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郊樂章之二十六
《五郊樂章·舒和》逐聯及整體賞析
原詩
執龠持羽初終曲,朱幹玉戚始分行。
七德九功鹹已暢,明靈降福具穰穰。
逐聯賞析
首聯:“執龠持羽初終曲,朱幹玉戚始分行。”
? 內容:在莊重肅穆的祭祀現場,樂師們手持龠與羽毛,專注地演奏著樂曲,從樂曲的起始直至終了,那悠揚的旋律在空氣中迴蕩。龠,作為古代的一種吹奏樂器,其音色獨特,為祭祀增添了幾分典雅莊重的氛圍;而舞者手中的羽毛,隨著樂聲的節奏輕盈舞動,姿態優美。與此同時,祭祀的儀仗隊也有序排列開來,他們手持朱幹玉戚。朱紅的盾牌象征著威嚴與力量,玉製的斧鉞彰顯著尊貴與莊重,這些儀仗器具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整齊排列的隊伍更顯氣勢恢宏。
? 賞析:詩人以細膩的筆觸,生動描繪出祭祀儀式中音樂與儀仗的盛大場景。“執龠持羽”展現了樂舞的靈動與美妙,“初終曲”強調了演奏的完整性與連貫性,體現出祭祀過程的嚴謹規範。“朱幹玉戚始分行”則從視覺角度,將儀仗隊的整齊劃一、莊嚴肅穆刻畫得淋漓盡致。紅色與玉色相互映襯,色彩鮮明,不僅營造出強烈的視覺衝擊,更凸顯出祭祀儀式的莊重神聖。這些描寫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祭祀現場的肅穆氛圍,以及古人對祭祀活動的高度重視。
次聯:“七德九功鹹已暢,明靈降福具穰穰。”
? 內容:此聯表達了對君主德行與功績的歌頌,以及對神靈降福的祈願。“七德”常指武功方麵的七種品德,如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等;“九功”則涵蓋了治理國家的諸多方麵,包括水、火、金、木、土、穀、正德、利用、厚生。這裏意味著君主的聖明統治使得這些德行與功績得以充分彰顯,國家繁榮昌盛。在這樣的基礎上,人們虔誠地祈求明靈之神降下福祉,希望神靈的庇佑能讓世間萬物豐饒富足,人民安居樂業。“穰穰”一詞描繪出福祉充滿、豐盛的景象,傳達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期盼。
? 賞析:詩人將對君主的讚美與對神靈的祈願相結合,使詩歌的主題得以升華。“七德九功鹹已暢”高度肯定了君主的統治功績,體現了古人對賢明君主的推崇。“明靈降福具穰穰”則直接表達了人們對神靈庇佑的渴望,這種祈願質樸而真摯,反映出當時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此聯通過對君主與神靈的雙重表達,展現了唐代社會對政治清明與神靈護佑的雙重期待,進一步深化了詩歌的內涵。
整體賞析
主題
這首詩圍繞唐代祭祀儀式展開,通過對儀式中的音樂、儀仗以及人們內心祈願的描寫,全麵展現了祭祀活動的莊重與神聖。詩人借此表達了對神靈的崇敬之情,以及對國家繁榮、人民幸福的美好祈願,反映了唐代祭祀文化在宮廷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古人對君主德政和神靈庇佑的重視與期盼。
意境
詩人以簡潔莊重的語言,營造出一種莊重肅穆、神聖莊嚴且充滿希望的意境。從首聯對祭祀音樂與儀仗的生動描繪,讓讀者感受到祭祀現場的莊重氛圍;到次聯對君主德行的讚美和對神靈降福的祈願,又為整個場景注入了對未來的美好憧憬。詩歌通過對祭祀全過程的展現,將莊重的儀式感與美好的願景相融合,使讀者能夠深刻體會到唐代祭祀活動所蘊含的文化內涵與精神寄托。
藝術特色
1. 意象運用精妙:詩中運用了豐富多樣且富有象征意義的意象,如“龠”“羽”“朱幹”“玉戚”“七德”“九功”“明靈”“降福”等。這些意象不僅生動地描繪了祭祀場景,還承載了深厚的文化內涵。“龠”“羽”“朱幹”“玉戚”體現了祭祀儀式的莊重與典雅;“七德”“九功”象征著君主的賢明與功績;“明靈”“降福”則表達了人們對神靈的敬畏與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它們相互交織,構建起一個充滿藝術感染力和文化底蘊的詩歌世界,使讀者能夠深入領略唐代祭祀文化的獨特魅力。
《五郊樂章·舒和》逐聯及整體賞析
原詩
執龠持羽初終曲,朱幹玉戚始分行。
七德九功鹹已暢,明靈降福具穰穰。
逐聯賞析
首聯:“執龠持羽初終曲,朱幹玉戚始分行。”
? 內容:在莊重肅穆的祭祀現場,樂師們手持龠與羽毛,專注地演奏著樂曲,從樂曲的起始直至終了,那悠揚的旋律在空氣中迴蕩。龠,作為古代的一種吹奏樂器,其音色獨特,為祭祀增添了幾分典雅莊重的氛圍;而舞者手中的羽毛,隨著樂聲的節奏輕盈舞動,姿態優美。與此同時,祭祀的儀仗隊也有序排列開來,他們手持朱幹玉戚。朱紅的盾牌象征著威嚴與力量,玉製的斧鉞彰顯著尊貴與莊重,這些儀仗器具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整齊排列的隊伍更顯氣勢恢宏。
? 賞析:詩人以細膩的筆觸,生動描繪出祭祀儀式中音樂與儀仗的盛大場景。“執龠持羽”展現了樂舞的靈動與美妙,“初終曲”強調了演奏的完整性與連貫性,體現出祭祀過程的嚴謹規範。“朱幹玉戚始分行”則從視覺角度,將儀仗隊的整齊劃一、莊嚴肅穆刻畫得淋漓盡致。紅色與玉色相互映襯,色彩鮮明,不僅營造出強烈的視覺衝擊,更凸顯出祭祀儀式的莊重神聖。這些描寫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祭祀現場的肅穆氛圍,以及古人對祭祀活動的高度重視。
次聯:“七德九功鹹已暢,明靈降福具穰穰。”
? 內容:此聯表達了對君主德行與功績的歌頌,以及對神靈降福的祈願。“七德”常指武功方麵的七種品德,如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等;“九功”則涵蓋了治理國家的諸多方麵,包括水、火、金、木、土、穀、正德、利用、厚生。這裏意味著君主的聖明統治使得這些德行與功績得以充分彰顯,國家繁榮昌盛。在這樣的基礎上,人們虔誠地祈求明靈之神降下福祉,希望神靈的庇佑能讓世間萬物豐饒富足,人民安居樂業。“穰穰”一詞描繪出福祉充滿、豐盛的景象,傳達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期盼。
? 賞析:詩人將對君主的讚美與對神靈的祈願相結合,使詩歌的主題得以升華。“七德九功鹹已暢”高度肯定了君主的統治功績,體現了古人對賢明君主的推崇。“明靈降福具穰穰”則直接表達了人們對神靈庇佑的渴望,這種祈願質樸而真摯,反映出當時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此聯通過對君主與神靈的雙重表達,展現了唐代社會對政治清明與神靈護佑的雙重期待,進一步深化了詩歌的內涵。
整體賞析
主題
這首詩圍繞唐代祭祀儀式展開,通過對儀式中的音樂、儀仗以及人們內心祈願的描寫,全麵展現了祭祀活動的莊重與神聖。詩人借此表達了對神靈的崇敬之情,以及對國家繁榮、人民幸福的美好祈願,反映了唐代祭祀文化在宮廷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古人對君主德政和神靈庇佑的重視與期盼。
意境
詩人以簡潔莊重的語言,營造出一種莊重肅穆、神聖莊嚴且充滿希望的意境。從首聯對祭祀音樂與儀仗的生動描繪,讓讀者感受到祭祀現場的莊重氛圍;到次聯對君主德行的讚美和對神靈降福的祈願,又為整個場景注入了對未來的美好憧憬。詩歌通過對祭祀全過程的展現,將莊重的儀式感與美好的願景相融合,使讀者能夠深刻體會到唐代祭祀活動所蘊含的文化內涵與精神寄托。
藝術特色
1. 意象運用精妙:詩中運用了豐富多樣且富有象征意義的意象,如“龠”“羽”“朱幹”“玉戚”“七德”“九功”“明靈”“降福”等。這些意象不僅生動地描繪了祭祀場景,還承載了深厚的文化內涵。“龠”“羽”“朱幹”“玉戚”體現了祭祀儀式的莊重與典雅;“七德”“九功”象征著君主的賢明與功績;“明靈”“降福”則表達了人們對神靈的敬畏與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它們相互交織,構建起一個充滿藝術感染力和文化底蘊的詩歌世界,使讀者能夠深入領略唐代祭祀文化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