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也就是二十日早晨,梁子初親自從巢湖駕船而來,抵達了巢縣,將昨日鄂州大軍夜襲金軍大營的結果通報給了劉淮。
而此時,光州分都監餘飛英的屍首,已經被金軍吊在了轅門上。
昨夜參與襲營的四百宋軍的首級被壘成京觀,擺放在了龜山腳下。
這些從光州一路撤迴來的勇士明顯沒有李鐵槍的好運氣,雖然是主動發動夜襲,卻不料金軍早就有了準備,他們一頭鑽進了金軍的埋伏圈,很短的時間內就被絞殺殆盡。
餘飛英身中八創,被押到完顏亮身前時依舊大罵不止。
完顏亮原本想要親自勸降此人,然而餘飛英將舌頭咬斷,吐了完顏亮一臉血水之後,也就無從勸起了。
宋軍龜山大營不是沒有想過發兵去救,然而他們也承受不起夜間決戰的代價。
金軍明顯是早有準備,若是敗上一陣,混亂之中被金軍一舉將龜山大營奪下來也不是沒有可能。
夜襲有些像梭哈,將精銳士兵派往最危險的地方,勝就是以小博大的大勝,敗就是全軍覆沒的大敗。救不下來餘飛英所部,鄂州大軍就得承受士氣大跌的代價。
瞞是瞞不住的,出征的光州軍有許多,他們的袍澤上級一去不複返,這如何去瞞?
成閔在望樓上沉默的看著這一幕,看著被堆成小丘的首級,複又看著轅門上那具殘破不堪的屍首,在寒風中沉默不語。
聽著身邊木梯的聲音,成閔轉頭看去,隻見畢再遇頂著一個不太合適的頭盔爬了上來。
“你父親去小營了?”成閔沉聲問道。
“稟太尉,大人已經出營。”畢再遇畢恭畢敬的說道。
無論如何,畢進與餘飛英所率的光州軍在六安曾經並肩作戰過,有一份香火之情,此時派他去安撫光州舊部正合時宜。
成閔轉頭繼續望向金軍大營,良久之後問道:“德卿,你給老夫撂一句實在話,你現在害怕嗎?”
“小子不怕,隻有怒和悲!”畢再遇朗聲迴答道。
“餘叔臨陣鬥死,丈夫橫屍沙場誰也怨不得,然而金賊竟然如此折辱屍體,與禽獸何異?我恨不得食其肉寢其皮,何來怕這一說?”
成閔聞言搖頭苦笑:“若我軍兩萬人都有你這孺子一般的誌氣,這場仗就好打許多了。”
畢再遇聞言推金山倒玉柱一般跪了下來,也不顧成閔的攙扶,重重的叩首幾次,朗聲說道:“太尉,小子也知士氣可鼓不可泄,隻求一支精兵,出寨廝殺一陣,收斂袍澤之首級!”
“小子,老夫不是小瞧你,你今年幾歲?”成閔低笑了一聲。
“十三……不,我今年十四了!”
“你可知,在軍紀尚未敗壞時,軍中都不會收你這個年紀的軍卒?”
“金賊卻不會因為我年紀小而放我一命!”畢再遇昂然相對:“成太尉莫要誑我,贏官人可是十二歲就上陣了,比我還小一歲……不,兩歲……”
成閔看著畢再遇稚嫩的麵容,心中突然恍然。
嶽家軍。
他們是嶽家軍……
成閔再次轉頭望向金軍營壘,心中猛然升起一陣憤懣之情。
若是嶽鵬舉還在,哪裏會有今日之厄?!
“你趁你父親不在,前來求老夫,先不講若你出事老畢如何責難與老夫,若是你敗了如何?”
“若我敗了,局勢也不可能更糟了。而且此事隻有小子才能去做!”
成閔知道畢再遇說的有些道理,若是放著山腳的那堆首級不管,士氣會不可避免的下跌。
若是派什麽名師大將前去爭奪,若是再敗一陣,士氣就徹底不能要了。
畢再遇一個十三歲的小崽子,敗就敗了很正常,誰都不會說什麽。而若是畢再遇能勝,哪怕僅僅是小勝,在他年紀加成下,必然能振奮全軍。
十三歲的黃口孺子都敢去臨陣迎敵,誰還敢說一個怕字?
唯一可慮的就是將畢進的獨子送進最危險的地方,成閔怎麽想怎麽覺得這事辦得不厚道。
所謂義不守財慈不掌兵,成閔很快就下定了決心。
“好,德卿,你既然有這種誌氣,老夫也不能攔著你。”成閔將腰間的一塊鐵牌扔給畢進:“你拿我腰牌去各營招募勇士,切記不能用軍令強迫,隻有自願出寨的軍士老夫才會予以放行!”
“謝大伯爺!”畢再遇大喜過望,重重叩首之後轉身離去。
畢再遇招募敢死的過程十分艱難,一來他拿不出什麽財貨來獎勵士卒,二來他的年紀也太小了些。
忙活了半天,也隻有八十七名敢死應募。這其中還有成閔實在看不下去而調來的三十名親衛。
半個時辰之後,畢再遇披上不太合身的重甲,手持長槍跨上了戰馬。
“諸位叔伯!”剛剛變聲的公鴨嗓十分難聽,再加上畢再遇努力裝作成熟的樣子,讓這一幕變得有些滑稽:“什麽金賊與大宋血海深仇之類的廢話,我不想多說。我隻想說,我今年十四歲,已經與金賊數度廝殺,曆經生死。”
“難道你們想你們的兒子與孫子在十四歲時也來這麽一遭嗎?”
宋軍甲騎的麵容也從嬉笑變成肅然,畢再遇見狀,再加了一把火:“諸位叔伯,你們都是久經沙場的勇士,不要在我這個小子輩麵前丟臉!”
說罷,畢再遇也不顧宋軍甲騎的反應,戴上頭盔:“開門!”
大門吱呀打開,吊橋轟然落下。
大將軍鼓隆隆作響,成閔在鼓樓親自為畢再遇擂鼓,以助聲威。
“殺金賊!”畢再遇舉起長槍高唿一聲,當先向山下衝去。
“殺!”宋軍甲騎畢竟是自願應募的,也絕對不會缺少戰鬥意誌。各個自認是條好漢的前提下,如何能自甘落於人後?
金軍雖然有些防備,知道宋軍主帥不會坐視士氣下跌,卻沒想過宋軍來的如此快,如此決絕。
宋軍竟然沒有用慣用的步卒大陣,而是用一支不到百人的精騎直接莽了過來。
山下金軍大營最起碼有一百個謀克的精騎,宋軍難道吃了熊心豹子膽了?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宋軍算是亂拳打死老師傅了,一時間,金軍除了遊騎之外,竟然隻有二百餘散開的簽軍步卒在正麵迎敵。
在眾目睽睽之下,宋軍甲騎如同虎入羊群,一衝之下將簽軍步卒打得一潰千裏。
有些人的確天生就是上戰場的料,若是一般戰場初哥遇見這種情況早就被蠅頭小利迷了雙眼,分散砍殺潰兵了。
然而畢再遇卻是緊緊將馬軍收攏在一起,讓三十餘騎去收拾堆成小山的首級,而他自己則是帶領甲騎與金軍遊騎攻在一處。
不到一刻鍾,收拾首級的甲騎將那個京觀收拾幹淨,不顧麻袋依舊在滲血,放在馬鞍之後,向山頂的大營奔去。
而金軍營壘中,三四個謀克的馬軍從左右大門中湧出,打馬向著這邊衝來。
畢再遇知道再不走就來不及了,下令撤退後,親自斷後,且戰且退。
畢進這時才登上小營望樓,目瞪口呆的看著自己兒子大展神威。
“那是你兒子?畢再遇?”陳敏指了指剛剛揮舞著大槍作戰的畢再遇,不敢置信的問道:“這小子不是才十四歲嗎?”
“這孺子……”畢進麵色如常,內心卻是焦急。
陳敏心思轉的也快,裝作不經意的樣子,將畢再遇出寨搶奪首級的事情告訴了營寨中的守軍,不斷有人扒著營寨向外觀戰,其中不乏從光州來的軍兵。
此時戰局又有了新的變化。
成閔修建兩座營壘之時也是用了心的,山坡上的樹能砍就砍,不能砍就燒,除了一條寬四五步的小路外,山坡上遍布著大大小小的樹樁。
這種山坡步兵向上走都硌腳,更別說騎兵了。
畢再遇衝上山坡之後,速度不可避免的慢了下來。此時身後的金軍甲騎前鋒已經到了十步之內,耳邊箭矢咻咻掠過,不時還有女真重箭射到他的後背,幸虧甲胄厚實,雖然痛入骨髓,卻沒有受到箭傷。
畢再遇強自冷靜了心神,抓準機會一勒韁繩,戰馬唏律律的人立而起,不進反退,借著山勢向下衝去。
當先兩名金軍正張弓欲射,根本想不到落荒而逃的宋軍會折身反擊。最靠前的金軍被長槍捅了個透心涼,第二名金軍挨了當頭一錘,晃悠了幾下之後栽落下馬。
畢再遇雖然悍勇,年紀卻是太小了,如此長時間作戰後,體力漸漸不支。
借著道路堵塞的工夫,畢再遇再次撥馬便逃。
金軍剛剛追趕百十步,就進入了宋軍弓箭的射程,挨了一輪箭雨後,不由得恨恨而退。
“萬勝!”
“萬勝!”
無論是大營還是小營,宋軍的歡唿聲都震天而響。
不得不說,無論何時少年英雄永遠都是眾人關注的焦點,任誰也不會承認自己還比不過一個十三歲的娃娃。
宋軍剛剛被打下去的士氣,又被鼓舞了起來。
“果真少年英雄,令郎的前途不可限量。”陳敏想到自己的兩個兒子,不由心中感歎,當真人比人該死,貨比貨該扔。
不過瓦罐不離井口破,將軍難免陣前死,究竟誰有福氣,誰又能說得準呢?
“以後你有得操心了。”陳敏繼續感慨了一句。
畢進扶著木欄說道:“沒什麽可操心的,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既然踏上這條路,誰的命都不是自己的了。”
陳敏望著畢進掌中快要被捏碎的木欄,撇了撇嘴沒說話。
“然而,終究還是無法奪迴老餘的屍首……”畢進轉頭望向金軍轅門。
“會奪迴來的!”陳敏狠狠說道:“把金賊大營掀翻時會奪迴來的!”
別看陳敏放狠話放得厲害,然而此時此刻,無論是成閔還是劉淮都拿金軍沒有什麽辦法。
這年頭雖然已經不是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的時代了,然而當三個萬戶的金國正軍蝟集在一起時,無論鄂州大軍還是靖難大軍依舊隻能依靠地利防守而已。
而如今金軍紮緊營盤,連夜襲都沒辦法撼動,那靖難大軍也隻能立營與其對著耗糧草。
唯一的好消息是,對著耗糧草,金軍是絕對耗不過宋軍的。
即使金軍刮地皮刮了一圈,糧草也隻能再撐十幾天而已。換句話來說,金軍是有進攻壓力的,宋軍隻要能依托地形守住,耗也能把金軍耗死。
而且兩淮最後的精銳宋軍正在兵分兩路星夜趕來!
在劉淮與成閔的共識中,當劉錡、虞允文、李顯忠三人抵達戰場之時,才是決戰之日。
折騰了一宿,宋金兩方都十分疲憊,接下來的兩日,雙方都消停了。雖然哨騎探馬之間短促而激烈的戰鬥一直在持續,然而數百甲士之間的大戰卻再也沒有發生。
劉淮也感受到了大戰前的寧靜,停止了襲營,全軍抓緊時間養精蓄銳,準備決戰。
臘月二十二清晨,劉錡突襲含山縣,縣城已經被金軍糟蹋了好幾遍,早就殘破不堪了,其中也隻有少數簽軍駐守,他們麵對由劉錡親率的五千精銳大軍時幾乎毫無反手之力。
開戰不到兩刻鍾,悍將員琦於城牆先登,殺散城門守軍後,從內部打開了大門。
休整片刻之後,劉錡隻是留下千餘輔兵守城,中午時分,全軍拔營,沿著山路向巢縣趕來。
與此同時,虞允文與李顯忠的一萬五千大軍來到更加殘破的東關。
城內被大火燒過,已經無法作為軍隊駐地,而裕溪河道更加慘烈,燒沉的金軍戰船將整條河道堵得嚴嚴實實,李寶的大船根本過不來,最終浙東水軍隻能憑借高超的駕船技巧,駕駛三十艘小型車船緩慢駛過淤塞河段。
虞允文沒有等李寶,隻是留下千人輔兵在東關以北,裕溪東岸立寨,全軍休整數個時辰之後,孤注一擲地向巢縣趕去。
臘月二十三傍晚,劉淮站在城樓之上,從當先沿水道趕來的陸遊手中接過了信件。
省略了前麵一係列廢話後,劉淮直接看向信件結尾。
“……故我與諸君相約,臘月二十四午時,全軍匯聚,共獵金賊。虞彬甫再頓首。”
“如此看來,明日就是決戰之時了!”劉淮將書信傳遞下去,歎了口氣說道。
何伯求接過書信,掃了兩遍之後,不由得皺眉說道:“這虞相公似乎不是個顢頇人物,為何會如此著急?”
其餘聚集在巢縣城頭的諸將文武也用疑惑的目光看向陸遊。
這個道理很簡單。
如果從純軍事的角度來說,虞允文的計劃應該是繼續等待,讓金軍陷入要麽與靖難大軍對著耗糧草,要麽強攻龜山與巢縣的窘境。
等到金軍被折騰得半死之後,再由虞允文率軍作最後一擊。
這樣,他的政治資本將瞬間積累到宣麻拜相的程度。
別看金軍現在偃旗息鼓,蓄勢待發,但若是論坐著耗糧草,他們還真耗不過宋國一方的這四路大軍。
這套計劃自然是包含著虞允文的私心的,卻也獲得了劉淮與成閔的一致認可。
從國戰論,這種戰術手段反而是對國家最好的。
但這是國戰,哪裏能完全脫離政治呢?
陸遊擦了擦額頭細密的汗珠,有些難以啟齒,但最後還是長歎一聲說道:“徒單貞不會被糊弄住許久的,張總管用命爭取出來的機會,不能輕易拋灑。”
饒是前兩日就得知了這個消息,此時再次聽聞,張白魚還是瞬間紅了眼睛,卻立即捏住腰間刀柄,強自壓抑心情,終究還是沒有失態。
陸遊的話還是有幾分道理的。
如果徒單貞真的忠肝義膽,什麽都不管不顧的帶著三萬大軍來淮西增援參戰,那這個包圍圈也就成了一個笑話。
至於徒單貞是不是個死忠人物,這誰能預料呢?料敵當從寬。
然而何伯求卻是不放過陸遊,皺眉詢問:“陸先生,你我皆是互相深知,莫要隱瞞,究竟是不是宋國朝堂出了問題了?”
陸遊看了看劉淮,又看了看其餘人,終於跺腳有些氣急敗壞之態:“樊城失守,荊襄大軍損失慘重,此事已經在朝野中傳開,陳康伯陳相公也有些堅持不住,被官家一日之內三次昭到宮中議事。官家……官家似有議和之意。”
此言一出,不止楊春等兩淮出身的軍將當場嘩然,就連山東諸將也是紛紛麵麵相覷。
議和?
怎麽議和?
當然是割地賠款啊!
如果在如此形勢下議和,最起碼兩淮肯定不保,山東義軍就全完了!
正因為虞允文深知朝政,知道自己這裏如果無法在軍事上大勝,有人就要在政治上投降,不得不出動,來打一場正麵決戰。
劉淮並沒有如同其餘人那樣或義憤填膺,或失望惱火,歸根結底在於,難道對於趙構這種人難道還有什麽指望嗎?
難道還真的指望這廝在秦檜死後就變成了一名聖明天子,臥薪嚐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而後收複燕雲不成?
然而劉淮卻還是沒由來的感到一陣心累。
這就是大宋朝的政治環境了,想要做事之人往往前有臨陣的強敵,後有扯後腿的豬隊友,以至於每次不止要防著兜頭戳來的明槍,還得躲避身後射來的暗箭。
劉淮這還是暗生異誌的尚且如此為難憤懣,他根本想象不到當日嶽飛會是何等憤怒失望。
何伯求也是呆愣半天之後方才冷笑,剛要出言相譏,卻被劉淮阻止:“何大管,莫要說別的了。能來到這片戰場赴死之人都是忠義敢戰之士,是值得尊重的。而那些懦弱無恥之人卻躲在後方,你嘲諷他們也聽不到的。”
何伯求聞言也瞬間喪失了言語的欲望,隻能搖頭長歎。
“諸位。”劉淮將最大的刺頭壓下去之後,語氣也變得堅定:“我等都是戰士,站端一開,莫要再思量其他。讓那些蠅營狗苟之人自說自話去吧,接下來,就是用刀與血來論高下了!”
轟然應諾聲中,劉淮的目光從周圍諸將麵龐上一一掠過。
其中有從靖康年間屍山血海中殺出來的老將,有宋國大敗之後依舊不喪誌氣的勇者,有從受盡欺壓奮而反抗的北地漢兒,有胸中藏奇誌的山東奇男子,有身負血海深仇的水中豪傑。
隻是不知明日一戰後,還能有多少人存活下來。
劉淮向西望去,殘陽西下,將巢湖染成了一片血紅,如同流不盡的英雄血。
而此時,光州分都監餘飛英的屍首,已經被金軍吊在了轅門上。
昨夜參與襲營的四百宋軍的首級被壘成京觀,擺放在了龜山腳下。
這些從光州一路撤迴來的勇士明顯沒有李鐵槍的好運氣,雖然是主動發動夜襲,卻不料金軍早就有了準備,他們一頭鑽進了金軍的埋伏圈,很短的時間內就被絞殺殆盡。
餘飛英身中八創,被押到完顏亮身前時依舊大罵不止。
完顏亮原本想要親自勸降此人,然而餘飛英將舌頭咬斷,吐了完顏亮一臉血水之後,也就無從勸起了。
宋軍龜山大營不是沒有想過發兵去救,然而他們也承受不起夜間決戰的代價。
金軍明顯是早有準備,若是敗上一陣,混亂之中被金軍一舉將龜山大營奪下來也不是沒有可能。
夜襲有些像梭哈,將精銳士兵派往最危險的地方,勝就是以小博大的大勝,敗就是全軍覆沒的大敗。救不下來餘飛英所部,鄂州大軍就得承受士氣大跌的代價。
瞞是瞞不住的,出征的光州軍有許多,他們的袍澤上級一去不複返,這如何去瞞?
成閔在望樓上沉默的看著這一幕,看著被堆成小丘的首級,複又看著轅門上那具殘破不堪的屍首,在寒風中沉默不語。
聽著身邊木梯的聲音,成閔轉頭看去,隻見畢再遇頂著一個不太合適的頭盔爬了上來。
“你父親去小營了?”成閔沉聲問道。
“稟太尉,大人已經出營。”畢再遇畢恭畢敬的說道。
無論如何,畢進與餘飛英所率的光州軍在六安曾經並肩作戰過,有一份香火之情,此時派他去安撫光州舊部正合時宜。
成閔轉頭繼續望向金軍大營,良久之後問道:“德卿,你給老夫撂一句實在話,你現在害怕嗎?”
“小子不怕,隻有怒和悲!”畢再遇朗聲迴答道。
“餘叔臨陣鬥死,丈夫橫屍沙場誰也怨不得,然而金賊竟然如此折辱屍體,與禽獸何異?我恨不得食其肉寢其皮,何來怕這一說?”
成閔聞言搖頭苦笑:“若我軍兩萬人都有你這孺子一般的誌氣,這場仗就好打許多了。”
畢再遇聞言推金山倒玉柱一般跪了下來,也不顧成閔的攙扶,重重的叩首幾次,朗聲說道:“太尉,小子也知士氣可鼓不可泄,隻求一支精兵,出寨廝殺一陣,收斂袍澤之首級!”
“小子,老夫不是小瞧你,你今年幾歲?”成閔低笑了一聲。
“十三……不,我今年十四了!”
“你可知,在軍紀尚未敗壞時,軍中都不會收你這個年紀的軍卒?”
“金賊卻不會因為我年紀小而放我一命!”畢再遇昂然相對:“成太尉莫要誑我,贏官人可是十二歲就上陣了,比我還小一歲……不,兩歲……”
成閔看著畢再遇稚嫩的麵容,心中突然恍然。
嶽家軍。
他們是嶽家軍……
成閔再次轉頭望向金軍營壘,心中猛然升起一陣憤懣之情。
若是嶽鵬舉還在,哪裏會有今日之厄?!
“你趁你父親不在,前來求老夫,先不講若你出事老畢如何責難與老夫,若是你敗了如何?”
“若我敗了,局勢也不可能更糟了。而且此事隻有小子才能去做!”
成閔知道畢再遇說的有些道理,若是放著山腳的那堆首級不管,士氣會不可避免的下跌。
若是派什麽名師大將前去爭奪,若是再敗一陣,士氣就徹底不能要了。
畢再遇一個十三歲的小崽子,敗就敗了很正常,誰都不會說什麽。而若是畢再遇能勝,哪怕僅僅是小勝,在他年紀加成下,必然能振奮全軍。
十三歲的黃口孺子都敢去臨陣迎敵,誰還敢說一個怕字?
唯一可慮的就是將畢進的獨子送進最危險的地方,成閔怎麽想怎麽覺得這事辦得不厚道。
所謂義不守財慈不掌兵,成閔很快就下定了決心。
“好,德卿,你既然有這種誌氣,老夫也不能攔著你。”成閔將腰間的一塊鐵牌扔給畢進:“你拿我腰牌去各營招募勇士,切記不能用軍令強迫,隻有自願出寨的軍士老夫才會予以放行!”
“謝大伯爺!”畢再遇大喜過望,重重叩首之後轉身離去。
畢再遇招募敢死的過程十分艱難,一來他拿不出什麽財貨來獎勵士卒,二來他的年紀也太小了些。
忙活了半天,也隻有八十七名敢死應募。這其中還有成閔實在看不下去而調來的三十名親衛。
半個時辰之後,畢再遇披上不太合身的重甲,手持長槍跨上了戰馬。
“諸位叔伯!”剛剛變聲的公鴨嗓十分難聽,再加上畢再遇努力裝作成熟的樣子,讓這一幕變得有些滑稽:“什麽金賊與大宋血海深仇之類的廢話,我不想多說。我隻想說,我今年十四歲,已經與金賊數度廝殺,曆經生死。”
“難道你們想你們的兒子與孫子在十四歲時也來這麽一遭嗎?”
宋軍甲騎的麵容也從嬉笑變成肅然,畢再遇見狀,再加了一把火:“諸位叔伯,你們都是久經沙場的勇士,不要在我這個小子輩麵前丟臉!”
說罷,畢再遇也不顧宋軍甲騎的反應,戴上頭盔:“開門!”
大門吱呀打開,吊橋轟然落下。
大將軍鼓隆隆作響,成閔在鼓樓親自為畢再遇擂鼓,以助聲威。
“殺金賊!”畢再遇舉起長槍高唿一聲,當先向山下衝去。
“殺!”宋軍甲騎畢竟是自願應募的,也絕對不會缺少戰鬥意誌。各個自認是條好漢的前提下,如何能自甘落於人後?
金軍雖然有些防備,知道宋軍主帥不會坐視士氣下跌,卻沒想過宋軍來的如此快,如此決絕。
宋軍竟然沒有用慣用的步卒大陣,而是用一支不到百人的精騎直接莽了過來。
山下金軍大營最起碼有一百個謀克的精騎,宋軍難道吃了熊心豹子膽了?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宋軍算是亂拳打死老師傅了,一時間,金軍除了遊騎之外,竟然隻有二百餘散開的簽軍步卒在正麵迎敵。
在眾目睽睽之下,宋軍甲騎如同虎入羊群,一衝之下將簽軍步卒打得一潰千裏。
有些人的確天生就是上戰場的料,若是一般戰場初哥遇見這種情況早就被蠅頭小利迷了雙眼,分散砍殺潰兵了。
然而畢再遇卻是緊緊將馬軍收攏在一起,讓三十餘騎去收拾堆成小山的首級,而他自己則是帶領甲騎與金軍遊騎攻在一處。
不到一刻鍾,收拾首級的甲騎將那個京觀收拾幹淨,不顧麻袋依舊在滲血,放在馬鞍之後,向山頂的大營奔去。
而金軍營壘中,三四個謀克的馬軍從左右大門中湧出,打馬向著這邊衝來。
畢再遇知道再不走就來不及了,下令撤退後,親自斷後,且戰且退。
畢進這時才登上小營望樓,目瞪口呆的看著自己兒子大展神威。
“那是你兒子?畢再遇?”陳敏指了指剛剛揮舞著大槍作戰的畢再遇,不敢置信的問道:“這小子不是才十四歲嗎?”
“這孺子……”畢進麵色如常,內心卻是焦急。
陳敏心思轉的也快,裝作不經意的樣子,將畢再遇出寨搶奪首級的事情告訴了營寨中的守軍,不斷有人扒著營寨向外觀戰,其中不乏從光州來的軍兵。
此時戰局又有了新的變化。
成閔修建兩座營壘之時也是用了心的,山坡上的樹能砍就砍,不能砍就燒,除了一條寬四五步的小路外,山坡上遍布著大大小小的樹樁。
這種山坡步兵向上走都硌腳,更別說騎兵了。
畢再遇衝上山坡之後,速度不可避免的慢了下來。此時身後的金軍甲騎前鋒已經到了十步之內,耳邊箭矢咻咻掠過,不時還有女真重箭射到他的後背,幸虧甲胄厚實,雖然痛入骨髓,卻沒有受到箭傷。
畢再遇強自冷靜了心神,抓準機會一勒韁繩,戰馬唏律律的人立而起,不進反退,借著山勢向下衝去。
當先兩名金軍正張弓欲射,根本想不到落荒而逃的宋軍會折身反擊。最靠前的金軍被長槍捅了個透心涼,第二名金軍挨了當頭一錘,晃悠了幾下之後栽落下馬。
畢再遇雖然悍勇,年紀卻是太小了,如此長時間作戰後,體力漸漸不支。
借著道路堵塞的工夫,畢再遇再次撥馬便逃。
金軍剛剛追趕百十步,就進入了宋軍弓箭的射程,挨了一輪箭雨後,不由得恨恨而退。
“萬勝!”
“萬勝!”
無論是大營還是小營,宋軍的歡唿聲都震天而響。
不得不說,無論何時少年英雄永遠都是眾人關注的焦點,任誰也不會承認自己還比不過一個十三歲的娃娃。
宋軍剛剛被打下去的士氣,又被鼓舞了起來。
“果真少年英雄,令郎的前途不可限量。”陳敏想到自己的兩個兒子,不由心中感歎,當真人比人該死,貨比貨該扔。
不過瓦罐不離井口破,將軍難免陣前死,究竟誰有福氣,誰又能說得準呢?
“以後你有得操心了。”陳敏繼續感慨了一句。
畢進扶著木欄說道:“沒什麽可操心的,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既然踏上這條路,誰的命都不是自己的了。”
陳敏望著畢進掌中快要被捏碎的木欄,撇了撇嘴沒說話。
“然而,終究還是無法奪迴老餘的屍首……”畢進轉頭望向金軍轅門。
“會奪迴來的!”陳敏狠狠說道:“把金賊大營掀翻時會奪迴來的!”
別看陳敏放狠話放得厲害,然而此時此刻,無論是成閔還是劉淮都拿金軍沒有什麽辦法。
這年頭雖然已經不是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的時代了,然而當三個萬戶的金國正軍蝟集在一起時,無論鄂州大軍還是靖難大軍依舊隻能依靠地利防守而已。
而如今金軍紮緊營盤,連夜襲都沒辦法撼動,那靖難大軍也隻能立營與其對著耗糧草。
唯一的好消息是,對著耗糧草,金軍是絕對耗不過宋軍的。
即使金軍刮地皮刮了一圈,糧草也隻能再撐十幾天而已。換句話來說,金軍是有進攻壓力的,宋軍隻要能依托地形守住,耗也能把金軍耗死。
而且兩淮最後的精銳宋軍正在兵分兩路星夜趕來!
在劉淮與成閔的共識中,當劉錡、虞允文、李顯忠三人抵達戰場之時,才是決戰之日。
折騰了一宿,宋金兩方都十分疲憊,接下來的兩日,雙方都消停了。雖然哨騎探馬之間短促而激烈的戰鬥一直在持續,然而數百甲士之間的大戰卻再也沒有發生。
劉淮也感受到了大戰前的寧靜,停止了襲營,全軍抓緊時間養精蓄銳,準備決戰。
臘月二十二清晨,劉錡突襲含山縣,縣城已經被金軍糟蹋了好幾遍,早就殘破不堪了,其中也隻有少數簽軍駐守,他們麵對由劉錡親率的五千精銳大軍時幾乎毫無反手之力。
開戰不到兩刻鍾,悍將員琦於城牆先登,殺散城門守軍後,從內部打開了大門。
休整片刻之後,劉錡隻是留下千餘輔兵守城,中午時分,全軍拔營,沿著山路向巢縣趕來。
與此同時,虞允文與李顯忠的一萬五千大軍來到更加殘破的東關。
城內被大火燒過,已經無法作為軍隊駐地,而裕溪河道更加慘烈,燒沉的金軍戰船將整條河道堵得嚴嚴實實,李寶的大船根本過不來,最終浙東水軍隻能憑借高超的駕船技巧,駕駛三十艘小型車船緩慢駛過淤塞河段。
虞允文沒有等李寶,隻是留下千人輔兵在東關以北,裕溪東岸立寨,全軍休整數個時辰之後,孤注一擲地向巢縣趕去。
臘月二十三傍晚,劉淮站在城樓之上,從當先沿水道趕來的陸遊手中接過了信件。
省略了前麵一係列廢話後,劉淮直接看向信件結尾。
“……故我與諸君相約,臘月二十四午時,全軍匯聚,共獵金賊。虞彬甫再頓首。”
“如此看來,明日就是決戰之時了!”劉淮將書信傳遞下去,歎了口氣說道。
何伯求接過書信,掃了兩遍之後,不由得皺眉說道:“這虞相公似乎不是個顢頇人物,為何會如此著急?”
其餘聚集在巢縣城頭的諸將文武也用疑惑的目光看向陸遊。
這個道理很簡單。
如果從純軍事的角度來說,虞允文的計劃應該是繼續等待,讓金軍陷入要麽與靖難大軍對著耗糧草,要麽強攻龜山與巢縣的窘境。
等到金軍被折騰得半死之後,再由虞允文率軍作最後一擊。
這樣,他的政治資本將瞬間積累到宣麻拜相的程度。
別看金軍現在偃旗息鼓,蓄勢待發,但若是論坐著耗糧草,他們還真耗不過宋國一方的這四路大軍。
這套計劃自然是包含著虞允文的私心的,卻也獲得了劉淮與成閔的一致認可。
從國戰論,這種戰術手段反而是對國家最好的。
但這是國戰,哪裏能完全脫離政治呢?
陸遊擦了擦額頭細密的汗珠,有些難以啟齒,但最後還是長歎一聲說道:“徒單貞不會被糊弄住許久的,張總管用命爭取出來的機會,不能輕易拋灑。”
饒是前兩日就得知了這個消息,此時再次聽聞,張白魚還是瞬間紅了眼睛,卻立即捏住腰間刀柄,強自壓抑心情,終究還是沒有失態。
陸遊的話還是有幾分道理的。
如果徒單貞真的忠肝義膽,什麽都不管不顧的帶著三萬大軍來淮西增援參戰,那這個包圍圈也就成了一個笑話。
至於徒單貞是不是個死忠人物,這誰能預料呢?料敵當從寬。
然而何伯求卻是不放過陸遊,皺眉詢問:“陸先生,你我皆是互相深知,莫要隱瞞,究竟是不是宋國朝堂出了問題了?”
陸遊看了看劉淮,又看了看其餘人,終於跺腳有些氣急敗壞之態:“樊城失守,荊襄大軍損失慘重,此事已經在朝野中傳開,陳康伯陳相公也有些堅持不住,被官家一日之內三次昭到宮中議事。官家……官家似有議和之意。”
此言一出,不止楊春等兩淮出身的軍將當場嘩然,就連山東諸將也是紛紛麵麵相覷。
議和?
怎麽議和?
當然是割地賠款啊!
如果在如此形勢下議和,最起碼兩淮肯定不保,山東義軍就全完了!
正因為虞允文深知朝政,知道自己這裏如果無法在軍事上大勝,有人就要在政治上投降,不得不出動,來打一場正麵決戰。
劉淮並沒有如同其餘人那樣或義憤填膺,或失望惱火,歸根結底在於,難道對於趙構這種人難道還有什麽指望嗎?
難道還真的指望這廝在秦檜死後就變成了一名聖明天子,臥薪嚐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而後收複燕雲不成?
然而劉淮卻還是沒由來的感到一陣心累。
這就是大宋朝的政治環境了,想要做事之人往往前有臨陣的強敵,後有扯後腿的豬隊友,以至於每次不止要防著兜頭戳來的明槍,還得躲避身後射來的暗箭。
劉淮這還是暗生異誌的尚且如此為難憤懣,他根本想象不到當日嶽飛會是何等憤怒失望。
何伯求也是呆愣半天之後方才冷笑,剛要出言相譏,卻被劉淮阻止:“何大管,莫要說別的了。能來到這片戰場赴死之人都是忠義敢戰之士,是值得尊重的。而那些懦弱無恥之人卻躲在後方,你嘲諷他們也聽不到的。”
何伯求聞言也瞬間喪失了言語的欲望,隻能搖頭長歎。
“諸位。”劉淮將最大的刺頭壓下去之後,語氣也變得堅定:“我等都是戰士,站端一開,莫要再思量其他。讓那些蠅營狗苟之人自說自話去吧,接下來,就是用刀與血來論高下了!”
轟然應諾聲中,劉淮的目光從周圍諸將麵龐上一一掠過。
其中有從靖康年間屍山血海中殺出來的老將,有宋國大敗之後依舊不喪誌氣的勇者,有從受盡欺壓奮而反抗的北地漢兒,有胸中藏奇誌的山東奇男子,有身負血海深仇的水中豪傑。
隻是不知明日一戰後,還能有多少人存活下來。
劉淮向西望去,殘陽西下,將巢湖染成了一片血紅,如同流不盡的英雄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