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強敵來襲
逼我去草原和親,大軍臨境你哭什麽? 作者:貪吃貓的老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群臣你看我,我看你,他們都感覺到一場前所未有的風暴即將席卷而來。
趙牧辰已經站在了道德的製高點上,這時候誰要站出來反對,那就是違背聖人言論,瞬間就會成為過街老鼠。
能站在金鑾殿上的大臣,哪一個不是人精中的人精,明顯能看出趙牧辰已經要下重手了,在這個時候自然沒有人站出來反對。
“陛下胸懷天下百姓,乃是當世聖君,臣為大盛賀,為天下百姓賀。”
戶部尚書第一個站了出來,畢竟朝堂上的爭論是他引起來的,所以必須要表明態度,哪怕是違心的,也不能被陛下抓到小辮子,不然這個戶部尚書也就到頭了。
“臣為大盛賀,為天下百姓賀。”
禮部尚書,刑部尚書也都是老油條,他們立刻就反應過來,也再次拜倒在地。
其他大臣見他們都表忠心了,自然也得跟隨他們的步伐,紛紛拜倒在地,口稱聖明。
趙牧辰隻是冷笑一聲,知道這些大臣都是違心的,真正願意支持改革的人寥寥無幾,不過既然群臣退了一步,也不能咄咄相逼,朝堂複雜,手段不能過於激進,需要徐徐圖之。
“今日朝會已畢,若無事,退朝吧。”
趙牧辰揮手,群臣散去,但朝堂上的風波卻並未散消散,而是暗潮湧動,隨時會再次爆發。
“看來朝堂上的大臣,都已經不堪重用了,需要重新換一批新鮮血液,否則大盛隻會繼續腐朽下去。”
能站在朝堂上的大臣,全部都是既得利益者,讓他們去推動改革,和自殺無異,又怎麽會真心實意的為大盛江山社稷考慮?
哪怕是口中句句不離聖人之言,也不過是做做樣子而已,實際上每個人都是自私的。
想到這裏,趙牧辰就覺得任重道遠,而且前路極為坎坷,要想實現理想頗為不易。
這時,小太監入內稟報:“陛下,兵部尚書求見。”
這才散朝不久,兵部尚書去而複返,看來是有急報,趙牧辰揮手道:“宣。”
片刻之後,兵部尚書急匆匆入內,手中拿著一封文書,文書上三隻紅色翎毛分外顯眼,這讓趙牧辰微微皺眉,此文書為紅翎信使特有,除非邊關有巨變,否則不會輕易開啟。
“陛下,禍事了,紅翎信使八百裏加急奏報,高麗人不知何故,聚集三十萬大軍,屯兵於鴨綠江畔,似乎隨時有對我大盛用兵之心。”
兵部尚書跪倒在地,將手中文書呈送上來。
趙牧辰打開文書看了幾眼,便一拳砸在桌上,怒道:“高麗這群跳梁小醜,安敢如此!”
原來正如兵部尚書所說的那樣,高麗人集結大軍三十萬,另外征發民六十萬,一起約有百萬之眾,陳兵於兩國邊界,似乎有侵略之意。
隻是趙牧辰始終沒有想通,高麗彈丸之地,百姓不過千萬,是什麽樣的誘惑,讓高麗人舉全國之力,要同大盛進行一場國戰?
“陛下,紅翎信使又一奏報,突厥人在雁門關一線,集結大軍五十萬,其中有二十萬鐵騎,在邊關蠢蠢欲動。”
這時,小太監瘋狂的跑進來,氣喘籲籲的喊道。
不等趙牧辰說話,又有太監進來奏報邊關急報:“安南國二十萬大軍,接近西南邊陲邊境,似乎有大動作。”
接著,更壞的消息又一次傳來:“啟稟陛下,八百裏加急軍情,扶桑人的船隊出現在東海,數量上千,兵馬不會少於三十萬!”
兵部尚書的臉都白了,突厥,高麗,安南和扶桑這四個國家,從不同的方向同時對大盛形成威脅,這是在他的印象裏是絕無僅有的,難道四國已經聯盟,要瓜分大盛?
情況貌似很危及,趙牧辰反而鎮定下來,說道:“立刻召兵部,戶部主事入朝商議軍情。”
軍隊征發調動是兵部的事,軍費是戶部的工作,少不了他們的參與。
很快,戶部和兵部的主事數人出現在禦書房裏。
“列為臣工,你們認為朝廷該怎麽做?”
兵部尚書想了想,說道:“陛下,臣以為這四國突然有動作,應該是勾結到了一起,若是大盛分兵,會有被各個擊破的風險,不如放棄一些領土,以空間換取時間。”
他的想法倒是和趙牧辰想得差不多,不過趙牧辰卻沒有想要放棄過領土。
戶部尚書說道:“臣以為,以戶部目前的錢糧存儲,怕是難以維持四場大戰,所以臣同意兵部尚書大人的想法,臣覺得放棄大盛半壁江山,收縮防守,就可以得到喘息的機會。”
兵部侍郎點頭說道:“兩位大人所言極是,隻要大盛守住黃河以南,以及江南賦稅之地即可,以大盛現有的兵力,固守是沒有問題的。”
戶部侍郎也持同樣的觀點:“臣剛才心算了一下,現在的錢糧,若是固守的話,倒是可以支持,或者,還可以開啟和親,至少能讓安南和高麗按兵不動,這樣大盛的壓力就減輕很多了。”
聽完幾個重臣的意見,趙牧辰冷笑一聲,說道:“難道你們忘記朕登基時說過的話了嗎,我大盛不會再和親,也不會割地賠款,你們要放棄大盛江山,這是什麽意思?”
‘陛下,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我大盛目前隻有常備軍三十萬,若是分兵四戰,兵力實在太少了,會被各個擊破,若是這三十萬都沒了,大盛江山危險了!’
兵部尚書皺眉說道,兵力不足是大盛的命門,四國舉全國之力來打,顯然是一場滅國之戰,所以一定要穩妥起見才行。
“是啊,陛下不可意氣用事,大盛的百姓雖多,可是要招募新兵,大盛的國庫已經沒有那麽多銀子了,不足以維持軍餉,這樣的士兵即便上了戰場也是烏合之眾。”
戶部尚書憂心忡忡的說道,眼下的大盛不缺人,缺的就是銀子。
趙牧辰微微一笑,說道:‘兵力和軍餉的問題,你們不用擔心,朕自有辦法籌措!’
趙牧辰已經站在了道德的製高點上,這時候誰要站出來反對,那就是違背聖人言論,瞬間就會成為過街老鼠。
能站在金鑾殿上的大臣,哪一個不是人精中的人精,明顯能看出趙牧辰已經要下重手了,在這個時候自然沒有人站出來反對。
“陛下胸懷天下百姓,乃是當世聖君,臣為大盛賀,為天下百姓賀。”
戶部尚書第一個站了出來,畢竟朝堂上的爭論是他引起來的,所以必須要表明態度,哪怕是違心的,也不能被陛下抓到小辮子,不然這個戶部尚書也就到頭了。
“臣為大盛賀,為天下百姓賀。”
禮部尚書,刑部尚書也都是老油條,他們立刻就反應過來,也再次拜倒在地。
其他大臣見他們都表忠心了,自然也得跟隨他們的步伐,紛紛拜倒在地,口稱聖明。
趙牧辰隻是冷笑一聲,知道這些大臣都是違心的,真正願意支持改革的人寥寥無幾,不過既然群臣退了一步,也不能咄咄相逼,朝堂複雜,手段不能過於激進,需要徐徐圖之。
“今日朝會已畢,若無事,退朝吧。”
趙牧辰揮手,群臣散去,但朝堂上的風波卻並未散消散,而是暗潮湧動,隨時會再次爆發。
“看來朝堂上的大臣,都已經不堪重用了,需要重新換一批新鮮血液,否則大盛隻會繼續腐朽下去。”
能站在朝堂上的大臣,全部都是既得利益者,讓他們去推動改革,和自殺無異,又怎麽會真心實意的為大盛江山社稷考慮?
哪怕是口中句句不離聖人之言,也不過是做做樣子而已,實際上每個人都是自私的。
想到這裏,趙牧辰就覺得任重道遠,而且前路極為坎坷,要想實現理想頗為不易。
這時,小太監入內稟報:“陛下,兵部尚書求見。”
這才散朝不久,兵部尚書去而複返,看來是有急報,趙牧辰揮手道:“宣。”
片刻之後,兵部尚書急匆匆入內,手中拿著一封文書,文書上三隻紅色翎毛分外顯眼,這讓趙牧辰微微皺眉,此文書為紅翎信使特有,除非邊關有巨變,否則不會輕易開啟。
“陛下,禍事了,紅翎信使八百裏加急奏報,高麗人不知何故,聚集三十萬大軍,屯兵於鴨綠江畔,似乎隨時有對我大盛用兵之心。”
兵部尚書跪倒在地,將手中文書呈送上來。
趙牧辰打開文書看了幾眼,便一拳砸在桌上,怒道:“高麗這群跳梁小醜,安敢如此!”
原來正如兵部尚書所說的那樣,高麗人集結大軍三十萬,另外征發民六十萬,一起約有百萬之眾,陳兵於兩國邊界,似乎有侵略之意。
隻是趙牧辰始終沒有想通,高麗彈丸之地,百姓不過千萬,是什麽樣的誘惑,讓高麗人舉全國之力,要同大盛進行一場國戰?
“陛下,紅翎信使又一奏報,突厥人在雁門關一線,集結大軍五十萬,其中有二十萬鐵騎,在邊關蠢蠢欲動。”
這時,小太監瘋狂的跑進來,氣喘籲籲的喊道。
不等趙牧辰說話,又有太監進來奏報邊關急報:“安南國二十萬大軍,接近西南邊陲邊境,似乎有大動作。”
接著,更壞的消息又一次傳來:“啟稟陛下,八百裏加急軍情,扶桑人的船隊出現在東海,數量上千,兵馬不會少於三十萬!”
兵部尚書的臉都白了,突厥,高麗,安南和扶桑這四個國家,從不同的方向同時對大盛形成威脅,這是在他的印象裏是絕無僅有的,難道四國已經聯盟,要瓜分大盛?
情況貌似很危及,趙牧辰反而鎮定下來,說道:“立刻召兵部,戶部主事入朝商議軍情。”
軍隊征發調動是兵部的事,軍費是戶部的工作,少不了他們的參與。
很快,戶部和兵部的主事數人出現在禦書房裏。
“列為臣工,你們認為朝廷該怎麽做?”
兵部尚書想了想,說道:“陛下,臣以為這四國突然有動作,應該是勾結到了一起,若是大盛分兵,會有被各個擊破的風險,不如放棄一些領土,以空間換取時間。”
他的想法倒是和趙牧辰想得差不多,不過趙牧辰卻沒有想要放棄過領土。
戶部尚書說道:“臣以為,以戶部目前的錢糧存儲,怕是難以維持四場大戰,所以臣同意兵部尚書大人的想法,臣覺得放棄大盛半壁江山,收縮防守,就可以得到喘息的機會。”
兵部侍郎點頭說道:“兩位大人所言極是,隻要大盛守住黃河以南,以及江南賦稅之地即可,以大盛現有的兵力,固守是沒有問題的。”
戶部侍郎也持同樣的觀點:“臣剛才心算了一下,現在的錢糧,若是固守的話,倒是可以支持,或者,還可以開啟和親,至少能讓安南和高麗按兵不動,這樣大盛的壓力就減輕很多了。”
聽完幾個重臣的意見,趙牧辰冷笑一聲,說道:“難道你們忘記朕登基時說過的話了嗎,我大盛不會再和親,也不會割地賠款,你們要放棄大盛江山,這是什麽意思?”
‘陛下,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我大盛目前隻有常備軍三十萬,若是分兵四戰,兵力實在太少了,會被各個擊破,若是這三十萬都沒了,大盛江山危險了!’
兵部尚書皺眉說道,兵力不足是大盛的命門,四國舉全國之力來打,顯然是一場滅國之戰,所以一定要穩妥起見才行。
“是啊,陛下不可意氣用事,大盛的百姓雖多,可是要招募新兵,大盛的國庫已經沒有那麽多銀子了,不足以維持軍餉,這樣的士兵即便上了戰場也是烏合之眾。”
戶部尚書憂心忡忡的說道,眼下的大盛不缺人,缺的就是銀子。
趙牧辰微微一笑,說道:‘兵力和軍餉的問題,你們不用擔心,朕自有辦法籌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