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詩之四十三
帝王行途間的唱和情思——《南出雀鼠穀答張說》品鑒
南出雀鼠穀答張說《紀事》雲:帝登封泰山,南出雀鼠穀,張說獻詩,帝答之,仍命群臣應製。
雷出應一作膺乾象,風行順一作訓國人。
川途猶在晉,車馬漸歸秦。
背陝一作硤關山險,橫汾鼓吹頻一作震。
草依陽穀變,花待北岩春。
聞有鵷鸞客,清詞雅調新。
求音思欲報,心跡竟難陳。
《南出雀鼠穀答張說》是唐玄宗李隆基迴應張說獻詩而作的佳作。這首詩宛如一部生動的紀行史詩,不僅詳實記錄了帝王的出行軌跡,更於字裏行間蘊藏著深刻的政治寓意、細膩的旅途感懷以及真摯的文學唱和情誼,全方位展現了盛世帝王的廣闊胸懷與深邃思想。
首聯:君權神授,德政風行
“雷出應乾象,風行順國人。”詩歌開篇,便以磅礴的氣勢構建起帝王與天地、百姓之間的緊密關聯。在古代的天人合一觀念裏,自然界的種種現象都被視作上天意誌的表達,與帝王的統治息息相關。“雷出應乾象”一句中,“雷”這一強大而威嚴的自然力量,轟然作響,仿若上天發出的神聖諭旨。“乾象”代表著天,象征著帝王的統治乃是順應天命,是上天賦予的神聖使命。這一聲驚雷,恰似為帝王的統治正名,彰顯出君權神授的正統性與至高無上的權威性,使整個統治秩序仿佛都籠罩在神聖的光環之下。
而“風行順國人”則將筆觸從浩瀚蒼穹轉向人間大地。“風行”在這裏不僅僅是指自然界的微風拂動,更寓意著帝王所推行的政令。詩人認為,自己所頒布的政策如同輕柔而有力的春風,能夠順暢地吹遍國家的每一個角落,毫無阻礙地抵達百姓的心中。這體現出詩人作為帝王對自身德政的極度自信,堅信自己的統治舉措符合天道倫常,順應民心所向,為全詩奠定了莊重肅穆且盡顯帝王豪邁氣度的基調,讓讀者深切感受到帝王在國家治理中的核心地位與堅定信念 。
頷聯:行程轉換,地理述懷
“川途猶在晉,車馬漸歸秦。”此聯宛如一幅徐徐展開的行程地圖,清晰地交代了詩人所處位置的變化以及前行的方向。“川途猶在晉”,詩人的目光望向四周,連綿的山川、蜿蜒的道路,都在無聲地訴說著這片土地的古老與厚重。此時,他仍身處古晉大地,這片承載著悠久曆史與燦爛文化的土地,每一寸山川都仿佛在低語著往昔的故事,勾起詩人對曆史長河中那些興衰榮辱的追憶。曾經的晉國,在春秋時期稱霸一方,其輝煌的過往成為這片土地永不磨滅的印記,也讓詩人在這片土地上感受到了曆史的沉澱與傳承。
“車馬漸歸秦”則將畫麵的焦點拉向遠方,詩人的車馬正朝著秦地緩緩前行。秦地,作為古代多個王朝的政治中心之一,一直以來都象征著權力的核心。這一句不僅是簡單的行程描述,更暗示著詩人即將迴歸朝堂,重新投身到國家大政的治理之中。隨著車輪的滾滾轉動,詩人對國家事務的關切之情愈發濃烈,心中也滿懷著對未來的期許。這一“猶在”一“漸歸”,巧妙地展現了旅程中的空間轉換,也流露出詩人對國家命運的深深牽掛以及對未來政治生活的期待 。
頸聯:山川險阻,慶典歡歌
“背陝關山險,橫汾鼓吹頻。”鏡頭聚焦於詩人的行程見聞,展現出旅途的艱辛與國家的繁榮景象。“背陝關山險”,當詩人的隊伍離開陝地時,迴首望去,身後的關山層巒疊嶂,巍峨險峻,仿佛一道天然的屏障橫亙在眼前。這些高聳入雲的山峰、陡峭崎嶇的山路,不僅給旅途增添了重重困難,更象征著人生與治國道路上的艱難險阻。然而,詩人作為帝王,展現出了無畏的勇氣與堅定的信念,麵對這些險阻,毫不退縮,勇往直前,這種精神也正是他統治國家的強大支撐。
“橫汾鼓吹頻”則筆鋒一轉,化用了漢武帝橫汾河時作《秋風辭》的經典典故。當年,漢武帝率領群臣巡遊至此,麵對壯麗的山河,感慨萬千,留下了千古名篇《秋風辭》。如今,詩人筆下的“鼓吹頻”,描繪出一幅熱鬧非凡的慶典場景。在汾河之上,鼓樂喧天,絲竹齊鳴,眾人歡聲笑語,舉杯歡慶。這不僅是對當下歡樂氛圍的生動刻畫,更寓意著大唐王朝如同曾經的漢朝一般,國力強盛,繁榮昌盛。詩人通過這一典故,表達出對國家繁榮的自豪之情,以及對大唐盛世的歌頌與讚美,讓讀者仿佛能夠穿越時空,親身感受到那熱烈而歡快的慶典氛圍 。
頸聯:春景萌動,萬物煥新
“草依陽穀變,花待北岩春。”詩人將目光投向大自然,為我們描繪出一幅生機勃勃的春日畫卷。“草依陽穀變”,在溫暖的向陽山穀中,嫩綠的草芽兒破土而出,它們在春風的輕撫下,微微搖曳,隨著季節的更替,逐漸變得鬱鬱蔥蔥。這一片充滿生機的綠色,不僅僅是大自然的傑作,更象征著國家在帝王的統治下,充滿了無限的活力與希望,正蓬勃向上地發展著。每一根嫩綠的草葉,都仿佛是國家發展的一個微小而堅定的注腳,展現出國家的繁榮昌盛與生命力。
“花待北岩春”,北岩之上,花兒們含苞待放,它們靜靜地等待著春天的腳步,期待著春風的輕吻,然後綻放出絢爛的光彩。這一畫麵寓意著未來充滿了無限的可能與希望,新的機遇即將如同春日的繁花一般,競相綻放。詩人通過對春景的細膩描繪,借由自然的變化巧妙地表達出對國家發展態勢的樂觀預期。他期待著國家如同這春日的萬物一般,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在未來的日子裏,不斷繁榮昌盛,開創出更加輝煌的篇章 。
頸聯:賢才讚譽,唱和難盡
“雲間聞鳳語,筆下起龍文。”此聯將視角再次轉向張說,對其才華進行了淋漓盡致的讚美。“雲間聞鳳語”,詩人運用了極為精妙的比喻,把張說的詩作比作雲間傳來的鳳凰啼鳴。鳳凰,在古代文化中一直被視為祥瑞與高貴的象征,其聲音清脆悅耳,宛如天籟。將張說的詩比作鳳語,一方麵凸顯了其作品格調高雅、超凡脫俗,如同來自雲端的仙樂,給人帶來美的享受;另一方麵,“雲間”這一意象寓意著超凡的境界,暗示張說才華出眾,其詩作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能夠超脫世俗,直抵人心。
“筆下起龍文”則進一步誇讚張說的文學功底。“筆下”代表著張說的創作,而“起龍文”則形象地描繪出他下筆如有神助,文章仿佛是蛟龍舞動時留下的痕跡,充滿了靈動與氣勢。每一個字詞、每一句詩,都仿佛是蛟龍身上閃耀的鱗片,散發著獨特的光芒。這一句生動地展現了張說作品的文采斐然,字裏行間盡顯詩人對張說文學才華的高度認可與由衷讚賞,也為後文表達唱和的複雜心境埋下了伏筆 。
尾聯:唱和之意,心跡難陳
“求音思欲報,心跡竟難陳。”詩歌的尾聯迴歸到與張說的唱和主題上。詩人表示,收到張說的詩作後,內心充滿了感激與共鳴,急切地想要迴應這份情誼。然而,當提起筆來,卻發現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想太過複雜深沉,難以通過簡單的詩作完全表達出來。這其中,既體現了詩人對張說才華的敬重與認可,也暗示了自身作為帝王,肩負著國家的重任,心中所謀劃的是天下蒼生的福祉、國家的長治久安,這些千頭萬緒的想法,絕非一首詩所能詳盡表述。這種難以言說的心境,為詩作增添了一抹含蓄而深沉的餘韻,讓讀者在品味詩句的同時,也能感受到詩人內心世界的豐富與複雜 。
整體賞析:多元意蘊的帝王詩篇
政治與文化表達
整首詩中,政治寓意無處不在。從開篇對君權神授的強調,到對德政推行的自信表達;從對國家繁榮的歌頌,到對未來發展的規劃,無一不展現出帝王對統治的堅定信念與對國家發展的高瞻遠矚。同時,詩中巧妙地化用典故,如“橫汾鼓吹頻”,不僅豐富了詩作的文化內涵,更借古喻今,展現出大唐盛世的輝煌與自信,讓讀者在感受詩歌藝術之美的同時,也領略到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
情感層次豐富
詩中蘊含的情感豐富而多元,層層遞進。既有對旅途艱辛的感慨,對山川險阻的無畏;又有對國家繁榮的自豪,對自然生機的喜愛;還有對臣子才華的讚賞,以及難以言說的心跡。這些情感相互交織,構成了一幅生動的情感畫卷,讓讀者深切感受到詩人作為帝王,在不同情境下的複雜心境,以及對國家、對百姓、對臣子的真摯情感。
結構嚴謹有序
詩歌以詩人的行程為線索,從開篇表明統治理念,到中間描述行程見聞、展望未來,再到結尾迴應唱和,結構清晰,層次分明。每一句詩、每一聯都緊密相連,環環相扣,將不同的情感與主題巧妙地串聯在一起,使整首詩渾然一體,宛如一部結構精巧的樂章,奏響了盛世帝王的雄渾讚歌 。
帝王行途間的唱和情思——《南出雀鼠穀答張說》品鑒
南出雀鼠穀答張說《紀事》雲:帝登封泰山,南出雀鼠穀,張說獻詩,帝答之,仍命群臣應製。
雷出應一作膺乾象,風行順一作訓國人。
川途猶在晉,車馬漸歸秦。
背陝一作硤關山險,橫汾鼓吹頻一作震。
草依陽穀變,花待北岩春。
聞有鵷鸞客,清詞雅調新。
求音思欲報,心跡竟難陳。
《南出雀鼠穀答張說》是唐玄宗李隆基迴應張說獻詩而作的佳作。這首詩宛如一部生動的紀行史詩,不僅詳實記錄了帝王的出行軌跡,更於字裏行間蘊藏著深刻的政治寓意、細膩的旅途感懷以及真摯的文學唱和情誼,全方位展現了盛世帝王的廣闊胸懷與深邃思想。
首聯:君權神授,德政風行
“雷出應乾象,風行順國人。”詩歌開篇,便以磅礴的氣勢構建起帝王與天地、百姓之間的緊密關聯。在古代的天人合一觀念裏,自然界的種種現象都被視作上天意誌的表達,與帝王的統治息息相關。“雷出應乾象”一句中,“雷”這一強大而威嚴的自然力量,轟然作響,仿若上天發出的神聖諭旨。“乾象”代表著天,象征著帝王的統治乃是順應天命,是上天賦予的神聖使命。這一聲驚雷,恰似為帝王的統治正名,彰顯出君權神授的正統性與至高無上的權威性,使整個統治秩序仿佛都籠罩在神聖的光環之下。
而“風行順國人”則將筆觸從浩瀚蒼穹轉向人間大地。“風行”在這裏不僅僅是指自然界的微風拂動,更寓意著帝王所推行的政令。詩人認為,自己所頒布的政策如同輕柔而有力的春風,能夠順暢地吹遍國家的每一個角落,毫無阻礙地抵達百姓的心中。這體現出詩人作為帝王對自身德政的極度自信,堅信自己的統治舉措符合天道倫常,順應民心所向,為全詩奠定了莊重肅穆且盡顯帝王豪邁氣度的基調,讓讀者深切感受到帝王在國家治理中的核心地位與堅定信念 。
頷聯:行程轉換,地理述懷
“川途猶在晉,車馬漸歸秦。”此聯宛如一幅徐徐展開的行程地圖,清晰地交代了詩人所處位置的變化以及前行的方向。“川途猶在晉”,詩人的目光望向四周,連綿的山川、蜿蜒的道路,都在無聲地訴說著這片土地的古老與厚重。此時,他仍身處古晉大地,這片承載著悠久曆史與燦爛文化的土地,每一寸山川都仿佛在低語著往昔的故事,勾起詩人對曆史長河中那些興衰榮辱的追憶。曾經的晉國,在春秋時期稱霸一方,其輝煌的過往成為這片土地永不磨滅的印記,也讓詩人在這片土地上感受到了曆史的沉澱與傳承。
“車馬漸歸秦”則將畫麵的焦點拉向遠方,詩人的車馬正朝著秦地緩緩前行。秦地,作為古代多個王朝的政治中心之一,一直以來都象征著權力的核心。這一句不僅是簡單的行程描述,更暗示著詩人即將迴歸朝堂,重新投身到國家大政的治理之中。隨著車輪的滾滾轉動,詩人對國家事務的關切之情愈發濃烈,心中也滿懷著對未來的期許。這一“猶在”一“漸歸”,巧妙地展現了旅程中的空間轉換,也流露出詩人對國家命運的深深牽掛以及對未來政治生活的期待 。
頸聯:山川險阻,慶典歡歌
“背陝關山險,橫汾鼓吹頻。”鏡頭聚焦於詩人的行程見聞,展現出旅途的艱辛與國家的繁榮景象。“背陝關山險”,當詩人的隊伍離開陝地時,迴首望去,身後的關山層巒疊嶂,巍峨險峻,仿佛一道天然的屏障橫亙在眼前。這些高聳入雲的山峰、陡峭崎嶇的山路,不僅給旅途增添了重重困難,更象征著人生與治國道路上的艱難險阻。然而,詩人作為帝王,展現出了無畏的勇氣與堅定的信念,麵對這些險阻,毫不退縮,勇往直前,這種精神也正是他統治國家的強大支撐。
“橫汾鼓吹頻”則筆鋒一轉,化用了漢武帝橫汾河時作《秋風辭》的經典典故。當年,漢武帝率領群臣巡遊至此,麵對壯麗的山河,感慨萬千,留下了千古名篇《秋風辭》。如今,詩人筆下的“鼓吹頻”,描繪出一幅熱鬧非凡的慶典場景。在汾河之上,鼓樂喧天,絲竹齊鳴,眾人歡聲笑語,舉杯歡慶。這不僅是對當下歡樂氛圍的生動刻畫,更寓意著大唐王朝如同曾經的漢朝一般,國力強盛,繁榮昌盛。詩人通過這一典故,表達出對國家繁榮的自豪之情,以及對大唐盛世的歌頌與讚美,讓讀者仿佛能夠穿越時空,親身感受到那熱烈而歡快的慶典氛圍 。
頸聯:春景萌動,萬物煥新
“草依陽穀變,花待北岩春。”詩人將目光投向大自然,為我們描繪出一幅生機勃勃的春日畫卷。“草依陽穀變”,在溫暖的向陽山穀中,嫩綠的草芽兒破土而出,它們在春風的輕撫下,微微搖曳,隨著季節的更替,逐漸變得鬱鬱蔥蔥。這一片充滿生機的綠色,不僅僅是大自然的傑作,更象征著國家在帝王的統治下,充滿了無限的活力與希望,正蓬勃向上地發展著。每一根嫩綠的草葉,都仿佛是國家發展的一個微小而堅定的注腳,展現出國家的繁榮昌盛與生命力。
“花待北岩春”,北岩之上,花兒們含苞待放,它們靜靜地等待著春天的腳步,期待著春風的輕吻,然後綻放出絢爛的光彩。這一畫麵寓意著未來充滿了無限的可能與希望,新的機遇即將如同春日的繁花一般,競相綻放。詩人通過對春景的細膩描繪,借由自然的變化巧妙地表達出對國家發展態勢的樂觀預期。他期待著國家如同這春日的萬物一般,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在未來的日子裏,不斷繁榮昌盛,開創出更加輝煌的篇章 。
頸聯:賢才讚譽,唱和難盡
“雲間聞鳳語,筆下起龍文。”此聯將視角再次轉向張說,對其才華進行了淋漓盡致的讚美。“雲間聞鳳語”,詩人運用了極為精妙的比喻,把張說的詩作比作雲間傳來的鳳凰啼鳴。鳳凰,在古代文化中一直被視為祥瑞與高貴的象征,其聲音清脆悅耳,宛如天籟。將張說的詩比作鳳語,一方麵凸顯了其作品格調高雅、超凡脫俗,如同來自雲端的仙樂,給人帶來美的享受;另一方麵,“雲間”這一意象寓意著超凡的境界,暗示張說才華出眾,其詩作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能夠超脫世俗,直抵人心。
“筆下起龍文”則進一步誇讚張說的文學功底。“筆下”代表著張說的創作,而“起龍文”則形象地描繪出他下筆如有神助,文章仿佛是蛟龍舞動時留下的痕跡,充滿了靈動與氣勢。每一個字詞、每一句詩,都仿佛是蛟龍身上閃耀的鱗片,散發著獨特的光芒。這一句生動地展現了張說作品的文采斐然,字裏行間盡顯詩人對張說文學才華的高度認可與由衷讚賞,也為後文表達唱和的複雜心境埋下了伏筆 。
尾聯:唱和之意,心跡難陳
“求音思欲報,心跡竟難陳。”詩歌的尾聯迴歸到與張說的唱和主題上。詩人表示,收到張說的詩作後,內心充滿了感激與共鳴,急切地想要迴應這份情誼。然而,當提起筆來,卻發現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想太過複雜深沉,難以通過簡單的詩作完全表達出來。這其中,既體現了詩人對張說才華的敬重與認可,也暗示了自身作為帝王,肩負著國家的重任,心中所謀劃的是天下蒼生的福祉、國家的長治久安,這些千頭萬緒的想法,絕非一首詩所能詳盡表述。這種難以言說的心境,為詩作增添了一抹含蓄而深沉的餘韻,讓讀者在品味詩句的同時,也能感受到詩人內心世界的豐富與複雜 。
整體賞析:多元意蘊的帝王詩篇
政治與文化表達
整首詩中,政治寓意無處不在。從開篇對君權神授的強調,到對德政推行的自信表達;從對國家繁榮的歌頌,到對未來發展的規劃,無一不展現出帝王對統治的堅定信念與對國家發展的高瞻遠矚。同時,詩中巧妙地化用典故,如“橫汾鼓吹頻”,不僅豐富了詩作的文化內涵,更借古喻今,展現出大唐盛世的輝煌與自信,讓讀者在感受詩歌藝術之美的同時,也領略到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
情感層次豐富
詩中蘊含的情感豐富而多元,層層遞進。既有對旅途艱辛的感慨,對山川險阻的無畏;又有對國家繁榮的自豪,對自然生機的喜愛;還有對臣子才華的讚賞,以及難以言說的心跡。這些情感相互交織,構成了一幅生動的情感畫卷,讓讀者深切感受到詩人作為帝王,在不同情境下的複雜心境,以及對國家、對百姓、對臣子的真摯情感。
結構嚴謹有序
詩歌以詩人的行程為線索,從開篇表明統治理念,到中間描述行程見聞、展望未來,再到結尾迴應唱和,結構清晰,層次分明。每一句詩、每一聯都緊密相連,環環相扣,將不同的情感與主題巧妙地串聯在一起,使整首詩渾然一體,宛如一部結構精巧的樂章,奏響了盛世帝王的雄渾讚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