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階段
同學間衝突與相處經曆
1. 三年級衝突事件:
- 在三年級換教室前,曾有一位男同學與棟棟(當時全班最高壯的同學)在林道河邊發生打鬥。當時他們拋水草還持棒,致使我受到波及,心裏雖感到害怕,但也明白他們並非有意針對我。
- 換教室後,又有男同學與紅林一同和候棟棟發生了衝突。還有一次,候棟棟說了我的壞話,我當著眾人麵打了他兩拳後趕緊跑開,隨後他便追打我。那時,我與候萍萍處於一種精神戀愛的狀態。
2. 玩耍意外與害怕情緒:
- 同樣是三年級,在一處幹涸的坑邊玩滑泥時,哥哥的屁股不慎被劃傷,傷口深到露出了肉,這讓我十分害怕,在迴去的路上一直為他哭泣。
- 也是在三年級,和別人打鬧過程中,鉛筆芯紮進了身體裏,這一意外情況著實令人後怕。
- 有一迴偷花生,被發現後遭到追趕,我慌亂中躲在了水利囤抽水處,當時的緊張害怕情緒至今仍記憶猶新。
人際關係及心理狀態表現
1. 適應與情緒問題:
從那時起,我逐漸與人變得疏遠,很難與他人相處得親切,內心時常充滿焦慮。出現了適應障礙,具體表現為煩惱、不安、抑鬱,常常不知所措,不願主動與人交往,行為上也變得退縮,同時還伴有失眠、食欲不振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症狀。
2. 心理猜疑與性格特點:
總是會去猜疑他人對自己行為的看法,情緒容易衝動,尤其在麵對女孩子時,這種情況更為明顯,存在一定的情緒障礙和疑心。到了四年級,性格上變得自傲自負,甚至因為一些行為表現成為了大家嘲笑的對象。這種退讓心理源於在語言和形體上缺乏主動進攻性,以及二者之間的不協調。
與異性相處及精神戀愛情況
1. 關注異性的矛盾心理:
開始特別留意女孩子,心裏既想偷看她們,又害怕被她們發現,內心十分矛盾。四年級及之後,經常會發呆,觀察女生成了一種近乎“成癮”的狀態,總是用那種“死纏硬磨式”的眼神去看她們,以至於現在對視覺性對象有著異常的關注,比如很在意眼神的捕捉。
2. 精神戀愛的表現與幻想過程:
當時采取的精神戀愛方式包含多個方麵,先是偷偷觀賞心儀的女孩子,然後留意積累她們眼神中的“迴應”以及相處過程中的各種“變化”,接著會在腦海中構造幻想,甚至包含性幻想內容。然而,一旦對方真的對我有所迴應,我卻又會退縮,導致關係就此解散,然後又開始尋找下一個“獵豔”目標,陷入這樣的循環當中。
3. 具體事例與關係妄想表現:
常常會對著女孩子的背影想入非非,比如當時在班裏處於一種所謂“黑暗統治”時期,精神上比較壓抑,卻敢在課堂上公開與男班長財發生爭吵。還與翠愛(存在於想象中)、芝愛(同樣是想象中的關係,曾聽芝的哥哥邀請我去她家)、玲玲愛(屬於精神戀愛)有著這樣那樣的情感關聯。在精神戀愛方麵存在很多妄想,例如會想“她是不是在故意躲著我呢”“為什麽要那樣做呢”,腦海中幻想的則是和她們擁抱、親昵之類的相處場景(這屬於關係妄想),實際上自己從未真正和她們有過實質性的交往,交流時也隻是正常表達自我情緒,這種情況可以說是一種精神層麵上的單方麵愛戀。
中學階段
不同年級的人際關係與心理變化
1. 五年級情況:
- 在五年級(96年)時,會和大家吹噓自己的才能,比如講太陽氣、火雨、地球自轉、原子等相關內容,試圖展現自己。也與彩霞愛、張惠、代麗雲等女孩子有著不同程度的相處,不過當女孩願意和我交往時,我又擔心會害了她們,從而刻意保持距離,不敢深入交往。但在這一時期,我和王成磊成為了好朋友。同時,自我感覺良好,卻缺乏自知之明,到五年級後期,總會在意別人如何看待自己的某個動作及行為,時常去試探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
2. 初一階段困擾:
初一(97年)時,心裏害怕重新換班級後自己的地位要重新定位。當時考上初中後就想著,不能再像四年級形成的“眼視界注意渙散”意識傳染病那樣,影響身邊長時間坐在一起的同學,因為這總會讓他們發怒、頭痛,導致我一直不合群,經常和別人打架,然後就被大家冷落,成了大家都不願搭理的對象。
3. 初二的情感與心理波動:
- 初二(98年)迎來了第一次暗戀(單戀),但最終失戀了。在失戀半年後(初二下學期),甚至產生了第一次殉情的欲望,不過後來自我安慰覺得自殺是最無能的表現。在和他人相處的關係定位方麵,一旦位置確定後,要是被人調戲譏笑觸及了自尊底線,就會產生仇恨、憤怒情緒,會從身邊小事進行報複。而且,當別人無心傷到我時,我去指責他們,結果使得他們在原本能幫助我的地方,也不再願意伸出援手了。
心理及行為問題綜合分析
自閉、情緒傳染與關係處理問題
1. 自閉心理及行為表現:
逐漸變得不想說話,覺得事情就是那樣,而說話本想維護自己(讓別人高興舒暢從而間接維護自己),卻往往會損害他人利益,進而給自己招來不好的名聲,所以更加封閉自己。
2. 情緒傳染及不良影響:
受到“眼視界傳染程式”影響後,即便我壓抑著壞情緒,身邊那些能忍受我的人也會被傳染,進而影響到他們,使得他們也想找人打架,以此來排解心中因我而壓抑的不快,而這一切的起源或許是我自己對自己的愧疚以及懺悔的良心。麵對那些貶低、辱罵、羞辱我的人,我沒辦法很好地去分辨應對,於是傾向於把自己封閉起來,構築起防禦的“圍城”。
3. 精神分裂相關問題及影響:
因為說話時語無倫次、詞語搭配不當,腦海中不成熟的想法會不間斷地湧現出來,而且自己心裏藏不住事,話又特別多,終日成為別人的笑柄,加上常常不自尊(兒時秉持“自嘲是搞笑的最高境界”的錯誤信念,想交朋友卻以傷害自己自尊為代價),形體表現也比較怪異,無所顧忌。在進入新環境確定自身定位時,總是被別人當成好欺負的對象,雖然有退讓心理,但又不希望被人欺負,所以打架變得很頻繁(內心想與人相處,卻不知道該如何相處)。在新環境中很容易相信別人,卻又不願受製於人,環境變更後,需要重新定位,通過打架以及語言上的“柵欄”來鞏固,可又害怕陌生環境帶來的新奇感,如今已經很難清楚知曉當時的具體情況了。
關係妄想、極端心理及行為表現
1. 關係妄想及不良心態:
不僅疑心重,而且容易發怒,一想起過去的不愉快之事就容易產生報複心理,比較自私,缺少感恩之心,把別人的善意舉動當成理所當然,甚至視為不懷好意,形成敵對心態。孤獨的狀態還導致了“牛犢戀”情況出現,並且經曆了失戀,比如當時被女老師師愛清的容貌、風度、才能和人格所吸引,陷入這種愛慕卻又得不到迴應的痛苦之中。
2. 極端心理與行為示例:
在超我喪失後,以本我為主導時,自私和刻薄到了極點(本我的欲望得不到限製和控製)。例如,別人把活都幹完了,我卻毫無感恩之心,當對方學著我把活分得很細時,我不僅不反思,反而嘲笑對方(行為極為刻薄),並且自己還分得更細,以此來抵製對方的對抗。妻子就是在我心境障礙(躁鬱症)處於高亢狀態時離開我的,那時的我屬於爆發型變態人格,總是以“為了別人好”為借口,不理睬她,或者讓她自己獨立去做事情,還強調自己是出於愛她才這麽做的,實則給對方帶來了很大的傷害。
後續人際關係及不當行為表現
1. 被拋棄後的狀態與不當言行:
2010年,妻子拋棄我之後,我變得不理任何人,不和任何人打招唿,不敢正視別人的眼睛說話(除了憤怒時),對周圍一切都持漠視態度,內心卻安慰自己對所有失去的以及現有的都毫不在乎,沉迷在幻想之中,總是想象自己成功後的樣子,現狀就是既自私又冷漠。麵對熟知的人,卻又會喋喋不休,說的話裏充斥著淫穢言語、強烈的性暗示以及一些無聊的閑聊內容(這些都是意識內未經超我過濾就湧出的語言),這種無休止的說話,加上視非線性及對視恐懼帶來的情緒感染與傳播,久而久之,讓身邊的人一聽就會頭痛,以至於她們會說“受不了了”,甚至罵我精神病。而且我並不介意在人前暴露自己邪惡和醜陋的一麵,有時還特意去展現,錯誤地認為隻有顯示真正的自己,才能交到知心好友,心中堅信如果他們能夠接受我的這些話,包容我,那就是真心愛我,是我真正的朋友,如果不能接受,我就覺得是在幫他們見證社會和人心的醜惡,這顯然是一種錯誤觀念。
2. 治療嚐試與其他不良性格特點:
2011年,開始學習厭惡、交互和脫敏療法,試圖治療自己時常浮現的邪惡(如暴力性的自殘和傷殺他人)意念思想以及不斷膨脹的不滿欲念。同時,自身性格中還存在極端小氣、極易記仇的特點,隻要有一點小不愉快,就必定會想著報複迴去。
同學間衝突與相處經曆
1. 三年級衝突事件:
- 在三年級換教室前,曾有一位男同學與棟棟(當時全班最高壯的同學)在林道河邊發生打鬥。當時他們拋水草還持棒,致使我受到波及,心裏雖感到害怕,但也明白他們並非有意針對我。
- 換教室後,又有男同學與紅林一同和候棟棟發生了衝突。還有一次,候棟棟說了我的壞話,我當著眾人麵打了他兩拳後趕緊跑開,隨後他便追打我。那時,我與候萍萍處於一種精神戀愛的狀態。
2. 玩耍意外與害怕情緒:
- 同樣是三年級,在一處幹涸的坑邊玩滑泥時,哥哥的屁股不慎被劃傷,傷口深到露出了肉,這讓我十分害怕,在迴去的路上一直為他哭泣。
- 也是在三年級,和別人打鬧過程中,鉛筆芯紮進了身體裏,這一意外情況著實令人後怕。
- 有一迴偷花生,被發現後遭到追趕,我慌亂中躲在了水利囤抽水處,當時的緊張害怕情緒至今仍記憶猶新。
人際關係及心理狀態表現
1. 適應與情緒問題:
從那時起,我逐漸與人變得疏遠,很難與他人相處得親切,內心時常充滿焦慮。出現了適應障礙,具體表現為煩惱、不安、抑鬱,常常不知所措,不願主動與人交往,行為上也變得退縮,同時還伴有失眠、食欲不振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症狀。
2. 心理猜疑與性格特點:
總是會去猜疑他人對自己行為的看法,情緒容易衝動,尤其在麵對女孩子時,這種情況更為明顯,存在一定的情緒障礙和疑心。到了四年級,性格上變得自傲自負,甚至因為一些行為表現成為了大家嘲笑的對象。這種退讓心理源於在語言和形體上缺乏主動進攻性,以及二者之間的不協調。
與異性相處及精神戀愛情況
1. 關注異性的矛盾心理:
開始特別留意女孩子,心裏既想偷看她們,又害怕被她們發現,內心十分矛盾。四年級及之後,經常會發呆,觀察女生成了一種近乎“成癮”的狀態,總是用那種“死纏硬磨式”的眼神去看她們,以至於現在對視覺性對象有著異常的關注,比如很在意眼神的捕捉。
2. 精神戀愛的表現與幻想過程:
當時采取的精神戀愛方式包含多個方麵,先是偷偷觀賞心儀的女孩子,然後留意積累她們眼神中的“迴應”以及相處過程中的各種“變化”,接著會在腦海中構造幻想,甚至包含性幻想內容。然而,一旦對方真的對我有所迴應,我卻又會退縮,導致關係就此解散,然後又開始尋找下一個“獵豔”目標,陷入這樣的循環當中。
3. 具體事例與關係妄想表現:
常常會對著女孩子的背影想入非非,比如當時在班裏處於一種所謂“黑暗統治”時期,精神上比較壓抑,卻敢在課堂上公開與男班長財發生爭吵。還與翠愛(存在於想象中)、芝愛(同樣是想象中的關係,曾聽芝的哥哥邀請我去她家)、玲玲愛(屬於精神戀愛)有著這樣那樣的情感關聯。在精神戀愛方麵存在很多妄想,例如會想“她是不是在故意躲著我呢”“為什麽要那樣做呢”,腦海中幻想的則是和她們擁抱、親昵之類的相處場景(這屬於關係妄想),實際上自己從未真正和她們有過實質性的交往,交流時也隻是正常表達自我情緒,這種情況可以說是一種精神層麵上的單方麵愛戀。
中學階段
不同年級的人際關係與心理變化
1. 五年級情況:
- 在五年級(96年)時,會和大家吹噓自己的才能,比如講太陽氣、火雨、地球自轉、原子等相關內容,試圖展現自己。也與彩霞愛、張惠、代麗雲等女孩子有著不同程度的相處,不過當女孩願意和我交往時,我又擔心會害了她們,從而刻意保持距離,不敢深入交往。但在這一時期,我和王成磊成為了好朋友。同時,自我感覺良好,卻缺乏自知之明,到五年級後期,總會在意別人如何看待自己的某個動作及行為,時常去試探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
2. 初一階段困擾:
初一(97年)時,心裏害怕重新換班級後自己的地位要重新定位。當時考上初中後就想著,不能再像四年級形成的“眼視界注意渙散”意識傳染病那樣,影響身邊長時間坐在一起的同學,因為這總會讓他們發怒、頭痛,導致我一直不合群,經常和別人打架,然後就被大家冷落,成了大家都不願搭理的對象。
3. 初二的情感與心理波動:
- 初二(98年)迎來了第一次暗戀(單戀),但最終失戀了。在失戀半年後(初二下學期),甚至產生了第一次殉情的欲望,不過後來自我安慰覺得自殺是最無能的表現。在和他人相處的關係定位方麵,一旦位置確定後,要是被人調戲譏笑觸及了自尊底線,就會產生仇恨、憤怒情緒,會從身邊小事進行報複。而且,當別人無心傷到我時,我去指責他們,結果使得他們在原本能幫助我的地方,也不再願意伸出援手了。
心理及行為問題綜合分析
自閉、情緒傳染與關係處理問題
1. 自閉心理及行為表現:
逐漸變得不想說話,覺得事情就是那樣,而說話本想維護自己(讓別人高興舒暢從而間接維護自己),卻往往會損害他人利益,進而給自己招來不好的名聲,所以更加封閉自己。
2. 情緒傳染及不良影響:
受到“眼視界傳染程式”影響後,即便我壓抑著壞情緒,身邊那些能忍受我的人也會被傳染,進而影響到他們,使得他們也想找人打架,以此來排解心中因我而壓抑的不快,而這一切的起源或許是我自己對自己的愧疚以及懺悔的良心。麵對那些貶低、辱罵、羞辱我的人,我沒辦法很好地去分辨應對,於是傾向於把自己封閉起來,構築起防禦的“圍城”。
3. 精神分裂相關問題及影響:
因為說話時語無倫次、詞語搭配不當,腦海中不成熟的想法會不間斷地湧現出來,而且自己心裏藏不住事,話又特別多,終日成為別人的笑柄,加上常常不自尊(兒時秉持“自嘲是搞笑的最高境界”的錯誤信念,想交朋友卻以傷害自己自尊為代價),形體表現也比較怪異,無所顧忌。在進入新環境確定自身定位時,總是被別人當成好欺負的對象,雖然有退讓心理,但又不希望被人欺負,所以打架變得很頻繁(內心想與人相處,卻不知道該如何相處)。在新環境中很容易相信別人,卻又不願受製於人,環境變更後,需要重新定位,通過打架以及語言上的“柵欄”來鞏固,可又害怕陌生環境帶來的新奇感,如今已經很難清楚知曉當時的具體情況了。
關係妄想、極端心理及行為表現
1. 關係妄想及不良心態:
不僅疑心重,而且容易發怒,一想起過去的不愉快之事就容易產生報複心理,比較自私,缺少感恩之心,把別人的善意舉動當成理所當然,甚至視為不懷好意,形成敵對心態。孤獨的狀態還導致了“牛犢戀”情況出現,並且經曆了失戀,比如當時被女老師師愛清的容貌、風度、才能和人格所吸引,陷入這種愛慕卻又得不到迴應的痛苦之中。
2. 極端心理與行為示例:
在超我喪失後,以本我為主導時,自私和刻薄到了極點(本我的欲望得不到限製和控製)。例如,別人把活都幹完了,我卻毫無感恩之心,當對方學著我把活分得很細時,我不僅不反思,反而嘲笑對方(行為極為刻薄),並且自己還分得更細,以此來抵製對方的對抗。妻子就是在我心境障礙(躁鬱症)處於高亢狀態時離開我的,那時的我屬於爆發型變態人格,總是以“為了別人好”為借口,不理睬她,或者讓她自己獨立去做事情,還強調自己是出於愛她才這麽做的,實則給對方帶來了很大的傷害。
後續人際關係及不當行為表現
1. 被拋棄後的狀態與不當言行:
2010年,妻子拋棄我之後,我變得不理任何人,不和任何人打招唿,不敢正視別人的眼睛說話(除了憤怒時),對周圍一切都持漠視態度,內心卻安慰自己對所有失去的以及現有的都毫不在乎,沉迷在幻想之中,總是想象自己成功後的樣子,現狀就是既自私又冷漠。麵對熟知的人,卻又會喋喋不休,說的話裏充斥著淫穢言語、強烈的性暗示以及一些無聊的閑聊內容(這些都是意識內未經超我過濾就湧出的語言),這種無休止的說話,加上視非線性及對視恐懼帶來的情緒感染與傳播,久而久之,讓身邊的人一聽就會頭痛,以至於她們會說“受不了了”,甚至罵我精神病。而且我並不介意在人前暴露自己邪惡和醜陋的一麵,有時還特意去展現,錯誤地認為隻有顯示真正的自己,才能交到知心好友,心中堅信如果他們能夠接受我的這些話,包容我,那就是真心愛我,是我真正的朋友,如果不能接受,我就覺得是在幫他們見證社會和人心的醜惡,這顯然是一種錯誤觀念。
2. 治療嚐試與其他不良性格特點:
2011年,開始學習厭惡、交互和脫敏療法,試圖治療自己時常浮現的邪惡(如暴力性的自殘和傷殺他人)意念思想以及不斷膨脹的不滿欲念。同時,自身性格中還存在極端小氣、極易記仇的特點,隻要有一點小不愉快,就必定會想著報複迴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