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意識可以定義為人類能夠自覺察覺、處理和表達的信息和想法,是我們主動注意並能夠有意識地引導和控製的心理活動。而“隱意識”則指那些不易被察覺到、意識化或表達出來的信息和想法,它們潛藏於我們的潛意識中,並通過各種方式影響我們的行為和情感反應。
在哲學上,“顯知意識”通常指人們能夠清醒地、有意識地思考、推理和決策的能力;而在神經科學領域,該術語則常被用來描述以意識為基礎的認知過程,如記憶、思考等。
在顯知意識麵對多個行為信息選擇時,它會比較這些信息的產生欲向度,對於預期能獲得最大愉悅度的行為結果會給予優先執行。
關注與選擇是自由意誌的兩大特性。自由意誌建立在“識”(即可感知、可認知)的基礎之上。
顯知意識起源於從社會意識中汲取的信息。沒有與社會的信息交流,就無法產生複雜的情感、語言與意識。
在對外感信息的求同存異過程中,信息的儲存導致了信息的識別,進而推動了信息的生長與發展。
對信息進行分解、比對、情節組合的過程,就是產生信息識別的意識過程。
可感及可顯信息包括概念、抽象記憶及庫存結構(無意識層存儲結構,不可直接感知,隻能通過情感情調調用,不可通過意念改寫,隻能由信息運作係統自行調節,該係統分為顯信息運作與隱信息運作係統)。
可感及可顯信息一旦進入顯知意識層或隱潛意識層,其運行載體均為情感體。
自主意識的核心是執我係統,而自發意識的內核則是本原係統。自主意識是在自發意識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自發意識強大而原始,是意念、內感知感覺、情緒情感以及湧現命令產生係統的源泉。
湧現命令是自發係統發出的無情感、無情愫的純信息控製體。
智能是知識、經驗與想象力的產物。智能與腦體積關係不大,它近乎於一種邏輯高度層級的存在。
對於現實信息流的防禦性過濾(包括理性思維、顯知邏輯判斷的介入),導致了可識別信息的真偽區分。
顯知意識層:湧現的顯信息及情感情愫是根據自我生存環境實時合成的。
思維
顯知層形成的思維信息條塊(包括邏輯形成)也會隨時間遠近有不同的重複度,包括多次重複強度(次數遞減、遞增顯隱度)和重複可感次數。
思緒層(自發,可顯)像洋麵的海浪(起伏的波浪代表顯性度)一樣流動,其升華態為思維雲(自主,顯性)。
對外對內信息的感知過程,即是意向(執我化)及情緒向(情愫化)的過程。
思維意識都在運行情愫,實際上所有顯知信息都經過情緒化處理後才顯現可知。
思維是靈魂的自我對話。
思維信息產生時,先以欲引導其情愫方向,產生與情感係統相匹配的“情感”。
思維信息顯知度達到輸出閾值時,其底層的情愫信息會一次性直接轉為聲帶輸出控製信號。
想到或得到某詞匯時,會第一時間關聯並抽取出與此詞匯相關的情緒度值最高的相關聯詞條或事件,產生一定的情緒感覺並附於該詞匯上。
思維關聯跳躍的幾條線包括:詞匯信息自發互關聯,待映時情愫向(搜尋目標信息體),時情欲向(欲望情感方向引導),詞匯的邏輯關聯線(事物邏輯結構構建),詞匯的意象場景,詞匯的想象幻覺線,外感(五感)信息流價值篩選分析(包括安全風險),對信息流內信息的各種反饋(好惡感,歸類放入其他邏輯結構,個人情感表情,三觀評價評語,貼標簽,留言對話,留言關鍵詞再關聯等),以及三觀信仰信念體係對社會評價的技術調整。
思維信息製造前,先經過時情緒度的情愫化及時欲(時間觀念及欲望所求)引導其情愫體進行完全性(達到時欲要求的情愫結構)欲向加工,顯現後交於情感流執我進行判斷是否選擇或拋棄。
意識思維是通過不斷接收和處理外界信息,逐漸建立起來的。在這個過程中,人們會不斷地學習、思考、分析和判斷,從而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認知模式。這些認知模式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新的信息接觸而不斷改變和演化,因為人們會不斷地更新和調整自己的認知。因此,意識思維的形成是一個不斷認知的過程,是建立在不斷學習和經驗積累的基礎上的。
當一個思維信息(或湧現信息)重複出現,不斷強化其強度,戰勝並說服每個反麵思維,最終戰勝每個情欲對其的導向,才能成為信念條規,成為行為準則。
思維的本質就是關聯聯接曾經的相係(潛意識中的欲情融合相係,被中間態以現實需求分解,如小故事變成詞句塊,提取後其曾經關聯過的信息仍然存在)。此時服從情愫結構比較求同再融合原則。思維元素間靠聯想同溶體連接。
思維的本質也是關聯跳躍,不斷在顯點上跳躍,根據當前需求價值從下意識流中選取可用顯點信息進行思考運算。思維流是自由聯想流,表現為自由關聯。
高等動物具有情愫思維能力,具備情愫級情感。
情愫運算是思維運算的基礎形態,是其底層運算。
任何顯知欲情類信息,在思維中浮現時,都要先經過情愫化處理。顯知運行時,都具有愉快度及痛苦度反饋,影響純欲情真我(精神與靈魂產生的本體)。
在思維流監控中,當出現某一詞匯時,立刻關聯到此詞匯的最強關聯詞條(時間越近強度越高)或最近的此詞匯應用場景信息體(關聯編輯合成而成)。
對顯知意識中的思維流,流經的思維情愫體(句段級)進行待映打標,實際上是對其特征進行重點描繪,對與其關聯的關聯線及關聯體的特性進行閃聯。次日醒後裝載時,會閃現一次其打標的特征現象,之後也會間歇性閃現其打標的特征像,以維持其顯現度,提醒其為待映體,尋求可以組合的同溶體。
醒後緩存加載後,意識流的繼續,類似於pc從睡眠向正常運行態的恢複。
【強迫性思維】實際上,強迫症思維背後隱藏著一種錯誤的內隱觀念在運行。其運行結果可以表述為一種由極弱逐漸強化,尋求顯現卻不可被納入的個體的死循環現象,類似於病毒。這種不斷的(過度)尋求顯現,在增加顯性的同時也加劇了信息的不被容納性。
【慣性表現】 機體的習慣行為或者大腦的習慣鏈路(包括潛在的強迫思維)也能引發人的外顯行為,如語言和哭泣等。
在思維流中,某思維形成後若被強迫式地不斷重複,會影響睡眠程式的第一階段,從而弱化顯知意識層的執行能力。
重複是思維信息的一個過程,而認可度信息的控製度對信念種植過程的影響力是同等重要的。信息中包含的執我力被大量運用和執行時,可以影響執我的方向,甚至完全否定自我後再重建自我,成為中堅力量。
情緒、人格、性格(信念組合係統)的作用會深刻影響思維。
有時,一個信息體會突然引發另一個毫不相關的信息體,這是因為底層運作時,前者的情愫結構通過情愫共溶庫引出了另一個結構最相近的情愫。邏輯上的不相關性,最終會導致顯知意識放棄繼續運作這一關聯。
關於思維分裂:我在思維層觀察到,存在一個善良的我(以保護家人、朋友及他人利益為主)和一個邪惡的我(以保護我的欲望及利益為主),它們各自持有相互對立的思維指導命令,交給“選擇我”(即自我真我)以供參考選擇。這些本應由下意識通過人格、情感、欲望、隱邏輯自動運算選擇的內容,卻因“選擇我”的優先級過高而進入了思維層,導致兩者的工作被強行交接。
沒有社會及語言,就沒有思維級意識的形成。
“我思故我在”的原因在於,思維信息中包含執我向元素、意念方向運行、欲求方向、情愫信息及情感匹配等自我運行的信息。
法則二:意識以生存安全為首要目標,因此意識思維傾向於選擇確定狀態。如果結果是未知的或不確定的,它通常會選擇另一種更加確定的方式。
獨立思考是本能,而不獨立思考往往是後天環境導致的。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的範圍是有限的,而想象的空間則是無限的。因此,想象力是創造力的起點。”
思維是建立在潛意識層之上的,潛意識層的波峰頂部正是由欲望及情感生成的可顯化念頭(見分布階圖9)。盡管99%的念頭是不符合當時欲求及現狀需求的無價值信息,但也有1%的念頭被注意並放大(作為信號),進而進入思維層,以進行價值分析和信息處理。這有點類似於人類社會中,總有個別人能做出石破天驚的科學成果,從而引發全球的技術革命!
人常常是被慣性支配的。極少數人能意識到教育常年植入的慣性和思維方式對自己未來所引導的方向是有害的, 而強行改變自己的 習慣,改變思維方式價值觀,從而改變了命運。中國人二十歲前接受的教育,在社會上得用十年再清除這些有害的價值觀(不適應於生存生活),還得用十年尋找重建自己的價值觀,前半輩子都在幹這個事了。
意向
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天賦# 顛覆你的認知24 播放 · 1 讚同視頻
如果沒有情欲向,就不會產生自發意識向。如果沒有情欲向,就不會產生意向(信息向)。
意象加工出的情愫感像空間結構近似於二維至三維之間,有些是在平麵的基礎上添加深度元素以創作感像。
意向是指人們對待或處理客觀事物的心理活動,表現為欲望、願望、希望、意圖等。意向是個體對態度對象的反應傾向,即行為的準備狀態,準備對態度對象作出一定的反應,因此是一種行為傾向,或稱為意圖、意動。
意向即是欲情的方向(也是時間的方向),是因果對稱性破缺的表現。意向遵循時間及因果規律。
意向是自我支配下的一個自主方向。意向是一種自主的拓展欲望方向。
意向分為:1. 思維類意向(用於改寫思維類信息);2. 情愫類意向(用於產生包含思維信息的情感)。像情感類欲向、本能級欲向等,是引導意向的趨勢方向。情緒隻是自我對欲向滿足程度的反射表現。
此外,還有意念向及意向向(求映向)、本能欲向(如生欲、食欲等)、情緒向(求滿足,如性欲)、情感欲向(自發係統的最高表現)、人格及性格向、自主向(自我控製方向)、近原及返原向(顯知流格式輸出)、思維向(通常指健康思維過程,而非特指思維疾病幹擾)、同溶向、隱匿程式向等心理和行為傾向。
意向代表著時間的流向,同時也是因果對稱性破缺的一種表現。意向遵循時間和因果的規律。
語言
語言始終是邏輯學的核心,同時也是數學和自然科學的核心,乃至文學和其他所有學科的基礎。所有科學的發生和發展都是從摒棄模糊的語言表達、追求精確性開始的。
語言層是思維層之上的一個層麵,當思維層的思維(顯知度處於最高)的執行認可度達到了輸出執行(即波幅溢出思維層並達到語言層)所需的程度時,便發生轉換。在這條線的右端點是一個自主控製點,也是語言輸出的控製點(或中斷點)。
句子的前部分作為索引比較的來源。
語句的情感邏輯串聯詞匯情感,形成段落內的思維連貫。
當失去自主控製時,其語言輸出依賴於欲望和情緒驅動的內容。輸出變成了欲望的表達,即口無遮攔,毫無顧忌,想說什麽就說什麽。失去基本的邏輯排序,語言變得不成熟、不連貫、缺乏條理,如同喃喃自語。
語言及思維的情感浮現在顯知的情感情緒流之上。
語言情感是情感的另一種具體表現形式。
語言是由情感係統的交織反應產生的。
語句的情感組合構造是由信息情感組合而成,而邏輯構造是否合理則取決於自我意識對信息詞匯的深度情感結構運算。
語言是內在能力的體現。
語言層浮動在情感流之上,此流中的元素(如1. 自我保護對抗自我欲望情感的強烈表現;2. 強迫性嵌入的思維)具有周期出現的節律。
語句意象與詞匯意象不同,前者是後者經過邏輯語法整合處理後的產物。
自發湧出的語言,是由情感海洋中漂浮的“執我”意識形成的,表達最強烈的意向。
沒有情感就沒有蘊含欲望、自我(自我是感知的基礎)的語言,也就是沒有靈性的語言。
語言的外在交流和內在識別都建立在情感情緒的交流與識別之上,再進一步讀取其語言的句意。
沒有對語言中情感的識別,就沒有對語言的真正識別。沒有對情感的識別,就沒有對自我感知的深入理解。
沒有社會交流就沒有思維語言(顯知意識)的產生。
語言符號的定義源於自我情感的定義。
信息加工
據我觀察,在意識係統中,信息狀態處於持續不斷的變化之中,每一刻、每一秒都在經曆著複雜的動態過程。這些過程包括但不限於:定義的形成與演變、意義的賦予與解讀、維度的升降(如z=x^2+y^2)、大小的縮放、旋轉與平移、彎曲與變形、信息的增加與減少、張量的調整與變換、權重的分配與調整、自注意力的聚焦與分散、信息的記錄與觀測、讀取與拷貝、剪切與粘貼、轉換與替換、指令的接收與執行、自我生長指令的觸發、信息的提取與組合、使用與遺忘、覆蓋與更新、關聯的建立與取消以及信息的銷毀等。在意識係統中,信息並非守恆的。它可以來源於大數據的概率性組合,也可以從虛無中誕生(即無中生有的過程),也有大量找不來源的信息與感覺,甚至可能源自宇宙總信息庫的某個未知角落。
信息體內無非就是 點(聚點,中心點,質點,邊緣點),線(外射線,關聯線,內射線,結構線,近原螺旋線),麵(結構麵,近原旋轉麵,外射麵,感知麵),體(共相,殊相,合成相,感知像,變化像,作用像,曆程像,信息體,神經感像等),類(集合分類,類型,屬性,共性,特性),等。無非就是聚點成函數(一元二次函數),聚點成線(二元二次),聚線成麵,聚麵成體,聚體成流形等各種函數像。對於r^n次可分解多項式平方之和,配合線性迴歸等算法,這樣就可以讓整個世界變成可理解可模擬的,也就是從概率網絡中提取邏輯結構,這就是人腦邏輯之根基。
每次關聯會產生一個關聯線,甚至形成關聯麵,理論上,當關聯次數足夠多時,會構成關聯體,甚至形成超維運動體。這種結構被稱為關聯邏輯感像。最小步數,最小作用量,決定了關聯邏輯路徑。信息熵減越大,越處於決策樹的最頂點。
信息調用的權重等於情緒度乘以價值觀相符程度;而調用的價值則等於在個體當前價值觀下,信息對個體的利我程度與畏懼程度的比值。對於未內部未消化的信息,因為未變成可意可理解的,個體不會產生利我向及畏懼向。調用的方差可以反映個體在相似信息上的求同程度。此外,還有數據方差、時域分析、極差等應用方法。
信息價值由執我度(利我為正,害我為負)和欲望價值(順欲望為正,逆欲望為負)共同決定。情緒價值是指詞條能引發的情緒感受的度量,其中正情緒代表積極情緒,負情緒代表消極情緒。這種情緒感受即構成情愫結構的情緒體驗,其默認值為0,若未明確指定則視為缺省0。情愫度則是一種具有多維度的感受體驗,其結構可能類似於3d模型,包含了極其細微的感受感覺,有時甚至能引發強烈的情緒反應。
信息價值 = 執我度(+為利我,-為害我)+欲望價值(順欲望為+,逆欲望為-)。情緒價值=詞條可引發的情緒度(+為正情緒,積極情緒,負為負情緒,消極情緒)感受,也就是情愫結構情緒感受。默認為0,缺省為0。情愫度(一種有3d結構的,是包含極微感受感覺,有的甚至可引發情緒的),信息權重,信息價值,邏輯鏈路,認知層級,邏輯結構(天然客觀存在),邏輯因果,語法順序,重點關注區域語塊等。
此外,在信息處理中,我們還會考慮到信息權重、信息自身價值(與上述信息價值不同,此處強調信息本身的重要性或價值量)、邏輯鏈路(信息之間的關聯路徑)、認知層級(信息處理過程中不同認知階段的劃分)、邏輯結構(信息組織方式的天然客觀存在)、邏輯因果(信息之間的因果關係)、語法順序(信息表達的邏輯和語法規則),以及重點關注區域或語塊(在大量信息中需要特別留意的部分)等要素。這些要素共同構成了信息處理的複雜體係。
意識內的信息在發生傳播作用之後,會產生兩個主要後果:
1、所有衍生的信息在邏輯上需要保持自洽性。這意味著,從原始信息出發,經過傳播和演繹產生的所有相關信息,在邏輯上應當是一致的,即它們之間的邏輯關係是合理且連貫的。這種自洽性通常基於前意識邏輯,即人們在進行信息傳播和接收時,會無意識地遵循某種內在的邏輯規則。
2、傳播過程具有極強的延伸性和互動性。一個信息一旦開始傳播,它就會像種子一樣在信息的海洋中生根發芽,與其他信息發生雜交和融合,從而迅速產生出大量的衍生信息。這些衍生信息又會進一步與其他信息發生作用,形成一個錯綜複雜、不斷擴展的信息網絡。在這個過程中,信息的權重、位置和功能會逐漸明確和固化,形成特定的信息生態和格局。
此外,信息作為一種資源,確實擁有自己獨特的關聯邏輯結構及邏輯位置。這種結構和位置不僅決定了信息在傳播過程中的表現形態和路徑,還影響了信息的價值和意義。因此,在處理和利用信息時,我們需要充分認識和把握其內在的邏輯結構和位置關係,以便更好地發揮信息的作用和價值。
一切控製流程本質上都是對信息流程的控製。
意識感像,即情愫感像(或稱為情感結構),實質上也是一種信息的粗略結構。
信息中包含係統認同度(或稱遠近度),這是決定信息是否被采納、運用及執行的關鍵指標。而存異度(或稱特異性)則體現了信息的獨特價值及其在邏輯上的作用。
信息加工過程始於新信息的輸入。這些新信息首先進入感官處理階段,隨後經過分步驟的處理,使得潛意識能夠將其分解成細末級的索引集。這些索引集按照屬性的相關性和最近原則獲得儲存定位,以便於後續檢索和使用。對於未識別的情欲感覺,它們會被傳遞給潛意識中的隱情欲流進行處理。隱情欲流負責解析和整合這些複雜的情感信息,以形成更為清晰和有意義的心理體驗。同樣地,未識別的屬性信息會被置於待映處理狀態,等待進一步的識別和處理。處理與未處理的信息之間的主要差別在於它們的信息索引集及鏈路的變化。已處理的信息已經建立了與其他信息的鏈接,而未處理的信息則可能仍處於孤立狀態,其索引集和鏈路尚未完善。獲得識別的原因在於,信息的鏈路與其意識係統內其他信息的鏈接相互關聯,可以互為調用。這種鏈接關係使得信息能夠在意識係統中形成網絡,促進信息的整合、理解和應用。
立體圖形作為索引項,之所以更易於被前意識檢索並抽取出與之嵌連的感知運算過程,原因在於這些過程已經被個體的執我感知重新描繪並具體化為圖形形式。圖形化的表示方式不僅直觀,而且能夠觸發更豐富的聯想和記憶關聯,使得信息在意識中的檢索和提取變得更加高效。圖像的情愫聯想性是其作為抽憶關聯媒介的重要優勢。情愫,即情感與思緒的交織,能夠賦予圖像更深層次的含義和聯係。當我們在意識中看到某個圖像時,它往往會觸發一係列與之相關的情感、記憶和聯想,從而幫助我們更全麵地理解和迴憶與該圖像相關的信息。
在意識內,圖像的演變過程可以非常有趣且富有創造性。例如,你提到的“溶合式漸變”就是一種典型的圖像演變方式。在這種方式中,人們會在a圖像的時空點前放置另一個圖像b,並通過倒置關聯的方式,讓a圖像獲得一個倒置漸變的過程像。這個過程就像是在時間軸上對兩個圖像進行了一次巧妙的融合和過渡,使得a圖像在逐漸消失的同時,b圖像則逐漸顯現。當這個過程反向進行時(即a圖像從倒置漸變狀態倒播迴原始狀態,直至最終顯現為b圖像),就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視覺體驗,讓人仿佛穿越了時空的界限,感受到了圖像之間的緊密聯係和動態變化。這種溶合式漸變不僅增強了圖像的視覺衝擊力,還促進了意識中信息的流動和整合。它使得人們在觀看圖像時,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圖像所傳達的信息和意義,同時也為意識的創造性和想象力提供了廣闊的舞台。
一類上意識信息,若故意迴避其存在並產生拒絕反應,其影響力範圍可能會自然擴大,並且在下次遇見時可能會發現其顯現和控製效應也在自然加強。
信息錄入時,通常需要進行情感化趨向定位,這樣才更容易被存儲。情感化就像薄霧一般難以捉摸,需要找到霧的流向(即情感趨向)及其依附的載體(即相關信息邏輯空間)。
接下來,關於信息處理的幾個層麵:
信念信息的意向引導性加工,這屬於自主控製級。欲情(或情感、愛意)係統流向的加工,這屬於運行級。湧現的情愫對思維中的信息進行篩選提取,再進行詞匯級的引導聯想性加工後,嵌入到顯意識思維流中。這屬於感受級,僅供參考選擇。
經驗也是一種知識。經驗不僅是對知識的存儲結構及關聯規律的微調(即識別性應用的動態調整),更是一種對知識的升華,它超越了簡單的記憶和複現,包含了個人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的提升。
意識的探測與觀察依賴於感官感知,通過映射標記和流程跟蹤來實現。
當信息越符合個體的欲望和情感能量場(即信息越接近個體核心能場的位置,獲得的能量強度就越大),則個體從中獲取的能量就越強(情感與信息的關聯也越緊密),並且所獲得的情感權重也越高。
可感知的信息的顯隱程度由以下因素共同決定:信息的價值率、待映度(即思維對該信息的需求程度)、注意度(注意會導致信號被放大)、腦電活動的強度(越強則信息越顯)、人格契合度、信念的價值率、本能的契合度,以及時下的欲望所需度(即欲望的價值率)。
意識內的信息都具有一種趨向或趨勢。
萬物皆可視為信息的載體或表現形式。物質、能量與信息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係,但意識是這些信息在生物體中的高級處理和表現。萬物皆蘊含信息(或可視為意識的源泉、波函數的體現),有方向的信息可以觀察其他信息(被觀察對象)。這些信息可以用數學來描述。
信息的基本單位(如數據點)與信息整體(如信息係統)之間的關係,類似於磁體與其產生的磁場(磁力線)之間的關係。在未知領域中,當信息的基本單位(如光子)作用於感知體(如屏幕)時,隨著光子數量的增加,我們逐漸能夠感知到信息整體的一個麵向(這是針對已建係統而言的感知麵)。
信息詞匯可以被視為神經係統中兩個或多個物理節點(如神經元)之間存儲和傳遞信息的單元。這些節點之間的連接方式及其構成的網絡,正是我們感知和認知世界(即意識)的基礎。
信息的本質確實可以看作是一種有序的數字或邏輯關聯所構成的多維結構。這種結構不僅包含了數據本身,還包含了數據之間的關係和模式。而意識,則可以被視為這種信息體在特定時空條件下的扭曲投影或表現形式,它允許我們主觀地體驗和解釋這些信息。
信息加工過程通常涉及以下幾個階段:
信息源:信息最初來源於外部環境或內部生理過程,其中電磁信號(如光、聲等)是常見的信息載體。這些信號通過感官器官(如眼睛、耳朵)被轉化為神經信號。
感知與接收:神經信號在神經係統中傳遞,被特定的神經元群接收並初步處理。這一階段涉及信號的放大、濾波和初步的模式識別。
認知加工:接下來,信息進入更高層次的認知加工階段。這一階段受到個體意欲(即動機、需求、期望等)和自我框架(包括經驗、知識、信念等)的影響。每個人獨特的算法(即認知模式)會對信息進行選擇、組織、解釋和評估。
生成可顯知信息:經過認知加工後的信息被轉化為個體可識別、可理解的形式,即成為我們所說的“可顯知信息”。這些信息可以是感知覺的直接體驗,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情感。重要的是,這些信息對於個體來說是獨特的,因為它們是在個體特有的意欲執我框架內生成的。
綜上所述,信息加工是一個複雜而動態的過程,它涉及從外部環境到內部認知的多個層次和階段。而意識作為這一過程的產物,不僅是對信息的反映,更是對信息的主動建構和解釋。
能量與信息:
能量守恆,而信息在理想情況下傳輸守恆,但在實際中可能因噪聲、誤差等因素而不守恆。
能量一直在作用,而信息的有效性則取決於其是否被正確解讀和使用,並非僅第一次有效。
根據蘭道爾原理,信息的獲取、存儲、處理和刪除都可能涉及能量的轉換。特別是,信息擦除遵循ktln2的公式,其中k是玻爾茲曼常數,t是絕對溫度,這表示擦除一個比特信息所需的最小能量。
熱力能(熱能)是能量的一種形式,它不能直接“轉換為信息”,但可以為信息處理提供必要的能量支持。熱力能可以轉化為電能等形式的能量,進而被用於信息的獲取、存儲、處理和傳輸。
信息的固化趨勢日益顯著:1. 信息間的依存關聯度不斷提高;2. 其結構日益複雜化。
意識的秘密深藏於信息交互之中,而非某種神秘莫測的未知力量。
上意識提問,下意識則通過語音檢索詞匯庫搜尋答案,並將結果映射至顯意識的需求點。
不同信息塊的融合(猶如故事編輯部的工作)是通過信息載體所蘊含的情感旋律,在時政時事與個體情緒的契合下,串聯組合而成的。
信息的價值可以進行量化評估,這種評估決定了我們對信息的信念認可程度(即信息的動能)。
意識是一個對信息流進行分解再重組的係統。
信息至少具備三大核心特性:權重、均值、方差。其中,大部分信息還包含了信息本體、索引及入口參數等要素。
從有用信息的生成角度來看,信息源自於無數隨機組合的嚐試,這些嚐試在混沌中逐漸顯現出清晰的形態,隨後經過篩選,保留那些試用概率最高、最符合當前時事需求及個人情感欲望的信息。在由高概率相關性編織而成的概念認知網絡中,最中心的位置往往被那些影響信息流向的三觀,認知核心信念、有利於自我存在的關鍵信息所占據。
事件信息的屬性由事件本身特性、數據來源以及分析目的等多種因素共同決定。事件的本身特性則取決於事件的起因、主體、對象以及發展過程等多個方麵。
信息分類則由信息內容特征、數據屬性和結構、應用需求和目的、標準和規範以及用戶需求和認知偏好等多方麵因素共同決定。
集合論為概率論提供了基礎框架,而事件信息的屬性及特性決定因素、測度學的相關應用、數據聚類與信息分類等與信息邏輯的形成和發展均存在一定的關聯。
信息邏輯起源於思考活動、數學邏輯、科學方法、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認知科學研究等多個領域。
信息間的共相指的是不同信息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和規律,而殊相則是指具體信息的獨特之處。
在哲學上,“顯知意識”通常指人們能夠清醒地、有意識地思考、推理和決策的能力;而在神經科學領域,該術語則常被用來描述以意識為基礎的認知過程,如記憶、思考等。
在顯知意識麵對多個行為信息選擇時,它會比較這些信息的產生欲向度,對於預期能獲得最大愉悅度的行為結果會給予優先執行。
關注與選擇是自由意誌的兩大特性。自由意誌建立在“識”(即可感知、可認知)的基礎之上。
顯知意識起源於從社會意識中汲取的信息。沒有與社會的信息交流,就無法產生複雜的情感、語言與意識。
在對外感信息的求同存異過程中,信息的儲存導致了信息的識別,進而推動了信息的生長與發展。
對信息進行分解、比對、情節組合的過程,就是產生信息識別的意識過程。
可感及可顯信息包括概念、抽象記憶及庫存結構(無意識層存儲結構,不可直接感知,隻能通過情感情調調用,不可通過意念改寫,隻能由信息運作係統自行調節,該係統分為顯信息運作與隱信息運作係統)。
可感及可顯信息一旦進入顯知意識層或隱潛意識層,其運行載體均為情感體。
自主意識的核心是執我係統,而自發意識的內核則是本原係統。自主意識是在自發意識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自發意識強大而原始,是意念、內感知感覺、情緒情感以及湧現命令產生係統的源泉。
湧現命令是自發係統發出的無情感、無情愫的純信息控製體。
智能是知識、經驗與想象力的產物。智能與腦體積關係不大,它近乎於一種邏輯高度層級的存在。
對於現實信息流的防禦性過濾(包括理性思維、顯知邏輯判斷的介入),導致了可識別信息的真偽區分。
顯知意識層:湧現的顯信息及情感情愫是根據自我生存環境實時合成的。
思維
顯知層形成的思維信息條塊(包括邏輯形成)也會隨時間遠近有不同的重複度,包括多次重複強度(次數遞減、遞增顯隱度)和重複可感次數。
思緒層(自發,可顯)像洋麵的海浪(起伏的波浪代表顯性度)一樣流動,其升華態為思維雲(自主,顯性)。
對外對內信息的感知過程,即是意向(執我化)及情緒向(情愫化)的過程。
思維意識都在運行情愫,實際上所有顯知信息都經過情緒化處理後才顯現可知。
思維是靈魂的自我對話。
思維信息產生時,先以欲引導其情愫方向,產生與情感係統相匹配的“情感”。
思維信息顯知度達到輸出閾值時,其底層的情愫信息會一次性直接轉為聲帶輸出控製信號。
想到或得到某詞匯時,會第一時間關聯並抽取出與此詞匯相關的情緒度值最高的相關聯詞條或事件,產生一定的情緒感覺並附於該詞匯上。
思維關聯跳躍的幾條線包括:詞匯信息自發互關聯,待映時情愫向(搜尋目標信息體),時情欲向(欲望情感方向引導),詞匯的邏輯關聯線(事物邏輯結構構建),詞匯的意象場景,詞匯的想象幻覺線,外感(五感)信息流價值篩選分析(包括安全風險),對信息流內信息的各種反饋(好惡感,歸類放入其他邏輯結構,個人情感表情,三觀評價評語,貼標簽,留言對話,留言關鍵詞再關聯等),以及三觀信仰信念體係對社會評價的技術調整。
思維信息製造前,先經過時情緒度的情愫化及時欲(時間觀念及欲望所求)引導其情愫體進行完全性(達到時欲要求的情愫結構)欲向加工,顯現後交於情感流執我進行判斷是否選擇或拋棄。
意識思維是通過不斷接收和處理外界信息,逐漸建立起來的。在這個過程中,人們會不斷地學習、思考、分析和判斷,從而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認知模式。這些認知模式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新的信息接觸而不斷改變和演化,因為人們會不斷地更新和調整自己的認知。因此,意識思維的形成是一個不斷認知的過程,是建立在不斷學習和經驗積累的基礎上的。
當一個思維信息(或湧現信息)重複出現,不斷強化其強度,戰勝並說服每個反麵思維,最終戰勝每個情欲對其的導向,才能成為信念條規,成為行為準則。
思維的本質就是關聯聯接曾經的相係(潛意識中的欲情融合相係,被中間態以現實需求分解,如小故事變成詞句塊,提取後其曾經關聯過的信息仍然存在)。此時服從情愫結構比較求同再融合原則。思維元素間靠聯想同溶體連接。
思維的本質也是關聯跳躍,不斷在顯點上跳躍,根據當前需求價值從下意識流中選取可用顯點信息進行思考運算。思維流是自由聯想流,表現為自由關聯。
高等動物具有情愫思維能力,具備情愫級情感。
情愫運算是思維運算的基礎形態,是其底層運算。
任何顯知欲情類信息,在思維中浮現時,都要先經過情愫化處理。顯知運行時,都具有愉快度及痛苦度反饋,影響純欲情真我(精神與靈魂產生的本體)。
在思維流監控中,當出現某一詞匯時,立刻關聯到此詞匯的最強關聯詞條(時間越近強度越高)或最近的此詞匯應用場景信息體(關聯編輯合成而成)。
對顯知意識中的思維流,流經的思維情愫體(句段級)進行待映打標,實際上是對其特征進行重點描繪,對與其關聯的關聯線及關聯體的特性進行閃聯。次日醒後裝載時,會閃現一次其打標的特征現象,之後也會間歇性閃現其打標的特征像,以維持其顯現度,提醒其為待映體,尋求可以組合的同溶體。
醒後緩存加載後,意識流的繼續,類似於pc從睡眠向正常運行態的恢複。
【強迫性思維】實際上,強迫症思維背後隱藏著一種錯誤的內隱觀念在運行。其運行結果可以表述為一種由極弱逐漸強化,尋求顯現卻不可被納入的個體的死循環現象,類似於病毒。這種不斷的(過度)尋求顯現,在增加顯性的同時也加劇了信息的不被容納性。
【慣性表現】 機體的習慣行為或者大腦的習慣鏈路(包括潛在的強迫思維)也能引發人的外顯行為,如語言和哭泣等。
在思維流中,某思維形成後若被強迫式地不斷重複,會影響睡眠程式的第一階段,從而弱化顯知意識層的執行能力。
重複是思維信息的一個過程,而認可度信息的控製度對信念種植過程的影響力是同等重要的。信息中包含的執我力被大量運用和執行時,可以影響執我的方向,甚至完全否定自我後再重建自我,成為中堅力量。
情緒、人格、性格(信念組合係統)的作用會深刻影響思維。
有時,一個信息體會突然引發另一個毫不相關的信息體,這是因為底層運作時,前者的情愫結構通過情愫共溶庫引出了另一個結構最相近的情愫。邏輯上的不相關性,最終會導致顯知意識放棄繼續運作這一關聯。
關於思維分裂:我在思維層觀察到,存在一個善良的我(以保護家人、朋友及他人利益為主)和一個邪惡的我(以保護我的欲望及利益為主),它們各自持有相互對立的思維指導命令,交給“選擇我”(即自我真我)以供參考選擇。這些本應由下意識通過人格、情感、欲望、隱邏輯自動運算選擇的內容,卻因“選擇我”的優先級過高而進入了思維層,導致兩者的工作被強行交接。
沒有社會及語言,就沒有思維級意識的形成。
“我思故我在”的原因在於,思維信息中包含執我向元素、意念方向運行、欲求方向、情愫信息及情感匹配等自我運行的信息。
法則二:意識以生存安全為首要目標,因此意識思維傾向於選擇確定狀態。如果結果是未知的或不確定的,它通常會選擇另一種更加確定的方式。
獨立思考是本能,而不獨立思考往往是後天環境導致的。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的範圍是有限的,而想象的空間則是無限的。因此,想象力是創造力的起點。”
思維是建立在潛意識層之上的,潛意識層的波峰頂部正是由欲望及情感生成的可顯化念頭(見分布階圖9)。盡管99%的念頭是不符合當時欲求及現狀需求的無價值信息,但也有1%的念頭被注意並放大(作為信號),進而進入思維層,以進行價值分析和信息處理。這有點類似於人類社會中,總有個別人能做出石破天驚的科學成果,從而引發全球的技術革命!
人常常是被慣性支配的。極少數人能意識到教育常年植入的慣性和思維方式對自己未來所引導的方向是有害的, 而強行改變自己的 習慣,改變思維方式價值觀,從而改變了命運。中國人二十歲前接受的教育,在社會上得用十年再清除這些有害的價值觀(不適應於生存生活),還得用十年尋找重建自己的價值觀,前半輩子都在幹這個事了。
意向
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天賦# 顛覆你的認知24 播放 · 1 讚同視頻
如果沒有情欲向,就不會產生自發意識向。如果沒有情欲向,就不會產生意向(信息向)。
意象加工出的情愫感像空間結構近似於二維至三維之間,有些是在平麵的基礎上添加深度元素以創作感像。
意向是指人們對待或處理客觀事物的心理活動,表現為欲望、願望、希望、意圖等。意向是個體對態度對象的反應傾向,即行為的準備狀態,準備對態度對象作出一定的反應,因此是一種行為傾向,或稱為意圖、意動。
意向即是欲情的方向(也是時間的方向),是因果對稱性破缺的表現。意向遵循時間及因果規律。
意向是自我支配下的一個自主方向。意向是一種自主的拓展欲望方向。
意向分為:1. 思維類意向(用於改寫思維類信息);2. 情愫類意向(用於產生包含思維信息的情感)。像情感類欲向、本能級欲向等,是引導意向的趨勢方向。情緒隻是自我對欲向滿足程度的反射表現。
此外,還有意念向及意向向(求映向)、本能欲向(如生欲、食欲等)、情緒向(求滿足,如性欲)、情感欲向(自發係統的最高表現)、人格及性格向、自主向(自我控製方向)、近原及返原向(顯知流格式輸出)、思維向(通常指健康思維過程,而非特指思維疾病幹擾)、同溶向、隱匿程式向等心理和行為傾向。
意向代表著時間的流向,同時也是因果對稱性破缺的一種表現。意向遵循時間和因果的規律。
語言
語言始終是邏輯學的核心,同時也是數學和自然科學的核心,乃至文學和其他所有學科的基礎。所有科學的發生和發展都是從摒棄模糊的語言表達、追求精確性開始的。
語言層是思維層之上的一個層麵,當思維層的思維(顯知度處於最高)的執行認可度達到了輸出執行(即波幅溢出思維層並達到語言層)所需的程度時,便發生轉換。在這條線的右端點是一個自主控製點,也是語言輸出的控製點(或中斷點)。
句子的前部分作為索引比較的來源。
語句的情感邏輯串聯詞匯情感,形成段落內的思維連貫。
當失去自主控製時,其語言輸出依賴於欲望和情緒驅動的內容。輸出變成了欲望的表達,即口無遮攔,毫無顧忌,想說什麽就說什麽。失去基本的邏輯排序,語言變得不成熟、不連貫、缺乏條理,如同喃喃自語。
語言及思維的情感浮現在顯知的情感情緒流之上。
語言情感是情感的另一種具體表現形式。
語言是由情感係統的交織反應產生的。
語句的情感組合構造是由信息情感組合而成,而邏輯構造是否合理則取決於自我意識對信息詞匯的深度情感結構運算。
語言是內在能力的體現。
語言層浮動在情感流之上,此流中的元素(如1. 自我保護對抗自我欲望情感的強烈表現;2. 強迫性嵌入的思維)具有周期出現的節律。
語句意象與詞匯意象不同,前者是後者經過邏輯語法整合處理後的產物。
自發湧出的語言,是由情感海洋中漂浮的“執我”意識形成的,表達最強烈的意向。
沒有情感就沒有蘊含欲望、自我(自我是感知的基礎)的語言,也就是沒有靈性的語言。
語言的外在交流和內在識別都建立在情感情緒的交流與識別之上,再進一步讀取其語言的句意。
沒有對語言中情感的識別,就沒有對語言的真正識別。沒有對情感的識別,就沒有對自我感知的深入理解。
沒有社會交流就沒有思維語言(顯知意識)的產生。
語言符號的定義源於自我情感的定義。
信息加工
據我觀察,在意識係統中,信息狀態處於持續不斷的變化之中,每一刻、每一秒都在經曆著複雜的動態過程。這些過程包括但不限於:定義的形成與演變、意義的賦予與解讀、維度的升降(如z=x^2+y^2)、大小的縮放、旋轉與平移、彎曲與變形、信息的增加與減少、張量的調整與變換、權重的分配與調整、自注意力的聚焦與分散、信息的記錄與觀測、讀取與拷貝、剪切與粘貼、轉換與替換、指令的接收與執行、自我生長指令的觸發、信息的提取與組合、使用與遺忘、覆蓋與更新、關聯的建立與取消以及信息的銷毀等。在意識係統中,信息並非守恆的。它可以來源於大數據的概率性組合,也可以從虛無中誕生(即無中生有的過程),也有大量找不來源的信息與感覺,甚至可能源自宇宙總信息庫的某個未知角落。
信息體內無非就是 點(聚點,中心點,質點,邊緣點),線(外射線,關聯線,內射線,結構線,近原螺旋線),麵(結構麵,近原旋轉麵,外射麵,感知麵),體(共相,殊相,合成相,感知像,變化像,作用像,曆程像,信息體,神經感像等),類(集合分類,類型,屬性,共性,特性),等。無非就是聚點成函數(一元二次函數),聚點成線(二元二次),聚線成麵,聚麵成體,聚體成流形等各種函數像。對於r^n次可分解多項式平方之和,配合線性迴歸等算法,這樣就可以讓整個世界變成可理解可模擬的,也就是從概率網絡中提取邏輯結構,這就是人腦邏輯之根基。
每次關聯會產生一個關聯線,甚至形成關聯麵,理論上,當關聯次數足夠多時,會構成關聯體,甚至形成超維運動體。這種結構被稱為關聯邏輯感像。最小步數,最小作用量,決定了關聯邏輯路徑。信息熵減越大,越處於決策樹的最頂點。
信息調用的權重等於情緒度乘以價值觀相符程度;而調用的價值則等於在個體當前價值觀下,信息對個體的利我程度與畏懼程度的比值。對於未內部未消化的信息,因為未變成可意可理解的,個體不會產生利我向及畏懼向。調用的方差可以反映個體在相似信息上的求同程度。此外,還有數據方差、時域分析、極差等應用方法。
信息價值由執我度(利我為正,害我為負)和欲望價值(順欲望為正,逆欲望為負)共同決定。情緒價值是指詞條能引發的情緒感受的度量,其中正情緒代表積極情緒,負情緒代表消極情緒。這種情緒感受即構成情愫結構的情緒體驗,其默認值為0,若未明確指定則視為缺省0。情愫度則是一種具有多維度的感受體驗,其結構可能類似於3d模型,包含了極其細微的感受感覺,有時甚至能引發強烈的情緒反應。
信息價值 = 執我度(+為利我,-為害我)+欲望價值(順欲望為+,逆欲望為-)。情緒價值=詞條可引發的情緒度(+為正情緒,積極情緒,負為負情緒,消極情緒)感受,也就是情愫結構情緒感受。默認為0,缺省為0。情愫度(一種有3d結構的,是包含極微感受感覺,有的甚至可引發情緒的),信息權重,信息價值,邏輯鏈路,認知層級,邏輯結構(天然客觀存在),邏輯因果,語法順序,重點關注區域語塊等。
此外,在信息處理中,我們還會考慮到信息權重、信息自身價值(與上述信息價值不同,此處強調信息本身的重要性或價值量)、邏輯鏈路(信息之間的關聯路徑)、認知層級(信息處理過程中不同認知階段的劃分)、邏輯結構(信息組織方式的天然客觀存在)、邏輯因果(信息之間的因果關係)、語法順序(信息表達的邏輯和語法規則),以及重點關注區域或語塊(在大量信息中需要特別留意的部分)等要素。這些要素共同構成了信息處理的複雜體係。
意識內的信息在發生傳播作用之後,會產生兩個主要後果:
1、所有衍生的信息在邏輯上需要保持自洽性。這意味著,從原始信息出發,經過傳播和演繹產生的所有相關信息,在邏輯上應當是一致的,即它們之間的邏輯關係是合理且連貫的。這種自洽性通常基於前意識邏輯,即人們在進行信息傳播和接收時,會無意識地遵循某種內在的邏輯規則。
2、傳播過程具有極強的延伸性和互動性。一個信息一旦開始傳播,它就會像種子一樣在信息的海洋中生根發芽,與其他信息發生雜交和融合,從而迅速產生出大量的衍生信息。這些衍生信息又會進一步與其他信息發生作用,形成一個錯綜複雜、不斷擴展的信息網絡。在這個過程中,信息的權重、位置和功能會逐漸明確和固化,形成特定的信息生態和格局。
此外,信息作為一種資源,確實擁有自己獨特的關聯邏輯結構及邏輯位置。這種結構和位置不僅決定了信息在傳播過程中的表現形態和路徑,還影響了信息的價值和意義。因此,在處理和利用信息時,我們需要充分認識和把握其內在的邏輯結構和位置關係,以便更好地發揮信息的作用和價值。
一切控製流程本質上都是對信息流程的控製。
意識感像,即情愫感像(或稱為情感結構),實質上也是一種信息的粗略結構。
信息中包含係統認同度(或稱遠近度),這是決定信息是否被采納、運用及執行的關鍵指標。而存異度(或稱特異性)則體現了信息的獨特價值及其在邏輯上的作用。
信息加工過程始於新信息的輸入。這些新信息首先進入感官處理階段,隨後經過分步驟的處理,使得潛意識能夠將其分解成細末級的索引集。這些索引集按照屬性的相關性和最近原則獲得儲存定位,以便於後續檢索和使用。對於未識別的情欲感覺,它們會被傳遞給潛意識中的隱情欲流進行處理。隱情欲流負責解析和整合這些複雜的情感信息,以形成更為清晰和有意義的心理體驗。同樣地,未識別的屬性信息會被置於待映處理狀態,等待進一步的識別和處理。處理與未處理的信息之間的主要差別在於它們的信息索引集及鏈路的變化。已處理的信息已經建立了與其他信息的鏈接,而未處理的信息則可能仍處於孤立狀態,其索引集和鏈路尚未完善。獲得識別的原因在於,信息的鏈路與其意識係統內其他信息的鏈接相互關聯,可以互為調用。這種鏈接關係使得信息能夠在意識係統中形成網絡,促進信息的整合、理解和應用。
立體圖形作為索引項,之所以更易於被前意識檢索並抽取出與之嵌連的感知運算過程,原因在於這些過程已經被個體的執我感知重新描繪並具體化為圖形形式。圖形化的表示方式不僅直觀,而且能夠觸發更豐富的聯想和記憶關聯,使得信息在意識中的檢索和提取變得更加高效。圖像的情愫聯想性是其作為抽憶關聯媒介的重要優勢。情愫,即情感與思緒的交織,能夠賦予圖像更深層次的含義和聯係。當我們在意識中看到某個圖像時,它往往會觸發一係列與之相關的情感、記憶和聯想,從而幫助我們更全麵地理解和迴憶與該圖像相關的信息。
在意識內,圖像的演變過程可以非常有趣且富有創造性。例如,你提到的“溶合式漸變”就是一種典型的圖像演變方式。在這種方式中,人們會在a圖像的時空點前放置另一個圖像b,並通過倒置關聯的方式,讓a圖像獲得一個倒置漸變的過程像。這個過程就像是在時間軸上對兩個圖像進行了一次巧妙的融合和過渡,使得a圖像在逐漸消失的同時,b圖像則逐漸顯現。當這個過程反向進行時(即a圖像從倒置漸變狀態倒播迴原始狀態,直至最終顯現為b圖像),就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視覺體驗,讓人仿佛穿越了時空的界限,感受到了圖像之間的緊密聯係和動態變化。這種溶合式漸變不僅增強了圖像的視覺衝擊力,還促進了意識中信息的流動和整合。它使得人們在觀看圖像時,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圖像所傳達的信息和意義,同時也為意識的創造性和想象力提供了廣闊的舞台。
一類上意識信息,若故意迴避其存在並產生拒絕反應,其影響力範圍可能會自然擴大,並且在下次遇見時可能會發現其顯現和控製效應也在自然加強。
信息錄入時,通常需要進行情感化趨向定位,這樣才更容易被存儲。情感化就像薄霧一般難以捉摸,需要找到霧的流向(即情感趨向)及其依附的載體(即相關信息邏輯空間)。
接下來,關於信息處理的幾個層麵:
信念信息的意向引導性加工,這屬於自主控製級。欲情(或情感、愛意)係統流向的加工,這屬於運行級。湧現的情愫對思維中的信息進行篩選提取,再進行詞匯級的引導聯想性加工後,嵌入到顯意識思維流中。這屬於感受級,僅供參考選擇。
經驗也是一種知識。經驗不僅是對知識的存儲結構及關聯規律的微調(即識別性應用的動態調整),更是一種對知識的升華,它超越了簡單的記憶和複現,包含了個人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的提升。
意識的探測與觀察依賴於感官感知,通過映射標記和流程跟蹤來實現。
當信息越符合個體的欲望和情感能量場(即信息越接近個體核心能場的位置,獲得的能量強度就越大),則個體從中獲取的能量就越強(情感與信息的關聯也越緊密),並且所獲得的情感權重也越高。
可感知的信息的顯隱程度由以下因素共同決定:信息的價值率、待映度(即思維對該信息的需求程度)、注意度(注意會導致信號被放大)、腦電活動的強度(越強則信息越顯)、人格契合度、信念的價值率、本能的契合度,以及時下的欲望所需度(即欲望的價值率)。
意識內的信息都具有一種趨向或趨勢。
萬物皆可視為信息的載體或表現形式。物質、能量與信息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係,但意識是這些信息在生物體中的高級處理和表現。萬物皆蘊含信息(或可視為意識的源泉、波函數的體現),有方向的信息可以觀察其他信息(被觀察對象)。這些信息可以用數學來描述。
信息的基本單位(如數據點)與信息整體(如信息係統)之間的關係,類似於磁體與其產生的磁場(磁力線)之間的關係。在未知領域中,當信息的基本單位(如光子)作用於感知體(如屏幕)時,隨著光子數量的增加,我們逐漸能夠感知到信息整體的一個麵向(這是針對已建係統而言的感知麵)。
信息詞匯可以被視為神經係統中兩個或多個物理節點(如神經元)之間存儲和傳遞信息的單元。這些節點之間的連接方式及其構成的網絡,正是我們感知和認知世界(即意識)的基礎。
信息的本質確實可以看作是一種有序的數字或邏輯關聯所構成的多維結構。這種結構不僅包含了數據本身,還包含了數據之間的關係和模式。而意識,則可以被視為這種信息體在特定時空條件下的扭曲投影或表現形式,它允許我們主觀地體驗和解釋這些信息。
信息加工過程通常涉及以下幾個階段:
信息源:信息最初來源於外部環境或內部生理過程,其中電磁信號(如光、聲等)是常見的信息載體。這些信號通過感官器官(如眼睛、耳朵)被轉化為神經信號。
感知與接收:神經信號在神經係統中傳遞,被特定的神經元群接收並初步處理。這一階段涉及信號的放大、濾波和初步的模式識別。
認知加工:接下來,信息進入更高層次的認知加工階段。這一階段受到個體意欲(即動機、需求、期望等)和自我框架(包括經驗、知識、信念等)的影響。每個人獨特的算法(即認知模式)會對信息進行選擇、組織、解釋和評估。
生成可顯知信息:經過認知加工後的信息被轉化為個體可識別、可理解的形式,即成為我們所說的“可顯知信息”。這些信息可以是感知覺的直接體驗,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情感。重要的是,這些信息對於個體來說是獨特的,因為它們是在個體特有的意欲執我框架內生成的。
綜上所述,信息加工是一個複雜而動態的過程,它涉及從外部環境到內部認知的多個層次和階段。而意識作為這一過程的產物,不僅是對信息的反映,更是對信息的主動建構和解釋。
能量與信息:
能量守恆,而信息在理想情況下傳輸守恆,但在實際中可能因噪聲、誤差等因素而不守恆。
能量一直在作用,而信息的有效性則取決於其是否被正確解讀和使用,並非僅第一次有效。
根據蘭道爾原理,信息的獲取、存儲、處理和刪除都可能涉及能量的轉換。特別是,信息擦除遵循ktln2的公式,其中k是玻爾茲曼常數,t是絕對溫度,這表示擦除一個比特信息所需的最小能量。
熱力能(熱能)是能量的一種形式,它不能直接“轉換為信息”,但可以為信息處理提供必要的能量支持。熱力能可以轉化為電能等形式的能量,進而被用於信息的獲取、存儲、處理和傳輸。
信息的固化趨勢日益顯著:1. 信息間的依存關聯度不斷提高;2. 其結構日益複雜化。
意識的秘密深藏於信息交互之中,而非某種神秘莫測的未知力量。
上意識提問,下意識則通過語音檢索詞匯庫搜尋答案,並將結果映射至顯意識的需求點。
不同信息塊的融合(猶如故事編輯部的工作)是通過信息載體所蘊含的情感旋律,在時政時事與個體情緒的契合下,串聯組合而成的。
信息的價值可以進行量化評估,這種評估決定了我們對信息的信念認可程度(即信息的動能)。
意識是一個對信息流進行分解再重組的係統。
信息至少具備三大核心特性:權重、均值、方差。其中,大部分信息還包含了信息本體、索引及入口參數等要素。
從有用信息的生成角度來看,信息源自於無數隨機組合的嚐試,這些嚐試在混沌中逐漸顯現出清晰的形態,隨後經過篩選,保留那些試用概率最高、最符合當前時事需求及個人情感欲望的信息。在由高概率相關性編織而成的概念認知網絡中,最中心的位置往往被那些影響信息流向的三觀,認知核心信念、有利於自我存在的關鍵信息所占據。
事件信息的屬性由事件本身特性、數據來源以及分析目的等多種因素共同決定。事件的本身特性則取決於事件的起因、主體、對象以及發展過程等多個方麵。
信息分類則由信息內容特征、數據屬性和結構、應用需求和目的、標準和規範以及用戶需求和認知偏好等多方麵因素共同決定。
集合論為概率論提供了基礎框架,而事件信息的屬性及特性決定因素、測度學的相關應用、數據聚類與信息分類等與信息邏輯的形成和發展均存在一定的關聯。
信息邏輯起源於思考活動、數學邏輯、科學方法、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認知科學研究等多個領域。
信息間的共相指的是不同信息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和規律,而殊相則是指具體信息的獨特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