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泠走了,侯夫人便連臉上半分的柔和都斂下了,她沉著臉,看向崔鈺:“上個月的事情,我們已經委屈了泠兒一迴兒了,這次山賊的事情,泠兒若是沒有碰上太子殿下,她今日怕已經不能坐在這裏與我們用食。”
“你與那陸雨薇的事情,我與你父親已經足夠忍讓。你不要以為我不知道,那陸雨薇,是從前興安伯之女!”
“那興安伯府為何被抄,你難不成忘了?”
侯夫人說到此處,抬手狠狠地落在了崔鈺的臉上:“你將這樣的禍害帶迴家,她進門還不到兩個月,便攪得家宅不寧,你如今,還想替她求情?”
知子莫若母。
薛泠都已經走了,崔鈺卻並未追上去寬慰,反而是留在了此處。
侯夫人不用想都知道崔鈺想做什麽,他不過是想著薛泠走了,他便好開口求情。
武陽侯早已氣得不想說話,此刻人就站在窗前,半點眼神都不曾落到崔鈺的身上。
崔鈺準備好的話,便這樣生生被母親的話堵住了,他白著臉,右臉頰上被扇的巴掌印十分的紅,在他這樣的蒼白的臉色下更是明顯。
“……孩兒知錯了!”
崔鈺低著頭,不再為陸雨薇說半句話。
“知錯?”
侯夫人冷哼一聲,“你的知錯,可能彌補泠兒所受的苦?”
母親的話像是無形的巴掌,一下接著一下地往他的臉上刮。
“滾吧,去找你的陸雨薇吧,半個時辰後,帶著她到正廳!”
侯夫人也不想多說,多說無益。
崔鈺知道此事沒有迴旋之地,也深知自己再多說一句,都是多傷薛泠一分。
他起身告退,離開了靜宜院,卻並未馬上去倚翠苑。
屋裏剩下侯夫人與武陽侯二人,“夫人,莫要氣壞了身子。”
武陽侯倒了杯茶,遞給侯夫人。
他臉色鐵青,也是氣得不行。
方才不言,不過是怕自己動手罷了。
侯夫人看向武陽侯:“侯爺,我們是不是錯了?”
“當初,就不應該讓那個禍害進我們侯府!”
武陽侯攬過侯夫人,輕歎了一聲:“崔鈺的脾性你又不是不知,我們就算咬著不放人進侯府,他認定了便認定了。”
話雖如此,侯夫人卻愧疚不已:“當初,泠兒進門,我便答應了她母親,定不會讓她受半點委屈!這三年來,泠兒如何,侯爺你也是看著的。”
“她知我左腿有頑疾,親自學了些按揉的手法,刮風下雨
,便親自過來幫我揉按。”
“得知我這頑疾並非無藥可治,她便翻遍醫書,向名醫求遍方子,才讓我這頑疾好上七八成。如今平日已經無甚難受,不過是大寒天會有些隱隱抽痛。”
“她才嫁進侯府,二郎便進了大理寺,披星戴月地忙不說,更是時常為了查案,幾日不歸家,這兩年,在外麵的日子,比在這侯府的日子還多,外出公幹,一去少則半月多則幾月。他這般,泠兒跟守活寡有何區別?”
“如今還領迴來這麽一個禍害,那禍害用心不善便算了,偏偏歹毒得很,進門不過個把月,便對泠兒出了兩次手!”
說到此處,侯夫人聲音都帶了幾分哽咽:“……泠兒受了那麽多委屈,我如何對得住她母親如何對得住她!”
侯夫人過去的四十年自認光明磊落、問心無愧,可她對薛泠,實在是有愧太多!
武陽侯雖是武將,卻也不是粗心大意之人,侯夫人說的這些,他又如何不知。
大兒子鎮守邊疆,他也並非賦閑在家,這上京的治安與防禦皆由他負責,他成日也是忙得脫不開身。
小兒子也是心有大誌,一心隻想為民請命,家中便隻有侯夫人一人守著。
侯夫人又不是那等喜歡與婦人往來閑談的人,侯夫人出身武將之家,雖也飽讀詩書,但隨父兄上過戰場,成婚後雖也困於後宅,但比起與其他夫人聊些家長裏短,她更喜歡看些兵書。
後來生下崔鈺和他大哥後後,她心思便落到了他們身上,如今兩人都成人,一人去了鎮守邊疆,一人留在上京也成了家,可也各有忙碌,倒顯得她一人清閑無聊。
若不是薛泠進門,日日過來靜宜院陪她,還聽她講年少時那些事,侯夫人哪裏過得這般舒心得趣。
她與薛泠這個兒媳也確實投緣,薛泠少時習過些拳腳功夫強身,她父親又是個豁達不羈的,對薛泠並不拘束,薛泠性子雖然柔善,內心卻堅韌,兩婆媳日常相處自是和睦。
武陽侯與誠意伯更有少時成份,薛泠也是他看著長大的,嫁入侯府,本該是舒心如意,不成想卻讓她遭了這麽多的委屈。
武陽侯一時間,也說不出寬慰的話。
兩夫妻對崔鈺皆是恨鐵不成鋼,對薛泠愧疚不已。
可如今事情已經發生了,他們與其嘴上說那麽多慚愧的話,不如好好想想,該如何懲罰那禍害,免得寒了薛泠的心。
“侯爺,此事,你可有打算?”
武陽侯自是有打算,可他戎馬一生,若是懲罰,也慣用軍中的那一套。
可軍中的那些懲罰,放到家中,未免有些不適。
他歎了口氣:“她這般蛇蠍心腸,屢次陷害泠兒,若是按律法,應當杖三十,流千裏。”
說到此處,武陽侯停了下,皺起眉:“可她如今身懷六甲,懷的還是我們侯府子孫,若是送去官府,杖三十,那是如何都保不住她這胎兒。”
“……送官不妥,屆時泠兒的名聲不保!”
侯夫人揉了揉額頭:“崔鈺方才還想求情,若是我們如今用私刑,孩子流掉了,他將來也必定會後悔不已,說不定還會因此怨怪你我。”
“我是這般想的,將她送去莊子,待她這胎生產後,再將她送去廟裏,孩子便抱到泠兒的膝下,由泠兒教養。”
說到此處,侯夫人又覺得不妥:“若是泠兒不想教養,那便我來教養吧。”
陸雨薇對薛泠做出這等事,再讓薛泠養她生下來的孩子,多少有些強人所難。
可到底是侯府的骨肉,也不能流落在外,侯夫人也是兩難。
夫妻兩人商議好,武陽侯去了一趟書房。
“你與那陸雨薇的事情,我與你父親已經足夠忍讓。你不要以為我不知道,那陸雨薇,是從前興安伯之女!”
“那興安伯府為何被抄,你難不成忘了?”
侯夫人說到此處,抬手狠狠地落在了崔鈺的臉上:“你將這樣的禍害帶迴家,她進門還不到兩個月,便攪得家宅不寧,你如今,還想替她求情?”
知子莫若母。
薛泠都已經走了,崔鈺卻並未追上去寬慰,反而是留在了此處。
侯夫人不用想都知道崔鈺想做什麽,他不過是想著薛泠走了,他便好開口求情。
武陽侯早已氣得不想說話,此刻人就站在窗前,半點眼神都不曾落到崔鈺的身上。
崔鈺準備好的話,便這樣生生被母親的話堵住了,他白著臉,右臉頰上被扇的巴掌印十分的紅,在他這樣的蒼白的臉色下更是明顯。
“……孩兒知錯了!”
崔鈺低著頭,不再為陸雨薇說半句話。
“知錯?”
侯夫人冷哼一聲,“你的知錯,可能彌補泠兒所受的苦?”
母親的話像是無形的巴掌,一下接著一下地往他的臉上刮。
“滾吧,去找你的陸雨薇吧,半個時辰後,帶著她到正廳!”
侯夫人也不想多說,多說無益。
崔鈺知道此事沒有迴旋之地,也深知自己再多說一句,都是多傷薛泠一分。
他起身告退,離開了靜宜院,卻並未馬上去倚翠苑。
屋裏剩下侯夫人與武陽侯二人,“夫人,莫要氣壞了身子。”
武陽侯倒了杯茶,遞給侯夫人。
他臉色鐵青,也是氣得不行。
方才不言,不過是怕自己動手罷了。
侯夫人看向武陽侯:“侯爺,我們是不是錯了?”
“當初,就不應該讓那個禍害進我們侯府!”
武陽侯攬過侯夫人,輕歎了一聲:“崔鈺的脾性你又不是不知,我們就算咬著不放人進侯府,他認定了便認定了。”
話雖如此,侯夫人卻愧疚不已:“當初,泠兒進門,我便答應了她母親,定不會讓她受半點委屈!這三年來,泠兒如何,侯爺你也是看著的。”
“她知我左腿有頑疾,親自學了些按揉的手法,刮風下雨
,便親自過來幫我揉按。”
“得知我這頑疾並非無藥可治,她便翻遍醫書,向名醫求遍方子,才讓我這頑疾好上七八成。如今平日已經無甚難受,不過是大寒天會有些隱隱抽痛。”
“她才嫁進侯府,二郎便進了大理寺,披星戴月地忙不說,更是時常為了查案,幾日不歸家,這兩年,在外麵的日子,比在這侯府的日子還多,外出公幹,一去少則半月多則幾月。他這般,泠兒跟守活寡有何區別?”
“如今還領迴來這麽一個禍害,那禍害用心不善便算了,偏偏歹毒得很,進門不過個把月,便對泠兒出了兩次手!”
說到此處,侯夫人聲音都帶了幾分哽咽:“……泠兒受了那麽多委屈,我如何對得住她母親如何對得住她!”
侯夫人過去的四十年自認光明磊落、問心無愧,可她對薛泠,實在是有愧太多!
武陽侯雖是武將,卻也不是粗心大意之人,侯夫人說的這些,他又如何不知。
大兒子鎮守邊疆,他也並非賦閑在家,這上京的治安與防禦皆由他負責,他成日也是忙得脫不開身。
小兒子也是心有大誌,一心隻想為民請命,家中便隻有侯夫人一人守著。
侯夫人又不是那等喜歡與婦人往來閑談的人,侯夫人出身武將之家,雖也飽讀詩書,但隨父兄上過戰場,成婚後雖也困於後宅,但比起與其他夫人聊些家長裏短,她更喜歡看些兵書。
後來生下崔鈺和他大哥後後,她心思便落到了他們身上,如今兩人都成人,一人去了鎮守邊疆,一人留在上京也成了家,可也各有忙碌,倒顯得她一人清閑無聊。
若不是薛泠進門,日日過來靜宜院陪她,還聽她講年少時那些事,侯夫人哪裏過得這般舒心得趣。
她與薛泠這個兒媳也確實投緣,薛泠少時習過些拳腳功夫強身,她父親又是個豁達不羈的,對薛泠並不拘束,薛泠性子雖然柔善,內心卻堅韌,兩婆媳日常相處自是和睦。
武陽侯與誠意伯更有少時成份,薛泠也是他看著長大的,嫁入侯府,本該是舒心如意,不成想卻讓她遭了這麽多的委屈。
武陽侯一時間,也說不出寬慰的話。
兩夫妻對崔鈺皆是恨鐵不成鋼,對薛泠愧疚不已。
可如今事情已經發生了,他們與其嘴上說那麽多慚愧的話,不如好好想想,該如何懲罰那禍害,免得寒了薛泠的心。
“侯爺,此事,你可有打算?”
武陽侯自是有打算,可他戎馬一生,若是懲罰,也慣用軍中的那一套。
可軍中的那些懲罰,放到家中,未免有些不適。
他歎了口氣:“她這般蛇蠍心腸,屢次陷害泠兒,若是按律法,應當杖三十,流千裏。”
說到此處,武陽侯停了下,皺起眉:“可她如今身懷六甲,懷的還是我們侯府子孫,若是送去官府,杖三十,那是如何都保不住她這胎兒。”
“……送官不妥,屆時泠兒的名聲不保!”
侯夫人揉了揉額頭:“崔鈺方才還想求情,若是我們如今用私刑,孩子流掉了,他將來也必定會後悔不已,說不定還會因此怨怪你我。”
“我是這般想的,將她送去莊子,待她這胎生產後,再將她送去廟裏,孩子便抱到泠兒的膝下,由泠兒教養。”
說到此處,侯夫人又覺得不妥:“若是泠兒不想教養,那便我來教養吧。”
陸雨薇對薛泠做出這等事,再讓薛泠養她生下來的孩子,多少有些強人所難。
可到底是侯府的骨肉,也不能流落在外,侯夫人也是兩難。
夫妻兩人商議好,武陽侯去了一趟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