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句實話,東關舉義反正這三人中,劉淮最看好的也就是陳如晦了。
其餘兩人都是早早接到了楊春的密信,卻連拉人頭都拉不起來,串聯了的許多日隻拉攏了不到二百兵馬,有大義在身還不如呂元化那廝能收攏人心。
這其實也怪不得他們,畢竟藍君皓與龔二川二人一直都是都頭之類的基層軍官,驟然身負重任,難免有些手足無措也是很正常的。
但是有了陳如晦作為對比,還是讓人想要問一句,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怎麽就這麽大呢?
別看陳如晦麵白如玉,方頭大耳,雙耳垂肩,笑起來跟個彌勒佛似的,但做起事來堪稱心狠手黑,異常果斷。
別的不說,就單單在第一時間率領家中奴仆護衛守住東關其餘城門,封鎖消息,陳如晦就已經算得上戰場嗅覺極其靈敏了。
更別說人家連宋字大旗都已經預備好了!
因為陳如晦與楊春事先完全沒有溝通,這種自發的反抗也就顯得更加珍貴了。
“陳將軍,你是此次奪取東關的首功,照理說應該著重表彰,但此時孤懸敵後,事事繁雜,千頭萬緒,所以,若是陳將軍有意從軍,可來我靖難大軍當一名統製官,與你兩千兵馬的軍額,如何?”
劉淮給出的條件還算是誠懇,上來就是一個統製官,與張小乙、張白魚等人並列,可以算是破格提拔了。
然而陳如晦思量片刻,終究還是搖頭:“劉太尉,我不是什麽將軍,隻是東關的一富戶而已,為了保全家業鄉黨,才去當了簽軍統領。此時反正,還是因為金賊喪盡天良,壓迫百姓。此時既然已經驅逐金賊,願從太尉這裏求一個父母官之位。”
陳如晦的意思很簡單,他雖然覺得靖難大軍戰力還算可以,處事也公道。但宋國重文輕武,當將軍哪有當士大夫滋潤?這也就是天下大亂,否則陳如晦一個地主豪強能撈到主簿之位就頂天了,哪裏能當上知縣?
對此結果,劉淮雖然有心理預期,卻還是有些失望的。
這種豪強之家即便願意從軍,那也是就近行事。到時候有宗族鄉黨的助力,無論做什麽都是事半功倍。
就如同靖難大軍的根子在山東一樣,陳如晦的根子也在東關。難道讓他見到劉淮的第一麵,就拋家舍業,生死相隨嗎?不可能的。
他是劉淮,不是劉備,更不是劉邦!
哪怕這兩個魅魔,也有三顧茅廬與韓信夜奔的經曆。
虎軀一震,納頭便拜終究隻是評書話本中的故事而已。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每個人都有自己難以割舍之事,根本不可能一句話之內就讓對方誓死相隨。
但反過來說,那些為了大義,為了理想而放棄一切之人才是最值得尊重,值得傳唱的。
迴到眼下,劉淮也隻是暗自感歎,山東群豪之所以追隨他,是因為他有恩德加於山東。而兩淮豪傑不願意誓死相從也是因為對兩淮沒有恩德。
不過來日方長,天下英雄又不是瞎子,總會看到究竟是誰在擔當天下重任的。
“既如此,暫表陳如晦為東關縣令,政事人員任免之責,一應委任。”
陳如晦拱手說道:“謝將軍。”
“藍君皓、龔二川,雖然梁子初已經約定要將你們納入軍中,但我還是要問一下,可願加入靖難大軍?”
藍君皓同樣猶豫片刻:“劉太尉,此處你的官階最高,即便梁統領乃至於楊知州也得在你麾下聽令,到時候我們自然也會服從太尉的軍令,何必要加入靖難大軍呢?”
這同樣也是婉拒了。
劉淮再次點頭:“那你們二人且去收攏原本是巢湖水軍卻投靠金賊的兵馬,分辨出究竟誰是迫於無奈,誰是死心塌地為金賊賣命,還要揪出罪大惡極者,梟首示眾。”
“喏!”
藍、龔二人拱手應諾。
隨後三人就退出了中軍大帳。
其餘兩人不談,今日立了大功的陳如晦邁步迴到了自家大宅之中,在門廳脫掉身上的甲胄,隨即來到後堂。
一名須發花白的老者在此閉目養神。
“父親久等,孩兒迴來了。”陳如晦跪在地上,叩首之後方才說道。
陳太公吹了吹胡子,幽幽轉醒:“三郎,地上涼,起身吧,此行可有所得?”
陳如晦點頭:“迴父親的話,孩兒此時已經是東關縣令了。”
老者一愣,隨後問道:“為何沒有從軍,難道是因為靖難大軍不收你,或者說那劉都統太不成樣子?”
陳如晦歎了口氣:“並非如此,這靖難大軍的軍紀與戰力堪稱我所見過的大軍之冠。劉都統雖然年輕,卻是做事十分沉穩,禮賢下士,雖然手握數千大軍,卻也是對我們三人和藹有加,沒有頤指氣使。”
說到這裏,陳如晦頓了頓:“唯一可慮者,就是他們並不是兩淮兵馬,而是自山東而來的義軍,終究還是要迴山東去的,彼時我若是隨軍而走,咱們陳家怎麽辦?”
老者聞言緩緩搖頭:“三郎,你各處都好,隻有這一點,實在是過於瞻前顧後了。既然要做,就要做到底,不去當將軍,反而當縣令,簡直是舍本逐末至極。”
陳如晦問道:“父親,這個縣令,可有什麽不妥嗎?”
“不是不妥,而是不合時宜。”老者用渾濁的雙眼看著自家這名最有出息的兒子:“如今天下大亂,戰事已起,而且這並不是一州一縣的得失,而是不知道要打多久的宋金國戰。
若是在平日,手中有權自可以維持自家安康,我陳家在東關也會有所依仗。但在今日,隻有一種人才可以算得上有權,那就是手中有兵之人。你作為縣令,且不說走仕途能不能穩妥,就憑縣中的幾十衙役弓手,你能命令得了何人?金軍還是宋軍?”
“亂世乃是重新厘定上下,分得貴賤之時,不能以常理度之。”
一番話說完,雖然有些零碎,卻也將其中意思表露出來。
宋國是重文輕武不假,但在亂世中,沒有武力的文官根本指望不上,縱有經天緯地的鬼神之策,也得將金軍趕走再說。
所謂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將,就是這個道理。
而且戰爭是階梯,是讓人往上爬的最快方式,就算這個權縣令到最後穩固,陳如晦一名沒有任何跟腳的豪強,又得在官場上打磨多少年才能出頭?
現在陳如晦貪圖區區一個縣令,就放棄了參與軍中的機會,確實是有些可惜。
須知道,這靖難大軍看起來就是個規製齊全的,在這種軍隊中作戰,隻要能活下來就根本不用擔心升遷問題。
陳如晦聽著父親的勸告,思量片刻還是搖頭:“正因為天下大亂,所以我才要以東關鄉梓為念,不能隨著性子來。唉,若是呂元化那廝沒有踏錯,他是可以托付大事的,然而如今……唉……”
說到最後,陳如晦連聲歎氣。
在這個時代,鄉黨也是一種組織方式,隻要有服眾的領頭羊,就可以將一地百姓組織起來,在亂世中保境安民,甚至成就一番大業。
如同劉邦的豐沛元從,如同朱元璋的淮西功臣,都是這麽組織起來的。
這領頭之人有權力的同時,也有義務保證地方安靖。
具體到東關縣這個地方,有威望有能力有精力的隻有三個人。
一個是呂元化,一個是因為在之前執意抗金而被呂元化殺害的主簿侯雲,還有一個就是他陳如晦了。
如果劉淮吞並兩淮,將其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使東關變成大後方,那陳如晦根本不會廢話,直接就會變成封建主義的一塊磚,哪裏有用往哪裏搬。別說棄了這個縣令,就算為劉淮牽馬執蹬也是尋常。
但現在東關依舊麵臨著迫在眉睫的威脅,陳如晦終究不敢放棄家鄉與鄉人,去追求自家功名利祿。
“唉……”陳老太公也是直接歎氣:“你大哥隻能守成,二哥早夭,其餘人皆是碌碌,幾個支脈還有幾個混賬。老夫也是垂垂老矣,幫不上什麽忙,萬事都隻能靠你了,無論如何,你要保重。”
陳如晦艱難點頭:“也隻能如此了。”
無論如何,都先在東關落下跟腳,就眼前這形勢,金國如果派遣大軍來攻,說不得還得在東關大戰一場,到時候走一步算一步吧。
世事如潮,人皆爭渡,誰都不知道是不是在下一刻就會船覆人亡。
想到呂元化與侯雲這兩名老友最後的下場,陳如晦心中也變得有些艱澀。
其餘兩人都是早早接到了楊春的密信,卻連拉人頭都拉不起來,串聯了的許多日隻拉攏了不到二百兵馬,有大義在身還不如呂元化那廝能收攏人心。
這其實也怪不得他們,畢竟藍君皓與龔二川二人一直都是都頭之類的基層軍官,驟然身負重任,難免有些手足無措也是很正常的。
但是有了陳如晦作為對比,還是讓人想要問一句,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怎麽就這麽大呢?
別看陳如晦麵白如玉,方頭大耳,雙耳垂肩,笑起來跟個彌勒佛似的,但做起事來堪稱心狠手黑,異常果斷。
別的不說,就單單在第一時間率領家中奴仆護衛守住東關其餘城門,封鎖消息,陳如晦就已經算得上戰場嗅覺極其靈敏了。
更別說人家連宋字大旗都已經預備好了!
因為陳如晦與楊春事先完全沒有溝通,這種自發的反抗也就顯得更加珍貴了。
“陳將軍,你是此次奪取東關的首功,照理說應該著重表彰,但此時孤懸敵後,事事繁雜,千頭萬緒,所以,若是陳將軍有意從軍,可來我靖難大軍當一名統製官,與你兩千兵馬的軍額,如何?”
劉淮給出的條件還算是誠懇,上來就是一個統製官,與張小乙、張白魚等人並列,可以算是破格提拔了。
然而陳如晦思量片刻,終究還是搖頭:“劉太尉,我不是什麽將軍,隻是東關的一富戶而已,為了保全家業鄉黨,才去當了簽軍統領。此時反正,還是因為金賊喪盡天良,壓迫百姓。此時既然已經驅逐金賊,願從太尉這裏求一個父母官之位。”
陳如晦的意思很簡單,他雖然覺得靖難大軍戰力還算可以,處事也公道。但宋國重文輕武,當將軍哪有當士大夫滋潤?這也就是天下大亂,否則陳如晦一個地主豪強能撈到主簿之位就頂天了,哪裏能當上知縣?
對此結果,劉淮雖然有心理預期,卻還是有些失望的。
這種豪強之家即便願意從軍,那也是就近行事。到時候有宗族鄉黨的助力,無論做什麽都是事半功倍。
就如同靖難大軍的根子在山東一樣,陳如晦的根子也在東關。難道讓他見到劉淮的第一麵,就拋家舍業,生死相隨嗎?不可能的。
他是劉淮,不是劉備,更不是劉邦!
哪怕這兩個魅魔,也有三顧茅廬與韓信夜奔的經曆。
虎軀一震,納頭便拜終究隻是評書話本中的故事而已。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每個人都有自己難以割舍之事,根本不可能一句話之內就讓對方誓死相隨。
但反過來說,那些為了大義,為了理想而放棄一切之人才是最值得尊重,值得傳唱的。
迴到眼下,劉淮也隻是暗自感歎,山東群豪之所以追隨他,是因為他有恩德加於山東。而兩淮豪傑不願意誓死相從也是因為對兩淮沒有恩德。
不過來日方長,天下英雄又不是瞎子,總會看到究竟是誰在擔當天下重任的。
“既如此,暫表陳如晦為東關縣令,政事人員任免之責,一應委任。”
陳如晦拱手說道:“謝將軍。”
“藍君皓、龔二川,雖然梁子初已經約定要將你們納入軍中,但我還是要問一下,可願加入靖難大軍?”
藍君皓同樣猶豫片刻:“劉太尉,此處你的官階最高,即便梁統領乃至於楊知州也得在你麾下聽令,到時候我們自然也會服從太尉的軍令,何必要加入靖難大軍呢?”
這同樣也是婉拒了。
劉淮再次點頭:“那你們二人且去收攏原本是巢湖水軍卻投靠金賊的兵馬,分辨出究竟誰是迫於無奈,誰是死心塌地為金賊賣命,還要揪出罪大惡極者,梟首示眾。”
“喏!”
藍、龔二人拱手應諾。
隨後三人就退出了中軍大帳。
其餘兩人不談,今日立了大功的陳如晦邁步迴到了自家大宅之中,在門廳脫掉身上的甲胄,隨即來到後堂。
一名須發花白的老者在此閉目養神。
“父親久等,孩兒迴來了。”陳如晦跪在地上,叩首之後方才說道。
陳太公吹了吹胡子,幽幽轉醒:“三郎,地上涼,起身吧,此行可有所得?”
陳如晦點頭:“迴父親的話,孩兒此時已經是東關縣令了。”
老者一愣,隨後問道:“為何沒有從軍,難道是因為靖難大軍不收你,或者說那劉都統太不成樣子?”
陳如晦歎了口氣:“並非如此,這靖難大軍的軍紀與戰力堪稱我所見過的大軍之冠。劉都統雖然年輕,卻是做事十分沉穩,禮賢下士,雖然手握數千大軍,卻也是對我們三人和藹有加,沒有頤指氣使。”
說到這裏,陳如晦頓了頓:“唯一可慮者,就是他們並不是兩淮兵馬,而是自山東而來的義軍,終究還是要迴山東去的,彼時我若是隨軍而走,咱們陳家怎麽辦?”
老者聞言緩緩搖頭:“三郎,你各處都好,隻有這一點,實在是過於瞻前顧後了。既然要做,就要做到底,不去當將軍,反而當縣令,簡直是舍本逐末至極。”
陳如晦問道:“父親,這個縣令,可有什麽不妥嗎?”
“不是不妥,而是不合時宜。”老者用渾濁的雙眼看著自家這名最有出息的兒子:“如今天下大亂,戰事已起,而且這並不是一州一縣的得失,而是不知道要打多久的宋金國戰。
若是在平日,手中有權自可以維持自家安康,我陳家在東關也會有所依仗。但在今日,隻有一種人才可以算得上有權,那就是手中有兵之人。你作為縣令,且不說走仕途能不能穩妥,就憑縣中的幾十衙役弓手,你能命令得了何人?金軍還是宋軍?”
“亂世乃是重新厘定上下,分得貴賤之時,不能以常理度之。”
一番話說完,雖然有些零碎,卻也將其中意思表露出來。
宋國是重文輕武不假,但在亂世中,沒有武力的文官根本指望不上,縱有經天緯地的鬼神之策,也得將金軍趕走再說。
所謂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將,就是這個道理。
而且戰爭是階梯,是讓人往上爬的最快方式,就算這個權縣令到最後穩固,陳如晦一名沒有任何跟腳的豪強,又得在官場上打磨多少年才能出頭?
現在陳如晦貪圖區區一個縣令,就放棄了參與軍中的機會,確實是有些可惜。
須知道,這靖難大軍看起來就是個規製齊全的,在這種軍隊中作戰,隻要能活下來就根本不用擔心升遷問題。
陳如晦聽著父親的勸告,思量片刻還是搖頭:“正因為天下大亂,所以我才要以東關鄉梓為念,不能隨著性子來。唉,若是呂元化那廝沒有踏錯,他是可以托付大事的,然而如今……唉……”
說到最後,陳如晦連聲歎氣。
在這個時代,鄉黨也是一種組織方式,隻要有服眾的領頭羊,就可以將一地百姓組織起來,在亂世中保境安民,甚至成就一番大業。
如同劉邦的豐沛元從,如同朱元璋的淮西功臣,都是這麽組織起來的。
這領頭之人有權力的同時,也有義務保證地方安靖。
具體到東關縣這個地方,有威望有能力有精力的隻有三個人。
一個是呂元化,一個是因為在之前執意抗金而被呂元化殺害的主簿侯雲,還有一個就是他陳如晦了。
如果劉淮吞並兩淮,將其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使東關變成大後方,那陳如晦根本不會廢話,直接就會變成封建主義的一塊磚,哪裏有用往哪裏搬。別說棄了這個縣令,就算為劉淮牽馬執蹬也是尋常。
但現在東關依舊麵臨著迫在眉睫的威脅,陳如晦終究不敢放棄家鄉與鄉人,去追求自家功名利祿。
“唉……”陳老太公也是直接歎氣:“你大哥隻能守成,二哥早夭,其餘人皆是碌碌,幾個支脈還有幾個混賬。老夫也是垂垂老矣,幫不上什麽忙,萬事都隻能靠你了,無論如何,你要保重。”
陳如晦艱難點頭:“也隻能如此了。”
無論如何,都先在東關落下跟腳,就眼前這形勢,金國如果派遣大軍來攻,說不得還得在東關大戰一場,到時候走一步算一步吧。
世事如潮,人皆爭渡,誰都不知道是不是在下一刻就會船覆人亡。
想到呂元化與侯雲這兩名老友最後的下場,陳如晦心中也變得有些艱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