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無月。
天空下著淅瀝瀝的小雨,弘治皇帝背著手站在東華門上,迴望乾清宮,一片肅穆莊嚴。
諸司衙署已停下辦公,霧靄蒙蒙的清晨,薄霧中的紫禁城顯得分外妖嬈。
懷恩默默站在弘治皇帝身旁,給他撐著雨傘,隻是弘治皇帝卻不知想些什麽,望著城外繁華江山許久許久。
這場鬥爭中他成功了,可也失敗了。
朝廷中那麽多幹吏全部被他調離中樞,餘下的人良莠不齊,多都是屍位素餐之輩。
成化末年的紙糊三閣老、泥塑六尚書似乎又要在弘治朝重演。
沉思許久,弘治皇帝忽然淡淡的開口,道:“去將李東陽給召來。”
懷恩愣了一下,今天中秋,內閣已經不辦公了。
弘治皇帝沉聲道:“去他府邸召他!”
“喏。”
懷恩將雨傘遞給身後的小太監,小太監第一次伺候弘治皇帝,神色顯得格外緊張。
沒多時,李東陽便在蒙蒙細雨中抵達東華門城樓,恭敬的彎腰,對站在城池前的弘治皇帝行禮道:“微臣參見吾皇萬歲萬萬歲。”
弘治皇帝沒有迴頭看李東陽,隻是問道:“劉閣老等人離京了嗎?”
李東陽不知弘治皇帝此話何意,隻是如實迴答道:“昨晚就已離開京師。”
弘治皇帝歎口氣道:“他們是一刻都不願在京師多待?也是,為國操勞這麽久,好不容易能休息休息,自然想著迴去含飴弄孫頤養天年。”
“你初為內閣首輔,國家大事皆要依賴於你,李公當好好替朕治國。”
皇上這是後悔了嗎?
李東陽不明所以,拱手道:“微臣自當肝腦塗地。”
弘治皇帝又問道:“倫文敘等翰林離京了嗎?”
李東陽道:“迴皇上,才離京沒多久,今早才出發的。”
弘治皇帝悲歎道:“三十多人有一半都是翰林院,又一半庶吉士,都是國家未來的重點培養人才,不知多少人能執掌六部,入主內閣。”
李東陽愣了一下,趕忙道:“皇上,倫文敘等人也無大錯,罪不當流放,臣祈求皇上收迴成命,重拿輕放,以輕罪處理。”
弘治皇帝終於迴過頭,他盯著李東陽,問道:“閣老,朕金口已開,此時若改變處罰態度,豈非對天下人說明朕錯了?”
李東陽搖頭道:“皇上無錯。”
弘治皇帝又問道:“洪禦史在潮河川營繕的如何?”
李東陽腦子快速思考,弘治皇帝話語轉變的太快,他實在有些難以琢磨天子究竟意欲何為,隻能邊想邊道:“洪禦史才抵達潮河川沒多久,工事尚沒開啟。”
“哦,他是禦史,又為風憲,國事要多多關心,勿要隻顧埋頭修邊。”
李東陽拱手:“臣會轉達於宣之。”
弘治皇帝揮揮手道:“你下去吧,朕召你來也沒什麽旁的事。”
“微臣告退。”
望著李東陽離去的背影,弘治皇帝微微歎口氣,疲憊的揉了揉額頭。
最近總感覺頭疼胸悶,身體越來越不好了,朝事折磨的他疲憊不堪,他早就生出退意。
隻是怎麽才能讓自家兒子合理的接替自己執政,他一直都在思考,今天召李東陽來就是因為此。
隻是這個代價或許有些殘酷。
……
李東陽迴去的路上一直在思考弘治皇帝今天的用意,皇上先問了劉閣老等人的情況,如果皇上不想劉閣老下台,就不會準許劉閣老等人的致仕。
劉閣老隻是皇上投石問路的引子,那麽皇上真正的用意應該在倫文敘這群翰林院官身上。
皇上特地提到倫文敘等翰林都是國家未來重點的培養人才,昨日腦子一熱,將這群人全部流放偏區,應當是後悔了。
因此他才會特地提到了都察院右都禦史洪鍾,又言說洪鍾身為風憲官,應當多提一提朝事。
他是皇帝,說出去的話當然不可能收迴來,即便是錯的,這個意誌也要貫徹到底。
但他可以通過禦史的勸諫而改變主意,這樣既可以成全他從諫如流的名聲,又可以改變此前貶倫文敘等翰林的錯誤決策。
李東陽幾乎瞬間便想明白了弘治皇帝今日召見自己的用意,於是迴到府邸後,以最快速度給還在潮河川修邊的都察院右副都禦史寫了一封信,將今日分析全部告知洪鍾。
趁著倫文敘這群翰林官還沒走遠,隻要洪鍾那邊上書的足夠快,便能在中秋後將倫文敘這群翰林官全部召迴朝廷。
……
弘治十二年的中秋晚上,萬家燈火在雨幕中亮起,弘治皇帝先帶家眷去了一趟仁壽宮,和太皇太後周氏一同吃了團圓飯。
因為今年中秋有雨的緣故,朱厚照和朱厚煒也就沒有點花燈,才經過一場鬥爭的紫禁城顯得死氣沉沉。
等中秋過完後,小朝會上,都察院左都禦史閔珪便將右都禦史洪鍾的奏疏呈上。
洪鍾奏疏上言明翰林乃國家未來人才備用,初入官場難免犯錯,請皇上寬宏大量,給予諸翰林官改過自新機會,召迴他們重迴翰林院,戴罪立功。
弘治皇帝看著小朝會上的諸高官,問道:“諸位認為洪禦史此言如何?”
眾人麵麵相覷,最終還是李東陽開口道:“自古明君從諫如流而國興盛也。”
“臣鬥膽,懇請皇上依洪禦史言,收迴成命!”
有了內閣首輔的帶頭,眾人才紛紛抱拳開口。
不過內閣次輔焦芳卻持不同意見,反駁道:“此等人臣衝撞皇上,罪無可恕!”
弘治皇帝饒有深意的看了一眼焦芳,他對焦芳很滿意,如果內閣六部都是一個聲音,他反而不滿意。
不過這次他沒聽焦芳的,自動忽略了焦芳的意思,道:“既然諸卿都以為如此,那便依洪禦史所言,召迴諸翰林官,讓他們戴罪立功。”
“諸位也當以此為鑒。”
眾人麵色一喜,這是弘治皇帝的妥協讓步,對他們的服軟,眾人怎能不竊喜。
看來皇上也看出這次事件的嚴重性,這麽多翰林離京被貶,對國家未來的衝擊實在太嚴重了。
所幸皇上迷途知返!
天空下著淅瀝瀝的小雨,弘治皇帝背著手站在東華門上,迴望乾清宮,一片肅穆莊嚴。
諸司衙署已停下辦公,霧靄蒙蒙的清晨,薄霧中的紫禁城顯得分外妖嬈。
懷恩默默站在弘治皇帝身旁,給他撐著雨傘,隻是弘治皇帝卻不知想些什麽,望著城外繁華江山許久許久。
這場鬥爭中他成功了,可也失敗了。
朝廷中那麽多幹吏全部被他調離中樞,餘下的人良莠不齊,多都是屍位素餐之輩。
成化末年的紙糊三閣老、泥塑六尚書似乎又要在弘治朝重演。
沉思許久,弘治皇帝忽然淡淡的開口,道:“去將李東陽給召來。”
懷恩愣了一下,今天中秋,內閣已經不辦公了。
弘治皇帝沉聲道:“去他府邸召他!”
“喏。”
懷恩將雨傘遞給身後的小太監,小太監第一次伺候弘治皇帝,神色顯得格外緊張。
沒多時,李東陽便在蒙蒙細雨中抵達東華門城樓,恭敬的彎腰,對站在城池前的弘治皇帝行禮道:“微臣參見吾皇萬歲萬萬歲。”
弘治皇帝沒有迴頭看李東陽,隻是問道:“劉閣老等人離京了嗎?”
李東陽不知弘治皇帝此話何意,隻是如實迴答道:“昨晚就已離開京師。”
弘治皇帝歎口氣道:“他們是一刻都不願在京師多待?也是,為國操勞這麽久,好不容易能休息休息,自然想著迴去含飴弄孫頤養天年。”
“你初為內閣首輔,國家大事皆要依賴於你,李公當好好替朕治國。”
皇上這是後悔了嗎?
李東陽不明所以,拱手道:“微臣自當肝腦塗地。”
弘治皇帝又問道:“倫文敘等翰林離京了嗎?”
李東陽道:“迴皇上,才離京沒多久,今早才出發的。”
弘治皇帝悲歎道:“三十多人有一半都是翰林院,又一半庶吉士,都是國家未來的重點培養人才,不知多少人能執掌六部,入主內閣。”
李東陽愣了一下,趕忙道:“皇上,倫文敘等人也無大錯,罪不當流放,臣祈求皇上收迴成命,重拿輕放,以輕罪處理。”
弘治皇帝終於迴過頭,他盯著李東陽,問道:“閣老,朕金口已開,此時若改變處罰態度,豈非對天下人說明朕錯了?”
李東陽搖頭道:“皇上無錯。”
弘治皇帝又問道:“洪禦史在潮河川營繕的如何?”
李東陽腦子快速思考,弘治皇帝話語轉變的太快,他實在有些難以琢磨天子究竟意欲何為,隻能邊想邊道:“洪禦史才抵達潮河川沒多久,工事尚沒開啟。”
“哦,他是禦史,又為風憲,國事要多多關心,勿要隻顧埋頭修邊。”
李東陽拱手:“臣會轉達於宣之。”
弘治皇帝揮揮手道:“你下去吧,朕召你來也沒什麽旁的事。”
“微臣告退。”
望著李東陽離去的背影,弘治皇帝微微歎口氣,疲憊的揉了揉額頭。
最近總感覺頭疼胸悶,身體越來越不好了,朝事折磨的他疲憊不堪,他早就生出退意。
隻是怎麽才能讓自家兒子合理的接替自己執政,他一直都在思考,今天召李東陽來就是因為此。
隻是這個代價或許有些殘酷。
……
李東陽迴去的路上一直在思考弘治皇帝今天的用意,皇上先問了劉閣老等人的情況,如果皇上不想劉閣老下台,就不會準許劉閣老等人的致仕。
劉閣老隻是皇上投石問路的引子,那麽皇上真正的用意應該在倫文敘這群翰林院官身上。
皇上特地提到倫文敘等翰林都是國家未來重點的培養人才,昨日腦子一熱,將這群人全部流放偏區,應當是後悔了。
因此他才會特地提到了都察院右都禦史洪鍾,又言說洪鍾身為風憲官,應當多提一提朝事。
他是皇帝,說出去的話當然不可能收迴來,即便是錯的,這個意誌也要貫徹到底。
但他可以通過禦史的勸諫而改變主意,這樣既可以成全他從諫如流的名聲,又可以改變此前貶倫文敘等翰林的錯誤決策。
李東陽幾乎瞬間便想明白了弘治皇帝今日召見自己的用意,於是迴到府邸後,以最快速度給還在潮河川修邊的都察院右副都禦史寫了一封信,將今日分析全部告知洪鍾。
趁著倫文敘這群翰林官還沒走遠,隻要洪鍾那邊上書的足夠快,便能在中秋後將倫文敘這群翰林官全部召迴朝廷。
……
弘治十二年的中秋晚上,萬家燈火在雨幕中亮起,弘治皇帝先帶家眷去了一趟仁壽宮,和太皇太後周氏一同吃了團圓飯。
因為今年中秋有雨的緣故,朱厚照和朱厚煒也就沒有點花燈,才經過一場鬥爭的紫禁城顯得死氣沉沉。
等中秋過完後,小朝會上,都察院左都禦史閔珪便將右都禦史洪鍾的奏疏呈上。
洪鍾奏疏上言明翰林乃國家未來人才備用,初入官場難免犯錯,請皇上寬宏大量,給予諸翰林官改過自新機會,召迴他們重迴翰林院,戴罪立功。
弘治皇帝看著小朝會上的諸高官,問道:“諸位認為洪禦史此言如何?”
眾人麵麵相覷,最終還是李東陽開口道:“自古明君從諫如流而國興盛也。”
“臣鬥膽,懇請皇上依洪禦史言,收迴成命!”
有了內閣首輔的帶頭,眾人才紛紛抱拳開口。
不過內閣次輔焦芳卻持不同意見,反駁道:“此等人臣衝撞皇上,罪無可恕!”
弘治皇帝饒有深意的看了一眼焦芳,他對焦芳很滿意,如果內閣六部都是一個聲音,他反而不滿意。
不過這次他沒聽焦芳的,自動忽略了焦芳的意思,道:“既然諸卿都以為如此,那便依洪禦史所言,召迴諸翰林官,讓他們戴罪立功。”
“諸位也當以此為鑒。”
眾人麵色一喜,這是弘治皇帝的妥協讓步,對他們的服軟,眾人怎能不竊喜。
看來皇上也看出這次事件的嚴重性,這麽多翰林離京被貶,對國家未來的衝擊實在太嚴重了。
所幸皇上迷途知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