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宗祀昊天樂章之二
太和
恭臨寶位,肅奉瑤圖。
恆思解網,每軫泣辜。
德慚巢燧,化劣唐虞。
期我良弼,式讚嘉謨 。
《太和》是唐代中宗李顯所作的一首意義深遠的詩歌,這首詩承載著他登基之後的諸多思考與願景,以莊重的語言、真摯的情感,全方位地展現了他的政治理念以及對賢才的極度渴求,在中國古代詩歌長河中熠熠生輝。
逐聯賞析
第一聯:“恭臨寶位,肅奉瑤圖”
詩篇開篇,便將中宗李顯登基這一重大曆史事件以極為莊重的筆觸呈現。“恭臨寶位”,一個“恭”字,盡顯他對皇位的敬重,這不僅僅是權力的交接,更是一份沉甸甸責任的背負。登上皇位,意味著他要肩負起整個國家的命運,對天下蒼生負責,這份敬重背後是深深的使命感。而“肅奉瑤圖”,則將其統治與天命緊密相連。在古代,“瑤圖”常被視作天命的象征,李顯強調自己是恭敬地奉行著上天所賦予的使命,遵循著天命的安排來治理國家,這一表述無疑彰顯了其統治的正當性與神聖性,也為他的治國理念奠定了一個順應天道的基礎,表明他的一切施政都將以順應天命為準則,力求達到國家的長治久安,實現他心中“太和”——國家安定、和諧的政治理想。
第二聯:“恆思解網,每軫泣辜”
此聯充分體現了李顯對百姓的關懷之情。“恆思解網”,這裏運用了商湯解網的典故,商湯看到獵人四麵張網捕獸,便解開三麵,隻留一麵,其仁心惠及萬物。李顯以此為喻,表達出自己希望解除嚴苛法令的強烈願望,他深知過於嚴苛的法令會讓百姓生活受到束縛,難以休養生息,所以渴望給予百姓更多的自由空間,讓他們能夠在寬鬆的環境中安居樂業。“每軫泣辜”則是說他常常為無辜受冤的人感到痛心疾首。這表明他對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視,時刻關注著百姓的疾苦,不願看到任何一個人蒙冤受屈。這種對百姓的深切關懷,反映出他以民為本的治國理念,他明白隻有讓百姓生活幸福,國家才能真正穩定繁榮。
第三聯:“德慚巢燧,化劣唐虞”
在這一聯中,李顯以一種極為謙遜的態度表達了對古代聖王的敬仰以及對自身不足的深刻認識。“德慚巢燧”,巢燧指的是有巢氏和燧人氏,他們是遠古時期為人類文明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先賢。李顯認為自己的品德修養與他們相比尚有很大差距,這種對自身的嚴格審視,體現了他的自省精神。“化劣唐虞”,唐虞即唐堯和虞舜,他們被視為古代聖明君主的典範,其統治時期社會和諧、百姓安樂。李顯坦言自己在教化治理國家方麵的能力比不上唐虞時期的聖君,這種謙虛並非故作姿態,而是源於他對國家治理的深刻思考。他清楚地知道要實現國家的繁榮昌盛並非易事,需要不斷學習和借鑒古代聖王的經驗,也更加凸顯了他對賢才的渴盼,希望能借助賢才的力量來彌補自身的不足,共同推動國家的發展。
第四聯:“期我良弼,式讚嘉謨”
最後一聯直截了當地抒發了李顯對賢才的強烈期盼。“期我良弼”,他迫切地期望能有賢能卓越的輔佐之臣來到身邊,這些人才就如同他治理國家的左膀右臂,是實現國家繁榮的關鍵力量。“式讚嘉謨”則表明他期待這些賢才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智慧,積極提出各種精妙的謀略和有益的建議,與他共同謀劃國家大事,製定出有利於國家發展的政策,共同實現國家的繁榮昌盛。這一聯展現出李顯求賢若渴的心態,也體現了他對國家未來發展的積極態度和堅定決心。
整體賞析
《太和》這首詩有著不可忽視的曆史和文化價值,猶如一扇窗戶,透過它可以窺探到唐代的政治文化風貌以及統治者的治國理念。
從曆史背景的維度審視,在唐代,皇帝被普遍認為是天命所歸,其統治的合法性與天命緊密交織。李顯在詩中著重強調“肅奉瑤圖”,這絕非偶然之舉,而是在當時的社會文化語境下,為穩固自身統治、獲取民眾認可所做出的必要聲明。他借助對天命的尊崇,向天下宣告自己統治的合理性,同時也表明將依據天命來行使權力,治理國家。此外,唐代是一個高度重視人才的時代,社會各領域的繁榮發展都離不開人才的支撐。統治者們深刻認識到賢才對於國家治理的關鍵作用,李顯在詩中對良弼的殷切期盼,正是這種時代背景下的產物,反映出唐代統治者積極招攬人才、致力於國家建設的共同追求。
從詩歌藝術的視角剖析,《太和》具有鮮明的唐代詩歌典型風格。它結構嚴謹,對仗工整,每一聯在內容和形式上都相互唿應、相得益彰。詩中巧妙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和典故,像“巢燧”“唐虞”“解網”等,這些意象和典故的運用,極大地增強了詩歌的文化內涵和藝術感染力,使詩歌在簡潔的語言中蘊含著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通過對自身德行的反思和對賢才的期盼,詩歌生動地展現了李顯作為一位君主的內心世界和治國理念,讓讀者能夠深切感受到他對國家未來的期望以及對百姓的責任感。
《太和》不僅是唐代政治文化的生動寫照,更是中國古代詩歌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它對於研究唐代曆史、文化和詩歌藝術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價值,為後人深入了解那個輝煌時代提供了珍貴的文字資料和藝術範本。
太和
恭臨寶位,肅奉瑤圖。
恆思解網,每軫泣辜。
德慚巢燧,化劣唐虞。
期我良弼,式讚嘉謨 。
《太和》是唐代中宗李顯所作的一首意義深遠的詩歌,這首詩承載著他登基之後的諸多思考與願景,以莊重的語言、真摯的情感,全方位地展現了他的政治理念以及對賢才的極度渴求,在中國古代詩歌長河中熠熠生輝。
逐聯賞析
第一聯:“恭臨寶位,肅奉瑤圖”
詩篇開篇,便將中宗李顯登基這一重大曆史事件以極為莊重的筆觸呈現。“恭臨寶位”,一個“恭”字,盡顯他對皇位的敬重,這不僅僅是權力的交接,更是一份沉甸甸責任的背負。登上皇位,意味著他要肩負起整個國家的命運,對天下蒼生負責,這份敬重背後是深深的使命感。而“肅奉瑤圖”,則將其統治與天命緊密相連。在古代,“瑤圖”常被視作天命的象征,李顯強調自己是恭敬地奉行著上天所賦予的使命,遵循著天命的安排來治理國家,這一表述無疑彰顯了其統治的正當性與神聖性,也為他的治國理念奠定了一個順應天道的基礎,表明他的一切施政都將以順應天命為準則,力求達到國家的長治久安,實現他心中“太和”——國家安定、和諧的政治理想。
第二聯:“恆思解網,每軫泣辜”
此聯充分體現了李顯對百姓的關懷之情。“恆思解網”,這裏運用了商湯解網的典故,商湯看到獵人四麵張網捕獸,便解開三麵,隻留一麵,其仁心惠及萬物。李顯以此為喻,表達出自己希望解除嚴苛法令的強烈願望,他深知過於嚴苛的法令會讓百姓生活受到束縛,難以休養生息,所以渴望給予百姓更多的自由空間,讓他們能夠在寬鬆的環境中安居樂業。“每軫泣辜”則是說他常常為無辜受冤的人感到痛心疾首。這表明他對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視,時刻關注著百姓的疾苦,不願看到任何一個人蒙冤受屈。這種對百姓的深切關懷,反映出他以民為本的治國理念,他明白隻有讓百姓生活幸福,國家才能真正穩定繁榮。
第三聯:“德慚巢燧,化劣唐虞”
在這一聯中,李顯以一種極為謙遜的態度表達了對古代聖王的敬仰以及對自身不足的深刻認識。“德慚巢燧”,巢燧指的是有巢氏和燧人氏,他們是遠古時期為人類文明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先賢。李顯認為自己的品德修養與他們相比尚有很大差距,這種對自身的嚴格審視,體現了他的自省精神。“化劣唐虞”,唐虞即唐堯和虞舜,他們被視為古代聖明君主的典範,其統治時期社會和諧、百姓安樂。李顯坦言自己在教化治理國家方麵的能力比不上唐虞時期的聖君,這種謙虛並非故作姿態,而是源於他對國家治理的深刻思考。他清楚地知道要實現國家的繁榮昌盛並非易事,需要不斷學習和借鑒古代聖王的經驗,也更加凸顯了他對賢才的渴盼,希望能借助賢才的力量來彌補自身的不足,共同推動國家的發展。
第四聯:“期我良弼,式讚嘉謨”
最後一聯直截了當地抒發了李顯對賢才的強烈期盼。“期我良弼”,他迫切地期望能有賢能卓越的輔佐之臣來到身邊,這些人才就如同他治理國家的左膀右臂,是實現國家繁榮的關鍵力量。“式讚嘉謨”則表明他期待這些賢才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智慧,積極提出各種精妙的謀略和有益的建議,與他共同謀劃國家大事,製定出有利於國家發展的政策,共同實現國家的繁榮昌盛。這一聯展現出李顯求賢若渴的心態,也體現了他對國家未來發展的積極態度和堅定決心。
整體賞析
《太和》這首詩有著不可忽視的曆史和文化價值,猶如一扇窗戶,透過它可以窺探到唐代的政治文化風貌以及統治者的治國理念。
從曆史背景的維度審視,在唐代,皇帝被普遍認為是天命所歸,其統治的合法性與天命緊密交織。李顯在詩中著重強調“肅奉瑤圖”,這絕非偶然之舉,而是在當時的社會文化語境下,為穩固自身統治、獲取民眾認可所做出的必要聲明。他借助對天命的尊崇,向天下宣告自己統治的合理性,同時也表明將依據天命來行使權力,治理國家。此外,唐代是一個高度重視人才的時代,社會各領域的繁榮發展都離不開人才的支撐。統治者們深刻認識到賢才對於國家治理的關鍵作用,李顯在詩中對良弼的殷切期盼,正是這種時代背景下的產物,反映出唐代統治者積極招攬人才、致力於國家建設的共同追求。
從詩歌藝術的視角剖析,《太和》具有鮮明的唐代詩歌典型風格。它結構嚴謹,對仗工整,每一聯在內容和形式上都相互唿應、相得益彰。詩中巧妙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和典故,像“巢燧”“唐虞”“解網”等,這些意象和典故的運用,極大地增強了詩歌的文化內涵和藝術感染力,使詩歌在簡潔的語言中蘊含著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通過對自身德行的反思和對賢才的期盼,詩歌生動地展現了李顯作為一位君主的內心世界和治國理念,讓讀者能夠深切感受到他對國家未來的期望以及對百姓的責任感。
《太和》不僅是唐代政治文化的生動寫照,更是中國古代詩歌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它對於研究唐代曆史、文化和詩歌藝術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價值,為後人深入了解那個輝煌時代提供了珍貴的文字資料和藝術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