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封三娘
範十一娘,身為頁羌讕浦女,自小就生得傾國傾城,麵容姣好如春日盛開的繁花,明豔動人。她舉止間盡顯優雅從容,仿佛自帶詩意,才情更是出眾,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出口成章,引得眾人嘖嘖讚歎。其父母對她疼愛備至,視為掌上明珠,但凡有求聘之人登門,皆交由女兒自行定奪。然而,範十一娘眼界甚高,尋常男子難以入她法眼,麵對眾多求親者,她往往隻是微微搖頭,甚少中意之人。?上元佳節,水月寺內眾尼精心籌備 “盂蘭盆會”,當日,寺中熱鬧非凡,前來遊玩的女子如潮水般湧動,歡聲笑語此起彼伏。範十一娘興致盎然,精心梳妝打扮一番後,也隨著人流踏入寺中。她漫步其間,滿心歡喜地四處隨喜,目光流連於寺內的飛簷鬥拱、古木繁花,盡情欣賞著這難得的景致。忽然,一道倩影悄然步至她身旁,如影隨形般緊緊相隨。那女子不時側目望向範十一娘,眼神中滿是複雜的情愫,似有千言萬語,卻又礙於種種,欲說還休。範十一娘不禁心生好奇,停下腳步,仔細打量眼前之人。隻見她年方二八,正值青春妙齡,眉眼恰似精心描繪的水墨畫,彎彎如月,顧盼生輝,身姿婀娜,如弱柳扶風,風姿綽約,當真是一位世間罕見的絕代佳人。範十一娘心中瞬間湧起一股莫名的好感,也不由自主地迴以熱切的目光,眼中滿是欣賞之意。?女子見此,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抹迷人的微笑,輕聲開口問道:“姊姊莫不是範十一娘?” 聲音輕柔婉轉,如同山間清泉,清脆悅耳。範十一娘微微點頭,輕聲應道:“正是。” 女子接著說道:“久仰姊姊芳名,如雷貫耳,今日有幸得見,果然如世人所言,名不虛傳,姊姊風姿才情,實乃令人欽佩。” 範十一娘聽聞誇讚,心中歡喜,也禮貌地詢問起女子的居處。女子笑語嫣然,迴應道:“妾姓封,排行第三,家在近村。” 說罷,二人自然而然地挽起手臂,相視而笑,女子言辭溫婉,每一句話都說到範十一娘的心坎裏,舉止大方得體,毫無矯揉造作之態。二人越聊越投機,仿若多年未見的知己,彼此之間的情誼迅速升溫,仿佛被一根無形的絲線緊緊纏繞,依戀不舍。?範十一娘心中疑惑,不禁開口問道:“妹妹為何獨自前來,不見有伴侶相隨?” 封三娘聽聞,神色微微一變,略顯哀傷,輕聲說道:“父母早已離世,家中如今僅有一位年邁的老嫗看守門戶,故而無人陪伴前來。” 待到範十一娘準備歸家之時,封三娘凝視著她,目光中滿是不舍,眼眶微微泛紅,似有淚光閃爍。範十一娘心中也不禁泛起一陣悵然若失之感,於是誠摯地邀請封三娘日後到家中相聚,一同談詩作畫,共享美好時光。封三娘卻麵露難色,推辭道:“姊姊出身朱門繡戶,身份尊貴,而我與姊姊並無親屬關係,貿然前去,恐遭人非議,惹人閑話。” 範十一娘卻心意堅決,再三懇請,言辭懇切,眼神中滿是期待。封三娘見狀,猶豫片刻後,這才說道:“那改日吧。” 範十一娘見她鬆口,心中歡喜,隨即摘下自己頭上的一股金釵,遞到封三娘手中,金釵在日光下閃爍著耀眼的光芒,象征著她對這份情誼的珍視。封三娘也不推辭,迴贈了自己髻上的綠簪,綠簪材質奇異,色澤溫潤,非金非玉,透著一股神秘的氣息。?範十一娘歸家之後,那顆心卻仿佛遺落在了與封三娘相遇的地方。她時常拿出封三娘所贈的綠簪,置於掌心,細細端詳。這簪子造型別致,紋理細膩,散發著一種獨特的韻味,家中眾人皆不識得這簪子的材質,更添了幾分神秘色彩。範十一娘每日都倚在窗邊,目光望向遠方,盼望著封三娘能前來赴約。然而,日子一天天過去,太陽東升西落,卻始終不見封三娘的身影。她心中的悵惘如春日裏瘋長的野草,肆意蔓延,竟因此愁悶成病,茶飯不思,整日臥於榻上,形容憔悴。父母得知緣由後,心疼不已,趕忙派人到近村四處打聽封三娘的消息,然而,訪遍了村裏的每一個角落,詢問了每一個人,卻一無所獲,如同石沉大海,沒有一絲線索。?時光匆匆,如白駒過隙,轉眼間到了重九佳節。範十一娘因思念封三娘,身體愈發虛弱,精神萎靡不振,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致,百無聊賴。她在侍兒的攙扶下,勉強來到園中。此時,園中的菊花正開得絢爛,黃的似金,白的似雪,紅的似火,五彩斑斕,香氣四溢。她在東籬下擺好褥墊,想要稍作休憩,舒緩一下疲憊的身心。忽然,她不經意間抬起頭,瞧見一個女子在垣牆之上探頭張望,那熟悉的麵容瞬間映入眼簾,仔細一看,正是封三娘。封三娘見她發現了自己,輕聲唿喊:“能否助我一臂之力,讓我下來?” 聲音中帶著一絲急切。侍兒趕忙上前,伸手拉住封三娘的手,協助她翻過垣牆。範十一娘驚喜交加,原本黯淡的眼眸瞬間煥發出光彩,頓時精神一振,快步上前,拉著封三娘坐在褥墊上。她佯裝嗔怪道:“妹妹,你可讓我等得好苦,為何爽約這麽久?” 同時,急切地詢問她此番前來的緣由。?封三娘微微喘氣,解釋道:“我家離此地甚遠,平日裏常到舅家玩耍。之前說家在近村,便是因為舅家在此。分別之後,我對姊姊思念甚苦,日日夜夜都盼著能與姊姊重逢。隻是我出身貧賤,與姊姊這樣的貴人相交,還未登門拜訪,便已心懷慚愧,生怕遭婢仆輕視,所以一直未能前來。今日恰好路過牆外,聽到女子說話聲,心中一動,便忍不住攀牆一望,沒想到真的見到了姊姊,實在是如願以償。” 範十一娘聽後,心中感動不已,眼眶濕潤,將自己因思念而生病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封三娘。封三娘聽聞,淚如雨下,一顆顆晶瑩的淚珠順著臉頰滑落,說道:“我此番前來,還望能嚴守秘密。那些喜歡造謠生事之人,總是喜歡搬弄是非,添油加醋,實在讓人難以忍受。” 範十一娘連忙點頭應允,緊緊握住封三娘的手,以示承諾。?二人攜手迴到房中,同榻而眠,徹夜長談。她們傾訴著彼此的心事,分享著分別後的點點滴滴,從詩詞歌賦到人生理想,從日常瑣事到心中的煩惱憂愁,無話不談。範十一娘心中積壓已久的愁緒瞬間消散,仿佛被一陣春風拂過,心中豁然開朗,病情也隨之漸漸痊愈。自此,二人情同姐妹,親密無間,衣服鞋襪,常常互相交換著穿,不分彼此。每逢有人前來,封三娘便迅速隱匿於夾幕之間,動作敏捷,以免被人發現,守護著她們之間這份珍貴而又獨特的情誼 。?時光悠悠,不知不覺間已過五六個月,範公與夫人也漸漸聽聞了十一娘與封三娘頻繁往來之事。一日,十一娘與封三娘正於閨房之中對弈,二人沉浸在棋局的博弈裏,氣氛靜謐而融洽。突然,夫人悄然推門而入,原本帶著些許疑惑的目光在觸及封三娘麵容的瞬間,瞬間化為驚喜,不禁脫口而出:“果真是我兒的良友啊!” 隨即看向十一娘,又道:“閨中有這般好友相伴,我與你父親都深感欣慰,你為何不早些告知我們呢?” 十一娘聽聞,便將封三娘因顧慮身份懸殊,擔心遭人非議,故而不願公開往來的心意轉達給母親。?夫人聽罷,轉而望向封三娘,和顏悅色地說道:“能有你陪伴吾兒,我滿心歡喜,又何必如此見外,藏藏掖掖呢?” 封三娘聞言,隻覺一股熱意湧上臉頰,羞得滿麵通紅,她微微低下頭,默默拈著衣帶,不知該如何迴應,模樣甚是嬌羞。待夫人離去後,封三娘便向十一娘提出告辭,十一娘心中不舍,苦苦挽留,封三娘終究還是留了下來。?然而,平靜的日子並未持續太久。一晚,封三娘神色慌張,從門外匆忙奔入,淚水奪眶而出,哭訴道:“我早說過不宜久留,如今果真遭受這般奇恥大辱!” 十一娘見狀,大為震驚,忙不迭詢問緣由。封三娘抽泣著說:“我方才出去更衣,竟有一少年男子,蠻橫無理地前來冒犯,幸而我奮力逃脫,可如今這般,我還有何顏麵繼續待在此處!” 十一娘眉頭緊皺,詳細詢問那少年的形貌特征,而後滿懷歉意地說道:“妹妹莫要見怪,這定是我那糊塗兄長所為。我定會告知母親,讓她重重杖責兄長,為你出氣。” 但封三娘去意已決,堅決要離開。十一娘見此,請求封三娘等到天亮再走,畢竟此時夜色已深,獨自離去恐有危險。封三娘卻搖頭拒絕,說道:“舅家離此不遠,隻需讓婢女幫我翻過牆去便可。” 十一娘深知無法強留,隻好命兩名婢女陪同封三娘翻牆而出。?封三娘與婢女們行了半裏多路,便辭謝了她們,獨自離去。婢女們返迴後,將此事告知十一娘。十一娘聽聞,滿心悲戚,無力地扶著床邊,哀聲長歎,心中仿若失去了至愛之人,悲痛萬分。她望著封三娘離去的方向,久久佇立,淚水在眼眶中打轉,心中滿是自責與懊悔,暗暗發誓,一定要尋到封三娘,向她賠罪,挽迴這份珍貴的情誼 。?數月後的一天,家中婢女因事前往東村,直到暮色沉沉才踏上歸程。途中,婢女遠遠瞧見封三娘正與一位老嫗同行。婢女心中大喜,趕忙上前,恭敬地行禮問候。封三娘見到婢女,神色間也透著幾分傷感,關切地詢問起十一娘的近況。婢女緊緊拉住封三娘的衣袖,急切地說道:“三姑,您快隨我去吧。我家姑姑盼您都快盼瘋了!” 封三娘輕歎一聲,說道:“我也甚是想念她,隻是不想讓家中其他人知曉。你迴去後,打開園門,我自會前去。” 婢女應下,匆匆趕迴範府,將此事告知了十一娘。?十一娘聽聞,滿心歡喜,趕忙按照封三娘所說,打開了園門。不多時,封三娘便悄然出現在園中。二人相見,眼中滿是重逢的喜悅,彼此訴說著分別後的種種,聊至夜深,仍毫無睡意。待婢女們都沉沉睡去,封三娘起身,挪到十一娘的枕邊,與她並肩而臥,輕聲私語道:“妹妹深知娘子至今尚未許配人家。憑娘子的才貌與門第,何愁找不到尊貴的夫婿。隻是那些紈絝子弟,驕縱傲慢,實在不值一提。若想尋得如意佳偶,萬不可隻看貧富。” 十一娘微微點頭,深以為然。?封三娘接著說道:“去年咱們相遇的水月寺,如今又要舉辦道場了。明日還煩請娘子再去一趟,我定讓您見到一位如意郎君。我年少時讀過相人書籍,看人從未出過差錯。” 天剛破曉,封三娘便告辭離去,與十一娘相約在水月寺相見。十一娘依約前往,到了寺中,隻見封三娘早已等候在那裏。二人在寺中四處遊覽,觀賞了一番後,十一娘便邀請封三娘一同乘車。?她們攜手走出寺門,此時,一位年輕秀才映入眼簾。那秀才大約十七八歲,身著樸素的布袍,雖無華麗裝飾,卻難掩其俊偉的容貌與不凡的氣質。封三娘暗中指著秀才,對十一娘說道:“此人將來必是翰苑之才。” 十一娘微微側目,打量了那秀才一眼。隨後,封三娘說道:“娘子先迴去吧,我隨後就到。”?傍晚時分,封三娘果然來到了範府。她對十一娘說道:“我已仔細打聽過了,這位秀才名叫孟安仁,就住在咱們同村。” 十一娘得知孟安仁家境貧寒,心中有些猶豫,覺得此事不妥。封三娘見狀,勸道:“娘子怎能如此世俗呢?此人若長久貧賤,我願挖出自己的眼珠,從此不再給人看相。” 十一娘問道:“那該如何是好?” 封三娘說:“我希望您能送他一件信物,與他訂下盟誓。” 十一娘驚訝道:“姐姐為何如此草率?父母尚在,若他們不同意該怎麽辦?” 封三娘說:“我這般做,正是擔心此事不成。但隻要心意堅定,生死都無法將人分開。” 十一娘還是堅決不同意。封三娘無奈道:“娘子的姻緣已然降臨,隻是魔劫尚未消除。我這麽做,不過是為了報答往日的情誼罷了。就此別過,我就用您之前贈送的金鳳釵,假托您的名義送給他吧。” 十一娘還想再與封三娘商量,可封三娘已轉身出門,快步離去,隻留下十一娘在原地,滿心糾結,不知該如何是好 。?彼時,孟生雖家境貧寒,卻才華橫溢,腹有詩書,一心想著尋覓一位情投意合的佳偶,因而年方十八,卻仍未娶妻。這一日,他偶然外出,正巧目睹了範十一娘與封三娘二人,那絕美的容顏與出眾的風姿,令他瞬間心馳神往。歸家之後,孟生腦海中始終縈繞著兩位女子的身影,久久無法釋懷,陷入了深深的冥想之中。?夜已深沉,一更將盡,萬籟俱寂之時,忽聽得一陣輕輕的敲門聲。孟生疑惑起身,掌燈前去開門。門開處,隻見封三娘亭亭玉立在門前。孟生借著昏黃的燈光仔細一瞧,正是白日裏見過的女子,心中頓時湧起一陣驚喜,急切地問道:“姑娘深夜到訪,所為何事?” 封三娘輕聲說道:“妾姓封,乃範十一娘的女伴。” 孟生一聽,心中更是大悅,一時情難自抑,不假思索地便上前想要擁抱封三娘。封三娘急忙側身避開,正色道:“公子莫要誤會,妾並非毛遂自薦之人,而是為十一娘做說客的曹丘生。十一娘傾慕公子才華,願與公子締結良緣,特讓妾前來傳信。” 孟生聽後,先是一愣,繼而滿心歡喜,可又有些不敢相信。封三娘見狀,便拿出那支金鳳釵,遞到孟生麵前,說道:“這便是十一娘的信物。” 孟生見此,欣喜若狂,信誓旦旦地說道:“承蒙十一娘如此垂青,若我不能娶得十一娘,寧願終身不娶!” 封三娘見孟生心意已決,便告辭離去。?次日清晨,孟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動,趕忙懇請鄰村的老婦人前往範府,向範夫人提親。範夫人一聽孟生家境貧寒,眉頭頓時緊皺,心中嫌棄不已,連與女兒商量都不曾,當即一口迴絕。老婦人無奈,隻得返迴,將此事告知孟生。孟生聽聞,猶如當頭一棒,滿心的歡喜瞬間化為泡影。?而十一娘這邊,得知母親拒絕了孟生的提親,心中失望至極,對封三娘也心生埋怨,覺得她此舉太過莽撞,害自己陷入這般境地。可金鳳釵已然送出,難以收迴,十一娘滿心愁緒,不知如何是好,隻能暗自垂淚,心中暗自決定,此生非孟生不嫁。?又過了幾日,有一位當地的紳士,為自己的兒子向十一娘求婚。這位紳士擔心婚事不成,便懇請邑宰出麵做媒。彼時,這位紳士正身居要職,權勢滔天,範公心中畏懼,不敢得罪,便詢問十一娘的意見。十一娘滿心不悅,卻又不敢公然違抗父命,母親再三追問,她也隻是默默流淚,一言不發。隨後,十一娘偷偷派人告訴母親,自己非孟生不嫁。範公得知此事後,勃然大怒,覺得女兒太過任性,竟背著自己與他人私定終身,一怒之下,不顧女兒的意願,答應了紳士家的求婚,並匆匆選定吉日,準備讓女兒成婚。?十一娘得知婚期已定,心中悲憤交加,自此絕食抗議,整日臥於床上,以淚洗麵。轉眼間,到了迎親的前一晚,十一娘突然起身,對著鏡子精心梳妝打扮。夫人見女兒這般模樣,心中暗自欣喜,以為女兒終於想通了。然而,就在眾人沉浸在喜悅之中時,侍女突然驚慌失措地跑來,大聲喊道:“小姐自縊死了!” 舉家上下頓時一片震驚,哭聲震天,眾人懊悔不已,卻已無力挽迴。三日後,十一娘被匆匆下葬。?孟生從鄰媼那裏得知十一娘即將出嫁的消息,心中憤恨欲絕,卻又無可奈何。他四處打聽消息,妄圖挽迴這段感情,可終究是徒勞無功。後來,聽聞十一娘香消玉殞,孟生悲痛萬分,恨不能隨她一同赴死。傍晚時分,孟生獨自一人走出家門,趁著夜色,前往十一娘的墓地,想要在墓前痛哭一場,以寄哀思。?就在孟生傷心欲絕之時,忽然,一個身影緩緩走來。孟生定睛一看,竟是封三娘。封三娘走到孟生麵前,微笑著說道:“恭喜公子,姻緣有望了。” 孟生滿臉淚水,哽咽著說道:“卿難道不知十一娘已經去世了嗎?” 封三娘神秘一笑,說道:“我所說的姻緣可就,正是因為她的去世。公子可速速喚來家人,打開墳墓,我有奇藥,能讓她複活。” 孟生半信半疑,但此時已無計可施,隻能按照封三娘所說,找來家人,挖開墳墓,打開棺木。孟生親自將十一娘的屍體背迴家中,與封三娘一起,將十一娘安置在床上。封三娘取出懷中的奇藥,喂給十一娘。過了許久,十一娘終於緩緩蘇醒。她迷迷糊糊地睜開眼睛,看到封三娘和孟生,疑惑地問道:“這是何處?” 封三娘指著孟生,說道:“這便是孟安仁公子。” 隨後,封三娘將事情的來龍去脈詳細告知十一娘,十一娘這才明白自己已經死而複生。?封三娘擔心此事泄露出去會引來麻煩,便與孟生、十一娘商議,一同前往五十裏外的山村,隱居起來,避開眾人的耳目。封三娘決然離去後,孟生和十一娘沉浸在巨大的震驚之中,久久迴不過神來。二人相對無言,唯有眼中的驚歎與不舍,在寂靜的空氣中彌漫。他們深知,封三娘此番離去,怕是再難相見,心中不禁湧起一股悵惘與失落。?時光匆匆,如白駒過隙,轉瞬一年已逝。孟生憑借著自身卓越的才學與堅韌不拔的努力,在鄉試和會試中接連告捷,成功踏入仕途,任職翰林。榮耀加身的孟生,心中始終記掛著範公。他深知,若不是範公當年應允了自己與十一娘的婚事,即便曆經波折,他也難以與摯愛長相廝守。於是,孟生恭敬地遞上名帖,前往範府拜謁範公。?範公聽聞孟生求見,心中五味雜陳。想起過往對孟生的種種誤解與偏見,心中滿是愧悔,竟一時不願相見。孟生卻並未放棄,再三懇請,言辭懇切,範公終究還是心軟,答應相見。孟生踏入範府,見到範公,當即行起子婿之禮,伏地而拜,態度極為恭敬。範公見此,心中卻陡然生出一股怒氣,他暗自揣測,孟生如今飛黃騰達,這般恭敬莫不是有什麽輕薄之意??孟生見範公麵色不善,心中明白他心中疑慮,便懇請範公屏退左右,將自己與十一娘相識相知,以及封三娘相助的前因後果,一五一十地詳細道來。範公聽後,心中半信半疑,覺得這一切太過離奇。為了驗證孟生所言,範公暗中派人前往孟生家中探聽虛實。待得知孟生所言句句屬實後,範公心中大喜,對孟生的態度也發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轉變。但範公深知,此事若傳揚出去,恐會引來諸多麻煩,於是私下告誡孟生,切不可將此事宣揚出去,以免惹來禍端。?又過了兩年,那位曾經憑借權勢強行向十一娘求婚的紳士,因科舉舞弊之事東窗事發。朝廷得知後,雷霆震怒,將紳士父子發配充軍到遼海。至此,壓在十一娘心頭的一塊巨石終於落地。她思念父母心切,便與孟生商議,決定迴娘家省親。?迴到範府,十一娘與父母相見,一家人相擁而泣。父母看著女兒如今幸福美滿,心中滿是欣慰。十一娘也向父母詳細講述了自己與孟生婚後的生活,以及封三娘的神奇相助。範公夫婦聽聞,對封三娘感激不已,同時也對孟生刮目相看。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歡聲笑語,其樂融融,仿佛所有的苦難都已成為過去 。
2.狐夢
在那文風鼎盛的時代,畢怡庵於士林之中頗具聲名。他為人倜儻不群,行事豪縱灑脫,身形豐腴肥胖,絡腮胡須濃密,舉手投足間盡顯豪邁之氣。一日,因事前往叔父刺史公的別業。這別業亭台樓閣錯落有致,景色宜人,隻是那座古舊的樓閣,傳言常有狐仙出沒。?畢怡庵閑暇之餘最愛誦讀《青鳳傳》,對書中人與狐仙的浪漫邂逅心生向往,常盼著自己也能有這般奇遇。在樓閣上,他常常閉目凝神,幻想與狐仙相遇的場景。傍晚時分,他迴到自己的居所,此時正值暑月,天氣悶熱難耐,他索性敞開房門,躺在榻上。?睡夢中,畢怡庵感覺有人輕輕搖晃他,睜眼一看,一位年逾四十的婦人立於榻前。這婦人眉眼含情,風韻猶存,舉手投足間透著一股別樣的風情。“我乃狐仙,承蒙公子日夜牽掛,心中頗為感動。” 婦人笑意盈盈地說道。畢怡庵聽聞,非但不懼,反而滿心歡喜,與婦人言語調侃起來。婦人笑道:“我年歲已長,即便旁人不嫌棄,自己也難免自慚形穢。我有個女兒剛及笄,生得乖巧伶俐,明日便讓她來侍奉公子。” 說完,便翩然離去。?第二日夜晚,畢怡庵在屋內焚香,滿心期待地等待著。不多時,婦人攜著女兒如期而至。少女身姿婀娜,麵容姣好,眼神中透著靈動與嬌羞。婦人對女兒叮囑道:“你與畢郎有前世的緣分,今晚就留下吧,明日早些迴來,莫要貪睡。” 說罷,便轉身離去。?此後,二人恩愛情濃,如膠似漆。一晚,少女笑意盈盈地對畢怡庵說:“明日姐姐們要為我們舉辦慶賀宴,還望公子一同前去。” 畢怡庵欣然應允。第二日,他等了許久,少女才姍姍來遲。“讓公子久等啦。” 少女歉意一笑,牽著畢怡庵的手,二人仿若瞬移一般,來到一處庭院。?庭院深深,雕梁畫棟,中堂之上燈火輝煌。大姐身著素衣,淡妝之下盡顯溫婉氣質,見到二人,微笑著上前祝賀。正準備入席,二姐蹦蹦跳跳地進來,一見到畢怡庵,便打趣道:“妹妹如今已找到如意郎君,看來甚是滿意呀!” 少女羞紅了臉,拿著扇子輕打二姐。?正熱鬧間,十二三歲的四妹抱著一隻貓跑了進來。四妹模樣稚嫩,卻豔媚動人,如同春日裏含苞待放的花朵。眾人商議以貓為酒令,貓叫之處,持筷者飲酒。輪到畢怡庵時,貓總會適時鳴叫,眾人見狀哄堂大笑,畢怡庵也不推辭,接連暢飲。?大姐見畢怡庵酒量頗好,摘下髻子為他斟酒,看似小小的髻子,酒卻似取之不盡。二姐也不甘示弱,拿出口脂合子要敬畢怡庵。畢怡庵剛要喝,身旁的少女眼疾手快,用小蓮杯換下合子,原來合子轉眼間竟變成了一個巨缽。畢怡庵接過酒杯一飲而盡,卻發現手中之物竟是一隻做工精美的羅襪,二姐見狀,又氣又笑,趕忙迴屋換鞋。?隨著時光的流逝,畢怡庵與狐女愈發恩愛。狐女還時常與畢怡庵對弈,在狐女的悉心指導下,畢怡庵的棋藝日益精湛。但畢怡庵生性豪爽,無意間將與狐仙的奇遇透露給了他人。狐女得知後,滿臉怒容,指責道:“我再三叮囑,你為何還是泄露出去!” 說罷,拂袖而去。?畢怡庵懊悔不已,多次登門道歉,狐女才逐漸消氣,隻是二人的關係,已不複從前那般親密。一年後的一個夜晚,狐女神色落寞地來到畢怡庵身邊,沉默許久後說道:“我和四妹被西王母征召為花鳥使,明日就要啟程,此後難以相見。” 畢怡庵聽聞,心中如刀絞一般,淚水奪眶而出。?次日,畢怡庵懷著沉重的心情,送別狐女。二人在村外灑淚分別,狐女安慰道:“隻要心中有念,或許日後還有重逢的機會。” 望著狐女離去的背影,畢怡庵久久佇立,難以釋懷。畢怡庵自狐女離去後,仿佛丟了魂,時常對著狐女曾出現的地方發呆。昔日的歡聲笑語,此刻如同夢幻泡影,隻留下無盡的孤寂。每到夜晚,他便在房中徘徊,期望能再次見到狐女的身影,可迴應他的隻有清冷的月光。?一日,畢怡庵在城中閑逛,行至一座破廟前。突然,一陣細微的嗚咽聲從廟內傳出。他心生好奇,小心翼翼地走進廟中,隻見角落裏蜷縮著一位衣衫襤褸的老婦,正低聲哭泣。畢怡庵上前詢問,老婦哭訴道,自己的女兒被一夥強人擄走,生死未卜。畢怡庵向來心善,聽聞此事,當下決定幫助老婦尋找女兒。?就在他四處打聽消息時,城中接連發生離奇命案。死者皆是年輕男子,死狀恐怖,胸口被挖去心髒,現場卻找不到任何兇手的蹤跡。畢怡庵雖被尋找老婦女兒之事纏身,卻也聽聞了這些命案,心中隱隱不安。?某夜,畢怡庵在追查老婦女兒下落時,誤入一片陰森的樹林。月光透過枝葉的縫隙灑下,仿佛鬼火般閃爍。突然,一道黑影從他眼前閃過,速度極快。畢怡庵大喝一聲,追了上去。追到樹林深處,隻見一個身著黑衣的女子站在那裏,月光照亮了她的臉龐,竟是狐女!?畢怡庵又驚又喜,剛要開口,狐女卻神色慌張,急切地說道:“怡庵,此地危險,你快離開!” 畢怡庵還未反應過來,周圍突然湧出一群身形詭異的怪物,張牙舞爪地向他們撲來。狐女迅速施展法術,與怪物展開殊死搏鬥。畢怡庵見狀,也撿起一根樹枝,加入戰鬥。?一番激戰過後,怪物紛紛倒地。畢怡庵這才從狐女口中得知,這些怪物是由邪祟操控,在城中製造命案。而狐女作為花鳥使,察覺到了邪祟的陰謀,趕來阻止。至於老婦,實則是邪祟所變,目的是引畢怡庵入局,進而加害於他。?為了徹底鏟除邪祟,畢怡庵和狐女決定聯手。他們四處搜集線索,探尋邪祟的巢穴。經過一番艱難的調查,終於發現邪祟藏身於一座廢棄的古宅中。?深夜,畢怡庵和狐女潛入古宅。宅中彌漫著一股腐臭的氣息,陰森恐怖。他們小心翼翼地前行,突然,一陣陰森的笑聲傳來:“你們來了,那就別想走了!” 隨著聲音,一群邪祟從四麵八方湧出。?狐女和畢怡庵背靠背,與邪祟展開激烈戰鬥。狐女法術高強,一道道光芒從她手中射出,擊中邪祟。畢怡庵也毫不畏懼,揮舞著手中的武器,與邪祟近身搏鬥。在戰鬥中,畢怡庵為了保護狐女,不慎受傷。狐女心急如焚,爆發出更強大的力量,最終將邪祟全部消滅。?經過這次生死考驗,畢怡庵和狐女的感情愈發深厚。然而,狐女身為花鳥使,職責在身,不得不再次離開。分別之際,狐女眼含淚水,說道:“怡庵,此次分別,不知何時才能相見。你要保重自己。” 畢怡庵緊緊握住狐女的手,堅定地說:“我等你迴來,無論多久。”?狐女離去後,畢怡庵時常迴憶起與她相處的點點滴滴。他將這段經曆寫成文字,流傳後世,希望能讓更多人知曉他們之間的傳奇故事 。
3.布客
長清有一布商,常年在外以販賣布匹為業。一日客居泰安,聽聞當地有位精通星象命理的術士,便前往詢問自己的吉兇禍福。術士推算一番後,臉色凝重地說:“你命中有大劫,須速速歸家。” 布商心中大驚,急忙收拾行囊,帶著積蓄往北趕去。途中,布商遇到一個身著短衣的男子,看模樣像是衙門裏的差役。兩人漸漸攀談起來,頗為投機。布商多次掏錢買酒食,邀請男子一同吃喝。短衣男子對布商的好意十分感激,布商便問他此行所為何事。男子迴答說:“我要去長清,有公務在身。” 布商又問拘捕的是何人,短衣男子拿出公文,讓布商自己看,布商一看,第一個名字竟是自己。他驚恐地問道:“我犯了什麽事要被拘捕?” 短衣男子說:“我是陰間蒿裏的差役,隸屬東四司。看來你的陽壽已盡。” 布商聽後,痛哭流涕地哀求救命。鬼差說:“這是天命,我無能為力。不過公文上名字眾多,拘捕還需要些時日。你趕緊迴去料理後事,我最後再來找你,這也算是報答你的交情了。”不久,他們來到河邊,隻見橋梁斷裂,行人過河十分艱難。鬼差說:“你即將死去,一文錢也帶不走。不如用這些錢建一座橋,方便行人。雖然要花費不少錢,但對你或許有些好處。” 布商覺得有理,迴到家後,便告訴妻子兒女準備後事。他選定日子,雇來工匠開始建橋。過了很久,鬼差都沒有再來,布商心中暗自疑惑。一天,鬼差突然來了,說:“我已經把你建橋的事上報給城隍,又轉達給了冥司。他們認為你這一善舉可以延長壽命。現在公文上已經把你的名字除掉了,我是來告訴你這個消息的。” 布商大喜,對鬼差千恩萬謝。後來,布商再次來到泰山,為了感謝鬼差的恩德,他恭敬地準備了紙錢,唿喊著鬼差的名字祭奠。剛出廟門,就見短衣男子匆匆趕來,說:“你差點給我惹禍!剛才司君正在理事,幸好沒聽見。不然,可怎麽辦!” 他送了布商幾步,又說:“以後別再來了。要是以後有事往北去,我會繞道來看你。” 說完便告別離去。布商建橋後,果然延壽多年。他常常對人說:“陰間的賞罰如此分明,人怎麽能不積德行善呢?” 後來,布商活到了八十歲,無疾而終。臨終前,他告訴家人:“我在陰間還有一位朋友,他會來接我的。” 說完便安然離世。家人按照他的遺囑,在他的棺木中放入了一些紙錢和酒食,以答謝鬼差的恩情。
範十一娘,身為頁羌讕浦女,自小就生得傾國傾城,麵容姣好如春日盛開的繁花,明豔動人。她舉止間盡顯優雅從容,仿佛自帶詩意,才情更是出眾,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出口成章,引得眾人嘖嘖讚歎。其父母對她疼愛備至,視為掌上明珠,但凡有求聘之人登門,皆交由女兒自行定奪。然而,範十一娘眼界甚高,尋常男子難以入她法眼,麵對眾多求親者,她往往隻是微微搖頭,甚少中意之人。?上元佳節,水月寺內眾尼精心籌備 “盂蘭盆會”,當日,寺中熱鬧非凡,前來遊玩的女子如潮水般湧動,歡聲笑語此起彼伏。範十一娘興致盎然,精心梳妝打扮一番後,也隨著人流踏入寺中。她漫步其間,滿心歡喜地四處隨喜,目光流連於寺內的飛簷鬥拱、古木繁花,盡情欣賞著這難得的景致。忽然,一道倩影悄然步至她身旁,如影隨形般緊緊相隨。那女子不時側目望向範十一娘,眼神中滿是複雜的情愫,似有千言萬語,卻又礙於種種,欲說還休。範十一娘不禁心生好奇,停下腳步,仔細打量眼前之人。隻見她年方二八,正值青春妙齡,眉眼恰似精心描繪的水墨畫,彎彎如月,顧盼生輝,身姿婀娜,如弱柳扶風,風姿綽約,當真是一位世間罕見的絕代佳人。範十一娘心中瞬間湧起一股莫名的好感,也不由自主地迴以熱切的目光,眼中滿是欣賞之意。?女子見此,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抹迷人的微笑,輕聲開口問道:“姊姊莫不是範十一娘?” 聲音輕柔婉轉,如同山間清泉,清脆悅耳。範十一娘微微點頭,輕聲應道:“正是。” 女子接著說道:“久仰姊姊芳名,如雷貫耳,今日有幸得見,果然如世人所言,名不虛傳,姊姊風姿才情,實乃令人欽佩。” 範十一娘聽聞誇讚,心中歡喜,也禮貌地詢問起女子的居處。女子笑語嫣然,迴應道:“妾姓封,排行第三,家在近村。” 說罷,二人自然而然地挽起手臂,相視而笑,女子言辭溫婉,每一句話都說到範十一娘的心坎裏,舉止大方得體,毫無矯揉造作之態。二人越聊越投機,仿若多年未見的知己,彼此之間的情誼迅速升溫,仿佛被一根無形的絲線緊緊纏繞,依戀不舍。?範十一娘心中疑惑,不禁開口問道:“妹妹為何獨自前來,不見有伴侶相隨?” 封三娘聽聞,神色微微一變,略顯哀傷,輕聲說道:“父母早已離世,家中如今僅有一位年邁的老嫗看守門戶,故而無人陪伴前來。” 待到範十一娘準備歸家之時,封三娘凝視著她,目光中滿是不舍,眼眶微微泛紅,似有淚光閃爍。範十一娘心中也不禁泛起一陣悵然若失之感,於是誠摯地邀請封三娘日後到家中相聚,一同談詩作畫,共享美好時光。封三娘卻麵露難色,推辭道:“姊姊出身朱門繡戶,身份尊貴,而我與姊姊並無親屬關係,貿然前去,恐遭人非議,惹人閑話。” 範十一娘卻心意堅決,再三懇請,言辭懇切,眼神中滿是期待。封三娘見狀,猶豫片刻後,這才說道:“那改日吧。” 範十一娘見她鬆口,心中歡喜,隨即摘下自己頭上的一股金釵,遞到封三娘手中,金釵在日光下閃爍著耀眼的光芒,象征著她對這份情誼的珍視。封三娘也不推辭,迴贈了自己髻上的綠簪,綠簪材質奇異,色澤溫潤,非金非玉,透著一股神秘的氣息。?範十一娘歸家之後,那顆心卻仿佛遺落在了與封三娘相遇的地方。她時常拿出封三娘所贈的綠簪,置於掌心,細細端詳。這簪子造型別致,紋理細膩,散發著一種獨特的韻味,家中眾人皆不識得這簪子的材質,更添了幾分神秘色彩。範十一娘每日都倚在窗邊,目光望向遠方,盼望著封三娘能前來赴約。然而,日子一天天過去,太陽東升西落,卻始終不見封三娘的身影。她心中的悵惘如春日裏瘋長的野草,肆意蔓延,竟因此愁悶成病,茶飯不思,整日臥於榻上,形容憔悴。父母得知緣由後,心疼不已,趕忙派人到近村四處打聽封三娘的消息,然而,訪遍了村裏的每一個角落,詢問了每一個人,卻一無所獲,如同石沉大海,沒有一絲線索。?時光匆匆,如白駒過隙,轉眼間到了重九佳節。範十一娘因思念封三娘,身體愈發虛弱,精神萎靡不振,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致,百無聊賴。她在侍兒的攙扶下,勉強來到園中。此時,園中的菊花正開得絢爛,黃的似金,白的似雪,紅的似火,五彩斑斕,香氣四溢。她在東籬下擺好褥墊,想要稍作休憩,舒緩一下疲憊的身心。忽然,她不經意間抬起頭,瞧見一個女子在垣牆之上探頭張望,那熟悉的麵容瞬間映入眼簾,仔細一看,正是封三娘。封三娘見她發現了自己,輕聲唿喊:“能否助我一臂之力,讓我下來?” 聲音中帶著一絲急切。侍兒趕忙上前,伸手拉住封三娘的手,協助她翻過垣牆。範十一娘驚喜交加,原本黯淡的眼眸瞬間煥發出光彩,頓時精神一振,快步上前,拉著封三娘坐在褥墊上。她佯裝嗔怪道:“妹妹,你可讓我等得好苦,為何爽約這麽久?” 同時,急切地詢問她此番前來的緣由。?封三娘微微喘氣,解釋道:“我家離此地甚遠,平日裏常到舅家玩耍。之前說家在近村,便是因為舅家在此。分別之後,我對姊姊思念甚苦,日日夜夜都盼著能與姊姊重逢。隻是我出身貧賤,與姊姊這樣的貴人相交,還未登門拜訪,便已心懷慚愧,生怕遭婢仆輕視,所以一直未能前來。今日恰好路過牆外,聽到女子說話聲,心中一動,便忍不住攀牆一望,沒想到真的見到了姊姊,實在是如願以償。” 範十一娘聽後,心中感動不已,眼眶濕潤,將自己因思念而生病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封三娘。封三娘聽聞,淚如雨下,一顆顆晶瑩的淚珠順著臉頰滑落,說道:“我此番前來,還望能嚴守秘密。那些喜歡造謠生事之人,總是喜歡搬弄是非,添油加醋,實在讓人難以忍受。” 範十一娘連忙點頭應允,緊緊握住封三娘的手,以示承諾。?二人攜手迴到房中,同榻而眠,徹夜長談。她們傾訴著彼此的心事,分享著分別後的點點滴滴,從詩詞歌賦到人生理想,從日常瑣事到心中的煩惱憂愁,無話不談。範十一娘心中積壓已久的愁緒瞬間消散,仿佛被一陣春風拂過,心中豁然開朗,病情也隨之漸漸痊愈。自此,二人情同姐妹,親密無間,衣服鞋襪,常常互相交換著穿,不分彼此。每逢有人前來,封三娘便迅速隱匿於夾幕之間,動作敏捷,以免被人發現,守護著她們之間這份珍貴而又獨特的情誼 。?時光悠悠,不知不覺間已過五六個月,範公與夫人也漸漸聽聞了十一娘與封三娘頻繁往來之事。一日,十一娘與封三娘正於閨房之中對弈,二人沉浸在棋局的博弈裏,氣氛靜謐而融洽。突然,夫人悄然推門而入,原本帶著些許疑惑的目光在觸及封三娘麵容的瞬間,瞬間化為驚喜,不禁脫口而出:“果真是我兒的良友啊!” 隨即看向十一娘,又道:“閨中有這般好友相伴,我與你父親都深感欣慰,你為何不早些告知我們呢?” 十一娘聽聞,便將封三娘因顧慮身份懸殊,擔心遭人非議,故而不願公開往來的心意轉達給母親。?夫人聽罷,轉而望向封三娘,和顏悅色地說道:“能有你陪伴吾兒,我滿心歡喜,又何必如此見外,藏藏掖掖呢?” 封三娘聞言,隻覺一股熱意湧上臉頰,羞得滿麵通紅,她微微低下頭,默默拈著衣帶,不知該如何迴應,模樣甚是嬌羞。待夫人離去後,封三娘便向十一娘提出告辭,十一娘心中不舍,苦苦挽留,封三娘終究還是留了下來。?然而,平靜的日子並未持續太久。一晚,封三娘神色慌張,從門外匆忙奔入,淚水奪眶而出,哭訴道:“我早說過不宜久留,如今果真遭受這般奇恥大辱!” 十一娘見狀,大為震驚,忙不迭詢問緣由。封三娘抽泣著說:“我方才出去更衣,竟有一少年男子,蠻橫無理地前來冒犯,幸而我奮力逃脫,可如今這般,我還有何顏麵繼續待在此處!” 十一娘眉頭緊皺,詳細詢問那少年的形貌特征,而後滿懷歉意地說道:“妹妹莫要見怪,這定是我那糊塗兄長所為。我定會告知母親,讓她重重杖責兄長,為你出氣。” 但封三娘去意已決,堅決要離開。十一娘見此,請求封三娘等到天亮再走,畢竟此時夜色已深,獨自離去恐有危險。封三娘卻搖頭拒絕,說道:“舅家離此不遠,隻需讓婢女幫我翻過牆去便可。” 十一娘深知無法強留,隻好命兩名婢女陪同封三娘翻牆而出。?封三娘與婢女們行了半裏多路,便辭謝了她們,獨自離去。婢女們返迴後,將此事告知十一娘。十一娘聽聞,滿心悲戚,無力地扶著床邊,哀聲長歎,心中仿若失去了至愛之人,悲痛萬分。她望著封三娘離去的方向,久久佇立,淚水在眼眶中打轉,心中滿是自責與懊悔,暗暗發誓,一定要尋到封三娘,向她賠罪,挽迴這份珍貴的情誼 。?數月後的一天,家中婢女因事前往東村,直到暮色沉沉才踏上歸程。途中,婢女遠遠瞧見封三娘正與一位老嫗同行。婢女心中大喜,趕忙上前,恭敬地行禮問候。封三娘見到婢女,神色間也透著幾分傷感,關切地詢問起十一娘的近況。婢女緊緊拉住封三娘的衣袖,急切地說道:“三姑,您快隨我去吧。我家姑姑盼您都快盼瘋了!” 封三娘輕歎一聲,說道:“我也甚是想念她,隻是不想讓家中其他人知曉。你迴去後,打開園門,我自會前去。” 婢女應下,匆匆趕迴範府,將此事告知了十一娘。?十一娘聽聞,滿心歡喜,趕忙按照封三娘所說,打開了園門。不多時,封三娘便悄然出現在園中。二人相見,眼中滿是重逢的喜悅,彼此訴說著分別後的種種,聊至夜深,仍毫無睡意。待婢女們都沉沉睡去,封三娘起身,挪到十一娘的枕邊,與她並肩而臥,輕聲私語道:“妹妹深知娘子至今尚未許配人家。憑娘子的才貌與門第,何愁找不到尊貴的夫婿。隻是那些紈絝子弟,驕縱傲慢,實在不值一提。若想尋得如意佳偶,萬不可隻看貧富。” 十一娘微微點頭,深以為然。?封三娘接著說道:“去年咱們相遇的水月寺,如今又要舉辦道場了。明日還煩請娘子再去一趟,我定讓您見到一位如意郎君。我年少時讀過相人書籍,看人從未出過差錯。” 天剛破曉,封三娘便告辭離去,與十一娘相約在水月寺相見。十一娘依約前往,到了寺中,隻見封三娘早已等候在那裏。二人在寺中四處遊覽,觀賞了一番後,十一娘便邀請封三娘一同乘車。?她們攜手走出寺門,此時,一位年輕秀才映入眼簾。那秀才大約十七八歲,身著樸素的布袍,雖無華麗裝飾,卻難掩其俊偉的容貌與不凡的氣質。封三娘暗中指著秀才,對十一娘說道:“此人將來必是翰苑之才。” 十一娘微微側目,打量了那秀才一眼。隨後,封三娘說道:“娘子先迴去吧,我隨後就到。”?傍晚時分,封三娘果然來到了範府。她對十一娘說道:“我已仔細打聽過了,這位秀才名叫孟安仁,就住在咱們同村。” 十一娘得知孟安仁家境貧寒,心中有些猶豫,覺得此事不妥。封三娘見狀,勸道:“娘子怎能如此世俗呢?此人若長久貧賤,我願挖出自己的眼珠,從此不再給人看相。” 十一娘問道:“那該如何是好?” 封三娘說:“我希望您能送他一件信物,與他訂下盟誓。” 十一娘驚訝道:“姐姐為何如此草率?父母尚在,若他們不同意該怎麽辦?” 封三娘說:“我這般做,正是擔心此事不成。但隻要心意堅定,生死都無法將人分開。” 十一娘還是堅決不同意。封三娘無奈道:“娘子的姻緣已然降臨,隻是魔劫尚未消除。我這麽做,不過是為了報答往日的情誼罷了。就此別過,我就用您之前贈送的金鳳釵,假托您的名義送給他吧。” 十一娘還想再與封三娘商量,可封三娘已轉身出門,快步離去,隻留下十一娘在原地,滿心糾結,不知該如何是好 。?彼時,孟生雖家境貧寒,卻才華橫溢,腹有詩書,一心想著尋覓一位情投意合的佳偶,因而年方十八,卻仍未娶妻。這一日,他偶然外出,正巧目睹了範十一娘與封三娘二人,那絕美的容顏與出眾的風姿,令他瞬間心馳神往。歸家之後,孟生腦海中始終縈繞著兩位女子的身影,久久無法釋懷,陷入了深深的冥想之中。?夜已深沉,一更將盡,萬籟俱寂之時,忽聽得一陣輕輕的敲門聲。孟生疑惑起身,掌燈前去開門。門開處,隻見封三娘亭亭玉立在門前。孟生借著昏黃的燈光仔細一瞧,正是白日裏見過的女子,心中頓時湧起一陣驚喜,急切地問道:“姑娘深夜到訪,所為何事?” 封三娘輕聲說道:“妾姓封,乃範十一娘的女伴。” 孟生一聽,心中更是大悅,一時情難自抑,不假思索地便上前想要擁抱封三娘。封三娘急忙側身避開,正色道:“公子莫要誤會,妾並非毛遂自薦之人,而是為十一娘做說客的曹丘生。十一娘傾慕公子才華,願與公子締結良緣,特讓妾前來傳信。” 孟生聽後,先是一愣,繼而滿心歡喜,可又有些不敢相信。封三娘見狀,便拿出那支金鳳釵,遞到孟生麵前,說道:“這便是十一娘的信物。” 孟生見此,欣喜若狂,信誓旦旦地說道:“承蒙十一娘如此垂青,若我不能娶得十一娘,寧願終身不娶!” 封三娘見孟生心意已決,便告辭離去。?次日清晨,孟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動,趕忙懇請鄰村的老婦人前往範府,向範夫人提親。範夫人一聽孟生家境貧寒,眉頭頓時緊皺,心中嫌棄不已,連與女兒商量都不曾,當即一口迴絕。老婦人無奈,隻得返迴,將此事告知孟生。孟生聽聞,猶如當頭一棒,滿心的歡喜瞬間化為泡影。?而十一娘這邊,得知母親拒絕了孟生的提親,心中失望至極,對封三娘也心生埋怨,覺得她此舉太過莽撞,害自己陷入這般境地。可金鳳釵已然送出,難以收迴,十一娘滿心愁緒,不知如何是好,隻能暗自垂淚,心中暗自決定,此生非孟生不嫁。?又過了幾日,有一位當地的紳士,為自己的兒子向十一娘求婚。這位紳士擔心婚事不成,便懇請邑宰出麵做媒。彼時,這位紳士正身居要職,權勢滔天,範公心中畏懼,不敢得罪,便詢問十一娘的意見。十一娘滿心不悅,卻又不敢公然違抗父命,母親再三追問,她也隻是默默流淚,一言不發。隨後,十一娘偷偷派人告訴母親,自己非孟生不嫁。範公得知此事後,勃然大怒,覺得女兒太過任性,竟背著自己與他人私定終身,一怒之下,不顧女兒的意願,答應了紳士家的求婚,並匆匆選定吉日,準備讓女兒成婚。?十一娘得知婚期已定,心中悲憤交加,自此絕食抗議,整日臥於床上,以淚洗麵。轉眼間,到了迎親的前一晚,十一娘突然起身,對著鏡子精心梳妝打扮。夫人見女兒這般模樣,心中暗自欣喜,以為女兒終於想通了。然而,就在眾人沉浸在喜悅之中時,侍女突然驚慌失措地跑來,大聲喊道:“小姐自縊死了!” 舉家上下頓時一片震驚,哭聲震天,眾人懊悔不已,卻已無力挽迴。三日後,十一娘被匆匆下葬。?孟生從鄰媼那裏得知十一娘即將出嫁的消息,心中憤恨欲絕,卻又無可奈何。他四處打聽消息,妄圖挽迴這段感情,可終究是徒勞無功。後來,聽聞十一娘香消玉殞,孟生悲痛萬分,恨不能隨她一同赴死。傍晚時分,孟生獨自一人走出家門,趁著夜色,前往十一娘的墓地,想要在墓前痛哭一場,以寄哀思。?就在孟生傷心欲絕之時,忽然,一個身影緩緩走來。孟生定睛一看,竟是封三娘。封三娘走到孟生麵前,微笑著說道:“恭喜公子,姻緣有望了。” 孟生滿臉淚水,哽咽著說道:“卿難道不知十一娘已經去世了嗎?” 封三娘神秘一笑,說道:“我所說的姻緣可就,正是因為她的去世。公子可速速喚來家人,打開墳墓,我有奇藥,能讓她複活。” 孟生半信半疑,但此時已無計可施,隻能按照封三娘所說,找來家人,挖開墳墓,打開棺木。孟生親自將十一娘的屍體背迴家中,與封三娘一起,將十一娘安置在床上。封三娘取出懷中的奇藥,喂給十一娘。過了許久,十一娘終於緩緩蘇醒。她迷迷糊糊地睜開眼睛,看到封三娘和孟生,疑惑地問道:“這是何處?” 封三娘指著孟生,說道:“這便是孟安仁公子。” 隨後,封三娘將事情的來龍去脈詳細告知十一娘,十一娘這才明白自己已經死而複生。?封三娘擔心此事泄露出去會引來麻煩,便與孟生、十一娘商議,一同前往五十裏外的山村,隱居起來,避開眾人的耳目。封三娘決然離去後,孟生和十一娘沉浸在巨大的震驚之中,久久迴不過神來。二人相對無言,唯有眼中的驚歎與不舍,在寂靜的空氣中彌漫。他們深知,封三娘此番離去,怕是再難相見,心中不禁湧起一股悵惘與失落。?時光匆匆,如白駒過隙,轉瞬一年已逝。孟生憑借著自身卓越的才學與堅韌不拔的努力,在鄉試和會試中接連告捷,成功踏入仕途,任職翰林。榮耀加身的孟生,心中始終記掛著範公。他深知,若不是範公當年應允了自己與十一娘的婚事,即便曆經波折,他也難以與摯愛長相廝守。於是,孟生恭敬地遞上名帖,前往範府拜謁範公。?範公聽聞孟生求見,心中五味雜陳。想起過往對孟生的種種誤解與偏見,心中滿是愧悔,竟一時不願相見。孟生卻並未放棄,再三懇請,言辭懇切,範公終究還是心軟,答應相見。孟生踏入範府,見到範公,當即行起子婿之禮,伏地而拜,態度極為恭敬。範公見此,心中卻陡然生出一股怒氣,他暗自揣測,孟生如今飛黃騰達,這般恭敬莫不是有什麽輕薄之意??孟生見範公麵色不善,心中明白他心中疑慮,便懇請範公屏退左右,將自己與十一娘相識相知,以及封三娘相助的前因後果,一五一十地詳細道來。範公聽後,心中半信半疑,覺得這一切太過離奇。為了驗證孟生所言,範公暗中派人前往孟生家中探聽虛實。待得知孟生所言句句屬實後,範公心中大喜,對孟生的態度也發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轉變。但範公深知,此事若傳揚出去,恐會引來諸多麻煩,於是私下告誡孟生,切不可將此事宣揚出去,以免惹來禍端。?又過了兩年,那位曾經憑借權勢強行向十一娘求婚的紳士,因科舉舞弊之事東窗事發。朝廷得知後,雷霆震怒,將紳士父子發配充軍到遼海。至此,壓在十一娘心頭的一塊巨石終於落地。她思念父母心切,便與孟生商議,決定迴娘家省親。?迴到範府,十一娘與父母相見,一家人相擁而泣。父母看著女兒如今幸福美滿,心中滿是欣慰。十一娘也向父母詳細講述了自己與孟生婚後的生活,以及封三娘的神奇相助。範公夫婦聽聞,對封三娘感激不已,同時也對孟生刮目相看。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歡聲笑語,其樂融融,仿佛所有的苦難都已成為過去 。
2.狐夢
在那文風鼎盛的時代,畢怡庵於士林之中頗具聲名。他為人倜儻不群,行事豪縱灑脫,身形豐腴肥胖,絡腮胡須濃密,舉手投足間盡顯豪邁之氣。一日,因事前往叔父刺史公的別業。這別業亭台樓閣錯落有致,景色宜人,隻是那座古舊的樓閣,傳言常有狐仙出沒。?畢怡庵閑暇之餘最愛誦讀《青鳳傳》,對書中人與狐仙的浪漫邂逅心生向往,常盼著自己也能有這般奇遇。在樓閣上,他常常閉目凝神,幻想與狐仙相遇的場景。傍晚時分,他迴到自己的居所,此時正值暑月,天氣悶熱難耐,他索性敞開房門,躺在榻上。?睡夢中,畢怡庵感覺有人輕輕搖晃他,睜眼一看,一位年逾四十的婦人立於榻前。這婦人眉眼含情,風韻猶存,舉手投足間透著一股別樣的風情。“我乃狐仙,承蒙公子日夜牽掛,心中頗為感動。” 婦人笑意盈盈地說道。畢怡庵聽聞,非但不懼,反而滿心歡喜,與婦人言語調侃起來。婦人笑道:“我年歲已長,即便旁人不嫌棄,自己也難免自慚形穢。我有個女兒剛及笄,生得乖巧伶俐,明日便讓她來侍奉公子。” 說完,便翩然離去。?第二日夜晚,畢怡庵在屋內焚香,滿心期待地等待著。不多時,婦人攜著女兒如期而至。少女身姿婀娜,麵容姣好,眼神中透著靈動與嬌羞。婦人對女兒叮囑道:“你與畢郎有前世的緣分,今晚就留下吧,明日早些迴來,莫要貪睡。” 說罷,便轉身離去。?此後,二人恩愛情濃,如膠似漆。一晚,少女笑意盈盈地對畢怡庵說:“明日姐姐們要為我們舉辦慶賀宴,還望公子一同前去。” 畢怡庵欣然應允。第二日,他等了許久,少女才姍姍來遲。“讓公子久等啦。” 少女歉意一笑,牽著畢怡庵的手,二人仿若瞬移一般,來到一處庭院。?庭院深深,雕梁畫棟,中堂之上燈火輝煌。大姐身著素衣,淡妝之下盡顯溫婉氣質,見到二人,微笑著上前祝賀。正準備入席,二姐蹦蹦跳跳地進來,一見到畢怡庵,便打趣道:“妹妹如今已找到如意郎君,看來甚是滿意呀!” 少女羞紅了臉,拿著扇子輕打二姐。?正熱鬧間,十二三歲的四妹抱著一隻貓跑了進來。四妹模樣稚嫩,卻豔媚動人,如同春日裏含苞待放的花朵。眾人商議以貓為酒令,貓叫之處,持筷者飲酒。輪到畢怡庵時,貓總會適時鳴叫,眾人見狀哄堂大笑,畢怡庵也不推辭,接連暢飲。?大姐見畢怡庵酒量頗好,摘下髻子為他斟酒,看似小小的髻子,酒卻似取之不盡。二姐也不甘示弱,拿出口脂合子要敬畢怡庵。畢怡庵剛要喝,身旁的少女眼疾手快,用小蓮杯換下合子,原來合子轉眼間竟變成了一個巨缽。畢怡庵接過酒杯一飲而盡,卻發現手中之物竟是一隻做工精美的羅襪,二姐見狀,又氣又笑,趕忙迴屋換鞋。?隨著時光的流逝,畢怡庵與狐女愈發恩愛。狐女還時常與畢怡庵對弈,在狐女的悉心指導下,畢怡庵的棋藝日益精湛。但畢怡庵生性豪爽,無意間將與狐仙的奇遇透露給了他人。狐女得知後,滿臉怒容,指責道:“我再三叮囑,你為何還是泄露出去!” 說罷,拂袖而去。?畢怡庵懊悔不已,多次登門道歉,狐女才逐漸消氣,隻是二人的關係,已不複從前那般親密。一年後的一個夜晚,狐女神色落寞地來到畢怡庵身邊,沉默許久後說道:“我和四妹被西王母征召為花鳥使,明日就要啟程,此後難以相見。” 畢怡庵聽聞,心中如刀絞一般,淚水奪眶而出。?次日,畢怡庵懷著沉重的心情,送別狐女。二人在村外灑淚分別,狐女安慰道:“隻要心中有念,或許日後還有重逢的機會。” 望著狐女離去的背影,畢怡庵久久佇立,難以釋懷。畢怡庵自狐女離去後,仿佛丟了魂,時常對著狐女曾出現的地方發呆。昔日的歡聲笑語,此刻如同夢幻泡影,隻留下無盡的孤寂。每到夜晚,他便在房中徘徊,期望能再次見到狐女的身影,可迴應他的隻有清冷的月光。?一日,畢怡庵在城中閑逛,行至一座破廟前。突然,一陣細微的嗚咽聲從廟內傳出。他心生好奇,小心翼翼地走進廟中,隻見角落裏蜷縮著一位衣衫襤褸的老婦,正低聲哭泣。畢怡庵上前詢問,老婦哭訴道,自己的女兒被一夥強人擄走,生死未卜。畢怡庵向來心善,聽聞此事,當下決定幫助老婦尋找女兒。?就在他四處打聽消息時,城中接連發生離奇命案。死者皆是年輕男子,死狀恐怖,胸口被挖去心髒,現場卻找不到任何兇手的蹤跡。畢怡庵雖被尋找老婦女兒之事纏身,卻也聽聞了這些命案,心中隱隱不安。?某夜,畢怡庵在追查老婦女兒下落時,誤入一片陰森的樹林。月光透過枝葉的縫隙灑下,仿佛鬼火般閃爍。突然,一道黑影從他眼前閃過,速度極快。畢怡庵大喝一聲,追了上去。追到樹林深處,隻見一個身著黑衣的女子站在那裏,月光照亮了她的臉龐,竟是狐女!?畢怡庵又驚又喜,剛要開口,狐女卻神色慌張,急切地說道:“怡庵,此地危險,你快離開!” 畢怡庵還未反應過來,周圍突然湧出一群身形詭異的怪物,張牙舞爪地向他們撲來。狐女迅速施展法術,與怪物展開殊死搏鬥。畢怡庵見狀,也撿起一根樹枝,加入戰鬥。?一番激戰過後,怪物紛紛倒地。畢怡庵這才從狐女口中得知,這些怪物是由邪祟操控,在城中製造命案。而狐女作為花鳥使,察覺到了邪祟的陰謀,趕來阻止。至於老婦,實則是邪祟所變,目的是引畢怡庵入局,進而加害於他。?為了徹底鏟除邪祟,畢怡庵和狐女決定聯手。他們四處搜集線索,探尋邪祟的巢穴。經過一番艱難的調查,終於發現邪祟藏身於一座廢棄的古宅中。?深夜,畢怡庵和狐女潛入古宅。宅中彌漫著一股腐臭的氣息,陰森恐怖。他們小心翼翼地前行,突然,一陣陰森的笑聲傳來:“你們來了,那就別想走了!” 隨著聲音,一群邪祟從四麵八方湧出。?狐女和畢怡庵背靠背,與邪祟展開激烈戰鬥。狐女法術高強,一道道光芒從她手中射出,擊中邪祟。畢怡庵也毫不畏懼,揮舞著手中的武器,與邪祟近身搏鬥。在戰鬥中,畢怡庵為了保護狐女,不慎受傷。狐女心急如焚,爆發出更強大的力量,最終將邪祟全部消滅。?經過這次生死考驗,畢怡庵和狐女的感情愈發深厚。然而,狐女身為花鳥使,職責在身,不得不再次離開。分別之際,狐女眼含淚水,說道:“怡庵,此次分別,不知何時才能相見。你要保重自己。” 畢怡庵緊緊握住狐女的手,堅定地說:“我等你迴來,無論多久。”?狐女離去後,畢怡庵時常迴憶起與她相處的點點滴滴。他將這段經曆寫成文字,流傳後世,希望能讓更多人知曉他們之間的傳奇故事 。
3.布客
長清有一布商,常年在外以販賣布匹為業。一日客居泰安,聽聞當地有位精通星象命理的術士,便前往詢問自己的吉兇禍福。術士推算一番後,臉色凝重地說:“你命中有大劫,須速速歸家。” 布商心中大驚,急忙收拾行囊,帶著積蓄往北趕去。途中,布商遇到一個身著短衣的男子,看模樣像是衙門裏的差役。兩人漸漸攀談起來,頗為投機。布商多次掏錢買酒食,邀請男子一同吃喝。短衣男子對布商的好意十分感激,布商便問他此行所為何事。男子迴答說:“我要去長清,有公務在身。” 布商又問拘捕的是何人,短衣男子拿出公文,讓布商自己看,布商一看,第一個名字竟是自己。他驚恐地問道:“我犯了什麽事要被拘捕?” 短衣男子說:“我是陰間蒿裏的差役,隸屬東四司。看來你的陽壽已盡。” 布商聽後,痛哭流涕地哀求救命。鬼差說:“這是天命,我無能為力。不過公文上名字眾多,拘捕還需要些時日。你趕緊迴去料理後事,我最後再來找你,這也算是報答你的交情了。”不久,他們來到河邊,隻見橋梁斷裂,行人過河十分艱難。鬼差說:“你即將死去,一文錢也帶不走。不如用這些錢建一座橋,方便行人。雖然要花費不少錢,但對你或許有些好處。” 布商覺得有理,迴到家後,便告訴妻子兒女準備後事。他選定日子,雇來工匠開始建橋。過了很久,鬼差都沒有再來,布商心中暗自疑惑。一天,鬼差突然來了,說:“我已經把你建橋的事上報給城隍,又轉達給了冥司。他們認為你這一善舉可以延長壽命。現在公文上已經把你的名字除掉了,我是來告訴你這個消息的。” 布商大喜,對鬼差千恩萬謝。後來,布商再次來到泰山,為了感謝鬼差的恩德,他恭敬地準備了紙錢,唿喊著鬼差的名字祭奠。剛出廟門,就見短衣男子匆匆趕來,說:“你差點給我惹禍!剛才司君正在理事,幸好沒聽見。不然,可怎麽辦!” 他送了布商幾步,又說:“以後別再來了。要是以後有事往北去,我會繞道來看你。” 說完便告別離去。布商建橋後,果然延壽多年。他常常對人說:“陰間的賞罰如此分明,人怎麽能不積德行善呢?” 後來,布商活到了八十歲,無疾而終。臨終前,他告訴家人:“我在陰間還有一位朋友,他會來接我的。” 說完便安然離世。家人按照他的遺囑,在他的棺木中放入了一些紙錢和酒食,以答謝鬼差的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