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郊樂章之二十二
《五郊樂章·舒和》逐聯及整體賞析
原詩
璿儀氣爽驚緹龠,玉呂灰飛含素商。
鳴鞞奏管芳羞薦,會舞安歌葆眊揚。
逐聯賞析
首聯:“璿儀氣爽驚緹龠,玉呂灰飛含素商。”
? 內容:在秋意漸濃之時,清晨的空氣格外清爽宜人。“璿儀”原指觀測天象的儀器,此處借指秋日的天地景象,點明了季節背景。這種清爽的氣息仿佛具有一種無形的力量,驚動了“緹龠”。緹龠是古代一種以蘆葦莖中的薄膜製成的樂器,它的發聲或許並不宏大,卻在這清爽的秋日清晨顯得格外清脆悅耳,給人以靈動之感。與此同時,古代以律管測節氣,“玉呂”即精美的律管,其中放置的葭灰會隨著節氣的變化而飛動。當秋季來臨,玉呂中的灰紛紛飛起,這一現象預示著季節的更迭。“素商”在古代樂律中與秋季相對應,代表著秋季的音樂調式,給人一種清肅之感。
? 賞析:詩人開篇以細膩的筆觸描繪出一幅秋晨的獨特畫麵,將自然景象與文化元素巧妙融合。“璿儀氣爽”短短四字,便勾勒出秋日清晨天地間清爽開闊的氣象,讓讀者仿佛能感受到那撲麵而來的清新空氣。“驚緹龠”則從聽覺角度,以緹龠被驚動發出聲響,側麵烘托出清晨的靜謐與靈動,使畫麵充滿生機。“玉呂灰飛”這一極具畫麵感的描述,形象地展示了古人通過律管測節氣的文化傳統,同時也暗示了秋季肅殺之氣的悄然降臨。“含素商”將秋季與特定的音樂調式相聯係,為詩歌增添了濃厚的文化底蘊和藝術氛圍,營造出一種既莊重肅穆又略帶神秘的意境,為後文描寫祭祀場景做好鋪墊。
次聯:“鳴鞞奏管芳羞薦,會舞安歌葆眊揚。”
? 內容:在莊嚴肅穆的祭祀現場,鞞鼓被敲響,鼓點激昂有力,與悠揚的管樂相互交織,奏響了一曲莊重而熱烈的祭祀樂章。“鳴鞞奏管”描繪出音樂的豐富層次和熱烈氛圍,展現出祭祀場麵的宏大。與此同時,人們恭敬地獻上“芳羞”,即芬芳精美的祭品,表達對神靈的虔誠敬意。祭祀儀式進入高潮,人們伴隨著音樂,跳起歡快的舞蹈,歌聲安詳而悠揚。舞者手中的“葆眊”隨著舞姿飛揚,“葆眊”是一種以鳥羽或犛牛尾裝飾的舞具,其飛揚的姿態為整個祭祀場景增添了靈動與活力。
? 賞析:此聯通過對祭祀儀式中音樂、祭品、舞蹈和歌唱等多個方麵的描寫,全方位展現了祭祀的莊重與熱烈。“鳴鞞奏管”從聽覺上營造出熱烈而莊重的氛圍,讓讀者仿佛能聽到那激昂的鼓樂聲在祭祀現場迴蕩。“芳羞薦”則從祭品的角度,體現了人們對祭祀的重視和對神靈的敬重,精美的祭品象征著人們美好的祈願。“會舞安歌”描繪出人們在祭祀時載歌載舞的場景,“會舞”展現出舞蹈的歡快與整齊,“安歌”則突出了歌聲的安詳和諧,二者結合,既表達了對神靈的崇敬,又體現了人們內心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葆眊揚”這一細節描寫,使整個祭祀場景更加生動鮮活,舞者手中飛揚的葆眊仿佛將人們的祈願帶上了天空,傳達給神靈。
整體賞析
主題
這首詩圍繞唐代祭祀白帝(西方之神)的場景展開,通過對秋季獨特景象的描繪,以及祭祀儀式中音樂、舞蹈、祭品等元素的呈現,全麵展現了祭祀的莊重與神聖。詩人借此表達了對神靈的崇敬之情,以及祈求神靈庇佑的美好願望,深刻反映了唐代祭祀文化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體現了古人對自然和神靈的敬畏,以及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意境
詩人以簡潔而生動的語言,營造出一種清新、莊重且充滿活力的意境。從首聯描繪的秋晨清新靜謐之景,到次聯展現的祭祀現場莊重熱烈的氛圍,詩歌將自然與人文完美融合。讀者仿佛置身於唐代的祭祀現場,既能感受到秋季清晨大自然的清新與寧靜,又能體會到祭祀儀式中人們的虔誠與熱情,領略到自然與人文相互交融所帶來的和諧之美。詩中的意境從清新的自然環境逐漸過渡到莊重熱烈的祭祀場景,生動地展現了從自然感悟到人文表達的升華過程。
藝術特色
意象運用精妙:詩中運用了“璿儀”“緹龠”“玉呂”“灰飛”“素商”“鳴鞞”“奏管”“芳羞”“會舞”“安歌”“葆眊”等豐富多樣且富有文化內涵的意象。這些意象不僅準確地描繪了秋季的特征、祭祀儀式的各個環節,還承載了古代天文、音樂、禮儀等多方麵的文化信息。它們相互交織,構建起一個充滿藝術感染力和文化底蘊的詩歌世界,使讀者能夠深入領略唐代祭祀文化的獨特魅力。例如,“璿儀”“玉呂”體現了古代的天文與律呂文化,“鳴鞞”“奏管”“安歌”“會舞”展現了祭祀音樂舞蹈的豐富性,“芳羞”“葆眊”則突出了祭祀儀式的莊重與精美。
《五郊樂章·舒和》逐聯及整體賞析
原詩
璿儀氣爽驚緹龠,玉呂灰飛含素商。
鳴鞞奏管芳羞薦,會舞安歌葆眊揚。
逐聯賞析
首聯:“璿儀氣爽驚緹龠,玉呂灰飛含素商。”
? 內容:在秋意漸濃之時,清晨的空氣格外清爽宜人。“璿儀”原指觀測天象的儀器,此處借指秋日的天地景象,點明了季節背景。這種清爽的氣息仿佛具有一種無形的力量,驚動了“緹龠”。緹龠是古代一種以蘆葦莖中的薄膜製成的樂器,它的發聲或許並不宏大,卻在這清爽的秋日清晨顯得格外清脆悅耳,給人以靈動之感。與此同時,古代以律管測節氣,“玉呂”即精美的律管,其中放置的葭灰會隨著節氣的變化而飛動。當秋季來臨,玉呂中的灰紛紛飛起,這一現象預示著季節的更迭。“素商”在古代樂律中與秋季相對應,代表著秋季的音樂調式,給人一種清肅之感。
? 賞析:詩人開篇以細膩的筆觸描繪出一幅秋晨的獨特畫麵,將自然景象與文化元素巧妙融合。“璿儀氣爽”短短四字,便勾勒出秋日清晨天地間清爽開闊的氣象,讓讀者仿佛能感受到那撲麵而來的清新空氣。“驚緹龠”則從聽覺角度,以緹龠被驚動發出聲響,側麵烘托出清晨的靜謐與靈動,使畫麵充滿生機。“玉呂灰飛”這一極具畫麵感的描述,形象地展示了古人通過律管測節氣的文化傳統,同時也暗示了秋季肅殺之氣的悄然降臨。“含素商”將秋季與特定的音樂調式相聯係,為詩歌增添了濃厚的文化底蘊和藝術氛圍,營造出一種既莊重肅穆又略帶神秘的意境,為後文描寫祭祀場景做好鋪墊。
次聯:“鳴鞞奏管芳羞薦,會舞安歌葆眊揚。”
? 內容:在莊嚴肅穆的祭祀現場,鞞鼓被敲響,鼓點激昂有力,與悠揚的管樂相互交織,奏響了一曲莊重而熱烈的祭祀樂章。“鳴鞞奏管”描繪出音樂的豐富層次和熱烈氛圍,展現出祭祀場麵的宏大。與此同時,人們恭敬地獻上“芳羞”,即芬芳精美的祭品,表達對神靈的虔誠敬意。祭祀儀式進入高潮,人們伴隨著音樂,跳起歡快的舞蹈,歌聲安詳而悠揚。舞者手中的“葆眊”隨著舞姿飛揚,“葆眊”是一種以鳥羽或犛牛尾裝飾的舞具,其飛揚的姿態為整個祭祀場景增添了靈動與活力。
? 賞析:此聯通過對祭祀儀式中音樂、祭品、舞蹈和歌唱等多個方麵的描寫,全方位展現了祭祀的莊重與熱烈。“鳴鞞奏管”從聽覺上營造出熱烈而莊重的氛圍,讓讀者仿佛能聽到那激昂的鼓樂聲在祭祀現場迴蕩。“芳羞薦”則從祭品的角度,體現了人們對祭祀的重視和對神靈的敬重,精美的祭品象征著人們美好的祈願。“會舞安歌”描繪出人們在祭祀時載歌載舞的場景,“會舞”展現出舞蹈的歡快與整齊,“安歌”則突出了歌聲的安詳和諧,二者結合,既表達了對神靈的崇敬,又體現了人們內心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葆眊揚”這一細節描寫,使整個祭祀場景更加生動鮮活,舞者手中飛揚的葆眊仿佛將人們的祈願帶上了天空,傳達給神靈。
整體賞析
主題
這首詩圍繞唐代祭祀白帝(西方之神)的場景展開,通過對秋季獨特景象的描繪,以及祭祀儀式中音樂、舞蹈、祭品等元素的呈現,全麵展現了祭祀的莊重與神聖。詩人借此表達了對神靈的崇敬之情,以及祈求神靈庇佑的美好願望,深刻反映了唐代祭祀文化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體現了古人對自然和神靈的敬畏,以及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意境
詩人以簡潔而生動的語言,營造出一種清新、莊重且充滿活力的意境。從首聯描繪的秋晨清新靜謐之景,到次聯展現的祭祀現場莊重熱烈的氛圍,詩歌將自然與人文完美融合。讀者仿佛置身於唐代的祭祀現場,既能感受到秋季清晨大自然的清新與寧靜,又能體會到祭祀儀式中人們的虔誠與熱情,領略到自然與人文相互交融所帶來的和諧之美。詩中的意境從清新的自然環境逐漸過渡到莊重熱烈的祭祀場景,生動地展現了從自然感悟到人文表達的升華過程。
藝術特色
意象運用精妙:詩中運用了“璿儀”“緹龠”“玉呂”“灰飛”“素商”“鳴鞞”“奏管”“芳羞”“會舞”“安歌”“葆眊”等豐富多樣且富有文化內涵的意象。這些意象不僅準確地描繪了秋季的特征、祭祀儀式的各個環節,還承載了古代天文、音樂、禮儀等多方麵的文化信息。它們相互交織,構建起一個充滿藝術感染力和文化底蘊的詩歌世界,使讀者能夠深入領略唐代祭祀文化的獨特魅力。例如,“璿儀”“玉呂”體現了古代的天文與律呂文化,“鳴鞞”“奏管”“安歌”“會舞”展現了祭祀音樂舞蹈的豐富性,“芳羞”“葆眊”則突出了祭祀儀式的莊重與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