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王佐之才
開國皇帝:從望氣術開始 作者:高煎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此子有宰相之運,國公之氣,著實不同凡響,便是尚未發跡,亦然卓爾不群。
那薛家父子有眼無珠,不識世間大才,落得身死族滅的下場。
卻正好為李家潛龍所用,不令明珠蒙塵。若能得此子效力,平添三分氣運,於爭霸天下,更占一份先機。
想到此處,通玄道人麵色越發和煦:“少郎君遊學天下,見多識廣,可有出仕之心?”
楊燁搖頭道:“小子才疏學淺,不識天下英雄,暫無出仕之心。”
實則他心中正搖擺不定,依他看來,隴右道唯有高楷、李晝這二人,有明主之相,其餘不過庸碌之人。
李晝出身世家大族,名望傳揚天下,又文武雙全,禮賢下士,廣交豪傑,已然據有渭、秦、成三州之地,聲勢驚人。
而高楷唯有蘭、洮二州,地狹民少,如今又遭逢鍾祁連、皇甫貫二人進犯,腹背受敵,本是風雨飄搖之相。
然而,楊燁對他屢次以少勝多、反敗為勝的事跡,頗為讚歎。
何況,高楷出身寒微,又群敵環伺,麾下少有大才,卻能於逆境之中崛起,堪稱英明神武,不可思議。
即便他一向果斷,也不禁猶豫不決起來。
通玄道人不知他心中所想,隻以為他自恃才華,不願草率行事,以免遭人輕視。
便婉轉勸道:“少郎君太過自謙了,你雖年少,卻有滿腹經綸、天縱之才,若要出仕,這天下群雄,必然個個掃榻相迎,倚仗為肱骨之臣。”
“依貧道所見,這偌大的隴右道,唯有高楷與李晝二人,有成就大業之兆,餘者皆是濫竽充數。”
“少郎君以為然否?”
楊燁連連點頭,這番話,和他所想如出一轍,不禁讚歎:“道長真知灼見,小子深以為然。”
通玄道人微微一笑,忽而話鋒一轉:“雖則二人皆有明主之相,這高楷,卻是有所不如,且身死族滅之日不遠。”
他將鍾祁連、皇甫貫二人聯袂進犯蘭州之事,細細說了,其言明辨形勢,切中要害,仿佛身臨其境,讓人不得不信服。
楊燁卻莫名聽出一絲異樣,這通玄道人對此事了如指掌,鞭辟入裏,似乎親自謀劃的一般,叫人疑惑。
通玄道人見他沉默不語,繼續說道:“反觀渭州李晝,已然坐擁三州,麾下文臣如雲、武將如雨,戮力同心,共謀大業,誠為明君之相,堪比本朝太祖。”
他言語間對李晝極盡讚譽,頗多溢美之詞,更與太祖昔年事跡相比,令人不得不信服。
楊燁卻聽出他話外之意:“這通玄道人,竟是來為李晝當說客的。”
他不禁想到舅父態度之轉變,心中明悟:“必是此人遊說,令舅父改了主意,怕是心向李晝了。”
隻是,這等擇明主而投的大事,必須慎之又慎,怎能聽這道人一麵之詞,就輕易做決定。
楊燁拱手笑道:“道長慧眼識英雄,小子佩服。”
“然這等大事,須得從長計議,還望道長寬宥則個。”
通玄道人並未氣餒,他深知這等宰相之才,不是輕易可招攬的,必須徐徐圖之,暫且留下一個好印象,等待日後再行拉攏。
“少郎君所言在理,此事可與你舅父商議一番,若願投李家,我可代為引薦。”
楊燁躬身道:“謝道長。”
兩人就此別過,楊燁停頓片刻,便前往拜見舅父。
孫士廉正端坐竹榻,見了他來,忙笑道:“燁兒來了,快坐。”
楊燁一番請安問好,開口道:“舅父對那高楷使臣避而不見,可是心向渭州李晝了?”
“你都知曉了?”孫士廉直言不諱道,“我正有此意,正要尋你商議一番。”
“高楷雖頗知軍事,屢戰屢勝,聲勢傳遍隴右道,看似風光無限。”
“然而,他終究出身寒微,底蘊淺薄,無有世家大族投效,又遭逢鍾祁連、皇甫貫二人圍攻,怕是兇多吉少、曇花一瞬了。”
“至於李晝,你曾去渭州遊曆,對此子的能耐,想必心知肚明,無需我贅言。”
“一方危如累卵,一方卻是穩如泰山,該作何選擇,燁兒你熟讀史書,必然比我清楚。”
楊燁默然一歎:“舅父,那高楷使臣——褚公,曾是黃門侍郎,德高望重,素來為您知己。”
“他卻投向高楷,攜老邁之軀,為其奔走,舍下麵皮,難道以褚公德行能力,會為昏主效力麽?”
“何況,高楷許諾,您可官複原職,仍為疊州刺史,隻需獻上戶籍圖冊,其餘可自決。”
“如此厚待,已是難得一見。眼下,他腹背受敵,卻正是我等雪中送炭之時,方才贏得重用。”
“至於渭州李晝,賢才猛將濟濟一堂,我等去了,也不過錦上添花,難免受人輕視。”
“孰輕孰重,還望您三思。”
孫士廉麵露遲疑之色,半晌才道:“你說得有幾分道理,既如此,我等可暫且觀望,若那高楷能擊退二人,再行投靠也不遲。”
“若不能,便非明主,可往渭州拜見李晝,以疊州獻上。”
楊燁眉頭一皺,如此行事,雖則穩妥,卻顯圓滑,看似兩頭皆不得罪,卻是失了人心。
他本要繼續勸說,卻見孫士廉滿臉倦怠,昏昏欲睡,隻好先行告退。
“世間風起雲湧,若要明哲保身,不過庸碌之人。”
“還需早做決定,落子不悔。”
此間消息,終究傳至金城,惹得一眾文武不忿。
吳弘基蹙眉道:“這孫士廉避而不見,難不成意欲擁兵自立,窺探天下?”
沈不韋搖了搖頭:“此人行事保守,多半是動了左右逢源、兩方下注的心思。”
吳弘基麵露疑惑:“何方人物,令他搖擺不定?”
沈不韋淡聲道:“褚公書信中曾言,此人與崆峒派道人交好,來往甚密。”
“而崆峒派相助渭州李晝之心,路人皆知。”
“若我所料不錯,孫士廉必是心向李晝,隻是擔憂我等出兵攻取疊州,方才作壁上觀。”
周順德冷哼一聲:“此人首鼠兩端,為人所不齒!”
“崆峒派道人不在山中清修,卻卷入隴右道爭霸,莫非動了禍亂天下之心?”
那薛家父子有眼無珠,不識世間大才,落得身死族滅的下場。
卻正好為李家潛龍所用,不令明珠蒙塵。若能得此子效力,平添三分氣運,於爭霸天下,更占一份先機。
想到此處,通玄道人麵色越發和煦:“少郎君遊學天下,見多識廣,可有出仕之心?”
楊燁搖頭道:“小子才疏學淺,不識天下英雄,暫無出仕之心。”
實則他心中正搖擺不定,依他看來,隴右道唯有高楷、李晝這二人,有明主之相,其餘不過庸碌之人。
李晝出身世家大族,名望傳揚天下,又文武雙全,禮賢下士,廣交豪傑,已然據有渭、秦、成三州之地,聲勢驚人。
而高楷唯有蘭、洮二州,地狹民少,如今又遭逢鍾祁連、皇甫貫二人進犯,腹背受敵,本是風雨飄搖之相。
然而,楊燁對他屢次以少勝多、反敗為勝的事跡,頗為讚歎。
何況,高楷出身寒微,又群敵環伺,麾下少有大才,卻能於逆境之中崛起,堪稱英明神武,不可思議。
即便他一向果斷,也不禁猶豫不決起來。
通玄道人不知他心中所想,隻以為他自恃才華,不願草率行事,以免遭人輕視。
便婉轉勸道:“少郎君太過自謙了,你雖年少,卻有滿腹經綸、天縱之才,若要出仕,這天下群雄,必然個個掃榻相迎,倚仗為肱骨之臣。”
“依貧道所見,這偌大的隴右道,唯有高楷與李晝二人,有成就大業之兆,餘者皆是濫竽充數。”
“少郎君以為然否?”
楊燁連連點頭,這番話,和他所想如出一轍,不禁讚歎:“道長真知灼見,小子深以為然。”
通玄道人微微一笑,忽而話鋒一轉:“雖則二人皆有明主之相,這高楷,卻是有所不如,且身死族滅之日不遠。”
他將鍾祁連、皇甫貫二人聯袂進犯蘭州之事,細細說了,其言明辨形勢,切中要害,仿佛身臨其境,讓人不得不信服。
楊燁卻莫名聽出一絲異樣,這通玄道人對此事了如指掌,鞭辟入裏,似乎親自謀劃的一般,叫人疑惑。
通玄道人見他沉默不語,繼續說道:“反觀渭州李晝,已然坐擁三州,麾下文臣如雲、武將如雨,戮力同心,共謀大業,誠為明君之相,堪比本朝太祖。”
他言語間對李晝極盡讚譽,頗多溢美之詞,更與太祖昔年事跡相比,令人不得不信服。
楊燁卻聽出他話外之意:“這通玄道人,竟是來為李晝當說客的。”
他不禁想到舅父態度之轉變,心中明悟:“必是此人遊說,令舅父改了主意,怕是心向李晝了。”
隻是,這等擇明主而投的大事,必須慎之又慎,怎能聽這道人一麵之詞,就輕易做決定。
楊燁拱手笑道:“道長慧眼識英雄,小子佩服。”
“然這等大事,須得從長計議,還望道長寬宥則個。”
通玄道人並未氣餒,他深知這等宰相之才,不是輕易可招攬的,必須徐徐圖之,暫且留下一個好印象,等待日後再行拉攏。
“少郎君所言在理,此事可與你舅父商議一番,若願投李家,我可代為引薦。”
楊燁躬身道:“謝道長。”
兩人就此別過,楊燁停頓片刻,便前往拜見舅父。
孫士廉正端坐竹榻,見了他來,忙笑道:“燁兒來了,快坐。”
楊燁一番請安問好,開口道:“舅父對那高楷使臣避而不見,可是心向渭州李晝了?”
“你都知曉了?”孫士廉直言不諱道,“我正有此意,正要尋你商議一番。”
“高楷雖頗知軍事,屢戰屢勝,聲勢傳遍隴右道,看似風光無限。”
“然而,他終究出身寒微,底蘊淺薄,無有世家大族投效,又遭逢鍾祁連、皇甫貫二人圍攻,怕是兇多吉少、曇花一瞬了。”
“至於李晝,你曾去渭州遊曆,對此子的能耐,想必心知肚明,無需我贅言。”
“一方危如累卵,一方卻是穩如泰山,該作何選擇,燁兒你熟讀史書,必然比我清楚。”
楊燁默然一歎:“舅父,那高楷使臣——褚公,曾是黃門侍郎,德高望重,素來為您知己。”
“他卻投向高楷,攜老邁之軀,為其奔走,舍下麵皮,難道以褚公德行能力,會為昏主效力麽?”
“何況,高楷許諾,您可官複原職,仍為疊州刺史,隻需獻上戶籍圖冊,其餘可自決。”
“如此厚待,已是難得一見。眼下,他腹背受敵,卻正是我等雪中送炭之時,方才贏得重用。”
“至於渭州李晝,賢才猛將濟濟一堂,我等去了,也不過錦上添花,難免受人輕視。”
“孰輕孰重,還望您三思。”
孫士廉麵露遲疑之色,半晌才道:“你說得有幾分道理,既如此,我等可暫且觀望,若那高楷能擊退二人,再行投靠也不遲。”
“若不能,便非明主,可往渭州拜見李晝,以疊州獻上。”
楊燁眉頭一皺,如此行事,雖則穩妥,卻顯圓滑,看似兩頭皆不得罪,卻是失了人心。
他本要繼續勸說,卻見孫士廉滿臉倦怠,昏昏欲睡,隻好先行告退。
“世間風起雲湧,若要明哲保身,不過庸碌之人。”
“還需早做決定,落子不悔。”
此間消息,終究傳至金城,惹得一眾文武不忿。
吳弘基蹙眉道:“這孫士廉避而不見,難不成意欲擁兵自立,窺探天下?”
沈不韋搖了搖頭:“此人行事保守,多半是動了左右逢源、兩方下注的心思。”
吳弘基麵露疑惑:“何方人物,令他搖擺不定?”
沈不韋淡聲道:“褚公書信中曾言,此人與崆峒派道人交好,來往甚密。”
“而崆峒派相助渭州李晝之心,路人皆知。”
“若我所料不錯,孫士廉必是心向李晝,隻是擔憂我等出兵攻取疊州,方才作壁上觀。”
周順德冷哼一聲:“此人首鼠兩端,為人所不齒!”
“崆峒派道人不在山中清修,卻卷入隴右道爭霸,莫非動了禍亂天下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