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主衍詩之二
題劍門緩轡逾雙劍,行行躡石棱。作千尋壁壘,為萬祀依憑。道德雖無取,江山粗可矜。迴看城闕路,雲疊樹層層。
《題劍門》出自後主孟衍之手,這是一首蘊含著豐富情感與深刻思考的詩作。詩人憑借細膩筆觸與獨特視角,生動勾勒出劍門關雄偉險峻的風貌,在抒發對江山由衷讚美的同時,也將對曆史和現實的感慨融入其中,讀來令人心潮澎湃,迴味無窮。下麵,讓我們深入剖析這首詩的逐聯精妙之處,並進行全麵而細致的整體賞析。
首聯:緩轡逾雙劍,行行躡石棱
? 含義:畫麵伊始,詩人騎在馬上,手中輕挽韁繩,以一種舒緩而沉穩的姿態,緩緩越過劍門關那巍峨聳立的雙劍峰。馬蹄輕點,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踏在高低不平的石棱之上,每一步前行都似乎在與劍門關的險峻地勢進行著一場無聲的對話。
? 賞析:“緩轡”一詞,宛如一個特寫鏡頭,精準捕捉到詩人此刻的神態與動作。他的從容不迫,並非源於輕鬆愜意,恰恰相反,這是對劍門關險峻道路的謹慎應對。在這看似悠然的舉止背後,實則隱藏著對路況的高度警惕,暗示著劍門關道路崎嶇難行,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困境。“逾雙劍”則清晰點明詩人的行蹤軌跡,讓讀者能夠直觀地感受到他正置身於劍門關這一充滿傳奇色彩的險要之地。而“行行躡石棱”進一步細化了行走的動作與環境。“躡”字極為傳神,生動展現出詩人在行走時的小心翼翼,仿佛能聽到馬蹄輕觸石棱時發出的細微聲響。通過這一係列描寫,劍門關的險要地勢被生動地呈現在讀者眼前,讓人身臨其境,深刻體會到其道路的崎嶇與艱難,也為全詩奠定了雄渾壯闊的情感基調。
頷聯:作千尋壁壘,為萬祀依憑
? 含義:劍門關在詩人眼中,宛如一道高聳入雲的壁壘,其高度仿佛可達千尋之遙。這道堅不可摧的屏障,曆經歲月的洗禮,成為了千秋萬代的依靠,承載著無數的曆史記憶與厚重的戰略意義。
? 賞析:此聯運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千尋”一詞,極力渲染劍門關壁壘之高,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和心靈震撼。在古代,“尋”是一種長度單位,“千尋”則是一個誇張的虛數,用來形容極高極遠,讓劍門關的雄偉壯觀形象躍然紙上。“萬祀依憑”更是從時間維度上,強調了劍門關在曆史長河中的重要地位。“萬祀”代表著千秋萬代,意味著劍門關自誕生以來,就一直肩負著守護一方疆土的重任,成為曆代王朝不可或缺的戰略屏障。無論是抵禦外敵入侵,還是維護國家的穩定與統一,劍門關都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一聯通過對劍門關高度和曆史意義的誇張描寫,不僅凸顯了其雄偉險峻的外在特征,更挖掘出其深厚的曆史文化內涵,使劍門關的形象在讀者心中更加立體、豐滿。
頸聯:道德雖無取,江山粗可矜
? 含義:詩人筆鋒一轉,以一種略帶自謙與感慨的語氣表達內心想法。他認為,或許在道德層麵,自己並沒有什麽值得稱讚之處,但眼前這壯麗險要的江山,卻足以讓人為之驕傲自豪。
? 賞析:“道德雖無取”這句話,可能蘊含著多重含義。一方麵,它或許是詩人的自謙之詞,體現出其謙遜的品格。作為君主,麵對江山社稷,他深知自己肩負的責任重大,即便在他人眼中已取得諸多成就,仍覺得自己在道德修養方麵還有提升空間。另一方麵,也有可能是詩人對當時社會道德狀況的一種感慨。在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社會道德觀念或許受到了各種因素的衝擊,詩人身處其中,難免會發出這樣的喟歎。而“江山粗可矜”則直截了當地表達了詩人對江山的讚美與自豪之情。“粗可矜”雖然用詞質樸,但情感真摯,充分展現出詩人對劍門關等大好河山的熱愛與珍視。在他心中,江山的險要和壯麗是大自然賦予的寶貴財富,是值得每一個人驕傲的資本,這種對自然的敬畏和對國家山河的熱愛,在詩句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尾聯:迴看城闕路,雲疊樹層層
? 含義:詩人在領略完劍門關的雄偉險峻後,緩緩轉身,迴頭遙望通往城闕的道路。隻見雲霧彌漫,層層疊疊,像是一幅天然的水墨畫;樹木鬱鬱蔥蔥,高低錯落,構成了一片綠色的海洋。眼前的景象如夢如幻,令人陶醉其中。
? 賞析:這一聯以景結情,通過描繪詩人迴望時所見的壯麗景色,給讀者留下了無盡的遐想空間。“雲疊樹層層”短短五個字,卻蘊含著豐富的畫麵感。“雲疊”生動地展現出雲霧繚繞的動態美,仿佛能看到雲霧在山間飄動、聚集、消散的過程;“樹層層”則突出了樹木的層次感,高低起伏的樹木相互交織,形成了一幅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自然畫卷。這美麗的景色不僅展現了劍門關周圍環境的秀麗迷人,更暗示了詩人對前路的迷茫與對未來的思考。在這雲霧與樹木的掩映之下,通往城闕的道路顯得若隱若現,仿佛象征著人生的道路充滿了未知與變數。詩人或許在思考國家的命運,或許在感慨曆史的滄桑,這種複雜的情感與眼前的美景相互交融,進一步增強了詩歌的意境和感染力,讓讀者沉浸其中,久久不能忘懷。
整體賞析
《題劍門》是一首將自然景觀、曆史文化與個人情感完美融合的佳作。孟衍以其獨特的視角和細膩的筆觸,為我們呈現了劍門關雄偉險峻的風貌,抒發了對江山的深深熱愛與讚美之情。同時,詩中也蘊含著對曆史和現實的深刻思考,字裏行間流露出詩人作為君主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在藝術手法上,詩人巧妙運用多種技巧,使詩歌充滿了藝術魅力。首聯通過細致的動作描寫,生動展現劍門關的險峻地勢;頷聯運用誇張手法,突出劍門關的雄偉高大和曆史意義;頸聯以自謙與感慨的方式,表達對江山的讚美;尾聯以景結情,營造出深遠的意境,引發讀者的無盡遐想。
從情感表達來看,詩歌情感真摯,層層遞進。從對劍門關自然景觀的驚歎,到對其曆史意義的思考,再到對自身和社會的感慨,最後以對前路的迷茫與思考收尾,情感豐富而複雜,卻又自然流暢,讓讀者能夠真切地感受到詩人內心的波瀾起伏。
在結構上,全詩層次分明,嚴謹有序。每一聯都緊密圍繞劍門關展開,從詩人的行蹤、劍門關的形態、曆史意義,到詩人的感慨與展望,逐步深入,環環相扣,使整首詩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總體而言,這首詩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思想內涵。它不僅讓我們領略到劍門關的壯麗景色,更讓我們透過詩句,感受到詩人對國家山河的關懷、對曆史的敬畏以及對未來的思考。孟衍用他的生花妙筆,為我們留下了這首千古佳作,讓後人在欣賞詩歌之美的同時,也能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題劍門緩轡逾雙劍,行行躡石棱。作千尋壁壘,為萬祀依憑。道德雖無取,江山粗可矜。迴看城闕路,雲疊樹層層。
《題劍門》出自後主孟衍之手,這是一首蘊含著豐富情感與深刻思考的詩作。詩人憑借細膩筆觸與獨特視角,生動勾勒出劍門關雄偉險峻的風貌,在抒發對江山由衷讚美的同時,也將對曆史和現實的感慨融入其中,讀來令人心潮澎湃,迴味無窮。下麵,讓我們深入剖析這首詩的逐聯精妙之處,並進行全麵而細致的整體賞析。
首聯:緩轡逾雙劍,行行躡石棱
? 含義:畫麵伊始,詩人騎在馬上,手中輕挽韁繩,以一種舒緩而沉穩的姿態,緩緩越過劍門關那巍峨聳立的雙劍峰。馬蹄輕點,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踏在高低不平的石棱之上,每一步前行都似乎在與劍門關的險峻地勢進行著一場無聲的對話。
? 賞析:“緩轡”一詞,宛如一個特寫鏡頭,精準捕捉到詩人此刻的神態與動作。他的從容不迫,並非源於輕鬆愜意,恰恰相反,這是對劍門關險峻道路的謹慎應對。在這看似悠然的舉止背後,實則隱藏著對路況的高度警惕,暗示著劍門關道路崎嶇難行,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困境。“逾雙劍”則清晰點明詩人的行蹤軌跡,讓讀者能夠直觀地感受到他正置身於劍門關這一充滿傳奇色彩的險要之地。而“行行躡石棱”進一步細化了行走的動作與環境。“躡”字極為傳神,生動展現出詩人在行走時的小心翼翼,仿佛能聽到馬蹄輕觸石棱時發出的細微聲響。通過這一係列描寫,劍門關的險要地勢被生動地呈現在讀者眼前,讓人身臨其境,深刻體會到其道路的崎嶇與艱難,也為全詩奠定了雄渾壯闊的情感基調。
頷聯:作千尋壁壘,為萬祀依憑
? 含義:劍門關在詩人眼中,宛如一道高聳入雲的壁壘,其高度仿佛可達千尋之遙。這道堅不可摧的屏障,曆經歲月的洗禮,成為了千秋萬代的依靠,承載著無數的曆史記憶與厚重的戰略意義。
? 賞析:此聯運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千尋”一詞,極力渲染劍門關壁壘之高,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和心靈震撼。在古代,“尋”是一種長度單位,“千尋”則是一個誇張的虛數,用來形容極高極遠,讓劍門關的雄偉壯觀形象躍然紙上。“萬祀依憑”更是從時間維度上,強調了劍門關在曆史長河中的重要地位。“萬祀”代表著千秋萬代,意味著劍門關自誕生以來,就一直肩負著守護一方疆土的重任,成為曆代王朝不可或缺的戰略屏障。無論是抵禦外敵入侵,還是維護國家的穩定與統一,劍門關都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一聯通過對劍門關高度和曆史意義的誇張描寫,不僅凸顯了其雄偉險峻的外在特征,更挖掘出其深厚的曆史文化內涵,使劍門關的形象在讀者心中更加立體、豐滿。
頸聯:道德雖無取,江山粗可矜
? 含義:詩人筆鋒一轉,以一種略帶自謙與感慨的語氣表達內心想法。他認為,或許在道德層麵,自己並沒有什麽值得稱讚之處,但眼前這壯麗險要的江山,卻足以讓人為之驕傲自豪。
? 賞析:“道德雖無取”這句話,可能蘊含著多重含義。一方麵,它或許是詩人的自謙之詞,體現出其謙遜的品格。作為君主,麵對江山社稷,他深知自己肩負的責任重大,即便在他人眼中已取得諸多成就,仍覺得自己在道德修養方麵還有提升空間。另一方麵,也有可能是詩人對當時社會道德狀況的一種感慨。在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社會道德觀念或許受到了各種因素的衝擊,詩人身處其中,難免會發出這樣的喟歎。而“江山粗可矜”則直截了當地表達了詩人對江山的讚美與自豪之情。“粗可矜”雖然用詞質樸,但情感真摯,充分展現出詩人對劍門關等大好河山的熱愛與珍視。在他心中,江山的險要和壯麗是大自然賦予的寶貴財富,是值得每一個人驕傲的資本,這種對自然的敬畏和對國家山河的熱愛,在詩句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尾聯:迴看城闕路,雲疊樹層層
? 含義:詩人在領略完劍門關的雄偉險峻後,緩緩轉身,迴頭遙望通往城闕的道路。隻見雲霧彌漫,層層疊疊,像是一幅天然的水墨畫;樹木鬱鬱蔥蔥,高低錯落,構成了一片綠色的海洋。眼前的景象如夢如幻,令人陶醉其中。
? 賞析:這一聯以景結情,通過描繪詩人迴望時所見的壯麗景色,給讀者留下了無盡的遐想空間。“雲疊樹層層”短短五個字,卻蘊含著豐富的畫麵感。“雲疊”生動地展現出雲霧繚繞的動態美,仿佛能看到雲霧在山間飄動、聚集、消散的過程;“樹層層”則突出了樹木的層次感,高低起伏的樹木相互交織,形成了一幅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自然畫卷。這美麗的景色不僅展現了劍門關周圍環境的秀麗迷人,更暗示了詩人對前路的迷茫與對未來的思考。在這雲霧與樹木的掩映之下,通往城闕的道路顯得若隱若現,仿佛象征著人生的道路充滿了未知與變數。詩人或許在思考國家的命運,或許在感慨曆史的滄桑,這種複雜的情感與眼前的美景相互交融,進一步增強了詩歌的意境和感染力,讓讀者沉浸其中,久久不能忘懷。
整體賞析
《題劍門》是一首將自然景觀、曆史文化與個人情感完美融合的佳作。孟衍以其獨特的視角和細膩的筆觸,為我們呈現了劍門關雄偉險峻的風貌,抒發了對江山的深深熱愛與讚美之情。同時,詩中也蘊含著對曆史和現實的深刻思考,字裏行間流露出詩人作為君主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在藝術手法上,詩人巧妙運用多種技巧,使詩歌充滿了藝術魅力。首聯通過細致的動作描寫,生動展現劍門關的險峻地勢;頷聯運用誇張手法,突出劍門關的雄偉高大和曆史意義;頸聯以自謙與感慨的方式,表達對江山的讚美;尾聯以景結情,營造出深遠的意境,引發讀者的無盡遐想。
從情感表達來看,詩歌情感真摯,層層遞進。從對劍門關自然景觀的驚歎,到對其曆史意義的思考,再到對自身和社會的感慨,最後以對前路的迷茫與思考收尾,情感豐富而複雜,卻又自然流暢,讓讀者能夠真切地感受到詩人內心的波瀾起伏。
在結構上,全詩層次分明,嚴謹有序。每一聯都緊密圍繞劍門關展開,從詩人的行蹤、劍門關的形態、曆史意義,到詩人的感慨與展望,逐步深入,環環相扣,使整首詩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總體而言,這首詩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思想內涵。它不僅讓我們領略到劍門關的壯麗景色,更讓我們透過詩句,感受到詩人對國家山河的關懷、對曆史的敬畏以及對未來的思考。孟衍用他的生花妙筆,為我們留下了這首千古佳作,讓後人在欣賞詩歌之美的同時,也能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