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晚上的發酵。
易中海兩口子截留六歲何雨水生活費及夥同聾老太太在院內搞複辟的事情,傳遍了整個南鑼鼓巷,婦孺皆知,上到八十歲的老太太,下到七八歲的孩子,都在罵著三人的禽獸。
都是成精的狐狸,玩什麽聊齋的套路。
還聾老太太給隊上做過鞋,要尊老,要聽話,這是你個人榮譽的體現。
呸!
這些年六根背著背簍,頂風冒雪滿大街收破爛的苦日子,街坊們都見過。
用街坊們的原話來描述,蔡六根委實是個好小夥子。
算計一個無父無母的孤兒,不是禽獸是什麽。
罵著易中海的不是人,罵著曲二丫的混蛋,罵著聾老太太是老不死。
派出所和街道辦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猜測這件事會以一種什麽樣子的方式進行收尾,易中海兩口子及聾老太太會不會被判槍斃。
無數人關注的焦點下。
瓷像事件的次日上午,八點三十分鍾,針對易中海兩口子截留六歲孩童何雨水生活費和夥同潘翠蓮在四合院內大搞一言堂當封建大家長的庭審,緩緩拉開了帷幕。
因為牽扯到了當封建大家長這事,接到王紅梅連夜匯報的上級領導,覺得該件案子很有教育意義。
其實就是當了典型。
除了當事人所在的95號大院一眾鄰居,街道辦轄區內的其他院落都派出了各自的代表,還有其他區域的一些特邀人士。
烏泱泱一片。
第一個被帶上來的人,是郵電局的郵遞員吳此人。
昨天晚上,派出所連夜審訊,吳此人把能交代的事情都交代了。
郵電局的意思,責任歸易中海,是易中海欺騙了吳此人。
相當於是港片中的汙點證人。
簡單的詢問後,吳此人把易中海跟他說的那些說詞,也就是他為什麽沒把匯款單和信箋交到傻柱手上的原因,很詳細的說了一遍。
“易中海說他是軋鋼廠的高級技術鉗工,又是四合院的聯絡調解員,說為了街坊們的安全考慮,不讓敵特......”
千錯萬錯都是易中海的錯誤。
吳此人給出的理由,易中海用軋鋼廠鉗工和四合院管事一爺的雙重身份,套路了他。
說有責任監控四合院內所有居民的信箋,說是為了預防敵特,又說傻柱和雨水兩人因為何大清跟著寡婦跑到保城這件事,被院內的街坊們各種奚落,各種看不起,沒臉待在四合院內,去了別的大院生活,臨走前,拜托易中海,有什麽信箋,讓易中海幫忙簽收一下,易中海抽時間在給傻柱送去。
他有時候把信箋和匯款單交給易中海。
遇到易中海上班或者不在,曲二丫作為易中海的配偶,從吳此人手中接過了何大清郵寄給何雨水的生活費及信箋。
易中海兩口子死活不承認。
大家都是黃泉路上的伴友,我們兩口子快快樂樂的奔赴在黃泉路上,你吳此人卻臨頭反悔,這可不行。
剛要否認,吳此人出示了郵電局收納文件的存根,存根成了佐證易中海兩口子截留何雨水生活費和信箋的證據,有些簽這易中海,有些簽著曲二丫。
“不是我寫的,我沒有截留何大清郵寄給何雨水的生活費和信箋,我媳婦不認識字,這麽好一筆字,肯定不是我媳婦寫的。”
垂死掙紮。
麵對這種證據,易中海居然給出了郵電局偽造他簽名的說法。
早猜到易中海會這麽說,筆跡專家被請了出來。
頭發花白的專家,出示了兩份證據,一份是易中海在軋鋼廠領取工資時,在花名冊上簽的名字,一份是街道辦內領取物資時,曲二丫簽署的名字。
“我對著老人家起誓,郵電局存根上易中海三個字與軋鋼廠職工花名冊易中海三個字為同一人所寫。”
專家又拿出了一份新的文件,朝著在場眾人展示了一下。
“這是軋鋼廠財務科一眾證明材料,證明軋鋼廠職工花名冊上麵的簽名,為易中海本人親自書寫,軋鋼廠取證的時候,軋鋼廠廠委會鑒於易中海私心作祟,嚴重抹黑了軋鋼廠的聲譽,對軋鋼廠造成了不可預估的損失,經軋鋼廠廠委會研究決定,收迴易中海在軋鋼廠的工人身份,將易中海開除出廠。”
心裏持著幾分僥幸心理的易中海,身體軟成了一灘爛泥。
自始至終,一直以為他的鉗工技術,可以讓他不死。
開除出廠幾個字,宛如重錘,重重的敲擊在了易中海的身上,讓易中海瞬間變成了二傻子。
死這個字,浮現在了易中海的腦海中。
曲二丫和聾老太太兩人差不多也是這種狀態。
她們預感到了易中海的下場,也預感到了自己的末路。
悔意,在心頭浮現。
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一場算計,成了空夢,提前下去了。
吳此人作證後,其他證人陸陸續續的上來,劉海忠、閆阜貴等四合院的街坊們,針對易中海養老團三人在四合院內大搞一言堂進行了作證。
事關一家老小的前途,向來嘴笨不怎麽會說話的劉海忠,嘴皮子莫名的利索了很多,他將所有的責任,全都推到了易中海身上,推到了聾老太太的身上。
“都說我是管事二大爺,我這個管事二大爺在易中海眼中,在聾老太太眼中,就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大臭屁,易中海說什麽就是什麽,誰也不敢反對。有幾次因為跟易中海意見不統一,提了反對建議,易中海鼻子不是鼻子,臉不是臉。”
聾老太太砸玻璃的事。
被劉海忠提了起來。
“我當天晚上,我們家的玻璃就被聾老太太用磚頭給砸了好幾塊,街坊們都能作證,可不是我劉海忠在瞎說。”
後院的街坊們,都證明聾老太太好幾次砸了劉海忠家的玻璃。
本就癱軟成一團的聾老太太,更抓瞎了,一言不合砸街坊們玻璃的報應,砸落在了她的腦袋上。
她驚恐的看著以證人身份登場的賈家人。
易中海兩口子截留六歲何雨水生活費及夥同聾老太太在院內搞複辟的事情,傳遍了整個南鑼鼓巷,婦孺皆知,上到八十歲的老太太,下到七八歲的孩子,都在罵著三人的禽獸。
都是成精的狐狸,玩什麽聊齋的套路。
還聾老太太給隊上做過鞋,要尊老,要聽話,這是你個人榮譽的體現。
呸!
這些年六根背著背簍,頂風冒雪滿大街收破爛的苦日子,街坊們都見過。
用街坊們的原話來描述,蔡六根委實是個好小夥子。
算計一個無父無母的孤兒,不是禽獸是什麽。
罵著易中海的不是人,罵著曲二丫的混蛋,罵著聾老太太是老不死。
派出所和街道辦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猜測這件事會以一種什麽樣子的方式進行收尾,易中海兩口子及聾老太太會不會被判槍斃。
無數人關注的焦點下。
瓷像事件的次日上午,八點三十分鍾,針對易中海兩口子截留六歲孩童何雨水生活費和夥同潘翠蓮在四合院內大搞一言堂當封建大家長的庭審,緩緩拉開了帷幕。
因為牽扯到了當封建大家長這事,接到王紅梅連夜匯報的上級領導,覺得該件案子很有教育意義。
其實就是當了典型。
除了當事人所在的95號大院一眾鄰居,街道辦轄區內的其他院落都派出了各自的代表,還有其他區域的一些特邀人士。
烏泱泱一片。
第一個被帶上來的人,是郵電局的郵遞員吳此人。
昨天晚上,派出所連夜審訊,吳此人把能交代的事情都交代了。
郵電局的意思,責任歸易中海,是易中海欺騙了吳此人。
相當於是港片中的汙點證人。
簡單的詢問後,吳此人把易中海跟他說的那些說詞,也就是他為什麽沒把匯款單和信箋交到傻柱手上的原因,很詳細的說了一遍。
“易中海說他是軋鋼廠的高級技術鉗工,又是四合院的聯絡調解員,說為了街坊們的安全考慮,不讓敵特......”
千錯萬錯都是易中海的錯誤。
吳此人給出的理由,易中海用軋鋼廠鉗工和四合院管事一爺的雙重身份,套路了他。
說有責任監控四合院內所有居民的信箋,說是為了預防敵特,又說傻柱和雨水兩人因為何大清跟著寡婦跑到保城這件事,被院內的街坊們各種奚落,各種看不起,沒臉待在四合院內,去了別的大院生活,臨走前,拜托易中海,有什麽信箋,讓易中海幫忙簽收一下,易中海抽時間在給傻柱送去。
他有時候把信箋和匯款單交給易中海。
遇到易中海上班或者不在,曲二丫作為易中海的配偶,從吳此人手中接過了何大清郵寄給何雨水的生活費及信箋。
易中海兩口子死活不承認。
大家都是黃泉路上的伴友,我們兩口子快快樂樂的奔赴在黃泉路上,你吳此人卻臨頭反悔,這可不行。
剛要否認,吳此人出示了郵電局收納文件的存根,存根成了佐證易中海兩口子截留何雨水生活費和信箋的證據,有些簽這易中海,有些簽著曲二丫。
“不是我寫的,我沒有截留何大清郵寄給何雨水的生活費和信箋,我媳婦不認識字,這麽好一筆字,肯定不是我媳婦寫的。”
垂死掙紮。
麵對這種證據,易中海居然給出了郵電局偽造他簽名的說法。
早猜到易中海會這麽說,筆跡專家被請了出來。
頭發花白的專家,出示了兩份證據,一份是易中海在軋鋼廠領取工資時,在花名冊上簽的名字,一份是街道辦內領取物資時,曲二丫簽署的名字。
“我對著老人家起誓,郵電局存根上易中海三個字與軋鋼廠職工花名冊易中海三個字為同一人所寫。”
專家又拿出了一份新的文件,朝著在場眾人展示了一下。
“這是軋鋼廠財務科一眾證明材料,證明軋鋼廠職工花名冊上麵的簽名,為易中海本人親自書寫,軋鋼廠取證的時候,軋鋼廠廠委會鑒於易中海私心作祟,嚴重抹黑了軋鋼廠的聲譽,對軋鋼廠造成了不可預估的損失,經軋鋼廠廠委會研究決定,收迴易中海在軋鋼廠的工人身份,將易中海開除出廠。”
心裏持著幾分僥幸心理的易中海,身體軟成了一灘爛泥。
自始至終,一直以為他的鉗工技術,可以讓他不死。
開除出廠幾個字,宛如重錘,重重的敲擊在了易中海的身上,讓易中海瞬間變成了二傻子。
死這個字,浮現在了易中海的腦海中。
曲二丫和聾老太太兩人差不多也是這種狀態。
她們預感到了易中海的下場,也預感到了自己的末路。
悔意,在心頭浮現。
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一場算計,成了空夢,提前下去了。
吳此人作證後,其他證人陸陸續續的上來,劉海忠、閆阜貴等四合院的街坊們,針對易中海養老團三人在四合院內大搞一言堂進行了作證。
事關一家老小的前途,向來嘴笨不怎麽會說話的劉海忠,嘴皮子莫名的利索了很多,他將所有的責任,全都推到了易中海身上,推到了聾老太太的身上。
“都說我是管事二大爺,我這個管事二大爺在易中海眼中,在聾老太太眼中,就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大臭屁,易中海說什麽就是什麽,誰也不敢反對。有幾次因為跟易中海意見不統一,提了反對建議,易中海鼻子不是鼻子,臉不是臉。”
聾老太太砸玻璃的事。
被劉海忠提了起來。
“我當天晚上,我們家的玻璃就被聾老太太用磚頭給砸了好幾塊,街坊們都能作證,可不是我劉海忠在瞎說。”
後院的街坊們,都證明聾老太太好幾次砸了劉海忠家的玻璃。
本就癱軟成一團的聾老太太,更抓瞎了,一言不合砸街坊們玻璃的報應,砸落在了她的腦袋上。
她驚恐的看著以證人身份登場的賈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