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貸款 小額借貸 線上貸款 汽車貸款 手機貸 瘋正妹 橘子影城 古蹟交流社 東森新聞手機板 東森新聞 本地新聞 | 今日時事 | super娛樂城 23win 金鈦城娛樂城 TZ娛樂城 信用版娛樂城 贏家娛樂城 WG娛樂城

    意識的本質:從物質到“自我”。


    你是否曾在夜深人靜時突然問自己:我為什麽存在?為什麽你能感受到陽光的溫暖,聽到風的低語,體驗到愛與痛的複雜情感?為什麽一堆原子和分子組成的肉體能產生自我意識?為什麽人工智能再強大卻依然無法真正擁有意識?這些問題的答案就藏在意識的本質中。


    意識到底是什麽?它其實是反饋的表征。意識是你每天早上醒來時感受到的第一縷光,是你聽到愛人聲音時的心跳加速,是你麵對未知時的恐懼與期待,它是你存在的證明,是你與這個世界連接的橋梁。


    為什麽這些冰冷的物理過程會讓我們感受到溫暖的愛、深刻的痛苦,甚至是藝術的靈感?這些感覺和認知的背後,其實是神經反饋係統賦予我們的信息功能。我們可以把這種功能分為四層:


    第一層反饋是感官反應。比如單細胞動物對於環境中的刺激在信息係統層麵建立趨避反應,比如膝跳反射、摸到杯子燙手會縮迴來、遇到危險會先閉眼等等,這些都是五官六感上建立的表層反饋機製。


    第二層的反饋特征是欲望反應。它是一個“目標 - 行為 - 結果”的欲望反饋係統,其中目標是由生命體對於資源的需求而產生的。


    第三層的反饋特征是情緒和情感反應。它由“預期 - 結果 - 價值判斷 - 情緒反應”構成,人類情緒中的喜怒憂思驚恐悲,情感裏的愛恨情仇,都是由這樣一個反饋鏈條造成的。


    最高層的反饋特征是思想認知。在人類的認知反饋係統中,我們會建立對世界關係的判斷迴路,實現對世界六種基礎關係的判斷,包括對因果關係、利害關係、美醜關係、矛盾關係、時空關係、類別關係的判斷。這種認知判斷往往通過“是 - 否”“對 - 錯”“好 - 壞”“美 - 醜”“利 - 弊”等作為判斷標準。


    人們口中的意識或靈魂,不過就是這四個層級信息反饋的產物。在科學實驗中,科學家觀察到即使是單細胞生物如草履蟲,也能對環境中的刺激做出趨利避害的反應,這種簡單的反饋機製正是意識的雛形。在研究蠕蟲的神經係統後,科學家發現即使是簡單的神經網絡也能實現複雜的信息處理。而人類之所以比單細胞生物如草履蟲、細菌,也比其他的動物擁有更高級的意識,是因為我們的神經係統在漫長的進化和反饋迭代中形成了四層的反饋係統:一、感官知覺,感官信道的信息刺激形成的信息反饋;二、欲望預期,需求滿足的反饋,欲望的根源是主體對於資源的訴求,是係統自平衡的需要;三、情感情緒,是主體欲望預期滿足情況的一種反饋;四、思想認知,是對世界關係建立的一種神經反饋迴路。


    那麽為什麽意識非得從感官開始?這個問題科學家曾經做過一個感官剝奪實驗,實驗發現當人被剝奪了外界刺激後會出現幻覺和意識混亂,這表明感知是維持意識穩定的重要因素,“缸中大腦”這個思想實驗被真實的實驗證偽,這恰恰證明意識是反饋閉環的產物,它像水一樣流淌在反饋鏈條之中,當反饋鏈條中的輸入層被拿走後,閉環被打破,意識就會出現錯亂。通過腦機接口技術,科學家能夠將大腦的信號轉化為機器的指令,從而實現對外界設備的控製,這進一步證明了感知與意識的緊密聯係。因此,意識不是一個容器的產物,而是生命的反饋之流。


    那麽你肯定還會問,為什麽意識就可以從物質中產生?為什麽一堆原子中可以湧現意識?其實宇宙中的一切都要應對熵增,從原子到生命體都在追求一種動態平衡。初級物質如原子分子隻能對那些能帶來平衡的資源產生簡單反應,比如電子圍繞原子核運動、分子間的化學鍵形成。生命體則通過信息反饋閉環實現了更高層級的自組織能力,細胞是最早的閉環係統,它能識別環境中的資源進行趨利避害反應。神經係統的出現讓生命體有了更複雜的信息處理能力,大腦的進化最終催生了意識這個宇宙中最神奇的功能。


    看到這裏你肯定還是會問,可是你怎麽解釋我會有自我意識而很多低級的動物卻沒有?那是因為自我意識是高級的抽象能力。人類的自我意識實際上是一個同心圓結構:一、欲望層的自我,最內核源於生命體對資源的訴求,它是宇宙演化的原始動力,驅動我們追求實物、安全、繁衍;二、情感層的自我,是中間層,是對欲望滿足與否的反饋,快樂、悲傷、憤怒等等這些情緒,它是神經係統對得失的反應。科學家通過研究大腦的情緒腦區如杏仁核和前額葉皮層發現,情感的產生與這些腦區的活動密切相關,發現情感是主體欲望預期滿足情況的一種反饋。人的所有正麵的情感比如喜愛、快樂、幸福都與神經係統的正反饋有關,人的所有負麵的情感比如抑鬱、痛苦、悲傷、憤怒都與負反饋有關;三、認知層的自我,在最外層,是對世界關係的抽象理解,因果關係、利害關係、美醜關係這些認知反饋讓我們能夠預測未來、規劃行動。科學家通過鏡像測試發現隻有少數動物如猩猩、海豚能夠識別鏡子中的自己,這表明他們具有初步的自我意識。腦科學的研究發現大腦皮層的發育與自我意識的形成密切相關,高級的抽象思維能力需要大腦皮層建立對應的大腦層級結構。曆史上的尼安德特人就無法對抽象的事物建立對象感,所以他們聽不懂故事,無法相信一個想象的事物,這就是因為他們無法對抽象事物建立對象感。


    關於意識的產生可以用下麵這個關係結構圖來表達:意識是什麽?意識是宇宙的一部分,是物質在更高層級上組織的產物,是欲望、情感、認知的三重映射,是宇宙通過生命體實現自我觀察、自我協同的工具。意識是物質在漫長進化中從原子到生命體、從細胞到大腦、從欲望到認知,為了適應環境、解決矛盾、實現動態平衡而湧現的終極功能,它就是宇宙的自我覺醒,而我們正是這場覺醒的見證者與參與者。


    那麽很多人會問,如今的人工智能那麽發達了,它到底會不會產生意識?其實到目前為止,人工智能依然是工具而非生命體,它沒有欲望層的自我,因為它不需要主動獲取資源來維持動態平衡;它沒有情感層的自我,因為它沒有生命體的自組織需求,也就沒有驕傲、害羞、憤怒等情緒,即便它有時表現出似乎帶有情緒,其實那是在人類數據庫中習得的一種模擬的信息,其本質是拚湊出來的;它沒有認知層的自我,因為它無法真正理解世界的深層關係,人類知識庫中的六種關係:因果關係、美醜關係、利害關係、時空關係、矛盾關係、類別關係,都具有現實的畫麵映射、情感關聯和感覺。就像你可以讓ai用最美妙的修辭為你寫出關於蘋果的十四行詩,但是它永遠不知道蘋果是什麽味道。科學家通過圖靈測試發現,即使人工智能能夠模擬人類的對話,也無法真正理解對話的含義。研究發現,盡管深度學習模型能夠處理複雜的數據,但他們缺乏真正的理解和意識。如果把生命的智能分為欲望、感覺和認知三大層級的係統的話,那麽思維認知對於人類是困難的,而欲望和感覺則是容易的;對人工智能而言則恰恰相反,通過海量信息的學習獲得認知,對它而言是簡單的,但是要建立感覺、欲望則是極其困難的,所以它很難建立真正的自我。


    我是什麽?我是宇宙演化中物質通過自組織、自適應、自反饋最終湧現的最高級功能。意識是宇宙的自我覺醒,而我們正是這場覺醒的見證者與參與者。


    有人說自己是npc是由於以下這五點:一、經常會無聊,沒有主線任務;二、不怎麽消耗資源,逢年過節時才有機會更新皮膚,沒錢;三、形象塑造較為簡單,缺乏出眾外貌特征;四、生命值相對較低,致使在麵對外界狀況時更易受到傷害;五、活動區域受限,行動受到諸多約束。然後就有人迴複說有沒有可能是野怪,就是給付費玩家長經驗的那種。徹底無語,以上這些我們不予置評,隻是在這裏做一個小小的提醒,我們既是玩家也是npc,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任務和故事線,或許你自己不以為意,卻可能是他人旅程中的重要節點,所以千萬不要小看了自己。


    有關靈性的話題總是很吸引人,因為它更多的是基於自身的體驗,而這種體驗意味著是主觀的,未必具有普世性。我們過往的經驗塑造了我們的信念,信念決定了當下的現實,而現實又反過來影響接下來的經驗和故事體驗,這是一個循環。很有意思的是,無論是在現實還是在精神世界裏,仍有大量的還未被觸及的未知,我們人類卻依然可以憑借勇氣、希望之火以及現有的理解,不斷地前行探索。而如果這個世界是客觀的話,那麽可以肯定的是,我們幾乎是盲目的活在自己的信念之中,雖然許多信念既未被證明也無法被證明,但我們卻心甘情願、甘之若愚地接受這一點,因為我們毫無知覺地忘記了,對於靈性或形而上學的概念幾乎沒有絕對的答案,或許還因為我們本就不該知道這所有一切,所以未知才使得人類的體驗更加具象化、更加真實。我們需要學會接受模糊和不確定性,才能成為真正覺醒的靈性存在。就如蘇格拉底所說,唯一的真智慧是知道自己一無所知。


    現實世界裏確實存在一些模式和方法,能夠直接通向更積極的結果,然後這些就被視為是一種正確答案。雖然沒有意義,但我仍希望所有關注我們頻道的同學明白,生活或靈性之路並沒有什麽唯一正確的打開方式。人們常說你創造了自己的現實是有道理的,大多數情況下這句話成立。雖然許多人相信命運中的某些事情是注定的,不在自己掌控,但仔細想想,在我們所控製範圍內的一切,不都是由我們對現實的認知所塑造的嗎?比如你眼前的這個桌麵,睡覺時的床,一個房間的所有布置等等。再如我們經常談到的顯化,從簡單的意義上來說,它就是關於調整與吸引的過程,但達到的路徑會有無數,每個人都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和方法達到同樣的目的。有些人需要更多的說服,比如明確計劃、具體的行動來一步步靠近目標實現它,而另一些人天生就深信不疑,僅憑信念的力量就能自然吸引他們想要的現實。


    不過就我而言,靈性是一種信念的培養,更是對自我力量的追尋,調整心態,改變看待現實的角度和方式,讓自己明白任何目標都並非無法實現。曾經我也迫切地想要解答生命中的大問題,但在很久很久之前我就已經不再執著於得到一個確切的答案。當然任何的假設、推測和推理都很有趣,因為那是我們唯一能做的事情。同樣我們也在未知的探索中學會了躲避危險,找到安全感和安寧。宇宙是如何運作的並不在我們的掌握之中,我們唯一能夠真正影響的是心態和自身周圍一畝三分地的物理現實。我們所需要的一切答案其實也早就蘊藏在自己的內心深處,畢竟當涉及自己的物理現實時,沒有什麽應該是我們自己不知道的。所以選擇專注於那些自己能掌控的事物,或許正是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意義。每個人都被賦予了必要的工具,你與生俱來的能力和天賦,你隻需要學會如何使用這些去構建自己想要的生活。


    當我們選擇化身為人類實體來到這個世界,或許就意味著在一副宇宙宏大敘事的拚圖中,我們就隻能掌握其中的一小部分屬於自己的那一部分碎片,而至於整體全貌,或許根本不是我們在人類這個身份時所需要知道的答案。當某一天你意識到自己對生活本就擁有強大的掌控力時,這種感覺或許會突然讓你感到不知所措,但請記住,不管怎樣,始終都有更高的能量隱藏幕後在協助你,你一直都在被這種能量指引和守護。想要與之連結,就在於你內心中那股創造了宇宙行星以及其他奇妙自然力量的源頭能量,因為它也同樣創造了你。內在的一切反應都會映射在我們的外在,當你發現自己內在的神性,也就是更高的神性,無論對你而言是什麽或者是誰,都達成了對齊和一致,那麽你根本就不再需要向外尋找答案,此刻你所需要的全部智慧早已深藏於你的靈魂之中。


    所以在這個世界中,我們既是玩家也是他人旅程中的npc,不用糾結或介意什麽,每一個人、每一段故事線都至關重要,不要因偶爾的迷茫或不確定性而低估了自己的意義。


    用意念重塑大腦,改寫人生劇本


    你是否想過,大腦其實擁有神奇的“變身”能力?更確切地說,你能憑借意念重塑大腦,親手打造獨屬於自己的未來!現實裏,好多人深陷過去的泥沼,被傷痛和失敗緊緊束縛,覺得無力掙脫。但今天我要告訴你一個令人振奮的事實:過去的創傷,完全可以被未來治愈。這背後的“功臣”,就是大腦神經元那超乎想象的重塑潛力,它可是我們重新塑造自我的關鍵密碼。


    在人類大腦這個神秘“宇宙”中,藏著一種奇妙的能力——神經可塑性。簡單來講,神經元的結構並非一成不變,會隨著我們所處的環境、經曆的事情以及思考的內容靈活變化。這可不是科幻故事裏的虛構情節,而是被現代神經科學反複驗證的事實。大腦就像一塊神奇的橡皮泥,我們的信念、情感和意圖都能成為塑造它的“手”,對其進行徹底重塑。當你滿心期待美好降臨,生活往往就會迴饋驚喜;可要是整天被負麵信息和情緒包圍,就如同陷入黑暗深淵,難以自拔。


    心理學家安德魯·霍伯曼在研究中發現,大腦和身體就像一對親密無間的夥伴,在情緒和認知活動方麵聯係尤為緊密。大腦裏的每一條神經迴路,都會被情緒“牽著走”,而情緒又會反過來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這意味著,負麵情緒就像搗亂的“小怪獸”,會攪亂神經係統;積極思維則如同溫暖的陽光,能重新搭建有序的神經迴路,助力我們勇敢迎接生活的挑戰,抓住更多機遇。


    神經科學家皮特·巴尼斯也指出,我們每一個持續關注的想法,都會在大腦中留下獨特“印記”。這些印記會改變神經連接,進而悄無聲息地影響我們的言行舉止和情緒狀態。大量研究表明,反複出現的思維和情緒,能推動神經元重塑。也就是說,過去發生的事並非“板上釘釘”,無法更改,我們完全有能力借助全新的思維模式和積極的情感狀態,改寫過往經曆對我們的影響。而且,負麵情緒和想法的危害不容小覷,它們不僅會破壞大腦的正常結構,還會通過神經內分泌係統“波及”身體健康。


    所以,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過去的傷痛和失敗不過是人生旅程中的小插曲,絕不能讓它們定義我們的全部。我們要做自己生活的“導演”,通過調整內心信念,激活大腦中的正向神經迴路,為自己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不過,利用神經可塑性重塑大腦可不是一件能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我們投入時間、保持耐心,還要不斷進行自我反思。大腦就像訓練有素的肌肉,隻有通過持續的鍛煉和實踐,才能發揮出最佳狀態。具體該怎麽做呢?


    首先,從意識層麵開啟“改造之旅”。每天抽出一些時間,靜下心來專注冥想,深入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在這個過程中,神經元會得到放鬆和調整,慢慢完成自我重塑。其次,主動為大腦“過濾”信息,遠離負麵幹擾源,減少與消極低落的人或事物接觸,把目光聚焦在那些能給自己帶來積極影響的事情上,時刻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另外,千萬別忘了給大腦留足休息和恢複的時間,因為大腦的重塑過程,常常在我們沉睡或冥想時悄然發生。


    如果你曾遭受過不公對待、經曆過失敗挫折,別灰心!這些過往的傷痛都將轉化為你未來成功的強大動力,每一次跌倒都是為了讓你未來站得更穩、走得更遠。記住,大腦的可塑性是你最有力的“秘密武器”,握緊它,就能擺脫過去的陰霾,重新書寫精彩人生。


    思維構造一切,吸引力法則用好了會顯化財色


    吸引力法則的開篇:世界的本質一切的一切都是能量,宇宙的本質都是能量,我們都是能量並且毫無意義,我們本身是沒有意義的,或者說這些意義都是構建出來的。對於人來說,創造夢想其實就是構建意義,夢想實際上就是我們生命體活著的意義。


    用一句話總結就是:你關注什麽就會吸引什麽,關注就是吸引,關注這兩個字的本身就是你要去創造的目標。


    關注是結果的因:先有的關注才會有的目標,才會去執行然後有了結果。宇宙是果因論,我們一直在不停創造東西,無論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都在創造未來。


    無法停止創造:創造從來不會停止,所謂改變就是改變創造的結構,創造不一樣的結果是唯一能做的。


    相似吸引相似:整個宇宙遵循相似的吸引相似的原理,負能量吸引負能量,正能量吸引正能量。比如焦慮、生氣等是負能量,興奮、感激等是正能量。人們刷抖音常刷到和當下情緒類似的內容,情緒不同時找的朋友也不同。


    思想、行動一體:所思所想所做是一體的,要持續發送穩定的能量且頻率匹配。比如調鋼琴時定音叉,隻有頻率相同的才會震動。先做好眼前事,做到行業前列,更優秀的人會自動找來。要調整自身頻率與希望吸引的事物一致,保持積極的能量、思想和情感。


    用心管理思想:多數人是對事件結果被動反應,屬於消極無意識的。我們應有意識積極迴應,不能停止自動發送震動,不要重複舊方法,要構建更好的思想和目標。管理是組織思想和構建的能力,未來由今天創造,思想決定生活。


    人是能量體:人是由細胞、原子、次原子粒子組成,次原子粒子是能量,一切都是能量,能量不能被創造或完全毀滅,隻會轉化,且隨思想而動,每個人都有存在的意義。


    與萬物相連:我們和所有事物、人都連接在一起,是宇宙不可分割的部分。思想是能量的連接,能穿越時空,先做好自己再考慮其他是科學理性的。


    思想是規律:思想是思維結構的排列組合方式,理解思想就是理解智能能量體排列組合的規律。


    吸引同頻事物:人會吸引與自身能量震動頻率相同的人、事物、思想和環境。環境影響人,自身狀態好壞會吸引相應的環境,要做智慧能量體,讓思想情感積極變化。


    有一個不可思議的問題:原子是物質,而由大量原子組成的人卻產生了意識,物質究竟是如何產生意識的呢?這是一個未解之謎。不過,隨著科學認知的不斷進步,人類距離揭開意識之謎的那一天越來越近了。答案或許就藏在近幾年火爆全球的人工智能之中,對人工智能的研究有助於我們理解意識的產生過程。今天的話題關乎人類在宇宙中的位置,十分值得深思。


    有關意識的秘密,要從 1956 年初說起。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達特茅斯學院,29 歲的計算機專家約翰·麥卡錫向洛克菲勒基金會申請科研經費,他提出了一個看似荒謬的創新性設想。沒想到,基金會批準了這筆經費。同年 6 月,麥卡錫邀請信息論之父克勞德·香農、研究學習機的馬文·明斯基、ibm 公司的計算機專家納撒尼爾·羅切斯特等人在達特茅斯學院開會。會上,他們提出了震驚科學界的觀點:機器能夠產生智能,能夠進行推理、學習和自我改進。會後,麥卡錫撰寫了達特茅斯會議議案,闡述了對實現機器智能的看法與建議。此次會議的重要意義在於“相信”,他們堅信智能並非人類獨有,是可以被創造出來的,這在當時是極具超前性的想法,對有造物主的觀念構成了巨大挑戰。


    達特茅斯會議之後,與會者迴到各自的工作崗位,建立了人工智能的三大派別:符號主義、連接主義和行為主義,這三種主義是實現人工智能的不同路徑。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這三大派別都未取得重大突破,但後來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將關注點聚焦在連接主義上,因為其本質是模仿人類大腦,以大腦中的神經元和突觸為對標,科學家們稱之為神經網絡。


    1980 年,日本廣播協會廣播科學研究實驗室的研究員福島邦彥在《生物控製論》期刊上發表了一篇論文,題目是《神經認知機:一種不受位置偏移影響的模式識別自組織神經網絡模型》。簡單來說,福島邦彥設計了一種能夠識別圖像的機器,當時計算機能力有限,隻能識別手寫數字和字母。計算機由主板、cpu、內存等硬件組合而成,它是如何識別圖像的呢?這涉及到圖像的本質。一張照片放大後是由一個個微小的像素組成,不同灰度的像素排列組合形成了圖像,眼睛看到世間萬物的原理也是如此。光反射進眼睛被視網膜中的光敏細胞捕捉,光敏細胞將光信號轉換為電信號,通過視神經傳遞到大腦的視覺皮層,進而重構出看到的圖像。福島邦彥所做的就是用計算機模擬這一過程。


    下麵介紹一下神經網絡的工作原理。以識別阿拉伯數字“3”為例,先掃描手寫數字得到 28x28 像素的圖像,將每個像素點對應一個神經元,共 784 個神經元,用 0 到 1 之間的數字標記,0 代表最黑,1 代表白色,中間灰度用不同數值表示。這 784 個神經元構成輸入層,相當於人眼的光敏細胞。最後一層是輸出層,假設有十個神經元對應 0 到 9 這十個數字。中間的層是隱藏層,通常不止兩層,隱藏層越多神經網絡越複雜,大腦也是如此。手寫數字存在一定模式,比如數字 9 可看成一個圈加一個數,數字 8 是在一個圈下再加一個圈,數字 4 可看成豎豎橫三個部分。以 9 為例,當它出現時會點亮下一層認為接近圈和數的神經元,大概有 8 到 10 個神經元被點亮,然後進入倒數第二層確認代表圈和數的神經元,最終在輸出層得出結果。但實際上,僅從輸入層計算複雜的非線性問題難度很大,於是計算機專家想到了人腦的經驗機製。比如“杯弓蛇影”,弓的倒影和蛇相似,經驗會影響判斷,輸出端也會反過來影響大腦對事物的認知。在圖像識別中,當機器識別手寫數字 2 時,可能會認為 3 和 6 的可能性最高而給出錯誤結果,這時可通過人工在輸出層給出新權重,將 2 打成最高分,其他數字為 0,反向輸入後機器就能學會識別類似的手寫 2,這種訓練方法就是反向傳播,它是深度學習的核心訓練方法之一。然而,神經網絡存在“黑箱”問題,它由多層神經元組成,大量參數相互作用,決策基於統計規律,人類難以理解其邏輯,也很難解釋每一層學習到的含義。人類大腦約有 860 億個神經元,通過約 100 萬億個神經突觸相互溝通協作,其運作原理同樣神秘。


    2017 年,穀歌的八位計算機專家發表了具有跨時代意義的論文《注意力機製是唯一需要的》,提出的 transformer 模型為後來的大語言模型(如 chatgpt)奠定了理論基礎。這篇論文的了不起之處在於提出了自助注意力機製這一數學解決方案,讓科學家堅信神經網絡能產生類似智能的東西並迴答問題。


    接下來談談計算機迴答問題。語言是一個終極概念,日常對話、手語、計算機編程語言、數學等都是語言。數學作為一種語言,具有結構、語法、普世性和精確性,大語言模型能從純數學中模擬語言結構和模式。概括地說,語言是人類描述世界最簡潔有力的工具,而且它遠不止是工具,正如維特根斯坦所說“語言的邊界就是思想的邊界”,人類無法用語言描述未知事物,所以語言是人類思維的總和,大語言模型掌握了語言總和也就掌握了可描述世界的信息。


    大語言模型的工作原理是用統計學方法推測下一個字出現的概率。以英文句子“who is the smartest thinker so far?”為例,先將單詞分解成最小單位(token),每個 token 與高維空間中的向量相聯係,向量有距離和夾角表示語義和語法的相似性或關係。如“man”和“woman”的距離理論上與“king”和“queen”相近,但由於“queen”在英文中有更多含義,所以“king”與“queen”的距離比“man”和“woman”更遠。在預測句子中問題的答案時,如“which professor is harry potter''s least favorite?”,模型會根據計算得出每個結果的概率值,選擇概率最大的作為答案,如計算出“snape”的概率為 0.78 分,就會選擇“snape”。對於複雜的偵探小說結尾的問題,如根據全文推測兇手,模型需要捕捉每個詞的寓意和上下文關係,通過穀歌論文中的數學公式(涉及查詢項目 query、鍵值 key 和向量 value,它們有大量參數,經過計算加權組合),衡量不同章節和段落的線索與角色關係,形成對整篇小說的整體理解。所以,大語言模型不僅需要複雜數學,還需要強大的算力支持。


    在科學家的信念加持下,大語言模型取得了成功,雖然目前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工智能,但人類向創造智能邁出了堅實一步。


    說完這些,才進入真正關於意識的內容。1970 年,生物心理學教授哥登·蓋洛普研究動物是否有自我意識。此前已有生物學家進行相關研究,比如把食物放在鴿子夠不到的高處,鴿子會把木塊移到食物下踩著去吃,但這可能隻是本能反應,不能證明鴿子有意識。蓋洛普設計了鏡像測試實驗,以大象為例,大象起初對鏡子好奇並觸碰,當研究人員在其頭上畫標記後,大象直接觸摸自己頭上的標記,而非鏡子中的影像,這表明大象能理解標記在自己身上。美國國家地理頻道用紅毛猩猩重複實驗,也得到了相同的結果。這說明很多高級動物和人類一樣有自我意識,意識在不同物種間存在階梯,可能並非神秘莫測,人類也並非特殊,意識是大腦進化的產物,是神經元放電現象,智能是自然進化的結果。


    1956 年達特茅斯會議的科學家認定人類能創造智能,70 年後 chatgpt 問世。gpt-1 發布時隻有 1.17 億個參數,迴答問題效果不佳;gpt-2 參數增加到 15 億個時,竟無師自通學會了翻譯;gpt-3 參數提升到 1750 億個,展現出複雜邏輯思維、生成代碼能力,還能模擬情感生成文本,這些進化超出了設計者預期。專家推測這可能與神經元和突觸規模有關,參數越大越可能湧現出超凡智力。目前人工智能尚無自我意識,可能是參數不夠多,至於下一代 gpt 是否會產生意識,尚無法確定,但很多計算機專家認為這隻是時間問題。


    簡單總結,意識是神經元通過電信號和化學信號相互作用產生的高度複雜認知結果,既可以自然進化產生,也可能由人類創造。然而,有關意識的認知還有更顛覆的理論。1980 年初,神經科學家本傑明·利貝特進行了一項轟動科學界的實驗。他用腦電圖技術測量大腦活動,在被試者麵前設置 60 秒計時器,被試者可自由選擇時間按下按鈕。利貝特原以為大腦先做選擇,腦電波傳遞信號到手指後手指再按下按鈕,但實驗結果卻令人震驚:手指按下按鈕的信號早於大腦產生的信號約 200 毫秒,這被稱為利貝特延遲。這表明行為發生前,大腦中的無意識過程已決定了動作,這引發了人們對意識是否決定行為的思考,進而對意識的本質產生了疑問:意識到底是什麽?它真的存在嗎?


    1991 年,著名認知科學家丹尼爾·丹尼特出版了《意識的解釋》這一經典著作。他認為人對意識的理解可能存在誤區,人們以為大腦裏有一個代表本我的“小人”,但這可能隻是幻覺,意識或許並不存在,所謂意識隻是神經活動和原子相互作用的自然現象,人們認為的自我隻是原子活動的附帶體驗。人體由約 7x102? 個原子組成,其中氧原子約占身體總質量的 65%,碳原子約占 18%,氫原子約占 10%,這三種元素占比達 93%,其餘 60 餘種元素僅占 7%。一般情況下原子不滅,宇宙中的氫原子大多起源於 138 億年前的大爆炸,原子存活時間可能比宇宙壽命還長。人死後原子迴歸自然,數百年後會隨生態係統循環遍布全世界,我們身體裏的原子可能來自岩石、河流、花草、昆蟲,甚至可能有組成秦始皇和華盛頓的原子,我們吸入的每一口氣裏或許都有曆史名人身上的原子。從這個角度看,人是原子不斷裝配組合的產物。


    直到大語言模型出現,對意識的理解又有了新的可能。假設大腦神經元與神經網絡工作方式類似,神經元在大腦中形成高維空間,大腦的思考與迴答是在維度空間中尋找相近詞匯形成答案,我們以為的有意識迴答可能隻是一種概率選擇。大語言模型提示大腦的“黑箱”受輸入層(包括眼睛、耳朵、鼻子、舌頭、皮膚等身體器官的感知)和輸出層(人生經曆體驗形成的經驗)影響,輸入層和輸出層會反過來影響大腦對外部世界的認知。如果這一推想成立,那麽意識可能是大腦中某種算法的結果。一個人讀書多、知識豐富,提供給大腦的 token 就多,因為語言是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能組合的詞匯越多就越有思想;而人生經驗豐富的人,反向輸入大腦的經驗多,大腦能通過經驗調整內部參數,更善於解決問題;天才可能是大腦在某些方麵優化得更好。當然,這隻是一種猜想,丹尼特認為人類的自我是大腦活動編製出的敘事,在此基礎上結合大語言模型的理解,有人提出人是生物化大語言模型的假想。


    意識之謎仍無定論,但人類可能已接近答案。也許意識隻是基因操控下的假象,至於命運之輪將人類帶向何方,有待後續探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夢境互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oprest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oprest並收藏夢境互聯最新章節

xxfse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