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雄矣當然有理由感動。
因為他既不是如龐如歸一般是忠義軍的元從,也不是如何伯求一般是魏勝的舊友,甚至都不像張白魚一般是宋國來的人。
王雄矣甚至連投誠的時間都不算長。
平心而論,魏勝與劉淮父子二人對他的確是很夠意思了。
王雄矣選擇統兵,魏勝就繼續讓他統兵,還從中軍派遣精銳來給他補充兵力。
他要參戰立功從而融入忠義軍,魏勝就改變了戰略計劃,讓他率軍首發。
到了戰場,劉淮也沒有因為王雄矣是剛剛投誠而來的就輕視於他,更沒有讓他的部下去墊刀頭。
戰勝敵人後,僅僅是初步磨合了一下,劉淮就讓他掌握前軍大營,將全軍的大本營與後路全都托付給了他,這是何等的信任?
而信任這種東西,王雄矣從來隻在一直以他姑姑身份來照顧他的王夫人身上感受到過,此時恨不得掏出心來給劉淮看一看。
且不說王雄矣幾乎以感激涕零的心態開始了忙碌。
完成一整套完整pua的劉淮抓緊補了兩個時辰的覺,然後就率領二百甲騎沿著官道一路向北,抵達了沂水縣。
然後他就發現,昨日他那句‘我不救百姓,誰來救’實在是過於托大了。
哪裏的老百姓都不是傻子,哪裏會因為沒有天降救星就安安生生的等死?
所謂從來沒有救世主,也沒有神仙皇帝,要想創造幸福,全靠我們自己。
沂水縣的父老早就開始了轟轟烈烈的自救運動。
昨日那麽多騎兵一齊從沂水縣城衝出去,所有人都不是瞎子,怎麽會看不見?
且不管這些精銳騎兵是去幹什麽去了……當然,都披掛整齊了,還能幹什麽去?當然是去打仗去了……也不說這些金軍甲騎究竟能不能打贏,就說這些騎兵出去了,是不是就有機會逃出沂水縣了?
當然,這其中也會有人說,金軍騎兵隻是路過沂水縣,隻是待了片刻,他們走了之後,沂水縣自然就會天下太平了!
不用搬家,不用逃難,就能把日子糊弄過去。
事實上,中國人安土重遷的性格已經刻到骨子裏去了,幾乎成了本能,人離鄉賤,如果不是實在活不下去,能在老家,還是待在老家好。
說句難聽的,哪怕是討飯,在老家好歹能混個臉熟,討到的飯也能更多些不是嗎?
但是,八月二十八日,當金軍一去不迴之後,還是有大量的官府中人來征收糧食、封鎖路口後,原本已經有些放鬆的沂水縣百姓迅速緊繃起來。
而與此同時,前幾日就從縣衙傳出來一個流言也是愈演愈烈,流言說金軍數萬大軍從北麵南下,屯駐沂水縣,這幾日橫征暴斂征民夫全都是為了那些金軍作準備的。
但還是遠遠不夠,縣衙現在還算是比較鬆的,因為他們的人手也不夠,等到金軍來了,必然會將全縣所有百姓都貶作奴仆民夫。
這流言有鼻子有眼的,而原本因為沒見金軍抵達沂水縣而不相信這流言的人,也因為昨日看到一場聲勢浩大的騎兵出征而信了七八分,結合今日場景,幾乎所有人都對未來充滿了絕望。
如果沒有帶頭鬧事的,沂水縣百姓還是會在絕望中迎來最終結局。
但是在三天兩頭就有人活不下去起事的北地,怎麽可能會沒人鬧事?
根本說不清究竟是誰先殺了誰,又或者隻是一場鬥毆,一場喝罵而已,最終的結果就是整個沂水縣都亂了起來。
無數百姓拖著家當,扶老攜幼四散而逃。
真的是四散而逃,無論大道小道,無論東西南北,都有百姓在其上艱難行進。
人數相對而言可以算作稀少的弓手土兵衙役根本無法阻攔這麽龐大的人潮,而當幾名壯著膽子去阻攔的弓手被鋤頭分屍之後,這些人連吆喝的膽子都沒有了。
這時候唯一能出來主持局麵的,就是已經迴到自家莊子的朱天壽朱三郎了。
朱家莊的莊戶半兵半民,隨時可以組織起來,而且人數也足夠多,足以將沂水縣堵住。
但奇怪的是,就連主動上門請托的沂水縣主簿也被攆了出來,這廝連麵都不見,隻說自己在做天大的要事,讓所有人不得煩他。
主簿無語至極,卻又沒有其他辦法,加上他不知曉金軍與忠義軍之間的大戰究竟是誰勝誰敗,一時間也是慌亂,隻能打道迴府,緊閉縣城大門,任由百姓逃竄了。
劉淮抵達沂水縣的時候,麵對的就是這麽一個混亂的局麵。
“張四郎,你帶著一百騎,帶著我的‘漢’字旗,四散開來,告訴百姓,沿著山路往南走五十裏,就是忠義軍的地盤,咱們是漢人的大軍,自然會管漢人的生死,到了那裏就有飯可以吃,有地可以種,有安生日子可以過!”劉淮大聲對張白魚下令:“能勸一個算一個,現在就去!”
張白魚慌忙拱手應諾。
“管七郎,朱天壽一共五個莊子,與你五十騎,帶著金賊的軍旗依次到這五個莊子外加一個縣城外耀武揚威,並且一定要大喊‘金賊已滅,謝朱三郎恩義’!”
劉淮複又對管崇彥下令。
這種離間計確實是比較粗淺,但閑著也是閑著,萬一有用呢?
管崇彥同樣領命而去,他麾下的甲騎幾乎各個皆扛著一麵金軍的戰旗,其中有代表行軍猛安的海東青大旗,還有代表行軍謀克的烏鵲大旗,還有一些則是用於臨陣指揮的旗幟。
這些金軍戰旗保存的比較完好,忠義軍也沒有焚燒或者侮辱,隻不過將這些戰旗在旗杆子上倒掛,旗杆頂端還纏著一圈白布條,以示這是繳獲而來的敵軍旗幟。
“其餘人,隨我來!”
說著,劉淮帶著剩餘的五十甲騎,繞過已經戒備起來的沂水縣城,直取北麵的官道。
他的任務最為危險,也同樣最為重要。
他要去監視武興軍,在對方抵達的時候,召集全軍撤退。
甚至如果武興軍真的如同軍議中預計的那般,又有一股先鋒甲騎先行抵達,那麽劉淮就得憑借手上的微薄本錢,以逸待勞,先聲奪人,從而為全軍撤退爭取時間。
王雄矣甚至在軍議中直接說了:這完全是趙子龍那種人物才能幹成的事情!
劉淮也不想如此犯險,但之前魏勝有句話說的好。
這種事情,我不做誰去做呢?
這天下事,舍我其誰!
而這種在關鍵時刻敢於扛起一切責任的性格,也正是許多英豪敢於追隨魏勝,進行一場成功希望渺茫的北伐的原因。
這也是現在許多人願意追隨劉淮的原因。
有些魏勝幾十年的老兄弟都在私下討論,別看魏勝有兩個親生兒子,但最像父親的,最能繼承魏勝衣缽的,反而是劉淮這個義子……或者說未來的女婿。
劉淮懷著一種緊張激動的心情來做的準備,從馬後炮的角度上來說,純粹是給瞎子拋媚眼了。
在這個上午陸續又發生了三件事,使得整個局勢複又變得有些撲朔迷離起來。
因為他既不是如龐如歸一般是忠義軍的元從,也不是如何伯求一般是魏勝的舊友,甚至都不像張白魚一般是宋國來的人。
王雄矣甚至連投誠的時間都不算長。
平心而論,魏勝與劉淮父子二人對他的確是很夠意思了。
王雄矣選擇統兵,魏勝就繼續讓他統兵,還從中軍派遣精銳來給他補充兵力。
他要參戰立功從而融入忠義軍,魏勝就改變了戰略計劃,讓他率軍首發。
到了戰場,劉淮也沒有因為王雄矣是剛剛投誠而來的就輕視於他,更沒有讓他的部下去墊刀頭。
戰勝敵人後,僅僅是初步磨合了一下,劉淮就讓他掌握前軍大營,將全軍的大本營與後路全都托付給了他,這是何等的信任?
而信任這種東西,王雄矣從來隻在一直以他姑姑身份來照顧他的王夫人身上感受到過,此時恨不得掏出心來給劉淮看一看。
且不說王雄矣幾乎以感激涕零的心態開始了忙碌。
完成一整套完整pua的劉淮抓緊補了兩個時辰的覺,然後就率領二百甲騎沿著官道一路向北,抵達了沂水縣。
然後他就發現,昨日他那句‘我不救百姓,誰來救’實在是過於托大了。
哪裏的老百姓都不是傻子,哪裏會因為沒有天降救星就安安生生的等死?
所謂從來沒有救世主,也沒有神仙皇帝,要想創造幸福,全靠我們自己。
沂水縣的父老早就開始了轟轟烈烈的自救運動。
昨日那麽多騎兵一齊從沂水縣城衝出去,所有人都不是瞎子,怎麽會看不見?
且不管這些精銳騎兵是去幹什麽去了……當然,都披掛整齊了,還能幹什麽去?當然是去打仗去了……也不說這些金軍甲騎究竟能不能打贏,就說這些騎兵出去了,是不是就有機會逃出沂水縣了?
當然,這其中也會有人說,金軍騎兵隻是路過沂水縣,隻是待了片刻,他們走了之後,沂水縣自然就會天下太平了!
不用搬家,不用逃難,就能把日子糊弄過去。
事實上,中國人安土重遷的性格已經刻到骨子裏去了,幾乎成了本能,人離鄉賤,如果不是實在活不下去,能在老家,還是待在老家好。
說句難聽的,哪怕是討飯,在老家好歹能混個臉熟,討到的飯也能更多些不是嗎?
但是,八月二十八日,當金軍一去不迴之後,還是有大量的官府中人來征收糧食、封鎖路口後,原本已經有些放鬆的沂水縣百姓迅速緊繃起來。
而與此同時,前幾日就從縣衙傳出來一個流言也是愈演愈烈,流言說金軍數萬大軍從北麵南下,屯駐沂水縣,這幾日橫征暴斂征民夫全都是為了那些金軍作準備的。
但還是遠遠不夠,縣衙現在還算是比較鬆的,因為他們的人手也不夠,等到金軍來了,必然會將全縣所有百姓都貶作奴仆民夫。
這流言有鼻子有眼的,而原本因為沒見金軍抵達沂水縣而不相信這流言的人,也因為昨日看到一場聲勢浩大的騎兵出征而信了七八分,結合今日場景,幾乎所有人都對未來充滿了絕望。
如果沒有帶頭鬧事的,沂水縣百姓還是會在絕望中迎來最終結局。
但是在三天兩頭就有人活不下去起事的北地,怎麽可能會沒人鬧事?
根本說不清究竟是誰先殺了誰,又或者隻是一場鬥毆,一場喝罵而已,最終的結果就是整個沂水縣都亂了起來。
無數百姓拖著家當,扶老攜幼四散而逃。
真的是四散而逃,無論大道小道,無論東西南北,都有百姓在其上艱難行進。
人數相對而言可以算作稀少的弓手土兵衙役根本無法阻攔這麽龐大的人潮,而當幾名壯著膽子去阻攔的弓手被鋤頭分屍之後,這些人連吆喝的膽子都沒有了。
這時候唯一能出來主持局麵的,就是已經迴到自家莊子的朱天壽朱三郎了。
朱家莊的莊戶半兵半民,隨時可以組織起來,而且人數也足夠多,足以將沂水縣堵住。
但奇怪的是,就連主動上門請托的沂水縣主簿也被攆了出來,這廝連麵都不見,隻說自己在做天大的要事,讓所有人不得煩他。
主簿無語至極,卻又沒有其他辦法,加上他不知曉金軍與忠義軍之間的大戰究竟是誰勝誰敗,一時間也是慌亂,隻能打道迴府,緊閉縣城大門,任由百姓逃竄了。
劉淮抵達沂水縣的時候,麵對的就是這麽一個混亂的局麵。
“張四郎,你帶著一百騎,帶著我的‘漢’字旗,四散開來,告訴百姓,沿著山路往南走五十裏,就是忠義軍的地盤,咱們是漢人的大軍,自然會管漢人的生死,到了那裏就有飯可以吃,有地可以種,有安生日子可以過!”劉淮大聲對張白魚下令:“能勸一個算一個,現在就去!”
張白魚慌忙拱手應諾。
“管七郎,朱天壽一共五個莊子,與你五十騎,帶著金賊的軍旗依次到這五個莊子外加一個縣城外耀武揚威,並且一定要大喊‘金賊已滅,謝朱三郎恩義’!”
劉淮複又對管崇彥下令。
這種離間計確實是比較粗淺,但閑著也是閑著,萬一有用呢?
管崇彥同樣領命而去,他麾下的甲騎幾乎各個皆扛著一麵金軍的戰旗,其中有代表行軍猛安的海東青大旗,還有代表行軍謀克的烏鵲大旗,還有一些則是用於臨陣指揮的旗幟。
這些金軍戰旗保存的比較完好,忠義軍也沒有焚燒或者侮辱,隻不過將這些戰旗在旗杆子上倒掛,旗杆頂端還纏著一圈白布條,以示這是繳獲而來的敵軍旗幟。
“其餘人,隨我來!”
說著,劉淮帶著剩餘的五十甲騎,繞過已經戒備起來的沂水縣城,直取北麵的官道。
他的任務最為危險,也同樣最為重要。
他要去監視武興軍,在對方抵達的時候,召集全軍撤退。
甚至如果武興軍真的如同軍議中預計的那般,又有一股先鋒甲騎先行抵達,那麽劉淮就得憑借手上的微薄本錢,以逸待勞,先聲奪人,從而為全軍撤退爭取時間。
王雄矣甚至在軍議中直接說了:這完全是趙子龍那種人物才能幹成的事情!
劉淮也不想如此犯險,但之前魏勝有句話說的好。
這種事情,我不做誰去做呢?
這天下事,舍我其誰!
而這種在關鍵時刻敢於扛起一切責任的性格,也正是許多英豪敢於追隨魏勝,進行一場成功希望渺茫的北伐的原因。
這也是現在許多人願意追隨劉淮的原因。
有些魏勝幾十年的老兄弟都在私下討論,別看魏勝有兩個親生兒子,但最像父親的,最能繼承魏勝衣缽的,反而是劉淮這個義子……或者說未來的女婿。
劉淮懷著一種緊張激動的心情來做的準備,從馬後炮的角度上來說,純粹是給瞎子拋媚眼了。
在這個上午陸續又發生了三件事,使得整個局勢複又變得有些撲朔迷離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