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之亂注定是要名垂史冊的,除了火燒了半個城,造成死傷無數之外,其中各路人馬的牽扯,忠義的未必為國,為國的未必忠義,再加上心懷叵測之人,一波三折之下,足以讓參與各方感受到深深的寒意,也足以讓後世的編劇獲取靈感了。
金國的內亂已經不可避免的開始了。
仆散忠義所率的十幾萬中路軍已經有了政治依仗,不是那麽容易可以解決的了。
在這個消息傳遞十分緩慢的時代,身處江南的劉淮與身處遼東的完顏雍都不可能如此迅速的得知汴梁所發生的事情。
事實上,這兩個人此時都陷入了麻煩之中。
完顏雍的麻煩在於契丹與蒙兀部落。
之前說到,完顏雍派遣使臣,到塔塔兒部請求援兵來夾擊請契丹起義軍。
當時塔塔兒部是欣然接受的。
蒙兀人又不講究春耕,既然能糾集人馬去搶一把,何樂而不為呢?
而且塔塔兒部一直是金國的忠犬,到時候討滅契丹起義軍,難道就不能給忠犬一根骨頭嗎?
塔塔兒部的首領兀格連第二個使節都沒有等,就召集了部族兵馬五千騎,準備跟著金國去撈一把大的。
然後兀格就得知,契丹之亂已平,契丹起義軍全都歸順了金國。
這還不是最氣的,最氣的是之前與他們做聯係的曹國公完顏雍翻臉不認人,讓塔塔兒部迴到自家駐地,無令不許妄動。
這就有點欺人太甚了。
兀格火冒三丈之餘,思量了許久,還是帶兵出發了。
這不是因為他的立場發生了轉變,想要反叛金國,而是因為他召集而來的兵馬並不隻是他的麾下,更是各個小的部族首領。
整個塔塔兒部就是由這些小部族組成的。
這些人聽從兀格的命令,就是因為有利可圖,此時兀格若是不滿足他們的胃口,威望就會大大減少。
也因此,雖然不知道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兀格還是硬著頭皮帶著五千兵馬,來到臨潢府渾水摸魚,試圖襲擊一兩個契丹部落,以人口財貨女子來喂飽麾下士卒。
部落製就是這個德行,沒有穩固的經濟基礎就沒有穩固的政治條件,遍地是聽調不聽宣的小奉先。
此時完顏雍雖然帶著主要文武急匆匆的趕到遼陽府,但還是留下了諢號為鐵鐧萬戶的烏延查剌帶著一千精銳騎兵在此地維持秩序。
蒙兀人來了之後,烏延查剌就派遣軍使前去傳令,但兀格就當沒聽到,依舊將五千蒙兀騎兵放出去,也不去打決戰,隻是來迴搶劫襲擾。
契丹部族原本就經曆了一場巨大的戰亂,此時依舊處於百廢待興之中,再加上耶律窩斡等契丹頭人幾乎都跟著完顏雍到遼陽府參與登基大典,所以契丹部族一時間就沒有組織兵馬進行反擊。
眾所周知,遊牧民族的軍事特點就是不打硬仗,但反過來說,捏軟柿子那就十分起勁了。
因為金國朝廷與契丹人的反應緩慢,很快,不隻是塔塔兒部全體出動,就連許多八竿子打不到的蒙兀部落也加入了劫掠,金國遼東邊境又變得有些混亂起來。
這下子,剛剛登基的完顏雍坐不住了,他的結義兄弟耶律窩斡也坐不住了。
再這麽下去,契丹部族再反了,那豈不是之前所有的折騰都成了一場空?
也因此,完顏雍又將新任元帥府右監軍紇石烈誌寧派遣了出去,但是由於軍糧實在是不足,這名右監軍出征,也就帶著兩千精銳騎兵。
不過還好有耶律窩斡等一眾契丹將領作幫助,局勢還算是能控製得住。
而身處建康的劉淮則是陷入了幸福的煩惱。
“諸位,諸位都是想要到山東任官之人?”看著麵前的張孝祥、朱熹、陳亮等七名主戰派士子,劉淮不由得有些發懵,隨後看向了辛棄疾,心中不由得五體投地。
雖然早就知道辛五郎不是凡人,然而這個拉人頭的能力實在是過於逆天了一些。
不過這倒是劉大郎妄自菲薄了。
若不是忠義軍在山東打開了局麵,外加靖難大軍南下參與巢縣大戰,將完顏亮都捉了迴來,這些未來的宋國宰執、大儒與學派領袖,根本不會到山東去共襄盛舉。
這是實實在在一刀一槍拚出來的成果,最是紮實。
單單靠投機取巧,隻能騙得過人一時,哪裏能讓真豪傑過來相助呢?
張孝祥神采奕奕,拱手說道:“正是如此,此心天地可鑒,為收複國家故土,張某萬死不辭。”
朱熹同樣上前一步表態:“願為劉大郎軍中一個刀筆吏,為收複失地出力。”
其餘眾人也紛紛開始了表態,搞得以劉淮這種臉皮厚度都有些吃不消。
“諸位都是大才,隻不過……”劉淮猶豫了一下,還是說道:“隻不過我忠義軍與靖難軍此時也隻是平定了山東東路,說的明白一些,廟太小了,容不得諸位大和尚,若是職務不能滿足各位,非是我羞辱諸位,實乃不能矣。”
這話既是事實,又是托詞。
張孝祥這個宰相種子自不必多說,哪怕是朱熹也有一任的知縣經曆,若是在宋國為官,在外放就能成為州通判,也就是一州之地的二把手,在朝中就要為禦史之類的清貴官員。
但劉淮如何能讓他們輕易的當上知州?
還沒有考察,就要吸納進政體之內,豈不是取禍之道?
而且以宋國的體製,邊地的知州通常文武一把抓,除了中央分配的轉運使掌握財權,已經無限接近於唐朝的節度使了,劉淮不可能讓外人來當這個職位,給自己找麻煩。
所以,哪怕是張孝祥,劉淮最多也隻能先讓他當一州通判,負責一下民事,過上一年半載,考察通過之後再委以重任。
至於其餘沒有什麽名氣的士子,劉淮準備直接將他們吸納到軍中,當一任參謀軍事。
這是唐朝時的老辦法,當時的科舉製度還不健全,如果文人不能從正常流程中做官,往往會到邊地參軍,協助各路節度使管轄兵馬,收拾後勤。
曆練上幾年,再有節度使向中樞進行報功與推薦,而此時中樞一般就會任命他們當親民官了。
其中道理是很簡單的。
你能管好數千大軍的後勤,能協調好邊地地方與軍隊的關係,那麽你管轄一個縣是沒什麽問題的。
劉淮雖然有這番安排,但依舊顯得過於托大了一些。
別人不論,這可是張孝祥啊!
你將他帶到北地,讓他當通判?是不是過於羞辱了一些?
然而張孝祥似乎也是早有準備,繼續拱手表態:“大郎熟知北地,文武之事皆是十分在行,自有全盤規劃,我隻是一介書生,自然要聽從劉大郎的軍令。”
山東與兩淮此時算是邊地。
雖然這句話十分難繃,但對於南宋來說,這就是不折不扣的事實。
邊地什麽最重要?
當然是軍事!
這是要時時刻刻發生戰爭的地方,將軍的職權近乎無限大,也因此,張孝祥一開始就有心理準備去拿低作小。
說句難聽的,如果張孝祥非要爭這個主導權,大家一拍兩散,還說不定是誰吃虧呢!
張孝祥既然表態,其餘幾名士子即便心中有些不舒服,也同樣紛紛頷首。
既然將話都已經說開,那麽接下來的事情就好說了。
都亭驛中擺開了宴會,大家觥籌交錯,互相吹捧。
劉淮自然沒有什麽文學素養,除了抄的後世詩詞,最多也就是‘大海啊你全是水,駿馬啊你四條腿’的水準。
但誰讓他比其餘人多了一重收複失地的經曆,並且長了一千多年的見識呢?短短幾句話就將這些主戰派士子忽悠的找不到北了。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張孝祥臉上都已經浮現了一絲酡紅,他大著舌頭,借著醉意說道:“不知道劉大郎可有婚配?”
靖難軍中作陪之人齊齊噤聲,並且迴頭看向了劉淮。
正在給張孝祥斟酒的魏昌瞬間就明白了對方的意思,然後立即就下意識的看了看手中酒壺,思索著掄圓了砸在這廝的腦袋上,能不能將他打死。
“還沒有婚配。”劉淮知道這種時候萬萬不能模棱兩可的迴答,否則別說張孝祥,哪怕是靖難大軍中的將領,也會有些莫名的想法:“但已經有心儀之人,而且兩情相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皆已經齊備,隻不過兵兇戰危,南下之時又是極為兇險,所以當時不敢成婚,生怕讓未過門的妻子守望門寡。”
魏昌立即喜笑顏開。
張孝祥聽明白了劉淮言語中的堅定,卻依舊大著舌頭,連連搖頭:“可惜啊可惜,原本我還想要替大郎與張相公的孫女做媒,既如此,那就作罷,那就作罷。”
說著,張孝祥再次舉杯,仿佛將此事當作一個不值一提的插曲,繼續說起為官的趣事來。
但是在場的無不是人精,自然知道張孝祥不是胡言亂語,信口開河之人。
他跟張浚最多隻是上下級的關係,私交不甚秘,又不是登堂拜母,托妻獻子的交情。如果不是張浚請托,他可能知道張浚有幾個孫子,但如何能知曉張浚家的女眷?
更何況還是未出閣的女眷?
劉淮捏著酒杯,笑容晏晏的眯起了眼睛。
張浚這一步可是臭棋。
竟然想用這種辦法來謀求荊襄、江淮宣撫使的位置。
這廝難道不明白,到時候山東、荊襄、江淮連成一塊是如何龐大的一股勢力嗎?
不過由此看來,張浚確實是有些急了。
淮北產生的民亂雖然在靖難大軍與東平軍共同努力下,已經將危害降到了最小,卻依舊是震動朝野。
如果張浚再不努力,莫說當什麽宣撫使,甚至起複之事都要告吹了。
想到這裏,劉淮沒來由的感到一陣煩躁。
虞允文為什麽還不發動?
金國的內亂已經不可避免的開始了。
仆散忠義所率的十幾萬中路軍已經有了政治依仗,不是那麽容易可以解決的了。
在這個消息傳遞十分緩慢的時代,身處江南的劉淮與身處遼東的完顏雍都不可能如此迅速的得知汴梁所發生的事情。
事實上,這兩個人此時都陷入了麻煩之中。
完顏雍的麻煩在於契丹與蒙兀部落。
之前說到,完顏雍派遣使臣,到塔塔兒部請求援兵來夾擊請契丹起義軍。
當時塔塔兒部是欣然接受的。
蒙兀人又不講究春耕,既然能糾集人馬去搶一把,何樂而不為呢?
而且塔塔兒部一直是金國的忠犬,到時候討滅契丹起義軍,難道就不能給忠犬一根骨頭嗎?
塔塔兒部的首領兀格連第二個使節都沒有等,就召集了部族兵馬五千騎,準備跟著金國去撈一把大的。
然後兀格就得知,契丹之亂已平,契丹起義軍全都歸順了金國。
這還不是最氣的,最氣的是之前與他們做聯係的曹國公完顏雍翻臉不認人,讓塔塔兒部迴到自家駐地,無令不許妄動。
這就有點欺人太甚了。
兀格火冒三丈之餘,思量了許久,還是帶兵出發了。
這不是因為他的立場發生了轉變,想要反叛金國,而是因為他召集而來的兵馬並不隻是他的麾下,更是各個小的部族首領。
整個塔塔兒部就是由這些小部族組成的。
這些人聽從兀格的命令,就是因為有利可圖,此時兀格若是不滿足他們的胃口,威望就會大大減少。
也因此,雖然不知道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兀格還是硬著頭皮帶著五千兵馬,來到臨潢府渾水摸魚,試圖襲擊一兩個契丹部落,以人口財貨女子來喂飽麾下士卒。
部落製就是這個德行,沒有穩固的經濟基礎就沒有穩固的政治條件,遍地是聽調不聽宣的小奉先。
此時完顏雍雖然帶著主要文武急匆匆的趕到遼陽府,但還是留下了諢號為鐵鐧萬戶的烏延查剌帶著一千精銳騎兵在此地維持秩序。
蒙兀人來了之後,烏延查剌就派遣軍使前去傳令,但兀格就當沒聽到,依舊將五千蒙兀騎兵放出去,也不去打決戰,隻是來迴搶劫襲擾。
契丹部族原本就經曆了一場巨大的戰亂,此時依舊處於百廢待興之中,再加上耶律窩斡等契丹頭人幾乎都跟著完顏雍到遼陽府參與登基大典,所以契丹部族一時間就沒有組織兵馬進行反擊。
眾所周知,遊牧民族的軍事特點就是不打硬仗,但反過來說,捏軟柿子那就十分起勁了。
因為金國朝廷與契丹人的反應緩慢,很快,不隻是塔塔兒部全體出動,就連許多八竿子打不到的蒙兀部落也加入了劫掠,金國遼東邊境又變得有些混亂起來。
這下子,剛剛登基的完顏雍坐不住了,他的結義兄弟耶律窩斡也坐不住了。
再這麽下去,契丹部族再反了,那豈不是之前所有的折騰都成了一場空?
也因此,完顏雍又將新任元帥府右監軍紇石烈誌寧派遣了出去,但是由於軍糧實在是不足,這名右監軍出征,也就帶著兩千精銳騎兵。
不過還好有耶律窩斡等一眾契丹將領作幫助,局勢還算是能控製得住。
而身處建康的劉淮則是陷入了幸福的煩惱。
“諸位,諸位都是想要到山東任官之人?”看著麵前的張孝祥、朱熹、陳亮等七名主戰派士子,劉淮不由得有些發懵,隨後看向了辛棄疾,心中不由得五體投地。
雖然早就知道辛五郎不是凡人,然而這個拉人頭的能力實在是過於逆天了一些。
不過這倒是劉大郎妄自菲薄了。
若不是忠義軍在山東打開了局麵,外加靖難大軍南下參與巢縣大戰,將完顏亮都捉了迴來,這些未來的宋國宰執、大儒與學派領袖,根本不會到山東去共襄盛舉。
這是實實在在一刀一槍拚出來的成果,最是紮實。
單單靠投機取巧,隻能騙得過人一時,哪裏能讓真豪傑過來相助呢?
張孝祥神采奕奕,拱手說道:“正是如此,此心天地可鑒,為收複國家故土,張某萬死不辭。”
朱熹同樣上前一步表態:“願為劉大郎軍中一個刀筆吏,為收複失地出力。”
其餘眾人也紛紛開始了表態,搞得以劉淮這種臉皮厚度都有些吃不消。
“諸位都是大才,隻不過……”劉淮猶豫了一下,還是說道:“隻不過我忠義軍與靖難軍此時也隻是平定了山東東路,說的明白一些,廟太小了,容不得諸位大和尚,若是職務不能滿足各位,非是我羞辱諸位,實乃不能矣。”
這話既是事實,又是托詞。
張孝祥這個宰相種子自不必多說,哪怕是朱熹也有一任的知縣經曆,若是在宋國為官,在外放就能成為州通判,也就是一州之地的二把手,在朝中就要為禦史之類的清貴官員。
但劉淮如何能讓他們輕易的當上知州?
還沒有考察,就要吸納進政體之內,豈不是取禍之道?
而且以宋國的體製,邊地的知州通常文武一把抓,除了中央分配的轉運使掌握財權,已經無限接近於唐朝的節度使了,劉淮不可能讓外人來當這個職位,給自己找麻煩。
所以,哪怕是張孝祥,劉淮最多也隻能先讓他當一州通判,負責一下民事,過上一年半載,考察通過之後再委以重任。
至於其餘沒有什麽名氣的士子,劉淮準備直接將他們吸納到軍中,當一任參謀軍事。
這是唐朝時的老辦法,當時的科舉製度還不健全,如果文人不能從正常流程中做官,往往會到邊地參軍,協助各路節度使管轄兵馬,收拾後勤。
曆練上幾年,再有節度使向中樞進行報功與推薦,而此時中樞一般就會任命他們當親民官了。
其中道理是很簡單的。
你能管好數千大軍的後勤,能協調好邊地地方與軍隊的關係,那麽你管轄一個縣是沒什麽問題的。
劉淮雖然有這番安排,但依舊顯得過於托大了一些。
別人不論,這可是張孝祥啊!
你將他帶到北地,讓他當通判?是不是過於羞辱了一些?
然而張孝祥似乎也是早有準備,繼續拱手表態:“大郎熟知北地,文武之事皆是十分在行,自有全盤規劃,我隻是一介書生,自然要聽從劉大郎的軍令。”
山東與兩淮此時算是邊地。
雖然這句話十分難繃,但對於南宋來說,這就是不折不扣的事實。
邊地什麽最重要?
當然是軍事!
這是要時時刻刻發生戰爭的地方,將軍的職權近乎無限大,也因此,張孝祥一開始就有心理準備去拿低作小。
說句難聽的,如果張孝祥非要爭這個主導權,大家一拍兩散,還說不定是誰吃虧呢!
張孝祥既然表態,其餘幾名士子即便心中有些不舒服,也同樣紛紛頷首。
既然將話都已經說開,那麽接下來的事情就好說了。
都亭驛中擺開了宴會,大家觥籌交錯,互相吹捧。
劉淮自然沒有什麽文學素養,除了抄的後世詩詞,最多也就是‘大海啊你全是水,駿馬啊你四條腿’的水準。
但誰讓他比其餘人多了一重收複失地的經曆,並且長了一千多年的見識呢?短短幾句話就將這些主戰派士子忽悠的找不到北了。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張孝祥臉上都已經浮現了一絲酡紅,他大著舌頭,借著醉意說道:“不知道劉大郎可有婚配?”
靖難軍中作陪之人齊齊噤聲,並且迴頭看向了劉淮。
正在給張孝祥斟酒的魏昌瞬間就明白了對方的意思,然後立即就下意識的看了看手中酒壺,思索著掄圓了砸在這廝的腦袋上,能不能將他打死。
“還沒有婚配。”劉淮知道這種時候萬萬不能模棱兩可的迴答,否則別說張孝祥,哪怕是靖難大軍中的將領,也會有些莫名的想法:“但已經有心儀之人,而且兩情相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皆已經齊備,隻不過兵兇戰危,南下之時又是極為兇險,所以當時不敢成婚,生怕讓未過門的妻子守望門寡。”
魏昌立即喜笑顏開。
張孝祥聽明白了劉淮言語中的堅定,卻依舊大著舌頭,連連搖頭:“可惜啊可惜,原本我還想要替大郎與張相公的孫女做媒,既如此,那就作罷,那就作罷。”
說著,張孝祥再次舉杯,仿佛將此事當作一個不值一提的插曲,繼續說起為官的趣事來。
但是在場的無不是人精,自然知道張孝祥不是胡言亂語,信口開河之人。
他跟張浚最多隻是上下級的關係,私交不甚秘,又不是登堂拜母,托妻獻子的交情。如果不是張浚請托,他可能知道張浚有幾個孫子,但如何能知曉張浚家的女眷?
更何況還是未出閣的女眷?
劉淮捏著酒杯,笑容晏晏的眯起了眼睛。
張浚這一步可是臭棋。
竟然想用這種辦法來謀求荊襄、江淮宣撫使的位置。
這廝難道不明白,到時候山東、荊襄、江淮連成一塊是如何龐大的一股勢力嗎?
不過由此看來,張浚確實是有些急了。
淮北產生的民亂雖然在靖難大軍與東平軍共同努力下,已經將危害降到了最小,卻依舊是震動朝野。
如果張浚再不努力,莫說當什麽宣撫使,甚至起複之事都要告吹了。
想到這裏,劉淮沒來由的感到一陣煩躁。
虞允文為什麽還不發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