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愛戴
修什麽仙?我忙著養爹呢! 作者:十二月的小雪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再次與陸堅會麵時,蕭亦山做出了一個決定。
如果陸堅接近自己是別有目的,蕭亦山的這個決定,有可能導致他計劃的最後一環失敗。
而如果計劃成功,那麽,蕭亦山便可打消對陸堅的所有疑慮。
兩人商定之後,蕭亦山策馬趕迴西集鎮,而陸堅則去往了帝京另外一個地方。
到了西集鎮,蕭亦山看到,在京巡衛與曲曜縣衙門合力之下,鎮上的五萬百姓,被安排的還算妥當。
在皇帝的聖旨中,已經清楚注明,西集鎮內所有房屋都會推到重建。
家宅但凡推倒,朝廷重修後,便會對其增加兩成的住宅麵積。
臨街的商鋪依舊臨街,熱鬧的地段老板,也可在重建後優先挑選商鋪。
最重要,也是關係到重建是否能夠順利進行的一條是:
西集鎮內所有的住戶,沒人都可以得到十兩白銀。
這個數字頗為驚人,以至於好些百姓都不敢相信朝廷真的會掏出這麽多錢。
不過,朝廷也早已核算完,用作安撫百姓的這五十萬兩銀子,之後通過正常的賦稅,半年不到便能收得迴來。
西集鎮這樣的地方,隻要不出什麽大問題,人流必定是絡繹不絕。
過去因為鎮子裏各種簡陋條件,西集鎮還失去了不少商機,重建後,按照朝廷估計,這裏的人口有可能增加到八萬,甚至十萬。
而蕭亦山給他爹的營建圖,戶部和工部也都看過。
朝廷裏也是有能人的,他們看完蕭清遠遞上來的設計圖,全都拍手叫好。
好些官員早些年,便想按照類似的方法對帝京進行改建。
無奈這地方是皇城,小修小改或許還有可能,可要推倒重來,那簡直是白日做夢。
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弄不好,影響的不僅是帝都環境,甚至還有可能壞了王氣。
而西集鎮就不同了,別說推倒重修,就算是把它給抹了,對帝京也沒什麽影響。
而蕭清遠提交的設計圖,又給了好些個工部建院大臣們施展手腳的機會。
他們實質的增加或減少了一些東西,也拿出各自看家的本事,準備將西集鎮打造成一個典範。
如果能夠順利,那麽,工部多年來,試圖改造帝京的打算,也就並非絕對沒有可能。
當然,這也就是現在的皇帝是隆景,心思活絡,對各方麵都有著雄心壯誌。
要換成他爺爺,或者他曾祖父那樣的暴脾氣,工部官員隻要敢提這樣的意見,什麽時候奏疏送上去,什麽時候腦袋就搬家。
總之,營建還沒開始,好些工部官員們都已經跑了過來。
他們本來是想找蕭清遠蕭縣令商議各種細節,然而一見麵,蕭清遠卻將這些事情都推到了他二子蕭亦山身上。
而蕭清遠則不知為何,特別關注百姓遷移的事項。
“哎呀,沒看出來,這蕭縣令如此體恤百姓。”
“是啊,我還以為他就是想從工程裏撈錢來著,竟沒想到,蕭縣令對百姓關懷備至。”
“不行,這事咱得寫成折子,上報給陛下,一來告訴陛下,蕭縣令靠譜,二來,蕭縣令受陛下誇獎,那不也等於我們工部受陛下表彰嗎?”
“嗯,所言甚是。”
工部這些年在帝京周圍沒拿到什麽大工程,反倒是其他州府建設興旺。
能不能賺錢是一迴事,再這麽下去,工部建院的這些官員,也就都沒必要再待在帝京了。
無處施展報複啊。
任由張首輔再能算計,他也沒想到,這群工部建院的官員,會不由自主的跟蕭清遠站在一起。
也正是從這裏開始,朝廷中,一股全新的勢力開始萌芽。
蕭亦山見到幾位建院官員,表現得彬彬有禮。
以伍士傑伍大人為首的這些建院官員,官職雖然不高,但一個個在建築上卻都有真才實學。
而這些人一開始,全都拿蕭亦山當成紈絝子弟,營建的事情沒怎麽跟他說,倒是提到了不少詩詞方麵的事情。
現如今,蕭亦山在帝京,也算是一位名人。
但口碑卻是兩極分化。
《遊帝江贈楊公》傳開後,有人盛讚他乃曠世奇才。
但也有人對那半闕詞很感興趣,可對蕭亦山卻十分鄙夷。
這裏頭更多的其實就是妒忌。
在帝京,有很多沒有儒道修為的文人,也是靠著賣弄文采為生,《遊帝江贈楊公》火了以後,他們的生意其實也跟著水漲船高。
但這些人多半都有一個特點,那便是貶他抬己。
你蕭亦山越出名,我就越踩,這樣不就顯得我更厲害嗎?
因此,除了在個別親曆者眼中,其實蕭亦山眼下也沒什麽大好名氣。
隻不過,這是在《贈念慈》還未流傳開的前提下。
然而眼下,建院伍大人與蕭亦山聊著聊著,忽然發現,這個年輕人對建造之事似乎頗有研究。
與之交談起各種細節,蕭亦山竟然對答如流,並還會提出很多新穎的看法。
漸漸的,伍大人開始明白,那張設計圖很可能就是出自於蕭亦山之手。
而另一邊,安置百姓的地方也早已選好。
就在距離西集鎮不到三裏的一處低窪平地之中。
朝廷增加房屋麵積,百姓開心。
朝廷按原址擴建街道,商戶開心。
朝廷發銀子,包夥食,所有人全都開心。
事情也跟蕭亦山之前預料的一樣,隻要沒有地頭蛇添亂,沒有人會傻得要來跟朝廷作對。
盡管距離很短,此刻,老爹蕭清遠對百姓遷移也表現得非常謹慎。
他生怕突然就爆發什麽衝突,近乎一個一個點算著人數。
搭建棚屋的時候,他也親自來到百姓之間,為的就是要用自己的官威,鎮住眼下場麵,讓那五名欽犯不敢輕易動手。
然而在百姓看來,蕭大人這樣的行為,簡直就是帝國好官之典範。
天氣逐漸寒冷,蕭大人卻滿頭大汗。
百姓們每往前挪動一段距離,蕭大人都一臉緊張,有老人摔倒了他立刻上前去扶,有孩子走丟了,蕭大人自己抱起來,立刻安排屬下們尋找其父母。
在封建時代,老百姓更加懂得一個好官意味著什麽。
半日時間,蕭清遠便已經收獲西集鎮全體百姓愛戴。
如果陸堅接近自己是別有目的,蕭亦山的這個決定,有可能導致他計劃的最後一環失敗。
而如果計劃成功,那麽,蕭亦山便可打消對陸堅的所有疑慮。
兩人商定之後,蕭亦山策馬趕迴西集鎮,而陸堅則去往了帝京另外一個地方。
到了西集鎮,蕭亦山看到,在京巡衛與曲曜縣衙門合力之下,鎮上的五萬百姓,被安排的還算妥當。
在皇帝的聖旨中,已經清楚注明,西集鎮內所有房屋都會推到重建。
家宅但凡推倒,朝廷重修後,便會對其增加兩成的住宅麵積。
臨街的商鋪依舊臨街,熱鬧的地段老板,也可在重建後優先挑選商鋪。
最重要,也是關係到重建是否能夠順利進行的一條是:
西集鎮內所有的住戶,沒人都可以得到十兩白銀。
這個數字頗為驚人,以至於好些百姓都不敢相信朝廷真的會掏出這麽多錢。
不過,朝廷也早已核算完,用作安撫百姓的這五十萬兩銀子,之後通過正常的賦稅,半年不到便能收得迴來。
西集鎮這樣的地方,隻要不出什麽大問題,人流必定是絡繹不絕。
過去因為鎮子裏各種簡陋條件,西集鎮還失去了不少商機,重建後,按照朝廷估計,這裏的人口有可能增加到八萬,甚至十萬。
而蕭亦山給他爹的營建圖,戶部和工部也都看過。
朝廷裏也是有能人的,他們看完蕭清遠遞上來的設計圖,全都拍手叫好。
好些官員早些年,便想按照類似的方法對帝京進行改建。
無奈這地方是皇城,小修小改或許還有可能,可要推倒重來,那簡直是白日做夢。
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弄不好,影響的不僅是帝都環境,甚至還有可能壞了王氣。
而西集鎮就不同了,別說推倒重修,就算是把它給抹了,對帝京也沒什麽影響。
而蕭清遠提交的設計圖,又給了好些個工部建院大臣們施展手腳的機會。
他們實質的增加或減少了一些東西,也拿出各自看家的本事,準備將西集鎮打造成一個典範。
如果能夠順利,那麽,工部多年來,試圖改造帝京的打算,也就並非絕對沒有可能。
當然,這也就是現在的皇帝是隆景,心思活絡,對各方麵都有著雄心壯誌。
要換成他爺爺,或者他曾祖父那樣的暴脾氣,工部官員隻要敢提這樣的意見,什麽時候奏疏送上去,什麽時候腦袋就搬家。
總之,營建還沒開始,好些工部官員們都已經跑了過來。
他們本來是想找蕭清遠蕭縣令商議各種細節,然而一見麵,蕭清遠卻將這些事情都推到了他二子蕭亦山身上。
而蕭清遠則不知為何,特別關注百姓遷移的事項。
“哎呀,沒看出來,這蕭縣令如此體恤百姓。”
“是啊,我還以為他就是想從工程裏撈錢來著,竟沒想到,蕭縣令對百姓關懷備至。”
“不行,這事咱得寫成折子,上報給陛下,一來告訴陛下,蕭縣令靠譜,二來,蕭縣令受陛下誇獎,那不也等於我們工部受陛下表彰嗎?”
“嗯,所言甚是。”
工部這些年在帝京周圍沒拿到什麽大工程,反倒是其他州府建設興旺。
能不能賺錢是一迴事,再這麽下去,工部建院的這些官員,也就都沒必要再待在帝京了。
無處施展報複啊。
任由張首輔再能算計,他也沒想到,這群工部建院的官員,會不由自主的跟蕭清遠站在一起。
也正是從這裏開始,朝廷中,一股全新的勢力開始萌芽。
蕭亦山見到幾位建院官員,表現得彬彬有禮。
以伍士傑伍大人為首的這些建院官員,官職雖然不高,但一個個在建築上卻都有真才實學。
而這些人一開始,全都拿蕭亦山當成紈絝子弟,營建的事情沒怎麽跟他說,倒是提到了不少詩詞方麵的事情。
現如今,蕭亦山在帝京,也算是一位名人。
但口碑卻是兩極分化。
《遊帝江贈楊公》傳開後,有人盛讚他乃曠世奇才。
但也有人對那半闕詞很感興趣,可對蕭亦山卻十分鄙夷。
這裏頭更多的其實就是妒忌。
在帝京,有很多沒有儒道修為的文人,也是靠著賣弄文采為生,《遊帝江贈楊公》火了以後,他們的生意其實也跟著水漲船高。
但這些人多半都有一個特點,那便是貶他抬己。
你蕭亦山越出名,我就越踩,這樣不就顯得我更厲害嗎?
因此,除了在個別親曆者眼中,其實蕭亦山眼下也沒什麽大好名氣。
隻不過,這是在《贈念慈》還未流傳開的前提下。
然而眼下,建院伍大人與蕭亦山聊著聊著,忽然發現,這個年輕人對建造之事似乎頗有研究。
與之交談起各種細節,蕭亦山竟然對答如流,並還會提出很多新穎的看法。
漸漸的,伍大人開始明白,那張設計圖很可能就是出自於蕭亦山之手。
而另一邊,安置百姓的地方也早已選好。
就在距離西集鎮不到三裏的一處低窪平地之中。
朝廷增加房屋麵積,百姓開心。
朝廷按原址擴建街道,商戶開心。
朝廷發銀子,包夥食,所有人全都開心。
事情也跟蕭亦山之前預料的一樣,隻要沒有地頭蛇添亂,沒有人會傻得要來跟朝廷作對。
盡管距離很短,此刻,老爹蕭清遠對百姓遷移也表現得非常謹慎。
他生怕突然就爆發什麽衝突,近乎一個一個點算著人數。
搭建棚屋的時候,他也親自來到百姓之間,為的就是要用自己的官威,鎮住眼下場麵,讓那五名欽犯不敢輕易動手。
然而在百姓看來,蕭大人這樣的行為,簡直就是帝國好官之典範。
天氣逐漸寒冷,蕭大人卻滿頭大汗。
百姓們每往前挪動一段距離,蕭大人都一臉緊張,有老人摔倒了他立刻上前去扶,有孩子走丟了,蕭大人自己抱起來,立刻安排屬下們尋找其父母。
在封建時代,老百姓更加懂得一個好官意味著什麽。
半日時間,蕭清遠便已經收獲西集鎮全體百姓愛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