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寶六年,高仙芝帶領安西軍從吐蕃手中奪迴小勃律國之後,大唐在西域各國的威望再一次大漲,高仙芝個人成就也達到了他人生中的巔峰。天寶八年,高仙芝入朝,李隆基鑒於他的戰功,為他加特進兼左金吾衛大將軍同正員,甚至高仙芝的一個兒子也被授五品官,可見李隆基對高仙芝的寵愛。
天寶八年十一月,瓦罕走廊西端的吐火羅(在今阿富汗北部)葉護失裏伽羅上表大唐朝廷,葉護的奏折上說,蔥嶺西南的朅師國(今巴基斯坦北部奇特拉爾)國王親附吐蕃,他們在吐火羅與小勃律國之間的道路上設置關卡,吐火羅運往小勃律歸仁軍的糧道受阻,為打通糧道,吐火羅葉護欲發兵擊破朅師國,請求大唐皇帝調發安西兵助戰。
朅師國依附吐蕃,而且還想切斷大唐設置在小勃律國歸仁軍來自吐火仙葉護國的糧草,李隆基怎麽可能忍得下去,鐵定是要幹他們的。
與此同時,吐火羅地區的北邊,碎葉城西邊的昭武九姓之一的石國國王不知道什麽緣故得罪了高仙芝,高仙芝在得知吐火羅葉護向大唐皇帝的奏折之後,心想:“幹脆從南到北,先平定了朅師國,然後從吐火羅地區北上,把石國也給端了。”
於是在同年十二月份,高仙芝向李隆基上奏石國“無番臣禮”,請求進討。此時的高仙芝極得李隆基的信任,一個小小的石國,竟然不把天朝上國放在眼裏,豈有此理,那就幹了它吧,便準許了高仙芝的用兵。當然了,從李隆基的角度,他是想趁高仙芝正值壯年之際,以武力讓西域各國臣服,把他們打服了,今後才會規規矩矩的跟著大哥混。
得到大唐朝廷的準許後,天寶九年二月,高仙芝再次帶領五千精銳騎兵,過疏勒鎮,帶上李嗣業等戰將,路蔥嶺守捉,然後翻越蔥嶺,與吐火羅葉護合兵,不費吹灰之力便將小小的朅師國擊破,並俘虜了朅師王勃特沒以及在該國的吐蕃酋長,同時,冊立勃特沒那親大唐的哥哥素迦為朅師王。
隨後高仙芝帶領他那五千精銳騎兵進入了吐火羅地區,以揚大唐國威。為了穩住石國,高仙芝提前派人北上,要與石國約和。麵對著大唐安西兵摧枯拉朽的戰力,石國國王哪敢抵抗,便同意了投降。
高仙芝的精銳騎兵從吐火羅地區北上石國,到了石國都城之後,石國國王帶著一眾臣僚跪請投降。可是此時的高仙芝或許是因為以往從來未有敗績,基於大唐軍隊的強大,開始變得膨脹起來了,他不聽李嗣業等人的勸阻,要以儆效尤,除俘虜石國國王車鼻施及其部眾外,而其他老弱則盡殺之。從我們後人的角度來看,殺降,殺老弱,那就做得有點兒不厚道了。
返程途中,高仙芝又以突騎施背叛為由,擊破碎葉城的突騎施,俘虜了其可汗移撥。此時的突騎施早已不是當年蘇祿可汗旗下的突騎施。
在前麵也提到過,天寶三年那時候的磧西節度使夫蒙靈察將軍帶領大軍平定突騎施,斬殺莫賀達幹之後,突騎施便再也沒有反抗大唐的實力了。
不過,沒有實力不代表他們就會一直老實下去,這群不服管教的突騎施人,在天寶七年(748年)又亂了,北庭都護王正見率兵征伐碎葉,這一次直接把碎葉城摧毀得稀巴爛,即“城壁摧毀,邑居零落”,碎葉城再也不是那個堅固無比的西域城池了。
此後,在天寶八年,李隆基冊封突騎施移撥為十姓可汗,原本以為這移撥是個老實分子,即李隆基冊立詔書上寫得“不從惡黨,遠慕華風”,還是很看好那哥們的。可誰能想到,此人也是狼子野心,不滿大唐的管教,不願意做大唐的小弟,因而高仙芝從石國返迴龜茲的途中,順便就把這十姓可汗移撥也給拔了,看你服不服。
此時的西域各國,吐蕃在小勃律國吃了虧,更西邊的黑衣大食剛剛取代白衣大食,才坐上江山,暫時還沒有考慮東邊,其他小國與大唐的體量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大唐安西兵武器精良,訓練有素,豈是這些小國能比的?作為西域最高軍事長官,高仙芝就像一隻傲嬌的豔麗的高句麗雄雞,帶領著大唐安西軍縱橫西域各國。
這一趟下來,高仙芝繞了一個大圈,先把西南方向的朅師國給踏平了,然後北上把石國滅了,再東歸,將碎葉城的突騎施又揍了一遍,順便把他們的王都給俘虜了,並帶迴長安,所到之處,無人能及,無人敢擋。
迴到長安後,李隆基下令斬殺了石國國王。石國國王主動投降的情況下,還被高仙芝“滅國”,國王也被李隆基斬殺了,這事不僅僅沒有起到對西域各國的震懾,反而誘發了他們集體對抗大唐、
因為,這石國國王在投降之時,留了一手,那便是讓他的兒子,石國王子打扮成普通百姓的樣子,逃了出去。石國王子逃走之後,一路向西要去尋求西亞那已替代白衣大食政權的黑衣大食出兵,在出逃的路上,石國王子也不忘記尋求昭武九姓其他各國的聯合幫助,他不斷的訴說高仙芝的貪暴、欺詐行為,這也引起了諸國的憤怒,於是各國潛引大食,欲共攻安西四鎮。
黑衣大食與大唐,這兩個當時的東西亞超級大國,也將在石國重鎮怛羅斯,來一場硬碰硬的作戰了。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突騎施蘇祿可汗之後,大唐在西域的政策悄然發生了變化,當年扶持突騎施,扶持蘇祿可汗,讓他充當大唐在西域的打手,以最小的代價讓西域各國臣服。後來發現把小弟扶持壯大也不太可靠,於是就自己派兵掃蕩各國,隻要有哪小弟一冒頭,就把它拍下去,這種方式固然沒錯,隻是大唐付出的代價也將更大,因為需要更多的財力來支撐。
天寶八年十一月,瓦罕走廊西端的吐火羅(在今阿富汗北部)葉護失裏伽羅上表大唐朝廷,葉護的奏折上說,蔥嶺西南的朅師國(今巴基斯坦北部奇特拉爾)國王親附吐蕃,他們在吐火羅與小勃律國之間的道路上設置關卡,吐火羅運往小勃律歸仁軍的糧道受阻,為打通糧道,吐火羅葉護欲發兵擊破朅師國,請求大唐皇帝調發安西兵助戰。
朅師國依附吐蕃,而且還想切斷大唐設置在小勃律國歸仁軍來自吐火仙葉護國的糧草,李隆基怎麽可能忍得下去,鐵定是要幹他們的。
與此同時,吐火羅地區的北邊,碎葉城西邊的昭武九姓之一的石國國王不知道什麽緣故得罪了高仙芝,高仙芝在得知吐火羅葉護向大唐皇帝的奏折之後,心想:“幹脆從南到北,先平定了朅師國,然後從吐火羅地區北上,把石國也給端了。”
於是在同年十二月份,高仙芝向李隆基上奏石國“無番臣禮”,請求進討。此時的高仙芝極得李隆基的信任,一個小小的石國,竟然不把天朝上國放在眼裏,豈有此理,那就幹了它吧,便準許了高仙芝的用兵。當然了,從李隆基的角度,他是想趁高仙芝正值壯年之際,以武力讓西域各國臣服,把他們打服了,今後才會規規矩矩的跟著大哥混。
得到大唐朝廷的準許後,天寶九年二月,高仙芝再次帶領五千精銳騎兵,過疏勒鎮,帶上李嗣業等戰將,路蔥嶺守捉,然後翻越蔥嶺,與吐火羅葉護合兵,不費吹灰之力便將小小的朅師國擊破,並俘虜了朅師王勃特沒以及在該國的吐蕃酋長,同時,冊立勃特沒那親大唐的哥哥素迦為朅師王。
隨後高仙芝帶領他那五千精銳騎兵進入了吐火羅地區,以揚大唐國威。為了穩住石國,高仙芝提前派人北上,要與石國約和。麵對著大唐安西兵摧枯拉朽的戰力,石國國王哪敢抵抗,便同意了投降。
高仙芝的精銳騎兵從吐火羅地區北上石國,到了石國都城之後,石國國王帶著一眾臣僚跪請投降。可是此時的高仙芝或許是因為以往從來未有敗績,基於大唐軍隊的強大,開始變得膨脹起來了,他不聽李嗣業等人的勸阻,要以儆效尤,除俘虜石國國王車鼻施及其部眾外,而其他老弱則盡殺之。從我們後人的角度來看,殺降,殺老弱,那就做得有點兒不厚道了。
返程途中,高仙芝又以突騎施背叛為由,擊破碎葉城的突騎施,俘虜了其可汗移撥。此時的突騎施早已不是當年蘇祿可汗旗下的突騎施。
在前麵也提到過,天寶三年那時候的磧西節度使夫蒙靈察將軍帶領大軍平定突騎施,斬殺莫賀達幹之後,突騎施便再也沒有反抗大唐的實力了。
不過,沒有實力不代表他們就會一直老實下去,這群不服管教的突騎施人,在天寶七年(748年)又亂了,北庭都護王正見率兵征伐碎葉,這一次直接把碎葉城摧毀得稀巴爛,即“城壁摧毀,邑居零落”,碎葉城再也不是那個堅固無比的西域城池了。
此後,在天寶八年,李隆基冊封突騎施移撥為十姓可汗,原本以為這移撥是個老實分子,即李隆基冊立詔書上寫得“不從惡黨,遠慕華風”,還是很看好那哥們的。可誰能想到,此人也是狼子野心,不滿大唐的管教,不願意做大唐的小弟,因而高仙芝從石國返迴龜茲的途中,順便就把這十姓可汗移撥也給拔了,看你服不服。
此時的西域各國,吐蕃在小勃律國吃了虧,更西邊的黑衣大食剛剛取代白衣大食,才坐上江山,暫時還沒有考慮東邊,其他小國與大唐的體量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大唐安西兵武器精良,訓練有素,豈是這些小國能比的?作為西域最高軍事長官,高仙芝就像一隻傲嬌的豔麗的高句麗雄雞,帶領著大唐安西軍縱橫西域各國。
這一趟下來,高仙芝繞了一個大圈,先把西南方向的朅師國給踏平了,然後北上把石國滅了,再東歸,將碎葉城的突騎施又揍了一遍,順便把他們的王都給俘虜了,並帶迴長安,所到之處,無人能及,無人敢擋。
迴到長安後,李隆基下令斬殺了石國國王。石國國王主動投降的情況下,還被高仙芝“滅國”,國王也被李隆基斬殺了,這事不僅僅沒有起到對西域各國的震懾,反而誘發了他們集體對抗大唐、
因為,這石國國王在投降之時,留了一手,那便是讓他的兒子,石國王子打扮成普通百姓的樣子,逃了出去。石國王子逃走之後,一路向西要去尋求西亞那已替代白衣大食政權的黑衣大食出兵,在出逃的路上,石國王子也不忘記尋求昭武九姓其他各國的聯合幫助,他不斷的訴說高仙芝的貪暴、欺詐行為,這也引起了諸國的憤怒,於是各國潛引大食,欲共攻安西四鎮。
黑衣大食與大唐,這兩個當時的東西亞超級大國,也將在石國重鎮怛羅斯,來一場硬碰硬的作戰了。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突騎施蘇祿可汗之後,大唐在西域的政策悄然發生了變化,當年扶持突騎施,扶持蘇祿可汗,讓他充當大唐在西域的打手,以最小的代價讓西域各國臣服。後來發現把小弟扶持壯大也不太可靠,於是就自己派兵掃蕩各國,隻要有哪小弟一冒頭,就把它拍下去,這種方式固然沒錯,隻是大唐付出的代價也將更大,因為需要更多的財力來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