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雄安新區
迴到高考後,利用先知成富豪 作者:二萬五千裏長征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雄安新區位於河北省保定市東部,由雄縣、容城縣、安新縣及其周邊部分地區組成。其是首個由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通知成立的國家級新區,於2017年4月1日正式成立。
雄安新區定位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載地、高水平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市、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全國樣板等。
要重點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載地,在河北適合地段規劃建設一座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的現代新型城區。
2014年2月26日,發展工作匯報時做了重要指示,京津冀協同發展逐漸上升為國家戰略。
2017年2月23日,進行實地考察,主持召開河北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工作座談會。
2017年4月1日 ,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
2017年4月26日,河北雄安新區臨時黨委委員、籌備工作委員會在發布會上表示,雄安新區將30平方公裏啟動區的控製性詳規和城市設計,麵向全球招標,開展設計競賽和方案征集。
行政區劃
根據2020年雄安新區官網顯示,雄安新區範圍包括雄縣、容城縣、安新縣三縣及周邊部分區域,截至2019年10月,雄縣轄8鎮、4鄉(包含托管2鎮、1鄉);安新縣轄9鎮、4鄉(包含托管1鄉);容城縣轄5鎮、3鄉;[23]河北雄安新區管理委員會駐河北省雄安新區容城縣奧威路100號雄安市民服務中心。
位置境域
雄安新區規地處北京、天津、保定腹地,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捷通暢、生態環境優良、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現有開發程度較低,發展空間充裕,具備高起點高標準開發建設的基本條件。雄安新區規劃建設以特定區域為起步區先行開發,起步區麵積約100平方公裏,中期發展區麵積約200平方公裏,遠期控製區麵積約2000平方公裏。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捷通暢、生態環境優良、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現有開發程度較低,發展空間充裕,具備高起點高標準開發建設的基本條件。
地形地貌
雄安新區位於太行山東麓、冀中平原中部、南拒馬河下遊南岸,在大清河水係衝積扇上,屬太行山麓平原向衝積平原的過渡帶。
全境西北較高,東南略低,海拔標高7-19米,自然縱坡千分之一左右,為緩傾平原,土層深厚,地形開闊,植被覆蓋率很低,境內有多處古河道。
氣候特征
雄安新區地處北緯中緯度地帶,屬暖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春旱多風,夏熱多雨,秋涼氣爽,冬寒少雪。年均氣溫11.9c,最熱七月平均氣溫26.1c,最冷1月平均氣溫-4.9c;年日照2685小時,年平均降雨量522.9毫米。無霜期191天左右,最長205天,最短180天。
水文
雄安新區有南拒馬河,大清河,白溝引河等河流,華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白洋澱位於雄安新區東南部。白洋澱係大清河水係各支流衝積扇的前緣窪地,上承九河(瀦龍河、孝義河、唐河、府河、漕河、萍河、楊村河、瀑河及白溝引河),下流入海,是雄安新區地勢最為低窪的區域。
自然資源
截至2012年,雄安新區雄縣境內天然氣儲量10億立方米以上,境內有油井1200餘眼,年產原油70萬噸、天然氣1800萬立方米;地熱田麵積320平方公裏,地熱水儲量821.78億立方米。容城縣已發現的礦產資源主要有兩種:一是磚瓦製造用粘土;二是建築用沙。安新縣境內蘊藏的地熱資源儲藏麵積達350多平方公裏,儲量150多億噸。
生物資源
雄安新區內林地盛產蕨菜、木耳、鬆籽、榛子等上百種山產品,以及人參、天麻、五味子、大力子等500多種野生中藥材,雄縣半山區的三棱草、狗尾草、山榆枝、柳條等資源年供應量達80萬噸。白洋澱水生生物包括浮遊生物、底棲動物、魚類和水生植物。其中浮遊藻類92屬,底棲動物35種,水生束管植物16科34種,魚類17科54種。同時有鳥類19科26種,形成了良好的食物鏈結構,成為華北地區重要的水產品基地。白洋澱盛產魚、蝦、蟹、貝、蘆葦、蓮藕、芡實、菱角等,1955年澱水產魚8850噸,居全國大型湖泊畝產量之首。1996年澱區養魚有很大發展,產魚、蝦噸;全縣葦田12萬畝,產蘆葦7.5萬噸,產值約7500萬元。白洋澱野生禽鳥已恢複到198種,主要有天鵝、大鴇、葦鶯、黑水雞、鴣丁、蒼鷺、斑嘴鴨等鳥類,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4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鳥類26種。
土地資源
雄安新區土地總麵積為1560平方千米,土地利用結構呈“六田、二建、一水、半分林”的特征。其中耕地麵積958平方千米,占61.39%;城鄉建設用地310平方千米,占19.91%;以白洋澱為主體的濕地194平方千米(僅指新區行政邊界內的濕地麵積),占12.45%;林地98平方千米,占6.25%。
人口民族
人口數量
截至2017年6月底,雄安新區常住人口104.71萬人,遠期規劃人口為200萬至250萬,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裏1000到1250人左右。
2020年11月1日,雄安新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雄安新區常住人口人。
民族構成
雄安新區境內少數民族有滿、迴、蒙古、壯、朝鮮等16個民族。
文物古跡
雄安新區不可移動文物215處(含任丘市23處、高陽縣3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容城縣南陽遺址、雄縣宋遼邊關地道遺址、任丘三各莊遺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81處(含任丘市3處)。
南陽遺址
南陽遺址,位於雄安新區容城縣晾馬台鄉南陽村村南,占地麵積42萬平方米,是春秋戰國時期遺址。
南陽遺址呈長方形,東西長600米,南北寬700米,文化層0.3~1米,遺址北坡高出地表2~3米,南坡高出地表0.5米,東坡高出0.3米。出土文物有帶“燕王職戈”、“西宮”、“左征”等銘文的鼎、簋、壺、戈等青銅器和陶器,具有燕國風格。
2006年5月,南陽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宋遼古戰道
宋遼古戰道,位於雄安新區雄縣,由西南至東北橫跨雄縣、霸州、文安、永清等縣市境內,1964年發現,1993年進行了初步發掘修繕。東西長65千米,南北寬25千米,總麵積達1600餘平方千米。
宋遼古戰道發展了攻城術,為用於軍事防禦的地下通道,同時又被稱之為“地下迷宮”,地道內有掩體、放燈處、議事廳、藏兵洞、休息室、翻板等,頂部還設有通氣孔,堪稱“地下長城”。
2013年5月3日,宋遼古戰道並入廊坊邊關地道遺址被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各莊遺址
三各莊遺址,位於雄安新區雄縣七間房鄉三各莊村村西,東西長300餘米,南北寬100餘米,麵積3萬餘平方米,呈長方形。該遺址主要為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兩個時期,其中以仰韶文化後崗類型為主,距今約六千年左右。遺址略高於地麵,文化層厚約1~2米,內涵豐富,采集的標本有彩陶片、泥質紅陶、夾砂紅陶、磨光黑陶器殘片以及骨器、石器、角器等。
2013年5月3日,三各莊遺址被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月禪寺
明月禪寺,位於雄安新區容城縣晾馬台鄉晾馬台村西北角,晾馬台遺址的土台上。始建於唐代(642~712年)。五代時期至清朝乾隆年間,明月禪寺被毀多次,僅存千年古柏和“明月禪寺石碑”等遺跡。1992年,容城縣人民政府向地區行政公署申請修複開放明月禪寺。重建大雄寶殿於1996年竣工。
雄安新區定位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載地、高水平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市、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全國樣板等。
要重點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載地,在河北適合地段規劃建設一座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的現代新型城區。
2014年2月26日,發展工作匯報時做了重要指示,京津冀協同發展逐漸上升為國家戰略。
2017年2月23日,進行實地考察,主持召開河北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工作座談會。
2017年4月1日 ,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
2017年4月26日,河北雄安新區臨時黨委委員、籌備工作委員會在發布會上表示,雄安新區將30平方公裏啟動區的控製性詳規和城市設計,麵向全球招標,開展設計競賽和方案征集。
行政區劃
根據2020年雄安新區官網顯示,雄安新區範圍包括雄縣、容城縣、安新縣三縣及周邊部分區域,截至2019年10月,雄縣轄8鎮、4鄉(包含托管2鎮、1鄉);安新縣轄9鎮、4鄉(包含托管1鄉);容城縣轄5鎮、3鄉;[23]河北雄安新區管理委員會駐河北省雄安新區容城縣奧威路100號雄安市民服務中心。
位置境域
雄安新區規地處北京、天津、保定腹地,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捷通暢、生態環境優良、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現有開發程度較低,發展空間充裕,具備高起點高標準開發建設的基本條件。雄安新區規劃建設以特定區域為起步區先行開發,起步區麵積約100平方公裏,中期發展區麵積約200平方公裏,遠期控製區麵積約2000平方公裏。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捷通暢、生態環境優良、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現有開發程度較低,發展空間充裕,具備高起點高標準開發建設的基本條件。
地形地貌
雄安新區位於太行山東麓、冀中平原中部、南拒馬河下遊南岸,在大清河水係衝積扇上,屬太行山麓平原向衝積平原的過渡帶。
全境西北較高,東南略低,海拔標高7-19米,自然縱坡千分之一左右,為緩傾平原,土層深厚,地形開闊,植被覆蓋率很低,境內有多處古河道。
氣候特征
雄安新區地處北緯中緯度地帶,屬暖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春旱多風,夏熱多雨,秋涼氣爽,冬寒少雪。年均氣溫11.9c,最熱七月平均氣溫26.1c,最冷1月平均氣溫-4.9c;年日照2685小時,年平均降雨量522.9毫米。無霜期191天左右,最長205天,最短180天。
水文
雄安新區有南拒馬河,大清河,白溝引河等河流,華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白洋澱位於雄安新區東南部。白洋澱係大清河水係各支流衝積扇的前緣窪地,上承九河(瀦龍河、孝義河、唐河、府河、漕河、萍河、楊村河、瀑河及白溝引河),下流入海,是雄安新區地勢最為低窪的區域。
自然資源
截至2012年,雄安新區雄縣境內天然氣儲量10億立方米以上,境內有油井1200餘眼,年產原油70萬噸、天然氣1800萬立方米;地熱田麵積320平方公裏,地熱水儲量821.78億立方米。容城縣已發現的礦產資源主要有兩種:一是磚瓦製造用粘土;二是建築用沙。安新縣境內蘊藏的地熱資源儲藏麵積達350多平方公裏,儲量150多億噸。
生物資源
雄安新區內林地盛產蕨菜、木耳、鬆籽、榛子等上百種山產品,以及人參、天麻、五味子、大力子等500多種野生中藥材,雄縣半山區的三棱草、狗尾草、山榆枝、柳條等資源年供應量達80萬噸。白洋澱水生生物包括浮遊生物、底棲動物、魚類和水生植物。其中浮遊藻類92屬,底棲動物35種,水生束管植物16科34種,魚類17科54種。同時有鳥類19科26種,形成了良好的食物鏈結構,成為華北地區重要的水產品基地。白洋澱盛產魚、蝦、蟹、貝、蘆葦、蓮藕、芡實、菱角等,1955年澱水產魚8850噸,居全國大型湖泊畝產量之首。1996年澱區養魚有很大發展,產魚、蝦噸;全縣葦田12萬畝,產蘆葦7.5萬噸,產值約7500萬元。白洋澱野生禽鳥已恢複到198種,主要有天鵝、大鴇、葦鶯、黑水雞、鴣丁、蒼鷺、斑嘴鴨等鳥類,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4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鳥類26種。
土地資源
雄安新區土地總麵積為1560平方千米,土地利用結構呈“六田、二建、一水、半分林”的特征。其中耕地麵積958平方千米,占61.39%;城鄉建設用地310平方千米,占19.91%;以白洋澱為主體的濕地194平方千米(僅指新區行政邊界內的濕地麵積),占12.45%;林地98平方千米,占6.25%。
人口民族
人口數量
截至2017年6月底,雄安新區常住人口104.71萬人,遠期規劃人口為200萬至250萬,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裏1000到1250人左右。
2020年11月1日,雄安新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雄安新區常住人口人。
民族構成
雄安新區境內少數民族有滿、迴、蒙古、壯、朝鮮等16個民族。
文物古跡
雄安新區不可移動文物215處(含任丘市23處、高陽縣3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容城縣南陽遺址、雄縣宋遼邊關地道遺址、任丘三各莊遺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81處(含任丘市3處)。
南陽遺址
南陽遺址,位於雄安新區容城縣晾馬台鄉南陽村村南,占地麵積42萬平方米,是春秋戰國時期遺址。
南陽遺址呈長方形,東西長600米,南北寬700米,文化層0.3~1米,遺址北坡高出地表2~3米,南坡高出地表0.5米,東坡高出0.3米。出土文物有帶“燕王職戈”、“西宮”、“左征”等銘文的鼎、簋、壺、戈等青銅器和陶器,具有燕國風格。
2006年5月,南陽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宋遼古戰道
宋遼古戰道,位於雄安新區雄縣,由西南至東北橫跨雄縣、霸州、文安、永清等縣市境內,1964年發現,1993年進行了初步發掘修繕。東西長65千米,南北寬25千米,總麵積達1600餘平方千米。
宋遼古戰道發展了攻城術,為用於軍事防禦的地下通道,同時又被稱之為“地下迷宮”,地道內有掩體、放燈處、議事廳、藏兵洞、休息室、翻板等,頂部還設有通氣孔,堪稱“地下長城”。
2013年5月3日,宋遼古戰道並入廊坊邊關地道遺址被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各莊遺址
三各莊遺址,位於雄安新區雄縣七間房鄉三各莊村村西,東西長300餘米,南北寬100餘米,麵積3萬餘平方米,呈長方形。該遺址主要為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兩個時期,其中以仰韶文化後崗類型為主,距今約六千年左右。遺址略高於地麵,文化層厚約1~2米,內涵豐富,采集的標本有彩陶片、泥質紅陶、夾砂紅陶、磨光黑陶器殘片以及骨器、石器、角器等。
2013年5月3日,三各莊遺址被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月禪寺
明月禪寺,位於雄安新區容城縣晾馬台鄉晾馬台村西北角,晾馬台遺址的土台上。始建於唐代(642~712年)。五代時期至清朝乾隆年間,明月禪寺被毀多次,僅存千年古柏和“明月禪寺石碑”等遺跡。1992年,容城縣人民政府向地區行政公署申請修複開放明月禪寺。重建大雄寶殿於1996年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