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李世民詩之七十
借雲抒懷:李世民《賦得含峰雲》賞析
賦得含峰雲
翠樓含曉霧,蓮峰帶晚雲。
玉葉依岩聚,金枝觸石分。
橫天結陣影,逐吹起羅文。
非複陽台下,空將惑楚君。
在華夏悠久的曆史長河中,唐詩宛如一座璀璨的藝術寶庫,匯聚了無數文人墨客的智慧與才情。而李世民,這位在政治舞台上叱吒風雲、開創貞觀盛世的帝王,於詩歌領域同樣有著不凡的造詣。他的《賦得含峰雲》恰似一顆遺落在曆史深處的明珠,雖曆經歲月的滄桑洗禮,卻依然散發著迷人的魅力,吸引著後人去探尋其中蘊含的無盡詩意與深邃哲思。
逐聯細品,詩意悠長
首聯:時空交織繪初景
“翠樓含曉霧,蓮峰帶晚雲”,當第一縷晨曦穿透夜幕,輕柔地灑落在那巍峨聳立的翠樓之上,一場如夢似幻的景致便悄然拉開了帷幕。翠樓,作為人間繁華與精致的象征,在曉霧的溫柔環抱中,漸漸隱去了平日裏的清晰輪廓,隻剩下一個朦朧的剪影,仿佛一位猶抱琵琶半遮麵的佳人,羞澀而又神秘。那曉霧,絲絲縷縷,宛如輕紗般在翠樓周圍繚繞、徘徊,給這座人工建造的宏偉建築增添了幾分超凡脫俗的韻味,讓人不禁沉醉在這清晨獨有的清新與寧靜之中。
時光悄然流轉,轉眼間,夕陽的餘暉如金紗般傾瀉而下,為遠處的蓮峰勾勒出一道絢麗的金邊。此時的蓮峰,宛如一位遺世獨立的仙子,被晚雲溫柔地簇擁著。晚雲,或如棉絮般蓬鬆柔軟,或似綢緞般飄逸靈動,它們圍繞著蓮峰,時而緩緩飄動,時而靜靜停歇,仿佛在與山峰低語呢喃。“翠樓”與“蓮峰”,一個代表著人間的煙火氣息,一個象征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曉霧”與“晚雲”,一個開啟了嶄新的一天,一個為白日畫上了靜謐的句號。詩人巧妙地將這兩組元素交織在一起,通過色彩上鮮明的對比——翠樓的翠綠與晚雲的橙紅,以及時間上的巧妙轉換——從清晨到傍晚,成功地營造出一種寧靜悠遠、曠達開闊的氛圍。在這氛圍之中,我們不僅能夠感受到大自然景色的壯美與神奇,更能體會到詩人內心深處對這般美好景致的無限向往與由衷讚美之情。
頷聯:妙喻擬人摹雲態
當我們的目光隨著詩人的筆觸,從遠處的宏大場景漸漸聚焦到山峰與雲霧的細微之處,“玉葉依岩聚,金枝觸石分”這一妙句便如同一幅精美的工筆畫,徐徐展現在我們眼前。詩人的想象力在此處發揮得淋漓盡致,他將雲霧比作“玉葉”和“金枝”,這一獨特的比喻,瞬間賦予了雲霧一種高貴而又靈動的氣質。想象一下,那雲霧就像是一片片溫潤剔透的玉葉,輕盈地依附在險峻的岩石之上,它們相互交織、纏繞,仿佛在訴說著千年的情誼。而當雲霧遇到突兀的石頭時,又好似一根根纖細的金枝輕輕觸碰上去,然後自然地向四周分散開來,動作是那般的輕柔、優雅,沒有絲毫的突兀與生硬。
在這裏,詩人不僅運用了精妙的比喻,還巧妙地融入了擬人的手法。“依”和“觸”這兩個動詞,將雲霧賦予了人的情感與動作,使它們仿佛有了生命一般,能夠與岩石進行親密的互動。通過對雲霧這般細膩入微的描寫,我們仿佛能夠親眼目睹雲霧在山間自由自在地穿梭、嬉戲,感受到它們那輕盈的身姿和變幻無窮的形態。這一聯詩,不僅僅是詩人對自然景色的簡單描繪,更是他對自然之美深刻理解與細膩觀察的生動體現,字裏行間都流淌著他對大自然深深的熱愛與欣賞之情。
頸聯:動靜相襯展雲勢
隨著詩歌節奏的推進,詩人的視角再次發生了變化,從對雲霧局部形態的細致刻畫,轉向了對其在廣闊天空中整體態勢的宏觀描繪。“橫天結陣影,逐吹起羅文”,這兩句詩宛如一幅氣勢磅礴的畫卷,將雲霧的壯麗與靈動展現得淋漓盡致。
抬頭仰望蒼穹,隻見那雲霧仿佛受到了某種神秘力量的召喚,紛紛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龐大而又整齊的陣列,浩浩蕩蕩地橫亙於天際之間。它們排列緊密,氣勢恢宏,仿佛是一支即將奔赴戰場的威武之師,讓人不禁心生敬畏之情。這是雲霧靜態的一麵,展現出一種雄渾壯闊的力量感。然而,雲霧的魅力遠不止於此,當微風輕輕拂過,它們便立刻展現出了靈動的一麵。那輕柔的微風,如同一隻無形的手,輕輕撥動著雲霧的琴弦,使其隨著風的節奏翩翩起舞。雲霧在風中緩緩飄動,它們相互交織、碰撞,形成了一道道細膩而又美麗的羅紋,如同絲綢上精美的刺繡一般,細膩而又柔和。“橫天”與“逐吹”,一個展現了雲霧的靜態之美,一個描繪了雲霧的動態之姿,兩者相互對比、相互映襯,將雲霧的動態美展現得淋漓盡致。而“結陣影”和“起羅文”這兩個形象的表述,則進一步強化了雲霧的層次感與變化性,讓我們仿佛置身於一個雲霧的奇幻世界之中,親眼目睹著它們那千變萬化的神奇景象。詩人對雲霧這般變幻無窮的姿態的驚歎之情,也在這兩句詩中被表現得淋漓盡致。
尾聯:用典升華悟虛實
當我們沉浸在詩人所描繪的雲霧美景之中,陶醉不已時,詩歌的尾聯“非複陽台下,空將惑楚君”卻如同一記暮鼓晨鍾,將我們從虛幻的夢境中拉迴了現實,同時也為整首詩注入了更為深刻的文化內涵與哲學思考。
此處,詩人巧妙地運用了《高唐賦》中巫山神女與楚襄王相會的典故。在那個古老而又浪漫的傳說裏,巫山雲雨成為了虛幻愛情的象征,它承載著人們對美好情感的向往與追求,卻又如同鏡花水月一般,遙不可及。而詩人在這裏明確地指出,眼前的這山峰雲霧,絕非那虛幻縹緲的巫山雲雨,它們是真實存在於大自然之中的美麗景觀,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珍貴禮物。“空將惑楚君”一句,更是意味深長,它暗示著盡管眼前的雲霧之美令人陶醉、著迷,但它並非是那種虛幻的迷惑,而是真實可感、觸手可及的。詩人通過這一典故的運用,巧妙地將自然景觀與人文情感緊密地結合在了一起,使詩歌不再僅僅局限於對自然景色的描寫,而是上升到了對人生、對世界的深刻思考層麵。在這裏,我們不僅能夠感受到詩人對自然之美的由衷讚美,更能體會到他對虛幻與現實的深入思索,以及對真實世界的珍視與熱愛。
整體剖析,意蘊深刻
主題:自然與哲思交融
通觀全詩,我們不難發現,《賦得含峰雲》的主題思想猶如一條隱藏在字裏行間的絲線,將詩人對自然景色的描繪與對人生哲理的思考緊密地串聯在了一起。詩人以山峰雲霧為切入點,通過細膩入微的筆觸,生動地展現了雲霧在不同時間、不同狀態下的壯美與變幻。從清晨翠樓旁的曉霧,到傍晚蓮峰邊的晚雲;從雲霧在岩間的聚散,到在天空中的縱橫捭闔,每一個畫麵都充滿了生機與活力,讓人仿佛置身於一個雲霧繚繞的仙境之中。然而,詩人的用意並不僅僅在於展現自然之美,他更借助於最後一聯的典故,巧妙地引發了讀者對虛幻與現實的深入思考。在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裏,我們常常會被各種虛幻的表象所迷惑,而忽略了身邊真實存在的美好。詩人通過對雲霧的描寫,提醒我們要珍惜眼前的真實世界,不要被虛幻的事物所迷惑,要學會透過表象去探尋事物的本質。這種對自然的熱愛與對人生的思考相互交融的主題表達,使整首詩既具有了生動的畫麵感,又蘊含著深刻的哲理,給人以無盡的啟迪。
藝術:手法多元意境幽
李世民在這首詩中展現出了高超的藝術技巧,各種藝術手法的運用可謂是爐火純青、相得益彰。從描寫角度來看,詩人猶如一位技藝精湛的畫家,運用了豐富多樣的視角,為我們勾勒出了一幅層次分明、生動逼真的雲霧畫卷。他從時間維度入手,通過清晨與傍晚的對比,展現了雲霧在不同時段的獨特風貌;從空間維度出發,既有對翠樓、蓮峰等局部景物的細致刻畫,又有對雲霧橫天等宏大場景的宏觀描繪;在描寫雲霧的形態時,既有靜態的呈現,如“玉葉依岩聚”,又有動態的展現,如“逐吹起羅文”。這些豐富的描寫角度相互交織,使得整首詩的畫麵感十足,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能夠真切地感受到雲霧的美妙與神奇。
在修辭手法的運用上,詩人更是信手拈來、妙筆生花。比喻的運用使得雲霧的形象更加生動、具體,如“玉葉”“金枝”“羅文”等比喻,將雲霧的輕盈、靈動與美麗展現得淋漓盡致;擬人手法的運用則賦予了雲霧以人的情感與動作,使它們仿佛具有了生命,如“依岩聚”“觸石分”,讓雲霧與岩石之間的互動充滿了趣味與溫情;對仗的運用則使詩歌在形式上更加工整、韻律上更加和諧,如“翠樓含曉霧,蓮峰帶晚雲”“玉葉依岩聚,金枝觸石分”等,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節奏感。此外,詩人還巧妙地運用了典故,將自然景觀與曆史文化緊密相連,不僅提升了詩歌的文化內涵,還引發了讀者對虛幻與現實的深入思考,使詩歌具有了更為深刻的思想深度。
而在情景交融方麵,詩人更是將自己對自然的熱愛、對人生的思考巧妙地融入到了對雲霧的描寫之中。他筆下的雲霧,不僅僅是一種自然現象,更是他情感與思想的寄托。通過對雲霧的描繪,我們能夠真切地感受到詩人內心深處的情感波動,以及他對世界的獨特認知。整首詩營造出了一種寧靜、高遠、變幻無窮的意境,讓讀者在欣賞詩歌的同時,仿佛置身於一個充滿詩意與哲理的世界之中,既能享受到美的熏陶,又能得到思想的啟迪。
情感:帝王的浪漫與思索
李世民,作為一位站在權力巔峰的帝王,他的一生都在為國家的繁榮昌盛、人民的安居樂業而操勞。然而,在這首《賦得含峰雲》中,我們卻看到了他鮮為人知的一麵——對自然之美有著細膩的感知與深沉的熱愛。他以敏銳的觀察力和獨特的視角,捕捉到了山峰雲霧那轉瞬即逝的美麗瞬間,並將其化作了筆下的千古佳作。在詩中,我們能夠感受到他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以及對自然之美的由衷讚歎。他用細膩的筆觸描繪雲霧的形態、色彩與變化,仿佛在與大自然進行一場親密的對話,展現出了他作為一位文人的浪漫情懷。
與此同時,我們也能從詩中感受到他作為一位帝王對人生、對世界的深刻思考。他借助對雲霧的描寫,通過對虛幻與現實的探討,表達了自己對真實世界的珍視與追求。這種思考不僅僅是個人的感悟,更蘊含著一種對國家、對人民的責任感。他深知,作為一國之君,必須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被虛幻的表象所迷惑,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帶領國家走向繁榮富強。這種浪漫情懷與深刻思考的完美結合,使這首詩具有了獨特的魅力,也讓我們看到了李世民這位帝王豐富而又深邃的內心世界。
《賦得含峰雲》無疑是李世民詩歌創作中的傑出代表,它以其優美的意境、高超的藝術手法、深刻的主題思想以及豐富的情感內涵,在唐詩的曆史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它不僅展現了李世民卓越的文學才華,更讓我們透過詩歌,感受到了他對自然的熱愛、對人生的思考以及作為一位帝王的胸懷與擔當。這首詩就像一顆璀璨的明珠,無論時光如何流轉,都將永遠散發著迷人的光芒,吸引著我們去品味、去感悟其中的無盡魅力。
借雲抒懷:李世民《賦得含峰雲》賞析
賦得含峰雲
翠樓含曉霧,蓮峰帶晚雲。
玉葉依岩聚,金枝觸石分。
橫天結陣影,逐吹起羅文。
非複陽台下,空將惑楚君。
在華夏悠久的曆史長河中,唐詩宛如一座璀璨的藝術寶庫,匯聚了無數文人墨客的智慧與才情。而李世民,這位在政治舞台上叱吒風雲、開創貞觀盛世的帝王,於詩歌領域同樣有著不凡的造詣。他的《賦得含峰雲》恰似一顆遺落在曆史深處的明珠,雖曆經歲月的滄桑洗禮,卻依然散發著迷人的魅力,吸引著後人去探尋其中蘊含的無盡詩意與深邃哲思。
逐聯細品,詩意悠長
首聯:時空交織繪初景
“翠樓含曉霧,蓮峰帶晚雲”,當第一縷晨曦穿透夜幕,輕柔地灑落在那巍峨聳立的翠樓之上,一場如夢似幻的景致便悄然拉開了帷幕。翠樓,作為人間繁華與精致的象征,在曉霧的溫柔環抱中,漸漸隱去了平日裏的清晰輪廓,隻剩下一個朦朧的剪影,仿佛一位猶抱琵琶半遮麵的佳人,羞澀而又神秘。那曉霧,絲絲縷縷,宛如輕紗般在翠樓周圍繚繞、徘徊,給這座人工建造的宏偉建築增添了幾分超凡脫俗的韻味,讓人不禁沉醉在這清晨獨有的清新與寧靜之中。
時光悄然流轉,轉眼間,夕陽的餘暉如金紗般傾瀉而下,為遠處的蓮峰勾勒出一道絢麗的金邊。此時的蓮峰,宛如一位遺世獨立的仙子,被晚雲溫柔地簇擁著。晚雲,或如棉絮般蓬鬆柔軟,或似綢緞般飄逸靈動,它們圍繞著蓮峰,時而緩緩飄動,時而靜靜停歇,仿佛在與山峰低語呢喃。“翠樓”與“蓮峰”,一個代表著人間的煙火氣息,一個象征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曉霧”與“晚雲”,一個開啟了嶄新的一天,一個為白日畫上了靜謐的句號。詩人巧妙地將這兩組元素交織在一起,通過色彩上鮮明的對比——翠樓的翠綠與晚雲的橙紅,以及時間上的巧妙轉換——從清晨到傍晚,成功地營造出一種寧靜悠遠、曠達開闊的氛圍。在這氛圍之中,我們不僅能夠感受到大自然景色的壯美與神奇,更能體會到詩人內心深處對這般美好景致的無限向往與由衷讚美之情。
頷聯:妙喻擬人摹雲態
當我們的目光隨著詩人的筆觸,從遠處的宏大場景漸漸聚焦到山峰與雲霧的細微之處,“玉葉依岩聚,金枝觸石分”這一妙句便如同一幅精美的工筆畫,徐徐展現在我們眼前。詩人的想象力在此處發揮得淋漓盡致,他將雲霧比作“玉葉”和“金枝”,這一獨特的比喻,瞬間賦予了雲霧一種高貴而又靈動的氣質。想象一下,那雲霧就像是一片片溫潤剔透的玉葉,輕盈地依附在險峻的岩石之上,它們相互交織、纏繞,仿佛在訴說著千年的情誼。而當雲霧遇到突兀的石頭時,又好似一根根纖細的金枝輕輕觸碰上去,然後自然地向四周分散開來,動作是那般的輕柔、優雅,沒有絲毫的突兀與生硬。
在這裏,詩人不僅運用了精妙的比喻,還巧妙地融入了擬人的手法。“依”和“觸”這兩個動詞,將雲霧賦予了人的情感與動作,使它們仿佛有了生命一般,能夠與岩石進行親密的互動。通過對雲霧這般細膩入微的描寫,我們仿佛能夠親眼目睹雲霧在山間自由自在地穿梭、嬉戲,感受到它們那輕盈的身姿和變幻無窮的形態。這一聯詩,不僅僅是詩人對自然景色的簡單描繪,更是他對自然之美深刻理解與細膩觀察的生動體現,字裏行間都流淌著他對大自然深深的熱愛與欣賞之情。
頸聯:動靜相襯展雲勢
隨著詩歌節奏的推進,詩人的視角再次發生了變化,從對雲霧局部形態的細致刻畫,轉向了對其在廣闊天空中整體態勢的宏觀描繪。“橫天結陣影,逐吹起羅文”,這兩句詩宛如一幅氣勢磅礴的畫卷,將雲霧的壯麗與靈動展現得淋漓盡致。
抬頭仰望蒼穹,隻見那雲霧仿佛受到了某種神秘力量的召喚,紛紛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龐大而又整齊的陣列,浩浩蕩蕩地橫亙於天際之間。它們排列緊密,氣勢恢宏,仿佛是一支即將奔赴戰場的威武之師,讓人不禁心生敬畏之情。這是雲霧靜態的一麵,展現出一種雄渾壯闊的力量感。然而,雲霧的魅力遠不止於此,當微風輕輕拂過,它們便立刻展現出了靈動的一麵。那輕柔的微風,如同一隻無形的手,輕輕撥動著雲霧的琴弦,使其隨著風的節奏翩翩起舞。雲霧在風中緩緩飄動,它們相互交織、碰撞,形成了一道道細膩而又美麗的羅紋,如同絲綢上精美的刺繡一般,細膩而又柔和。“橫天”與“逐吹”,一個展現了雲霧的靜態之美,一個描繪了雲霧的動態之姿,兩者相互對比、相互映襯,將雲霧的動態美展現得淋漓盡致。而“結陣影”和“起羅文”這兩個形象的表述,則進一步強化了雲霧的層次感與變化性,讓我們仿佛置身於一個雲霧的奇幻世界之中,親眼目睹著它們那千變萬化的神奇景象。詩人對雲霧這般變幻無窮的姿態的驚歎之情,也在這兩句詩中被表現得淋漓盡致。
尾聯:用典升華悟虛實
當我們沉浸在詩人所描繪的雲霧美景之中,陶醉不已時,詩歌的尾聯“非複陽台下,空將惑楚君”卻如同一記暮鼓晨鍾,將我們從虛幻的夢境中拉迴了現實,同時也為整首詩注入了更為深刻的文化內涵與哲學思考。
此處,詩人巧妙地運用了《高唐賦》中巫山神女與楚襄王相會的典故。在那個古老而又浪漫的傳說裏,巫山雲雨成為了虛幻愛情的象征,它承載著人們對美好情感的向往與追求,卻又如同鏡花水月一般,遙不可及。而詩人在這裏明確地指出,眼前的這山峰雲霧,絕非那虛幻縹緲的巫山雲雨,它們是真實存在於大自然之中的美麗景觀,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珍貴禮物。“空將惑楚君”一句,更是意味深長,它暗示著盡管眼前的雲霧之美令人陶醉、著迷,但它並非是那種虛幻的迷惑,而是真實可感、觸手可及的。詩人通過這一典故的運用,巧妙地將自然景觀與人文情感緊密地結合在了一起,使詩歌不再僅僅局限於對自然景色的描寫,而是上升到了對人生、對世界的深刻思考層麵。在這裏,我們不僅能夠感受到詩人對自然之美的由衷讚美,更能體會到他對虛幻與現實的深入思索,以及對真實世界的珍視與熱愛。
整體剖析,意蘊深刻
主題:自然與哲思交融
通觀全詩,我們不難發現,《賦得含峰雲》的主題思想猶如一條隱藏在字裏行間的絲線,將詩人對自然景色的描繪與對人生哲理的思考緊密地串聯在了一起。詩人以山峰雲霧為切入點,通過細膩入微的筆觸,生動地展現了雲霧在不同時間、不同狀態下的壯美與變幻。從清晨翠樓旁的曉霧,到傍晚蓮峰邊的晚雲;從雲霧在岩間的聚散,到在天空中的縱橫捭闔,每一個畫麵都充滿了生機與活力,讓人仿佛置身於一個雲霧繚繞的仙境之中。然而,詩人的用意並不僅僅在於展現自然之美,他更借助於最後一聯的典故,巧妙地引發了讀者對虛幻與現實的深入思考。在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裏,我們常常會被各種虛幻的表象所迷惑,而忽略了身邊真實存在的美好。詩人通過對雲霧的描寫,提醒我們要珍惜眼前的真實世界,不要被虛幻的事物所迷惑,要學會透過表象去探尋事物的本質。這種對自然的熱愛與對人生的思考相互交融的主題表達,使整首詩既具有了生動的畫麵感,又蘊含著深刻的哲理,給人以無盡的啟迪。
藝術:手法多元意境幽
李世民在這首詩中展現出了高超的藝術技巧,各種藝術手法的運用可謂是爐火純青、相得益彰。從描寫角度來看,詩人猶如一位技藝精湛的畫家,運用了豐富多樣的視角,為我們勾勒出了一幅層次分明、生動逼真的雲霧畫卷。他從時間維度入手,通過清晨與傍晚的對比,展現了雲霧在不同時段的獨特風貌;從空間維度出發,既有對翠樓、蓮峰等局部景物的細致刻畫,又有對雲霧橫天等宏大場景的宏觀描繪;在描寫雲霧的形態時,既有靜態的呈現,如“玉葉依岩聚”,又有動態的展現,如“逐吹起羅文”。這些豐富的描寫角度相互交織,使得整首詩的畫麵感十足,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能夠真切地感受到雲霧的美妙與神奇。
在修辭手法的運用上,詩人更是信手拈來、妙筆生花。比喻的運用使得雲霧的形象更加生動、具體,如“玉葉”“金枝”“羅文”等比喻,將雲霧的輕盈、靈動與美麗展現得淋漓盡致;擬人手法的運用則賦予了雲霧以人的情感與動作,使它們仿佛具有了生命,如“依岩聚”“觸石分”,讓雲霧與岩石之間的互動充滿了趣味與溫情;對仗的運用則使詩歌在形式上更加工整、韻律上更加和諧,如“翠樓含曉霧,蓮峰帶晚雲”“玉葉依岩聚,金枝觸石分”等,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節奏感。此外,詩人還巧妙地運用了典故,將自然景觀與曆史文化緊密相連,不僅提升了詩歌的文化內涵,還引發了讀者對虛幻與現實的深入思考,使詩歌具有了更為深刻的思想深度。
而在情景交融方麵,詩人更是將自己對自然的熱愛、對人生的思考巧妙地融入到了對雲霧的描寫之中。他筆下的雲霧,不僅僅是一種自然現象,更是他情感與思想的寄托。通過對雲霧的描繪,我們能夠真切地感受到詩人內心深處的情感波動,以及他對世界的獨特認知。整首詩營造出了一種寧靜、高遠、變幻無窮的意境,讓讀者在欣賞詩歌的同時,仿佛置身於一個充滿詩意與哲理的世界之中,既能享受到美的熏陶,又能得到思想的啟迪。
情感:帝王的浪漫與思索
李世民,作為一位站在權力巔峰的帝王,他的一生都在為國家的繁榮昌盛、人民的安居樂業而操勞。然而,在這首《賦得含峰雲》中,我們卻看到了他鮮為人知的一麵——對自然之美有著細膩的感知與深沉的熱愛。他以敏銳的觀察力和獨特的視角,捕捉到了山峰雲霧那轉瞬即逝的美麗瞬間,並將其化作了筆下的千古佳作。在詩中,我們能夠感受到他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以及對自然之美的由衷讚歎。他用細膩的筆觸描繪雲霧的形態、色彩與變化,仿佛在與大自然進行一場親密的對話,展現出了他作為一位文人的浪漫情懷。
與此同時,我們也能從詩中感受到他作為一位帝王對人生、對世界的深刻思考。他借助對雲霧的描寫,通過對虛幻與現實的探討,表達了自己對真實世界的珍視與追求。這種思考不僅僅是個人的感悟,更蘊含著一種對國家、對人民的責任感。他深知,作為一國之君,必須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被虛幻的表象所迷惑,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帶領國家走向繁榮富強。這種浪漫情懷與深刻思考的完美結合,使這首詩具有了獨特的魅力,也讓我們看到了李世民這位帝王豐富而又深邃的內心世界。
《賦得含峰雲》無疑是李世民詩歌創作中的傑出代表,它以其優美的意境、高超的藝術手法、深刻的主題思想以及豐富的情感內涵,在唐詩的曆史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它不僅展現了李世民卓越的文學才華,更讓我們透過詩歌,感受到了他對自然的熱愛、對人生的思考以及作為一位帝王的胸懷與擔當。這首詩就像一顆璀璨的明珠,無論時光如何流轉,都將永遠散發著迷人的光芒,吸引著我們去品味、去感悟其中的無盡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