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宗皇帝詩之三
以史為鑒,針砭暴政:唐中宗《幸秦始皇陵》賞析
《幸秦始皇陵》
唐·李顯
眷言君失德,驪邑想秦餘。
政煩方改篆,愚俗乃焚書。
阿房久已滅,閣道遂成墟。
欲厭東南氣,翻傷掩鮑車。
《幸秦始皇陵》誕生於景龍三年(709年)十二月十八日,是唐中宗李顯所作的一首發人深省的五言律詩。此詩以秦始皇陵為切入點,借對秦始皇暴政及相關曆史遺跡的生動描繪,深刻表達了對暴政的批判,以及對曆史教訓的深度反思,在曆史與文學的長河中閃耀著獨特的光芒。
開篇明誌,引入曆史沉思
“眷言君失德,驪邑想秦餘”,詩作開篇,詩人便直抒胸臆,毫不掩飾地表達對秦始皇暴政的批判態度。“眷言”一詞,蘊含著深切的懷念與深沉的思索,在此處並非對秦始皇個人的懷念,而是站在曆史的高度,對其執政期間“失德”行為進行迴溯與審視。“驪邑”作為秦始皇陵的所在之地,成為引發詩人對秦朝往昔追憶的觸發點,“秦餘”二字,巧妙地暗示出秦朝滅亡後所殘留的衰敗景象,如同打開了一扇通往曆史深處的大門,引領讀者走進那段風雲變幻的歲月,為全詩奠定了凝重的曆史基調。
直擊暴政,揭示興衰根源
“政煩方改篆,愚俗乃焚書”,這兩句詩將秦始皇暴政的具體表現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政煩”形象地描繪出秦朝苛政繁法如沉重枷鎖,桎梏著百姓的生活。秦始皇統一文字,推行“改篆”,這本是具有深遠曆史意義的進步之舉,然而在其暴政的大背景下,卻被蒙上了一層壓迫的陰影,淪為控製民眾思想的工具。“愚俗乃焚書”則以犀利的筆觸,直接批判了秦始皇焚書坑儒這一暴行。這一極端行為不僅嚴重破壞了文化傳承,更激起了民眾的不滿與反抗,成為秦朝統治根基動搖的重要因素,加速了秦朝走向滅亡的步伐,深刻揭示出暴政與國家興衰之間的緊密聯係。
憑吊遺跡,感慨曆史滄桑
“阿房久已滅,閣道遂成墟”,詩人將目光投向秦始皇陵周邊的曆史遺跡,借景抒情,抒發對曆史興亡的無限感慨。曾經宏偉壯麗、象征著秦朝無上權力與奢靡生活的阿房宮,如今已在曆史的烽火中化為灰燼,隻留下一片荒蕪,它的覆滅無疑是秦朝滅亡的鮮明象征。而秦始皇陵附近的閣道,曾經車水馬龍,如今也已荒廢傾頹,淪為廢墟,雜草叢生。這些遺跡在歲月的侵蝕下,見證了秦朝從興盛走向衰敗的全過程,詩人通過對它們的描寫,生動展現出曆史的滄桑巨變,讓讀者深切感受到時間的無情與曆史的殘酷,也暗示出無論曾經多麽強大的政權,若施行暴政,都難逃覆滅的命運。
反思曆史,敲響時代警鍾
“欲厭東南氣,翻傷掩鮑車”作為全詩的結尾,堪稱神來之筆,凝聚著詩人對曆史教訓的深刻反思。“欲厭東南氣”描述的是秦始皇妄圖通過巡遊東南,憑借自身的威嚴鎮壓民間潛在的反叛之氣,鞏固其統治。然而事與願違,他最終在巡遊途中突然病逝,“翻傷掩鮑車”,載屍車成為他生命與秦朝盛世的淒涼注腳。這一極具戲劇性與諷刺性的結局,深刻揭示出秦始皇暴政的惡果,其生前的種種惡行,最終導致了秦朝在他屍骨未寒之時便陷入天下大亂,走向覆滅。詩人以此警示後人,暴政不可取,否則必將自食惡果,為後世統治者敲響了一記振聾發聵的警鍾。
藝術特色,增色曆史感悟
這首詩在藝術表現上獨具匠心。用典自然巧妙,“改篆”“焚書”“阿房宮”“鮑車”等典故信手拈來,這些典故背後承載著豐富的曆史事件與文化內涵,它們的運用不僅使詩歌的內容更加充實,也讓詩人的情感表達更加含蓄深沉,增強了詩歌的藝術感染力。對比手法運用得十分精妙,詩人將秦始皇在位時的暴政行徑與如今秦朝遺跡的破敗景象進行鮮明對比,強烈反差之下,暴政的惡果被展現得更加觸目驚心,進一步深化了詩歌的主題。此外,詩歌寓意深刻,它不僅僅是對秦始皇暴政的批判,更是對曆史規律的深刻洞察與總結,以史為鑒,警示後人切勿重蹈覆轍,具有跨越時空的教育意義與現實價值。
總結
《幸秦始皇陵》是一首兼具曆史厚重感與文學藝術性的佳作。李顯通過細膩且富有力量的筆觸,將秦始皇的暴政與秦朝的興衰成敗生動地呈現在讀者麵前,深刻表達了對暴政的批判以及對曆史教訓的反思。這首詩的藝術價值體現在其精妙的用典、鮮明的對比和深刻的寓意之中,而它所蘊含的教育意義更是跨越千年,時刻提醒著後人要從曆史中汲取經驗教訓,以史為鑒,避免重蹈覆轍,在曆史與現實之間搭建起一座溝通的橋梁,讓後人在閱讀中不斷思考國家治理與人民福祉的關係。
以史為鑒,針砭暴政:唐中宗《幸秦始皇陵》賞析
《幸秦始皇陵》
唐·李顯
眷言君失德,驪邑想秦餘。
政煩方改篆,愚俗乃焚書。
阿房久已滅,閣道遂成墟。
欲厭東南氣,翻傷掩鮑車。
《幸秦始皇陵》誕生於景龍三年(709年)十二月十八日,是唐中宗李顯所作的一首發人深省的五言律詩。此詩以秦始皇陵為切入點,借對秦始皇暴政及相關曆史遺跡的生動描繪,深刻表達了對暴政的批判,以及對曆史教訓的深度反思,在曆史與文學的長河中閃耀著獨特的光芒。
開篇明誌,引入曆史沉思
“眷言君失德,驪邑想秦餘”,詩作開篇,詩人便直抒胸臆,毫不掩飾地表達對秦始皇暴政的批判態度。“眷言”一詞,蘊含著深切的懷念與深沉的思索,在此處並非對秦始皇個人的懷念,而是站在曆史的高度,對其執政期間“失德”行為進行迴溯與審視。“驪邑”作為秦始皇陵的所在之地,成為引發詩人對秦朝往昔追憶的觸發點,“秦餘”二字,巧妙地暗示出秦朝滅亡後所殘留的衰敗景象,如同打開了一扇通往曆史深處的大門,引領讀者走進那段風雲變幻的歲月,為全詩奠定了凝重的曆史基調。
直擊暴政,揭示興衰根源
“政煩方改篆,愚俗乃焚書”,這兩句詩將秦始皇暴政的具體表現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政煩”形象地描繪出秦朝苛政繁法如沉重枷鎖,桎梏著百姓的生活。秦始皇統一文字,推行“改篆”,這本是具有深遠曆史意義的進步之舉,然而在其暴政的大背景下,卻被蒙上了一層壓迫的陰影,淪為控製民眾思想的工具。“愚俗乃焚書”則以犀利的筆觸,直接批判了秦始皇焚書坑儒這一暴行。這一極端行為不僅嚴重破壞了文化傳承,更激起了民眾的不滿與反抗,成為秦朝統治根基動搖的重要因素,加速了秦朝走向滅亡的步伐,深刻揭示出暴政與國家興衰之間的緊密聯係。
憑吊遺跡,感慨曆史滄桑
“阿房久已滅,閣道遂成墟”,詩人將目光投向秦始皇陵周邊的曆史遺跡,借景抒情,抒發對曆史興亡的無限感慨。曾經宏偉壯麗、象征著秦朝無上權力與奢靡生活的阿房宮,如今已在曆史的烽火中化為灰燼,隻留下一片荒蕪,它的覆滅無疑是秦朝滅亡的鮮明象征。而秦始皇陵附近的閣道,曾經車水馬龍,如今也已荒廢傾頹,淪為廢墟,雜草叢生。這些遺跡在歲月的侵蝕下,見證了秦朝從興盛走向衰敗的全過程,詩人通過對它們的描寫,生動展現出曆史的滄桑巨變,讓讀者深切感受到時間的無情與曆史的殘酷,也暗示出無論曾經多麽強大的政權,若施行暴政,都難逃覆滅的命運。
反思曆史,敲響時代警鍾
“欲厭東南氣,翻傷掩鮑車”作為全詩的結尾,堪稱神來之筆,凝聚著詩人對曆史教訓的深刻反思。“欲厭東南氣”描述的是秦始皇妄圖通過巡遊東南,憑借自身的威嚴鎮壓民間潛在的反叛之氣,鞏固其統治。然而事與願違,他最終在巡遊途中突然病逝,“翻傷掩鮑車”,載屍車成為他生命與秦朝盛世的淒涼注腳。這一極具戲劇性與諷刺性的結局,深刻揭示出秦始皇暴政的惡果,其生前的種種惡行,最終導致了秦朝在他屍骨未寒之時便陷入天下大亂,走向覆滅。詩人以此警示後人,暴政不可取,否則必將自食惡果,為後世統治者敲響了一記振聾發聵的警鍾。
藝術特色,增色曆史感悟
這首詩在藝術表現上獨具匠心。用典自然巧妙,“改篆”“焚書”“阿房宮”“鮑車”等典故信手拈來,這些典故背後承載著豐富的曆史事件與文化內涵,它們的運用不僅使詩歌的內容更加充實,也讓詩人的情感表達更加含蓄深沉,增強了詩歌的藝術感染力。對比手法運用得十分精妙,詩人將秦始皇在位時的暴政行徑與如今秦朝遺跡的破敗景象進行鮮明對比,強烈反差之下,暴政的惡果被展現得更加觸目驚心,進一步深化了詩歌的主題。此外,詩歌寓意深刻,它不僅僅是對秦始皇暴政的批判,更是對曆史規律的深刻洞察與總結,以史為鑒,警示後人切勿重蹈覆轍,具有跨越時空的教育意義與現實價值。
總結
《幸秦始皇陵》是一首兼具曆史厚重感與文學藝術性的佳作。李顯通過細膩且富有力量的筆觸,將秦始皇的暴政與秦朝的興衰成敗生動地呈現在讀者麵前,深刻表達了對暴政的批判以及對曆史教訓的反思。這首詩的藝術價值體現在其精妙的用典、鮮明的對比和深刻的寓意之中,而它所蘊含的教育意義更是跨越千年,時刻提醒著後人要從曆史中汲取經驗教訓,以史為鑒,避免重蹈覆轍,在曆史與現實之間搭建起一座溝通的橋梁,讓後人在閱讀中不斷思考國家治理與人民福祉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