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高祖王建詩之一
建,字光圖,許州舞陽人。少無賴,為忠武軍卒,稍遷隊將。楊複光討黃巢,建為都頭。僖宗使將神策軍宿衛。文德元年,為招討牙內都指揮使。大順二年,檢校司徒、成都尹、節度劍南西川、招撫雲南八國等使。天複三年,封蜀王,遂並有兩川、山南西道三峽之地。梁既篡唐,僭即帝位,卒號高祖。詩一首。
贈別唐太師道襲
丱歲便將為肘腋,二紀何曾離一日。更深猶尚立案前,敷奏柔和不傷物。今朝榮貴慰我心,雙旌引向重城出。褒斜舊地委勳賢,從此生靈永泰息。
《贈別唐太師道襲》為前蜀高祖王建所作,是一首飽含深情與厚重期許的贈別詩,承載著王建對重臣唐道襲的深厚情誼與極高讚譽。此詩全麵迴顧唐道襲多年來的忠誠相隨與傾心輔佐,對其卓越品德和出眾能力予以高度讚頌,字裏行間滿溢著真摯的離別愁緒,更寄托了對他未來的美好祝願。以下為對這首詩逐聯及整體的深度賞析。
首聯:丱歲便將為肘腋,二紀何曾離一日
? 含義:開篇伊始,詩人王建的思緒便被拉迴到往昔歲月,迴憶起唐道襲自童年時起,便已成為自己身邊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在漫長的二十四年時光裏,道襲始終如一地陪伴在側,從未有過一日的分離。
? 賞析:“丱歲”一詞,精準點明道襲侍奉王建的起始之早,那時的他,不過是稚氣未脫的孩童,便已投身於王建的事業,這份緣分顯得尤為特殊而珍貴。“二紀”,在古代計時中代表二十四年,如此漫長的時間跨度,生動地展現出兩人相伴歲月之久。這漫長的時光,不僅是簡單的時間累加,更是彼此信任、相互扶持的見證。道襲曆經歲月變遷,始終堅守在王建身旁,其忠誠度可見一斑。這一聯,以時間為脈絡,將兩人的緊密關係徐徐展開,為全詩奠定了深厚而真摯的情感基調,讀者仿佛能透過文字,感受到那段漫長歲月中兩人並肩同行的身影,體會到他們之間超越主臣的深厚情誼。
頷聯:更深猶尚立案前,敷奏柔和不傷物
? 含義:此聯為我們描繪出一幅深夜勤勉理政的畫麵。即便夜深人靜,萬籟俱寂,唐道襲依然佇立在王建的案前,全神貫注地匯報著各項政務。他言辭溫和謙遜,在傳達信息的過程中,處處照顧他人感受,從未因言語不當而傷害到任何人。
? 賞析:“更深”二字,形象地刻畫出時間之晚,大多數人早已沉浸夢鄉,而道襲卻仍在堅守崗位,這足以體現他對待工作的盡職盡責,為了政務不辭辛勞,這種勤勉敬業的精神令人欽佩。“敷奏柔和不傷物”,則著重展現出道襲的為人處世之道。在處理政務時,他不僅僅關注事務本身,更注重與人的溝通方式,以溫和的態度、恰當的言辭來傳遞信息。這不僅體現出他性格中的溫和謙遜,更彰顯出他的政治智慧。他深知,在複雜的政治環境中,妥善處理人際關係至關重要,不傷他人,才能凝聚人心,更好地推動各項事務的開展。這一聯通過細節描寫,使道襲的形象躍然紙上,一個勤勉、仁厚的臣子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現在讀者眼前。
頸聯:今朝榮貴慰我心,雙旌引向重城出
? 含義:如今,唐道襲憑借自身的努力與功績,位高權重,榮耀加身,王建為此感到由衷的欣慰。然而,此刻道襲卻要帶著這份榮耀,離開京城,踏上新的征程。詩中描繪了道襲離京時,雙旌開路,浩浩蕩蕩的壯觀場景。
? 賞析:“今朝榮貴慰我心”,直接而坦誠地抒發了王建內心的喜悅與欣慰之情。道襲多年來的付出與忠誠,王建都看在眼裏,如今他功成名就,王建為他感到高興,這份情感真摯而純粹,體現出王建對道襲的關懷與重視。“雙旌引向重城出”,則是對道襲離京場景的生動描繪。“雙旌”,作為古代高官出行的儀仗,彰顯著道襲的尊貴地位;“引向重城出”,不僅展現出道襲離京時的隆重與威嚴,更暗示了他肩負的重要使命。同時,這一離別場景的描寫,也流露出王建對道襲離別的不舍與牽掛,複雜的情感交織其中,讓讀者深切感受到兩人之間難以割舍的情誼。
尾聯:褒斜舊地委勳賢,從此生靈永泰息
? 含義:道襲即將前往褒斜舊地赴任,王建深信,將這片土地交予如此功勳卓著、賢能出眾的道襲,是最為合適的選擇。他衷心期望,在道襲的治理下,當地百姓能夠永遠安居樂業,過上太平祥和的生活。
? 賞析:“褒斜舊地”明確了道襲的任職之地,這片土地承載著當地百姓的生活與希望。“委勳賢”,短短三個字,卻飽含著王建對道襲的高度信任與肯定。在王建心中,道襲是值得托付重任的賢能之士,他的才能與品德足以勝任這一重要職務。“從此生靈永泰息”,則是王建對當地百姓的美好祝福,也是對道襲未來工作的殷切期望。王建深知,一個地方的繁榮穩定,離不開賢能官員的治理,他相信道襲定能不負所望,為當地百姓帶來福祉。這一聯,既體現了王建對道襲能力的認可,又展現出他作為君主對民生的關懷,使整首詩的主題得到了進一步升華。
整體賞析
這首《贈別唐太師道襲》以其真摯的情感、質樸的語言和嚴謹的結構,成為一首極具藝術價值與曆史意義的佳作。全詩圍繞王建與唐道襲之間的深厚情誼展開,通過對道襲長期忠誠服務的深情迴顧以及離別場景的細致描繪,全方位展現出王建對道襲的高度評價與不舍之情。
在內容上,既有對往昔歲月並肩同行的溫暖迴憶,又有對當下離別場景的真切刻畫,更有對道襲未來任職的殷切期望與美好祝福,時間跨度大,情感層次豐富。詩中,王建以簡潔有力的筆觸,將道襲的勤勉敬業、忠誠不二和仁厚善良刻畫得淋漓盡致,使道襲的形象深入人心。同時,王建也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作為君主,對這樣一位賢臣的深深依賴與不舍,情感真摯動人,讀來令人動容。
從結構上看,全詩層次分明,邏輯嚴謹。首聯以時間為線,奠定情感基調;頷聯通過細節描寫,塑造人物形象;頸聯描繪離別場景,抒發複雜情感;尾聯表達期望與祝福,升華詩歌主題。四聯之間層層遞進,過渡自然,使整首詩渾然一體。
在藝術手法上,語言質樸無華卻情感充沛,不事雕琢卻真摯動人。王建用最平實的語言,將內心的情感娓娓道來,讓讀者能夠真切地感受到他與道襲之間深厚的情誼,以及對民生的關懷。這首詩不僅是王建與唐道襲之間情誼的見證,更是研究前蜀曆史與政治文化的珍貴資料,具有不可忽視的曆史價值和文學價值。
建,字光圖,許州舞陽人。少無賴,為忠武軍卒,稍遷隊將。楊複光討黃巢,建為都頭。僖宗使將神策軍宿衛。文德元年,為招討牙內都指揮使。大順二年,檢校司徒、成都尹、節度劍南西川、招撫雲南八國等使。天複三年,封蜀王,遂並有兩川、山南西道三峽之地。梁既篡唐,僭即帝位,卒號高祖。詩一首。
贈別唐太師道襲
丱歲便將為肘腋,二紀何曾離一日。更深猶尚立案前,敷奏柔和不傷物。今朝榮貴慰我心,雙旌引向重城出。褒斜舊地委勳賢,從此生靈永泰息。
《贈別唐太師道襲》為前蜀高祖王建所作,是一首飽含深情與厚重期許的贈別詩,承載著王建對重臣唐道襲的深厚情誼與極高讚譽。此詩全麵迴顧唐道襲多年來的忠誠相隨與傾心輔佐,對其卓越品德和出眾能力予以高度讚頌,字裏行間滿溢著真摯的離別愁緒,更寄托了對他未來的美好祝願。以下為對這首詩逐聯及整體的深度賞析。
首聯:丱歲便將為肘腋,二紀何曾離一日
? 含義:開篇伊始,詩人王建的思緒便被拉迴到往昔歲月,迴憶起唐道襲自童年時起,便已成為自己身邊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在漫長的二十四年時光裏,道襲始終如一地陪伴在側,從未有過一日的分離。
? 賞析:“丱歲”一詞,精準點明道襲侍奉王建的起始之早,那時的他,不過是稚氣未脫的孩童,便已投身於王建的事業,這份緣分顯得尤為特殊而珍貴。“二紀”,在古代計時中代表二十四年,如此漫長的時間跨度,生動地展現出兩人相伴歲月之久。這漫長的時光,不僅是簡單的時間累加,更是彼此信任、相互扶持的見證。道襲曆經歲月變遷,始終堅守在王建身旁,其忠誠度可見一斑。這一聯,以時間為脈絡,將兩人的緊密關係徐徐展開,為全詩奠定了深厚而真摯的情感基調,讀者仿佛能透過文字,感受到那段漫長歲月中兩人並肩同行的身影,體會到他們之間超越主臣的深厚情誼。
頷聯:更深猶尚立案前,敷奏柔和不傷物
? 含義:此聯為我們描繪出一幅深夜勤勉理政的畫麵。即便夜深人靜,萬籟俱寂,唐道襲依然佇立在王建的案前,全神貫注地匯報著各項政務。他言辭溫和謙遜,在傳達信息的過程中,處處照顧他人感受,從未因言語不當而傷害到任何人。
? 賞析:“更深”二字,形象地刻畫出時間之晚,大多數人早已沉浸夢鄉,而道襲卻仍在堅守崗位,這足以體現他對待工作的盡職盡責,為了政務不辭辛勞,這種勤勉敬業的精神令人欽佩。“敷奏柔和不傷物”,則著重展現出道襲的為人處世之道。在處理政務時,他不僅僅關注事務本身,更注重與人的溝通方式,以溫和的態度、恰當的言辭來傳遞信息。這不僅體現出他性格中的溫和謙遜,更彰顯出他的政治智慧。他深知,在複雜的政治環境中,妥善處理人際關係至關重要,不傷他人,才能凝聚人心,更好地推動各項事務的開展。這一聯通過細節描寫,使道襲的形象躍然紙上,一個勤勉、仁厚的臣子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現在讀者眼前。
頸聯:今朝榮貴慰我心,雙旌引向重城出
? 含義:如今,唐道襲憑借自身的努力與功績,位高權重,榮耀加身,王建為此感到由衷的欣慰。然而,此刻道襲卻要帶著這份榮耀,離開京城,踏上新的征程。詩中描繪了道襲離京時,雙旌開路,浩浩蕩蕩的壯觀場景。
? 賞析:“今朝榮貴慰我心”,直接而坦誠地抒發了王建內心的喜悅與欣慰之情。道襲多年來的付出與忠誠,王建都看在眼裏,如今他功成名就,王建為他感到高興,這份情感真摯而純粹,體現出王建對道襲的關懷與重視。“雙旌引向重城出”,則是對道襲離京場景的生動描繪。“雙旌”,作為古代高官出行的儀仗,彰顯著道襲的尊貴地位;“引向重城出”,不僅展現出道襲離京時的隆重與威嚴,更暗示了他肩負的重要使命。同時,這一離別場景的描寫,也流露出王建對道襲離別的不舍與牽掛,複雜的情感交織其中,讓讀者深切感受到兩人之間難以割舍的情誼。
尾聯:褒斜舊地委勳賢,從此生靈永泰息
? 含義:道襲即將前往褒斜舊地赴任,王建深信,將這片土地交予如此功勳卓著、賢能出眾的道襲,是最為合適的選擇。他衷心期望,在道襲的治理下,當地百姓能夠永遠安居樂業,過上太平祥和的生活。
? 賞析:“褒斜舊地”明確了道襲的任職之地,這片土地承載著當地百姓的生活與希望。“委勳賢”,短短三個字,卻飽含著王建對道襲的高度信任與肯定。在王建心中,道襲是值得托付重任的賢能之士,他的才能與品德足以勝任這一重要職務。“從此生靈永泰息”,則是王建對當地百姓的美好祝福,也是對道襲未來工作的殷切期望。王建深知,一個地方的繁榮穩定,離不開賢能官員的治理,他相信道襲定能不負所望,為當地百姓帶來福祉。這一聯,既體現了王建對道襲能力的認可,又展現出他作為君主對民生的關懷,使整首詩的主題得到了進一步升華。
整體賞析
這首《贈別唐太師道襲》以其真摯的情感、質樸的語言和嚴謹的結構,成為一首極具藝術價值與曆史意義的佳作。全詩圍繞王建與唐道襲之間的深厚情誼展開,通過對道襲長期忠誠服務的深情迴顧以及離別場景的細致描繪,全方位展現出王建對道襲的高度評價與不舍之情。
在內容上,既有對往昔歲月並肩同行的溫暖迴憶,又有對當下離別場景的真切刻畫,更有對道襲未來任職的殷切期望與美好祝福,時間跨度大,情感層次豐富。詩中,王建以簡潔有力的筆觸,將道襲的勤勉敬業、忠誠不二和仁厚善良刻畫得淋漓盡致,使道襲的形象深入人心。同時,王建也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作為君主,對這樣一位賢臣的深深依賴與不舍,情感真摯動人,讀來令人動容。
從結構上看,全詩層次分明,邏輯嚴謹。首聯以時間為線,奠定情感基調;頷聯通過細節描寫,塑造人物形象;頸聯描繪離別場景,抒發複雜情感;尾聯表達期望與祝福,升華詩歌主題。四聯之間層層遞進,過渡自然,使整首詩渾然一體。
在藝術手法上,語言質樸無華卻情感充沛,不事雕琢卻真摯動人。王建用最平實的語言,將內心的情感娓娓道來,讓讀者能夠真切地感受到他與道襲之間深厚的情誼,以及對民生的關懷。這首詩不僅是王建與唐道襲之間情誼的見證,更是研究前蜀曆史與政治文化的珍貴資料,具有不可忽視的曆史價值和文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