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淮抵達蕪湖城的時候,已經有三千餘軍士渡過了長江,抵達了裕溪鎮參加了戰鬥。
裕溪鎮的金軍也是武銳軍正軍,然而麵對如此巨大的數量差距,卻還是難以翻出什麽浪花來。
可此戰畢竟是渡江作戰,這個時代又沒有專門的搶灘登陸的訓練,也因此編製混亂也是難免的。
偏偏辛棄疾為了打開城防缺口,一馬當先殺了出去,雖然效果顯著,卻不可避免的脫離了大軍,以至於沒有在一開始建立前陣指揮體係。
當然,說句不好聽的話,就算辛棄疾建立了前陣指揮部也管不了什麽用。
因為他在靖難大軍之中的威望不足,其餘諸將不可能隨時隨地的無條件服從他。
這不是說張小乙這些人會明著抗命,而是會假裝戰事混亂聽不到軍令而各行其是。
剛剛正在廝殺,沒有聽到聚兵號角,現在聽到了就趕迴來了,你總不能因為這點屁事殺了我吧?
說白了,大家都是從硬仗中打出來的,憑什麽你辛棄疾一個客將就要高人一等?難道就因為都統郎君抬舉你?
劉淮抵達蕪湖城之後,隻是微微一掃有些混亂的內渡,立即就想到了裕溪鎮那邊隻會比此地混亂十倍不止。隨即他從馬上躍下,對站在內渡一處望樓上作指揮的何伯求高聲說道:“何大管,我要立即渡江!”
何伯求也知道事態緊急,立即點頭:“都統郎君,一百飛虎軍已經牽馬上船,張白魚張四郎正在岸上等你,我讓前方船隻讓開航道!”
頓了頓之後,何伯求複又說道:“都統郎君,萬事小心!”
劉淮點頭,將已經疲累不堪的戰馬扔在原地,隨後就向著代表靖難大軍都統的靖難大旗而去。
彼處,還有一麵飛虎大旗與白魚符旗並立,張白魚正在旗下焦急等待,見到劉淮抵達,大喜過望:“都統郎君。”
劉淮拎著瀝泉槍,隻是點了點頭:“四郎,時間緊急,現在就上船,將靖難大旗與飛虎大旗都掛起來,咱們渡江!”
張白魚更加振奮,大聲應諾之後就指揮軍士扛著大旗上船。
此時這艘巨大的順輪船甲板上已經擠滿了牽著戰馬的甲騎,他們見到劉淮走上舵樓之後紛紛低聲竊竊私語起來,待見到三麵大旗被插上舵樓之後,更是有些激動起來。
“都統郎君渡江了!”
“都統郎君渡江!”
張白魚站在甲騎身前,高舉右手,大聲唿喊起來。
“都統郎君渡江了!”
一開始隻是嘈雜的唿喊,不過片刻,一船的甲騎就同時躁動大喊起來,將內渡中的各種嘈雜之聲壓了下去。
正在準備等船渡江的軍士一時間紛紛抬頭來望,見到那艘掛著靖難大旗的巨大車船果真駛出水門之後,迅速安靜下來。
似乎劉淮渡江是什麽了不得的信號一般,讓剛剛的爭執與小規模混亂都變得煙消雲散起來。
徐宗偃同樣在望樓上,看著這一幕,幾乎是眼角嘴角一起抽動。
幾個月之前,他還敢嗬斥劉淮放肆,如今他不止不敢,甚至覺得幾個月之前的自己有些膽大包天,肆意妄為了。
戰爭難道真的能讓一個人蛻變到如此程度?
“徐大判,你可要渡江?”複又有幾艘水輪船駛出之後,何伯求籠著手,平淡詢問。
徐宗偃理論上是宋國官員,雖然楚州都沒了,但他楚州通判的職位卻一直沒有被擼掉。他廝混在靖難大軍中,所作的事情也是為張小乙所率的破敵軍作後勤保障,同時隱約是何伯求的副手,此時不願意渡江拚命,也算是理所應當。
然而徐宗偃卻是搖頭,咬牙說道:“我就算是死,也要死在江北的。”
麵對如此豪言壯語,何伯求隻是點頭,伸出手來指了指內渡上一處:“破敵軍已經全員渡江,副統製李秀是最後一部,你且去隨他去吧。”
徐宗偃拱手離開。
何伯求迴望,複又轉身看向內渡。
確實,死也要死在北地的,死在江南算什麽?
另一邊,辛棄疾已經脫離了戰鬥,並且在鎮子之外豎起了自家大旗,來收攏兵馬。
裕溪鎮中依舊在作戰,隻不過隻是清繳殘餘敵軍罷了,各軍統製都在收攏兵馬列陣。
按照事先計劃,現在就應該全軍沿著裕溪水北上,楊欽所部艦船也應該分出一部來,雙方水陸共進,一舉攻克東關。
然而今天確實是倉促出戰,而且裕溪中間還莫名多出來一座金軍水寨,以至於全盤計劃似乎都得更改。
除此之外,有金國軍使往東北邊武銳軍離開的方向去了,不知道是不是會有援軍抵達,甚至武銳軍全軍而返,也是有可能的。
畢竟是軍事冒險,哪裏可能會有萬全之策呢?
辛棄疾雖然胸中有溝壑,也有隨機應變,臨陣指揮之能,卻根本無法作一言堂。
就在他猶豫著是不是要下死命令時,劉淮抵達了裕溪口,並且立起了靖難大旗。
應該說效果顯著,最起碼各軍統製都迅速派來軍使,來請求調令。
劉淮也不含糊,下令除飛虎軍外,全軍騎兵歸辛棄疾指揮,令其迅速沿著裕溪向北,先配合楊欽攻打水寨,隨後再繼續北上,突襲東關。
一定要讓金軍反應不及!
其餘步卒列隊跟著辛棄疾向北急行軍,碰到什麽都不用管,要一直行進到東關才可以歇息。
飛虎軍與雷奔所部校刀手全都留下,就地披甲等待,以阻攔可能抵達的金國援軍。
軍使紛紛大聲應諾離去,不過片刻之後,四千餘靖難大軍就轟然啟動起來。
且不說其餘各軍如何去想,作為臨時前鋒的辛棄疾看到各軍騎兵不斷向自己匯聚,之前積累的些許沮喪一掃而空。
即便船隻運力有限,直到此時才運過來八百餘騎,但對於辛棄疾來說已經足夠了。
對著劉淮一拱手之後,辛棄疾親自拔出樹立在身側的青兕大旗,上馬之後搖動起來:“諸位!隨我建功立業!馬上取功名!”
說罷,辛棄疾再次一馬當先,沿著裕溪向上遊襲殺而去。
裕溪鎮的金軍也是武銳軍正軍,然而麵對如此巨大的數量差距,卻還是難以翻出什麽浪花來。
可此戰畢竟是渡江作戰,這個時代又沒有專門的搶灘登陸的訓練,也因此編製混亂也是難免的。
偏偏辛棄疾為了打開城防缺口,一馬當先殺了出去,雖然效果顯著,卻不可避免的脫離了大軍,以至於沒有在一開始建立前陣指揮體係。
當然,說句不好聽的話,就算辛棄疾建立了前陣指揮部也管不了什麽用。
因為他在靖難大軍之中的威望不足,其餘諸將不可能隨時隨地的無條件服從他。
這不是說張小乙這些人會明著抗命,而是會假裝戰事混亂聽不到軍令而各行其是。
剛剛正在廝殺,沒有聽到聚兵號角,現在聽到了就趕迴來了,你總不能因為這點屁事殺了我吧?
說白了,大家都是從硬仗中打出來的,憑什麽你辛棄疾一個客將就要高人一等?難道就因為都統郎君抬舉你?
劉淮抵達蕪湖城之後,隻是微微一掃有些混亂的內渡,立即就想到了裕溪鎮那邊隻會比此地混亂十倍不止。隨即他從馬上躍下,對站在內渡一處望樓上作指揮的何伯求高聲說道:“何大管,我要立即渡江!”
何伯求也知道事態緊急,立即點頭:“都統郎君,一百飛虎軍已經牽馬上船,張白魚張四郎正在岸上等你,我讓前方船隻讓開航道!”
頓了頓之後,何伯求複又說道:“都統郎君,萬事小心!”
劉淮點頭,將已經疲累不堪的戰馬扔在原地,隨後就向著代表靖難大軍都統的靖難大旗而去。
彼處,還有一麵飛虎大旗與白魚符旗並立,張白魚正在旗下焦急等待,見到劉淮抵達,大喜過望:“都統郎君。”
劉淮拎著瀝泉槍,隻是點了點頭:“四郎,時間緊急,現在就上船,將靖難大旗與飛虎大旗都掛起來,咱們渡江!”
張白魚更加振奮,大聲應諾之後就指揮軍士扛著大旗上船。
此時這艘巨大的順輪船甲板上已經擠滿了牽著戰馬的甲騎,他們見到劉淮走上舵樓之後紛紛低聲竊竊私語起來,待見到三麵大旗被插上舵樓之後,更是有些激動起來。
“都統郎君渡江了!”
“都統郎君渡江!”
張白魚站在甲騎身前,高舉右手,大聲唿喊起來。
“都統郎君渡江了!”
一開始隻是嘈雜的唿喊,不過片刻,一船的甲騎就同時躁動大喊起來,將內渡中的各種嘈雜之聲壓了下去。
正在準備等船渡江的軍士一時間紛紛抬頭來望,見到那艘掛著靖難大旗的巨大車船果真駛出水門之後,迅速安靜下來。
似乎劉淮渡江是什麽了不得的信號一般,讓剛剛的爭執與小規模混亂都變得煙消雲散起來。
徐宗偃同樣在望樓上,看著這一幕,幾乎是眼角嘴角一起抽動。
幾個月之前,他還敢嗬斥劉淮放肆,如今他不止不敢,甚至覺得幾個月之前的自己有些膽大包天,肆意妄為了。
戰爭難道真的能讓一個人蛻變到如此程度?
“徐大判,你可要渡江?”複又有幾艘水輪船駛出之後,何伯求籠著手,平淡詢問。
徐宗偃理論上是宋國官員,雖然楚州都沒了,但他楚州通判的職位卻一直沒有被擼掉。他廝混在靖難大軍中,所作的事情也是為張小乙所率的破敵軍作後勤保障,同時隱約是何伯求的副手,此時不願意渡江拚命,也算是理所應當。
然而徐宗偃卻是搖頭,咬牙說道:“我就算是死,也要死在江北的。”
麵對如此豪言壯語,何伯求隻是點頭,伸出手來指了指內渡上一處:“破敵軍已經全員渡江,副統製李秀是最後一部,你且去隨他去吧。”
徐宗偃拱手離開。
何伯求迴望,複又轉身看向內渡。
確實,死也要死在北地的,死在江南算什麽?
另一邊,辛棄疾已經脫離了戰鬥,並且在鎮子之外豎起了自家大旗,來收攏兵馬。
裕溪鎮中依舊在作戰,隻不過隻是清繳殘餘敵軍罷了,各軍統製都在收攏兵馬列陣。
按照事先計劃,現在就應該全軍沿著裕溪水北上,楊欽所部艦船也應該分出一部來,雙方水陸共進,一舉攻克東關。
然而今天確實是倉促出戰,而且裕溪中間還莫名多出來一座金軍水寨,以至於全盤計劃似乎都得更改。
除此之外,有金國軍使往東北邊武銳軍離開的方向去了,不知道是不是會有援軍抵達,甚至武銳軍全軍而返,也是有可能的。
畢竟是軍事冒險,哪裏可能會有萬全之策呢?
辛棄疾雖然胸中有溝壑,也有隨機應變,臨陣指揮之能,卻根本無法作一言堂。
就在他猶豫著是不是要下死命令時,劉淮抵達了裕溪口,並且立起了靖難大旗。
應該說效果顯著,最起碼各軍統製都迅速派來軍使,來請求調令。
劉淮也不含糊,下令除飛虎軍外,全軍騎兵歸辛棄疾指揮,令其迅速沿著裕溪向北,先配合楊欽攻打水寨,隨後再繼續北上,突襲東關。
一定要讓金軍反應不及!
其餘步卒列隊跟著辛棄疾向北急行軍,碰到什麽都不用管,要一直行進到東關才可以歇息。
飛虎軍與雷奔所部校刀手全都留下,就地披甲等待,以阻攔可能抵達的金國援軍。
軍使紛紛大聲應諾離去,不過片刻之後,四千餘靖難大軍就轟然啟動起來。
且不說其餘各軍如何去想,作為臨時前鋒的辛棄疾看到各軍騎兵不斷向自己匯聚,之前積累的些許沮喪一掃而空。
即便船隻運力有限,直到此時才運過來八百餘騎,但對於辛棄疾來說已經足夠了。
對著劉淮一拱手之後,辛棄疾親自拔出樹立在身側的青兕大旗,上馬之後搖動起來:“諸位!隨我建功立業!馬上取功名!”
說罷,辛棄疾再次一馬當先,沿著裕溪向上遊襲殺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