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宗皇帝李適詩之十
秋韻雅頌中的家國寄望——《重陽日中外同歡,以詩言誌,因示群官》賞析
重陽日中外同歡以詩言誌因示群官餘字韻〔爽〕
炎節在重九,物華新雨餘。
清秋黃葉下,菊散金潭初。
萬實行就稔,百工欣所如。
歡心暢遐邇,殊俗同車書。
至化自敦睦,佳辰宜宴胥。
鏘鏘間絲竹,濟濟羅簪裾。
此樂匪足耽,此誠期永孚。
在唐代詩歌的璀璨星空中,唐德宗李適的《重陽日中外同歡,以詩言誌,因示群官》宛如一顆獨特的星辰,散發著別樣的光輝。此詩創作於重陽節宴請群臣之際,詩人以細膩筆觸描繪節日盛景,字裏行間滿是對國家繁榮和君臣和諧的殷切期望,生動展現出一位帝王的家國情懷與治國理念。
逐聯品析,探尋詩意幽微
1. 炎節在重九,物華新雨餘:詩的開篇,德宗直截了當地點明時間為重陽節,“炎節”指代秋季,秋季本就帶著幾分熱烈與成熟的氣息。而重陽節,又為這秋日增添了別樣的文化韻味。一場新雨剛剛過後,萬物像是被大自然精心洗禮過一般,煥發出全新的生機。清新的空氣、晶瑩的水珠掛在枝頭草尖,給整個世界都蒙上了一層清新而溫潤的薄紗,這為全詩奠定了清新、祥和的基調,瞬間將讀者帶入那個雨後初晴的重陽佳節。
2. 清秋黃葉下,菊散金潭初:隨著詩句的推進,一幅如詩如畫的秋日景致徐徐展開。秋風輕拂,金黃的樹葉紛紛揚揚地飄落,仿佛是大自然譜寫的一曲金色的樂章。而那金黃燦爛的菊花,在此時盡情綻放,它們那嬌豔的花瓣,就像是點點金星,散落在清澈的水潭邊。“菊散金潭初”一句,用“散”字將菊花盛開的姿態刻畫得淋漓盡致,金潭與黃花相互映襯,構成了一幅色彩鮮明、極具詩意的畫麵,生動地描繪出重陽節獨特的自然之美,讓人感受到秋日的寧靜與美好。
3. 萬實行就稔,百工欣所如:視角從自然景觀巧妙地轉向社會生活。“萬實行就稔”描繪出一幅豐收的壯麗景象,世間萬物的果實都已成熟,田野裏麥浪翻滾,果園中碩果累累,農民們辛勤勞作一年,終於迎來了收獲的季節,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百工欣所如”則展現了各行各業的人們都心滿意足的狀態,工匠們對自己的作品感到自豪,商人們為生意的興隆而歡喜,這體現出國家經濟繁榮、百姓安居樂業的和諧畫麵,彰顯了德宗治下的太平盛世。
4. 歡心暢遐邇,殊俗同車書:此聯進一步升華情感,描繪出重陽節的歡樂氛圍。這種歡樂不僅僅局限於朝堂之上,而是遠播四方,遍及天涯海角。“歡心暢遐邇”生動地表現出喜悅之情的廣泛傳播,無論是近處的百姓,還是遠方的民眾,都沉浸在節日的歡樂之中。“殊俗同車書”更是寓意深刻,它表明不同風俗的地區都在大唐的統一之下,共享著文化的融合與節日的美好,體現了國家的統一、民族的融合以及文化的多元共生,展現出大唐帝國的強大凝聚力和包容力。
5. 至化自敦睦,佳辰宜宴胥:德宗在此強調國家治理的和諧與美好。“至化自敦睦”表達了他認為國家達到良好治理的關鍵在於君臣之間、百姓之間的和睦相處,隻有上下一心,國家才能繁榮昌盛。而重陽節這樣的美好佳節,正是宴飲歡樂、增進感情的絕佳時機,適合君臣共同享受這歡樂的時光,體現了德宗與民同樂的政治理念,希望借此機會拉近君臣之間的距離,增強國家的凝聚力。
6. 鏘鏘間絲竹,濟濟羅簪裾:鏡頭聚焦於宴會現場,生動地描繪出宴會上的熱鬧與莊重。“鏘鏘間絲竹”,悠揚的絲竹之聲此起彼伏,縈繞在宴會大廳,為節日增添了濃厚的喜慶氛圍。“濟濟羅簪裾”則展現了群臣們濟濟一堂的場景,他們身著華麗的服飾,頭戴精美的簪冠,整齊有序地排列著,盡顯皇家宴會的莊重與威嚴,同時也展現出朝廷人才濟濟的繁榮景象。
7. 此樂匪足耽,此誠期永孚:詩的結尾,德宗以一種語重心長的口吻提醒群臣。雖然重陽節的歡樂令人陶醉,但這種歡樂不應成為沉迷享樂的理由。“此樂匪足耽”體現了德宗的清醒與理智,他深知一時的歡樂隻是短暫的,國家的長治久安才是最重要的。“此誠期永孚”表達了他希望君臣都能以真誠之心,共同追求國家的長治久安,體現了德宗對國家未來的深切期望和對臣子們的殷切囑托。
深度剖析,領略藝術與曆史交融
(一)主題思想:盛世祈願下的家國情懷
這首詩以重陽節為背景,通過對節日喜慶場景的描繪,深刻表達了德宗對國家繁榮昌盛的熱切期望。他希望看到國家經濟繁榮、百姓安居樂業、君臣和諧共處,不同風俗的地區都能在大唐的統一之下和諧共生。同時,詩中也體現了他倡導節儉、追求長治久安的治國理念,展現出一位君主心懷天下、心係蒼生的家國情懷。他不僅關注當下的歡樂,更著眼於國家的長遠發展,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和臣子們的共同奮鬥,讓大唐帝國永遠繁榮昌盛。
(二)藝術特色:精妙筆觸繪就盛世華章
1. 結構嚴謹,層次分明:全詩布局精巧,從開篇點明重陽節的時間和雨後清新的自然環境,到描繪秋季美景、社會生活的繁榮,再到宴會的熱鬧場景,最後以對君臣的告誡和對國家未來的期望收尾,各個部分緊密相連,層層遞進,邏輯清晰,結構完整。這種嚴謹的結構使得詩歌的主題得以逐步深化,讓讀者能夠清晰地感受到詩人情感的脈絡和思想的深度。
2. 意境優美,清新自然:詩中運用“清秋黃葉”“菊散金潭”等一係列生動的意象,營造出重陽節獨特的祥和氛圍。清新的秋日景色、金黃的菊花、飄落的黃葉,構成了一幅充滿詩意的畫麵,讓讀者仿佛置身於那個美好的秋日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寧靜與美好。同時,詩人對宴會場景的描繪也生動形象,讓讀者能夠真切地感受到宴會的熱鬧與莊重,使整首詩充滿了藝術感染力。
3. 語言凝練,莊重典雅:德宗用詞簡潔而富有深意,如“歡心暢遐邇”“此誠期永孚”等語句,以簡潔的文字傳達出深刻的內涵和豐富的情感。整首詩語言莊重典雅,既符合唐代宮廷詩歌的風格特點,又展現出詩人深厚的文學功底。詩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經過精心雕琢,不僅準確地表達了詩人的思想感情,也體現了唐代詩歌的藝術魅力。
(三)曆史背景:節日盛宴背後的政治智慧
在唐代,重陽節是一個重要的節日,它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社會意義。重陽節不僅是人們登高遠眺、賞菊飲酒的佳節,也是朝廷宴請百官、慶祝豐收的重要時刻。德宗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裏宴請群臣,並賦詩言誌,不僅是對節日的重視,更是一次政治上的巧妙安排。他借助節日的歡樂氛圍,向群臣傳達自己的治國理念,鼓勵大家共同為國家的繁榮發展貢獻力量。同時,通過強調歡樂不應沉迷,要追求長治久安,提醒群臣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居安思危。這首詩成為我們了解唐代宮廷文化、政治生態以及德宗治國思想的重要窗口,讓我們得以一窺那個時代的風雲變幻與帝王的政治智慧。
《重陽日中外同歡,以詩言誌,因示群官》不僅是對重陽節的深情歌頌,更是德宗治國理念的生動體現。它以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厚的曆史文化內涵,成為唐代詩歌中的經典之作,讓後人能夠透過文字,領略到唐代盛世的風采和帝王的家國情懷。
秋韻雅頌中的家國寄望——《重陽日中外同歡,以詩言誌,因示群官》賞析
重陽日中外同歡以詩言誌因示群官餘字韻〔爽〕
炎節在重九,物華新雨餘。
清秋黃葉下,菊散金潭初。
萬實行就稔,百工欣所如。
歡心暢遐邇,殊俗同車書。
至化自敦睦,佳辰宜宴胥。
鏘鏘間絲竹,濟濟羅簪裾。
此樂匪足耽,此誠期永孚。
在唐代詩歌的璀璨星空中,唐德宗李適的《重陽日中外同歡,以詩言誌,因示群官》宛如一顆獨特的星辰,散發著別樣的光輝。此詩創作於重陽節宴請群臣之際,詩人以細膩筆觸描繪節日盛景,字裏行間滿是對國家繁榮和君臣和諧的殷切期望,生動展現出一位帝王的家國情懷與治國理念。
逐聯品析,探尋詩意幽微
1. 炎節在重九,物華新雨餘:詩的開篇,德宗直截了當地點明時間為重陽節,“炎節”指代秋季,秋季本就帶著幾分熱烈與成熟的氣息。而重陽節,又為這秋日增添了別樣的文化韻味。一場新雨剛剛過後,萬物像是被大自然精心洗禮過一般,煥發出全新的生機。清新的空氣、晶瑩的水珠掛在枝頭草尖,給整個世界都蒙上了一層清新而溫潤的薄紗,這為全詩奠定了清新、祥和的基調,瞬間將讀者帶入那個雨後初晴的重陽佳節。
2. 清秋黃葉下,菊散金潭初:隨著詩句的推進,一幅如詩如畫的秋日景致徐徐展開。秋風輕拂,金黃的樹葉紛紛揚揚地飄落,仿佛是大自然譜寫的一曲金色的樂章。而那金黃燦爛的菊花,在此時盡情綻放,它們那嬌豔的花瓣,就像是點點金星,散落在清澈的水潭邊。“菊散金潭初”一句,用“散”字將菊花盛開的姿態刻畫得淋漓盡致,金潭與黃花相互映襯,構成了一幅色彩鮮明、極具詩意的畫麵,生動地描繪出重陽節獨特的自然之美,讓人感受到秋日的寧靜與美好。
3. 萬實行就稔,百工欣所如:視角從自然景觀巧妙地轉向社會生活。“萬實行就稔”描繪出一幅豐收的壯麗景象,世間萬物的果實都已成熟,田野裏麥浪翻滾,果園中碩果累累,農民們辛勤勞作一年,終於迎來了收獲的季節,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百工欣所如”則展現了各行各業的人們都心滿意足的狀態,工匠們對自己的作品感到自豪,商人們為生意的興隆而歡喜,這體現出國家經濟繁榮、百姓安居樂業的和諧畫麵,彰顯了德宗治下的太平盛世。
4. 歡心暢遐邇,殊俗同車書:此聯進一步升華情感,描繪出重陽節的歡樂氛圍。這種歡樂不僅僅局限於朝堂之上,而是遠播四方,遍及天涯海角。“歡心暢遐邇”生動地表現出喜悅之情的廣泛傳播,無論是近處的百姓,還是遠方的民眾,都沉浸在節日的歡樂之中。“殊俗同車書”更是寓意深刻,它表明不同風俗的地區都在大唐的統一之下,共享著文化的融合與節日的美好,體現了國家的統一、民族的融合以及文化的多元共生,展現出大唐帝國的強大凝聚力和包容力。
5. 至化自敦睦,佳辰宜宴胥:德宗在此強調國家治理的和諧與美好。“至化自敦睦”表達了他認為國家達到良好治理的關鍵在於君臣之間、百姓之間的和睦相處,隻有上下一心,國家才能繁榮昌盛。而重陽節這樣的美好佳節,正是宴飲歡樂、增進感情的絕佳時機,適合君臣共同享受這歡樂的時光,體現了德宗與民同樂的政治理念,希望借此機會拉近君臣之間的距離,增強國家的凝聚力。
6. 鏘鏘間絲竹,濟濟羅簪裾:鏡頭聚焦於宴會現場,生動地描繪出宴會上的熱鬧與莊重。“鏘鏘間絲竹”,悠揚的絲竹之聲此起彼伏,縈繞在宴會大廳,為節日增添了濃厚的喜慶氛圍。“濟濟羅簪裾”則展現了群臣們濟濟一堂的場景,他們身著華麗的服飾,頭戴精美的簪冠,整齊有序地排列著,盡顯皇家宴會的莊重與威嚴,同時也展現出朝廷人才濟濟的繁榮景象。
7. 此樂匪足耽,此誠期永孚:詩的結尾,德宗以一種語重心長的口吻提醒群臣。雖然重陽節的歡樂令人陶醉,但這種歡樂不應成為沉迷享樂的理由。“此樂匪足耽”體現了德宗的清醒與理智,他深知一時的歡樂隻是短暫的,國家的長治久安才是最重要的。“此誠期永孚”表達了他希望君臣都能以真誠之心,共同追求國家的長治久安,體現了德宗對國家未來的深切期望和對臣子們的殷切囑托。
深度剖析,領略藝術與曆史交融
(一)主題思想:盛世祈願下的家國情懷
這首詩以重陽節為背景,通過對節日喜慶場景的描繪,深刻表達了德宗對國家繁榮昌盛的熱切期望。他希望看到國家經濟繁榮、百姓安居樂業、君臣和諧共處,不同風俗的地區都能在大唐的統一之下和諧共生。同時,詩中也體現了他倡導節儉、追求長治久安的治國理念,展現出一位君主心懷天下、心係蒼生的家國情懷。他不僅關注當下的歡樂,更著眼於國家的長遠發展,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和臣子們的共同奮鬥,讓大唐帝國永遠繁榮昌盛。
(二)藝術特色:精妙筆觸繪就盛世華章
1. 結構嚴謹,層次分明:全詩布局精巧,從開篇點明重陽節的時間和雨後清新的自然環境,到描繪秋季美景、社會生活的繁榮,再到宴會的熱鬧場景,最後以對君臣的告誡和對國家未來的期望收尾,各個部分緊密相連,層層遞進,邏輯清晰,結構完整。這種嚴謹的結構使得詩歌的主題得以逐步深化,讓讀者能夠清晰地感受到詩人情感的脈絡和思想的深度。
2. 意境優美,清新自然:詩中運用“清秋黃葉”“菊散金潭”等一係列生動的意象,營造出重陽節獨特的祥和氛圍。清新的秋日景色、金黃的菊花、飄落的黃葉,構成了一幅充滿詩意的畫麵,讓讀者仿佛置身於那個美好的秋日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寧靜與美好。同時,詩人對宴會場景的描繪也生動形象,讓讀者能夠真切地感受到宴會的熱鬧與莊重,使整首詩充滿了藝術感染力。
3. 語言凝練,莊重典雅:德宗用詞簡潔而富有深意,如“歡心暢遐邇”“此誠期永孚”等語句,以簡潔的文字傳達出深刻的內涵和豐富的情感。整首詩語言莊重典雅,既符合唐代宮廷詩歌的風格特點,又展現出詩人深厚的文學功底。詩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經過精心雕琢,不僅準確地表達了詩人的思想感情,也體現了唐代詩歌的藝術魅力。
(三)曆史背景:節日盛宴背後的政治智慧
在唐代,重陽節是一個重要的節日,它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社會意義。重陽節不僅是人們登高遠眺、賞菊飲酒的佳節,也是朝廷宴請百官、慶祝豐收的重要時刻。德宗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裏宴請群臣,並賦詩言誌,不僅是對節日的重視,更是一次政治上的巧妙安排。他借助節日的歡樂氛圍,向群臣傳達自己的治國理念,鼓勵大家共同為國家的繁榮發展貢獻力量。同時,通過強調歡樂不應沉迷,要追求長治久安,提醒群臣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居安思危。這首詩成為我們了解唐代宮廷文化、政治生態以及德宗治國思想的重要窗口,讓我們得以一窺那個時代的風雲變幻與帝王的政治智慧。
《重陽日中外同歡,以詩言誌,因示群官》不僅是對重陽節的深情歌頌,更是德宗治國理念的生動體現。它以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厚的曆史文化內涵,成為唐代詩歌中的經典之作,讓後人能夠透過文字,領略到唐代盛世的風采和帝王的家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