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是大唐開元神武皇帝(唐玄宗生前的尊稱)開元十三年十月(公元725年),神武皇帝李隆基自東都洛陽出發,前往泰山封禪,大唐前一個前往泰山封禪的是神武皇帝李隆基的祖父,大唐的第三位皇帝——李治。
如今的神武皇帝,他也有底氣前往泰山封禪,因為自神武皇帝即位以來的這十三年裏,其重用賢能之臣姚崇、宋璟等,改革官場,整頓吏治,徹底的扭轉了武則天退位後政局動蕩的場麵;這十三年裏,他敗吐蕃,斬殺突厥可汗,平安南等等,開疆辟土,讓四海臣服;這十三年裏,他勵精圖治,鼓勵耕種,繁榮商業,包容各族,讓長安城成為世界上最發達最繁榮的城市,讓大唐百姓安居樂業...所以他也有資格去泰山封禪。
安定繁榮的社會,每一個人都是最大的受益者,李父(沒查到李嗣業父親名字,本故事為表尊重,就不隨意杜撰個人名了,以李父代替)一家人也不例外,他們原本將世世代代都將在京兆府高陵縣務農的,但神武皇帝剛即位時,李父似乎察覺到了跟以往不一樣的景象,李父是個敢於冒險的人,所以他決定帶著妻子從京兆府高陵縣搬到京兆長安城。
憑借著聰明的頭腦和勤勞的雙手,李父也抓住了這波政治清明的大好機會,隻用了短短十年時間,便成為了在長安城擁有十幾家米麥行的大掌櫃。
這一天傍晚,李父正在府中與夫人討論著自家的生意,忽然後院傳來一陣嘈雜聲,一位老先生捂著額頭,罵罵咧咧的跑了出來,李父趕緊上前詢問:“王老夫子,小兒又讓您生氣了啊?”
那老先生哭喪著臉,把頭伸了過來,露出額頭上被什麽硬物砸出的青色的腫包,他憤懣的迴答道:“你看,又起包了,這是這個月第二迴了,貴公子,我是教不了了,你愛找誰找誰去,你愛給多少銀子給多少銀子,我教不了了,再教下去,老命都要沒有了。”邊說邊罵罵咧咧的跑出李府。
“誒,王老夫子,你別走啊.....”
這已經是今年請的第八個教書先生了,無一例外,都被這李家公子給打跑了,李父氣不打一出來,噔噔噔,就往後院跑去,李母也趕緊跟了過去,即便知道自己跟過去也做不了什麽。
到了後院,隻見一10歲左右的少年,正舞著一根木棒,而身邊散落著《孝經》、《詩經》、《論語》等大唐科舉考試之科目。李父二話不說,憤怒的從那少年手中搶過木棒,掄起就往那少年身上招唿。那少年雖然隻有10歲,但身高已與成人般大小,極其英武,他也不躲,也不跑,也不哭,更是一聲也不喊,咬著牙任憑他父親往自己身上打。
打在兒身,痛在娘心,李父打著打著,自己反而嚎啕大哭了起來,李母看了也忍不住跟著流淚,心疼的安慰道:“老爺,嗣業不愛讀書,不是讀書的料,咱就不要逼他了吧,隨他的性子去吧。”
“住嘴,慈母多敗兒,”李父罵道,然後轉而對那少年說道:“嗣業啊,你難道就不知道爹的良苦用心嗎?你就不能好好的念書嗎?”
李父攜家帶口的從高陵來到長安做生意,雖然當今政治清明,但他依然能體會到那種求人辦事的諂媚卑微,即便現在自個兒生意做得大了,也是一樣的,所以他希望李嗣業能夠科舉高中,在這長安城弄個正兒八經的官職兒,好好抬升下他李家的門楣。
但李嗣業的目標不是做個柔弱的文官,他想當兵做大將軍,因為少年的他,也有自己的偶像,那就是才比他大八九歲的李光弼。
“爹,我真的不是讀書的料,我要去當兵,像光弼哥哥那樣,他現在已經是左衛左朗將了。”李嗣業對著他爹說道。
“住嘴,你爹隻是個商人,你光弼哥哥的爹是國公,能一樣嗎?”李父罵道,其實神武皇帝改府兵製為募兵製才不久,以李嗣業這麽高大壯實的身體素質,過幾年去當兵自然不在話下,但李嗣業是李家的獨苗,李父自然不願意他去當兵。
而此時李光弼也隻有十八九歲,可能是因為其父的原因,也可能確實是少年英才,初仕便任職左衛左朗將。這左衛便是大唐京都長安城裏的南衙十六衛之一,這南衙十六衛包括左衛、右衛、左武衛、右武衛、左金吾衛、右金吾衛、左驍衛、右驍衛、左威衛、右威衛、左領軍衛、右領軍衛、左監門衛、右監門衛、左千牛衛及右千牛衛,南衙十六衛聽命於皇帝指定的大臣,主要負責長安城的防護安全,其中左右衛人數最多,武器也精良。
李光弼的左朗將一職,是個正五品的官兒,已不算小了,所以讓李嗣業極其的羨慕。李光弼的李與李嗣業的李還不一樣,李光弼是契丹族,他父親原本是契丹酋長,武則天時期娶燕國公李楷固之女,後因軍功,冊封為薊國公,出任朔方節度副使。李父因為是這長安城的大米商,長期為國公府提供米麵,一來二往,李父在國公府也算混了個熟麵,李嗣業也因為從小就比常人長得高大英武,故而也深受薊國公和李光弼的喜愛,這也陶冶了李嗣業從小的誌向——做大將軍。
也許每個人小時候都一樣,父母絞盡腦汁為你規劃的路線,你卻不願意順從,李嗣業也一樣,這也是李父最大的煩惱,今天的氣還沒有消,李父也不打了,他也打累了,他把木棍一扔,怒道:“你就站在這不要動,今晚不許吃飯,子時前挪動一步就滾出這個家去。”說完就氣憤的走了出去。
這樣的罰站也不是第一迴,李父是個倔強的人,每次李父都想收迴自己說的話,不忍心獨子站在那幾個時辰,但還是算了;李嗣業呢,他也是個倔強的人,父親讓他站,他就一動不動的在那站著...李母每次都會偷偷的拿些食物過來,即便知道李嗣業是不會吃的,她依然這麽做,麵對家裏兩個倔強的人,她能有什麽辦法呢?
如今的神武皇帝,他也有底氣前往泰山封禪,因為自神武皇帝即位以來的這十三年裏,其重用賢能之臣姚崇、宋璟等,改革官場,整頓吏治,徹底的扭轉了武則天退位後政局動蕩的場麵;這十三年裏,他敗吐蕃,斬殺突厥可汗,平安南等等,開疆辟土,讓四海臣服;這十三年裏,他勵精圖治,鼓勵耕種,繁榮商業,包容各族,讓長安城成為世界上最發達最繁榮的城市,讓大唐百姓安居樂業...所以他也有資格去泰山封禪。
安定繁榮的社會,每一個人都是最大的受益者,李父(沒查到李嗣業父親名字,本故事為表尊重,就不隨意杜撰個人名了,以李父代替)一家人也不例外,他們原本將世世代代都將在京兆府高陵縣務農的,但神武皇帝剛即位時,李父似乎察覺到了跟以往不一樣的景象,李父是個敢於冒險的人,所以他決定帶著妻子從京兆府高陵縣搬到京兆長安城。
憑借著聰明的頭腦和勤勞的雙手,李父也抓住了這波政治清明的大好機會,隻用了短短十年時間,便成為了在長安城擁有十幾家米麥行的大掌櫃。
這一天傍晚,李父正在府中與夫人討論著自家的生意,忽然後院傳來一陣嘈雜聲,一位老先生捂著額頭,罵罵咧咧的跑了出來,李父趕緊上前詢問:“王老夫子,小兒又讓您生氣了啊?”
那老先生哭喪著臉,把頭伸了過來,露出額頭上被什麽硬物砸出的青色的腫包,他憤懣的迴答道:“你看,又起包了,這是這個月第二迴了,貴公子,我是教不了了,你愛找誰找誰去,你愛給多少銀子給多少銀子,我教不了了,再教下去,老命都要沒有了。”邊說邊罵罵咧咧的跑出李府。
“誒,王老夫子,你別走啊.....”
這已經是今年請的第八個教書先生了,無一例外,都被這李家公子給打跑了,李父氣不打一出來,噔噔噔,就往後院跑去,李母也趕緊跟了過去,即便知道自己跟過去也做不了什麽。
到了後院,隻見一10歲左右的少年,正舞著一根木棒,而身邊散落著《孝經》、《詩經》、《論語》等大唐科舉考試之科目。李父二話不說,憤怒的從那少年手中搶過木棒,掄起就往那少年身上招唿。那少年雖然隻有10歲,但身高已與成人般大小,極其英武,他也不躲,也不跑,也不哭,更是一聲也不喊,咬著牙任憑他父親往自己身上打。
打在兒身,痛在娘心,李父打著打著,自己反而嚎啕大哭了起來,李母看了也忍不住跟著流淚,心疼的安慰道:“老爺,嗣業不愛讀書,不是讀書的料,咱就不要逼他了吧,隨他的性子去吧。”
“住嘴,慈母多敗兒,”李父罵道,然後轉而對那少年說道:“嗣業啊,你難道就不知道爹的良苦用心嗎?你就不能好好的念書嗎?”
李父攜家帶口的從高陵來到長安做生意,雖然當今政治清明,但他依然能體會到那種求人辦事的諂媚卑微,即便現在自個兒生意做得大了,也是一樣的,所以他希望李嗣業能夠科舉高中,在這長安城弄個正兒八經的官職兒,好好抬升下他李家的門楣。
但李嗣業的目標不是做個柔弱的文官,他想當兵做大將軍,因為少年的他,也有自己的偶像,那就是才比他大八九歲的李光弼。
“爹,我真的不是讀書的料,我要去當兵,像光弼哥哥那樣,他現在已經是左衛左朗將了。”李嗣業對著他爹說道。
“住嘴,你爹隻是個商人,你光弼哥哥的爹是國公,能一樣嗎?”李父罵道,其實神武皇帝改府兵製為募兵製才不久,以李嗣業這麽高大壯實的身體素質,過幾年去當兵自然不在話下,但李嗣業是李家的獨苗,李父自然不願意他去當兵。
而此時李光弼也隻有十八九歲,可能是因為其父的原因,也可能確實是少年英才,初仕便任職左衛左朗將。這左衛便是大唐京都長安城裏的南衙十六衛之一,這南衙十六衛包括左衛、右衛、左武衛、右武衛、左金吾衛、右金吾衛、左驍衛、右驍衛、左威衛、右威衛、左領軍衛、右領軍衛、左監門衛、右監門衛、左千牛衛及右千牛衛,南衙十六衛聽命於皇帝指定的大臣,主要負責長安城的防護安全,其中左右衛人數最多,武器也精良。
李光弼的左朗將一職,是個正五品的官兒,已不算小了,所以讓李嗣業極其的羨慕。李光弼的李與李嗣業的李還不一樣,李光弼是契丹族,他父親原本是契丹酋長,武則天時期娶燕國公李楷固之女,後因軍功,冊封為薊國公,出任朔方節度副使。李父因為是這長安城的大米商,長期為國公府提供米麵,一來二往,李父在國公府也算混了個熟麵,李嗣業也因為從小就比常人長得高大英武,故而也深受薊國公和李光弼的喜愛,這也陶冶了李嗣業從小的誌向——做大將軍。
也許每個人小時候都一樣,父母絞盡腦汁為你規劃的路線,你卻不願意順從,李嗣業也一樣,這也是李父最大的煩惱,今天的氣還沒有消,李父也不打了,他也打累了,他把木棍一扔,怒道:“你就站在這不要動,今晚不許吃飯,子時前挪動一步就滾出這個家去。”說完就氣憤的走了出去。
這樣的罰站也不是第一迴,李父是個倔強的人,每次李父都想收迴自己說的話,不忍心獨子站在那幾個時辰,但還是算了;李嗣業呢,他也是個倔強的人,父親讓他站,他就一動不動的在那站著...李母每次都會偷偷的拿些食物過來,即便知道李嗣業是不會吃的,她依然這麽做,麵對家裏兩個倔強的人,她能有什麽辦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