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另一件怪事
大慶:皇子的截胡人生 作者:自然之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就這樣,日子過得平靜無波。
眼見臨近過年,老黃終於帶著甄平一起迴來了,並帶迴了一封黎綱的信。
信中黎綱表示,會按照李承淵的指示行動,把力量轉向邊境並暗中調查史家鎮。
李承淵直接安排甄平去找萬三千,在甄平護航下,相信萬三千可以更快地發揮作用。
老黃迴來當晚,李承淵又隨老黃出訪一次,去到了工部侍郎周書翰的府上。
早前李承淵在係統幫助下得到了一份有關周書翰貪汙罪行的機密情報,這份證據詳細記錄了周書翰任職幾年來貪汙數十萬兩銀子的事實。
李承淵深知此機會難得,當即便拿出罪證。
周書翰看後立即決定投靠李承淵,加入了其陣營。
至此,朝中的六部中已有兩位侍郎聽命於他,算是為李承淵建立了一定的基礎。
慶國迎來了慶曆四年的春節,此時李承淵已是十九歲,而書中本該描述他在這一年隻有十六歲,實際卻已是成年。
同樣地,範閑也是十九歲,很快將啟程赴京!
除夕之夜,李承淵在宮中度過,參加慶帝舉辦的家宴。
盡管並不愉悅,他還是熬到了半夜才返迴王府。
由於是首次共同迎新年,紅薯特別組織了一個熱鬧的晚會,大家都餓等至深夜,直到李承淵歸來才開席。
從晚上直慶祝到天亮,大家最終累垮沉睡。
正月初一午時,李承淵才慢悠悠醒來,卻發現幾名女子還躺在床上。
昨晚混亂歡樂的記憶尚模糊不清,隻知很開心。
新的一年,京都依舊繁花似錦,然而朝廷內部卻依然沉悶。
正月十五剛過,鑒察院長陳萍萍突然宣布迴鄉探親的消息震驚眾人。
唯有李承淵了解,陳萍萍返鄉實乃慶帝之意——趁他離開之際將範閑帶入京都,並讓其在鑒察院展露鋒芒。
不出幾日,慶帝果真下旨將郡主林婉兒賜婚給戶部侍郎範建所養澹州之私生子,即範閑。
此消息傳開後掀起一片嘩然,民眾難以理解慶帝此意;但唯獨李承淵明白且興奮異常——經過數月籌劃,他的愚弟即將入京,這標誌著一切即將發生巨大變局。
得知這一消息後,李承淵抱起青鳥暢快洗了個鴛鴦浴以示慶賀。
這一切等待已久的新篇章終於拉開序幕。
等範閑進京之後,一切都將截然不同。
到那時,整個京都都會為之沸騰。
範閑將宛如孫猴子鬧天宮一般席卷京都,而他則化身為暗中行事的二郎神楊戩,悄無聲息地摘取勝利果實。
他們兄弟二人一明一暗配合無間,就連李承淵也想不明白,慶帝究竟憑借什麽能與他們抗衡。
慶曆四年春,滕梓荊在澹州港假死,範閑以私生子的身份入京都。
這天,晴空萬裏,春意盎然。
在京都城門外,王啟年來迴踱步,顯露出不安的情緒。
事實上,在年後的這段日子裏,他的生活原本過得頗為愜意。
自從秘密投靠了李承淵,王啟年便經常趁著夜色潛入禮郡王府。
剛開始,王啟年本無意與李承淵有過多糾葛,即便對方慷慨大方每月給予豐厚的銀兩。
但他心裏清楚,錢並非可以隨意收受,得衡量輕重。
然而那晚經曆桑文事件後,王啟年對李承淵的印象大為改觀,並對這位公子充滿了好奇,迫切地想要深入了解他究竟是個怎樣的人。
再加上,女兒霸霸對王府的點心情有獨鍾,每次王啟年夜晚造訪時都會帶迴些美食供她享用。
即使偶爾遇不上李承淵,連紅薯也會準備一些美味讓他帶迴家,這一切都是按照三殿下的特意安排。
麵對這些體貼的做法,王啟年內心充滿欣慰和感激。
長期交往使他逐漸意識到,李承淵對待下人誠懇友善,與其他驕橫跋扈的皇子們截然不同,他為人親和且重視情義。
王啟年時常陪老黃喝酒,了解到府中的許多溫暖趣聞。
例如,李承淵曾叮囑用府上銀兩為傷及的雜役療傷,還特批帶薪休假直至康複;又如他規定管事不可在飯前說教,以免妨礙大家享用美食——這番話據說是出自三殿下之口。
如此種種小事,足以彰顯其品行優良。
在那個年代,不少權貴視奴仆為草芥,而李承淵卻將其視為家人般的存在。
因此在王啟年的認知裏,除了稍微沾染一點貪圖女色的毛病之外,幾乎沒有其他缺點。
對於這點瑕疵,他毫不介意,因為當時的風氣就是三妻四妾成常態,他自己要不是家中妻子太過強勢,恐怕早就迎娶侍妾了。
正是這些因緣際會,王啟年對李承淵越發敬佩,並數次萌發投效之意。
隻是礙於自身顧慮未能如願。
不僅牽掛著家人的安危難以脫身,更難的是,他背負著院長陳萍萍的再造之恩,無論如何不能背叛恩師,也不願放棄鑒察院的工作。
若徹底歸附三殿下,則需脫離監查機構,可這對任何皇子而言都不可能跨越慶帝定下的規矩底線。
幸運的是,李承淵表示理解。
於是乎,雙方重新定義了他們的關係——王啟年將成為一個隱秘門客,在不泄露彼此關聯的情況下繼續服務於兩頭:既可在鑒察院盡力輔助陳院長,同時也能成為三殿下背後的支持者。
如此一來,王啟年仿佛獲得了皇帝欽命般可以在兩者之間遊走。
如今他雖然身處夾縫之中,但亦感到了從未有過的自由選擇與忠誠兼顧之道。
如此這般,他既能夠效忠三殿下,又不會背棄陳院長的好意,還能拿到雙倍薪水,王啟年豈有不開心的道理?
可是這兩天,王啟年的神情有些沉悶。
原因是他那已返迴故鄉的院長陳萍萍突然來信,要求他今後留在新到京的範家公子身邊,為其辦事!
這實際上意味著要把王啟年當作範閑的門客!這讓他十分煩惱!
自古道一仆不事二主!如果轉投範閑,他有何顏麵去見三殿下?
更何況,他霸占過多少殿下家裏的點心,連自己也數不清了。
在這個時候離開三殿下,王啟年覺得自己實在說不過去!
然而命令不得不聽,所以,即使心裏一百個不情願,他還是來城門迎接範閑。
至於三殿下那邊,大不了今晚前去找殿下請罪,隻要殿下降罪留他性命,即便被罰銀子他也甘願認罰!
吱呀!
王啟年正在發愁思索,卻被馬車隊的聲響打斷,抬頭一看,不由心頭一緊。
隻看見一群身披紅袍的侍衛,跨騎高頭大馬,簇擁著幾輛豪華車輛緩緩前進。
王啟年來之前特意打聽過今天京都城沒什麽貴賓入京。
因此不出所料,這陣仗必然是那位從澹州過來的私生子範閑。
不過,他想不通為何迎接私生子卻有此等排場?
似乎連迎親生兒子也不過如此吧?他的心裏滿是疑問。
不知道這個範家少爺脾氣如何,若是特別難伺候,他甚至願意找陳院長哭著求放過這次安排。
最好,這位範家少爺能主動瞧不上他!
眼見迎接範閑的車隊逐漸靠近城門,王啟年眼珠一轉,在衣兜中掏出一張破紙,臉上浮出奸商般的笑容。
這是他自己繪的一張根本沒用處的京都地圖,不知多少進京的世家子弟就因為這東西上了當。
畢竟說到賺銀子坑人的手段,王啟年可算得上是個中好手!
碰巧遇見這位新來的少爺,於是他打算故伎重施,讓對方恨上自己,並順便試探他的品性與智商。
“稍等一下!”
打定主意後,王啟年走到範閑馬車跟前站住了腳步,舉手攔下馬車。
此時,京都太子府裏,李承淵與太子一同品茶。
這次邀請顯然出於對即將抵達京城的範閑的關注。
否則李承淵寧願和桑文呆在家裏也不會赴約!
“唉呀。” 李承淵哈欠不斷地迴答:“昨天熬夜跟家仆玩牌去了,剛剛合眼沒多久便被你派人叫起來。”
兄弟之間的關係親厚使他們稱對方為大哥、小弟。
聽到這些話,太子笑道,“三弟的生活真是夠放縱啊!”
“羨慕嗎?”李承淵反問道:“這可是要頂住皇帝大人雷霆之怒換來的!你要承受得了陛下生氣的話,隨時加入我!”
太子連忙擺手,“免了免了,我還是謹慎些!”
他其實暗自感歎,內心也相當羨慕起李承淵自由灑脫的日子。
整日在刀尖上行走的日子確實讓人壓抑。
而李承淵每天無所不至、無拘無束的狀態,他很難理解對方是怎麽保持這種狀態還在爭鬥帝位的繼承權的。
有時候他也會琢磨,李承淵是真的完全放棄了這場爭儲之戰,還是要在幕後隱藏些什麽?
看起來整天逍遙自在,不與朝臣結盟,不參與朝廷政治活動的樣子,確實難以令人將他與儲君之位聯係起來。
但另一方麵,若斷言他完全放棄了競爭,這又是另一件怪事。
李承淵如今作為慶國的頂級才子和未來的文化希望,他的聲望使他在想要爭奪太子之位時幾乎可以順理成章地獲得支持。
眼見臨近過年,老黃終於帶著甄平一起迴來了,並帶迴了一封黎綱的信。
信中黎綱表示,會按照李承淵的指示行動,把力量轉向邊境並暗中調查史家鎮。
李承淵直接安排甄平去找萬三千,在甄平護航下,相信萬三千可以更快地發揮作用。
老黃迴來當晚,李承淵又隨老黃出訪一次,去到了工部侍郎周書翰的府上。
早前李承淵在係統幫助下得到了一份有關周書翰貪汙罪行的機密情報,這份證據詳細記錄了周書翰任職幾年來貪汙數十萬兩銀子的事實。
李承淵深知此機會難得,當即便拿出罪證。
周書翰看後立即決定投靠李承淵,加入了其陣營。
至此,朝中的六部中已有兩位侍郎聽命於他,算是為李承淵建立了一定的基礎。
慶國迎來了慶曆四年的春節,此時李承淵已是十九歲,而書中本該描述他在這一年隻有十六歲,實際卻已是成年。
同樣地,範閑也是十九歲,很快將啟程赴京!
除夕之夜,李承淵在宮中度過,參加慶帝舉辦的家宴。
盡管並不愉悅,他還是熬到了半夜才返迴王府。
由於是首次共同迎新年,紅薯特別組織了一個熱鬧的晚會,大家都餓等至深夜,直到李承淵歸來才開席。
從晚上直慶祝到天亮,大家最終累垮沉睡。
正月初一午時,李承淵才慢悠悠醒來,卻發現幾名女子還躺在床上。
昨晚混亂歡樂的記憶尚模糊不清,隻知很開心。
新的一年,京都依舊繁花似錦,然而朝廷內部卻依然沉悶。
正月十五剛過,鑒察院長陳萍萍突然宣布迴鄉探親的消息震驚眾人。
唯有李承淵了解,陳萍萍返鄉實乃慶帝之意——趁他離開之際將範閑帶入京都,並讓其在鑒察院展露鋒芒。
不出幾日,慶帝果真下旨將郡主林婉兒賜婚給戶部侍郎範建所養澹州之私生子,即範閑。
此消息傳開後掀起一片嘩然,民眾難以理解慶帝此意;但唯獨李承淵明白且興奮異常——經過數月籌劃,他的愚弟即將入京,這標誌著一切即將發生巨大變局。
得知這一消息後,李承淵抱起青鳥暢快洗了個鴛鴦浴以示慶賀。
這一切等待已久的新篇章終於拉開序幕。
等範閑進京之後,一切都將截然不同。
到那時,整個京都都會為之沸騰。
範閑將宛如孫猴子鬧天宮一般席卷京都,而他則化身為暗中行事的二郎神楊戩,悄無聲息地摘取勝利果實。
他們兄弟二人一明一暗配合無間,就連李承淵也想不明白,慶帝究竟憑借什麽能與他們抗衡。
慶曆四年春,滕梓荊在澹州港假死,範閑以私生子的身份入京都。
這天,晴空萬裏,春意盎然。
在京都城門外,王啟年來迴踱步,顯露出不安的情緒。
事實上,在年後的這段日子裏,他的生活原本過得頗為愜意。
自從秘密投靠了李承淵,王啟年便經常趁著夜色潛入禮郡王府。
剛開始,王啟年本無意與李承淵有過多糾葛,即便對方慷慨大方每月給予豐厚的銀兩。
但他心裏清楚,錢並非可以隨意收受,得衡量輕重。
然而那晚經曆桑文事件後,王啟年對李承淵的印象大為改觀,並對這位公子充滿了好奇,迫切地想要深入了解他究竟是個怎樣的人。
再加上,女兒霸霸對王府的點心情有獨鍾,每次王啟年夜晚造訪時都會帶迴些美食供她享用。
即使偶爾遇不上李承淵,連紅薯也會準備一些美味讓他帶迴家,這一切都是按照三殿下的特意安排。
麵對這些體貼的做法,王啟年內心充滿欣慰和感激。
長期交往使他逐漸意識到,李承淵對待下人誠懇友善,與其他驕橫跋扈的皇子們截然不同,他為人親和且重視情義。
王啟年時常陪老黃喝酒,了解到府中的許多溫暖趣聞。
例如,李承淵曾叮囑用府上銀兩為傷及的雜役療傷,還特批帶薪休假直至康複;又如他規定管事不可在飯前說教,以免妨礙大家享用美食——這番話據說是出自三殿下之口。
如此種種小事,足以彰顯其品行優良。
在那個年代,不少權貴視奴仆為草芥,而李承淵卻將其視為家人般的存在。
因此在王啟年的認知裏,除了稍微沾染一點貪圖女色的毛病之外,幾乎沒有其他缺點。
對於這點瑕疵,他毫不介意,因為當時的風氣就是三妻四妾成常態,他自己要不是家中妻子太過強勢,恐怕早就迎娶侍妾了。
正是這些因緣際會,王啟年對李承淵越發敬佩,並數次萌發投效之意。
隻是礙於自身顧慮未能如願。
不僅牽掛著家人的安危難以脫身,更難的是,他背負著院長陳萍萍的再造之恩,無論如何不能背叛恩師,也不願放棄鑒察院的工作。
若徹底歸附三殿下,則需脫離監查機構,可這對任何皇子而言都不可能跨越慶帝定下的規矩底線。
幸運的是,李承淵表示理解。
於是乎,雙方重新定義了他們的關係——王啟年將成為一個隱秘門客,在不泄露彼此關聯的情況下繼續服務於兩頭:既可在鑒察院盡力輔助陳院長,同時也能成為三殿下背後的支持者。
如此一來,王啟年仿佛獲得了皇帝欽命般可以在兩者之間遊走。
如今他雖然身處夾縫之中,但亦感到了從未有過的自由選擇與忠誠兼顧之道。
如此這般,他既能夠效忠三殿下,又不會背棄陳院長的好意,還能拿到雙倍薪水,王啟年豈有不開心的道理?
可是這兩天,王啟年的神情有些沉悶。
原因是他那已返迴故鄉的院長陳萍萍突然來信,要求他今後留在新到京的範家公子身邊,為其辦事!
這實際上意味著要把王啟年當作範閑的門客!這讓他十分煩惱!
自古道一仆不事二主!如果轉投範閑,他有何顏麵去見三殿下?
更何況,他霸占過多少殿下家裏的點心,連自己也數不清了。
在這個時候離開三殿下,王啟年覺得自己實在說不過去!
然而命令不得不聽,所以,即使心裏一百個不情願,他還是來城門迎接範閑。
至於三殿下那邊,大不了今晚前去找殿下請罪,隻要殿下降罪留他性命,即便被罰銀子他也甘願認罰!
吱呀!
王啟年正在發愁思索,卻被馬車隊的聲響打斷,抬頭一看,不由心頭一緊。
隻看見一群身披紅袍的侍衛,跨騎高頭大馬,簇擁著幾輛豪華車輛緩緩前進。
王啟年來之前特意打聽過今天京都城沒什麽貴賓入京。
因此不出所料,這陣仗必然是那位從澹州過來的私生子範閑。
不過,他想不通為何迎接私生子卻有此等排場?
似乎連迎親生兒子也不過如此吧?他的心裏滿是疑問。
不知道這個範家少爺脾氣如何,若是特別難伺候,他甚至願意找陳院長哭著求放過這次安排。
最好,這位範家少爺能主動瞧不上他!
眼見迎接範閑的車隊逐漸靠近城門,王啟年眼珠一轉,在衣兜中掏出一張破紙,臉上浮出奸商般的笑容。
這是他自己繪的一張根本沒用處的京都地圖,不知多少進京的世家子弟就因為這東西上了當。
畢竟說到賺銀子坑人的手段,王啟年可算得上是個中好手!
碰巧遇見這位新來的少爺,於是他打算故伎重施,讓對方恨上自己,並順便試探他的品性與智商。
“稍等一下!”
打定主意後,王啟年走到範閑馬車跟前站住了腳步,舉手攔下馬車。
此時,京都太子府裏,李承淵與太子一同品茶。
這次邀請顯然出於對即將抵達京城的範閑的關注。
否則李承淵寧願和桑文呆在家裏也不會赴約!
“唉呀。” 李承淵哈欠不斷地迴答:“昨天熬夜跟家仆玩牌去了,剛剛合眼沒多久便被你派人叫起來。”
兄弟之間的關係親厚使他們稱對方為大哥、小弟。
聽到這些話,太子笑道,“三弟的生活真是夠放縱啊!”
“羨慕嗎?”李承淵反問道:“這可是要頂住皇帝大人雷霆之怒換來的!你要承受得了陛下生氣的話,隨時加入我!”
太子連忙擺手,“免了免了,我還是謹慎些!”
他其實暗自感歎,內心也相當羨慕起李承淵自由灑脫的日子。
整日在刀尖上行走的日子確實讓人壓抑。
而李承淵每天無所不至、無拘無束的狀態,他很難理解對方是怎麽保持這種狀態還在爭鬥帝位的繼承權的。
有時候他也會琢磨,李承淵是真的完全放棄了這場爭儲之戰,還是要在幕後隱藏些什麽?
看起來整天逍遙自在,不與朝臣結盟,不參與朝廷政治活動的樣子,確實難以令人將他與儲君之位聯係起來。
但另一方麵,若斷言他完全放棄了競爭,這又是另一件怪事。
李承淵如今作為慶國的頂級才子和未來的文化希望,他的聲望使他在想要爭奪太子之位時幾乎可以順理成章地獲得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