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鶻人?”
宋粲險些將入口中的茶噴出,目光驚奇的抬眼看程之山。
那程之山見其麵色亦是一驚,慌忙辯道:
“誒?怎的是迴鶻人?乃於闐人氏,本屬我大宋子民。”那宋粲聽罷,且看那郎中瞠目結舌,心道:我信了你的邪啊!你倒是心大!於闐乃西域諸國之一,什麽時候歸入我大宋的!還大宋子民?你給辦的移民?
且不等他問,卻見那郎中且是絮叨,且翻出那“文牒迴執”慌裏慌張地起身呈上。口中謹慎道:
“老朽已將薦書上呈,此乃迴執,請上差驗查。”
那宋粲滿臉疑惑看了那文牒,又望了那郎中。倒是兩人幾經眼神爭鬥,便單手且接了迴執,在手中抖開了仔細觀瞧。
程之山見那宋粲仍有疑慮,便也不迴了座去,且侍立於那宋粲右手邊,手指於那 “文牒迴執”點點畫畫,逐一介紹火工的由來。
“此人祖上善镔鐵、精火工,其觀火色判火力之能實是個不凡,便是相州設都作院上下,亦是無人敢言其上……”
那宋粲看了那文牒,又聽那郎中絮叨,且是個半信半疑,倒是眼睛賽不過那郎中口述。便是掐了字去看那文牒中所述,急急的看了去。然,那郎中卻也是個口中不停,道:
“其祖上早年隨商隊至中原經營。景德年間於闐易主,其族人便不思迴鄉,遂改漢姓為海,定居中原。慶曆二年,相州設都作院,院判賞其祖火工冶鐵之術,便收入其祖專事爐窯鑄造之事,傳至此人已是三代……”
這且聽且看,且是讓那宋粲心苦眼澀。然,見那程之山言之怯怯,將此人介紹的一個盡心盡力,且起身侍立,而臉上盡顯媚態盡顯,全無初見之傲慢。更無適才責打那道士時那般的麵目。
心中暗道:這郎中也算是個真人也,說這求賢之事且也是塌得下這身價,舍得那臉皮去。若我如此,便是一個愛用不用,卻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得此等模樣出來。
想罷,又見其蒼首媚態,聲之怯怯。且是生怕自家說出個“不”字失了這人。於是乎那憐憫之情由然而生。
那郎中見宋粲麵上有些鬆動,便趕緊卷了袖,研了墨,舔了筆雙手遞過。此舉且是讓那宋粲看了那濃墨欲滴的筆為之一愣。心道:都說這強扭的瓜不甜,你老官可好,不管甜不甜,擰下來再說!合著你就為吃瓜啊!不帶你這樣玩的!
然,見其眼神之戚戚然,敬若寒蟬,饒是可憐這皓首蒼髯。便呲了牙嘬了牙花接了那筆,且是就坡下驢道:
“郎中多慮了,既已上呈,某,簽押便是。隻是這汝州窯火之人亦是不缺,既然郎中推薦此人,想必其中且有緣由。末將即為督窯,理應擔待則個……”
說罷,便提筆簽押,口中卻道:
“適才見郎中懲戒道兄,雖不得棍棒加身,卻如身致也。此番末將雖押差督窯,但郎中與家祖有通院之誼。如此,稱郎中一聲世伯也不為過,郎中斷不可以上差待我便是。”
話音未落,便見那之山郎中慌忙推手道:
“不可,不可,老朽縱是驕狂,怎敢當這正平先生之前,斷不敢當。”
宋粲聽了這話頓感欣慰。心道:此翁倒是識得家父,且稱家父為先生,如此想來倒不乏是件好事。索性認了這世叔且也在這汝州多份依仗。皇差雖是尊貴,然這小人著實的難纏,初次做這督窯便是一個頭兩個大,結交此人饒是能省下番大氣力也。
心下想罷,那宋粲倒不耽擱。便拿出魚袋,摳出印章,在自家名字畫押上印了章去。而後,便是一個心滿意足的起身,將迴執雙手捧了遞於那之山。
倒是慌的那程之山連忙躬身,雙手戰戰將那文牒接了去。且是用嘴在墨跡印泥上急急地吹了,好倒是快些幹了去,找了妥帖的地方藏了去,且是怕那夜長夢多再生變數。
便在此時,卻見那宋粲收好魚袋印章,便是一個堆金山倒玉柱,拜倒在地,口中道:
“世叔在上,受侄兒一拜。”
那程之山見了且是一愣,隨即笑了點頭。便是端坐了欣然受禮。
禮畢,那宋粲便問道:
“世叔,這火工幾時能到?”
此話倒是讓那之山郎中一怔,且掐了手指算來,口中道:
“已下文牒花押與他地方,想是已經啟程,算下路程時日,不日便到。倒是怠慢了上差,用茶……”
說罷,便以手托杯試了溫度,雙手將茶盞推與宋粲麵前。那宋粲口中叫了一聲“阿彌陀佛”遂笑道:
“善哉,善哉,世叔之茶且是好喝,又不好喝來。此時才敢細細品之。”說罷,便將那鬆濤雪沫吸入口中,細細的品咂一口,將那雪沫著舌頭揉了,繞是一個絲滑清爽,裹了舌尖。初時的苦澀,瞬間化作了迴甘,縈繞於齒頰之間。
蹙眉看了一眼那茶,歎道:
“嗯?這末茶小侄自幼在家也是常喝,卻不如世叔之茶細致……可有密法?”
那郎中端了手中茶,沿了那盞抿了一口低頭,道:
“緣上差動問,上差醫藥世家,說起研磨入藥便是裏手。此事說來慚愧。初到此地施篩磨之法精研釉料,蓋因此地水力豐沛,便施水運之法為之。然則發現此地水力卻是一個旱澇不定,且是一個春夏無常,不堪常用也,遂嚐與沸水驅之……”
此話,且聽得那宋粲差點將口中的殘茶噴出,且是瞪大了眼睛望那郎中,驚唿:
“沸水驅之?”
見那之山點頭,卻依舊是個滿臉寫著不相信。心道:以水力驅物動乃為常見。如舟船,機械皆有之。但這這“沸水驅之”卻是一個聞所未聞。程之山見宋粲的驚態倒也不以為然,便躬身抱拳道:
“哦,上差請移步。”
說罷,二人起身來到茶亭外,見有小爐一座,爐上坐銅壺,銅壺上有銅竹二管連了機巧鏈接曲杆。
沸水哧哧蒸汽入銅、竹二管頂動曲杆驅動輻輪。鏗鏘之聲中,樞機聯動牙輪帶了小磨往複不斷。又見抹茶自上孔入,然經篩,得細末,又入那小磨往複。如此,便有細末自下孔緩緩瀉出。
如此往複,且是看得那宋粲恍惚,且是驚為天物也。又俯身細看,且以手觸之,便是被燙了一個縮手叫疼。倒是愛了這一遭便確為沸水驅動。
驚歎之餘便上前捏了一撮茶末,手指細細撚之,繞是一個入手黏棉,絲滑無比,口中歎道:
“此法精妙,天物也!”
說罷便上前細細觀之。觀其往複,然不知其妙。見其技巧,卻不知其理。水汽繚繞間,且同那天宮之物無二。饒是心下大慕。便拱手道:
“粲在朝中也聞得世叔工巧可役天地之力,如今得見且是傳言不虛!”
然,那程之山聽了這馬屁且時一歎。望那鏗鏘作響,周而複始的小磨惋惜道:
“說來慚愧,老朽雖知其法,卻無洞察之智,稍小機巧尚可,一經放大……嗬嗬,便是漏洞百出,不得其所以然。且貢期將至,斷不敢再試。”
那宋粲且是看的不肯拔眼,饒是愛不釋手,口中連連道:
“哪裏來的可惜?若家父見之而不得,定是夜不能寐。如若世叔不與,且是要責打了小侄行那夜半宵小之事也!世叔可知,這醫藥入味,皆為精細為重也。”
那程之山且將帕子遞與宋粲道:
“別人倒是不舍,正平先生若肯垂青眼,倒是在下三生有幸也。老朽已將圖樣、驗經等一幹物品上呈慈心院,交與他們細細研之,以期日後可有大作為也未可知哉。”
聽罷程之山言,宋粲方才起身擦了手中的殘茶,那眼盯定了那猶自轉動的小磨,且是眼光不舍,道:
“甚好,甚好……”
然,抬眼,卻見那小童點了茶亭的蠟燭,此時才見窗外天色已晚。
且驚的叫了聲“喻噓呀!”便起身施禮,道:
“果然是山中方一日。不想已是掌燈時分,末將斷不可誤了郎中休息,待明日再來叨擾。”說罷,便望那小童一禮,道:
“到時還煩勞小哥通稟則個!”
那郎中聽了慌忙道:
“上差可留下用飯?”說罷,便叫那小廝道:
“尋成,速速備飯。”宋粲伸手將準備起身的小童攔下,笑道:
“若隻小侄一人尚可厚顏。實為屬下一票軍漢皆為肚大能食之莽夫,不消一餐世叔這茅屋便可拆去抵債了。”
那之山郎中聽罷,趕緊拱手道:
“上差哪裏話來?”那宋粲且是雙手扶了那郎中的手道:
“哪裏來的上差,郎中斷不可如此稱粲。小侄請辭,迴那城中驛館自有地方接待。世叔留步。”
倒是兩人惺惺相惜,相持出得草廬門口,卻見草堂門外出去堆了些個兵馬儀仗且是個空空如也。饒是看的那宋粲瞠目結舌,緩了半晌了才撓頭驚唿道:
“誒?我的兵呢?!”
夜上初燈,且這汝州城中熱鬧之時。倒是承蒙這百年的太平,使得宋朝安樂百業俱興,已無宵禁之規。
百姓富足,便崇安樂,這夜晚卻比那白晝要熱鬧上許多。
華燈初上之時,正值歌樓酒肆,街坊茶館熱鬧開業,百姓玩樂之時。
日落月升,便是滿街的花燈如同那群星入凡塵,將那夜幕染就的熠熠生輝,人於車水馬龍間,彷佛遊弋在漫天的星河之內。
新聲巧笑於柳陌花衢,按管調弦饒是一番喧鬧不止。
城中教坊,亦是一番鶯歌燕舞燈紅酒綠。見那台上,舞姬身照草甲,雖是巾幗扮了須眉,身甲遮了那妖嬈,然卻是一個英姿颯爽,別有一番風味。
見那舞姬於花團錦簇間持劍而歌。樓上寬廳,那道士與那眾軍漢酒酣耳熱,擊鋏同和:
少年俠氣,交結五都雄。
肝膽洞。
毛發聳。
立談中。
死生同。
一諾千金重。
推翹勇。
矜豪縱。
輕蓋擁。
聯飛鞚。
鬥城東。
轟飲酒壚,春色浮寒甕。
吸海垂虹。
閑唿鷹嗾犬,白羽摘雕弓。
狡穴俄空。樂匆匆。
這《六州歌頭》本就慷慨激昂,配上琵琶征鼓風雷之聲且如暴雨摧花,震人心魄。然,風雷暫歇,又有胡笳委婉而出攪動心腸。一聲風鈴過後,便讓人再迴塞北,那大漠孤煙。
舞姿曼妙,使得本是男子雄壯之氣的鏗鏘詞牌,卻由這鶯歌燕舞一曲便別具一番颯爽的風情。
然,那酒且是個不同尋常。其清如水,然,入口卻是個濃烈。尋常之酒,且飲之十盞便也不覺身燥。此酒卻是不同,隻消個三兩盞便是那經常飲酒之人亦得一個臉紅耳赤,舌短嘴長。
那幫軍漢初來此見了那桌幾之上隻放酒一壇,且置二兩小盞便覺那店家欺客,饒是因此吵鬧了一番。飲了方知此酒之霸道!過喉綿軟無感,下肚卻如火升騰,衝的那四肢百骸無竅不通也。
那位說了,北宋哪有如此烈酒?高度的酒燒酒那是元朝才出現噠!
這說法也對,蓋因是那明朝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穀部·燒酒》所載:
“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
然,不才卻不敢苟同。北宋人田錫所著的《曲本草》中亦是錄有“燒酒”之法。且不知這官終右諫議大夫、史館修撰的表聖先生是不是妄言,姑且拿來一說。
上有載:“暹羅酒以燒酒複燒二次……入珍貴異香,其壇每個以檀香十數斤的煙熏令如漆。然後入酒,臘封,埋土中二三年絕去燒氣,取出用之……能飲之人三四杯即醉,價值比長數十倍”。
這《曲本草》中沒有記載著“能飲之人”究竟能喝多少,這“三四杯”的杯子也不知道是三兩三的,還是茅台的的兩錢杯。但是據我估計,斷不是西洋人用的啤酒杯。
也別說北宋沒有蒸餾技術,沒蒸餾器。沒這些個“花露蒸沉”玩意那香水哪來的?那可是北宋出口貿易的大項。
那道士煉丹中提取水銀采用了“上、下釜”、“上、下罐”工藝。那玩意與現代的蒸酒術的區別就在於提取物不一樣罷了。
別的不說,現存於上海博物館的東漢時期的青銅蒸餾器,經過青銅專家鑒定為東漢早期或中期的製品。用此蒸餾器作蒸餾實驗,也能蒸出酒度為二十六度的蒸餾酒。
且說那《本草綱目》卷二十二《穀部》有雲:“燒(溜)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
然這“燒酒”、“溜酒”之名卻早已見於唐詩。《荔枝樓對酒》詩雲:“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香……”唐詩亦有“久聞成都溜酒香,不思自身人長安”之句。
燒酒就更不用說了,最有名的便是那“劍南燒春”.也就是現在的“劍南春”。據說那玩意在唐朝就是進貢皇家之物。究竟有多少酒精度,現在已經不可考。
但是,宋初有僧讚寧所著的《物類感應篇》中所言那宋朝的酒是能點燃的。
這個說法還不是一個孤例。蘇軾《物類相感誌》亦有載:“酒中火焰,以青布拂之自滅”。
按照咱們的文宗和讚寧和尚的說法,他們倆喝的酒起碼也有五十度靠上吧?五十度以下可是不好點燃。
而沈括的《夢溪筆談》記載,那會已經有很多酒可以到達三、四十度了。
中國法醫的鼻祖,宋提刑官宋慈所著的《洗冤錄》卷四《急救方》有載:“虺蝮傷人……令人口含米醋或燒酒,吮傷以吸拔其毒、隨吮隨吐、隨換酒醋再吮,俟紅淡腫消為度”。
也就是說,當時的酒是可以當作醫用乙醇給傷口消毒來用的。
如是,說這北宋沒有高度酒?亦是咬死了那《本草綱目》且說是無有。合著您就讀那一本書啊?
再者說,宋朝“花露蒸沉”技術已經很成熟,按照我國文人騷客那喝酒的德行,不可能不把這玩意弄到造酒上。因為那會的酒已經成為了廣大懷才不遇的文人誌士治療精神問題的解藥,屬於“藥不能停”的剛需型的精神產品。
好吧,且不說那題外話來,書歸正傳。
正在道士與那幫軍漢皆“酒酣耳頰熱,意氣蓋九州”的縱情享樂之時,忽聞得那大廳角落之處一陣喧鬧。
然,起初且是那歌舞喧囂,且是不礙的。然,隨之吵鬧之言辭激烈,饒有漸高之勢。雖然聽不個真著,那唧唧歪歪的,且擾得人不得一個清淨。
那道士聽曲正在興頭卻無端被高聲低語擾得心下甚是惱怒,遂擊桌怒道:
“唉!實是聒噪!速去看來!”身邊校尉應聲便押了刀前往查看。
未下台階便見那樓台之下食客紛紛圍了店二與一人爭辯。定睛細看卻是有些個懵懂。
怎的?卻見那人,身上卻著一身胥吏的服色,然卻如同打了油葫蘆一般。那身上的衣服,那髒的,不仔細看且是看不出本來的麵目。
然,瞄眼細看,倒是個黃發白麵,碧眼鉤鼻的貨色。且是看的那校尉心下一愣。道:
“怎的是個胡人?”
且看那人:八字胡,連鬢須,環髯且呈圈。高顴骨,深眼窩,張髯四處放射,丈二身材饒是一個魁梧。然卻是一個囚首垢麵,麵上油光肆意且是邋遢不堪。
聞其聲繞是一個如滾雷,舞喳喳與那店家小二爭執不下。倒是這漢話說的且是一個流利,便是與那小二爹來娘去的也不曾落得個下風。
那校尉看罷亦是一個驚詫,倒是京城常見此等人物來往。然又細想,這汝州也算是一個水陸交匯五省通衢之地,有些西域胡人來此經商倒也不足為奇。然,細看了便又是一愣。
怎的?且是認出那如同打了油葫蘆一般的衣服。卻是一身胥吏的服色。
不過那身官衣髒的,若不仔細看那是真真的不好認來。
那校尉看罷撓頭,便提刀上前喝道:
“憂那廝!何事?”
宋粲險些將入口中的茶噴出,目光驚奇的抬眼看程之山。
那程之山見其麵色亦是一驚,慌忙辯道:
“誒?怎的是迴鶻人?乃於闐人氏,本屬我大宋子民。”那宋粲聽罷,且看那郎中瞠目結舌,心道:我信了你的邪啊!你倒是心大!於闐乃西域諸國之一,什麽時候歸入我大宋的!還大宋子民?你給辦的移民?
且不等他問,卻見那郎中且是絮叨,且翻出那“文牒迴執”慌裏慌張地起身呈上。口中謹慎道:
“老朽已將薦書上呈,此乃迴執,請上差驗查。”
那宋粲滿臉疑惑看了那文牒,又望了那郎中。倒是兩人幾經眼神爭鬥,便單手且接了迴執,在手中抖開了仔細觀瞧。
程之山見那宋粲仍有疑慮,便也不迴了座去,且侍立於那宋粲右手邊,手指於那 “文牒迴執”點點畫畫,逐一介紹火工的由來。
“此人祖上善镔鐵、精火工,其觀火色判火力之能實是個不凡,便是相州設都作院上下,亦是無人敢言其上……”
那宋粲看了那文牒,又聽那郎中絮叨,且是個半信半疑,倒是眼睛賽不過那郎中口述。便是掐了字去看那文牒中所述,急急的看了去。然,那郎中卻也是個口中不停,道:
“其祖上早年隨商隊至中原經營。景德年間於闐易主,其族人便不思迴鄉,遂改漢姓為海,定居中原。慶曆二年,相州設都作院,院判賞其祖火工冶鐵之術,便收入其祖專事爐窯鑄造之事,傳至此人已是三代……”
這且聽且看,且是讓那宋粲心苦眼澀。然,見那程之山言之怯怯,將此人介紹的一個盡心盡力,且起身侍立,而臉上盡顯媚態盡顯,全無初見之傲慢。更無適才責打那道士時那般的麵目。
心中暗道:這郎中也算是個真人也,說這求賢之事且也是塌得下這身價,舍得那臉皮去。若我如此,便是一個愛用不用,卻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得此等模樣出來。
想罷,又見其蒼首媚態,聲之怯怯。且是生怕自家說出個“不”字失了這人。於是乎那憐憫之情由然而生。
那郎中見宋粲麵上有些鬆動,便趕緊卷了袖,研了墨,舔了筆雙手遞過。此舉且是讓那宋粲看了那濃墨欲滴的筆為之一愣。心道:都說這強扭的瓜不甜,你老官可好,不管甜不甜,擰下來再說!合著你就為吃瓜啊!不帶你這樣玩的!
然,見其眼神之戚戚然,敬若寒蟬,饒是可憐這皓首蒼髯。便呲了牙嘬了牙花接了那筆,且是就坡下驢道:
“郎中多慮了,既已上呈,某,簽押便是。隻是這汝州窯火之人亦是不缺,既然郎中推薦此人,想必其中且有緣由。末將即為督窯,理應擔待則個……”
說罷,便提筆簽押,口中卻道:
“適才見郎中懲戒道兄,雖不得棍棒加身,卻如身致也。此番末將雖押差督窯,但郎中與家祖有通院之誼。如此,稱郎中一聲世伯也不為過,郎中斷不可以上差待我便是。”
話音未落,便見那之山郎中慌忙推手道:
“不可,不可,老朽縱是驕狂,怎敢當這正平先生之前,斷不敢當。”
宋粲聽了這話頓感欣慰。心道:此翁倒是識得家父,且稱家父為先生,如此想來倒不乏是件好事。索性認了這世叔且也在這汝州多份依仗。皇差雖是尊貴,然這小人著實的難纏,初次做這督窯便是一個頭兩個大,結交此人饒是能省下番大氣力也。
心下想罷,那宋粲倒不耽擱。便拿出魚袋,摳出印章,在自家名字畫押上印了章去。而後,便是一個心滿意足的起身,將迴執雙手捧了遞於那之山。
倒是慌的那程之山連忙躬身,雙手戰戰將那文牒接了去。且是用嘴在墨跡印泥上急急地吹了,好倒是快些幹了去,找了妥帖的地方藏了去,且是怕那夜長夢多再生變數。
便在此時,卻見那宋粲收好魚袋印章,便是一個堆金山倒玉柱,拜倒在地,口中道:
“世叔在上,受侄兒一拜。”
那程之山見了且是一愣,隨即笑了點頭。便是端坐了欣然受禮。
禮畢,那宋粲便問道:
“世叔,這火工幾時能到?”
此話倒是讓那之山郎中一怔,且掐了手指算來,口中道:
“已下文牒花押與他地方,想是已經啟程,算下路程時日,不日便到。倒是怠慢了上差,用茶……”
說罷,便以手托杯試了溫度,雙手將茶盞推與宋粲麵前。那宋粲口中叫了一聲“阿彌陀佛”遂笑道:
“善哉,善哉,世叔之茶且是好喝,又不好喝來。此時才敢細細品之。”說罷,便將那鬆濤雪沫吸入口中,細細的品咂一口,將那雪沫著舌頭揉了,繞是一個絲滑清爽,裹了舌尖。初時的苦澀,瞬間化作了迴甘,縈繞於齒頰之間。
蹙眉看了一眼那茶,歎道:
“嗯?這末茶小侄自幼在家也是常喝,卻不如世叔之茶細致……可有密法?”
那郎中端了手中茶,沿了那盞抿了一口低頭,道:
“緣上差動問,上差醫藥世家,說起研磨入藥便是裏手。此事說來慚愧。初到此地施篩磨之法精研釉料,蓋因此地水力豐沛,便施水運之法為之。然則發現此地水力卻是一個旱澇不定,且是一個春夏無常,不堪常用也,遂嚐與沸水驅之……”
此話,且聽得那宋粲差點將口中的殘茶噴出,且是瞪大了眼睛望那郎中,驚唿:
“沸水驅之?”
見那之山點頭,卻依舊是個滿臉寫著不相信。心道:以水力驅物動乃為常見。如舟船,機械皆有之。但這這“沸水驅之”卻是一個聞所未聞。程之山見宋粲的驚態倒也不以為然,便躬身抱拳道:
“哦,上差請移步。”
說罷,二人起身來到茶亭外,見有小爐一座,爐上坐銅壺,銅壺上有銅竹二管連了機巧鏈接曲杆。
沸水哧哧蒸汽入銅、竹二管頂動曲杆驅動輻輪。鏗鏘之聲中,樞機聯動牙輪帶了小磨往複不斷。又見抹茶自上孔入,然經篩,得細末,又入那小磨往複。如此,便有細末自下孔緩緩瀉出。
如此往複,且是看得那宋粲恍惚,且是驚為天物也。又俯身細看,且以手觸之,便是被燙了一個縮手叫疼。倒是愛了這一遭便確為沸水驅動。
驚歎之餘便上前捏了一撮茶末,手指細細撚之,繞是一個入手黏棉,絲滑無比,口中歎道:
“此法精妙,天物也!”
說罷便上前細細觀之。觀其往複,然不知其妙。見其技巧,卻不知其理。水汽繚繞間,且同那天宮之物無二。饒是心下大慕。便拱手道:
“粲在朝中也聞得世叔工巧可役天地之力,如今得見且是傳言不虛!”
然,那程之山聽了這馬屁且時一歎。望那鏗鏘作響,周而複始的小磨惋惜道:
“說來慚愧,老朽雖知其法,卻無洞察之智,稍小機巧尚可,一經放大……嗬嗬,便是漏洞百出,不得其所以然。且貢期將至,斷不敢再試。”
那宋粲且是看的不肯拔眼,饒是愛不釋手,口中連連道:
“哪裏來的可惜?若家父見之而不得,定是夜不能寐。如若世叔不與,且是要責打了小侄行那夜半宵小之事也!世叔可知,這醫藥入味,皆為精細為重也。”
那程之山且將帕子遞與宋粲道:
“別人倒是不舍,正平先生若肯垂青眼,倒是在下三生有幸也。老朽已將圖樣、驗經等一幹物品上呈慈心院,交與他們細細研之,以期日後可有大作為也未可知哉。”
聽罷程之山言,宋粲方才起身擦了手中的殘茶,那眼盯定了那猶自轉動的小磨,且是眼光不舍,道:
“甚好,甚好……”
然,抬眼,卻見那小童點了茶亭的蠟燭,此時才見窗外天色已晚。
且驚的叫了聲“喻噓呀!”便起身施禮,道:
“果然是山中方一日。不想已是掌燈時分,末將斷不可誤了郎中休息,待明日再來叨擾。”說罷,便望那小童一禮,道:
“到時還煩勞小哥通稟則個!”
那郎中聽了慌忙道:
“上差可留下用飯?”說罷,便叫那小廝道:
“尋成,速速備飯。”宋粲伸手將準備起身的小童攔下,笑道:
“若隻小侄一人尚可厚顏。實為屬下一票軍漢皆為肚大能食之莽夫,不消一餐世叔這茅屋便可拆去抵債了。”
那之山郎中聽罷,趕緊拱手道:
“上差哪裏話來?”那宋粲且是雙手扶了那郎中的手道:
“哪裏來的上差,郎中斷不可如此稱粲。小侄請辭,迴那城中驛館自有地方接待。世叔留步。”
倒是兩人惺惺相惜,相持出得草廬門口,卻見草堂門外出去堆了些個兵馬儀仗且是個空空如也。饒是看的那宋粲瞠目結舌,緩了半晌了才撓頭驚唿道:
“誒?我的兵呢?!”
夜上初燈,且這汝州城中熱鬧之時。倒是承蒙這百年的太平,使得宋朝安樂百業俱興,已無宵禁之規。
百姓富足,便崇安樂,這夜晚卻比那白晝要熱鬧上許多。
華燈初上之時,正值歌樓酒肆,街坊茶館熱鬧開業,百姓玩樂之時。
日落月升,便是滿街的花燈如同那群星入凡塵,將那夜幕染就的熠熠生輝,人於車水馬龍間,彷佛遊弋在漫天的星河之內。
新聲巧笑於柳陌花衢,按管調弦饒是一番喧鬧不止。
城中教坊,亦是一番鶯歌燕舞燈紅酒綠。見那台上,舞姬身照草甲,雖是巾幗扮了須眉,身甲遮了那妖嬈,然卻是一個英姿颯爽,別有一番風味。
見那舞姬於花團錦簇間持劍而歌。樓上寬廳,那道士與那眾軍漢酒酣耳熱,擊鋏同和:
少年俠氣,交結五都雄。
肝膽洞。
毛發聳。
立談中。
死生同。
一諾千金重。
推翹勇。
矜豪縱。
輕蓋擁。
聯飛鞚。
鬥城東。
轟飲酒壚,春色浮寒甕。
吸海垂虹。
閑唿鷹嗾犬,白羽摘雕弓。
狡穴俄空。樂匆匆。
這《六州歌頭》本就慷慨激昂,配上琵琶征鼓風雷之聲且如暴雨摧花,震人心魄。然,風雷暫歇,又有胡笳委婉而出攪動心腸。一聲風鈴過後,便讓人再迴塞北,那大漠孤煙。
舞姿曼妙,使得本是男子雄壯之氣的鏗鏘詞牌,卻由這鶯歌燕舞一曲便別具一番颯爽的風情。
然,那酒且是個不同尋常。其清如水,然,入口卻是個濃烈。尋常之酒,且飲之十盞便也不覺身燥。此酒卻是不同,隻消個三兩盞便是那經常飲酒之人亦得一個臉紅耳赤,舌短嘴長。
那幫軍漢初來此見了那桌幾之上隻放酒一壇,且置二兩小盞便覺那店家欺客,饒是因此吵鬧了一番。飲了方知此酒之霸道!過喉綿軟無感,下肚卻如火升騰,衝的那四肢百骸無竅不通也。
那位說了,北宋哪有如此烈酒?高度的酒燒酒那是元朝才出現噠!
這說法也對,蓋因是那明朝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穀部·燒酒》所載:
“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
然,不才卻不敢苟同。北宋人田錫所著的《曲本草》中亦是錄有“燒酒”之法。且不知這官終右諫議大夫、史館修撰的表聖先生是不是妄言,姑且拿來一說。
上有載:“暹羅酒以燒酒複燒二次……入珍貴異香,其壇每個以檀香十數斤的煙熏令如漆。然後入酒,臘封,埋土中二三年絕去燒氣,取出用之……能飲之人三四杯即醉,價值比長數十倍”。
這《曲本草》中沒有記載著“能飲之人”究竟能喝多少,這“三四杯”的杯子也不知道是三兩三的,還是茅台的的兩錢杯。但是據我估計,斷不是西洋人用的啤酒杯。
也別說北宋沒有蒸餾技術,沒蒸餾器。沒這些個“花露蒸沉”玩意那香水哪來的?那可是北宋出口貿易的大項。
那道士煉丹中提取水銀采用了“上、下釜”、“上、下罐”工藝。那玩意與現代的蒸酒術的區別就在於提取物不一樣罷了。
別的不說,現存於上海博物館的東漢時期的青銅蒸餾器,經過青銅專家鑒定為東漢早期或中期的製品。用此蒸餾器作蒸餾實驗,也能蒸出酒度為二十六度的蒸餾酒。
且說那《本草綱目》卷二十二《穀部》有雲:“燒(溜)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
然這“燒酒”、“溜酒”之名卻早已見於唐詩。《荔枝樓對酒》詩雲:“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香……”唐詩亦有“久聞成都溜酒香,不思自身人長安”之句。
燒酒就更不用說了,最有名的便是那“劍南燒春”.也就是現在的“劍南春”。據說那玩意在唐朝就是進貢皇家之物。究竟有多少酒精度,現在已經不可考。
但是,宋初有僧讚寧所著的《物類感應篇》中所言那宋朝的酒是能點燃的。
這個說法還不是一個孤例。蘇軾《物類相感誌》亦有載:“酒中火焰,以青布拂之自滅”。
按照咱們的文宗和讚寧和尚的說法,他們倆喝的酒起碼也有五十度靠上吧?五十度以下可是不好點燃。
而沈括的《夢溪筆談》記載,那會已經有很多酒可以到達三、四十度了。
中國法醫的鼻祖,宋提刑官宋慈所著的《洗冤錄》卷四《急救方》有載:“虺蝮傷人……令人口含米醋或燒酒,吮傷以吸拔其毒、隨吮隨吐、隨換酒醋再吮,俟紅淡腫消為度”。
也就是說,當時的酒是可以當作醫用乙醇給傷口消毒來用的。
如是,說這北宋沒有高度酒?亦是咬死了那《本草綱目》且說是無有。合著您就讀那一本書啊?
再者說,宋朝“花露蒸沉”技術已經很成熟,按照我國文人騷客那喝酒的德行,不可能不把這玩意弄到造酒上。因為那會的酒已經成為了廣大懷才不遇的文人誌士治療精神問題的解藥,屬於“藥不能停”的剛需型的精神產品。
好吧,且不說那題外話來,書歸正傳。
正在道士與那幫軍漢皆“酒酣耳頰熱,意氣蓋九州”的縱情享樂之時,忽聞得那大廳角落之處一陣喧鬧。
然,起初且是那歌舞喧囂,且是不礙的。然,隨之吵鬧之言辭激烈,饒有漸高之勢。雖然聽不個真著,那唧唧歪歪的,且擾得人不得一個清淨。
那道士聽曲正在興頭卻無端被高聲低語擾得心下甚是惱怒,遂擊桌怒道:
“唉!實是聒噪!速去看來!”身邊校尉應聲便押了刀前往查看。
未下台階便見那樓台之下食客紛紛圍了店二與一人爭辯。定睛細看卻是有些個懵懂。
怎的?卻見那人,身上卻著一身胥吏的服色,然卻如同打了油葫蘆一般。那身上的衣服,那髒的,不仔細看且是看不出本來的麵目。
然,瞄眼細看,倒是個黃發白麵,碧眼鉤鼻的貨色。且是看的那校尉心下一愣。道:
“怎的是個胡人?”
且看那人:八字胡,連鬢須,環髯且呈圈。高顴骨,深眼窩,張髯四處放射,丈二身材饒是一個魁梧。然卻是一個囚首垢麵,麵上油光肆意且是邋遢不堪。
聞其聲繞是一個如滾雷,舞喳喳與那店家小二爭執不下。倒是這漢話說的且是一個流利,便是與那小二爹來娘去的也不曾落得個下風。
那校尉看罷亦是一個驚詫,倒是京城常見此等人物來往。然又細想,這汝州也算是一個水陸交匯五省通衢之地,有些西域胡人來此經商倒也不足為奇。然,細看了便又是一愣。
怎的?且是認出那如同打了油葫蘆一般的衣服。卻是一身胥吏的服色。
不過那身官衣髒的,若不仔細看那是真真的不好認來。
那校尉看罷撓頭,便提刀上前喝道:
“憂那廝!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