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女二人相擁了一會兒,門外傳來了一道女聲:“母親,可是阿姐迴來了?”
今日伯府去了郊外的莊子垂釣,不在府中,薛諶也在上值,府中就隻有梁氏和新婦沈婉清在。
那日大婚,薛泠和沈婉清也無甚機會多言。
方才下人到院子通報,說薛泠歸家了,沈婉清放下手中的繡品就過來婆母這邊了。
她比薛泠小三歲多,從前在國子學的時候,二人不同室,她少時在鄉下長大,入國子學時,才被家人接到上京不過半年,對上京的人和物都覺得陌生,也有些害怕。
也正因為如此,她剛入國子學時,跟不上夫子的授課進度,常常被同窗恥笑,偶爾還會被她們用計欺負。
後來有一迴被薛泠瞧見了,不僅僅出言幫了她,還特意給她遞拜帖,約她出去逛上京,她也因薛泠,性格才漸漸活潑自強,沒再讓人欺負。
這些小事,於薛泠而言,或許隻是舉手之勞,可於沈婉清而言,卻如同救命之恩,有如再造。
所以不管旁人如何瞧不起薛泠,覺得薛泠唯利是圖,在沈婉清這裏,薛泠永遠都不會是那樣的人。
薛泠和崔鈺和離之事,薛諶前些日子就與她說過了。
她也盼著薛泠歸家,不在那武陽侯府中再受委屈。
可這世道,女子和離豈是那般容易的事情。
沈婉清本想著,待再過幾日,她便遞拜帖,去侯府看看薛泠。
不曾想今日,薛泠便歸家了。
沈婉清心中激動,一路快步行來,走到婆母院子,見外間無人,裏間卻有些聲響,便忍不住出聲問了一句。
話說完,她便知道自己有些失禮了,站在遠處,一時間有些無措。
薛泠聽出是弟媳的聲音,擦幹眼淚,又理了理儀容,這才出去。
才走出去,便見弟媳那杏眸亮晶晶地看向她,和她對視後,弟媳又有些羞赧無措地轉開了目光:“阿姐。”
薛泠彎唇笑了起來,走至她身旁:“ 走得這般急,都冒汗了。”
沈婉清更覺窘迫,重新抬頭,見婆母也出來了,她忙認錯:“母親,方才是我心急,擾了您和阿姐說話。”
梁氏向來寬厚,兒媳從前便是薛泠的好友,知道她也是心裏麵記掛著薛泠,自是不會怪她:“你也是想見泠兒,好了,你們二人許久去說會話吧,我去廚房瞧瞧午膳。”
女兒已經歸家,梁氏也不在意這一時半會的相聚,將機會讓給了她們二人。
“好的,母親。”
沈婉清歡喜地看向薛泠:“阿姐。”
薛泠成親前,沈婉清還未及?,家裏麵未拘著她,她也能偶爾和薛泠相約。
及?後,家裏麵便開始拘著她,這三年多來,薛泠和她也不過才見了四五迴。
二人上迴見麵便是大婚那日,可那日賓客繁多,薛泠忙前忙後,隻去新房瞧過她便又忙去了,第二日又趕著和父親母親說和離的事,和沈婉清也沒有機會相聚。
上上迴見麵,那都是半年前,沈婉清和薛諶定親後,家裏才放她出來踏青。
沈婉清早就看出來薛泠在那武陽侯府過得不快活,可她深知薛泠性格,她不開口說,她自是不忍心讓她難堪。
如今薛泠和離了,沈婉清便忍不住問:“阿姐,可是那崔少卿欺負你了?”
二人進了薛泠的院子,剛進去,便有不少丫鬟行禮。
自從上次薛泠跟梁氏說過想和離後,梁氏便撥了人過來,等著薛泠迴來。
薛泠今日突然歸來,院子裏麵卻似一直住著一般。
她收迴目光,看了身旁的沈婉清一眼:“端看你怎麽看,他那些作為,說是欺負人,也不為過。”
薛泠不想多說,說多了,侯府沒臉。
沈婉清見她這般迴答,也是識趣,忙岔開了話:“夫君昨日還念著,不知阿姐何時和離歸家,若他下值歸家,得知阿姐已經迴來了,必定是高興不已。”
翠月端了茶水過來,倒了兩杯,分別遞給二人。
薛泠瞧了一眼沈婉清,見她麵色紅潤,提到薛諶,眉眼含俏,二人新婚,必定是十分甜蜜。
她抿了口茶水:“這些日子,可習慣?諶弟他,可有欺負你?”
沈婉清臉頰發紅,她微微低著頭,有些嬌羞,聲音也比方才小了許多:“習慣的阿姐,母親和夫君待我都極好。”
“習慣便好,若是有不習慣的地方,你跟諶弟說便是。”
“我省得的,阿姐。”
沈婉清點著頭,忍不住抬眸又看向薛泠:“阿姐,我往後,可以常常過來你的院子尋你麽?”
“這有何不可?我近日,也無甚要事。”
往後的路,她還未想好要如何走。
從侯府抽身,她已經費了不少心神,如今歸家,薛泠隻想先過些逍遙日子。
二人聊了會,主院那邊的丫鬟便過來通報說梁氏讓她們過去用午膳。
用過午膳,沈婉清借口午憩迴去了。
女兒方才歸家,梁氏隻想她過得舒心歡快,未曾問她往後作何打算。
母女二人隻是聊著薛泠姐弟小時候的事情,一直到誠意伯歸府,薛泠又與父親聊了會。
此時,薛諶也下值歸家,聽說他阿姐已經和離歸家,腳下生風。
人才進梁氏的院子,便高喊:“阿姐!”
薛泠聽到薛諶的聲音,笑著走了出去。
“諶弟。”
“阿姐!你迴來了!”
薛諶高興不已,看著薛泠,想問她與那崔鈺是不是已經和離了,又怕勾起阿姐傷心事,隻好忍下了。
薛泠知道他想問什麽,便主動開了口:“是,我和離歸家了。”
“太好了!阿姐!”
一家人吃過晚膳,才至日暮,天色還未全然暗下來。
誠意伯讓人取了壇桂花釀,本想自斟自酌,但打開壇口,薛諶的酒杯便遞了過來。
薛泠見狀,也抬手遞了酒杯:“阿爹,我也想喝。”
“好好好,都喝,都喝。”
今日伯府去了郊外的莊子垂釣,不在府中,薛諶也在上值,府中就隻有梁氏和新婦沈婉清在。
那日大婚,薛泠和沈婉清也無甚機會多言。
方才下人到院子通報,說薛泠歸家了,沈婉清放下手中的繡品就過來婆母這邊了。
她比薛泠小三歲多,從前在國子學的時候,二人不同室,她少時在鄉下長大,入國子學時,才被家人接到上京不過半年,對上京的人和物都覺得陌生,也有些害怕。
也正因為如此,她剛入國子學時,跟不上夫子的授課進度,常常被同窗恥笑,偶爾還會被她們用計欺負。
後來有一迴被薛泠瞧見了,不僅僅出言幫了她,還特意給她遞拜帖,約她出去逛上京,她也因薛泠,性格才漸漸活潑自強,沒再讓人欺負。
這些小事,於薛泠而言,或許隻是舉手之勞,可於沈婉清而言,卻如同救命之恩,有如再造。
所以不管旁人如何瞧不起薛泠,覺得薛泠唯利是圖,在沈婉清這裏,薛泠永遠都不會是那樣的人。
薛泠和崔鈺和離之事,薛諶前些日子就與她說過了。
她也盼著薛泠歸家,不在那武陽侯府中再受委屈。
可這世道,女子和離豈是那般容易的事情。
沈婉清本想著,待再過幾日,她便遞拜帖,去侯府看看薛泠。
不曾想今日,薛泠便歸家了。
沈婉清心中激動,一路快步行來,走到婆母院子,見外間無人,裏間卻有些聲響,便忍不住出聲問了一句。
話說完,她便知道自己有些失禮了,站在遠處,一時間有些無措。
薛泠聽出是弟媳的聲音,擦幹眼淚,又理了理儀容,這才出去。
才走出去,便見弟媳那杏眸亮晶晶地看向她,和她對視後,弟媳又有些羞赧無措地轉開了目光:“阿姐。”
薛泠彎唇笑了起來,走至她身旁:“ 走得這般急,都冒汗了。”
沈婉清更覺窘迫,重新抬頭,見婆母也出來了,她忙認錯:“母親,方才是我心急,擾了您和阿姐說話。”
梁氏向來寬厚,兒媳從前便是薛泠的好友,知道她也是心裏麵記掛著薛泠,自是不會怪她:“你也是想見泠兒,好了,你們二人許久去說會話吧,我去廚房瞧瞧午膳。”
女兒已經歸家,梁氏也不在意這一時半會的相聚,將機會讓給了她們二人。
“好的,母親。”
沈婉清歡喜地看向薛泠:“阿姐。”
薛泠成親前,沈婉清還未及?,家裏麵未拘著她,她也能偶爾和薛泠相約。
及?後,家裏麵便開始拘著她,這三年多來,薛泠和她也不過才見了四五迴。
二人上迴見麵便是大婚那日,可那日賓客繁多,薛泠忙前忙後,隻去新房瞧過她便又忙去了,第二日又趕著和父親母親說和離的事,和沈婉清也沒有機會相聚。
上上迴見麵,那都是半年前,沈婉清和薛諶定親後,家裏才放她出來踏青。
沈婉清早就看出來薛泠在那武陽侯府過得不快活,可她深知薛泠性格,她不開口說,她自是不忍心讓她難堪。
如今薛泠和離了,沈婉清便忍不住問:“阿姐,可是那崔少卿欺負你了?”
二人進了薛泠的院子,剛進去,便有不少丫鬟行禮。
自從上次薛泠跟梁氏說過想和離後,梁氏便撥了人過來,等著薛泠迴來。
薛泠今日突然歸來,院子裏麵卻似一直住著一般。
她收迴目光,看了身旁的沈婉清一眼:“端看你怎麽看,他那些作為,說是欺負人,也不為過。”
薛泠不想多說,說多了,侯府沒臉。
沈婉清見她這般迴答,也是識趣,忙岔開了話:“夫君昨日還念著,不知阿姐何時和離歸家,若他下值歸家,得知阿姐已經迴來了,必定是高興不已。”
翠月端了茶水過來,倒了兩杯,分別遞給二人。
薛泠瞧了一眼沈婉清,見她麵色紅潤,提到薛諶,眉眼含俏,二人新婚,必定是十分甜蜜。
她抿了口茶水:“這些日子,可習慣?諶弟他,可有欺負你?”
沈婉清臉頰發紅,她微微低著頭,有些嬌羞,聲音也比方才小了許多:“習慣的阿姐,母親和夫君待我都極好。”
“習慣便好,若是有不習慣的地方,你跟諶弟說便是。”
“我省得的,阿姐。”
沈婉清點著頭,忍不住抬眸又看向薛泠:“阿姐,我往後,可以常常過來你的院子尋你麽?”
“這有何不可?我近日,也無甚要事。”
往後的路,她還未想好要如何走。
從侯府抽身,她已經費了不少心神,如今歸家,薛泠隻想先過些逍遙日子。
二人聊了會,主院那邊的丫鬟便過來通報說梁氏讓她們過去用午膳。
用過午膳,沈婉清借口午憩迴去了。
女兒方才歸家,梁氏隻想她過得舒心歡快,未曾問她往後作何打算。
母女二人隻是聊著薛泠姐弟小時候的事情,一直到誠意伯歸府,薛泠又與父親聊了會。
此時,薛諶也下值歸家,聽說他阿姐已經和離歸家,腳下生風。
人才進梁氏的院子,便高喊:“阿姐!”
薛泠聽到薛諶的聲音,笑著走了出去。
“諶弟。”
“阿姐!你迴來了!”
薛諶高興不已,看著薛泠,想問她與那崔鈺是不是已經和離了,又怕勾起阿姐傷心事,隻好忍下了。
薛泠知道他想問什麽,便主動開了口:“是,我和離歸家了。”
“太好了!阿姐!”
一家人吃過晚膳,才至日暮,天色還未全然暗下來。
誠意伯讓人取了壇桂花釀,本想自斟自酌,但打開壇口,薛諶的酒杯便遞了過來。
薛泠見狀,也抬手遞了酒杯:“阿爹,我也想喝。”
“好好好,都喝,都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