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岩壁上有大幅壁畫 / 龍樓寶殿真靈宮,有緣自可入青門
盜墓:這弟弟很強,卻過分爹寶 作者:謝稚蘭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泡了一會兒,六馬征求吳歧意見,等會兒他們該怎麽走。
吳歧說,他剛才已經把這山洞,略略摸索過:按指北針和地圖的方位,這座山是橫在把他衝過來那條河上的。
如果能一直順這座山的隧洞走到頭,再往南走一陣兒,說不定能繞迴向導京浩和他說的第二條上山線(他們來時走的是第一條線)。隻要找到這條線,他們就能迴紅鳳溝村。
而且現在外麵天寒地凍,白茫茫一片,出去走反而容易遇到危險,迷失方向,還是從山體內部穿過,更加穩妥。
其實六馬和八佾來時,外麵就已經變天了。為了不受天氣侵擾,為今之計,也隻有像吳歧說得那樣。
三人一蛇,又在原地休息了會兒,就背起行囊,沿隧洞出發。
這山洞的主路,其實隻有一條,時寬時窄。旁邊的小路、縫隙不去管它,隻一門心思順主路前進,倒省了吳歧幾人許多麻煩。
幾人輪流打手電,在黑暗中走了莫約幾小時,越走地勢愈高,比之前更費體力;但相對應,山洞裏的空間,也越來越大。
他們中間休息了一次,又繼續往前走了會兒,地勢就慢慢平坦下來。不然,吳歧真感覺他們,會從山川內部,一直走向山頂。
因為洞內空間越來越大,其間也開始有小小的溪流。水速不緊不慢,潺潺不知流向何處。
吳歧注意到洞內岩壁,開始有大幅大幅壁畫。這些壁畫,每一筆的線條,都泛著紅寶石一樣的光澤,好像嵌了會發光的碎鑽,或螢火蟲一樣。
不知道是不是往顏料裏,加了會發光的細粉;還是用什麽特殊礦石,製成了這些顏料。
而這些壁畫用色皆是重彩,注重構圖、筆畫勾勒和氛圍渲染;整體畫風秀潤縝密,嚴謹而不失韻度,率意中透出工致;加之畫麵明快,故事性強,具有很強的觀賞性,明顯是明朝早期繪畫特色。
再看壁畫所繪內容,大致可以描述為:是一群留著辮發,五官有些多元化,但都十分年輕清秀的士兵(應該是女真人),圍著(劫持)一個穿中原官服(看服裝樣式應是明朝官服)的男人,來到長白山,並且這個明朝官員在部族(政權),某些當權者的要求下,改建了一座皇陵?
是的,就是改建。
因為根據壁畫所繪的場景來看,這個明朝人來長白山之前,這裏的政權就已經有一座陵寢了。
再結合之前從九鼎那兒(主要是九鼎拍攝的那些照片),和陳皮阿四那兒知道的消息,這些壁畫到底描繪的是怎麽一迴事,以及壁畫上穿明朝官服的人是誰,似乎已經很清楚了。
明朝早期,在風水和建築上都頗有造詣,有能力改建一座皇陵的人,似乎除了汪藏海,也不作他想。
隻是……
吳歧看這壁畫上,汪藏海的模樣,和他在秦嶺,草木叢生的岩洞,青中帶紅的石柱上,看到的穿古代朝服、頭戴朝冠、手拿笏牌的男人,長得一模一樣。
所以……那些石柱是怎麽迴事?為什麽他當時,會在那些石柱上,看到汪藏海的樣子?
難道是汪藏海為了表明自己,和秦嶺厙國墓也有關係?還是告知後來人,曾經有個叫“汪藏海”的人,到厙國墓一遊過?這種做標記的方式,還真是特立獨行。
“少爺,這邊。”
吳歧正琢磨著,就聽娃娃臉八佾叫了他一聲。
他循聲望去,就見八佾站在他不遠的一塊石碑處。
這塊石碑整體有一人半高。其下三分之一,是一巨龜。但細看,其“龜”龍首龜身,加之身負石碑,應是“龍之九子”中的老六“贔屭”(bi xi),又稱“霸下”或“龜趺”(gui fu)。
傳說贔屭(bi xi)平生好負重,力大無窮,碑座下的龜趺(gui fu)是其遺像。
上古時代,贔屭常馱著三山五嶽,在江河湖海裏興風作浪。後來大禹治水時收服了它,它服從大禹的指揮,推山挖溝,疏遍河道,為治水作出了貢獻。洪水治服了,大禹擔心贔屭又到處撒野,便搬來頂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麵刻上贔屭治水的功績,叫贔屭馱著,沉重的石碑壓得它不能隨便行走。所以贔屭的形象,總是吃力地向前昂著頭,四隻腳拚命地撐著,掙紮著向前走,但總是移不開步。
贔屭外表和龜十分相似,但細看卻有差異。贔屭有一排牙齒,而龜類卻沒有;另外,贔屭的背甲,和龜類的背甲,甲片數目和形狀也有差異。
贔屭的形象,除了時常出現在墓葬和祠堂中,作為石碑的底座,還常用於石柱之底台及牆頭裝飾,象征著靈禽祥獸。
贔屭的使用在南北朝時期開始盛行,並在《隋書》中被正式規定為製度,一直沿用到明清。
例如唐代葬禮中,就有五品以上的官員的墓碑,使用螭首贔屭的形式。
又如故宮的排水口,用的也是贔屭的形象。它們口中有一圓形小孔,可以吐水。每逢大雨如注,三大殿台基承接的雨水,就會從贔屭口中吐出,形成“千龍吐水”的景觀。
據說乾隆皇帝,很喜歡在大雨時來到中和殿,打開門窗,欣賞“千龍吐水”的景觀,有時還會詩興大發,吟上兩句。
還有太和殿前,有一隻龍頭龜,也似贔屭。但它不馱東西,主要用來吐煙。它背部可以打開,用來放香料。等太和殿舉行大朝禮時,就負責吐煙,營造一種莊嚴肅穆的氣氛。
石碑頂部,是通常和贔屭組合出現的負屭(fu xi),別名螭虎(chi hu),是“龍生九子”中的第八子,贔屭的兄弟。
因父親是龍、母親是青龍,所以負屭是所有“龍子”中最像龍的,也是龍子裏麵血統最純正的。
但最像龍的“龍子”,卻是個妥妥的“文藝青年”,最喜歡看人寫文章。據《菽園雜記》記載:“螭虎,其形似龍,性好文采,故立於碑文上。”
再看石碑最重要的部分,也就是石碑上的碑文,曰:
長白靈氣老不死,上分天界與山河。
有如蒼龍入北山,龍頭已過餘坡陀。
我從中土遠遊來,山之麵腹皆經過。
故洲舊友非不佳,煙景獨覺天門多。
東真萬奴史封禁,地下萬古留山阿。
龍樓寶殿真靈宮,有緣自可入青門。
吳歧把碑文完完整整看了一遍,認為這石碑,應該是汪藏海所立。因為碑文的內容,和他剛才看的壁畫內容,是相互對應的。
前兩句景物描寫,暫且不去管它。吳歧仔細探究的是,碑文後四句:
碑文中的“我”,也就是汪藏海,是從“中土”(中原)來的。長白山的正麵和腹地,“我”都已經經過。
不是故土舊友不好,而是“我”覺得“煙景”還是“天門”多。東真萬奴國的曆史,已經從史書上消失,但還可以在“地下”,留存千古。
龍樓寶殿真靈宮,指的應該是“雲頂天宮”,有緣者自可進入。
看到這裏,吳歧不禁挑眉:那他和兩個夥計算不算“有緣人”?他被河水衝了一遭,隨便遇到個山縫,想進去休息一下,結果順山洞一直走,就來到別人“三年尋龍,十年定穴”都未必能找著的“真龍寶穴”了?
這運氣,說他不是“天命男主龍傲天”誰信啊?
啊不,或許他該叫“吳傲天”。
哎,俗話說得好,來都來了,都不容易,多大點事,吃啥也不能吃虧,要不……就進去看看?
這也算他吳小歧掏著了。有此奇遇,說不定等他出來,還能寫本《吳歧天宮一日遊》或《吳歧夢遊仙境》什麽的,供二叔瞻仰。
哼哼~~吳少爺也是個文化人,二叔還不趕緊過來要簽名?
吳歧說,他剛才已經把這山洞,略略摸索過:按指北針和地圖的方位,這座山是橫在把他衝過來那條河上的。
如果能一直順這座山的隧洞走到頭,再往南走一陣兒,說不定能繞迴向導京浩和他說的第二條上山線(他們來時走的是第一條線)。隻要找到這條線,他們就能迴紅鳳溝村。
而且現在外麵天寒地凍,白茫茫一片,出去走反而容易遇到危險,迷失方向,還是從山體內部穿過,更加穩妥。
其實六馬和八佾來時,外麵就已經變天了。為了不受天氣侵擾,為今之計,也隻有像吳歧說得那樣。
三人一蛇,又在原地休息了會兒,就背起行囊,沿隧洞出發。
這山洞的主路,其實隻有一條,時寬時窄。旁邊的小路、縫隙不去管它,隻一門心思順主路前進,倒省了吳歧幾人許多麻煩。
幾人輪流打手電,在黑暗中走了莫約幾小時,越走地勢愈高,比之前更費體力;但相對應,山洞裏的空間,也越來越大。
他們中間休息了一次,又繼續往前走了會兒,地勢就慢慢平坦下來。不然,吳歧真感覺他們,會從山川內部,一直走向山頂。
因為洞內空間越來越大,其間也開始有小小的溪流。水速不緊不慢,潺潺不知流向何處。
吳歧注意到洞內岩壁,開始有大幅大幅壁畫。這些壁畫,每一筆的線條,都泛著紅寶石一樣的光澤,好像嵌了會發光的碎鑽,或螢火蟲一樣。
不知道是不是往顏料裏,加了會發光的細粉;還是用什麽特殊礦石,製成了這些顏料。
而這些壁畫用色皆是重彩,注重構圖、筆畫勾勒和氛圍渲染;整體畫風秀潤縝密,嚴謹而不失韻度,率意中透出工致;加之畫麵明快,故事性強,具有很強的觀賞性,明顯是明朝早期繪畫特色。
再看壁畫所繪內容,大致可以描述為:是一群留著辮發,五官有些多元化,但都十分年輕清秀的士兵(應該是女真人),圍著(劫持)一個穿中原官服(看服裝樣式應是明朝官服)的男人,來到長白山,並且這個明朝官員在部族(政權),某些當權者的要求下,改建了一座皇陵?
是的,就是改建。
因為根據壁畫所繪的場景來看,這個明朝人來長白山之前,這裏的政權就已經有一座陵寢了。
再結合之前從九鼎那兒(主要是九鼎拍攝的那些照片),和陳皮阿四那兒知道的消息,這些壁畫到底描繪的是怎麽一迴事,以及壁畫上穿明朝官服的人是誰,似乎已經很清楚了。
明朝早期,在風水和建築上都頗有造詣,有能力改建一座皇陵的人,似乎除了汪藏海,也不作他想。
隻是……
吳歧看這壁畫上,汪藏海的模樣,和他在秦嶺,草木叢生的岩洞,青中帶紅的石柱上,看到的穿古代朝服、頭戴朝冠、手拿笏牌的男人,長得一模一樣。
所以……那些石柱是怎麽迴事?為什麽他當時,會在那些石柱上,看到汪藏海的樣子?
難道是汪藏海為了表明自己,和秦嶺厙國墓也有關係?還是告知後來人,曾經有個叫“汪藏海”的人,到厙國墓一遊過?這種做標記的方式,還真是特立獨行。
“少爺,這邊。”
吳歧正琢磨著,就聽娃娃臉八佾叫了他一聲。
他循聲望去,就見八佾站在他不遠的一塊石碑處。
這塊石碑整體有一人半高。其下三分之一,是一巨龜。但細看,其“龜”龍首龜身,加之身負石碑,應是“龍之九子”中的老六“贔屭”(bi xi),又稱“霸下”或“龜趺”(gui fu)。
傳說贔屭(bi xi)平生好負重,力大無窮,碑座下的龜趺(gui fu)是其遺像。
上古時代,贔屭常馱著三山五嶽,在江河湖海裏興風作浪。後來大禹治水時收服了它,它服從大禹的指揮,推山挖溝,疏遍河道,為治水作出了貢獻。洪水治服了,大禹擔心贔屭又到處撒野,便搬來頂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麵刻上贔屭治水的功績,叫贔屭馱著,沉重的石碑壓得它不能隨便行走。所以贔屭的形象,總是吃力地向前昂著頭,四隻腳拚命地撐著,掙紮著向前走,但總是移不開步。
贔屭外表和龜十分相似,但細看卻有差異。贔屭有一排牙齒,而龜類卻沒有;另外,贔屭的背甲,和龜類的背甲,甲片數目和形狀也有差異。
贔屭的形象,除了時常出現在墓葬和祠堂中,作為石碑的底座,還常用於石柱之底台及牆頭裝飾,象征著靈禽祥獸。
贔屭的使用在南北朝時期開始盛行,並在《隋書》中被正式規定為製度,一直沿用到明清。
例如唐代葬禮中,就有五品以上的官員的墓碑,使用螭首贔屭的形式。
又如故宮的排水口,用的也是贔屭的形象。它們口中有一圓形小孔,可以吐水。每逢大雨如注,三大殿台基承接的雨水,就會從贔屭口中吐出,形成“千龍吐水”的景觀。
據說乾隆皇帝,很喜歡在大雨時來到中和殿,打開門窗,欣賞“千龍吐水”的景觀,有時還會詩興大發,吟上兩句。
還有太和殿前,有一隻龍頭龜,也似贔屭。但它不馱東西,主要用來吐煙。它背部可以打開,用來放香料。等太和殿舉行大朝禮時,就負責吐煙,營造一種莊嚴肅穆的氣氛。
石碑頂部,是通常和贔屭組合出現的負屭(fu xi),別名螭虎(chi hu),是“龍生九子”中的第八子,贔屭的兄弟。
因父親是龍、母親是青龍,所以負屭是所有“龍子”中最像龍的,也是龍子裏麵血統最純正的。
但最像龍的“龍子”,卻是個妥妥的“文藝青年”,最喜歡看人寫文章。據《菽園雜記》記載:“螭虎,其形似龍,性好文采,故立於碑文上。”
再看石碑最重要的部分,也就是石碑上的碑文,曰:
長白靈氣老不死,上分天界與山河。
有如蒼龍入北山,龍頭已過餘坡陀。
我從中土遠遊來,山之麵腹皆經過。
故洲舊友非不佳,煙景獨覺天門多。
東真萬奴史封禁,地下萬古留山阿。
龍樓寶殿真靈宮,有緣自可入青門。
吳歧把碑文完完整整看了一遍,認為這石碑,應該是汪藏海所立。因為碑文的內容,和他剛才看的壁畫內容,是相互對應的。
前兩句景物描寫,暫且不去管它。吳歧仔細探究的是,碑文後四句:
碑文中的“我”,也就是汪藏海,是從“中土”(中原)來的。長白山的正麵和腹地,“我”都已經經過。
不是故土舊友不好,而是“我”覺得“煙景”還是“天門”多。東真萬奴國的曆史,已經從史書上消失,但還可以在“地下”,留存千古。
龍樓寶殿真靈宮,指的應該是“雲頂天宮”,有緣者自可進入。
看到這裏,吳歧不禁挑眉:那他和兩個夥計算不算“有緣人”?他被河水衝了一遭,隨便遇到個山縫,想進去休息一下,結果順山洞一直走,就來到別人“三年尋龍,十年定穴”都未必能找著的“真龍寶穴”了?
這運氣,說他不是“天命男主龍傲天”誰信啊?
啊不,或許他該叫“吳傲天”。
哎,俗話說得好,來都來了,都不容易,多大點事,吃啥也不能吃虧,要不……就進去看看?
這也算他吳小歧掏著了。有此奇遇,說不定等他出來,還能寫本《吳歧天宮一日遊》或《吳歧夢遊仙境》什麽的,供二叔瞻仰。
哼哼~~吳少爺也是個文化人,二叔還不趕緊過來要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