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詩之三十六
盛唐雅集:《同二相已下群官樂遊園宴》深度賞析
撰一作巽日岩廊暇,需雲宴樂初。
萬方朝玉帛,千品會簪裾。
地入南山近,城分北鬥餘。
池一作林塘垂柳密,原隰野一作野雜花疏。帝幕看逾暗,歌鍾聽自虛。
興闌歸騎轉,還奏弼違書。
《同二相已下群官樂遊園宴》宛如一幅細膩而宏大的曆史畫卷,以精湛的筆觸勾勒出盛唐時期宮廷宴會的盛大場景,字裏行間滲透著大唐盛世的輝煌氣象與深厚的政治文化底蘊,引領讀者穿越時空,領略那個時代的獨特魅力。
首聯“撰日岩廊暇,需雲宴樂初”,開篇便將目光聚焦於宴會的籌備。“撰日”一詞,蘊含著精心擇選良辰吉日的深意,體現出此次宴會絕非尋常的聚會,而是經過深思熟慮、周密安排的重要活動。在繁忙的朝廷政務中,“岩廊”——這個象征著朝廷核心權力與忙碌日常的地方,終於迎來了難得的閑暇時刻。此時,“需雲”恰似祥瑞之兆,它在古代文化語境中,象征著帝王恩澤如同雲朵般普降人間,為宴會賦予了特殊的意義。這場宴樂的開啟,不僅是簡單的娛樂活動,更是君臣共享太平、歡慶盛世的生動體現,宛如樂章的前奏,輕鬆愉悅的音符緩緩流淌,為全詩奠定了歡快而祥和的基調。
頷聯“萬方朝玉帛,千品會簪裾”,將視野從宮廷宴會拓展至整個大唐的國際影響力與朝廷內部的人才格局。“萬方朝玉帛”描繪出一幅震撼人心的場景:來自世界各地的使者紛紛踏上大唐的土地,帶著琳琅滿目的珍貴玉帛作為貢品,表達對大唐的敬仰與臣服。這一畫麵是大唐國力強盛、文化繁榮的有力見證,彰顯了其在當時世界舞台上無可撼動的中心地位,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吸引著四方來朝。而“千品會簪裾”則將鏡頭拉近,聚焦於朝廷內部。“千品”形象地展現出官員數量之多,涵蓋了各個階層與領域,他們身著華麗的服飾,齊聚一堂。“簪裾”作為古代官員服飾的標誌性元素,在這裏不僅代表著官員的身份,更象征著他們所承載的智慧與責任。眾多官員的匯聚,展示出大唐人才濟濟的繁榮景象,他們在宴會上交流思想、增進情誼,共同為國家的發展出謀劃策,呈現出一幅和諧融洽、積極向上的朝堂畫麵。
頸聯“地入南山近,城分北鬥餘”,詩人巧妙地從地理方位的角度,為樂遊園勾勒出一幅宏大而莊嚴的背景圖。樂遊園緊鄰南山,這座巍峨聳立的山脈,自古以來便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與神秘色彩。它猶如一道天然的屏障,為樂遊園增添了雄渾壯闊的氣勢,仿佛能將大自然的磅礴力量與靈動氣息注入這片土地。而“城分北鬥餘”一句,則將長安城與浩瀚星空相連。長安城,作為大唐的心髒,宏偉壯麗,氣勢非凡。在古人的觀念中,北鬥星是天空中極為重要的星宿,象征著權威與指引。長安城與北鬥星遙相唿應,寓意著大唐如同北鬥星般在世間閃耀,統治著廣袤無垠的疆土,掌控著天下的秩序。這兩句詩不僅展現了樂遊園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更將大唐的威嚴與神聖融入其中,營造出一種宏大而開闊的意境,使讀者仿佛能感受到大唐盛世的雄渾氣魄。
“池塘垂柳密,原隰野花疏”,筆觸一轉,細膩地描繪出樂遊園的自然景致。池塘邊,垂柳依依,細長的柳枝如同綠色的絲絛,在微風中輕輕搖曳。它們相互交織,形成了一片茂密的綠蔭,為池塘遮擋住熾熱的陽光,投下斑駁的光影。水麵上,波光粼粼,偶爾泛起的漣漪,將垂柳的倒影搖曳成一幅幅靈動的水墨畫。而在原野上,地勢高低起伏,“原隰”之間,野花星星點點地散布著。它們色彩斑斕,形態各異,雖不如園林中的花卉那般嬌豔富貴,卻散發著一種質樸而自然的氣息。疏密有致的野花,與茂密的垂柳相互映襯,一動一靜,一繁一簡,共同構成了樂遊園清新宜人的自然風光。這片自然美景與宴會的熱鬧場景相得益彰,既為宴會增添了寧靜與愜意的氛圍,又展現出大自然與人文活動和諧共生的美好畫麵。
“帝幕看逾暗,歌鍾聽自虛”,隨著宴會的推進,天色逐漸暗下來,為宴會增添了一份神秘而莊重的氛圍。皇帝的帷幕在暮色的籠罩下,愈發顯得深沉而厚重,它不僅象征著帝王的權威與尊貴,更在此時成為了宴會的一個獨特背景,仿佛在訴說著大唐的輝煌曆史與深厚底蘊。而宴會上演奏的歌鍾之聲,在逐漸暗下來的天空下,在空曠的場地中迴蕩。那悠揚的旋律,或激昂,或舒緩,仿佛能穿透時空,直達人們的心靈深處。“聽自虛”三個字,更是將這種空靈悠遠的感覺推向極致,讓人沉浸在這美妙的音樂之中,忘卻了塵世的煩惱,盡情享受著宴會帶來的愉悅與放鬆。這兩句詩從視覺和聽覺兩個角度,進一步豐富了宴會的描寫,使讀者如臨其境,感受到宴會現場高雅而迷人的氛圍。
尾聯“興闌歸騎轉,還奏弼違書”,當宴會接近尾聲,眾人興致闌珊,騎著馬陸續返迴。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對國家事務的放鬆與懈怠。“還奏弼違書”一句,猶如一記響亮的警鍾,提醒著人們大唐官員的責任與擔當。即使在宴樂之後,官員們依然心係朝政,他們迴到各自的崗位,將在宴會上的所思所感轉化為實際行動,認真撰寫糾正朝政弊端的文書,為國家的穩定與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這一結尾,不僅體現了唐代官員高度的責任感和敬業精神,更升華了詩歌的主題,使整首詩從單純的宴會描寫延伸到對國家治理的深入思考,展現出大唐政治的嚴謹與高效。
總體而言,這首詩結構精巧,層次分明,猶如一座精心構築的大廈,每一部分都緊密相連,缺一不可。從宴會的籌備與開場,到對宴會規模、環境、氛圍的細致描繪,再到宴會結束後的深刻思考,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了盛唐時期宮廷生活的豐富多彩和政治的清明穩定。詩中運用了豐富多樣的意象,如“萬方朝玉帛”的宏大場景、“南山”“北鬥”的雄渾意象、“池塘垂柳”“原隰野花”的清新自然之景,以及“帝幕”“歌鍾”的莊重典雅元素,使詩歌的意境開闊而深遠,語言典雅而富有表現力。通過這首詩,我們不僅能領略到唐代詩歌的雄渾大氣與獨特魅力,更能深入了解盛唐時期的社會風貌、政治文化以及人們的精神世界,它無疑是一份珍貴的曆史文化遺產,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往大唐盛世的大門 。
盛唐雅集:《同二相已下群官樂遊園宴》深度賞析
撰一作巽日岩廊暇,需雲宴樂初。
萬方朝玉帛,千品會簪裾。
地入南山近,城分北鬥餘。
池一作林塘垂柳密,原隰野一作野雜花疏。帝幕看逾暗,歌鍾聽自虛。
興闌歸騎轉,還奏弼違書。
《同二相已下群官樂遊園宴》宛如一幅細膩而宏大的曆史畫卷,以精湛的筆觸勾勒出盛唐時期宮廷宴會的盛大場景,字裏行間滲透著大唐盛世的輝煌氣象與深厚的政治文化底蘊,引領讀者穿越時空,領略那個時代的獨特魅力。
首聯“撰日岩廊暇,需雲宴樂初”,開篇便將目光聚焦於宴會的籌備。“撰日”一詞,蘊含著精心擇選良辰吉日的深意,體現出此次宴會絕非尋常的聚會,而是經過深思熟慮、周密安排的重要活動。在繁忙的朝廷政務中,“岩廊”——這個象征著朝廷核心權力與忙碌日常的地方,終於迎來了難得的閑暇時刻。此時,“需雲”恰似祥瑞之兆,它在古代文化語境中,象征著帝王恩澤如同雲朵般普降人間,為宴會賦予了特殊的意義。這場宴樂的開啟,不僅是簡單的娛樂活動,更是君臣共享太平、歡慶盛世的生動體現,宛如樂章的前奏,輕鬆愉悅的音符緩緩流淌,為全詩奠定了歡快而祥和的基調。
頷聯“萬方朝玉帛,千品會簪裾”,將視野從宮廷宴會拓展至整個大唐的國際影響力與朝廷內部的人才格局。“萬方朝玉帛”描繪出一幅震撼人心的場景:來自世界各地的使者紛紛踏上大唐的土地,帶著琳琅滿目的珍貴玉帛作為貢品,表達對大唐的敬仰與臣服。這一畫麵是大唐國力強盛、文化繁榮的有力見證,彰顯了其在當時世界舞台上無可撼動的中心地位,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吸引著四方來朝。而“千品會簪裾”則將鏡頭拉近,聚焦於朝廷內部。“千品”形象地展現出官員數量之多,涵蓋了各個階層與領域,他們身著華麗的服飾,齊聚一堂。“簪裾”作為古代官員服飾的標誌性元素,在這裏不僅代表著官員的身份,更象征著他們所承載的智慧與責任。眾多官員的匯聚,展示出大唐人才濟濟的繁榮景象,他們在宴會上交流思想、增進情誼,共同為國家的發展出謀劃策,呈現出一幅和諧融洽、積極向上的朝堂畫麵。
頸聯“地入南山近,城分北鬥餘”,詩人巧妙地從地理方位的角度,為樂遊園勾勒出一幅宏大而莊嚴的背景圖。樂遊園緊鄰南山,這座巍峨聳立的山脈,自古以來便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與神秘色彩。它猶如一道天然的屏障,為樂遊園增添了雄渾壯闊的氣勢,仿佛能將大自然的磅礴力量與靈動氣息注入這片土地。而“城分北鬥餘”一句,則將長安城與浩瀚星空相連。長安城,作為大唐的心髒,宏偉壯麗,氣勢非凡。在古人的觀念中,北鬥星是天空中極為重要的星宿,象征著權威與指引。長安城與北鬥星遙相唿應,寓意著大唐如同北鬥星般在世間閃耀,統治著廣袤無垠的疆土,掌控著天下的秩序。這兩句詩不僅展現了樂遊園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更將大唐的威嚴與神聖融入其中,營造出一種宏大而開闊的意境,使讀者仿佛能感受到大唐盛世的雄渾氣魄。
“池塘垂柳密,原隰野花疏”,筆觸一轉,細膩地描繪出樂遊園的自然景致。池塘邊,垂柳依依,細長的柳枝如同綠色的絲絛,在微風中輕輕搖曳。它們相互交織,形成了一片茂密的綠蔭,為池塘遮擋住熾熱的陽光,投下斑駁的光影。水麵上,波光粼粼,偶爾泛起的漣漪,將垂柳的倒影搖曳成一幅幅靈動的水墨畫。而在原野上,地勢高低起伏,“原隰”之間,野花星星點點地散布著。它們色彩斑斕,形態各異,雖不如園林中的花卉那般嬌豔富貴,卻散發著一種質樸而自然的氣息。疏密有致的野花,與茂密的垂柳相互映襯,一動一靜,一繁一簡,共同構成了樂遊園清新宜人的自然風光。這片自然美景與宴會的熱鬧場景相得益彰,既為宴會增添了寧靜與愜意的氛圍,又展現出大自然與人文活動和諧共生的美好畫麵。
“帝幕看逾暗,歌鍾聽自虛”,隨著宴會的推進,天色逐漸暗下來,為宴會增添了一份神秘而莊重的氛圍。皇帝的帷幕在暮色的籠罩下,愈發顯得深沉而厚重,它不僅象征著帝王的權威與尊貴,更在此時成為了宴會的一個獨特背景,仿佛在訴說著大唐的輝煌曆史與深厚底蘊。而宴會上演奏的歌鍾之聲,在逐漸暗下來的天空下,在空曠的場地中迴蕩。那悠揚的旋律,或激昂,或舒緩,仿佛能穿透時空,直達人們的心靈深處。“聽自虛”三個字,更是將這種空靈悠遠的感覺推向極致,讓人沉浸在這美妙的音樂之中,忘卻了塵世的煩惱,盡情享受著宴會帶來的愉悅與放鬆。這兩句詩從視覺和聽覺兩個角度,進一步豐富了宴會的描寫,使讀者如臨其境,感受到宴會現場高雅而迷人的氛圍。
尾聯“興闌歸騎轉,還奏弼違書”,當宴會接近尾聲,眾人興致闌珊,騎著馬陸續返迴。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對國家事務的放鬆與懈怠。“還奏弼違書”一句,猶如一記響亮的警鍾,提醒著人們大唐官員的責任與擔當。即使在宴樂之後,官員們依然心係朝政,他們迴到各自的崗位,將在宴會上的所思所感轉化為實際行動,認真撰寫糾正朝政弊端的文書,為國家的穩定與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這一結尾,不僅體現了唐代官員高度的責任感和敬業精神,更升華了詩歌的主題,使整首詩從單純的宴會描寫延伸到對國家治理的深入思考,展現出大唐政治的嚴謹與高效。
總體而言,這首詩結構精巧,層次分明,猶如一座精心構築的大廈,每一部分都緊密相連,缺一不可。從宴會的籌備與開場,到對宴會規模、環境、氛圍的細致描繪,再到宴會結束後的深刻思考,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了盛唐時期宮廷生活的豐富多彩和政治的清明穩定。詩中運用了豐富多樣的意象,如“萬方朝玉帛”的宏大場景、“南山”“北鬥”的雄渾意象、“池塘垂柳”“原隰野花”的清新自然之景,以及“帝幕”“歌鍾”的莊重典雅元素,使詩歌的意境開闊而深遠,語言典雅而富有表現力。通過這首詩,我們不僅能領略到唐代詩歌的雄渾大氣與獨特魅力,更能深入了解盛唐時期的社會風貌、政治文化以及人們的精神世界,它無疑是一份珍貴的曆史文化遺產,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往大唐盛世的大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