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郎,令尊既然知曉了臨沂空虛,那他會不會進攻臨沂?”
“那是自然。”
“此番金賊退走,是不是因為令尊已經取得了一些戰果?”
“八成可能。”
現在的態勢很明顯了,沂州金軍有被忠義軍與天平軍兩麵夾擊的風險,所以決定先攻破一路。
既然沂州金軍放著近在家門口的忠義軍不打,而跨越近百裏來攻打天平軍,那就說明人數較少的忠義軍戰力強橫到沂州金軍不敢保證一定得勝的程度。
如此強軍,再加上敢打敢拚的將領,麵對空虛的臨沂,如何不能主動進攻?
這也就跟金軍放棄唾手可得的勝利對上了。
時白駒捂著大腿問了個蠢問題:“那會不會是金賊詐退,引誘我軍脫離營寨,再來一記迴馬槍呢?”
耶律興哥直接擺手:“金賊犯不著這樣,你咋不說他們舉全軍詐降呢?”
見兩人似乎又要吵起來,辛棄疾連忙插嘴:“金賊撤退過於倉促,他們自家士氣也會受到影響。再加上昨夜誰都沒有休息好,咱們疲憊他們也好不到哪裏去,還在強行行軍,這麽折騰上一日,咱們整軍追上去,金賊就真的不一定能是我軍的對手了。可見他們老家是真出事了。”
“真的要追上去嗎?”有人聲音顫抖的詢問。
昨夜一戰的確擊潰了一些人的信心,讓他們本能的再次對金軍產生了畏懼。
“真的要追嗎?”
又有人低聲詢問。
而這個時候,所有人都將目光轉向了劉淮。
劉淮低頭想了片刻。
他在猶豫。
這時候似乎是奪取天平軍指揮權的好機會,因為耿京依舊不知所蹤,而天平軍經曆了一場慘敗後人心惶惶,卻又因為劉淮之前的料事如神而起了畏服之心。
這時候出言拉攏或者直接理直氣壯的開始指揮就足以建立一定權威,最起碼可以拉攏到一部分人。
但代價就是必然到來的分裂。
一方麵來說,這是劉淮所代表的忠義軍在趁人之危,為豪傑所不齒;
另一方麵來說,耿京生死未卜,他的死忠必然不會被劉淮所製。
陰狠手段對敵人用怎樣都不過分,但是對盟友用,那就會有失光明正大。
可千萬不要小瞧光明正大著四個字。
這四個字能決定真正豪傑到底對劉淮態度是誠心效死還是虛與委蛇。
就如同趙雲對待公孫瓚與劉備的態度差別一般。
道不同者,哪怕空耗年華也要棄你而去。意氣相投,哪怕千裏萬裏也要誓死追隨。
終究還是要堂堂正正的做人做事的。
而且劉淮也有信心,該是他的,終究還是他的,誰也跑不了。
想了片刻,劉淮終於下定了決心:“你們都是天平軍的豪傑,我一個忠義軍統製對你們下令,不應該也不合適。但我有三點建議,供你們參詳。”
“第一,全力尋找耿大頭領,張七郎,既然在營寨北麵找不到,那麽耿大頭領很可能在斷後之時脫力,跳到安子河中順流而下,在山中躲避一時,現在一定要找到他來主持天平軍大局。”
臉頰依舊紅腫的張安國長長舒了一口氣,然後心又提了起來。
金軍既然再今日早晨沒有綁著耿京或者拿著耿京人頭來示威,那就說明金軍並沒有俘殺這位天平軍大頭領,但這也並不能說明耿京就一定能生還。
稀裏糊塗死於亂軍之中還少見嗎?更別說安子河裏還有滿滿一河的屍體沒有打撈呢!
張安國自認為是耿京的第一心腹,昨夜卻拋下至親兄長一般的大頭領逃跑了,每每迴想又羞又慚,如同一根刺般緊緊紮入肉中般,雖不致命,卻無時無刻不再用疼痛來提醒他,他不是個好漢。
“第二點。”劉淮沒有管心思各異的天平軍諸將:“要有人在這裏收攏軍隊,清點糧草損失,救治傷員,清理屍首。找出會文書的,趁這個機會,將兵與民分來,是兵就嚴格管理訓練,是民就準備分散妥善安置。”
“照理說這些事我不應該管,但經此一事,你們已經也曉得軍兵在精而不在多,大軍中充斥老弱婦孺如何能打硬仗?我忠義大軍前軍千人足以當你們萬人,那你們為何還要養著萬人,而不是如我一般編練出一千人呢?”
到了這時候,隻有辛棄疾、李鐵槍與張安國點頭了,因為他們是聽過劉淮與耿京的那番言論的,知道這又是劉大郎在舊事重提,推廣他那一套建立根據地,作名垂青史大事業的理論。
至於其他人則又是懵懵懂懂,他們能理解收攏潰兵等言語,卻不明白兵民分治的說法。
“第三點。”劉淮在這裏頓了頓,終於還是出言:“咱們還是需要有一支兵馬,去追殺金軍。”
此言一出,場麵終於有些轟然,所有人同時竊竊私語起來。
“竟然還是要打嗎?”終於有人大聲詢問,此人正是西岸第三陣梁阿泰,昨夜還沒有接戰就全軍炸營了,這廝在天蒙蒙亮的時候才狼狽迴營,此時聽聞劉淮說還要繼續追擊金賊,簡直有了拔腿就跑的衝動,聲音都變得顫抖了:“劉大郎,俺們確實是疲累了,如何不能休整一兩日呢?”
劉淮伸出一根手指:“這又是兩個說法了,其一是……辛五郎,我雖然不參與軍機,但我猜大部分糧草都在船上,昨夜被金賊放火船燒了許多,是也不是?”
辛棄疾點頭:“確實如此,有些糧食雖然沒有被燒,卻也跟船一起沉入安子河中,打撈困難。”
“所以,天平軍糧草不濟已是定局。”劉淮說著,又指了指北方:“而且想來泰安州貧瘠,且已經被你們搜刮了一遍,也湊不出許多糧草。”
這也是農民軍很容易一蹶不振的原因,他們根本就沒有穩定的後方根據地,失敗之後兵源糧草都無法補充。
果真,這群人紛紛點頭。
尤其是時白駒這種原本的地主豪強,乃是傾家起兵,家中糧食金銀錦緞布帛全都掏出來了,是真真正正的拖家帶口一波流,不成功便成仁。
“所以,活路不在後方,而是在前方。隻有奪取費縣的府庫才能求生!”
梁阿泰也不顧什麽英雄好漢的形象了:“可我軍如何能打得過金軍啊?”
劉淮解釋:“如果讓金賊安安穩穩撤到費縣,那麽以天平軍的戰力,到時肯定不敵;但如果有一支兵馬能夠嚴整隊形,在金賊其後追趕,甚至都不用接戰,金賊就得自行潰散許多。
你們須知道,金賊是得到噩耗倉促撤軍的,此時正是上下生疑,內外憂懼之時,錯過這個時間,讓金賊恢複過來,天平軍就真的要被堵死在蒙山裏了。”
眾將各自惶恐。
他們許多人都已經喪膽,但因為劉淮兩次料事如神,所以俱是深信其人所言,卻又因為確實畏懼疲憊,都不敢出兵作戰。
見場中默然,劉淮伸出了第二根手指,臉色已經變得猙獰:“其二則是,我劉淮自決心隨我父親北伐以來,心中下定決心,要救北地萬民於水火,如今金賊竟然當著我的麵大興殺戮,簡直是視我於無物,不報此仇,我心不能平!不解此恨,念頭難以通達!”
此話一出,耶律興哥當即就拍手叫好。
其餘人聽著劉淮想要泄私憤的理由,卻反而俱是心中一定。
這種心情怎麽說呢?
就像是觀世音菩薩真的下凡間來救苦救難,所有人隻有敬畏,但如果菩薩有一天在村頭就著大蒜吃麵條,並大罵某個貪官不是東西,早晚要把因果報應糊他臉上。其他人就會除了敬畏,再升起一股親切之情。
這種態度細究起來十分黑色幽默。
因為這些鄉間土豪、北地農人、士人子弟雜糅起來的團體,在這個道德淪落世風日下的年代,‘為門戶私計’之人見得多了,但那些為民請命,舍身求法,堪稱中國脊梁的人,他們是真沒見過。
須知道,嶽飛都已經冤死二十年了!
劉大郎說為了百姓,為了天平軍,為了山東一地的安靖,那可能隻是吹牛打屁,誰還不會這個?但劉大郎說他是為了泄憤,是為了念頭通達,那這件事情就很合理了。
“大郎需要多少人?”
沉默片刻後,還是辛棄疾朗聲詢問。
劉淮微笑迴應:“這個地形,再多人也排不開,八百步卒,二百騎兵足矣。我不當這個主將,但也要隨軍一起出征。”
眾將剛剛因為這個出征人數長長舒了一口氣,卻又立即無語起來。
以你劉大郎此時展示出的本事,無論誰作主將,難道還能將你的意見置之腦後不成?
“就這樣吧,接下來是你們天平軍的軍議,我就不摻和了。我帶幾個人出去探查一番。如果你們願意出兵,那最遲半個時辰之內,將兵馬錢糧都準備好,一起出發。”說罷,劉淮帶著已經換了身幹淨衣服的龐如歸,還有管崇彥徑直離開了,隻留下一眾天平軍將領麵麵相覷。
這倒不是劉淮不著急,不知道軍情如火,而是因為算上剛剛跑迴來的龐如歸,他手底下才有三個人而已。
四個人放在總人數達萬人的大戰中,跟往安子河裏撒泡尿差不多。
所以無論劉淮要做什麽大動作,都得把天平軍調動起來才能做成。
眾將安靜片刻之後,還是辛棄疾站了出來:“耿節度不在,咱們也不能事事讓劉大郎拿主意,若這麽多人拿不出一個章程,豈不是讓忠義軍平白小覷了我等?”
劉淮沒有聽到這話,他在軍營中匯合了羅懷言後,四人各自尋了一副盔甲,騎著戰馬,出了營寨,將天平軍的一切拋諸腦後,開始沿著安子河東岸視察起這場兵災究竟造成了多大後果。
然後,出營不過兩裏,劉淮就被劫道了。
“那是自然。”
“此番金賊退走,是不是因為令尊已經取得了一些戰果?”
“八成可能。”
現在的態勢很明顯了,沂州金軍有被忠義軍與天平軍兩麵夾擊的風險,所以決定先攻破一路。
既然沂州金軍放著近在家門口的忠義軍不打,而跨越近百裏來攻打天平軍,那就說明人數較少的忠義軍戰力強橫到沂州金軍不敢保證一定得勝的程度。
如此強軍,再加上敢打敢拚的將領,麵對空虛的臨沂,如何不能主動進攻?
這也就跟金軍放棄唾手可得的勝利對上了。
時白駒捂著大腿問了個蠢問題:“那會不會是金賊詐退,引誘我軍脫離營寨,再來一記迴馬槍呢?”
耶律興哥直接擺手:“金賊犯不著這樣,你咋不說他們舉全軍詐降呢?”
見兩人似乎又要吵起來,辛棄疾連忙插嘴:“金賊撤退過於倉促,他們自家士氣也會受到影響。再加上昨夜誰都沒有休息好,咱們疲憊他們也好不到哪裏去,還在強行行軍,這麽折騰上一日,咱們整軍追上去,金賊就真的不一定能是我軍的對手了。可見他們老家是真出事了。”
“真的要追上去嗎?”有人聲音顫抖的詢問。
昨夜一戰的確擊潰了一些人的信心,讓他們本能的再次對金軍產生了畏懼。
“真的要追嗎?”
又有人低聲詢問。
而這個時候,所有人都將目光轉向了劉淮。
劉淮低頭想了片刻。
他在猶豫。
這時候似乎是奪取天平軍指揮權的好機會,因為耿京依舊不知所蹤,而天平軍經曆了一場慘敗後人心惶惶,卻又因為劉淮之前的料事如神而起了畏服之心。
這時候出言拉攏或者直接理直氣壯的開始指揮就足以建立一定權威,最起碼可以拉攏到一部分人。
但代價就是必然到來的分裂。
一方麵來說,這是劉淮所代表的忠義軍在趁人之危,為豪傑所不齒;
另一方麵來說,耿京生死未卜,他的死忠必然不會被劉淮所製。
陰狠手段對敵人用怎樣都不過分,但是對盟友用,那就會有失光明正大。
可千萬不要小瞧光明正大著四個字。
這四個字能決定真正豪傑到底對劉淮態度是誠心效死還是虛與委蛇。
就如同趙雲對待公孫瓚與劉備的態度差別一般。
道不同者,哪怕空耗年華也要棄你而去。意氣相投,哪怕千裏萬裏也要誓死追隨。
終究還是要堂堂正正的做人做事的。
而且劉淮也有信心,該是他的,終究還是他的,誰也跑不了。
想了片刻,劉淮終於下定了決心:“你們都是天平軍的豪傑,我一個忠義軍統製對你們下令,不應該也不合適。但我有三點建議,供你們參詳。”
“第一,全力尋找耿大頭領,張七郎,既然在營寨北麵找不到,那麽耿大頭領很可能在斷後之時脫力,跳到安子河中順流而下,在山中躲避一時,現在一定要找到他來主持天平軍大局。”
臉頰依舊紅腫的張安國長長舒了一口氣,然後心又提了起來。
金軍既然再今日早晨沒有綁著耿京或者拿著耿京人頭來示威,那就說明金軍並沒有俘殺這位天平軍大頭領,但這也並不能說明耿京就一定能生還。
稀裏糊塗死於亂軍之中還少見嗎?更別說安子河裏還有滿滿一河的屍體沒有打撈呢!
張安國自認為是耿京的第一心腹,昨夜卻拋下至親兄長一般的大頭領逃跑了,每每迴想又羞又慚,如同一根刺般緊緊紮入肉中般,雖不致命,卻無時無刻不再用疼痛來提醒他,他不是個好漢。
“第二點。”劉淮沒有管心思各異的天平軍諸將:“要有人在這裏收攏軍隊,清點糧草損失,救治傷員,清理屍首。找出會文書的,趁這個機會,將兵與民分來,是兵就嚴格管理訓練,是民就準備分散妥善安置。”
“照理說這些事我不應該管,但經此一事,你們已經也曉得軍兵在精而不在多,大軍中充斥老弱婦孺如何能打硬仗?我忠義大軍前軍千人足以當你們萬人,那你們為何還要養著萬人,而不是如我一般編練出一千人呢?”
到了這時候,隻有辛棄疾、李鐵槍與張安國點頭了,因為他們是聽過劉淮與耿京的那番言論的,知道這又是劉大郎在舊事重提,推廣他那一套建立根據地,作名垂青史大事業的理論。
至於其他人則又是懵懵懂懂,他們能理解收攏潰兵等言語,卻不明白兵民分治的說法。
“第三點。”劉淮在這裏頓了頓,終於還是出言:“咱們還是需要有一支兵馬,去追殺金軍。”
此言一出,場麵終於有些轟然,所有人同時竊竊私語起來。
“竟然還是要打嗎?”終於有人大聲詢問,此人正是西岸第三陣梁阿泰,昨夜還沒有接戰就全軍炸營了,這廝在天蒙蒙亮的時候才狼狽迴營,此時聽聞劉淮說還要繼續追擊金賊,簡直有了拔腿就跑的衝動,聲音都變得顫抖了:“劉大郎,俺們確實是疲累了,如何不能休整一兩日呢?”
劉淮伸出一根手指:“這又是兩個說法了,其一是……辛五郎,我雖然不參與軍機,但我猜大部分糧草都在船上,昨夜被金賊放火船燒了許多,是也不是?”
辛棄疾點頭:“確實如此,有些糧食雖然沒有被燒,卻也跟船一起沉入安子河中,打撈困難。”
“所以,天平軍糧草不濟已是定局。”劉淮說著,又指了指北方:“而且想來泰安州貧瘠,且已經被你們搜刮了一遍,也湊不出許多糧草。”
這也是農民軍很容易一蹶不振的原因,他們根本就沒有穩定的後方根據地,失敗之後兵源糧草都無法補充。
果真,這群人紛紛點頭。
尤其是時白駒這種原本的地主豪強,乃是傾家起兵,家中糧食金銀錦緞布帛全都掏出來了,是真真正正的拖家帶口一波流,不成功便成仁。
“所以,活路不在後方,而是在前方。隻有奪取費縣的府庫才能求生!”
梁阿泰也不顧什麽英雄好漢的形象了:“可我軍如何能打得過金軍啊?”
劉淮解釋:“如果讓金賊安安穩穩撤到費縣,那麽以天平軍的戰力,到時肯定不敵;但如果有一支兵馬能夠嚴整隊形,在金賊其後追趕,甚至都不用接戰,金賊就得自行潰散許多。
你們須知道,金賊是得到噩耗倉促撤軍的,此時正是上下生疑,內外憂懼之時,錯過這個時間,讓金賊恢複過來,天平軍就真的要被堵死在蒙山裏了。”
眾將各自惶恐。
他們許多人都已經喪膽,但因為劉淮兩次料事如神,所以俱是深信其人所言,卻又因為確實畏懼疲憊,都不敢出兵作戰。
見場中默然,劉淮伸出了第二根手指,臉色已經變得猙獰:“其二則是,我劉淮自決心隨我父親北伐以來,心中下定決心,要救北地萬民於水火,如今金賊竟然當著我的麵大興殺戮,簡直是視我於無物,不報此仇,我心不能平!不解此恨,念頭難以通達!”
此話一出,耶律興哥當即就拍手叫好。
其餘人聽著劉淮想要泄私憤的理由,卻反而俱是心中一定。
這種心情怎麽說呢?
就像是觀世音菩薩真的下凡間來救苦救難,所有人隻有敬畏,但如果菩薩有一天在村頭就著大蒜吃麵條,並大罵某個貪官不是東西,早晚要把因果報應糊他臉上。其他人就會除了敬畏,再升起一股親切之情。
這種態度細究起來十分黑色幽默。
因為這些鄉間土豪、北地農人、士人子弟雜糅起來的團體,在這個道德淪落世風日下的年代,‘為門戶私計’之人見得多了,但那些為民請命,舍身求法,堪稱中國脊梁的人,他們是真沒見過。
須知道,嶽飛都已經冤死二十年了!
劉大郎說為了百姓,為了天平軍,為了山東一地的安靖,那可能隻是吹牛打屁,誰還不會這個?但劉大郎說他是為了泄憤,是為了念頭通達,那這件事情就很合理了。
“大郎需要多少人?”
沉默片刻後,還是辛棄疾朗聲詢問。
劉淮微笑迴應:“這個地形,再多人也排不開,八百步卒,二百騎兵足矣。我不當這個主將,但也要隨軍一起出征。”
眾將剛剛因為這個出征人數長長舒了一口氣,卻又立即無語起來。
以你劉大郎此時展示出的本事,無論誰作主將,難道還能將你的意見置之腦後不成?
“就這樣吧,接下來是你們天平軍的軍議,我就不摻和了。我帶幾個人出去探查一番。如果你們願意出兵,那最遲半個時辰之內,將兵馬錢糧都準備好,一起出發。”說罷,劉淮帶著已經換了身幹淨衣服的龐如歸,還有管崇彥徑直離開了,隻留下一眾天平軍將領麵麵相覷。
這倒不是劉淮不著急,不知道軍情如火,而是因為算上剛剛跑迴來的龐如歸,他手底下才有三個人而已。
四個人放在總人數達萬人的大戰中,跟往安子河裏撒泡尿差不多。
所以無論劉淮要做什麽大動作,都得把天平軍調動起來才能做成。
眾將安靜片刻之後,還是辛棄疾站了出來:“耿節度不在,咱們也不能事事讓劉大郎拿主意,若這麽多人拿不出一個章程,豈不是讓忠義軍平白小覷了我等?”
劉淮沒有聽到這話,他在軍營中匯合了羅懷言後,四人各自尋了一副盔甲,騎著戰馬,出了營寨,將天平軍的一切拋諸腦後,開始沿著安子河東岸視察起這場兵災究竟造成了多大後果。
然後,出營不過兩裏,劉淮就被劫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