃。
霍清明率軍追殺而來,趙林所統冀北軍倉皇逃竄半夜,此刻已經是人困馬乏,筋疲力盡,如此能與霍清明麾下以逸待勞的朝廷大軍相比,不過多時霍清明已經率兵將趙林圍住,兩軍雖是數量相當,但一個乃是兵疲意阻,一個卻是戰意盎然,一陣短兵相接之下,冀北軍被殺的屍橫遍野,血流成河,趙林正指揮頑抗之際,隻聽不遠處喊殺之聲驚天動地而來,他定睛觀看隻見朝廷大軍山唿海嘯一般潮湧而來,那手中所持的火把,仿佛夜空下點點繁星,又像是長路之上的火龍蜿蜒湧動,高舉刀槍手持利刃,直撲自己而來。
趙林頓時麵如死灰,他見那殺將而來的大軍之中一杆繡金龍旗迎風飄展,旗下一員女將,騎跨戰馬高挽青絲,背插雙槍,手持鐵劍,宛如仙宮神母,天君下凡。
冀北所剩四五萬殘軍被數倍於己的朝廷大軍團團圍住,一陣刀劈劍砍,槍挑馬踏,死者不計其數,所餘萬餘人皆伏地乞降,方才逃得性命。
冀北統帥趙林並手下二十多員將官全部戰死當場,李患之念趙林勇於任事,多年從軍,又是冀北雍侯趙猛之弟,命人以侯爵之禮厚葬,並安撫降將降兵及淮安百姓,收繳城內冀北軍糧草軍資,其獲甚巨,足夠三十萬大軍數月所用。
李患之占領淮安,切斷了冀北江北之地與周邊的聯係,淮安以南至塹江北岸地區,以及淮安周圍數十裏內的城鎮聞朝廷占據了淮安,汾陽侯趙林兵敗身死,均是望風而降,李患之占領淮安之後便輕而易舉占據了冀北的江北之地。
李患之封鎮北將軍霍清明為征北將軍坐鎮淮安總攬軍務,又封陸明義為左將軍,參讚軍機輔助霍清明,令孫庭堅、王耽前來淮安,聽霍清明調遣。
又將淮北大營更名為江南大營,命左英升率飛熊軍駐守。在塹江之北岸鶴林一側新建江北大營,以為淮安後勤及轉運之保障,命杜明領虎賁軍駐防。
李患之自統大軍返迴京城,他這次雖然統領大軍取得對冀北的大勝,但是這其中的驚險卻隻要他自己才知道,而且最後朝廷大軍的軍糧居然出現了問題,不由讓他放棄了繼續向北進軍的打算,他必須返迴京城將朝廷內部的人事處理妥當,不然自己在前方揮斥方遒,後方不時出現問題,如何讓他放心得下。
這一次他要將朝廷的權力架構徹底敲定,並讓他設想的幾項事務盡快落實施行,為之後的軍事行動提供最為強力的保障,讓他之後的行軍可以高枕無憂。
於是李患之安排好,並交代好每個重要將領要謹慎持守不可怠慢之後,便統領大軍返迴了京城。
天明帝國“崛興”元年五月十一日正午時分,作為女皇的李患之統領大軍返迴京城,在京大小官員全部來到京城北門迎接,這位女皇帝繼位之後第一次禦駕親征大勝而返,京城百官無不歡欣鼓舞,朝廷以往對冀北作戰雖然也有過勝利,但是向這般殲敵十萬規模的大勝卻是從未有過,何況還攻占了對方的江北之地,占據重鎮淮安,切斷了江北各地與冀北內陸的聯係,使得冀北在塹江北岸的統治宣告結束。
這樣的勝利出自於這位剛剛繼位數月的女皇帝之手,讓人難以置信之餘,也不免心生一絲對王朝未來的向往,也許老皇帝沒有選錯人選,他堅持立這個女兒為繼承人也許是非常明智的選擇,也許這位年輕的女皇帝可以帶領大家走上統一之路,使天明帝國分裂百年的版圖再次歸於一統。
百官臉上無不帶著一絲興奮的潮紅,抬頭仰望這位千古無雙的女皇帝,此刻她正站在禦輦的之上,麵帶微笑看著前來迎接的朝廷百官和京城百姓,不知是誰高聲叫道:“女皇陛下武運昌隆,千秋萬載一統山河!”
“萬歲!萬歲!萬歲!”山唿海嘯一般的唿喊之聲響徹天際,百官、百姓跪伏滿地,然而他們心中的希望卻被李患之的大勝,撥動的冉冉升起。
冀北軍得到主帥趙林之命,即刻向北全力突圍,藺聞宇所率鳳翔軍及萬餘騎兵雖然勇猛也無法阻擋近十萬大軍的突圍,何況藺聞宇在出發之前已然得到了李患之的命令,如果敵人全力突圍,不必死戰,放他們過去可也。
故而藺聞宇不曾死戰阻攔,而是命令大軍兩側放行,之後又與左英升合兵一處隨後掩殺一陣,冀北軍經此一敗損失慘重,十餘萬大軍隻剩七八萬人逃走,三萬餘人戰死,兩萬多人投降,惶惶如喪家之犬,急急向北而逃。
左英升與藺聞宇兵馬而立望著北逃的冀北敗軍,也是不由一陣放聲大笑,這些日子以來一直的憋悶一掃而空,正自歡喜之時,有斥候來報,說是鶴林山方向有冀北敗軍的騎兵逃來,數量足有兩萬餘人。
二人聽罷稟報急忙令軍士列陣,又令弩弓營前置,排列整齊,隻等冀北敗退的騎兵撞來,不過片刻之後,一片喧囂的人喊馬嘶之聲傳來,果見冀北騎兵唿唿啦啦如同散兵遊勇一般敗退而來,這些騎兵一個個汗流浹背,丟盔卸甲,不時向後張望,一臉的驚懼神色。卻並未注意他們自己敗逃的方向已經有一頭兇猛巨獸,張開血盆大口等待著他們自投羅網。
“放!”待到冀北騎兵到了近前,朝廷弩弓營的各隊小旗官揮動高舉的手臂,一聲令下,瞬間一陣暴雨般的弩箭飛騰而起,朝著冀北騎兵激射而去。
“那是什麽?!”冀北敗退的騎兵有人看見了前方射來的弩箭,頓時臉色一陣慘白,剛才他們被朝廷大軍在鶴林山腳下射的人仰馬翻,死傷無數,那恐怖的場景現在還如在眼前,現在再次麵對這迎麵而來的箭雨,還哪裏有半點抵抗的心思。
“啊!”很多騎兵連人帶馬被瞬間射成了滾地葫蘆,發出一陣陣淒厲的慘叫之聲。
奔騰的戰馬摔倒在地,將背上的騎兵掀翻出去,行進的道路上立刻留下一道道殷紅的血痕,鮮血不要命的潑灑四周的一切,讓人看的觸目驚心。有些冀北騎兵還想靠著戰馬的速度衝過去,結果還沒等靠近朝廷大軍的弩陣就被射成了刺蝟,翻身栽倒在山路之上血染黃沙。
更多的騎兵看到這一幕已經完全放棄了抵抗,急忙跳下戰馬,高喊投降,左英升及藺聞宇見再無人向自己這邊衝來,才下令停止射擊,派人前去將這些投降的冀北騎兵統一擒拿,等待戰後再做處理。
正忙碌之時,隻見鶴林山方向來了一隊大軍,為首一人正是女皇李患之,身後許儔、雲破軍兩員大將分列左右,向這邊急急而來。
左英升與藺聞宇急忙上前見禮,向李患之稟報剛才的軍情,李患之聽罷大喜,又令留下少量軍士安撫戰俘,其餘人合兵一處向北往淮安城急進而行。
卻說趙林帶著殘兵敗將向淮安而走,一路之上不敢少有停留,走了數裏隻聽路旁山林之中一聲鼓響,一隊人馬殺來,為首一將頭戴軟玉鑲金盔,身穿大葉明光甲,腰係玉帶,足蹬戰靴,臥蠶眉丹鳳眼,三綹須髯飄散胸前,胯下一匹青鬃玉夜馬,掌中三尖兩刃刀,正是朝廷淮北大營總領官陸明義。
趙林觀之大驚,不敢抵敵急令撤兵,冀北軍毫無戰心隻顧逃命,被陸明義率五萬淮北大營軍兵隨後掩殺,趙林見勢知難以逃走,即命身邊兩將何凡、霍猛率兵斷後,自統大軍向北而逃。
何凡、霍猛二將領命率一萬冀北軍兵斷後,陸明義縱馬殺來見二人揮軍死戰,不由大怒,拍馬舞刀直取二將,二將挺槍來迎,三人戰有二十餘合,何凡被陸明義一刀斬與馬下,霍猛大驚之下撥馬便走,哪知陸明義胯下乃是寶馬良駒,眨眼之間便追到身後,手起一刀將霍猛劈為兩半。
冀北斷後的萬餘軍兵見主將已死,皆跪地乞降,陸明義命人安撫收編,又帶其餘軍兵向淮安殺去。
趙林被陸明義率兵一陣衝殺,又失了數萬軍馬,待逃到淮安城下,麾下之餘不足五萬兵馬,一個個灰頭土臉,狼狽不堪,趙林看著自己手下的一眾敗軍和垂頭喪氣的將領們,心中不由五味雜陳,想自己統領三十萬大軍南征,那時何等的氣吞天下之勢,原以為趁朝廷新皇登基,政局不穩之時,攻城略地,能夠撈得好處,不想幾番鬥智鬥勇之下,還是中了那女皇之計,如今損兵折將,大敗虧輸,即便是逃迴了淮安,之後又如何去見自己的兄長,冀北的主君雍侯趙猛。
想到這他不由頓足捶胸,放聲痛哭,拔出寶劍便要自刎謝罪,手下眾將急忙拚死攔住,好生勸慰半晌,方才作罷。
趙林暫收悲痛,抬頭看了看淮安城樓之上的守軍,高聲叫道:“我乃是趙林,快開城門!”叫了半天卻沒有一點迴應,趙林不由心中詫異,再要喊時,隻見城樓之上一片繡龍旌旗豎起,守城士兵點起火把,頓時照的城樓之上亮如白晝,趙林細看之下,不由大驚失色。
隻見那城樓上守城的軍兵清一色的朝廷大軍,各持兵刃,對著城下的冀北大軍怒目而視,哪裏還有半個冀北軍的身影。
趙林正自驚疑不定,隻見城門打開,三聲鼓響,一員大將統領數萬大軍衝殺而出,那員將頭戴束發冠,身穿黃金甲,外套文武袍,胯下一匹追風赤焰馬,掌中一條畫杆方天戟,正是朝廷禁軍總領,鎮北將軍霍清明。
趙林此時已經是如墜霧中,他無論如何沒想到自己的大本營淮安城為何會一夜之間便被霍清明攻破。他哪裏知道這乃是李患之的計謀,李患之在得知軍糧將盡之時,便突然想到用減灶之法來騙取冀北相信自己是因為軍糧不足而退兵,故而命大軍每日晚間退五裏下寨,又每日減去一成數量的火灶,使趙林相信自己是因為無糧而真的要退兵返迴江南之地,趙林果然中計隨後追殺而來。
李患之親統龍驤、豹韜兩軍為誘餌,先伏神臂弩手於鶴林半山之上,又命隨軍的神臂弩手隱匿藏形,直到方嘯鳴率騎兵追來便兩麵齊射,而後以豹韜軍拒馬槍兵為前鋒,自己親領大軍隨後衝殺,兩麵夾擊一舉將冀北最有戰鬥力的騎兵部隊擊潰。
李患之料定趙林必派騎兵為前鋒先來追趕,他自己必統大軍隨後而來,騎兵馬快,趙林中軍與前鋒騎兵之間必有一段距離,一旦遇襲,雙方之間定然無法互相救援,就連信息傳遞都是個問題,於是李患之又命左英升提前伏軍於亂石林之側,待趙林大軍來到便以弩車弩箭突襲,而後再率兵掩殺,與提前埋伏好的藺聞宇兩路夾擊,趙林中軍必敗無疑。
趙林兵敗必返迴淮安城,於是命陸明義提前率淮北大營之軍伏於路旁,待趙林迴軍之時半路截殺,雖不能殺了趙林,但是也可讓其損兵折將,奪其軍資器械等物。
這最後一路便是霍清明,李患之早就在出發以前讓霍清明帶領五萬大軍提前離開了大營,轉小路偷偷埋伏在淮安城之側,待趙林大軍盡出去追趕朝廷大軍之際,趁著淮安城內空虛,霍清明揮軍對淮安猛攻,僅剩數千守軍的淮安如何能夠抵擋,不到一個時辰便被霍清明攻破,城內守軍被殺的被殺,投降的投降,再無任何抵抗之力,就連沒有隨趙林出城的何無疑都無計可施,隻能趁亂混在亂軍之中被一同擒拿,他也隻要等待機會再做計較。
趙林當然無法知道李患之這一係列的安排,此刻他見霍清明宛如天神般縱馬殺來,已經是嚇得心膽俱裂,再也不敢耽擱,撥轉馬頭率領殘兵繞城而走,向西北方向而逃。
霍清明率軍追殺而來,趙林所統冀北軍倉皇逃竄半夜,此刻已經是人困馬乏,筋疲力盡,如此能與霍清明麾下以逸待勞的朝廷大軍相比,不過多時霍清明已經率兵將趙林圍住,兩軍雖是數量相當,但一個乃是兵疲意阻,一個卻是戰意盎然,一陣短兵相接之下,冀北軍被殺的屍橫遍野,血流成河,趙林正指揮頑抗之際,隻聽不遠處喊殺之聲驚天動地而來,他定睛觀看隻見朝廷大軍山唿海嘯一般潮湧而來,那手中所持的火把,仿佛夜空下點點繁星,又像是長路之上的火龍蜿蜒湧動,高舉刀槍手持利刃,直撲自己而來。
趙林頓時麵如死灰,他見那殺將而來的大軍之中一杆繡金龍旗迎風飄展,旗下一員女將,騎跨戰馬高挽青絲,背插雙槍,手持鐵劍,宛如仙宮神母,天君下凡。
冀北所剩四五萬殘軍被數倍於己的朝廷大軍團團圍住,一陣刀劈劍砍,槍挑馬踏,死者不計其數,所餘萬餘人皆伏地乞降,方才逃得性命。
冀北統帥趙林並手下二十多員將官全部戰死當場,李患之念趙林勇於任事,多年從軍,又是冀北雍侯趙猛之弟,命人以侯爵之禮厚葬,並安撫降將降兵及淮安百姓,收繳城內冀北軍糧草軍資,其獲甚巨,足夠三十萬大軍數月所用。
李患之占領淮安,切斷了冀北江北之地與周邊的聯係,淮安以南至塹江北岸地區,以及淮安周圍數十裏內的城鎮聞朝廷占據了淮安,汾陽侯趙林兵敗身死,均是望風而降,李患之占領淮安之後便輕而易舉占據了冀北的江北之地。
李患之封鎮北將軍霍清明為征北將軍坐鎮淮安總攬軍務,又封陸明義為左將軍,參讚軍機輔助霍清明,令孫庭堅、王耽前來淮安,聽霍清明調遣。
又將淮北大營更名為江南大營,命左英升率飛熊軍駐守。在塹江之北岸鶴林一側新建江北大營,以為淮安後勤及轉運之保障,命杜明領虎賁軍駐防。
李患之自統大軍返迴京城,他這次雖然統領大軍取得對冀北的大勝,但是這其中的驚險卻隻要他自己才知道,而且最後朝廷大軍的軍糧居然出現了問題,不由讓他放棄了繼續向北進軍的打算,他必須返迴京城將朝廷內部的人事處理妥當,不然自己在前方揮斥方遒,後方不時出現問題,如何讓他放心得下。
這一次他要將朝廷的權力架構徹底敲定,並讓他設想的幾項事務盡快落實施行,為之後的軍事行動提供最為強力的保障,讓他之後的行軍可以高枕無憂。
於是李患之安排好,並交代好每個重要將領要謹慎持守不可怠慢之後,便統領大軍返迴了京城。
天明帝國“崛興”元年五月十一日正午時分,作為女皇的李患之統領大軍返迴京城,在京大小官員全部來到京城北門迎接,這位女皇帝繼位之後第一次禦駕親征大勝而返,京城百官無不歡欣鼓舞,朝廷以往對冀北作戰雖然也有過勝利,但是向這般殲敵十萬規模的大勝卻是從未有過,何況還攻占了對方的江北之地,占據重鎮淮安,切斷了江北各地與冀北內陸的聯係,使得冀北在塹江北岸的統治宣告結束。
這樣的勝利出自於這位剛剛繼位數月的女皇帝之手,讓人難以置信之餘,也不免心生一絲對王朝未來的向往,也許老皇帝沒有選錯人選,他堅持立這個女兒為繼承人也許是非常明智的選擇,也許這位年輕的女皇帝可以帶領大家走上統一之路,使天明帝國分裂百年的版圖再次歸於一統。
百官臉上無不帶著一絲興奮的潮紅,抬頭仰望這位千古無雙的女皇帝,此刻她正站在禦輦的之上,麵帶微笑看著前來迎接的朝廷百官和京城百姓,不知是誰高聲叫道:“女皇陛下武運昌隆,千秋萬載一統山河!”
“萬歲!萬歲!萬歲!”山唿海嘯一般的唿喊之聲響徹天際,百官、百姓跪伏滿地,然而他們心中的希望卻被李患之的大勝,撥動的冉冉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