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貸款 小額借貸 線上貸款 汽車貸款 手機貸 瘋正妹 橘子影城 古蹟交流社 東森新聞手機板 東森新聞 港書館 super娛樂城 23win 金鈦城娛樂城 信用版娛樂城 贏家娛樂城 WG娛樂城

    太宗李世民詩之四十三


    賦尚書


    崇文時駐步,東觀還停輦。輟膳玩三墳,暉本作輝,《初學記》作留。燈披五典。一作日昃玩百篇,臨燈披五典。寒心睹肉林,飛魄看沉湎。一作夏康既逸豫,商辛亦流湎。縱情昏主多,克己明君鮮。滅身資累惡,成名由積善。既承百王末一作來,戰兢隨歲轉。


    以典籍為鑒,書治道哲思:李世民《賦尚書》深度解析


    《賦尚書》是唐太宗李世民創作的一首富含哲理的政治詩。全詩將曆史典故與帝王的深刻自省緊密結合,淋漓盡致地展現出貞觀之治時期“以史為鑒”的政治智慧,以及“克己勤政”的治國理念,字裏行間都透露出一位帝王對國家治理的深邃思考。


    逐聯賞析


    首聯:崇文時駐步,東觀還停輦


    “崇文”指代的崇文館,作為唐代皇家藏書與修史的重要場所,承載著文化傳承的重任;“東觀”是東漢洛陽宮中的藏書閣,這裏代指匯聚天下典籍的聖地。李世民駐步停輦於此,這一行為極具象征意義,深刻體現出他對文化傳承的高度重視,與《帝範》中“崇文教以綏海內”的治國方略相唿應。此聯通過空間敘事,巧妙暗喻了“文治”作為國家根基的重要地位,著重強調了典籍對於王朝治理所起到的指導作用,為全詩奠定了重視文化與曆史的基調。


    頷聯:輟膳玩三墳,暉燈披五典


    “三墳”“五典”代表著上古典籍,蘊含著治國理政的大道精髓。李世民廢寢忘食地研讀這些典籍,甚至在夜間也要燈火長明地仔細批閱。這一描述不僅生動展現出他勤政好學的形象,更與《貞觀政要》中“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的曆史觀不謀而合。其中,異文“日昃玩百篇”更是進一步強化了他“夙夜匪懈”的執政精神,讓人深切感受到他為了治理好國家,對知識的不懈追求和對曆史經驗的尊重。


    頸聯:寒心睹肉林,飛魄看沉湎


    此聯化用商紂“酒池肉林”的典故,詩人以“寒心”“飛魄”這般強烈的情感表達,毫不留情地批判了昏君因縱欲而導致亡國的行徑。而異文“夏康既逸豫,商辛亦流湎”則進一步列舉夏桀、商紂的例子,通過增加夏朝昏君的事例,極大地凸顯出唐太宗對前代暴政的深刻反思,使批判的深度和廣度都得到了拓展,也為下文對明君標準的探討埋下伏筆。


    頷聯:縱情昏主多,克己明君鮮


    這一聯通過“縱情”與“克己”的鮮明對比,深刻揭示了曆史上昏庸君主眾多、賢明君主稀少的現實狀況。此句既是李世民對自己的警示,也是對曆代君王的高度總結,與《尚書》中“克勤克儉”的德政思想相互唿應,充分展現出貞觀時期“節欲以養民”的施政基調,體現出他對自身的嚴格要求以及對國家治理的深刻認識。


    尾聯:滅身資累惡,成名由積善


    尾聯以“滅身”與“成名”的二元對立,深入闡述了德行積累對王朝命運的決定性影響。此聯巧妙融合了儒家“積善成德”與道家“禍福相依”的思想,從哲學高度揭示了貞觀之治“仁政為本”的倫理根基,表明隻有秉持善政,不斷積累德行,才能成就國家的繁榮昌盛,否則必將走向滅亡,為國家治理提供了深刻的道德指引。


    結句:既承百王末,戰兢隨歲轉


    “百王末”意味著李世民繼承了曆代王朝興衰的教訓,深感責任重大。“戰兢”一詞化用《詩經》“戰戰兢兢,如臨深淵”,生動展現出他對治國重任的敬畏與謹慎態度。結句以時間流轉的不可逆性,進一步強化了“居安思危”的執政哲學,時刻提醒自己在國家繁榮之時也不能放鬆警惕,要始終保持對曆史的敬畏和對國家的責任感。


    整體賞鑒


    典籍治國的文化自覺


    全詩以“三墳五典”為線索,構建起“典籍 - 曆史 - 治道”的認知鏈條。在知識體係層麵,李世民通過研讀典籍,汲取《尚書》中“明德慎罰”的治國精髓,將古代智慧融入到當下的治理理念中;在曆史鏡鑒方麵,他以上古典籍中的記載為依據,以夏商昏君為反麵教材,從而確立“克己勤政”的明君標準;在實踐轉化環節,他將從典籍中獲取的智慧轉化為“貞觀律令”“均田製”等一係列製度創新,真正做到了學以致用,將文化知識與國家治理緊密結合。


    帝王心性的雙重書寫


    李世民在詩中展現出強烈的自省意識,“克己明君鮮”體現出他的謙遜,認識到成為賢明君主的不易;“戰兢隨歲轉”則凸顯出他的謹慎,時刻對國家治理保持高度的警惕。這種自省與謹慎的態度,與《諫太宗十思疏》所倡導的“虛心納下”的執政姿態高度契合。同時,他作為“百王末”的繼承者,內心深處潛藏著對王朝興衰周期律的深層憂思,這種曆史焦慮體現了《周易》中“履霜堅冰至”的預見性,表明他對國家命運的長遠考量和深深擔憂。


    詩學結構的辯證美學


    在詩學結構上,此詩展現出獨特的辯證美學。在意象對仗方麵,“肉林\/沉湎”所代表的奢靡景象與“積善\/成名”所象征的德政形成強烈的道德張力,使讀者深刻感受到善惡、興衰的鮮明對比;在時空交織上,從“崇文駐步”的空間描寫到“戰兢隨歲”的時間維度,構建起“以文固本,以時警世”的治理框架,既強調了文化作為國家根基的重要性,又突出了時間的警示作用;在情感梯度上,由“寒心”的批判到“戰兢”的自警,情感層層遞進,邏輯嚴謹,使詩歌的思想內涵得以逐步深化,增強了感染力和說服力。


    版本異文的思想折射


    詩中的版本異文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內涵。“暉燈”與“留燈”雖一字之差,但意義有所不同。“暉燈”強調光明,突出了李世民勤政的形象,仿佛他在燈火的光輝中勤奮治國;“留燈”則側重於持久,寓意著他堅守治國的責任與使命。這兩種表述反映出唐太宗治國理念的多維性,既注重當下的勤勉,又著眼於長遠的堅守。“夏康逸豫”的增補,通過增列夏朝昏君的事例,極大地強化了曆史批判的普遍性,使“以史為鑒”的廣度得到拓展,讓讀者更全麵地認識到昏君的危害,也更深刻地理解李世民對曆史教訓的重視。


    詩史價值


    接續漢魏風骨


    《賦尚書》中“寒心睹肉林”所展現出的批判精神,與曹操《薤露行》對亂世的痛切之感相媲美。曹操在詩中對東漢末年的戰亂和社會動蕩表達了深切的悲痛和批判,而李世民此句對昏君暴政的批判同樣深刻有力,兩者都體現出對社會現實的關注和對國家命運的擔憂,接續了漢魏詩歌關注現實、抒發真情的風骨。


    啟迪杜甫史詩


    “戰兢隨歲轉”所蘊含的憂患意識,預示了杜甫《北征》中“乾坤含瘡痍”的曆史沉重感。杜甫在《北征》中描繪了安史之亂後國家滿目瘡痍的景象,表達了對國家命運的憂慮。李世民的這句詩則早在初唐時期就展現出對國家治理的謹慎和對曆史責任的敬畏,為杜甫等後世詩人在詩歌中表達對國家和曆史的深刻思考提供了啟示,影響了後世史詩的創作風格。


    開創帝王詩範式


    李世民將對典籍的研讀升華為治國宣言,為後世帝王詩的創作提供了“尊儒重道”的模板。此後,唐玄宗的《經魯祭孔子》等帝王詩在表達對儒家思想的尊崇和對治國理念的思考時,都受到了《賦尚書》的影響。李世民的這首詩開創了帝王詩從單純的抒情向深度的治理哲學轉型的先河,在詩史上具有重要的開創意義。


    《賦尚書》宛如貞觀年間的一盞明燈,在“暉燈披五典”的典籍光輝映照下,清晰地展現出一代雄主對文明傳承的執著追求,以及對曆史責任的深深敬畏。它不僅是李世民“以詩證治”的思想結晶,更是中國古典政治詩從抒情傳統向治理哲學轉型的重要裏程碑,對後世的詩歌創作和國家治理理念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夜讀全唐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A微笑的魚A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A微笑的魚A並收藏夜讀全唐詩最新章節

xxfse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