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的參戰雖然不能在第一時間改變戰場局勢,卻也讓蒲輦合達感到了一絲緊迫。
操,這夥海上來的宋軍不一樣,沒有以鄰為壑痛擊友軍的作風。
山東他娘的怎麽就來了這麽多瘋狗?
蒲輦合達罵罵咧咧,剛要引軍撤去,卻又發現,西邊的那些打著飛虎旗幟的甲騎出動了。
劉淮看了半天戲,斥候總算探查出了重要信息。
“什麽?”劉淮勒著韁繩,有些不敢置信的問道:“金軍五千人在北十五裏處列陣?還有五千人正在從日照往北撤?”
那斥候點頭,在微涼的秋風中滿頭大汗,似乎也有些不敢置信,但這事的確是他親眼所見,又不得不信。
昨日各級動員的時候,都頭明明說此戰也是硬仗,並且定下了各種賞格,大家夥都摩拳擦掌,然而現在看起來,金軍竟然要逃跑了!
劉淮也有點懵。
難道是金軍發現忠義軍的伏兵了?
不對啊,就算發現了伏兵,臨陣退軍算什麽?不怕被追成潰兵嗎?你們金軍素質難道這麽好?作這麽危險的戰術動作如喝涼水般簡單?
如果不是發現了伏兵,那金國水軍來這一趟到底圖什麽啊?!
武裝遊行嗎?
劉淮雖然弄不懂金軍葫蘆裏賣什麽藥,但還是知道現在應該怎麽做。
金軍越想做什麽,越不讓他們做成就行了!
“四郎,靜心,東平大旗已經立起來了,說明張伯沒事。”安撫了焦急不堪的張白魚一句,劉淮大聲分派軍令:“五百甲騎分為三部,管七郎,你率百騎外圍遊弋,清掃遊騎;四郎,你我各二百騎,你為我後繼!知道如何做嗎?”
張白魚深吸一口氣,重重點頭:“郎君放心,我定不會落後。”
說罷,張白魚複又猶豫:“不用等步卒嗎?”
劉淮搖頭:“來不及了,派個伶俐的,將這邊事情全都告知李副統製和雷統領,接下來就看他倆如何發揮了。
嘿,虧咱們以為今日一場大戰,得從清晨打到日落,誰知道金賊已經要逃了,再晚一日,這仗都沒地方打。”
說著,劉淮拍馬上前,當先而行。
他現在已經有些不妙的預感了。
一定是發生了什麽脫離了曆史的事件,才使得金國水軍莫名其妙的臨陣退敵。
劉淮現在迫切的想要捉住一個金軍高級軍官,從他口中拷問出發生了什麽事情。
到底是曆史記載出了錯誤,還是由他攛掇著提前發動的北伐出現了極大的蝴蝶效應?
然而即便是心急如焚,劉淮也沒有帶著甲騎一股腦的砸進金軍大陣中。
如同單靠步兵沒辦法對抗精銳騎兵一般,這個時代,單單靠騎兵也沒有辦法對抗精銳步卒。尤其如同金國正軍這種士氣高漲,訓練整齊的步卒,更是不可能用五百甲騎就能把上萬大軍打成倒卷珠簾。
金軍還是有幾百騎兵的,雖然水軍的騎兵不如其他正軍騎兵那樣精銳,但與步卒一起,維持戰線還是能做到的。
如果這時候東平軍能夠尾隨追擊,其他人不好說,但蒲輦合達所率的五千金軍沒準真的能被留下來。
但東平軍因為剛剛發生了一場大潰敗,正在收攏兵馬,一時間根本無力追擊,隻能眼睜睜的看著神鋒軍將最後的兵馬撤了迴去。
最大的戰果反而是李寶斬獲的。
東側的金軍追得過於深入了,被李寶率軍咬住了尾巴,在留下百餘屍體之後倉惶撤退,複又被大陣掩護,得以重整陣型。
而等到張榮大略整飭出一些兵馬之後,忠義軍的伏兵也從九仙山山口殺奔出來。但此時金軍大軍已經匯合,神鋒軍、威鎮軍一萬五千兵馬列成了大陣,嚴陣以待。
這下子別說劉淮了,就算是李寶與張榮兩名老將也不敢主動發動進攻了。
此時日照守軍大約收攏了六千人,加上支援而來的忠義軍與宋軍精銳,人數上與金軍差不多,如何能在平地野戰中正麵擊潰金國正軍?
更別說東平軍士氣已喪了。
戰爭真的不以個人的意誌為轉移,哪怕是張榮與李寶再不甘,也隻能收攏大軍,緩緩後退。
一場預備好的圍殲戰,竟然以這種虎頭蛇尾的方式結束了。
當然,北伐軍的宣傳還是在說大軍得勝而歸,金賊望風而逃雲雲。
但是個中滋味,也隻有各人知道了。
其中最懵的,當屬李寶了。
無論是事先的心理準備還是中間的互相聯絡,宋軍都是奔著一場大戰而來的。
可誰知道三千精銳剛剛登上海岸,金軍就一溜煙的逃跑了。
什麽情況?
李寶原本還想與山東諸將通一下氣,但見到劉淮與張榮火急火燎的來找自己時,就覺得事態有些不太正常。
“老夫還想問你們呢。”李寶攤手說道:“莫非有兵馬去偷金賊後路了?”
劉淮也沒有寒暄,隻是上下打量了一下麵前在曆史上有好大名頭的潑李三,就直接搖頭:“不可能,山東兩路成建製的義軍都在這裏了,就算父親或者天平軍的耿大頭領繞了過去,也斷沒有遮掩住,不讓我們知曉的道理。”
“那就奇怪了。”李寶摩挲著下巴的胡須,與張榮對視一眼後,終於有些醒悟:“你們的意思是,問題不是出在山東,而是出在大宋?”
劉淮點頭以對:“是這個道理。李總管,金賊在山東造船,目的為何不言自明,不是為了協助金軍渡江,就是要直取臨安……”
李寶同樣點頭,如果不是因為知曉金國的戰略目的,他吃飽了撐的跑這麽遠來收拾金國水軍。
無論是長江防線,還是一個穩定的中樞朝廷,對於南方割據政權來說都太重要了。
“而現在金國水軍放棄戰鬥,火速收縮,唯一可能就是他們要出兵南下了。”劉淮鄭重說道:“張伯,我說句不好聽的話,今日之事,金賊大勝已經是唾手可得,但他們連這種大勝都不要,隻能是所圖更大。”
張榮臉色難看的點了點頭,卻也有些無奈。
旗杆被大風吹斷這種事情真是純純的倒黴,這誰能想得到呢?
隻要金軍把規模最大的東平軍徹底擊潰,那即便是援軍齊至也隻能固守自保,改變不了局麵了。
但金軍還是撤退了,十分幹脆的撤退了。
“李總管,之前也讓李三郎通報過,有一金軍副總管投誠,通過軍報知曉了宋金戰況,但自從他投奔過來後。我們在山東就是兩眼一抹黑,隻知道宋金大約正式開戰,軍資器械兵馬不斷向南,但具體發生了何事,就不清楚了。”
劉淮說罷之後,用期待的眼神看著李寶。
但李寶的下一個動作就讓他失望了。
隻見李寶搖頭歎氣:“我軍在九月二十三日從關澳出發,天幸南風,讓老夫在幾日之內就抵達海州。老夫中間隻在楚州落了一次錨,隻知道劉錡那廝與金軍在盱眙和楚州與金賊隔淮河對峙,雙方各自渡河,各自勝負,其他的就不知道了。
難道在這短短幾日,金軍就能突破了淮河?不應該啊,劉二雖然已經老邁,卻也不是沒牙的老虎,金賊又不會飛,區區幾萬兵馬如何能渡河?”
這年頭也沒有無線電,信鴿傳遞消息更多是點對點,是無法尋找移動目標的,同時有概率遺失泄露。所以重大消息還是依靠人來傳遞。
這也就導致了李寶一旦出海,若非靠岸,很難獲得重大軍情。
這也是這個時代的常態了。
雙方都有極大的戰爭迷霧,這時候就得依靠指揮官的經驗、智慧以及一點點運氣了。
而劉淮的經驗不止來源於戰爭本身,更是一個穿越者對曆史的洞若觀火。
“那隻可能是淮西出問題了。”劉淮沉吟片刻說道:“總不可能是荊襄或者巴蜀被突破,金國水軍就要急吼吼的出動。
嗯,淮西守將,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應該是王權吧。此人如何?能否在金國主力進攻下堅守?”
話一問出口,李寶與張榮皆是各自沉默對視,複又抬頭看向劉淮。
意思很明顯,這事你還要問我們?
操,這夥海上來的宋軍不一樣,沒有以鄰為壑痛擊友軍的作風。
山東他娘的怎麽就來了這麽多瘋狗?
蒲輦合達罵罵咧咧,剛要引軍撤去,卻又發現,西邊的那些打著飛虎旗幟的甲騎出動了。
劉淮看了半天戲,斥候總算探查出了重要信息。
“什麽?”劉淮勒著韁繩,有些不敢置信的問道:“金軍五千人在北十五裏處列陣?還有五千人正在從日照往北撤?”
那斥候點頭,在微涼的秋風中滿頭大汗,似乎也有些不敢置信,但這事的確是他親眼所見,又不得不信。
昨日各級動員的時候,都頭明明說此戰也是硬仗,並且定下了各種賞格,大家夥都摩拳擦掌,然而現在看起來,金軍竟然要逃跑了!
劉淮也有點懵。
難道是金軍發現忠義軍的伏兵了?
不對啊,就算發現了伏兵,臨陣退軍算什麽?不怕被追成潰兵嗎?你們金軍素質難道這麽好?作這麽危險的戰術動作如喝涼水般簡單?
如果不是發現了伏兵,那金國水軍來這一趟到底圖什麽啊?!
武裝遊行嗎?
劉淮雖然弄不懂金軍葫蘆裏賣什麽藥,但還是知道現在應該怎麽做。
金軍越想做什麽,越不讓他們做成就行了!
“四郎,靜心,東平大旗已經立起來了,說明張伯沒事。”安撫了焦急不堪的張白魚一句,劉淮大聲分派軍令:“五百甲騎分為三部,管七郎,你率百騎外圍遊弋,清掃遊騎;四郎,你我各二百騎,你為我後繼!知道如何做嗎?”
張白魚深吸一口氣,重重點頭:“郎君放心,我定不會落後。”
說罷,張白魚複又猶豫:“不用等步卒嗎?”
劉淮搖頭:“來不及了,派個伶俐的,將這邊事情全都告知李副統製和雷統領,接下來就看他倆如何發揮了。
嘿,虧咱們以為今日一場大戰,得從清晨打到日落,誰知道金賊已經要逃了,再晚一日,這仗都沒地方打。”
說著,劉淮拍馬上前,當先而行。
他現在已經有些不妙的預感了。
一定是發生了什麽脫離了曆史的事件,才使得金國水軍莫名其妙的臨陣退敵。
劉淮現在迫切的想要捉住一個金軍高級軍官,從他口中拷問出發生了什麽事情。
到底是曆史記載出了錯誤,還是由他攛掇著提前發動的北伐出現了極大的蝴蝶效應?
然而即便是心急如焚,劉淮也沒有帶著甲騎一股腦的砸進金軍大陣中。
如同單靠步兵沒辦法對抗精銳騎兵一般,這個時代,單單靠騎兵也沒有辦法對抗精銳步卒。尤其如同金國正軍這種士氣高漲,訓練整齊的步卒,更是不可能用五百甲騎就能把上萬大軍打成倒卷珠簾。
金軍還是有幾百騎兵的,雖然水軍的騎兵不如其他正軍騎兵那樣精銳,但與步卒一起,維持戰線還是能做到的。
如果這時候東平軍能夠尾隨追擊,其他人不好說,但蒲輦合達所率的五千金軍沒準真的能被留下來。
但東平軍因為剛剛發生了一場大潰敗,正在收攏兵馬,一時間根本無力追擊,隻能眼睜睜的看著神鋒軍將最後的兵馬撤了迴去。
最大的戰果反而是李寶斬獲的。
東側的金軍追得過於深入了,被李寶率軍咬住了尾巴,在留下百餘屍體之後倉惶撤退,複又被大陣掩護,得以重整陣型。
而等到張榮大略整飭出一些兵馬之後,忠義軍的伏兵也從九仙山山口殺奔出來。但此時金軍大軍已經匯合,神鋒軍、威鎮軍一萬五千兵馬列成了大陣,嚴陣以待。
這下子別說劉淮了,就算是李寶與張榮兩名老將也不敢主動發動進攻了。
此時日照守軍大約收攏了六千人,加上支援而來的忠義軍與宋軍精銳,人數上與金軍差不多,如何能在平地野戰中正麵擊潰金國正軍?
更別說東平軍士氣已喪了。
戰爭真的不以個人的意誌為轉移,哪怕是張榮與李寶再不甘,也隻能收攏大軍,緩緩後退。
一場預備好的圍殲戰,竟然以這種虎頭蛇尾的方式結束了。
當然,北伐軍的宣傳還是在說大軍得勝而歸,金賊望風而逃雲雲。
但是個中滋味,也隻有各人知道了。
其中最懵的,當屬李寶了。
無論是事先的心理準備還是中間的互相聯絡,宋軍都是奔著一場大戰而來的。
可誰知道三千精銳剛剛登上海岸,金軍就一溜煙的逃跑了。
什麽情況?
李寶原本還想與山東諸將通一下氣,但見到劉淮與張榮火急火燎的來找自己時,就覺得事態有些不太正常。
“老夫還想問你們呢。”李寶攤手說道:“莫非有兵馬去偷金賊後路了?”
劉淮也沒有寒暄,隻是上下打量了一下麵前在曆史上有好大名頭的潑李三,就直接搖頭:“不可能,山東兩路成建製的義軍都在這裏了,就算父親或者天平軍的耿大頭領繞了過去,也斷沒有遮掩住,不讓我們知曉的道理。”
“那就奇怪了。”李寶摩挲著下巴的胡須,與張榮對視一眼後,終於有些醒悟:“你們的意思是,問題不是出在山東,而是出在大宋?”
劉淮點頭以對:“是這個道理。李總管,金賊在山東造船,目的為何不言自明,不是為了協助金軍渡江,就是要直取臨安……”
李寶同樣點頭,如果不是因為知曉金國的戰略目的,他吃飽了撐的跑這麽遠來收拾金國水軍。
無論是長江防線,還是一個穩定的中樞朝廷,對於南方割據政權來說都太重要了。
“而現在金國水軍放棄戰鬥,火速收縮,唯一可能就是他們要出兵南下了。”劉淮鄭重說道:“張伯,我說句不好聽的話,今日之事,金賊大勝已經是唾手可得,但他們連這種大勝都不要,隻能是所圖更大。”
張榮臉色難看的點了點頭,卻也有些無奈。
旗杆被大風吹斷這種事情真是純純的倒黴,這誰能想得到呢?
隻要金軍把規模最大的東平軍徹底擊潰,那即便是援軍齊至也隻能固守自保,改變不了局麵了。
但金軍還是撤退了,十分幹脆的撤退了。
“李總管,之前也讓李三郎通報過,有一金軍副總管投誠,通過軍報知曉了宋金戰況,但自從他投奔過來後。我們在山東就是兩眼一抹黑,隻知道宋金大約正式開戰,軍資器械兵馬不斷向南,但具體發生了何事,就不清楚了。”
劉淮說罷之後,用期待的眼神看著李寶。
但李寶的下一個動作就讓他失望了。
隻見李寶搖頭歎氣:“我軍在九月二十三日從關澳出發,天幸南風,讓老夫在幾日之內就抵達海州。老夫中間隻在楚州落了一次錨,隻知道劉錡那廝與金軍在盱眙和楚州與金賊隔淮河對峙,雙方各自渡河,各自勝負,其他的就不知道了。
難道在這短短幾日,金軍就能突破了淮河?不應該啊,劉二雖然已經老邁,卻也不是沒牙的老虎,金賊又不會飛,區區幾萬兵馬如何能渡河?”
這年頭也沒有無線電,信鴿傳遞消息更多是點對點,是無法尋找移動目標的,同時有概率遺失泄露。所以重大消息還是依靠人來傳遞。
這也就導致了李寶一旦出海,若非靠岸,很難獲得重大軍情。
這也是這個時代的常態了。
雙方都有極大的戰爭迷霧,這時候就得依靠指揮官的經驗、智慧以及一點點運氣了。
而劉淮的經驗不止來源於戰爭本身,更是一個穿越者對曆史的洞若觀火。
“那隻可能是淮西出問題了。”劉淮沉吟片刻說道:“總不可能是荊襄或者巴蜀被突破,金國水軍就要急吼吼的出動。
嗯,淮西守將,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應該是王權吧。此人如何?能否在金國主力進攻下堅守?”
話一問出口,李寶與張榮皆是各自沉默對視,複又抬頭看向劉淮。
意思很明顯,這事你還要問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