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帥帳之後,諸將並沒有第一時間列席作軍議,而是有人端上鋪著鹹菜的雜豆粥擺在各個軍官麵前,複又端上兩籮筐蘿卜馬肉餡的肉饅頭。
“大清早跟大郎轉了一遭,都餓了吧。”魏勝在首位,同樣端著一大碗雜豆粥,笑著說道:“先吃飯,墊飽肚子再說。”
軍中都是大肚漢,這幾日又是行軍,又是打仗,哪怕是精力超然的將領們也是消耗頗大,所以俱是一拱手,坐到各自位置上,大吃起來。
一時間,帳中皆是唿嚕唿嚕的喝粥之聲。
陸遊依舊保持著名士風範,細嚼慢咽中,眼睛不停瞟著那一大箱子賬冊,不知想到了什麽,長長歎了一口氣。
劉淮已經吃完了第一個肉饅頭,正起身去拿第二個,見到陸遊放下了碗筷,連忙將手中肉饅頭遞了過去。
“食少而事繁,豈能久乎?”
陸遊差點沒把手中瓷碗扔出去,指著那一大箱子賬冊說道:“你也知曉老夫事繁?既然知曉,為何還要給老夫添亂?”
劉淮強行將饅頭塞進陸遊手裏,訕笑說道:“這不是因為陸先生是老刑名,能發現其中蛛絲馬跡嗎?”
“你把老刑名當什麽了?老夫一介親民官選上來的官人,在大理寺辦了幾個月的差,難道就能被稱為老刑名了?”陸遊幾乎將口中飯食噴了出來。
雖然陸遊當過大理寺司直,卻不是從司法係統這條線上升職而來,他在當通判這個官位之前,那可是敕令所刪定官,是編纂整理各種行政命令之人。
敕令所刪定官與中書舍人的職責差不多,隻是地位更低一些,都是在通過整理行政命令而了解中樞的運轉方式,從來都是高官預備役。
中書舍人能被稱為‘儲相’,而敕令所刪定官相當於更低一等的中書舍人,稱不起儲相,但說一句來日尚書也是可以的。
順道說一句,如今宋國的中書舍人雖然現在名聲不顯,可在後世卻是有鼎鼎大名。
名字喚作,虞允文。
所以,陸遊從敕令所刪定官到大理寺司直,雖然看起來升官了,卻是從‘來日尚書’的位置攆了下去,成了具體的辦事官員。
而陸遊之所以有這麽一遭,原因可很簡單。
他把楊沂中給得罪了。
就是那個‘請斬楊沂中’的楊沂中。
陸遊以楊沂中掌握禁軍過久,權威日盛,多有不便之由,進諫罷免楊沂中。
雖然趙構也覺得有秦檜這種前車之鑒,再親近的人到最後也會變質,所以就降楊沂中為太傅、醴泉觀使。
但‘胡子衙班’哪裏是吃素的,隻是說了幾句小話就讓趙構輕易惡了陸遊,將其攆到大理寺司直的位置上,去周邊巡查冤獄的了。
然後就是陸遊在楚州恰逢其會,棄官參與北伐軍的戲碼了。
這麽一份經曆,你可以說陸遊人情練達,精於俗物,但說他是老刑名就離譜了。
陸遊發了一通脾氣後,見劉淮依舊擺著笑臉,也是泄氣:“反正這件事你靠老夫一人是絕無可能,再給我派幾個精幹人手。”
劉淮立馬拍著胸脯說道:“陸先生,你看上誰了,跟我說,我親自去勸。”
原本還在看熱鬧的諸將聽聞此言,各自將頭埋進碗裏,或者各自攀談起來,裝作很忙的樣子。
陸遊也知道這一箱子賬冊的重要性,不止能在其中找出武興軍上上下下的家庭住址,還可以從各種送迴的口信、器物中大概總結出金國後方的情況。
比如口信中如果囑咐爹娘趕緊買頭大牲口,就說明這家沒有牛騾,種地全靠人力,為了應急,就得趕緊買成年卻較貴的大牲口;如果是買牛犢子,那就說明這家人力畜力較足,還可以買些便宜幼畜,作來日打算。
再比如,如果口信中讓家人用這筆財貨給家中添物什的較多,那就說明金國後方經濟尚可,如果一地出現大量的還債言語,那就說明此地經濟已經行將崩潰。
如此種種,不一而足。
想要從如此龐雜的信息中,將所要的東西歸納出來,必然是個很繁瑣的任務。
做此事之人得滿足:認字、細心、聰慧、會算數、可靠、責任心強等條件。
而且此人還不能特別忙,你讓劉淮來幹這個就扯了。
真是人到用時方恨少啊。
忠義大軍的精兵勇將此時已經不少了,但投奔來的文士還是不多。
畢竟不是每個文士都跟陸遊一樣,聽到北伐收複失地就能嗷嗷叫著參軍。
見張白魚已經快把瓷碗扣在頭上了,陸遊歎了一口氣,目光略過此人,指著王世隆說道:“王五郎,你來。”
在一眾戲謔的目光中,王世隆不慌不忙的擦了擦嘴巴:“陸大判,我確實有軍務,迴轉不開,但陸先生開口,我也不能拂了麵子。我家十五郎,喚作王世傑的,陸先生也見過,聰慧能幹,由他來協助陸先生正合適。”
陸遊想起此前見到的井井有條的山寨,不由得點頭。
王世隆得意四望。
“羅大郎,你來!”陸遊複又點將。
羅慎言嗆了一口豆粥,咳嗦幾聲後連忙拱手:“陸大判,我也確實有軍務。但我家二弟羅懷言雖然年紀小,卻聰慧異常,有勇有謀,能助陸先生一臂之力。”
陸遊想了想那半大小子,的確是有勇有謀,並且膽子大。
羅慎言坑了自家弟弟一把,與王世隆對視一眼,有些得意的揚了揚頭。
這還沒個弟弟了?
“辛家小子。這種事,天平軍不能沒人參與,你來!”
辛棄疾左右看看身邊的哼哈二將,歎了一口氣,捧著大碗點頭應諾。
他是真沒精通文事的弟弟。
而且這件事,辛棄疾自認為沒有人比他更合適了。
要知道,辛棄疾的爺爺辛讚還在的時候,就給他灌輸許多抗金的觀點,辛棄疾更是在十幾歲的時候,就以上計吏的身份,前往金國都城燕京考察地形,搜集情報。
再加上辛棄疾是北地漢人出身,作歸納情報的工作簡直是得心應手,事半功倍。
“先這樣吧。”陸遊點了這幾人後,複又歎氣,對魏勝說道:“魏公,我不是抱怨,而是哪怕軍中也需要文法吏,現在文吏數量連地方上都滿足不了,還大量留用原本吏員,都是取禍之道啊。”
劉淮笑著說道:“陸先生勿憂,這次大戰傳開之後,大約就會有人來投奔了,到時候還得需要陸先生來把關。”
說罷,也不管陸遊反應,劉淮複又對魏勝說道:“父親,忠義軍北伐一月有餘,就攻下海州、沂州以及大半個莒州,如果算上東平軍那邊的近進展,可以說少半個山東東路都已然光複,接下來,咱們是要整頓內政,以待天時;還是要迅速攻滅麵前的武興軍,隨即席卷山東?”
魏勝見諸將大多都已經吃完早飯,也順著劉淮的話頭開始了今天的軍議。
“今日軍議就是為此。”魏勝從案幾之旁拿出一卷文書,擺在麵前:“忠義大軍接下來該如何去做,帳中所有人都要各抒己見,一個一個說。”
陸遊清了清嗓子:“在此之前,老夫要說一下,此次傷亡與各部獎懲,所有人都要記錄,並且在各自軍中軍議時,也要將事情與部下說清楚。”
“大清早跟大郎轉了一遭,都餓了吧。”魏勝在首位,同樣端著一大碗雜豆粥,笑著說道:“先吃飯,墊飽肚子再說。”
軍中都是大肚漢,這幾日又是行軍,又是打仗,哪怕是精力超然的將領們也是消耗頗大,所以俱是一拱手,坐到各自位置上,大吃起來。
一時間,帳中皆是唿嚕唿嚕的喝粥之聲。
陸遊依舊保持著名士風範,細嚼慢咽中,眼睛不停瞟著那一大箱子賬冊,不知想到了什麽,長長歎了一口氣。
劉淮已經吃完了第一個肉饅頭,正起身去拿第二個,見到陸遊放下了碗筷,連忙將手中肉饅頭遞了過去。
“食少而事繁,豈能久乎?”
陸遊差點沒把手中瓷碗扔出去,指著那一大箱子賬冊說道:“你也知曉老夫事繁?既然知曉,為何還要給老夫添亂?”
劉淮強行將饅頭塞進陸遊手裏,訕笑說道:“這不是因為陸先生是老刑名,能發現其中蛛絲馬跡嗎?”
“你把老刑名當什麽了?老夫一介親民官選上來的官人,在大理寺辦了幾個月的差,難道就能被稱為老刑名了?”陸遊幾乎將口中飯食噴了出來。
雖然陸遊當過大理寺司直,卻不是從司法係統這條線上升職而來,他在當通判這個官位之前,那可是敕令所刪定官,是編纂整理各種行政命令之人。
敕令所刪定官與中書舍人的職責差不多,隻是地位更低一些,都是在通過整理行政命令而了解中樞的運轉方式,從來都是高官預備役。
中書舍人能被稱為‘儲相’,而敕令所刪定官相當於更低一等的中書舍人,稱不起儲相,但說一句來日尚書也是可以的。
順道說一句,如今宋國的中書舍人雖然現在名聲不顯,可在後世卻是有鼎鼎大名。
名字喚作,虞允文。
所以,陸遊從敕令所刪定官到大理寺司直,雖然看起來升官了,卻是從‘來日尚書’的位置攆了下去,成了具體的辦事官員。
而陸遊之所以有這麽一遭,原因可很簡單。
他把楊沂中給得罪了。
就是那個‘請斬楊沂中’的楊沂中。
陸遊以楊沂中掌握禁軍過久,權威日盛,多有不便之由,進諫罷免楊沂中。
雖然趙構也覺得有秦檜這種前車之鑒,再親近的人到最後也會變質,所以就降楊沂中為太傅、醴泉觀使。
但‘胡子衙班’哪裏是吃素的,隻是說了幾句小話就讓趙構輕易惡了陸遊,將其攆到大理寺司直的位置上,去周邊巡查冤獄的了。
然後就是陸遊在楚州恰逢其會,棄官參與北伐軍的戲碼了。
這麽一份經曆,你可以說陸遊人情練達,精於俗物,但說他是老刑名就離譜了。
陸遊發了一通脾氣後,見劉淮依舊擺著笑臉,也是泄氣:“反正這件事你靠老夫一人是絕無可能,再給我派幾個精幹人手。”
劉淮立馬拍著胸脯說道:“陸先生,你看上誰了,跟我說,我親自去勸。”
原本還在看熱鬧的諸將聽聞此言,各自將頭埋進碗裏,或者各自攀談起來,裝作很忙的樣子。
陸遊也知道這一箱子賬冊的重要性,不止能在其中找出武興軍上上下下的家庭住址,還可以從各種送迴的口信、器物中大概總結出金國後方的情況。
比如口信中如果囑咐爹娘趕緊買頭大牲口,就說明這家沒有牛騾,種地全靠人力,為了應急,就得趕緊買成年卻較貴的大牲口;如果是買牛犢子,那就說明這家人力畜力較足,還可以買些便宜幼畜,作來日打算。
再比如,如果口信中讓家人用這筆財貨給家中添物什的較多,那就說明金國後方經濟尚可,如果一地出現大量的還債言語,那就說明此地經濟已經行將崩潰。
如此種種,不一而足。
想要從如此龐雜的信息中,將所要的東西歸納出來,必然是個很繁瑣的任務。
做此事之人得滿足:認字、細心、聰慧、會算數、可靠、責任心強等條件。
而且此人還不能特別忙,你讓劉淮來幹這個就扯了。
真是人到用時方恨少啊。
忠義大軍的精兵勇將此時已經不少了,但投奔來的文士還是不多。
畢竟不是每個文士都跟陸遊一樣,聽到北伐收複失地就能嗷嗷叫著參軍。
見張白魚已經快把瓷碗扣在頭上了,陸遊歎了一口氣,目光略過此人,指著王世隆說道:“王五郎,你來。”
在一眾戲謔的目光中,王世隆不慌不忙的擦了擦嘴巴:“陸大判,我確實有軍務,迴轉不開,但陸先生開口,我也不能拂了麵子。我家十五郎,喚作王世傑的,陸先生也見過,聰慧能幹,由他來協助陸先生正合適。”
陸遊想起此前見到的井井有條的山寨,不由得點頭。
王世隆得意四望。
“羅大郎,你來!”陸遊複又點將。
羅慎言嗆了一口豆粥,咳嗦幾聲後連忙拱手:“陸大判,我也確實有軍務。但我家二弟羅懷言雖然年紀小,卻聰慧異常,有勇有謀,能助陸先生一臂之力。”
陸遊想了想那半大小子,的確是有勇有謀,並且膽子大。
羅慎言坑了自家弟弟一把,與王世隆對視一眼,有些得意的揚了揚頭。
這還沒個弟弟了?
“辛家小子。這種事,天平軍不能沒人參與,你來!”
辛棄疾左右看看身邊的哼哈二將,歎了一口氣,捧著大碗點頭應諾。
他是真沒精通文事的弟弟。
而且這件事,辛棄疾自認為沒有人比他更合適了。
要知道,辛棄疾的爺爺辛讚還在的時候,就給他灌輸許多抗金的觀點,辛棄疾更是在十幾歲的時候,就以上計吏的身份,前往金國都城燕京考察地形,搜集情報。
再加上辛棄疾是北地漢人出身,作歸納情報的工作簡直是得心應手,事半功倍。
“先這樣吧。”陸遊點了這幾人後,複又歎氣,對魏勝說道:“魏公,我不是抱怨,而是哪怕軍中也需要文法吏,現在文吏數量連地方上都滿足不了,還大量留用原本吏員,都是取禍之道啊。”
劉淮笑著說道:“陸先生勿憂,這次大戰傳開之後,大約就會有人來投奔了,到時候還得需要陸先生來把關。”
說罷,也不管陸遊反應,劉淮複又對魏勝說道:“父親,忠義軍北伐一月有餘,就攻下海州、沂州以及大半個莒州,如果算上東平軍那邊的近進展,可以說少半個山東東路都已然光複,接下來,咱們是要整頓內政,以待天時;還是要迅速攻滅麵前的武興軍,隨即席卷山東?”
魏勝見諸將大多都已經吃完早飯,也順著劉淮的話頭開始了今天的軍議。
“今日軍議就是為此。”魏勝從案幾之旁拿出一卷文書,擺在麵前:“忠義大軍接下來該如何去做,帳中所有人都要各抒己見,一個一個說。”
陸遊清了清嗓子:“在此之前,老夫要說一下,此次傷亡與各部獎懲,所有人都要記錄,並且在各自軍中軍議時,也要將事情與部下說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