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月?”
待司馬彧一行走得遠了,李緩呆呆的看著匣盒內的那柄斷劍,喃喃自問道:“原來你叫遮月,爹……以前到底是個什麽樣的人呢?”
……
通紀六年,清明祭日。
“爹,你說為何要教我練武啊?”一個約莫五六歲的男童在一座孤零零的墳塚前麵一邊燒紙錢一邊問旁邊的男子。
旁邊的中年男子一身布衣長衫,劍眉星目,隻是眉頭似乎總是皺起的緣故,額頭間紋很深,男子麵相看上三十多歲,年紀並不大,但是兩鬢卻已生出細細白發。
聽得男童問話,男子眉間稍微舒展了些,蹲下身子,先是寵溺摸了摸男童的頭,又接過一疊紙錢,自顧自燒了幾張,然後迴道:“緩兒,你要記得,功夫練好了便可以護住你身邊的人。”
“可是,私塾的錢夫子教我們,學好了知識能當大官,可以保護千萬人,那豈不是比學武更厲害?”男童稚聲反問道。
中年男子愣了下神,隨即又溫和迴道:“倘若有那麽一天,護住千萬人的代價便是要你身邊最親近的人死掉,緩兒你會怎麽做呢?”
年方五六歲的李緩隻是聽了個半懂,此時並不知曉這個問題是如此深刻。
男童停住了手中的動作,思考了一會,道:“我最親近的人便是爹了,爹爹的武功厲害,能護住我,我再學好了知識,便能護住千萬人,這樣可算太好了。”
男子啞然,從沒想過會有人從這樣的角度去看問題,笑了笑:“要是如此簡單便好了。”
半晌沉默,兩人隻是默默地燒著紙錢。不多時,男童手裏的紙錢已經都扔進了火堆裏,火勢旺盛,男童盯著衝上來的火焰出神,突然又問了一句:“爹,娘親是個什麽樣的人?”
男子也將手中剩餘的紙錢都放進火堆,盯著眼前的石碑看著出神,碑上中間刻著——愛妻白皘之墓幾個大字,旁邊還豎著一行小字:夫李墨仙、子李緩立於通紀元年十月十九。
這二人便正是李緩與其父李墨仙。
火光映照在石碑上,透進了李墨仙那對蕭索的眸子當中。
“你娘親……是個極好極好的人。”李墨仙低頭望著兒子,低聲歎了一句。
“噢。”李緩應了一聲,自己打出生以來便不記得娘的模樣,自然也是不知道爹口中的極好到底是有多好。
“走罷,天色晚了。”李墨仙也沒做多解釋,對於自身的過去,包括李緩的娘親,他從來都是諱莫如深,從不提及,李緩幼時偶爾問起,也隻是淺淺帶過,再後來,李緩也就不再問了。
李緩應了一聲,沿著下山的小路慢慢走著,柔柔的晚風擾亂了他的發髻。
身後的李墨仙站定了身姿,望著前方尚不明白生死離別的幼兒,又迴頭望了望一眼石碑,眼中彌漫著蒙蒙霧氣:“阿皘……”
墳塚前,火光似乎又旺了一些,像是在迴應什麽,李墨仙揉揉眼睛,撤迴心緒,轉身朝著李緩跟了上去。
三年後。
“緩兒,這八門劍法不是這麽用的。”李墨仙皺著眉頭道。自己這兒子,果真如他口中所說,對四書五經頗感興趣,但對於學武,卻是極為敷衍了事。
“爹,您也過於嚴厲了,您瞧我這一招,開劍練得差不多啦。”李緩撅著小嘴,手中的木劍舞了個劍花,一招一式隱含道家神韻,很像是那麽迴事。
“差不多,差不多,真到了禦敵時刻,差一分一毫便能丟掉性命。”李墨仙責道:“所謂八門劍法,是按照九宮八卦方位和五行生克原理演化而成,分為休,生,傷,杜,景,死,驚,開八門。開劍、休劍、生劍為主製敵,死劍、驚劍、傷劍主鋒芒,杜劍、景劍主平守,八劍相輔相成,千變萬化方得大成,單單練好一劍,難成氣候。”
李緩吐了吐舌頭,每當自己練劍時,爹仿若變了一個人一般,變的嚴肅無比。
其實自己從小涉獵極廣,對道家易理頗有感悟,但李緩總覺得死、驚、傷三劍鋒芒太露,出招便是置人於死地的劍法,實在不願多練,每當李墨仙要自己練劍時,李緩總是隻練另外五劍,以至於幾年下來,李緩八門劍法水平參差不齊,難有長進。
李墨仙歎了一口氣,接過李緩手中的木劍,抬手便是一招“開劍”起手式:“緩兒,你瞧得仔細了。”開劍有萬物開始之意,意境深遠,李墨仙手中的開劍與李緩使出的開劍猶如皓月螢光,不可言同。
眨眼之間開劍轉為景劍,一支木劍豎在身前,帶動地上泥土自轉,繞在身前密不透風。正當李緩看的奇妙時,隻見無數劍影自身邊穿過,擦著鬢邊肆意狂掠,卻是已經變招為驚劍。轉頭一瞧,劍影打在身後的大樹幹上,已留下密密麻麻無數道劍痕。
“八門劍法變化無窮,一劍生七招,一招帶七變,一變衍萬通。此劍法製敵無聲,傷敵無形,精深妙遠。”李墨仙邊說邊比,過了半個時辰後,李墨仙縱橫劍氣散發而出,一掌推出劍柄,木劍朝著樹幹疾飛而去,隻聽得“砰”一聲響,木劍已將樹幹刺出個劍洞,自樹幹另一麵飛了出去,去勢不減,又猛的插進了後頭一塊大石當中。
李緩瞧的目瞪口呆,此前爹教自己練劍從不曾露出如此霸氣無匹的力量,怎麽也想不出爹用木劍如何便能憑空破木鑿石。
“此劍法足有上萬種變化,剛才為父所使不過一二,緩兒今後務必多加領悟,勤以練習。”李墨仙收迴了氣息,正色對李緩說道。
“孩兒明白了。”李緩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隻覺得爹和以前似乎有些不同,具體哪裏不同又說不太上來。
自那日過後,李墨仙話便少了,也不怎麽過問李緩練武,隻是經常自己一人上到後山,在妻子墳塚前一坐就是半天。
有幾次半夜醒來,李緩隻聽到父親咳嗽的厲害,有時對著一壺酒,一盞燈,一坐便到了天亮。
那年秋至,李墨仙從私塾接迴了李緩,兩人穿過肆意的秋風,踩著吹落的枯葉,卻是一路沉默不語。
這些日子父親的眉頭就沒舒展過,心中似有千萬心結難以解開,麵對著這般嚴肅的父親,李緩是有些怕的。
迴到家中,望著稚氣未脫的李緩,李墨仙似有些不忍。李緩不知發生了何事,隻是緊張的看著父親嚴肅的神情,不敢說話。
李緩心中隱隱有種預感,預感到自己父親即將要離開自己。
過了半晌,李墨仙走到李緩身前,替他理了理歪掉的衣領,又順了順李緩的發髻,像是下定了某種決心一般,輕輕開口道:“緩兒,你馬上就八歲了吧?”
“嗯,還有不到一月,十月十九孩兒便年滿八歲了。”似乎感受到了不一樣的氛圍,李緩隻是老老實實迴答道。
“八年了……”李墨仙站起身,又望著遠方不知何處喃喃說道:“八年了,還是放不下麽?”
“爹,您到底放不下什麽?這些日子,您幾乎都沒笑過了。”李緩抬著頭,盯著李墨仙問道。
“緩兒,爹要出一趟遠門,去做一件事,一件在爹心裏藏了八年的事。”李墨仙頓了頓,目光變得柔和:“家中床底盒子中,我已留下銀錢,應是夠你生計與私塾所需,緩兒,日後你要照顧好自己。”
李墨仙以往也是經常出門,經常三五天不見人影,但李緩心中隻感覺到爹此次出門不同以往,便急忙問道:“爹爹,那您何時能迴來?”
“這件事,爹不得不去做,不然便是死了,我也沒有臉去見你娘親,至於何時迴來,爹也說不準。”李墨仙望著李緩,眼神中充滿了落寞與不舍。
“爹,孩兒要跟你一起去。”瞧見自己父親如此神態,李緩心中也隱隱明白了自己爹此行幹係重大,隻怕是危險重重,李緩年歲尚幼,自小僅有父親依靠,此時初次感知別離,一時難以接受。
李墨仙寵溺摸了摸李緩的腦袋:“你就在這好好跟夫子念書,也莫忘了爹教你的劍法,爹答應緩兒,一定會迴來的好不好?”
李緩大哭,隻覺得天都要塌了一般。
李墨仙又道:“本來想待你結發加冠之時,給你賜字,現下便說與你了。”
想了想,李墨仙接著道:“爹給你取名李緩,便是希望你日後為人做事緩而漸圖,務重穩之。爹便將‘漸之’賜予你字。”
那日晚食過後,李墨仙一身素衣長袍,背負長劍,踏著秋風枯葉,決然離去。
……
那一日,大雪紛揚,李墨仙確如答應李緩的一般,迴到了家中,可一身青衣被血染紅,已是油盡燈枯之軀,才一進門便倒在了李緩懷裏,生機盡散,帶著對李緩的愧疚和不舍,就此死去。
李緩伏在李墨仙冰冷的屍身上,哭得暈死了過去。
重新醒過來的時候已是第二日,又大哭一場,直到眼淚都流不出來了,李緩才吃力的將李墨仙挪到後山,與娘親葬在了一起。
風雪唿嘯,李緩跪在墓前,長長俯身叩首,久久不願離去,直至雪花覆滿全身,寒風將他的發髻吹亂,李緩才站起身子,像失了神一般地走下山去。
待司馬彧一行走得遠了,李緩呆呆的看著匣盒內的那柄斷劍,喃喃自問道:“原來你叫遮月,爹……以前到底是個什麽樣的人呢?”
……
通紀六年,清明祭日。
“爹,你說為何要教我練武啊?”一個約莫五六歲的男童在一座孤零零的墳塚前麵一邊燒紙錢一邊問旁邊的男子。
旁邊的中年男子一身布衣長衫,劍眉星目,隻是眉頭似乎總是皺起的緣故,額頭間紋很深,男子麵相看上三十多歲,年紀並不大,但是兩鬢卻已生出細細白發。
聽得男童問話,男子眉間稍微舒展了些,蹲下身子,先是寵溺摸了摸男童的頭,又接過一疊紙錢,自顧自燒了幾張,然後迴道:“緩兒,你要記得,功夫練好了便可以護住你身邊的人。”
“可是,私塾的錢夫子教我們,學好了知識能當大官,可以保護千萬人,那豈不是比學武更厲害?”男童稚聲反問道。
中年男子愣了下神,隨即又溫和迴道:“倘若有那麽一天,護住千萬人的代價便是要你身邊最親近的人死掉,緩兒你會怎麽做呢?”
年方五六歲的李緩隻是聽了個半懂,此時並不知曉這個問題是如此深刻。
男童停住了手中的動作,思考了一會,道:“我最親近的人便是爹了,爹爹的武功厲害,能護住我,我再學好了知識,便能護住千萬人,這樣可算太好了。”
男子啞然,從沒想過會有人從這樣的角度去看問題,笑了笑:“要是如此簡單便好了。”
半晌沉默,兩人隻是默默地燒著紙錢。不多時,男童手裏的紙錢已經都扔進了火堆裏,火勢旺盛,男童盯著衝上來的火焰出神,突然又問了一句:“爹,娘親是個什麽樣的人?”
男子也將手中剩餘的紙錢都放進火堆,盯著眼前的石碑看著出神,碑上中間刻著——愛妻白皘之墓幾個大字,旁邊還豎著一行小字:夫李墨仙、子李緩立於通紀元年十月十九。
這二人便正是李緩與其父李墨仙。
火光映照在石碑上,透進了李墨仙那對蕭索的眸子當中。
“你娘親……是個極好極好的人。”李墨仙低頭望著兒子,低聲歎了一句。
“噢。”李緩應了一聲,自己打出生以來便不記得娘的模樣,自然也是不知道爹口中的極好到底是有多好。
“走罷,天色晚了。”李墨仙也沒做多解釋,對於自身的過去,包括李緩的娘親,他從來都是諱莫如深,從不提及,李緩幼時偶爾問起,也隻是淺淺帶過,再後來,李緩也就不再問了。
李緩應了一聲,沿著下山的小路慢慢走著,柔柔的晚風擾亂了他的發髻。
身後的李墨仙站定了身姿,望著前方尚不明白生死離別的幼兒,又迴頭望了望一眼石碑,眼中彌漫著蒙蒙霧氣:“阿皘……”
墳塚前,火光似乎又旺了一些,像是在迴應什麽,李墨仙揉揉眼睛,撤迴心緒,轉身朝著李緩跟了上去。
三年後。
“緩兒,這八門劍法不是這麽用的。”李墨仙皺著眉頭道。自己這兒子,果真如他口中所說,對四書五經頗感興趣,但對於學武,卻是極為敷衍了事。
“爹,您也過於嚴厲了,您瞧我這一招,開劍練得差不多啦。”李緩撅著小嘴,手中的木劍舞了個劍花,一招一式隱含道家神韻,很像是那麽迴事。
“差不多,差不多,真到了禦敵時刻,差一分一毫便能丟掉性命。”李墨仙責道:“所謂八門劍法,是按照九宮八卦方位和五行生克原理演化而成,分為休,生,傷,杜,景,死,驚,開八門。開劍、休劍、生劍為主製敵,死劍、驚劍、傷劍主鋒芒,杜劍、景劍主平守,八劍相輔相成,千變萬化方得大成,單單練好一劍,難成氣候。”
李緩吐了吐舌頭,每當自己練劍時,爹仿若變了一個人一般,變的嚴肅無比。
其實自己從小涉獵極廣,對道家易理頗有感悟,但李緩總覺得死、驚、傷三劍鋒芒太露,出招便是置人於死地的劍法,實在不願多練,每當李墨仙要自己練劍時,李緩總是隻練另外五劍,以至於幾年下來,李緩八門劍法水平參差不齊,難有長進。
李墨仙歎了一口氣,接過李緩手中的木劍,抬手便是一招“開劍”起手式:“緩兒,你瞧得仔細了。”開劍有萬物開始之意,意境深遠,李墨仙手中的開劍與李緩使出的開劍猶如皓月螢光,不可言同。
眨眼之間開劍轉為景劍,一支木劍豎在身前,帶動地上泥土自轉,繞在身前密不透風。正當李緩看的奇妙時,隻見無數劍影自身邊穿過,擦著鬢邊肆意狂掠,卻是已經變招為驚劍。轉頭一瞧,劍影打在身後的大樹幹上,已留下密密麻麻無數道劍痕。
“八門劍法變化無窮,一劍生七招,一招帶七變,一變衍萬通。此劍法製敵無聲,傷敵無形,精深妙遠。”李墨仙邊說邊比,過了半個時辰後,李墨仙縱橫劍氣散發而出,一掌推出劍柄,木劍朝著樹幹疾飛而去,隻聽得“砰”一聲響,木劍已將樹幹刺出個劍洞,自樹幹另一麵飛了出去,去勢不減,又猛的插進了後頭一塊大石當中。
李緩瞧的目瞪口呆,此前爹教自己練劍從不曾露出如此霸氣無匹的力量,怎麽也想不出爹用木劍如何便能憑空破木鑿石。
“此劍法足有上萬種變化,剛才為父所使不過一二,緩兒今後務必多加領悟,勤以練習。”李墨仙收迴了氣息,正色對李緩說道。
“孩兒明白了。”李緩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隻覺得爹和以前似乎有些不同,具體哪裏不同又說不太上來。
自那日過後,李墨仙話便少了,也不怎麽過問李緩練武,隻是經常自己一人上到後山,在妻子墳塚前一坐就是半天。
有幾次半夜醒來,李緩隻聽到父親咳嗽的厲害,有時對著一壺酒,一盞燈,一坐便到了天亮。
那年秋至,李墨仙從私塾接迴了李緩,兩人穿過肆意的秋風,踩著吹落的枯葉,卻是一路沉默不語。
這些日子父親的眉頭就沒舒展過,心中似有千萬心結難以解開,麵對著這般嚴肅的父親,李緩是有些怕的。
迴到家中,望著稚氣未脫的李緩,李墨仙似有些不忍。李緩不知發生了何事,隻是緊張的看著父親嚴肅的神情,不敢說話。
李緩心中隱隱有種預感,預感到自己父親即將要離開自己。
過了半晌,李墨仙走到李緩身前,替他理了理歪掉的衣領,又順了順李緩的發髻,像是下定了某種決心一般,輕輕開口道:“緩兒,你馬上就八歲了吧?”
“嗯,還有不到一月,十月十九孩兒便年滿八歲了。”似乎感受到了不一樣的氛圍,李緩隻是老老實實迴答道。
“八年了……”李墨仙站起身,又望著遠方不知何處喃喃說道:“八年了,還是放不下麽?”
“爹,您到底放不下什麽?這些日子,您幾乎都沒笑過了。”李緩抬著頭,盯著李墨仙問道。
“緩兒,爹要出一趟遠門,去做一件事,一件在爹心裏藏了八年的事。”李墨仙頓了頓,目光變得柔和:“家中床底盒子中,我已留下銀錢,應是夠你生計與私塾所需,緩兒,日後你要照顧好自己。”
李墨仙以往也是經常出門,經常三五天不見人影,但李緩心中隻感覺到爹此次出門不同以往,便急忙問道:“爹爹,那您何時能迴來?”
“這件事,爹不得不去做,不然便是死了,我也沒有臉去見你娘親,至於何時迴來,爹也說不準。”李墨仙望著李緩,眼神中充滿了落寞與不舍。
“爹,孩兒要跟你一起去。”瞧見自己父親如此神態,李緩心中也隱隱明白了自己爹此行幹係重大,隻怕是危險重重,李緩年歲尚幼,自小僅有父親依靠,此時初次感知別離,一時難以接受。
李墨仙寵溺摸了摸李緩的腦袋:“你就在這好好跟夫子念書,也莫忘了爹教你的劍法,爹答應緩兒,一定會迴來的好不好?”
李緩大哭,隻覺得天都要塌了一般。
李墨仙又道:“本來想待你結發加冠之時,給你賜字,現下便說與你了。”
想了想,李墨仙接著道:“爹給你取名李緩,便是希望你日後為人做事緩而漸圖,務重穩之。爹便將‘漸之’賜予你字。”
那日晚食過後,李墨仙一身素衣長袍,背負長劍,踏著秋風枯葉,決然離去。
……
那一日,大雪紛揚,李墨仙確如答應李緩的一般,迴到了家中,可一身青衣被血染紅,已是油盡燈枯之軀,才一進門便倒在了李緩懷裏,生機盡散,帶著對李緩的愧疚和不舍,就此死去。
李緩伏在李墨仙冰冷的屍身上,哭得暈死了過去。
重新醒過來的時候已是第二日,又大哭一場,直到眼淚都流不出來了,李緩才吃力的將李墨仙挪到後山,與娘親葬在了一起。
風雪唿嘯,李緩跪在墓前,長長俯身叩首,久久不願離去,直至雪花覆滿全身,寒風將他的發髻吹亂,李緩才站起身子,像失了神一般地走下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