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部的牢獄還算幹淨整潔,畢竟能進皇城刑部羈押的都是高官權貴。程敏政自被羈押刑部到現在已經過了五日。
春和殿,朱厚煒已經連續兩日沒有去東宮上學,也沒去坤寧宮。
張皇後和朱厚照都知道朱厚煒的想法,都默契的沒有派人去詢問原因。
果不其然,今天中午的時候,弘治皇帝便帶著太監來到了春和殿。
朱厚煒托腮坐在書房的書桌前,外麵的春日暖陽折射在朱厚煒的胖胖臉蛋上,小家夥坐在那裏發呆。
“吳先生說你兩天沒去東宮上學了,你大哥說你快要病死了。”
朱厚煒:“……”
弘治皇帝無奈的歎口氣:“你大哥雖然頑劣皮實,但腦子是聰慧的,他知道吳寬肯定要找朕,所以才這麽說,就是為了讓朕來找你。”
“朕也知道你怎麽想的,你這小家夥看上去總是人畜無害,可心裏的想法比較多,也比你大哥聰明,朕都清楚。”
弘治皇帝坐在朱厚煒旁邊,春和宮的婢女端著茶水過來,然後離去,殿內隻剩弘治皇帝和朱厚煒爺倆。
“上次外廷文官彈劾朕不讓你去乾清宮,自那以後你就再也沒要求去過,你想見朕,隻能通過這種辦法。”
“說吧,你想要做什麽?”
朱厚煒深吸一口氣,道:“阿耶,我想去刑部看看程老師。”
弘治皇帝笑著道:“好。”
朱厚煒有些奇怪:“阿耶你不阻止我嗎?外廷文官不會為難你嗎?”
弘治皇帝微笑道:“首先你是朕的兒子,朕疼你還來不及了,為什麽要阻止你?”
“外廷文官不會為難朕,咱大明以孝悌治天下,你是程敏政的學生,盡管自己老師身陷囹圄,做學生的去看望老師,這沒有什麽不妥。”
弘治皇帝端著茶喝了一口,示意朱厚煒先不要著急,這才慢吞吞的開口:“朕之前不讓你去見程敏政,是有些事還沒搞清楚。”
朱厚煒趕忙道:“現在搞清楚了嗎?”
弘治皇帝歎口氣,道:“清楚了。朕說了你不要怨恨朕。”
“啊?”
弘治皇帝自顧自道:“自科考舞弊案發生後,錦衣衛和三法司都在積極調查。”
“朕此前告訴過你,咱大明朝發生的任何事從來都不是孤立的,這次也是一樣。”
“吏部尚書和都察院在地方外察,地方官吏被處理的越來越多,此前平均一次外察處理有問題的官吏也不過五百餘人,這次已經處理快一千五百多名官吏了。”
“地方官坐不住了,所以他們需要在京師搞一場動作來轉移外察的注意力,同時讓外察隊伍盡快迴京。”
朱厚煒驚愕的道:“阿耶,舞弊案就是他們的搞出來的動作?”
弘治皇帝搖搖頭道:“朕也沒有實際證據去證明如此,但朕心裏是這麽想的。”
“昨天都察院禦史和科道給事中忽然開始彈劾程敏政結黨,在科考案爆發後,南直人刑部尚書白昂和禮部郎中李時以及你現在的老師吳寬等紛紛替程敏政上書辯駁。”
“禦史們覺得這些人和程敏政都屬同黨,在朝堂上相互庇佑,結黨營私黨同伐異。”
“他們又彈劾南直人王鼇,和浙江人外察主官屠滽、禦史洪鍾結黨,因為這次外察官吏被波及最少的就是浙直官吏。”
“唐寅和徐經也是南直人,程敏政也是,在來之前南直鄉試主考官梁儲和南直人吳寬就替唐寅保駕護航,給他開路,引薦給程敏政。”
朱厚煒不禮貌的打斷弘治皇帝話,道:“老師找他們是為了給我找繪畫的老師。”
弘治皇帝笑了一下,道:“朕知道。”
“可你能保證程敏政沒有惜才之心嗎?唐寅和他是同鄉,又是後輩的青年才俊,隻要唐寅考上,那就是程敏政的學生,未來在官場上就能互幫互助,這樣的門生多點,對程敏政來說當然有好處。”
朱厚煒不高興的道:“阿耶,老師人品正直,不會做這些的。”
弘治皇帝道:“你看,朕就知道你會不高興,所以很多事朕不想和你說,你這小家夥,有時候感情太豐富了,這不是一件好事。”
“保持中立的去想,你是大明的皇室,處理任何事都不要帶個人感情。程敏政是你的老師,同時也是朕的老師,如果朕和你一樣這麽去想事情,那結果就會失去公允。”
“孩子,朕是皇帝啊,朕不得不去考慮結黨的可能性,哪怕隻是一丁點,朕也要給杜絕了。”
“你知道在大明朝結黨……或者說在任何時代結黨對皇權威脅有多大嗎?他們隻要成了一個圈子,不斷擴大,就會無限弱化朕手中的權力,他們可以打擊異己,黨同伐異,那個時候朝堂上就沒有其他聲音,這將會是一件多麽可怕的事?”
“真要到了那個時候,大明朝是他們的大明朝,還是朕朱家的大明朝?”
“或許程敏政是清白的,站在你的角度上來說,你老師一定是清白的,朕也選擇相信,但朕不得不做給外麵的文官看,讓他們知道朕對結黨的重視!”
“這是文官給朕擺出來的一道陽謀啊,赤裸裸的陽謀。朕敗了,敗的一塌糊塗,即便朕知道這可能是他們對抗朕外察的手段,朕也不得不防!”
“貪官汙吏可以有,可以源源不斷的存在。但咱們老朱家手中的權力不容許有任何散失!”
說這句話的時候,弘治皇帝臉上帶著果決和狠厲!
朱厚煒還是小瞧了這次簡單的舞弊案,也小瞧了外麵的文官,他知道這個時候父皇一定是最無奈的,也理解了弘治皇帝的不容易。
“讓你老師在等等吧,朕也沒為難他,他在刑部也沒有人會虐待他。”
“舞弊案還是要調查,結黨案也要調查,都要查清楚,不僅給程敏政一個公正,也給外廷文官們一個態度。”
頓了頓,弘治皇帝繼續開口道:“大理寺查到唐寅的同鄉都穆舉報唐寅和徐經,說唐寅和徐經在他麵前提過科考的內容。”
“你老師這次出題很孤僻,可唐寅徐經卻提前知道了內容,因此三法司才會如此重視,原本簡單的案子一直拖到了現在。”
春和殿,朱厚煒已經連續兩日沒有去東宮上學,也沒去坤寧宮。
張皇後和朱厚照都知道朱厚煒的想法,都默契的沒有派人去詢問原因。
果不其然,今天中午的時候,弘治皇帝便帶著太監來到了春和殿。
朱厚煒托腮坐在書房的書桌前,外麵的春日暖陽折射在朱厚煒的胖胖臉蛋上,小家夥坐在那裏發呆。
“吳先生說你兩天沒去東宮上學了,你大哥說你快要病死了。”
朱厚煒:“……”
弘治皇帝無奈的歎口氣:“你大哥雖然頑劣皮實,但腦子是聰慧的,他知道吳寬肯定要找朕,所以才這麽說,就是為了讓朕來找你。”
“朕也知道你怎麽想的,你這小家夥看上去總是人畜無害,可心裏的想法比較多,也比你大哥聰明,朕都清楚。”
弘治皇帝坐在朱厚煒旁邊,春和宮的婢女端著茶水過來,然後離去,殿內隻剩弘治皇帝和朱厚煒爺倆。
“上次外廷文官彈劾朕不讓你去乾清宮,自那以後你就再也沒要求去過,你想見朕,隻能通過這種辦法。”
“說吧,你想要做什麽?”
朱厚煒深吸一口氣,道:“阿耶,我想去刑部看看程老師。”
弘治皇帝笑著道:“好。”
朱厚煒有些奇怪:“阿耶你不阻止我嗎?外廷文官不會為難你嗎?”
弘治皇帝微笑道:“首先你是朕的兒子,朕疼你還來不及了,為什麽要阻止你?”
“外廷文官不會為難朕,咱大明以孝悌治天下,你是程敏政的學生,盡管自己老師身陷囹圄,做學生的去看望老師,這沒有什麽不妥。”
弘治皇帝端著茶喝了一口,示意朱厚煒先不要著急,這才慢吞吞的開口:“朕之前不讓你去見程敏政,是有些事還沒搞清楚。”
朱厚煒趕忙道:“現在搞清楚了嗎?”
弘治皇帝歎口氣,道:“清楚了。朕說了你不要怨恨朕。”
“啊?”
弘治皇帝自顧自道:“自科考舞弊案發生後,錦衣衛和三法司都在積極調查。”
“朕此前告訴過你,咱大明朝發生的任何事從來都不是孤立的,這次也是一樣。”
“吏部尚書和都察院在地方外察,地方官吏被處理的越來越多,此前平均一次外察處理有問題的官吏也不過五百餘人,這次已經處理快一千五百多名官吏了。”
“地方官坐不住了,所以他們需要在京師搞一場動作來轉移外察的注意力,同時讓外察隊伍盡快迴京。”
朱厚煒驚愕的道:“阿耶,舞弊案就是他們的搞出來的動作?”
弘治皇帝搖搖頭道:“朕也沒有實際證據去證明如此,但朕心裏是這麽想的。”
“昨天都察院禦史和科道給事中忽然開始彈劾程敏政結黨,在科考案爆發後,南直人刑部尚書白昂和禮部郎中李時以及你現在的老師吳寬等紛紛替程敏政上書辯駁。”
“禦史們覺得這些人和程敏政都屬同黨,在朝堂上相互庇佑,結黨營私黨同伐異。”
“他們又彈劾南直人王鼇,和浙江人外察主官屠滽、禦史洪鍾結黨,因為這次外察官吏被波及最少的就是浙直官吏。”
“唐寅和徐經也是南直人,程敏政也是,在來之前南直鄉試主考官梁儲和南直人吳寬就替唐寅保駕護航,給他開路,引薦給程敏政。”
朱厚煒不禮貌的打斷弘治皇帝話,道:“老師找他們是為了給我找繪畫的老師。”
弘治皇帝笑了一下,道:“朕知道。”
“可你能保證程敏政沒有惜才之心嗎?唐寅和他是同鄉,又是後輩的青年才俊,隻要唐寅考上,那就是程敏政的學生,未來在官場上就能互幫互助,這樣的門生多點,對程敏政來說當然有好處。”
朱厚煒不高興的道:“阿耶,老師人品正直,不會做這些的。”
弘治皇帝道:“你看,朕就知道你會不高興,所以很多事朕不想和你說,你這小家夥,有時候感情太豐富了,這不是一件好事。”
“保持中立的去想,你是大明的皇室,處理任何事都不要帶個人感情。程敏政是你的老師,同時也是朕的老師,如果朕和你一樣這麽去想事情,那結果就會失去公允。”
“孩子,朕是皇帝啊,朕不得不去考慮結黨的可能性,哪怕隻是一丁點,朕也要給杜絕了。”
“你知道在大明朝結黨……或者說在任何時代結黨對皇權威脅有多大嗎?他們隻要成了一個圈子,不斷擴大,就會無限弱化朕手中的權力,他們可以打擊異己,黨同伐異,那個時候朝堂上就沒有其他聲音,這將會是一件多麽可怕的事?”
“真要到了那個時候,大明朝是他們的大明朝,還是朕朱家的大明朝?”
“或許程敏政是清白的,站在你的角度上來說,你老師一定是清白的,朕也選擇相信,但朕不得不做給外麵的文官看,讓他們知道朕對結黨的重視!”
“這是文官給朕擺出來的一道陽謀啊,赤裸裸的陽謀。朕敗了,敗的一塌糊塗,即便朕知道這可能是他們對抗朕外察的手段,朕也不得不防!”
“貪官汙吏可以有,可以源源不斷的存在。但咱們老朱家手中的權力不容許有任何散失!”
說這句話的時候,弘治皇帝臉上帶著果決和狠厲!
朱厚煒還是小瞧了這次簡單的舞弊案,也小瞧了外麵的文官,他知道這個時候父皇一定是最無奈的,也理解了弘治皇帝的不容易。
“讓你老師在等等吧,朕也沒為難他,他在刑部也沒有人會虐待他。”
“舞弊案還是要調查,結黨案也要調查,都要查清楚,不僅給程敏政一個公正,也給外廷文官們一個態度。”
頓了頓,弘治皇帝繼續開口道:“大理寺查到唐寅的同鄉都穆舉報唐寅和徐經,說唐寅和徐經在他麵前提過科考的內容。”
“你老師這次出題很孤僻,可唐寅徐經卻提前知道了內容,因此三法司才會如此重視,原本簡單的案子一直拖到了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