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停車坐愛楓林晚
亂世修仙,從當兵發媳婦開始 作者:狂飆的嗎嘍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武館沒剩多少人了。”
“大師兄如今在延慶府府衙當的捕頭,為民辦案,也算是報效國家。”
“再加上武館的日常管理都是大師兄在負責,師傅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對了,小許啊。”
白峰突然看向許平安,並不熟練的佯裝出師兄的架子道:
“你是兵戶,正是師傅需要的人才,下午師傅見了你,應該會很高興。”
“現下時間還早,我帶你在武館內轉轉吧。”
許平安點了點頭,跟著白峰在武館內逛了起來。
破虜武館很大,能看出巔峰時期在這裏習武的弟子應該非常之多,至少能容納上百人同時學藝。
武館有很多堂口,分別是練武堂,演武堂,議事堂,藏功堂和接待堂。
剛剛許平安呆的地方,便是接待堂。
武館內,除了練武堂和接待堂外,其他三個堂口的大門已經落上了厚厚的灰塵。
看得出來,已經很久都沒人進入了。
願意習武的學員凋零,師傅自然也疏於演練武道,傳授功法。
看著偌大的武館凋零成這樣,許平安心中不禁有些唏噓。
被戰爭深深影響著的不僅是他這種底層兵戶,連曾經風靡一時的武館,同樣受到了極大的衝擊。
…………
延慶府郊外,愛晚亭。
幾架奢華的馬車停在愛晚亭邊。
延慶府的郊外寒風凜冽,遠處連綿起伏的山岱呈淺褐色。
若是仔細觀看,便能發現淺褐中帶著一絲嫩綠。
冬末初春,已經開始有堅強的植物,冒出綠芽。
在北方的冬末,今日的天氣算很好了。
太陽溫吞的掛著,在讓人感受到了一絲溫暖。
延年書院的北定居士,要出仕了!
對於在官場上日漸式微的北籍讀書人而言,這是極大的喜事。
大晉自建國以後,由於南方氣候溫暖,農業貿易發達,讀書人擁有更好的治學條件。
北籍學子年年春闈時,都被南籍學子壓著打。
再加上朝中派係爭鬥甚是激烈,北籍官員想要建設北方城市,舉全國之力再次平定北方妖蠻叛亂的提議,總被南派官員駁迴。
黨政傾軋之下,北派官員日漸式微,想要實現政治抱負變得越來愈難。
如今北定居士呂岱入朝為戶部侍郎,官居三品。
延年書院的先生們擊節而歌,學子歡欣鼓舞,都覺得揚眉吐氣,出頭的日子快來臨了。
愛晚廳不遠處的斜坡上,三位老者挽手而行,其中一人身穿紫袍,兩鬢霜白,他便是這次春遊的主角。
呂岱,字定宮,號北定居士,寧德22年的狀元。
次年致仕後,便迴到老家延慶府治學,三十年間,桃李滿天下,成了名滿天下的大儒。
他本該有大好前程,入閣拜相,卻在考取狀元的次年黯然離開官場。
對於此事,士林間眾說紛壇,有人說他得罪了當時的首輔,混不下去了,這才灰溜溜的卷鋪蓋走人。
有人說他是受了黨爭的波及,成了兩派犧牲的棋子。
但不管怎樣,三十年後,他終於再次出山,前往京城出任戶部侍郎。
掌握整個大晉王朝的經濟大權。
成為真正的實權大吏,位列朝堂諸公。
與他並排的二人身份同樣不低,不說在延年書院中的地位,就是在大晉儒林中的名聲,就不輸北定居士。
穿白袍,蓄山山羊須的叫陳軒,字公台,書法大家,曾被先帝讚譽為‘當代書聖’,一手字寫的是筆走龍蛇,遒美健秀。
穿藍袍的叫裴謹,字慎之,兵法大家,早年所著的《兵法三略》至今還是大晉朝武將的必讀刊物。
他就是許二郎的老師,也是大晉唯一能跟陸予相提並論的兵法大家。
令人意外的是,跟在三位大儒身側的,不是他們最喜愛的學生,而是一位穿黃裙的少女。
少女長著一張鵝蛋臉,眉目如畫,膚如凝脂,顧盼生輝。
她手裏握著一根甘蔗,腰間掛著鹿皮小包以及一塊圓形小盤,既像是風水盤,又像是某種法器,裙擺下是一雙繡雲紋的小巧皮靴。
手腕上款著一個麻布袋,用來裝她櫻桃小嘴裏不斷吐出的甘蔗渣。
一蕩一蕩。
除了三位大儒和黃裙少女外,遠遠墜在四人後麵的才是延年書院最具潛力的年輕學子。
許文就在其中。
“北定居士終於要出山了,若是能得到他的賞識,春闈之後,咱們必定官運亨通。”
一位相熟的同窗低聲道:
“從仕,老師們說今天的主題是《春遊》,你準備好詩了嗎?”
‘我大哥給我準備了……,而且是首七律,絕對能驚掉你們下巴,等著看我人前顯聖吧’……許文望著前麵的三位大儒,淡淡道:
“隨便準備了一首,國政,你過於功利了。”
“這不是功利,治學與治官一樣,都是苦心孤詣的活。”
同窗好友辯駁了一句,但知道許從仕不擅詩詞,便沒再多說。
“我到覺得國政說的沒錯,如今大晉官場風氣腐敗,高層黨派互相傾軋,底層胥吏魚肉百姓。”
“再加上北境連年征戰,國家積病積弱,咱們讀書人若想改變局麵,心思就得活絡些。”
“在其位才能謀其政。”
另一位學子參與進討論。
叫國政的學子點點頭,看向許文:
“你總說詩詞是小道,可你文章策論寫得再好,百年後,誰還記得你?”
“但詩詞,是能傳世的。”
“能名垂千古!”
‘詩詞就是小道啊,能治國嗎?能利民嗎?純是些不得誌的文人發牢騷時說的酸話罷了……’
考慮到自己正準備拿著大哥給的詩詞小道,去舔當了大官的老前輩。
許文喉頭咕噥了一下,將到嘴邊的話又咽了迴去。
國政詫異的望著他,竟然沒抬杠!
前排。
‘書聖’陳宮台歎了口氣:“呂兄,你當年要有他們一半的活絡,也不至於蹉跎歲月三十載。”
北定居士笑了笑。
“這話不對,”兵法大家裴謹失笑道:
“呂兄這三十年,乃是在積蓄力量,厚積薄發。”
“如今呂兄入職戶部侍郎,我北境延慶府的軍費糧草還會缺嗎?”
“待呂兄配合我延慶府官兵平定北方妖蠻,為大晉立下大功之日,就是我北籍儒林,重返大晉官場之時。”
北定居士沉聲道:
“我此去重返大晉官場,就是去為我北籍學子開疆拓土去的。”
“但想重振北籍讀書人往昔風采,光我一個人是不夠的,需要我等齊心協力,更需要優秀的年輕後輩。”
陳軒和裴謹相視一笑,後者扭頭,望遠遠跟在身後的學子們:
“咱們延年書院難得一起出來春遊,可有人願意賦詩一首,給大夥助助興?”
此話一出,一旁穿著黃裙的少女停止了往嘴裏送甘蔗,眼神認真了起來,看上去亮晶晶的。
雖說出生武夫家庭,但她最喜愛的東西卻有兩樣,美食和詩詞。
兩位大儒的話在學子中引起了一陣騷動。
北定居士則是轉過身,上前一步,從腰間摘下一枚紫色玉佩道:
“博得頭籌者,可得此玉。”
“大師兄如今在延慶府府衙當的捕頭,為民辦案,也算是報效國家。”
“再加上武館的日常管理都是大師兄在負責,師傅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對了,小許啊。”
白峰突然看向許平安,並不熟練的佯裝出師兄的架子道:
“你是兵戶,正是師傅需要的人才,下午師傅見了你,應該會很高興。”
“現下時間還早,我帶你在武館內轉轉吧。”
許平安點了點頭,跟著白峰在武館內逛了起來。
破虜武館很大,能看出巔峰時期在這裏習武的弟子應該非常之多,至少能容納上百人同時學藝。
武館有很多堂口,分別是練武堂,演武堂,議事堂,藏功堂和接待堂。
剛剛許平安呆的地方,便是接待堂。
武館內,除了練武堂和接待堂外,其他三個堂口的大門已經落上了厚厚的灰塵。
看得出來,已經很久都沒人進入了。
願意習武的學員凋零,師傅自然也疏於演練武道,傳授功法。
看著偌大的武館凋零成這樣,許平安心中不禁有些唏噓。
被戰爭深深影響著的不僅是他這種底層兵戶,連曾經風靡一時的武館,同樣受到了極大的衝擊。
…………
延慶府郊外,愛晚亭。
幾架奢華的馬車停在愛晚亭邊。
延慶府的郊外寒風凜冽,遠處連綿起伏的山岱呈淺褐色。
若是仔細觀看,便能發現淺褐中帶著一絲嫩綠。
冬末初春,已經開始有堅強的植物,冒出綠芽。
在北方的冬末,今日的天氣算很好了。
太陽溫吞的掛著,在讓人感受到了一絲溫暖。
延年書院的北定居士,要出仕了!
對於在官場上日漸式微的北籍讀書人而言,這是極大的喜事。
大晉自建國以後,由於南方氣候溫暖,農業貿易發達,讀書人擁有更好的治學條件。
北籍學子年年春闈時,都被南籍學子壓著打。
再加上朝中派係爭鬥甚是激烈,北籍官員想要建設北方城市,舉全國之力再次平定北方妖蠻叛亂的提議,總被南派官員駁迴。
黨政傾軋之下,北派官員日漸式微,想要實現政治抱負變得越來愈難。
如今北定居士呂岱入朝為戶部侍郎,官居三品。
延年書院的先生們擊節而歌,學子歡欣鼓舞,都覺得揚眉吐氣,出頭的日子快來臨了。
愛晚廳不遠處的斜坡上,三位老者挽手而行,其中一人身穿紫袍,兩鬢霜白,他便是這次春遊的主角。
呂岱,字定宮,號北定居士,寧德22年的狀元。
次年致仕後,便迴到老家延慶府治學,三十年間,桃李滿天下,成了名滿天下的大儒。
他本該有大好前程,入閣拜相,卻在考取狀元的次年黯然離開官場。
對於此事,士林間眾說紛壇,有人說他得罪了當時的首輔,混不下去了,這才灰溜溜的卷鋪蓋走人。
有人說他是受了黨爭的波及,成了兩派犧牲的棋子。
但不管怎樣,三十年後,他終於再次出山,前往京城出任戶部侍郎。
掌握整個大晉王朝的經濟大權。
成為真正的實權大吏,位列朝堂諸公。
與他並排的二人身份同樣不低,不說在延年書院中的地位,就是在大晉儒林中的名聲,就不輸北定居士。
穿白袍,蓄山山羊須的叫陳軒,字公台,書法大家,曾被先帝讚譽為‘當代書聖’,一手字寫的是筆走龍蛇,遒美健秀。
穿藍袍的叫裴謹,字慎之,兵法大家,早年所著的《兵法三略》至今還是大晉朝武將的必讀刊物。
他就是許二郎的老師,也是大晉唯一能跟陸予相提並論的兵法大家。
令人意外的是,跟在三位大儒身側的,不是他們最喜愛的學生,而是一位穿黃裙的少女。
少女長著一張鵝蛋臉,眉目如畫,膚如凝脂,顧盼生輝。
她手裏握著一根甘蔗,腰間掛著鹿皮小包以及一塊圓形小盤,既像是風水盤,又像是某種法器,裙擺下是一雙繡雲紋的小巧皮靴。
手腕上款著一個麻布袋,用來裝她櫻桃小嘴裏不斷吐出的甘蔗渣。
一蕩一蕩。
除了三位大儒和黃裙少女外,遠遠墜在四人後麵的才是延年書院最具潛力的年輕學子。
許文就在其中。
“北定居士終於要出山了,若是能得到他的賞識,春闈之後,咱們必定官運亨通。”
一位相熟的同窗低聲道:
“從仕,老師們說今天的主題是《春遊》,你準備好詩了嗎?”
‘我大哥給我準備了……,而且是首七律,絕對能驚掉你們下巴,等著看我人前顯聖吧’……許文望著前麵的三位大儒,淡淡道:
“隨便準備了一首,國政,你過於功利了。”
“這不是功利,治學與治官一樣,都是苦心孤詣的活。”
同窗好友辯駁了一句,但知道許從仕不擅詩詞,便沒再多說。
“我到覺得國政說的沒錯,如今大晉官場風氣腐敗,高層黨派互相傾軋,底層胥吏魚肉百姓。”
“再加上北境連年征戰,國家積病積弱,咱們讀書人若想改變局麵,心思就得活絡些。”
“在其位才能謀其政。”
另一位學子參與進討論。
叫國政的學子點點頭,看向許文:
“你總說詩詞是小道,可你文章策論寫得再好,百年後,誰還記得你?”
“但詩詞,是能傳世的。”
“能名垂千古!”
‘詩詞就是小道啊,能治國嗎?能利民嗎?純是些不得誌的文人發牢騷時說的酸話罷了……’
考慮到自己正準備拿著大哥給的詩詞小道,去舔當了大官的老前輩。
許文喉頭咕噥了一下,將到嘴邊的話又咽了迴去。
國政詫異的望著他,竟然沒抬杠!
前排。
‘書聖’陳宮台歎了口氣:“呂兄,你當年要有他們一半的活絡,也不至於蹉跎歲月三十載。”
北定居士笑了笑。
“這話不對,”兵法大家裴謹失笑道:
“呂兄這三十年,乃是在積蓄力量,厚積薄發。”
“如今呂兄入職戶部侍郎,我北境延慶府的軍費糧草還會缺嗎?”
“待呂兄配合我延慶府官兵平定北方妖蠻,為大晉立下大功之日,就是我北籍儒林,重返大晉官場之時。”
北定居士沉聲道:
“我此去重返大晉官場,就是去為我北籍學子開疆拓土去的。”
“但想重振北籍讀書人往昔風采,光我一個人是不夠的,需要我等齊心協力,更需要優秀的年輕後輩。”
陳軒和裴謹相視一笑,後者扭頭,望遠遠跟在身後的學子們:
“咱們延年書院難得一起出來春遊,可有人願意賦詩一首,給大夥助助興?”
此話一出,一旁穿著黃裙的少女停止了往嘴裏送甘蔗,眼神認真了起來,看上去亮晶晶的。
雖說出生武夫家庭,但她最喜愛的東西卻有兩樣,美食和詩詞。
兩位大儒的話在學子中引起了一陣騷動。
北定居士則是轉過身,上前一步,從腰間摘下一枚紫色玉佩道:
“博得頭籌者,可得此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