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貸款 小額借貸 線上貸款 汽車貸款 手機貸 瘋正妹 橘子影城 古蹟交流社 東森新聞手機板 東森新聞 本地新聞 | 今日時事 | super娛樂城 23win 金鈦城娛樂城 TZ娛樂城 信用版娛樂城 贏家娛樂城 WG娛樂城

    世界真實性之思:虛擬宇宙與缸中之腦的謎題


    在這裏,我們嚐試用一個類比來幫助大家理解這個複雜的概念。想象一下,在一個大型的舞台表演現場,最初隻有一位舞者在舞台上表演,隨著表演的推進,越來越多的舞者加入進來,從一個人變成兩個人、三個人,最後匯聚成一群舞者共同舞動,形成一個絢麗多彩的舞蹈畫麵。在我們假設的宇宙計算機體係裏,宇宙中的粒子就如同這些舞台上的舞者。每個粒子都在進行著特定的運動,這種運動遵循著精確的物理規則,就像舞者按照舞蹈編排的動作和節奏舞動一樣。我們可以把粒子的這種特定運動方式想象成一種“信息交互”,每當粒子完成一個特定的運動狀態轉換,就類似於計算機處理了一個比特的信息(這隻是一種便於理解的類比方式,實際情況更為複雜)。


    為了讓大家更好地理解粒子運動與信息處理的關係,我們引入一個物理學概念——約化康普頓頻率(雖然這個概念較為複雜,但在這裏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與粒子運動狀態相關的一個特性)。粒子以約化康普頓頻率進行的運動變化,就好像舞者按照特定的節奏和動作序列進行表演,每完成一組動作(對應粒子每完成一次約化康普頓頻率的運動變化),就相當於計算機處理了一個比特的信息。這就如同我們在玩一些高度逼真的虛擬現實遊戲時,遊戲中的角色完全不知道自己身處一個由外部複雜程序構建的虛擬世界中,它們隻是按照程序設定的規則進行活動。同樣,根據目前的一些科學理論模型推測(例如基於量子引力理論和信息論的交叉研究),我們可能也生活在一個由巨大的量子引力計算程序所營造的世界裏,我們周圍的一切現象都可能是這個程序運行的結果,而粒子的運動和相互作用就是這個程序處理信息的微觀表現形式。


    在當今時代,我們常常會陷入對世界本質的深邃思索。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究竟是確鑿無疑的真實存在,還是可能僅僅是超級電腦中運行的一串代碼?世界上公認速度最快的光速,是否真的就是速度的極限?物質能夠被細分到的最小單位究竟是何種模樣?月球為何始終以同一麵朝向地球?光的本質究竟是波還是粒子?倘若你曾在不經意間對這些問題有所思考,那麽可以說,你已然初步具備了成為哲學家的潛質。


    迴溯至 2017 年,特斯拉總裁埃隆·馬斯克在一次訪談中發表了一番令人頗感驚愕且費解的言論。他提出,我們所處的世界極有可能是由一個更為高等的文明所創設的虛擬世界,世間的所有人以及所有事件的演進,不過是一串又一串的數字代碼在背後驅動。馬斯克甚至斷言,我們所處世界為真實的概率或許僅僅隻有十億分之一。這一言論出自未來的世界首富之口,著實令人難以想象。畢竟,在我們的直觀感受裏,我們分明都是一個個鮮活且獨立的個體,擁有家庭、從事工作、與心愛的人相伴,怎會僅僅是存在於電腦中的數字編碼?即便這種假設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可宇宙中當真會存在如此強大到足以構建整個世界的超級電腦嗎?


    眾所周知,人體大腦的正常運轉依賴於上千億神經元之間的交互來傳遞信息。按照這樣的體量進行粗略估算,即便是思維活躍度相對較低的個體,其大腦每秒運算的速率也堪稱一個極為龐大的天文數字。科學家曾對這一數字進行過大致的預估。若要滿足世界虛擬論的設定,還需將這一數字乘以世界人口總數八十億,再乘以每年的三千萬秒,如此所需的計算能力龐大到已然無法用確切的數字來精準表述。顯然,宇宙中存在這樣一台超級電腦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缸中之腦這一引人深思的理論應運而生。該理論是由哲學家希拉裏提出的一種假設。設想一下,倘若你的大腦被一位心懷叵測的科學家從顱腔中巧妙地剝離出來,隨後被放置在一個注滿營養液的容器之中。為了維持大腦的活性並確保信息的順暢傳輸,科學家運用大量的信號線束將大腦與一台超級電腦緊密相連。在這一過程中,大腦接收到了極為逼真的感官信息,致使你自始至終都篤定自己正生活在一個真實無比的世界裏。此論點一經提出,便在全球範圍內引發了軒然大波。因為自缸中之腦理論誕生之日起直至如今,尚未有人能夠提出行之有效的反駁依據。畢竟,無論你如何思考、怎樣表述,都無法確鑿地證明你所得到的所謂答案並非是由電腦刻意傳輸給你的。


    然而,事物皆具兩麵性。若要突破思維的禁錮,就必須探尋到屏障之外的事物。由於缸中之腦理論中的那台超級電腦即便再強大,也必然存在其極限。於是,科學家們朝著這個方向展開了不懈的努力。首先聚焦於宇宙第一速度——光速。科學家們發現,光在真空中能夠達到每秒三十萬公裏的驚人速度。但當人類試圖探尋突破光速的方法時,卻仿佛遭遇了某種預先設定的阻礙。偉大的愛因斯坦發現,光速似乎永遠無法被超越,一旦超越,宇宙中的空間與時間都將喪失現有的穩定秩序與意義。


    在光速突破嚐試受阻後,科學家們將目光轉向了微觀世界。目前已知的物質最小單位是由 1900 年德國物理學家提出的普朗克尺度。然而,這一微觀領域的探索似乎也被那台神秘的超級計算機暗中設限。因為所謂的普朗克尺度僅存在於人類難以企及的黑洞之上。即便人類有朝一日能夠抵達黑洞表麵強行進行觀測,也無法將所獲取的信息傳送出去。這是由於黑洞所具有的強大引力,即便是光線也無法從中逃脫,更遑論傳遞觀測所得的答案了。


    隨著科技的持續發展,人類似乎在不經意間發現了這台超級電腦可能存在的漏洞,那便是令人費解的雙縫幹涉實驗。這項實驗曾使物理學家們困惑長達數十年之久。實驗的初衷是探究光的傳播方式與軌跡。起初,科學家們驚異地發現光如同水波一般呈現出波形。然而,當在實驗場地增設一台攝影機進行拍攝記錄時,光卻突然轉變為粒子狀的形態。這一奇特現象促使科學家們提出了一個極為詭異的疑問:難道觀察者的存在會對物質的基本屬性產生影響?這種情形與我們日常所玩的網絡遊戲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在遊戲中,電腦係統為了節省內存與計算資源,往往會采用優化策略。即玩家所能看到的區域必定是最為精美細致的畫麵,而玩家視野之外的區域則會盡可能地簡化處理以節省資源。


    綜上所述,上述種種現象與問題似乎都無一例外地指向了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結論:世界虛擬論或許是真實存在的,缸中之腦理論也並非毫無依據的臆想。也許真的存在一個高等文明構建了一台超級計算器,而地球或許僅僅是一個規模宏大的“動物園”,而我們人類也不過是在這虛擬架構中運行的一串又一串數字代碼。但必須明確的是,這些目前都僅僅隻是未經證實的推測與假想,科學界對於這些觀點存在著多元的看法與激烈的爭論。我們應以開放且批判性的思維去審慎地看待這些內容,避免片麵或絕對地接受某一種觀點。


    世界是真實的嗎?


    我認為世界是虛擬的,這個世界就是虛擬的,就是一個程序,我堅信這個世界是有\"造物主\"存在的。我們現在所處的世界,或者說時空都是一個又一個的程序。


    (一)人的身體和意識之間是什麽關係?人的身體相當於一台獨立的計算機硬件,這個世界是由無數台計算機組成,這種計算機是計算機的最終形態,生物形態可自主繁衍,有的也會自主毀滅,類似於自殺。你可能會好奇人的身體怎麽會是計算機的最終形態呢?你細想我們現在所期望的不就是計算機能夠有自主意識、能夠創造更多的東西嗎?我們人類的身體不就正是在做這些事情嗎?大腦是處理器,眼睛是顯卡,有自主意識,具有創造力。人的意識相當於計算機的係統軟件,這個係統在初期隻有一個學習模仿的基礎模塊,學習模仿到一定階段後會逐漸升級到有意識、有感情、有自主思考的版本,這個版本被稱之為ai期,這個版本會持續到計算機硬件(人的身體)死亡。


    (三)那麽對於造物主而言,人類存在的意義到底是什麽?目前我也還不清楚,但是我猜測要麽是一場遊戲,要麽是一場又一場的求知的試驗,關於模擬文明發展、生物繁衍以及道德倫理。大家有玩過《模擬人生》這個遊戲嗎?你猜他們是否知道自己存在的世界隻是一個程序?


    (四)接下來就是許多人關心的人到底有沒有下輩子,人死後會不會去投胎?為什麽有的人還會保留部分前世記憶?可以說有,也可以說沒有。之前有講到這個世界是有造物主存在的,我們所處的世界時空都是程序,身體是獨立的計算機硬件,或者說靈魂是安裝在硬件中的係統。在計算機硬件(人的身體)死亡後,係統裏的所有信息都會傳送迴造物主那裏,造物主將會迴收係統裏這個人這一生中的係統記憶,提取數據用於試驗分析,隨後再將係統盤格式化,再安裝到新出生的生命計算機硬件中,這也許就是人們所說的投胎或者下輩子吧。這個下輩子可以說和現在的你有關,畢竟可能用的是同一張係統盤,也可以說完全和你無關,畢竟關於你之前的一切都已經格式化掉了。


    (五)為什麽有的人還會保留部分前世的記憶?要麽是瞎說的,要麽也不排除有個別的係統盤因為版本原因沒有完全做到格式化,即便是造物主工作也有打盹的時候。別以為造物主是一個人,其實他們是一個群體。他們是怎麽來的?也許他們也是他們的造物主創造出來的呢?這不是我們考慮的問題。


    (六)我們能夠逆天改命嗎?原則上是不可以的,但是在掌握到部分規律後,小範圍的修改,不讓係統出現大的bug或者蕩機的話是可以的。如果說世界是一個程序,那麽就一定會有係統管理員,他們的存在就是隨時修複係統。當然如果出現的這個bug對這個係統的整體運行影響不大,係統管理員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如果是影響太大,如曆史上的王莽穿越事件引起係統蕩機了,那麽管理員會出來修複這個bug,就出現了劉秀以一種大家完全看不懂的方式修複了這個bug。


    1981年哲學家普特南就提出了這樣的困境,你被某個邪惡的科學家實施了手術,腦子被秘密從身體上完整挖了下來,並泡在一個盛有維持腦存活營養液的缸中,腦神經連接在超級計算機上,並且這台計算機能按照程序,向大腦傳送虛假的關於世界的一切信息,雖然真實世界中的情況是,你的腦子隻是在缸中被欺騙,但是你的感覺卻是在正常的世界上班、生活、交友、旅行,一切都完全真真切切。你如何才能保證,現在你自己的腦子不是被泡在這種缸裏?這就是著名的“缸中之腦”思想實驗。


    如果以上兩種假設都無法說服你,那1979年惠勒提出的延遲選擇實驗,你一定要好好看看,它是雙縫幹涉實驗的一種變形。實驗是按照如下方式進行的:讓激光脈衝源發射的光子通過一個半鍍銀鏡,光子被反射與透射的概率各為50%,之後在反射或透射後光子的行進路徑上,分別各放置一反射鏡a和b,使兩條路徑反射後在c處匯合,而c處則放有兩個探測器,分別可以觀察a路徑或b路徑是否有光子,此時隻有一個探測器能夠測得光子,即能確定光子走的是哪一路徑,而如果在兩個探測器前再放置一個半鍍銀鏡。


    當在兩個探測器前再放置一個半鍍銀鏡後,光子會同時沿著兩條路徑傳播,並且會發生幹涉現象,就好像光子在通過第一個半鍍銀鏡時,就已經“知道”後麵會有第二個半鍍銀鏡一樣,這與經典物理學中粒子的行為完全不同。


    這表明,在量子世界裏,結果似乎可以影響原因,現在的選擇可以改變過去已經發生的事情。這一現象讓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我們所感知到的現實,是否真的是在我們觀察之前就已經客觀存在的實體,還是說在我們觀察的那一刻才被創造出來的一種表象。


    在不觀測時,費米子(物質的基本粒子)表現隻是數字上概率波,不是客觀存在實體波。例如電子,在未被觀測時,它沒有確定的位置和軌跡,而是以一種概率分布的形式存在於整個空間中,隻有當我們進行觀測時,它才會在某個特定的位置出現,呈現出粒子的特性。這進一步加深了我們對世界真實性的疑惑,我們所認為的真實世界,也許並非如我們想象的那般客觀和實在,而可能在某種程度上依賴於我們的觀測行為。


    世界的本質是概率!!!


    物質是什麽?物質為構成宇宙間一切物體的實物和場。基本粒子就是場的激化態。


    在不觀測時,費米子(物質的基本粒子)表現隻是數字上概率波,不是客觀存在實體波。在量子力學中,費米子遵循費米-狄拉克統計規律,在不被觀測時,其量子態是由波函數描述的概率波形式,這體現了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和特性.


    第八層:運動起源於虛粒子的交換。剛才我們在第二層就已經提到了,牛頓能夠很好的描述天體之間的運動,但是他解釋不了其中的超距作用,不隻是引力,其他相互作用也麵臨著類似的問題,說到底為什麽物體會運動呢?可能你會說用手推動一個物體物體就會運動了,可是為什麽兩個帶電粒子或天體沒有接觸他們依舊會互相吸引或排斥呢?根據經典力學,兩個人互相丟球時會交換動量,他們會因為反衝作用而慢慢的遠離彼此,其實這就是牛頓第三運動定律,作用力等於反作用力,而牛頓第三運動定律又是起源於動量守恆定律。同樣的,在粒子標準模型裏,宇宙中所有的相互作用都是由交換虛粒子來實現的,比如電磁力就是交換虛光子來實現的,強力就是通過交換膠子來實現的,殘餘強相互作用是通過交換介子來實現的,以及弱力是由交換w和z玻色子實現的。這意味著宇宙中所有的物理現象或過程都是由粒子的交換來實現的,這解釋了所有相互作用以及運動的起源。那麽問題來了,這個虛粒子是真實存在的嗎?其實虛粒子在一開始隻是數學上的產物,就是單純的被運用在費曼圖裏方便物理學家計算,但是後來關於真空的實驗也證實了虛粒子的存在,因此所謂的運動起源於虛粒子的交換。


    第九層:所有粒子會無止境的運動。剛才我們提到了物體會運動是因為慣性,就算力不存在物體也會因為慣性而運動,而這種運動是相對的,如果有力影響物體那物體就會加速,而加速運動是絕對的。那麽問題來了,隻有力才能產生我們所謂的絕對運動嗎?並不一定。在熱力學裏,係統的溫度和粒子的運動速度有著非常深層次的聯係,粒子的運動速度越小係統的溫度就越小。我們都知道溫度存在最小極限,那就是絕對零度,這意味著隻要粒子暫停下來那麽係統就能達到絕對零度了,不過宇宙中所有的物質都不可能達到零度,這是因為粒子一定存在著輕微的擾動,這是被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所限製的,所以粒子不可能處在絕對靜止的狀態,又或者說絕對靜止的粒子根本不可能存在。因此宇宙中所有的係統都存在著最低但不為零的能量態,這個能量態我們稱之為零點能量。總的來說,宇宙中所有的粒子都會無止境的運動下去,直到永遠。


    第十層:粒子以概率運動。在我們的現實世界裏,如果我們拋一個物體,那麽該物體就會在空間中描繪出一道軌跡,而這個拋物軌跡我們是可以通過一些手段給計算出來的,是確定的。然而在量子世界或者是微觀世界裏,粒子從一點運動到b點並沒有一個確定的軌跡,也就是說粒子從一點運動到b點有無數的可能性,而每一個軌跡都有一定的概率,粒子最後選擇的路徑就是我們現實生活中所觀測到的路徑。這意味著在同樣的初始條件下,粒子的運動會有截然不同的結果,是不能夠被預測的,是不確定的。如果粒子是以概率運動的,那麽這似乎意味著粒子並沒有真正的在空間中運動,雖然這有點違反直覺,但是這已經被無數的關於量子的實驗給證實了,也就是微觀粒子的運動是個概率行為。因此量子力學的出現賦予了運動新的意義,在量子力學中運動不再具有確定的軌道,薛定諤運動方程所描述的是係統波函數在空間中的演化,費曼的路徑積分則表明物體運動並非沿著單一的路徑運動,而是在時空中的起點和終點間所有可能的路徑上運動,也就是說我們要對曆史進行求和才能得到最後的概率路徑。這意味著運動本身就是個概率行為,不是真實存在的,然而這個概率複雜化我們對運動的理解了,或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運動是一種幻覺吧。


    量子力學的小bug。量子力學的小bug還是被發現了,我也來打個補丁!


    1. 量子糾纏證實與哥本哈根詮釋問題提出


    - 隨著量子糾纏的物理現象被實驗證實,2022年獲諾獎,愛因斯坦和波爾之間的大論戰結束,愛因斯坦錯了一次,但量子糾纏概念是他提出的。哥本哈根詮釋認為一個量子係統的波函數在未探測時可同時以不同概率處在不同狀態,如薛定諤的貓不看時既死又活,一旦探測波函數會瞬間無中間過程隨機坍縮到一個狀態,看到貓時立即顯示死活狀態且看不到死的過程就已死,且波函數坍縮是瞬時無中間過程的。


    2. 耶魯大學實驗及結果


    - 2019年耶魯大學實驗推翻了上述觀點。該團隊在超導環境準備三個能級(基態、第一激發態、第二激發態)的量子係統,目標研究第一激發態但不能直接探測,因探測會使其波函數坍縮成探測後狀態,而要研究其坍縮前狀態。實驗精妙之處在於係統設計讓第一激發態和基態緊密聯係,第一激發態變化影響基態,基態狀態又影響第二激發態,通過探測第二激發態可間接知道第一激發態狀態。實驗發現波函數坍縮有中間過程,雖僅幾微秒但被捕捉到,說明哥本哈根詮釋中波函數坍縮瞬間完成的描述錯誤,實際是連續完成的。不過這未推翻量子係統完全隨機性這一根基,因為波函數開始坍縮時具體坍縮到哪個狀態雖已確定,但決定過程不明且隨機,所以哥本哈根詮釋大結論沒問題,小地方需修正打補丁,作者還稱自己給其打了哲學補丁,下集再說。


    視上帝擲骰子嗎?不,真的不擲骰子!


    1. 量子糾纏與貝爾不等式實驗背景


    - 20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證明量子糾纏存在的物理學家,表明上帝擲骰子。驗證量子糾纏需製造係統,假設初始有總自旋為零的係統,使其向相反方向發射兩個相同光子,光子自旋為1,無外磁場時係統總自旋守恆為零,所以兩光子自旋方向相反,一個向上另一個向下,一個向左另一個向右,這樣的光子被認為糾纏,測量一個光子自旋能立刻知道另一個,即便距離遠,就像它們超距通信,這就是超距作用。


    2. 貝爾不等式實驗思路及內容


    - 愛因斯坦反對量子糾纏,認為存在隱含變量,即上帝不擲骰子,有操作手冊。隱含變量指兩光子非超距溝通,而是分離前被賦予信息,像有操作手冊按其運動,看上去步調一致。為驗證,設計實驗:光子有自旋和振動方向(因是電磁波,波有振幅,振幅方向叫偏振方向),有偏振片實驗裝置,偏振片方向與振動方向垂直時光子無法通過,平行時通過,有傾斜夾角時有一定概率通過(3d電影眼鏡是偏振片)。兩糾纏光子偏振方向一致,若一個能通過偏振片另一個也能。假設小明和小紅站在兩光子發射方向兩端,每人有三個夾角不同的偏振片a、b、c,每次發射光子他們隨機選一個接收,光子碰到偏振片有通過或不通過兩種情況。若隱含變量存在且無隨機性,給光子信息有八種(用“是否”表示通過和不通過的排列組合:a是b是c是、a是b是c否、a是b否c是、a否b是c是、a是b否c否、a否b是c否、a否b否c是、a否b否c否),每次光子發出隱含變量在八種情況中選一種,光子碰到偏振片就有結果,稱1 - 8為八種劇本。隻看小明和小紅抽到不同偏振片(a、b;b、c;a、c)情況,可得一表,六種不同結果情況裏相同次數占三分之一,算上劇本一和劇本八相同次數超三分之一,這就是貝爾不等式。做實驗幾百萬次滿足大數定理,若相同次數占比大於等於三分之一,不能說明隱含變量不存在;若小於三分之一,可確定隱含變量不存在。實際實驗相同次數占比約四分之一,所以貝爾不等式不滿足,說明隱含變量不存在(真正的貝爾不等式更複雜,此為簡單舉例)。


    世界的本質是概率?為什麽我們無法預測電子的軌跡?因為我們問題問錯了!


    1. 微觀世界與概率波函數


    - 世界本質是概率,微觀世界無命中注定。原子裏電子繞原子核運動無法預測,隻能說下一刻電子在原子核附近某位置出現概率,不能確定其位置,運動完全隨機。將原子核周圍電子不同位置出現概率畫圖像波,即概率波函數。


    2. 薛定諤方程及其意義


    - 薛定諤是量子力學奠基人之一,據說他與老婆吵架找小三度假時想出薛定諤方程。方程ih\\frac{\\partial}{\\partial t}\\psi(t)=h\\psi(t)說明波函數隨時間變化率正比於能量,能量越高微觀粒子狀態隨時間變化越快。此簡單方程加幾何條件能得出符合實驗結果的結論,解決了波爾模型的尷尬問題。波爾模型無法解釋電子圓周運動不輻射電磁波(違反麥克斯韋方程),薛定諤方程用概率波描述電子,電子無軌跡就無加速度,完美避開此問題;電子不能選任意軌道而必須是整數形式軌道的問題,在薛定諤方程邊界條件中可自然解出,無需像波爾模型強行假設。薛定諤方程是量子力學根基方程,基本所有量子力學問題本質上都是解該方程,雖可能複雜難求解,但它隻管出題,解題靠眾人,不行可借助ai。不過它未迴答為何無法預測電子軌跡,海森堡會解答,不是預測不了,而是從原理上這不是可預測的量,是問題問錯了。


    世界的本質是概率? 世界,是不確定的,還是確定的?


    我們知道物質由原子構成,原子又由帶正電的原子核和帶負電的電子構成。科學家們原本以為原子就像我們的葡萄幹布丁,電子就像葡萄幹塞在原子的布丁裏,但後來盧瑟福用實驗證明這是錯誤的。原子裏帶正電的原子核其實非常小,隻有原子體積的幾百分之一,但是它聚集了原子絕大部分的質量。但是電荷之間異性相吸,電子受到原子核的吸引,應該圍繞原子核運動。問題是這個運動是個什麽運動?本來波爾用他的波爾模型結合德布羅意物質波的解釋,認為電子是圍繞原子核做圓周運動的,隻不過這個軌道有一定的規定性,不是所有軌道都可以,隻有滿足特定條件的軌道可以。好了,既然你這麽說,那我們就做個實驗具體來看看是不是像你們說的那樣電子圍繞原子核在做圓周運動,對吧?這個實驗其實就是用x光去跟電子相互作用,x光會跟電子相互作用產生衍射條紋,通過衍射條紋反推電子的軌跡。但是這實驗一做不要緊的,做完之後真的讓人驚呆了。這電子不僅沒有在圍繞原子核轉圈圈,那電子的運動簡直就是毫無規律啊。這一秒還在原子核邊,上一秒可能就跑到大姨媽家裏去了,根本沒有任何規律,簡直就是隨機的。要知道隨機這件事情對於物理學家來說簡直就是讓信仰崩潰的事情,因為物理學家終其一生都在研究宇宙的規律,要的就是確定性。而且從十八世紀開始,學界主流的認知就是拉普拉斯的機械宇宙觀,拉普拉斯為此還發明了一個“妖怪”,叫拉普拉斯妖,說的就是我隻要知道任意時刻宇宙裏所有粒子的位置和速度,根據牛頓定律,理論上我就能精確預言宇宙的所有未來啊,宇宙的一切都是被安排好的啊,一切天注定啊。隨機性就代表不知道,物理學家追求的就是知道,最好是全知啊,上帝就是全知啊。現在實驗一做,你告訴我電子沒有軌跡,沒有軌跡就算了,運動簡直毫無規律啊,感覺宇宙的真相就是混亂啊,這可怎麽辦?別著急,咱們多做一些實驗,我不斷探測電子的位置,我探測了一百次可能真的沒啥規律,但我探測一百萬次還是能找到規律,這就是統計上的規律,也就是電子雖然沒有確定的軌跡,但是電子出現的位置的概率還是有規律的。比方你做一百萬次實驗,你會發現在離原子核近的地方找到電子的概率還是要比離原子核遠的地方找到電子的概率大的。雖然我們不能精確地描述電子下個時刻會出現在哪裏,實驗做多了,我大概能預測下一個時刻電子出現在某個位置附近的概率大概是多少。如果我們把這個概率畫一張圖,這就變成了高中化學會學到的一個概念叫做電子雲,大概長這樣,畫得再仔細一點,這個東西長得像不像一個波?這玩意就是傳說中的量子力學中的波函數。但馬上就有下一個問題,你現在知道我們不能用軌跡的語言來描述電子的運動,可以用概率波函數來描述電子運動的概率規律。好了,函數有了,來個波動方程吧。電磁波滿足麥克斯韋方程,水波滿足機械波方程,那你這個概率波滿足什麽方程呢?別著急,薛定諤馬上就橫空出世了,據說這個方程還是薛定諤跟老婆吵架找了個小三出去度假散心時候想到的。


    隨著量子糾纏的物理現象被實驗證實,二零二二年發了諾獎,愛因斯坦和波爾之間的大論戰也算畫下句號了,愛因斯坦此生終於錯了一次,但雖敗猶榮,對手的武器量子糾纏這個概念本身還是愛因斯坦提出的,看來上帝真的是擲骰子的。這個世界的根基是隨機的,沒有人能精確地預測未來,但哥本哈根詮釋也並非全對。哥本哈根詮釋裏說,一個量子係統的波函數在你沒有探測的時候,它可以同時以不同概率處在不同狀態,就好像薛定諤的貓,你不看它的時候它是既死又活的,但是一旦你探測,這個波函數會瞬間在沒有中間過程的隨機地坍縮到其中一個狀態,這就是說薛定諤的貓一旦你看到它就會立即顯示出死或者活的狀態,是一下子,如果貓死了你看不到它死的過程,它就已經死了。這個所謂波函數的坍縮是瞬時的,沒有中間過程的,這個描述在二零一九年被耶魯大學做的實驗給推翻了,我還清楚地記得當時這個新聞全球火爆,然後一堆科普文章以訛傳訛,最後居然傳成了量子力學被推翻了,我一個大白眼啊。這個實驗是這樣的,耶魯大學一個團隊在超導環境裏準備了一個三個能級的量子係統,能量由低到高分別叫基態、第一激發態和第二激發態,這個實驗的目標是要研究第一激發態,但你不能直接研究第一激發態,因為一旦你直接探測它,它的波函數就坍縮了,就已經是探測後的狀態了,我們要研究的是第一激發態坍縮前的狀態,這就難辦了,要研究它你就得探測它,但是你又不能探測它,因為探測它它就坍縮了,這就是這個實驗的精妙之處了。這個係統巧妙地設計了讓第一激發態和基態有緊密的聯係,一旦第一激發態有變化,基態會受影響,並且基態的狀態會影響第二激發態的狀態,然後就隻要探測第二激發態就會間接地知道第一激發態的狀態,也就是通過一種間接的方式不直接探測第一激發態也能知道第一激發態的狀態。這個實驗做下來科學家們就發現波函數的坍縮其實是有個中間過程的,雖然這個過程時間非常短隻有幾微秒,但還是被捕捉到了,也就是哥本哈根詮釋的所謂波函數的坍縮是瞬間完成的這個描述是不對的,波函數的坍縮不是瞬間完成的而是連續完成的。但這並沒有推翻哥本哈根詮釋的根基,就是量子係統的完全隨機性,因為波函數開始坍縮的時候具體要坍縮到哪個狀態已經確定了,但是這個決定是怎麽做的還是不清楚,依然還是隨機的,所以哥本哈根詮釋大的結論沒有問題,小的地方有修正要打補丁,說到給哥本哈根詮釋打補丁,其實我自己也給它打了一點哲學補丁。


    這個世界的本質是計算,沃爾夫勒姆的計算世界觀


    這個世界的本質就是計算,這是當今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史蒂芬·沃夫勒姆的核心觀點。大家好,我是張漁頑,今天早早地來學校門口接娃,所以這一期視頻呢是在外麵錄的。那這兩天啊,他跟我講要考數學,我就想到了沃夫勒姆的一個觀點——世界的本質就是計算,所以今天展開跟大家聊聊。沃夫勒姆可能是現在活著的最聰明的人,他十五歲就發表了量子場論的學術論文,二十歲獲得了加州理工學院理論物理博士學位,二十二歲就得到了麥克阿瑟天才獎。他創造了被全世界科研人員都在使用的mathematica數學軟件,推出了人類知識檢索引擎wolfram alpha,甚至創造了一種新的編程語言。最近,wolfram出版了一本新書叫做《萬物皆計算:科學奇人的探索之旅》,我有幸讀到了科技作家萬維剛老師為本書的中文版寫的序言。在這個序言中,萬老師將沃夫勒姆比作這個時代的康德,認為他給出了一個對世界的解釋框架。那麽當沃夫勒姆說世界的本質是計算時,他到底是什麽意思?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六個核心觀點來理解。


    第一,這個世界的本質是計算。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麽物理定律都能用數學方程來表達?為什麽所有學科幾乎都離不開數學?沃夫勒姆認為這是因為世間萬物的一切運動都是在做計算,它們隻是在執行某個算法而已,統治世界的不是別的,是數學。那想想看,你昨天買了十二個雞蛋,早上吃掉兩個,還有十個在冰箱裏,這種日常生活中的理所應當體現了這個世界是講理的、有秩序的,你買的雞蛋不會憑空增加也不會憑空消失,這個秩序不是被誰設計出來的,而是世界本身就是按照某種基本的法則在自動運行。


    第二,宇宙的結構允許意識的存在。沃夫勒姆認為意識是一種有連貫線索的主觀體驗,你之所以相信自己是活的,是因為你有人生的經曆啊,你從小到大每時每刻經曆的各種事情連續起來讓你給自己講成一個故事,有這個故事你才有自我的概念。那值得注意的是,意識不等於智能啊,智能是非常普遍的,隻要計算足夠複雜就可以稱之為智能,但意識是對智能的一種簡化和降級啊,是我們對複雜世界的個性化解讀。


    第三,為了允許你有意識,世界的物理定律不能是任意的。這可能是wolfram最重要的發現,他發現要想允許有意識的智慧生物存在,這個世界的時空就必須具有一定的性質,而這些性質恰好就是我們所知的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描述的樣子。換句話說,我們這個世界的物理定律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隻有如此才能讓我們在這裏體驗秩序。


    第四,人類對宇宙的理解和控製能力有其固有的限度。沃夫勒姆提出了計算不可約性的概念,對於足夠複雜的係統,我們無法跳過步驟提前預知結果。那這就意味著像天氣、股市、經濟、政治這樣的複雜係統,我們在理論上就不可能完全預測和控製。那這個發現告訴我們,對於ai這樣的新生事物,我們不可能做到絕對的掌控啊,隻要是足夠複雜的事物就一定會發生一些讓我們感到意外的事情,也就是說,越複雜黑天鵝的概率越高。


    第五,我們仍然可以探索科學。雖然我們不能完全預測和控製世界,但我們總能找到一些局部有效的規律,沃夫勒姆稱之為可約化的口袋。這就是為什麽我們能夠做出某些不保證絕對正確但很可能正確的預測,比如我們不可能完美地預測股市的走向,但我們總可以說一些像“如果市場上買的人多,股市就容易漲;如果市場上大多數投資者都失去了信心了,那股市一定會往下走”這樣的局部的規律,從而做出某些不保證絕對正確但很可能是正確的預測。更重要的是,這意味著科學探索永遠不會結束,不管科學多麽的發達,世界上總有一些事情是我們當時不知道又恰好經過研究呢可以知道的,這給了我們永遠保持好奇心的理由。


    第六,人類的終極使命在於創造新的價值。沃夫勒姆提出了計算等價原理,認為所有足夠複雜的係統都是同等複雜的。這意味著世間不存在什麽客觀的價值觀,我們之所以覺得人類社會比其他事物更有價值,僅僅是因為我們是人,我們有人類的曆史記憶。那既然如此,人類社會發展的方向就應該由我們自己決定,ai永遠不能替我們決定什麽是有價值的,因為他不可能真正擁有我們的曆史記憶。因此,wolfram認為在ai時代最高級的工作就是創造新的可能性。這是wolfram的計算世界觀,他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不會被任何人完全掌控,他總有值得探索的空間,他認可每個人的自由並且鼓勵創造。最讓人驚歎的是,這些結論不是基於某種信仰或者哲學思辨,而是通過嚴格的數學推導得出的。正如萬老師在序言中所說,如果不是wolfram,我們很難想象僅僅用數學推導就能得出這樣深刻的世界觀。其實啊,在這個由計算構成的世界裏,我們每個人都有無限的創造潛力,讓我們保持好奇,不斷探索,為這個世界創造新的價值。


    宇宙第一因,是永恆存在的數學!


    通常來說,存在得符合邏輯才能夠存在。就好比穿越到過去,按照現有的邏輯來看,它既不符合邏輯還會破壞因果關係,不過要是真的成功穿越了,那就表示它在過去能夠存在,此時原本的邏輯就沒法對它進行約束了,而且它還可能做出更多不符合邏輯的事兒,感覺就像是“大於等於”邏輯一樣。


    同樣的道理,宇宙第一因要是想存在,就必須得超越因果的邏輯,也就是要“大於等於”邏輯,不然的話就能依據邏輯去確定它產生的原因了,那樣它就稱不上是真正的宇宙第一因了。這個宇宙第一因呢,它既是原因也是結果,是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的自己,是永恆存在並且沒有任何變化的,不會受到時空以及邏輯法則的影響,或其自身就是邏輯法則。從現在的認知角度來講,這個第一因是數學,隻有數學能做到等於邏輯本體或者說數學就是邏輯本體 。客觀世界產生第一因是邏輯本體數學。這樣才能確保萬事萬物永恆符合邏輯。也就是說,數學並非人類創造,而是本身就永恆存在,人類隻是發現它罷了。


    從唯心主義角度來看,世界萬物都是由信息數據(能量狀態)及規律秩序(邏輯結構)組成的。能量狀態本質基於量化表示能量大小、方向及轉換的運算;邏輯結構本質可用集合論中的關係和映射(如函數)構建事物有序關聯等數學模型。宇宙第一因是數學,世界是數學的。


    如果邏輯大於存在,則世界是虛擬的,數學的,可理解的。如果存在大於邏輯,則世界是真實的,混沌無序的,且不可理解的。如果存在等於邏輯,那就是疊加態時是數學的概率的,可理解。本征態時則是確定的真實的,可感知的。


    現在態都確定的,未來態都是概率的!


    何為真實?真實即等同於存在。那何為存在?存在意味著與三洽邏輯緊密相連並相互貼合的結構狀態。若依此定義而言,數學中僅有一部分能夠被證實為存在,而那些無法被證實的部分,便難以判定為存在,這是真理的界限。


    從唯心主義角度來看,意識可視作源於感知的幻覺,時間宛如事物運動而生的幻覺,空間亦為相對大小的幻覺,顏色實則是對不同波長電磁波形成的幻覺,五感乃經神經係統作用產生的幻覺,記憶是帶有虛幻色彩的影像式過往幻覺,因果邏輯可被看作思維的基礎,靈魂出竅則是一種知覺幻覺體驗。世界萬物都是由信息數據(能量狀態)及規律秩序(邏輯結構)組成的。


    即便世界是虛擬的,純數學的,概率的。但人的感覺也是模擬的各種幻覺,根據數學定律虛虛得實,也就是真實的啦!哈哈!


    我們的世界是真實的嗎?第一段


    1. 世界的離散性:為了說明世界是虛擬的,學者列出了六個幾乎無可辯駁的證據。第一個就是我們的世界竟然是離散的。在真實的世界中,所有事物應該是連續的,某個物體的質量可以是一千克,也可以是零點一千克,也可以是零點零零一千克,隻要你的測量儀器和技術足夠先進,理論上你可以在小數點後加無數個零,這意味著質量的變化是完全連續的。然而根據量子力學理論,我們發現原來很多物理量都是離散的,存在一個最小的變化單位,也就是普朗克尺度。比如我們的時間必須以這個普朗克尺度為單位的整數倍進行變化,時間的變化量不能小於這個單位,空間也是如此,隻能以這個最小單位的整數倍進行變化。這種事物的離散化似乎和我們計算機中模擬真實場景的方式類似。比如計算機表達一張圖片,其實用的就是許多個離散的像素點,每一個像素點都是一個方格,代表一種顏色,多個方格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圖像的輪廓和豐富的細節。而計算機之所以必須以這種離散的方式表達事物,就是因為計算資源是有限的,如果采用連續的方式表達事物,那麽表達一張圖片所使用的存儲空間就會變得無窮大。所以我們所處世界如果是真實的,就不應該出現基本物理量成離散的狀態。


    2. 量子疊加態:第二個疑似證明世界是虛擬的證據就是量子疊加態。我們知道量子世界有一種非常特殊的狀態,這種狀態就是將多種的基本狀態進行疊加,比如一個電子可以同時處於自旋向上和自旋向下這兩種狀態,並且這種疊加態僅當人類去觀測它時才會消失,在觀測之前這種狀態一直處於模糊混沌之中,充滿著不確定性。而我們迴顧人類發明的3d虛擬場景遊戲,你就會發現當遊戲主角位於場景的某個區域時,此時遊戲並不會立即將整個遊戲場景的所有事物都加載出來,而是隻加載這一部分區域的場景,等到主角走到其他區域時,遊戲再臨時將其他區域的場景加載出來,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節省計算資源。而量子世界的這種疊加態僅僅在人類進行觀測時才展示出具體的狀態,沒觀測之前一直處於模糊混沌的狀態,不恰好和剛才描述的遊戲場景非常相似嗎?


    世界是真實的嗎?第二段


    1. 虛擬技術可欺騙大腦:第三個疑似證明世界是虛擬的證據是虛擬技術是有能力欺騙人類大腦的。我們知道人類所感受到的所有事物其實都來自於外界對人體的刺激,比如光子進入人的眼睛後,眼睛會將捕捉到的數據通過神經網絡傳遞到大腦,然後大腦將收到的數據進行計算和整理,並構造出一幅畫麵。也就是說隻要數據通過神經網絡傳遞到了大腦,那麽大腦就會認為這是真實的。那麽我們完全可以斬斷外部刺激的源頭,直接用計算機程序去產生數據,然後將數據通過神經網絡傳遞到大腦,那麽大腦根本無法分辨這是真是假。這種現象和如今的vr虛擬技術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其實是一個道理。所以如果真的有某種高級文明,他們利用程序來持續給我們的大腦進行刺激,我們的大腦隻會認為這些刺激都是外界通過人的五感傳遞過來的,從而讓我們認為世界是真實的。


    2. 量子糾纏現象:第四個疑似證明世界是虛擬的證據是量子糾纏。我們知道兩個或多個微觀粒子是可以處於一種糾纏態的,此時隻要人類對其中一個粒子進行測量,就會瞬間改變其他粒子的狀態,即便其他粒子此刻距離我們的測量位置非常遙遠,這種糾纏作用依然能瞬時完成。而我們知道在經典的物理世界中,信息傳遞的最大速度就是光速,換一個更本質的說法,兩個事物產生因果關係的最快速度就是光速。然而這種糾纏態卻似乎打破了這種限製,這會不會是某種高級文明利用計算機來模擬整個世界時,為了節省計算資源從而故意設置的一個後門?高級文明既想利用這個後門來瞬間操控大量事務從而節省計算資源,同時又不想讓我們發現這個後門,從而識破世界是虛擬的這一事實。


    世界是真實的嗎?第三段


    1. 未發現外星文明:第五個疑似證明世界是虛擬的證據是我們找不到外星文明。根據現有的物理學法則,一個星球要誕生出智慧文明雖然需要各種巧合撞在一起才行,但是整個宇宙的天體和星係實在太多,僅僅在銀河係就有一千至四千億顆恆星,由於恆星是能量的來源,太陽就是一顆普通的恆星,所以如果按照地球和太陽的距離對銀河係這些恆星周圍的區域挨個進行掃描,完全有可能找出第二個智慧文明。但是非常遺憾,迄今為止我們依然找不到任何智慧文明。這會不會是因為我們的世界可能就是虛擬的,而要模擬一個智慧文明消耗的計算資源非常多,所以某種高級文明就隻模擬了人類這個智慧文明,無法再模擬出第二個智慧文明?


    2. 數學的完美性:第六個疑似證明世界是虛擬的證據是我們的數學似乎太過於完美。因為我們在自然界發現的所有物理規律幾乎都可以用數學來描述,並且有時一些數學家也會感歎這些數學描述為何如此完美。如果我們的宇宙是真實的,那麽必然會到處充滿不完美之處,畢竟整個宇宙的熵值是在不停增加的,熵越大係統的混亂程度就越大,世界的不完美之處就會越多。


    量子世界與宇宙真實性的基礎疑問


    當我們進入夢鄉時,幾乎無法分辨現實和夢境,那麽如何確定什麽是真實,什麽是虛幻?科學家們通常認為,若事物的性質在被觀測前就已確定,該事物則被視作真實存在。例如一隻蘋果,即便無人觀測,它也可以是綠色的。然而在量子世界中,卻有著截然不同的運行規則。最近,三位科學家因證明宇宙並非局部真實而榮獲諾貝爾獎。倘若我們的世界並不真實,那我們所生活的這個地方究竟是什麽?


    設想有安娜和盧克兩人,分別位於太陽係的兩端。此時從太陽係中心向他們各投擲一枚硬幣,硬幣在穿越太空時不斷旋轉。依據量子力學原理,其最終狀態是完全隨機的,無法提前預測。但當安娜測量自己的硬幣為正麵時,卻能立刻確定盧克那邊的硬幣為反麵。準確預言這樣的結果連續二百次的概率是十的六十次方分之一,比整個太陽係中的原子數還要少。盡管安娜和盧克相隔數十億公裏,量子力學卻預言安娜可根據自己的測量結果持續預測盧克的結果,仿佛兩枚硬幣間有心靈感應般的聯係,此思想實驗即愛因斯坦 - 波多爾斯基 - 羅森悖論(首次提及可簡要解釋:該悖論揭示了量子力學中一些看似違背常理的關聯現象,對傳統的物理實在觀提出了挑戰)。這看似不可思議,卻是宇宙的運作方式。那麽,究竟是什麽能比光速還快?我們的現實結構又如何從可預測變為不可測的?


    量子力學中的關鍵現象與概念探討


    在量子力學提出之前,科學家普遍認為世界是確定的,即若掌握物理係統的某些性質,便可推算其過去與未來。然而,後來發現了量子糾纏現象:兩粒子無論相隔多遠,都會保持神秘關聯。想象製造一對糾纏粒子,讓它們朝相反方向飛行,逐漸拉開距離後測量其中一個粒子的量子態,另一個粒子的量子態也會立即確定。就像兩隻盒子裏各有一顆黑石或白石,無論何時何地打開其中一個盒子,就能立刻知曉另一隻盒子裏石頭的顏色。這一現象已在幾百公裏的距離上得到驗證,且測量反應的時間間隔不超過百億分之一秒。若糾纏粒子確實在交換信息,其速度至少比光速快數千倍。


    但這並非全部情況。就像站在秤上測量體重,科學家通過測量粒子了解其屬性,可假如這些屬性隻有在測量時才得以確定,這意味著我們的宇宙不能同時滿足局域性和真實性這兩個條件,至少其中一個是錯誤的。在物理學中,真實意味著物體無論是否被觀測都有確定的性質,即即便無人在場,一棵倒下的樹依然會發出聲響。而局域性表示物體隻能受周圍環境影響,且這種影響不能以超越光速的速度傳遞。


    量子物理的部分現象呈現出不確定性,或者簡單說表現得隨機且不可預測。例如一個裝有放射性原子的容器,通過稱重觀察衰變情況,一般能預測經過一段時間後大致的衰變原子數量,但無法確切知曉哪些原子會衰變。再如向狹窄雙縫發射粒子,能預測後方屏幕上的幹涉圖樣,卻無法確切預知單個粒子的落點,哪怕是逐個發射粒子。量子物理中的部分現象看似具有完全的隨機性,然而這究竟是其本質如此,還是由於我們所掌握信息不足所致?愛因斯坦曾認為量子糾纏並未違反實在性,而是量子力學尚不完整,他覺得這種糾纏背後應有尚未發現的隱藏變量。不過,三位科學家約翰·克勞澤、阿蘭·阿斯佩和安東·塞林格證明了這種隱藏變量不存在,他們得出結論:糾纏粒子在被觀測之前並沒有任何確定的性質,因此無法通過任何方式得知或預測這些性質。若宇宙並不真實,那我們究竟看到和體驗的是什麽?


    基於晶體結構的現實理論闡釋


    一群洛杉磯的物理學家提出一種全新的現實理論,此理論基於周期性結構,也就是晶體。晶體不僅形狀多樣,維度也可不同,更神奇的是高維度晶體可投影出低維度結構,即準晶。物理學家們選取特定八維晶體並以特定角度投影到四維,推導出三維準晶體,他們認為這可能是構成一切現實的基礎結構。這種三維準晶體的基本構建單位是正四麵體,其邊長為普朗克長度,約是一個質子大小的十萬億分之一。形象地說,如果原子有空氣般大小,普朗克長度就相當於一個質子的大小。更為奇特的是,依此理論,正四麵體如同現實的三維像素,每個正四麵體僅能存在於幾種狀態之一,且一個正四麵體的狀態決定了填滿整個宇宙的其他正四麵體的狀態。但如果每個正四麵體在某一時刻隻能處於一種特定狀態,那是誰或是什麽決定了它應處於何種狀態?全球各地的物理學家認為現實的本質是信息,那麽信息又是什麽呢?信息是通過符號傳達的意義,而意義不過是比較或相對感知的能力,如果如此,比較和意義便需要選擇,也就是說需要意識。就像我們在測量後才知道糾纏粒子的性質一樣,意義或信息也隻有在被感知或測量時才存在。若這一切都成立,那麽現實也許就是意識的產物。


    模擬假說的深度剖析


    還有另一種關於我們存在的假說,即牛津大學哲學家尼克·波斯特羅姆提出的模擬假說,一些科學家認為我們生活在模擬現實中的概率高達百分之五十。若要證明身處模擬之中,該如何著手?首先假定創造模擬的硬件設備並非具備無限計算能力,否則我們將無法分辨現實和虛擬創造的世界。因為若硬件計算力無限,我們將察覺不到任何漏洞。因此,科學家們正嚐試通過實驗讓這台理論上的有限計算機超載,以使模擬暴露出缺陷。同時,其他科學家正從不同角度尋找證據,畢竟所有計算硬件都會在運行的模擬現實中留下其存在的痕跡。例如,宇宙中的光速以不變速度存在於每一位觀察者的視角下,且有無法超越的上限,這一現象至今無法被物理學合理解釋,這或許暗示著構建模擬的計算機的某種特性。雖然我們不清楚這台計算機的樣子與特性,但能確定若它每秒隻能完成一個操作,其變量空間的內存大小將約為三十萬公裏。或許正因為光速限製,否則我們就可能在計算機完成編程之前到達另一個星係。


    但這並非唯一表明我們可能身處模擬之中的跡象。電影或電子遊戲常以角色視角展示畫麵和音效,這些純粹是為觀眾或玩家服務,並非為角色所需。同樣,若接受模擬假說,意識的存在就有了明確意義。意識是一種由五感構成的主觀界麵,它本身不符合自然法則,也沒有哲學或科學依據來解釋其產生的必要性及進化優勢,似乎其主要作用僅是為了體驗。由於這種體驗代價高昂,它可能是為某個觀察者或玩家而存在。若有一天人類能創造出具有意識的模擬生命,那我們處於模擬現實的可能性將大幅提升。馬裏蘭大學的物理學家們已成功模擬出由兩個質子和兩個中子組成的氦原子核,他們認為既然如今能模擬原子核,也許二三十年後就能模擬分子,五十年後能模擬幾厘米大小的物體,若這一進展持續,百年後人類甚至可能模擬出人腦。問題在於,如果我們確實生活在模擬之中,我們雖擁有自由意誌,但或許有人隻是想觀察我們在無特定指示下的行動與結果。也許我們所感受的漫長歲月對模擬的創造者而言不過短短幾分鍾。然而基於遊戲角色意識遠超出當前科技的能力,這一切目前都還隻是推測與探討的範疇,尚未有確鑿定論,我們應秉持科學的懷疑精神去理性思考這些觀點。


    量子糾纏證明了世界的非局域性,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非實在性,以下是具體闡述:


    非局域性


    - 概念:在經典物理學中,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受局域性原理限製,即一個物體隻能直接影響其周圍事物,影響傳播速度不超光速。但量子糾纏中,處於糾纏態的粒子間相互作用不受距離限製,測量一個粒子的狀態會瞬間影響到另一個粒子,即使它們相隔甚遠,這種超距作用超越了經典物理的局域性.


    - 實驗驗證:如貝爾不等式實驗,科學家通過對糾纏粒子對的測量,發現測量結果違反了貝爾不等式,有力地證明了量子糾纏的非局域性,即量子世界中存在著經典物理無法解釋的超距關聯.


    非實在性


    - 概念:在量子糾纏中,糾纏態的粒子在測量前不具有確定屬性,其屬性隻有在測量時才會確定下來。這與經典物理中物體具有確定的實在屬性不同,挑戰了傳統的實體-屬性實在性觀念.


    - 舉例說明:對於處於糾纏態的兩個粒子,在測量前它們的自旋等屬性處於不確定的疊加態,隻有當對其中一個粒子進行測量時,另一個粒子的相應屬性才會瞬間確定,而在測量之前,無法確切地說粒子具有何種確定的自旋狀態.


    以下是一些常被用於探討世界非實在性的觀點和相關證明:


    量子力學相關


    - 量子糾纏:在量子糾纏中,處於糾纏態的粒子間存在超越空間距離的瞬間關聯,且在測量前其屬性不確定。如epr實驗,兩個糾纏粒子分開後,對其一測量會瞬間影響另一個粒子狀態,測量前粒子自旋方向等屬性不確定,體現了非實在性.


    - 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原理:微觀世界裏,該原理表明無法同時精確確定粒子的位置和動量,這與宏觀世界經驗不同,暗示微觀世界規則與我們認知的現實世界有別,從微觀層麵質疑了世界的實在性.


    思想實驗


    - 缸中之腦:設想大腦被置於營養液中,由計算機向其傳輸感覺信號,使其產生身處現實世界的幻覺。從理論上講,大腦無法分辨接收的是虛擬信號還是真實世界的信號,由此質疑我們所感知的世界是否真實存在.


    - 莊周夢蝶:莊周夢到自己變成蝴蝶,醒來後卻不確定是莊周夢蝶還是蝶夢莊周,由此對現實與夢境的界限產生疑問,進而質疑世界的真實性.


    哲學觀點


    - 佛教的世界觀:佛教認為世界是虛幻的,如“世界,皆非世界,是名世界”,一切事物無常,無固定不變本質,人們所認為的自我也是幻覺,世界由感知和觀念創造.


    - 存在主義:強調個人的存在和感知是世界存在的基礎,世界的意義和價值是由人賦予的,而非客觀存在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世界的客觀實在性 。


    認知局限


    人類的感官隻能感知有限範圍和信息,無法直接感知微觀量子現象和宇宙全貌,所認識的世界是基於不完整信息構建的,因此我們所感知的世界可能並非完全真實的客觀存在.


    世界本來就是從虛無混沌中,以數學為地基創造的邏輯三洽依附貼合的結構體(簡稱存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夢境互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oprest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oprest並收藏夢境互聯最新章節

xxfse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