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腹背受敵
開國皇帝:從望氣術開始 作者:高煎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皇甫貫有心殺賊,卻不能違抗節度使的命令,私自出兵——這與那些反賊何異?
他曾多次上書諫言,卻被王威一一否決,眼看群雄並起,在大周江山上肆意馳騁,不禁越發憤懣。
聽聞高楷占據二州,自立為將軍,他再次上書,欲領兵征討。
本以為石沉大海,卻不料,這老邁昏聵的王節度使,竟然同意他出兵。
一時間又驚又喜,不知是何緣故。
隻是,時不我待,若不趁這高楷羽翼未豐之時,將他剿滅,待他席卷整個隴右道,便為時已晚了。
皇甫貫當即下令,召集全部兵馬,共計四萬大軍,攻向廣武。
廣武縣令一麵據城堅守,一麵派人急報金城。待收到這十萬火急的軍情,高楷當即召集文武議事。
“這河州刺史皇甫貫,是何來曆?”
沈不韋拱手道:“此人我略有耳聞,其出身關中大族,曾是先帝的千牛備身,屢受先帝提拔,曾官至輔國大將軍,深受器重,對大周忠心耿耿。”
“當今陛下繼位後,因年幼,朝政由尚書令把持,其驕橫跋扈、權傾朝野。”
“皇甫貫上書彈劾,卻遭貶黜,淪為河州刺史。”
高楷微微頷首,這倒是一個忠臣。
“諸位可有良策退敵?”
眾人沉默片刻,褚登善開口道:“主上,皇甫貫久經戰陣,兵馬嫻熟,非易與之輩。”
“為今之計,唯有據城堅守,以待良機。”
高楷眉頭微蹙,四萬大軍來勢洶洶,又有老將統領,確實應該暫避鋒芒。
隻是,廣武小城寡民,一味守禦必然堅持不住,遲早被大軍攻破。
還需另想退敵之法。
思忖片刻,高楷沉聲道:“據城堅守非長久之計,三郎、長孫,你們二人各領一萬兵馬,前往廣武迎戰。”
“遵令!”梁三郎與狄長孫齊聲應下。
商議完此事,眾人正要散去,忽見管事匆匆來報:“郎君,那岷州羌人鍾祁連率領大軍,威逼安樂。”
高楷麵色一變:“有多少兵馬?”
“據探馬迴稟,足有三萬。”
“這……”眾人皆是嘩然,前有皇甫貫四萬大軍來勢洶洶,後有這鍾祁連三萬兵馬虎視眈眈,可謂腹背受敵,兩麵夾擊。
稍有不慎,便可能兵敗如山倒,身死族滅。
高楷環顧眾人,沉聲道:“如今已是危急存亡之時,諸位可有扭轉乾坤之計?”
一時間,堂中落針可聞。
沉默半晌,褚登善拱手道:“主上,我願領洮州兵馬,對戰鍾祁連。”
“可。”高楷毫不猶豫道,“洮州兵馬皆由你節製,隻需牽製他,待擊退皇甫貫,再與他交戰。”
“是!”褚登善俯首聽命,不禁感歎主上用人不疑。
畢竟,他可是降將,主上卻把洮州兵馬,交由他一人統領,不可謂不信重。
他心中暗下決心,便是拚了這條命,也要將鍾祁連牢牢鉗製在安樂城外,絕不讓他更進半步。
……
常言道: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本以為前狼後虎已是棘手,卻不料那疊州,也出了變故。
疊州攏共兩個縣:合川與常芳,隻是一個下州。
然而,州中百姓對刺史孫士廉,多有讚譽,隻因這人處事寬厚,救濟民間疾苦。
褚諒一路走來,見合川城中,頗為安定,士農工商皆井然有序,不由稱讚一聲:士廉治理有方。
他與孫士廉是舊相識,早年曾同在朝廷為官,又一齊遭貶,背井離鄉,故而更多一分惺惺相惜之感。
憑借這份交情,他才主動請纓出使疊州,說降孫士廉。
原以為此事,至少有八分把握,卻不料剛一見麵,便迎來當頭一棒。
孫士廉對他客氣相待,卻對投靠一事,不置一詞,隻把他晾在城中,不聞不問。
這番變故,惹得褚諒百思不得其解,卻又自覺無顏麵對高楷,隻得在城中逗留,想方設法求見,卻如泥牛入海,毫無音信。
“士廉不是個野心勃勃之人,更不曾肖想擁兵自立,圖謀天下。”
“此番態度轉變,怕是另有變故,卻不知何人從中作梗。”
他多番打聽,方才得知,孫士廉和一個道人來往甚密,頗為尊崇,視為座上賓,時常請到府中談玄論道,秉燭夜遊。
褚諒搖頭一歎:“道士和尚,皆是毀家紓難之人,不宜親近。”
“雖有幾分法術神通,卻並非正道,不為朝廷所取。”
“怎可荒廢政事,追尋那虛無縹緲之逸聞。”
他對孫士廉篤信道士,極不讚同,殊不知,孫府之中另有一人,更是心焦。
這人一身青袍,溫文爾雅,正是孫士廉外甥——楊燁。
自從父親死後,他與妹妹楊皎,被趕出鄯州楊家,孤苦無依。
孫士廉將兄妹二人接到疊州,善加撫養,視為親生骨肉。
楊燁天資異稟、勤奮好學、精通經史子集、腹有韜略。
孫士廉曾感歎:“我這外甥,有王佐之才。”
楊燁曾在薛矩麾下效力,授記室參軍一職。
見薛家父子嗜殺成性,並非明主,便辭官而去,遊學天下。高楷攻取洮州之後,方才迴轉疊州。
他見識廣博,足智多謀,立誌擇一明主投靠,輔佐其一統江山,施展抱負。
原以為渭州李晝,有胸懷天下之誌、撥亂反正之能,本想前去投效,卻聞蘭州高楷雨夜襲臨潭、一戰攻取洮州,允文允武,不禁起了好奇之心,迴轉疊州,觀望天下形勢。
正巧,褚諒受命前來說降,卻屢吃閉門羹,舅父孫士廉本無自立之心,卻一反常態,否決投靠,又與道士相交莫逆。
楊燁一時懸心,連忙前往正堂拜見舅父。
他剛至石階下,卻見一個頭戴蓮花冠、清氣盎然的道人,從堂中邁出,徑直向他走來,打了個稽首,道:
“貧道崆峒山煉氣士通玄,見過少郎君。”
楊燁雖不喜子虛烏有的成仙之說,卻對這道人平添幾分好感,不禁鄭重迴禮道:
“道長有禮了,小子楊燁,見過道長。”
通玄道人來至疊州,一則為了阻撓孫士廉投向高楷,二則,為這楊燁而來。
他凝神一看,隻見這楊燁頭頂紅氣如雲,凝而不散,正中更有紫光飛旋,似一柄玉圭。
不禁暗讚一聲:“好一個王佐之才。”
他曾多次上書諫言,卻被王威一一否決,眼看群雄並起,在大周江山上肆意馳騁,不禁越發憤懣。
聽聞高楷占據二州,自立為將軍,他再次上書,欲領兵征討。
本以為石沉大海,卻不料,這老邁昏聵的王節度使,竟然同意他出兵。
一時間又驚又喜,不知是何緣故。
隻是,時不我待,若不趁這高楷羽翼未豐之時,將他剿滅,待他席卷整個隴右道,便為時已晚了。
皇甫貫當即下令,召集全部兵馬,共計四萬大軍,攻向廣武。
廣武縣令一麵據城堅守,一麵派人急報金城。待收到這十萬火急的軍情,高楷當即召集文武議事。
“這河州刺史皇甫貫,是何來曆?”
沈不韋拱手道:“此人我略有耳聞,其出身關中大族,曾是先帝的千牛備身,屢受先帝提拔,曾官至輔國大將軍,深受器重,對大周忠心耿耿。”
“當今陛下繼位後,因年幼,朝政由尚書令把持,其驕橫跋扈、權傾朝野。”
“皇甫貫上書彈劾,卻遭貶黜,淪為河州刺史。”
高楷微微頷首,這倒是一個忠臣。
“諸位可有良策退敵?”
眾人沉默片刻,褚登善開口道:“主上,皇甫貫久經戰陣,兵馬嫻熟,非易與之輩。”
“為今之計,唯有據城堅守,以待良機。”
高楷眉頭微蹙,四萬大軍來勢洶洶,又有老將統領,確實應該暫避鋒芒。
隻是,廣武小城寡民,一味守禦必然堅持不住,遲早被大軍攻破。
還需另想退敵之法。
思忖片刻,高楷沉聲道:“據城堅守非長久之計,三郎、長孫,你們二人各領一萬兵馬,前往廣武迎戰。”
“遵令!”梁三郎與狄長孫齊聲應下。
商議完此事,眾人正要散去,忽見管事匆匆來報:“郎君,那岷州羌人鍾祁連率領大軍,威逼安樂。”
高楷麵色一變:“有多少兵馬?”
“據探馬迴稟,足有三萬。”
“這……”眾人皆是嘩然,前有皇甫貫四萬大軍來勢洶洶,後有這鍾祁連三萬兵馬虎視眈眈,可謂腹背受敵,兩麵夾擊。
稍有不慎,便可能兵敗如山倒,身死族滅。
高楷環顧眾人,沉聲道:“如今已是危急存亡之時,諸位可有扭轉乾坤之計?”
一時間,堂中落針可聞。
沉默半晌,褚登善拱手道:“主上,我願領洮州兵馬,對戰鍾祁連。”
“可。”高楷毫不猶豫道,“洮州兵馬皆由你節製,隻需牽製他,待擊退皇甫貫,再與他交戰。”
“是!”褚登善俯首聽命,不禁感歎主上用人不疑。
畢竟,他可是降將,主上卻把洮州兵馬,交由他一人統領,不可謂不信重。
他心中暗下決心,便是拚了這條命,也要將鍾祁連牢牢鉗製在安樂城外,絕不讓他更進半步。
……
常言道: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本以為前狼後虎已是棘手,卻不料那疊州,也出了變故。
疊州攏共兩個縣:合川與常芳,隻是一個下州。
然而,州中百姓對刺史孫士廉,多有讚譽,隻因這人處事寬厚,救濟民間疾苦。
褚諒一路走來,見合川城中,頗為安定,士農工商皆井然有序,不由稱讚一聲:士廉治理有方。
他與孫士廉是舊相識,早年曾同在朝廷為官,又一齊遭貶,背井離鄉,故而更多一分惺惺相惜之感。
憑借這份交情,他才主動請纓出使疊州,說降孫士廉。
原以為此事,至少有八分把握,卻不料剛一見麵,便迎來當頭一棒。
孫士廉對他客氣相待,卻對投靠一事,不置一詞,隻把他晾在城中,不聞不問。
這番變故,惹得褚諒百思不得其解,卻又自覺無顏麵對高楷,隻得在城中逗留,想方設法求見,卻如泥牛入海,毫無音信。
“士廉不是個野心勃勃之人,更不曾肖想擁兵自立,圖謀天下。”
“此番態度轉變,怕是另有變故,卻不知何人從中作梗。”
他多番打聽,方才得知,孫士廉和一個道人來往甚密,頗為尊崇,視為座上賓,時常請到府中談玄論道,秉燭夜遊。
褚諒搖頭一歎:“道士和尚,皆是毀家紓難之人,不宜親近。”
“雖有幾分法術神通,卻並非正道,不為朝廷所取。”
“怎可荒廢政事,追尋那虛無縹緲之逸聞。”
他對孫士廉篤信道士,極不讚同,殊不知,孫府之中另有一人,更是心焦。
這人一身青袍,溫文爾雅,正是孫士廉外甥——楊燁。
自從父親死後,他與妹妹楊皎,被趕出鄯州楊家,孤苦無依。
孫士廉將兄妹二人接到疊州,善加撫養,視為親生骨肉。
楊燁天資異稟、勤奮好學、精通經史子集、腹有韜略。
孫士廉曾感歎:“我這外甥,有王佐之才。”
楊燁曾在薛矩麾下效力,授記室參軍一職。
見薛家父子嗜殺成性,並非明主,便辭官而去,遊學天下。高楷攻取洮州之後,方才迴轉疊州。
他見識廣博,足智多謀,立誌擇一明主投靠,輔佐其一統江山,施展抱負。
原以為渭州李晝,有胸懷天下之誌、撥亂反正之能,本想前去投效,卻聞蘭州高楷雨夜襲臨潭、一戰攻取洮州,允文允武,不禁起了好奇之心,迴轉疊州,觀望天下形勢。
正巧,褚諒受命前來說降,卻屢吃閉門羹,舅父孫士廉本無自立之心,卻一反常態,否決投靠,又與道士相交莫逆。
楊燁一時懸心,連忙前往正堂拜見舅父。
他剛至石階下,卻見一個頭戴蓮花冠、清氣盎然的道人,從堂中邁出,徑直向他走來,打了個稽首,道:
“貧道崆峒山煉氣士通玄,見過少郎君。”
楊燁雖不喜子虛烏有的成仙之說,卻對這道人平添幾分好感,不禁鄭重迴禮道:
“道長有禮了,小子楊燁,見過道長。”
通玄道人來至疊州,一則為了阻撓孫士廉投向高楷,二則,為這楊燁而來。
他凝神一看,隻見這楊燁頭頂紅氣如雲,凝而不散,正中更有紫光飛旋,似一柄玉圭。
不禁暗讚一聲:“好一個王佐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