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前敗後勝
開國皇帝:從望氣術開始 作者:高煎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非我膽小怕事。”楊燁搖頭失笑:“梁都尉,你此去必敗無疑。”
梁三郎卻起了爭強好勝之心,他一向看不慣這些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士,一個個未立寸功,便居於高位。
這讓他追隨郎君身經百戰,所立下的功勞,仿佛成了笑話,令人情何以堪?
“這些個文士,皆是畏畏縮縮,瞻前顧後之輩,不足與謀。”
“我必要擒拿李晝,給他們一點顏色瞧瞧,以免一個個蹬鼻子上臉,目中無人!”
想到此處,他將楊燁勸阻拋之腦後,點齊一萬兵卒,當即出城追擊而去。
“這梁都尉,立功心切,卻太過急躁,雖有幾分勇力,但絕非敵軍對手。”
楊燁勸阻不及,見他奔走出城,連忙派遣一支驍騎,前往策應。
“他是主上愛將,卻不能讓他就此殞命,還需救他一救。”
而城門之外,梁三郎一馬當先,追向李軍,不過一刻,便與李晝後軍狹路相逢。
這後軍負責運送糧草輜重,行路頗為緩慢,這才被梁三郎趕上。
“先將這些運糧兵卒擊敗,奪取糧草輜重,再前往追擊李晝。”
梁三郎久在高楷身邊,耳濡目染之下,自然知曉糧草輜重的重要性,可謂是大軍的命脈。
便想著奪取迴去,補益城中,也算一樁功勞。
他身先士卒,揚鞭策馬,徑直向這後軍衝去。
“殺!”
戰鼓擂起,轟隆作響,一眾兵卒隨他衝鋒,喊殺聲震天動地。
那運糧隊伍一見敵軍追來,駭得魂不附體,一個個丟下手中物什撒腿便跑,糧草輜重丟了一地。
“如此軍紀散亂,怎是我家郎君對手。”梁三郎不屑道。
須知,高楷一向軍紀嚴明,訓練有素,便是不敵,也不可一擊不發,四散奔逃。
“將這些東西帶迴去。”梁三郎大手一揮,吩咐兩千兵卒,帶走一眾繳獲之物。
他則率領八千驍騎,繼續追擊李晝。
然而,剛出了蘭州境內,踏入渭州,便見得一支大軍以逸待勞,正等候於他。
“殺!”
戰鼓聲再次震響,卻換了個方向,一個個李軍兵卒策馬砍殺而來。
旌旗飛舞,鬥大的“李”字大旗下,是一員麵貌英武的青年將軍,正策馬衝來。
“李晝?”
梁三郎悚然一驚:“不好,中計了,全軍速退!”
觀李晝大軍形勢,分明在此埋伏已久,就等著他上鉤,而之前那些糧草輜重,不過是一些誘餌,引他孤軍深入。
梁三郎見勢不好,便果斷退兵,倒也不失為急智。
隻是,李晝棋高一著,並非他能媲美。
“殺!”喊殺聲驟然響起,卻是來自後方,那些運糧隊伍,一個個重整陣勢,策馬殺來。
梁三郎心中一沉,顧不得那些物資,匆忙率軍逃奔。
“可惜了,不曾留下這人性命。”李晝一路追至安樂城下,本打算斬殺梁三郎,斷高楷一臂,卻見城中奔出一支驍騎,將他救迴。
“這梁三郎魯莽有餘,智謀不足,斷然想不出這等策應之計,必是那楊燁之功。”
李晝一向求賢若渴,見楊燁猜出他的打算,不禁越發讚歎其才,隻是如今戰事吃緊,不得不率先迴返,留待日後說降。
梁三郎得驍騎策應,方才撿迴一條小命,不由滿臉羞愧,躬身拜道。
“謝楊長史救命之恩,我必定報答。”
他這一行,不僅損兵折將,無功而返,還把到手的糧草輜重丟了,可謂顏麵盡失。
楊燁卻不曾有半分奚落,連忙雙手扶起:“梁都尉,快快請起。”
“你我同為主上麾下臣子,自當守望相助,齊心協力。”
“我怎會坐視你身陷險境,而無動於衷?”
梁三郎忍不住讚歎,難怪郎君如此看重這楊燁,其才華器量,著實有宰相之資。
兩人拱手一笑,冰釋前嫌。
相談片刻,楊燁忽然開口道:“梁都尉,你可率兵前去追擊,此行必能大勝。”
“這是為何?”梁三郎大惑不解。
楊燁笑了笑,並未解釋:“你自去便是,必能立一大功。”
曆經方才一事,梁三郎對他智謀極為欽佩,雖然稍有疑慮,卻也不妨信他一迴。
當即率領兵馬,出了安樂,到達渭州交界不遠,那運糧隊伍仍在,卻不見李晝身影。
他遲疑片刻,領軍一番衝殺,將糧草輜重重新奪取迴來。
又下令眾人謹慎相候,過不多時,果然見得一支兵卒前來,那領頭者身側一麵“楊”字大旗,身材魁梧雄壯。
“楊猛?”
高、李兩家敵對,雙方將領倒也相識一麵,一眼便認出來人。
“怎不見李晝?”
他正疑惑,卻不知楊猛同樣驚詫。
“未料這梁三郎竟然去而複返,難不成他有這般智謀?”
“不,他不過匹夫之勇,行事魯莽。”楊猛暗自搖頭,忽而想起一人。
“莫非是他?”
梁三郎觀望片刻,見那楊猛麾下士卒不過三千,便學著高楷以往所為,排兵布陣,委派兩支驍騎為側翼,襲擾其軍。
自己悄然繞到楊猛身後,一舉殺出,將這三千兵馬殺得大敗,狼狽奔逃。
楊猛雖有幾分武力,奈何兵力懸殊,他又不通計謀,一時兵敗如山倒,隻得丟盔棄甲,匆匆逃迴渭州。
這一戰,梁三郎雖未陣斬敵方一將,卻也奪取千餘車糧草輜重,滿載而歸,出了一口惡氣。
“哼,弘農楊氏,好大的名頭,我以為有多厲害,卻是個銀樣鑞槍頭。”
梁三郎大勝迴返,瞧不上楊猛,卻不敢對楊燁有絲毫驕矜之色,反而恭聲道。
“仰賴楊長史智謀,我方才奪取物資,大敗敵將。”
“他日麵見郎君,我必定為楊長史請功。”
他雖魯莽,卻是一個心胸坦蕩之人,懂得知恩圖報,並不獨占功勞。
楊燁笑道:“梁都尉言重了,此勝為你之大功,我不過一句建言,談何功勞。”
梁三郎大搖其頭:“若無楊長史智計,我怎能獲此大勝。”
“隻是,恕我愚鈍,為何我前次追擊李軍時,楊長史言我必敗。”
“待我敗逃迴來,又建言我前去追擊,篤定必勝。”
“這一前一後,究竟是何道理?”
“還請楊長史賜教!”
梁三郎卻起了爭強好勝之心,他一向看不慣這些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士,一個個未立寸功,便居於高位。
這讓他追隨郎君身經百戰,所立下的功勞,仿佛成了笑話,令人情何以堪?
“這些個文士,皆是畏畏縮縮,瞻前顧後之輩,不足與謀。”
“我必要擒拿李晝,給他們一點顏色瞧瞧,以免一個個蹬鼻子上臉,目中無人!”
想到此處,他將楊燁勸阻拋之腦後,點齊一萬兵卒,當即出城追擊而去。
“這梁都尉,立功心切,卻太過急躁,雖有幾分勇力,但絕非敵軍對手。”
楊燁勸阻不及,見他奔走出城,連忙派遣一支驍騎,前往策應。
“他是主上愛將,卻不能讓他就此殞命,還需救他一救。”
而城門之外,梁三郎一馬當先,追向李軍,不過一刻,便與李晝後軍狹路相逢。
這後軍負責運送糧草輜重,行路頗為緩慢,這才被梁三郎趕上。
“先將這些運糧兵卒擊敗,奪取糧草輜重,再前往追擊李晝。”
梁三郎久在高楷身邊,耳濡目染之下,自然知曉糧草輜重的重要性,可謂是大軍的命脈。
便想著奪取迴去,補益城中,也算一樁功勞。
他身先士卒,揚鞭策馬,徑直向這後軍衝去。
“殺!”
戰鼓擂起,轟隆作響,一眾兵卒隨他衝鋒,喊殺聲震天動地。
那運糧隊伍一見敵軍追來,駭得魂不附體,一個個丟下手中物什撒腿便跑,糧草輜重丟了一地。
“如此軍紀散亂,怎是我家郎君對手。”梁三郎不屑道。
須知,高楷一向軍紀嚴明,訓練有素,便是不敵,也不可一擊不發,四散奔逃。
“將這些東西帶迴去。”梁三郎大手一揮,吩咐兩千兵卒,帶走一眾繳獲之物。
他則率領八千驍騎,繼續追擊李晝。
然而,剛出了蘭州境內,踏入渭州,便見得一支大軍以逸待勞,正等候於他。
“殺!”
戰鼓聲再次震響,卻換了個方向,一個個李軍兵卒策馬砍殺而來。
旌旗飛舞,鬥大的“李”字大旗下,是一員麵貌英武的青年將軍,正策馬衝來。
“李晝?”
梁三郎悚然一驚:“不好,中計了,全軍速退!”
觀李晝大軍形勢,分明在此埋伏已久,就等著他上鉤,而之前那些糧草輜重,不過是一些誘餌,引他孤軍深入。
梁三郎見勢不好,便果斷退兵,倒也不失為急智。
隻是,李晝棋高一著,並非他能媲美。
“殺!”喊殺聲驟然響起,卻是來自後方,那些運糧隊伍,一個個重整陣勢,策馬殺來。
梁三郎心中一沉,顧不得那些物資,匆忙率軍逃奔。
“可惜了,不曾留下這人性命。”李晝一路追至安樂城下,本打算斬殺梁三郎,斷高楷一臂,卻見城中奔出一支驍騎,將他救迴。
“這梁三郎魯莽有餘,智謀不足,斷然想不出這等策應之計,必是那楊燁之功。”
李晝一向求賢若渴,見楊燁猜出他的打算,不禁越發讚歎其才,隻是如今戰事吃緊,不得不率先迴返,留待日後說降。
梁三郎得驍騎策應,方才撿迴一條小命,不由滿臉羞愧,躬身拜道。
“謝楊長史救命之恩,我必定報答。”
他這一行,不僅損兵折將,無功而返,還把到手的糧草輜重丟了,可謂顏麵盡失。
楊燁卻不曾有半分奚落,連忙雙手扶起:“梁都尉,快快請起。”
“你我同為主上麾下臣子,自當守望相助,齊心協力。”
“我怎會坐視你身陷險境,而無動於衷?”
梁三郎忍不住讚歎,難怪郎君如此看重這楊燁,其才華器量,著實有宰相之資。
兩人拱手一笑,冰釋前嫌。
相談片刻,楊燁忽然開口道:“梁都尉,你可率兵前去追擊,此行必能大勝。”
“這是為何?”梁三郎大惑不解。
楊燁笑了笑,並未解釋:“你自去便是,必能立一大功。”
曆經方才一事,梁三郎對他智謀極為欽佩,雖然稍有疑慮,卻也不妨信他一迴。
當即率領兵馬,出了安樂,到達渭州交界不遠,那運糧隊伍仍在,卻不見李晝身影。
他遲疑片刻,領軍一番衝殺,將糧草輜重重新奪取迴來。
又下令眾人謹慎相候,過不多時,果然見得一支兵卒前來,那領頭者身側一麵“楊”字大旗,身材魁梧雄壯。
“楊猛?”
高、李兩家敵對,雙方將領倒也相識一麵,一眼便認出來人。
“怎不見李晝?”
他正疑惑,卻不知楊猛同樣驚詫。
“未料這梁三郎竟然去而複返,難不成他有這般智謀?”
“不,他不過匹夫之勇,行事魯莽。”楊猛暗自搖頭,忽而想起一人。
“莫非是他?”
梁三郎觀望片刻,見那楊猛麾下士卒不過三千,便學著高楷以往所為,排兵布陣,委派兩支驍騎為側翼,襲擾其軍。
自己悄然繞到楊猛身後,一舉殺出,將這三千兵馬殺得大敗,狼狽奔逃。
楊猛雖有幾分武力,奈何兵力懸殊,他又不通計謀,一時兵敗如山倒,隻得丟盔棄甲,匆匆逃迴渭州。
這一戰,梁三郎雖未陣斬敵方一將,卻也奪取千餘車糧草輜重,滿載而歸,出了一口惡氣。
“哼,弘農楊氏,好大的名頭,我以為有多厲害,卻是個銀樣鑞槍頭。”
梁三郎大勝迴返,瞧不上楊猛,卻不敢對楊燁有絲毫驕矜之色,反而恭聲道。
“仰賴楊長史智謀,我方才奪取物資,大敗敵將。”
“他日麵見郎君,我必定為楊長史請功。”
他雖魯莽,卻是一個心胸坦蕩之人,懂得知恩圖報,並不獨占功勞。
楊燁笑道:“梁都尉言重了,此勝為你之大功,我不過一句建言,談何功勞。”
梁三郎大搖其頭:“若無楊長史智計,我怎能獲此大勝。”
“隻是,恕我愚鈍,為何我前次追擊李軍時,楊長史言我必敗。”
“待我敗逃迴來,又建言我前去追擊,篤定必勝。”
“這一前一後,究竟是何道理?”
“還請楊長史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