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船頭上劉淮望著越來越近的建康城,心中感慨萬千。
此時已經是正月十三,靖難大軍諸將都在這艘船上,趕往建康接受封賞,大軍則是分為兩部,一部駐紮在巢縣休整,一部駐紮濠州鍾離,與身在渦口的金軍對峙。
但是此時靖難大軍兩部最高軍官都是副統製,統製官一級都被召集了迴來,甚至一開始被虞允文與葉義問兩人私下商議臨時掌管靖難大軍的陸遊也不例外。
原因無他,因為靖難大軍“虐民”。
當然,對於民的理解,劉淮與兩名宋國相公的理解是有所差異的。
歸根結底還是要應到文彥博的那句大實話:“官家與士大夫共治天下,非與百姓共治天下也。”
如果從曆史上來看,文彥博其實並不是教導皇帝應該怎麽做,而是在敘述一個事實罷了。
宋國本來就是與士大夫共天下,換句話來說,政權所能觸及的最底層,就是地主豪強。
但無論如何,這並不妨礙劉淮將這句話當作既得利益者的無恥勝利宣言。
而繼承了劉淮意誌的靖難大軍,自然對這句話不屑一顧。
辛棄疾殺光定遠陳氏男丁,就是這個道理。
一開始,虞允文還覺得隻有辛棄疾殺心太重,將他調了迴來。然而沒想到主事的陸遊同樣性情酷烈,直接開始召開公審大會,由那些淮西兵帶頭,開始對各地的地主豪強乃至於小吏官員開始控訴。
陸遊也不含糊,證據確鑿後直接殺人,根本不管刑上不上士大夫,知縣都他媽殺了兩個了。
可偏偏這些官吏現在還活著的,要麽投降過金人,要麽就是臨陣脫逃,喪師辱國,現在還在戰時,陸遊以鎮江府參謀軍事的身份臨陣處置了,倒也是合情合理。
在陸遊的帶頭之下,靖難大軍各個統製官也有樣學樣。
而隨之帶來的一個結果是,靖難大軍的兵力迅速膨脹了起來。
許多還有些誌氣的兩淮士人與官兵都想要加入靖難大軍,以期望建功立業,以成不世之功。
而許多沒有尺寸立足之地的百姓,聽說山東有類似均田授田的製度後,也想要拖家帶口的跟著靖難大軍迴到山東。
根據之前劉淮與虞允文的商議,靖難大軍的定額有兩萬人,卻一直沒有補充完全,此時剛好遴選擴充兵馬,以應對接下來迴到山東時的大戰。
陸遊雖然覺得自己做的沒什麽錯處,然而卻架不住靖難大軍所過之處,地主豪強哀鴻遍野,不少手眼通天之人甚至將“冤情”遞到了朝廷中樞。
虞允文也有些吃不住勁,幹脆借著獻俘封賞的名義,將靖難大軍的所有管事的全都叫了迴來。
祖宗們,你們可安生一點吧!
這點麵子還是要給的,再加上靖難大軍北上之路還算是周全,一路上的賑濟也是有條不紊的展開,各部兵馬也需要休整,在沒有大戰要打的情況下,各個高層軍官暫時離開,倒也不是什麽大事。
“大郎君,這建康乃是龍潭虎穴啊。”化名李文通的李通此時胡須已經剃光,眉毛已經修剪,臉上也已用炭黑細細敷了,鼻頭用胭脂稍稍塗紅,甚至專門餓了好幾日,讓臉頰稍陷。
現在如果不是十分熟悉之人,乍一看之下,沒人會認出這名曾經的金國宰執。
如今李通已經自認為是劉淮的謀主,自然事事要為主君考慮。
在他看來,劉淮是絕對不能脫離大軍行動的,否則到時候宋國朝廷將他扣留,隨即派遣大將前去接管靖難大軍該如何是好?
“李先生安心。”劉淮擺了擺手說道:“我在軍中自然是留了後手,頗有幾個無法無天之人,就等著撒潑鬧事了。”
山東什麽都缺,就是不缺同時仇視宋金兩國的漢兒。
就比如何伯求何三爺,這廝根本就沒想過受宋國的冊封,對去建康麵聖嗤之以鼻,直言不諱的說哪怕當一個山林野人,也絕對不會接受宋國的一丁點官職。
陸遊隻是勸了兩句,何伯求差點沒當場翻臉。
李通歎了一口氣:“這次去建康,趙構那閹人肯定也會出昏招,甚至想辦法對大郎君動手。就算他不動手,那些士大夫們也會有所動作,這不是一個葉相公一個虞相公就能完全遮擋周全的,到時候還望大郎君能忍受片刻屈辱,來日方長。”
劉淮繼續擺手:“政治鬥爭嘛,那可是毫無底線,無所不用其極的,這點我懂。”
說著,劉淮扶著船幫,笑容轉冷:“但要是指望我能忍氣吞聲,也屬實是想多了。我的信發到邳州了嗎?”
李通點頭:“算算日子,也應該到了,隻是不知道,以魏公對於宋國的忠直,會不會同意。”
“必定會同意的。我父親雖然忠於宋國,卻也不是什麽迂腐之人。”劉淮臉上又顯出一絲憂愁:“隻不過淮河以北的消息被徒單貞那廝截斷,收不到父親的迴信,真的好愁人。”
忠義大軍以數千兵馬直麵徒單貞三個萬戶,即便有退迴山東的武成軍援助,這仗也是根本打不了的。
下邳再堅固也不成,因為短時間內,宋國這邊是不會有援軍的。
劉淮也是心憂不已,然而經曆大戰,靖難大軍也得需要休整。
一路向北接收失地是一迴事,再跟金國精銳三萬戶死磕一場,那就是另一迴事了。
之前淮東金軍後路被斷,倉惶後撤時幾乎是唯一一個機會,窗口期隻在那幾天而已,隻要追上去,就可以對金軍展開前後夾擊。
但這個機會現在已經被生生浪費掉了。
想到此處,劉淮撫著腰間的長劍,失去了說話的欲望,隻是望著越來越近的建康城出神。
建康城雖然已經不似魏晉隋唐時期那般險要,卻還是一座雄偉的大城,算上周邊人口高達五十萬,阡陌交通,人流如織,即便是戰事剛剛結束,也是一片繁華的景象,竟讓人看不出戰火曾經燃燒到了大江北岸。
建康城中,正是繁花似錦,烈火烹油的景象,因為官家與諸位相公重臣已經在前幾日就抵達了建康,而且趙官家更是打出了禦駕親征的旗號,著實讓士民振奮不已。
待到巢縣大捷的消息傳開之後,建康城中更是沸騰,之前稍稍蕭瑟的市場再次活躍起來,無數文人墨客寫下歌功頌德的詩歌,各個祥瑞也是頻頻出現,也不知道真的是確有其事,還是有人有所編造。
然而當宮中內官將一頭白鹿珍而重之的牽到內城,並且給予那名雖然穿著破衣服,但看起來就很富態的老者恩蔭了一子之後,建康城中的氣氛更熱烈了。
有手段的速速尋找或者創造祥瑞。
沒有手段也想要獲得這個跨越階級的機會,紛紛吟詩作賦,訴說官家恩德,就連那些江湖上亂竄的雜耍班子也知道舉個什麽‘大宋萬年,官家永壽’的旗杆子賣弄。
建康城西,靠近西市的一處占地廣闊的庭院,門口有兵丁把守。
此地正是為各級考試舉行別頭試的場所,名字喚作別試所。
一名身著朱紫的文官大員從別試所中邁著四方步緩緩走出,聽著喧鬧的西市,不由得皺了皺眉頭。
跟在其身後的一名較為年輕的官員迅速察覺到上官的不悅,上前一步說道:“相公,下官現在就派遣軍士,去驅逐那些戲子。”
原本這是拍馬屁的行為,卻意外的拍到了馬腿上。
“魏杞!”身披紫袍的大員勃然大怒,並且直接嗬斥:“我現在是建康府留守,已經不是相公了,你若再胡言亂語,你這太府寺主簿就莫要當了!”
一番官威十足的話說出口,魏杞身後的幾名綠袍官吏已經汗流浹背,幾欲下跪叩首了。
而魏杞卻是麵容不變,乃至於有些一臉正氣的說道:“湯相公貶謫因為何事,天下知之,天下冤之,即便此時稍有挫折,來日也必將起複。更何況在下吏眼中,滿朝文武,唯有湯相公乃是真相公,如何擔不起一個稱謂?”
那名身著紫袍的官員,也就是在秦檜死後,完顏亮南侵已經成為定局的情況下,依然能鬥倒主戰派赤幟張浚,並且成為獨相的湯思退了。
當然,這廝在完顏亮已經聚集兵馬後還想著議和,甚至還想要通過廢除武備的手段來阻止開戰,屬實是有些異想天開了。
也因此,戰端一開,湯思退幾乎被所有人所厭惡,並且迅速被貶斥成了建康留守。
這並不是湯思退一個人的失敗,而是整個主和派的失勢。
其中理由卻不是什麽主戰派出了個頂梁柱,而是因為金國不給他們臉。
而現在形勢有些變化。
金國大敗,是不是說明他們不想給臉也得給了?!
而朝中最大的主和派是誰?
就是皇帝趙構本人!
主和派上頭是有人的!
也因此,在主和派隻是被臨時排擠的情況下,有人來燒冷灶實在是太正常不過的一件事了。
麵對恭維,湯思退隻是冷哼一聲,隨後揭過這個話題:“西市即便煩擾,卻是歌頌官家恩德,哪裏能驅逐?魏主簿,你若是有心,還不如放在剛剛交待給你的差事上。”
魏杞躬身行禮:“相公安心,下吏絕對辦得萬無一失。”
湯思退點頭,隨後轉身,隻剩下一句話幽幽傳來:“一群兵痞,以為打了一場勝仗就可以為所欲為,若不殺殺他們的銳氣,豈不是要翻天?!”
魏杞依舊保持著行禮的姿勢,恍若未聞,隻有西市越來越洪亮的鑼鼓聲與叫好聲不斷傳來。
此時已經是正月十三,靖難大軍諸將都在這艘船上,趕往建康接受封賞,大軍則是分為兩部,一部駐紮在巢縣休整,一部駐紮濠州鍾離,與身在渦口的金軍對峙。
但是此時靖難大軍兩部最高軍官都是副統製,統製官一級都被召集了迴來,甚至一開始被虞允文與葉義問兩人私下商議臨時掌管靖難大軍的陸遊也不例外。
原因無他,因為靖難大軍“虐民”。
當然,對於民的理解,劉淮與兩名宋國相公的理解是有所差異的。
歸根結底還是要應到文彥博的那句大實話:“官家與士大夫共治天下,非與百姓共治天下也。”
如果從曆史上來看,文彥博其實並不是教導皇帝應該怎麽做,而是在敘述一個事實罷了。
宋國本來就是與士大夫共天下,換句話來說,政權所能觸及的最底層,就是地主豪強。
但無論如何,這並不妨礙劉淮將這句話當作既得利益者的無恥勝利宣言。
而繼承了劉淮意誌的靖難大軍,自然對這句話不屑一顧。
辛棄疾殺光定遠陳氏男丁,就是這個道理。
一開始,虞允文還覺得隻有辛棄疾殺心太重,將他調了迴來。然而沒想到主事的陸遊同樣性情酷烈,直接開始召開公審大會,由那些淮西兵帶頭,開始對各地的地主豪強乃至於小吏官員開始控訴。
陸遊也不含糊,證據確鑿後直接殺人,根本不管刑上不上士大夫,知縣都他媽殺了兩個了。
可偏偏這些官吏現在還活著的,要麽投降過金人,要麽就是臨陣脫逃,喪師辱國,現在還在戰時,陸遊以鎮江府參謀軍事的身份臨陣處置了,倒也是合情合理。
在陸遊的帶頭之下,靖難大軍各個統製官也有樣學樣。
而隨之帶來的一個結果是,靖難大軍的兵力迅速膨脹了起來。
許多還有些誌氣的兩淮士人與官兵都想要加入靖難大軍,以期望建功立業,以成不世之功。
而許多沒有尺寸立足之地的百姓,聽說山東有類似均田授田的製度後,也想要拖家帶口的跟著靖難大軍迴到山東。
根據之前劉淮與虞允文的商議,靖難大軍的定額有兩萬人,卻一直沒有補充完全,此時剛好遴選擴充兵馬,以應對接下來迴到山東時的大戰。
陸遊雖然覺得自己做的沒什麽錯處,然而卻架不住靖難大軍所過之處,地主豪強哀鴻遍野,不少手眼通天之人甚至將“冤情”遞到了朝廷中樞。
虞允文也有些吃不住勁,幹脆借著獻俘封賞的名義,將靖難大軍的所有管事的全都叫了迴來。
祖宗們,你們可安生一點吧!
這點麵子還是要給的,再加上靖難大軍北上之路還算是周全,一路上的賑濟也是有條不紊的展開,各部兵馬也需要休整,在沒有大戰要打的情況下,各個高層軍官暫時離開,倒也不是什麽大事。
“大郎君,這建康乃是龍潭虎穴啊。”化名李文通的李通此時胡須已經剃光,眉毛已經修剪,臉上也已用炭黑細細敷了,鼻頭用胭脂稍稍塗紅,甚至專門餓了好幾日,讓臉頰稍陷。
現在如果不是十分熟悉之人,乍一看之下,沒人會認出這名曾經的金國宰執。
如今李通已經自認為是劉淮的謀主,自然事事要為主君考慮。
在他看來,劉淮是絕對不能脫離大軍行動的,否則到時候宋國朝廷將他扣留,隨即派遣大將前去接管靖難大軍該如何是好?
“李先生安心。”劉淮擺了擺手說道:“我在軍中自然是留了後手,頗有幾個無法無天之人,就等著撒潑鬧事了。”
山東什麽都缺,就是不缺同時仇視宋金兩國的漢兒。
就比如何伯求何三爺,這廝根本就沒想過受宋國的冊封,對去建康麵聖嗤之以鼻,直言不諱的說哪怕當一個山林野人,也絕對不會接受宋國的一丁點官職。
陸遊隻是勸了兩句,何伯求差點沒當場翻臉。
李通歎了一口氣:“這次去建康,趙構那閹人肯定也會出昏招,甚至想辦法對大郎君動手。就算他不動手,那些士大夫們也會有所動作,這不是一個葉相公一個虞相公就能完全遮擋周全的,到時候還望大郎君能忍受片刻屈辱,來日方長。”
劉淮繼續擺手:“政治鬥爭嘛,那可是毫無底線,無所不用其極的,這點我懂。”
說著,劉淮扶著船幫,笑容轉冷:“但要是指望我能忍氣吞聲,也屬實是想多了。我的信發到邳州了嗎?”
李通點頭:“算算日子,也應該到了,隻是不知道,以魏公對於宋國的忠直,會不會同意。”
“必定會同意的。我父親雖然忠於宋國,卻也不是什麽迂腐之人。”劉淮臉上又顯出一絲憂愁:“隻不過淮河以北的消息被徒單貞那廝截斷,收不到父親的迴信,真的好愁人。”
忠義大軍以數千兵馬直麵徒單貞三個萬戶,即便有退迴山東的武成軍援助,這仗也是根本打不了的。
下邳再堅固也不成,因為短時間內,宋國這邊是不會有援軍的。
劉淮也是心憂不已,然而經曆大戰,靖難大軍也得需要休整。
一路向北接收失地是一迴事,再跟金國精銳三萬戶死磕一場,那就是另一迴事了。
之前淮東金軍後路被斷,倉惶後撤時幾乎是唯一一個機會,窗口期隻在那幾天而已,隻要追上去,就可以對金軍展開前後夾擊。
但這個機會現在已經被生生浪費掉了。
想到此處,劉淮撫著腰間的長劍,失去了說話的欲望,隻是望著越來越近的建康城出神。
建康城雖然已經不似魏晉隋唐時期那般險要,卻還是一座雄偉的大城,算上周邊人口高達五十萬,阡陌交通,人流如織,即便是戰事剛剛結束,也是一片繁華的景象,竟讓人看不出戰火曾經燃燒到了大江北岸。
建康城中,正是繁花似錦,烈火烹油的景象,因為官家與諸位相公重臣已經在前幾日就抵達了建康,而且趙官家更是打出了禦駕親征的旗號,著實讓士民振奮不已。
待到巢縣大捷的消息傳開之後,建康城中更是沸騰,之前稍稍蕭瑟的市場再次活躍起來,無數文人墨客寫下歌功頌德的詩歌,各個祥瑞也是頻頻出現,也不知道真的是確有其事,還是有人有所編造。
然而當宮中內官將一頭白鹿珍而重之的牽到內城,並且給予那名雖然穿著破衣服,但看起來就很富態的老者恩蔭了一子之後,建康城中的氣氛更熱烈了。
有手段的速速尋找或者創造祥瑞。
沒有手段也想要獲得這個跨越階級的機會,紛紛吟詩作賦,訴說官家恩德,就連那些江湖上亂竄的雜耍班子也知道舉個什麽‘大宋萬年,官家永壽’的旗杆子賣弄。
建康城西,靠近西市的一處占地廣闊的庭院,門口有兵丁把守。
此地正是為各級考試舉行別頭試的場所,名字喚作別試所。
一名身著朱紫的文官大員從別試所中邁著四方步緩緩走出,聽著喧鬧的西市,不由得皺了皺眉頭。
跟在其身後的一名較為年輕的官員迅速察覺到上官的不悅,上前一步說道:“相公,下官現在就派遣軍士,去驅逐那些戲子。”
原本這是拍馬屁的行為,卻意外的拍到了馬腿上。
“魏杞!”身披紫袍的大員勃然大怒,並且直接嗬斥:“我現在是建康府留守,已經不是相公了,你若再胡言亂語,你這太府寺主簿就莫要當了!”
一番官威十足的話說出口,魏杞身後的幾名綠袍官吏已經汗流浹背,幾欲下跪叩首了。
而魏杞卻是麵容不變,乃至於有些一臉正氣的說道:“湯相公貶謫因為何事,天下知之,天下冤之,即便此時稍有挫折,來日也必將起複。更何況在下吏眼中,滿朝文武,唯有湯相公乃是真相公,如何擔不起一個稱謂?”
那名身著紫袍的官員,也就是在秦檜死後,完顏亮南侵已經成為定局的情況下,依然能鬥倒主戰派赤幟張浚,並且成為獨相的湯思退了。
當然,這廝在完顏亮已經聚集兵馬後還想著議和,甚至還想要通過廢除武備的手段來阻止開戰,屬實是有些異想天開了。
也因此,戰端一開,湯思退幾乎被所有人所厭惡,並且迅速被貶斥成了建康留守。
這並不是湯思退一個人的失敗,而是整個主和派的失勢。
其中理由卻不是什麽主戰派出了個頂梁柱,而是因為金國不給他們臉。
而現在形勢有些變化。
金國大敗,是不是說明他們不想給臉也得給了?!
而朝中最大的主和派是誰?
就是皇帝趙構本人!
主和派上頭是有人的!
也因此,在主和派隻是被臨時排擠的情況下,有人來燒冷灶實在是太正常不過的一件事了。
麵對恭維,湯思退隻是冷哼一聲,隨後揭過這個話題:“西市即便煩擾,卻是歌頌官家恩德,哪裏能驅逐?魏主簿,你若是有心,還不如放在剛剛交待給你的差事上。”
魏杞躬身行禮:“相公安心,下吏絕對辦得萬無一失。”
湯思退點頭,隨後轉身,隻剩下一句話幽幽傳來:“一群兵痞,以為打了一場勝仗就可以為所欲為,若不殺殺他們的銳氣,豈不是要翻天?!”
魏杞依舊保持著行禮的姿勢,恍若未聞,隻有西市越來越洪亮的鑼鼓聲與叫好聲不斷傳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