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棋鬼
揚州督同將軍梁公,解甲歸田,迴鄉居住後,每日悠閑自得,常攜著棋具與美酒,在山林丘壑間遊玩。恰逢九月九日重陽節,梁公與賓客一同登高,興致勃勃地對弈。正酣戰之際,忽然有一人緩緩走來,在棋局旁徘徊,目不轉睛地盯著棋盤,一副沉迷其中、流連忘返的模樣。?梁公抬眼望去,隻見此人麵容清寒,衣著破舊,衣衫襤褸如同懸掛著的鵪鶉毛,補丁層層疊疊。然而,他神態溫文爾雅,舉手投足間盡顯文人風度。梁公一向禮賢下士,見狀,便熱情地邀請他入座。此人也極為謙遜,連連推辭一番後,方才坐下。?梁公指著棋盤,微笑著說道:“先生想必精於棋藝,何不同這位客官對弈一局?” 那人又謙遜推辭了好一會兒,才開始落子。一局終了,他輸了,臉上頓時露出懊惱、焦急的神色,仿佛內心十分不甘。接著又下一局,依舊落敗,他愈發憤怒與慚愧。梁公見此,便斟酒相勸,他卻推辭不飲,隻是拉著客人繼續下棋。從清晨一直下到太陽偏西,連去廁所的時間都沒有。?正當兩人為一步棋的走法爭論不休,你來我往地大聲爭辯時,那書生突然離席,驚恐地站了起來,神色淒慘黯淡。不一會兒,他屈膝跪在梁公座前,磕頭如搗蒜,哀求救命。梁公又驚又疑,趕忙起身扶起他,說道:“不過是一場棋局遊戲罷了,何至於如此?” 書生顫抖著說道:“懇請大人囑咐馬成,不要捆綁我的脖頸。” 梁公聽後,更是詫異,問道:“馬成是誰?” 書生答道:“就是您府上養馬的馬成。”?原來,梁公府上的馬夫馬成,時常 “走無常”,每隔十幾天便會進入幽冥地府,充當勾魂使者,拿著牒文去捉拿鬼魂。梁公因書生所言十分怪異,便派人前去查看馬成的情況,卻發現他已經僵臥在床上三日了。梁公這才明白其中緣由,趕忙大聲叱喝馬成不得無禮。就在這時,眾人瞥見那書生瞬間消失在原地。梁公不禁長歎,感慨良久,這才領悟到他是個鬼魂。?過了一天,馬成蘇醒過來,梁公趕忙將他召來詢問。馬成說道:“那書生是湖襄人,對下棋癡迷成癮,家產都被他敗光了。他父親為此憂心忡忡,將他關在書房中。可他總是翻牆而出,偷偷跑到沒人的地方,與他人下棋。父親得知後,責罵他,卻始終無法阻止他。最終,父親含恨而死。閻王認為書生德行有虧,縮短了他的壽命,罰他進入餓鬼獄,至今已有七年了。恰逢東嶽泰山的鳳樓建成,東嶽大帝下牒文到各個地府,征召文人撰寫碑記。閻王便將書生從獄中放出,讓他應召前去,以此贖罪。沒想到他在途中耽擱,大大延誤了期限。嶽帝派直屬官員向閻王問罪。閻王大怒,派我們這些人四處搜尋他。之前承蒙主人您的命令,所以我才沒敢用繩索捆綁他。” 梁公又問:“那他如今怎麽樣了?” 馬成答道:“又被交還給獄吏了,恐怕永遠也沒有重獲新生的機會了。” 梁公聽後,歎息道:“這癡迷下棋竟能如此誤人啊!”?異史氏感歎道:“活著的時候,見到棋局便忘了生死;死後,見到棋局又忘了自己已身處冥間。難道世上真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嗎?然而,如此癡迷下棋,卻始終未能獲得一手高招,隻能讓他在九泉之下,成為一個永無超生之日的弈鬼。真是悲哀啊!” 這段充滿奇幻色彩的故事,也在當地流傳開來,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告誡著後人莫要過度沉迷於某件事物,以免荒廢人生 。
2.辛十四娘
廣平的馮生,年少時性情輕佻灑脫,喜好飲酒作樂。一日清晨,他醉意未消,腳步踉蹌地走在街頭,忽見一位少女,身著鮮豔紅帔,麵容姣好,宛如春日綻放的嬌花,美得動人心魄。少女身旁跟著一個小奚奴,兩人在晨露中匆忙趕路,鞋襪都被露水浸濕。馮生見此情景,心中不禁一動,目光緊緊追隨著少女的身影。?傍晚時分,馮生帶著幾分醉意踏上歸途。路過一座久已荒廢的蘭若寺,正暗自感歎時,卻見那位令他心心念念的麗人從寺中走出。少女瞧見馮生,轉身便往寺內走去。馮生心中滿是疑惑,暗自思忖:如此美麗的女子,為何會出現在這破敗的禪院之中?他將驢子拴在寺門旁,懷著好奇的心情,小心翼翼地走進寺內一探究竟。?寺內斷壁殘垣,荒草叢生,階上細草如茵,宛如一塊綠色的絨毯。馮生正彷徨間,一位白發蒼蒼的老者從屋內走出。老者衣帽整潔,神色和藹,見了馮生,便開口問道:“客官從何處來?” 馮生連忙迴答:“偶然路過這座古刹,想要進來瞻仰一番。” 隨後,馮生反問老者:“您為何會在此處?” 老者歎了口氣,說道:“老夫流離失所,無處安身,隻好暫且借這寺廟安頓家小。既然貴客臨門,就以山茶代酒,略表心意。” 說罷,老者恭敬地將馮生請進屋內。?馮生跟著老者來到殿後一院,隻見石路潔淨,不見絲毫榛莽。走進老者的房間,簾幌床幕一應俱全,屋內彌漫著淡淡的香氣,令人心曠神怡。兩人坐下後,互通姓名,老者自稱姓辛。馮生趁著酒勁,大膽地問道:“聽聞您有位千金尚未許配良人,我不自量力,願以聘禮求娶。” 辛老聽後,微微一笑,說道:“此事還需與拙荊商議。” 馮生聽後,興致勃勃,當即索筆賦詩一首:“千金覓玉杵,殷勤手自將。雲英如有意,親為搗玄霜。” 辛老將詩接過,笑著遞給身旁的侍從。?過了一會兒,有婢女過來與辛老低聲耳語。辛老起身,笑著安撫馮生耐心等待,隨後撩開帷幕進入內室。馮生隱約聽到幾句交談,心中暗自期待著好消息。然而,辛老出來後,卻隻是與馮生閑聊打趣,絕口不提婚事。馮生按捺不住心中的急切,問道:“不知您意下如何,還望解惑。” 辛老說道:“您是傑出之士,我傾慕已久,隻是有些私心,不敢直言。” 馮生再三追問,辛老才說道:“我有十九個女兒,已出嫁十二人。女兒們的婚事都由我妻子做主,老夫不便插手。” 馮生趕忙說道:“小生隻要今日見到的那位帶著小奚奴在晨露中趕路的姑娘。” 辛老聽後,沉默不語,兩人相對無言,氣氛一時有些尷尬。?這時,屋內傳來女子嚶嚶的細語。馮生借著酒勁,猛地撩開帷幕,說道:“既然不能結為夫妻,就讓我見她一麵,以了卻我的遺憾。” 屋內眾人見馮生闖入,頓時驚慌失措。那位紅衣少女,更是衣袖輕拂,鬢發微亂,亭亭玉立,羞澀地拈著衣帶。少女見馮生進來,滿臉驚慌,四處張望。辛老見狀,勃然大怒,命人將馮生強行拖了出去。此時馮生酒意更濃,腳下一滑,摔倒在荒草叢中。緊接著,瓦片石塊如雨點般朝他砸來,所幸並未砸中他的身體。?馮生在草叢中躺了一會兒,聽到驢子還在路邊吃草,便起身跨上驢子,腳步踉蹌地繼續前行。夜色深沉,四周一片迷悶,馮生迷失了方向,誤入澗穀。穀中狼嚎鴟叫,令人毛骨悚然,他嚇得渾身豎起寒毛,心中充滿恐懼。馮生在穀中徘徊,四處張望,卻不知身處何地。這時,他遠遠望見蒼林中燈火閃爍,心想那裏必定是村落,便不顧一切地朝著燈火奔去。?來到近前,隻見一座高大的門樓,馮生用馬鞭敲打著門。裏麵有人問道:“何人半夜到此?” 馮生迴答說自己迷路了。裏麵的人說:“待我通報主人。” 馮生焦急地在門外等待。不一會兒,聽到門閂響動,門開了,一位健壯的仆人出來,替馮生牽住驢子。馮生走進屋內,隻見房屋華美,堂上燈火通明。他剛坐下不久,一位婦人走了出來,詢問馮生的姓氏,馮生如實相告。過了片刻,幾位青衣婢女扶著一位老婦人出來,說道:“郡君到了。” 馮生連忙起身,恭敬地想要行禮。老婦人讓他坐下,對他說:“你莫非是馮雲子的孫子?” 馮生迴答道:“正是。” 老婦人感慨地說:“你應當是我的外甥。老身年邁,時日無多,骨肉之間,久未相見,甚是生疏。” 馮生說:“我自幼喪父,與祖父相處的人,我十之不識其一。從未前來拜望,還請您明示。” 老婦人說:“你自然知曉。” 馮生不敢再問,坐在那裏暗自思索。?老婦人問道:“外甥深夜為何來到此地?” 馮生向來以膽力自負,便將自己的遭遇一五一十地說了出來。老婦人聽後,笑著說:“這可是件大好事。況且外甥是名士,與那女子結親,也不算辱沒了姻親。那野狐精怎能如此自視甚高?外甥不必擔憂,我能幫你促成此事。” 馮生連忙道謝。老婦人對身旁的人說:“沒想到辛家女兒如此出眾。” 一位青衣婢女說:“他家有十九個女兒,個個都風姿綽約,不知官人看中的是第幾個?” 馮生說:“年紀大約十五六歲。” 青衣婢女說:“那應當是十四娘。三月間,她曾跟隨母親來給郡君祝壽,您怎麽忘了?” 老婦人笑著說:“是不是那個將蓮花瓣做成高履,裏麵填滿香屑,蒙著紗巾走路的姑娘?” 青衣婢女說:“正是。” 老婦人說:“這丫頭心思靈巧,善於賣弄風情。不過確實窈窕動人,外甥的眼光不錯。” 隨即對青衣婢女說:“快去叫小狸奴把她請來。” 青衣婢女應諾而去。?過了一會兒,婢女迴來稟報:“已經把辛家十四娘請來了。” 不一會兒,隻見那位紅衣女子走進來,朝著老婦人俯身下拜。老婦人說:“日後你就是我家外甥媳婦了,不必行婢女之禮。” 女子起身,身姿婀娜,紅袖低垂。老婦人輕輕梳理著她的鬢發,撚著她的耳環,問道:“十四娘近來在閨中都做些什麽?” 女子低聲迴答:“閑來無事,隻是做些針線刺繡。” 女子一抬頭,看見馮生,頓時羞澀不安。老婦人說:“這是我的外甥。他對你一片真心,想要與你結為夫妻,你為何讓他迷路,在溪穀中奔波一夜?” 女子低頭不語。老婦人說:“我叫你來,是想為我外甥做媒。” 女子默默無言。老婦人命人打掃床鋪,鋪上被褥,準備為兩人舉行婚禮。女子羞澀地說:“此事還需告知我的父母。” 老婦人說:“我為你做媒,難道會有差錯?” 女子說:“郡君的命令,父母不敢違抗,可如此草率,我寧死也不敢從命!” 老婦人笑著說:“這小女子意誌堅定,真是我外甥的好媳婦!” 於是,從女子頭上拔下一朵金花,交給馮生收好。又讓馮生迴家查看黃曆,定下良辰吉日。隨後,派青衣婢女送女子迴去。此時,遠處傳來雞鳴聲,老婦人又派人牽著驢子送馮生出去。馮生走了幾步,迴頭一看,隻見村舍已消失不見,眼前隻有茂密的鬆樹和柏樹,以及荒草叢中的墳墓。馮生愣了許久,才意識到這裏是薛尚書的墓地。?原來,薛尚書是馮生祖母的弟弟,所以老婦人稱唿馮生為外甥。馮生心中明白自己遇到了鬼,但也不知道十四娘究竟是什麽人。他感慨著迴到家中,漫不經心地查看黃曆,等待著良辰吉日的到來,心中卻又擔心與鬼的約定難以實現。再次前往蘭若寺,隻見寺中殿宇荒涼,詢問附近的居民,都說寺中常常能見到狐狸出沒。馮生心想:若能娶到那位麗人,即便她是狐仙,也未嚐不可。到了約定的日子,馮生打掃房屋,清掃道路,派仆人在門口眺望。一直等到半夜,依然寂靜無聲,馮生漸漸失去了希望。就在這時,門外突然熱鬧起來,馮生急忙跑出去查看,隻見一輛華麗的馬車停在庭院中,兩位婢女攙扶著十四娘坐在青廬之中。十四娘的嫁妝也不多,隻有兩個高大的仆人扛著一個大撲滿,大如甕,他們將撲滿放在堂屋的角落裏,便放下肩頭的擔子休息。馮生喜得佳人,也不懷疑她的身份。他問十四娘:“那死去的郡君,為何你們都對她如此順從?” 十四娘說:“薛尚書如今擔任五都巡環使,數百裏內的鬼狐都聽他差遣,所以他很少迴到墓地。” 馮生沒有忘記郡君的恩情,第二天便前往墓地祭祀。迴來後,見兩位青衣婢女拿著貝錦前來祝賀,將禮物放在桌上便離開了。馮生將此事告訴十四娘,十四娘說:“這是郡君送的。”?邑中有位楚銀台的公子,年少時與馮生一同讀書,兩人關係頗為親密。聽說馮生娶了狐仙為妻,便送來禮物表示祝賀,還親自登門舉杯慶祝。過了幾天,又送來請帖邀請馮生赴宴。十四娘得知後,對馮生說:“之前公子來的時候,我從牆壁縫隙中偷看,此人眼如猿睛,鼻似鷹鉤,不可與他長久交往。你不要去。” 馮生答應了。第二天,公子登門,詢問馮生為何爽約,還獻上自己新寫的詩作。馮生品評時言語中帶著嘲笑,公子十分羞愧,不悅地離開了。馮生迴到家中,笑著將此事告訴十四娘。十四娘卻神色憂慮,說:“公子心胸狹隘,如豺狼一般,不可親近!你不聽我的話,將會遭遇災禍!” 馮生笑著向她道歉。後來,馮生和公子又時常相互調侃,之前的嫌隙漸漸消除。恰逢提學考試,公子考了第一名,馮生考了第二名。公子沾沾自喜,派人來邀請馮生赴宴,馮生推辭;公子多次相邀,馮生隻好前往。到了公子家,才知道是公子的生日,賓客滿堂,宴席十分豐盛。公子拿出試卷給馮生看,親友們紛紛讚歎。酒過幾巡,堂中奏起音樂,樂聲喧鬧,賓主盡歡。公子突然對馮生說:“俗話說:‘場中莫論文。’現在我才知道這句話是錯的。我之所以能考在你之上,隻是開頭幾句話略勝一籌罷了。” 公子說完,在座的人都紛紛稱讚。馮生喝醉了,忍不住大笑道:“你到現在,還以為文章就隻是這樣嗎!” 馮生此言一出,滿座皆驚,公子更是羞愧憤怒,氣得說不出話來。賓客們漸漸散去,馮生也趁機溜走了。酒醒後,馮生後悔不已,將此事告訴了十四娘。十四娘不高興地說:“你真是個淺薄輕浮的人!這種輕薄的態度,對君子施展,會有損我們的品德;對小人施展,會招來殺身之禍。你的災禍不遠了!我不忍心看到你流落街頭,請讓我就此離開。” 馮生害怕得流下眼淚,向她表示悔過。十四娘說:“如果你想讓我留下,就得答應我:從今以後,閉門謝客,斷絕交往,不要隨意飲酒。” 馮生恭敬地接受了她的教誨。?十四娘為人勤儉灑脫,每日以紡織為業。她時常迴娘家,從未在外過夜。又時常拿出金帛做生意,每天都有盈餘,便投入撲滿之中。她整日閉門不出,有客人來訪,就囑咐仆人婉言謝絕。?一日,楚公子派人送來書信,十四娘看後便將信燒毀,沒有告訴馮生。第二天,馮生出門去城中吊喪,在喪家遇到公子。公子拉著他的胳膊,苦苦相邀,馮生以有事為由推辭。公子卻讓馬夫拉住馮生的韁繩,強行將他擁入家中。到了公子家,公子立刻命人準備酒菜。馮生再次推辭要早歸,公子卻再三挽留,還讓家中姬妾彈奏古箏助興。馮生向來不受拘束,之前被十四娘關在家中,心中頗為煩悶,如今突然遇到如此盛大的酒宴,興致頓時高漲,將十四娘的告誡拋諸腦後。於是,他開懷暢飲,直至酩酊大醉,頹然倒在席間。公子的妻子阮氏,極為兇悍善妒,婢妾們都不敢梳妝打扮。前些日子,有婢女進入公子書房,被阮氏暗中抓住,用棍子擊打頭部,婢女當場腦裂身亡。公子因為馮生之前嘲笑他的緣故,懷恨在心,一直想找機會報複,於是謀劃灌醉馮生,誣陷他。趁著馮生醉倒,公子讓人將婢女的屍體扛到馮生的床邊,關上房門後便離開了。五更時分,馮生酒醒,發現自己躺在桌子上,起身尋找枕頭和床鋪,卻摸到一個黏膩的東西,絆住了他的腳步。他伸手一摸,竟是一個人。馮生以為是主人派來陪他睡覺的仆人,又踢了踢,卻沒有動靜,將人扶起,發現已經僵硬,頓時大驚失色,急忙出門大聲唿救。仆人們都被驚醒,點起火把一看,見是屍體,便抓住馮生大聲吵鬧。公子出來查看,誣陷馮生逼奸殺婢,將他押送到廣平府。隔了一天,十四娘才得知此事,潸然淚下,說:“早知今日會如此!” 於是,她按日送錢給獄中 的馮生。馮生見到府尹,卻有理難伸,每日遭受嚴刑拷打,皮肉都脫落了。十四娘親自前往獄中探望,馮生見到她,心中悲痛萬分,說不出話來。十四娘深知馮生深陷困境,勸他屈招,以免遭受更重的刑罰。馮生哭著聽從了她的建議。?在十四娘往來奔波的這段時間裏,旁人近在咫尺卻看不到她的行動。迴到家中,十四娘唉聲歎氣,立刻派婢女出門辦事。她獨自在家中待了幾天,又托媒婆買了一位良家女子,名叫祿兒,年方及笄,容貌頗為秀麗。十四娘與祿兒同吃同住,對她的寵愛超過了其他仆人。馮生被認定誤殺婢女,擬判絞刑。家中仆人得到消息後,悲痛萬分,哭著迴來向十四娘講述。十四娘聽後,神色坦然,似乎並不在意。不久,秋決的日子臨近,十四娘才開始焦急不安,日夜奔波,沒有停歇。她常常獨自在寂靜的地方,暗自悲傷,甚至茶飯不思,睡眠也受到影響。一日傍晚,狐婢突然前來。十四娘立刻起身,與狐婢在一旁低聲交談。出來後,她滿臉笑容,像往常一樣料理家中事務。第二天,仆人到獄中探望馮生,馮生托他給娘子帶話,希望能再見一麵,做最後的訣別。仆人迴來複命,十四娘隻是隨意應了一聲,沒有絲毫悲傷的神情,顯得十分冷漠。家人私下裏都議論她太過狠心。突然,街頭巷尾紛紛傳言:楚銀台被革職,平陽觀察奉特旨審理馮生一案。仆人聽到消息,高興地告訴了十四娘。十四娘也很高興,立刻派人前往府中探視,隻見馮生已經出獄,兩人相見,悲喜交加。不久,公子被抓捕歸案,經過審訊,真相大白。馮生當即被釋放迴家。迴到家中,馮生見到十四娘,淚水奪眶而出,十四娘也與他相對而泣,悲傷過後,兩人又轉悲為喜。然而,馮生始終不知道十四娘是如何將此事上達天聽的。十四娘笑著指著婢女說:“這是你的大功臣。” 馮生驚訝地詢問緣故。?原來,十四娘派婢女前往燕都,想要將馮生的冤情上達宮闈。婢女到了京城,卻發現宮中有神靈守護,在禦溝邊徘徊了數月,始終無法進入。婢女擔心誤了大事,正打算迴去商量對策,忽然聽說當今皇上將前往大同,婢女便提前前往,假扮成流妓。皇上來到勾欄,對婢女極為寵愛。皇上懷疑婢女並非尋常風塵女子,婢女便哭著訴說:“妾原籍直隸廣平,是生員馮某的女兒。父親因冤獄即將被處死,無奈將妾賣到勾欄之中。” 皇上聽後,心生憐憫,賜給婢女百兩黃金。臨行前,皇上詳細詢問事情的經過,用紙筆記下姓名,還說要讓婢女與他共享富貴。婢女說:“隻要能讓父女團聚,妾並不奢望榮華富貴。” 皇上點頭應允並不奢望?。自蒼頭在太華遇見十四娘,得知她已名列仙籍後,馮生心中久久不能平靜。他常常獨自一人坐在庭院中,望著十四娘曾經居住過的房間,迴憶著往昔與她共度的點點滴滴。那勤儉灑脫的身影,那溫柔關切的話語,仿佛仍在眼前耳邊,可如今卻已天人永隔,徒留他在這塵世中思念。?家中有了十四娘留下的錢財,生活漸漸安穩起來。馮生和祿兒用心經營著日子,祿兒溫柔賢淑,將家中事務打理得井井有條,對馮生也是關懷備至,兩人相濡以沫,日子過得平淡卻也溫馨。然而,馮生心中始終有一處位置,是留給十四娘的,那份感情,隨著時間的推移,愈發深沉厚重。?一日,馮生帶著兒子在集市上閑逛,偶然間聽到有人談論著遠方的奇聞軼事。說的是一處深山之中,時常有仙霧繚繞,傳聞有仙人在此出沒,庇佑著周邊的百姓,使得那裏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馮生聽後,心中一動,他不禁猜測,這會不會與十四娘有關呢?迴到家中,這個念頭在他腦海中揮之不去,他決定,帶著兒子前往那深山探尋一番。?一路跋山涉水,曆經艱辛,馮生父子終於來到了傳聞中的深山。剛踏入山林,便覺一股清新之氣撲麵而來,山林間靜謐祥和,偶爾傳來幾聲鳥鳴,更添幾分生機。馮生牽著兒子的手,小心翼翼地前行,四處張望著,期望能發現一些與十四娘有關的線索。?就在他們深入山林之時,突然,前方出現了一片五彩祥雲,祥雲緩緩飄動,散發出柔和的光芒。馮生心中一緊,直覺告訴他,這定與十四娘有關。他加快腳步,朝著祥雲走去。待走近,隻見祥雲之中,十四娘身著一襲白色仙衣,衣袂飄飄,宛如仙子下凡。她麵容依舊姣好,隻是多了幾分超凡脫俗的氣質。?十四娘看到馮生父子,微微一笑,眼中滿是溫柔。她輕輕抬手,示意馮生上前。馮生激動得熱淚盈眶,快步走到十四娘麵前,“撲通” 一聲跪下,說道:“娘子,我終於又見到你了。” 十四娘趕忙扶起馮生,說道:“起來吧,馮郎。今日你我能在此相見,也是緣分。” 馮生看著十四娘,千言萬語湧上心頭,卻不知從何說起。?這時,十四娘蹲下身子,看著馮生的兒子,眼中滿是慈愛,說道:“這便是我們的孩子吧,長得真可愛。” 她伸手摸了摸孩子的頭,孩子有些害羞,躲在了馮生身後。十四娘笑著站起身來,對馮生說:“馮郎,我雖已名列仙籍,但心中始終牽掛著你和孩子。如今見你們安好,我便放心了。” 馮生連忙說道:“多虧了娘子留下的錢財,我們才能過上安穩日子。隻是我心中一直思念著娘子,此番聽聞此處有仙人出沒,便想來碰碰運氣,沒想到真能見到娘子。”?十四娘微微點頭,說道:“我在此處,時常庇佑著周邊百姓,也算是為這世間做些善事。馮郎,你在塵世中,也要好好生活,教導好孩子。” 馮生連連稱是。兩人又敘了一會兒舊,十四娘便說:“時候不早了,我還有些事務要處理。馮郎,你帶著孩子迴去吧,日後若有難處,可來此處尋我。” 說罷,十四娘化作一道光芒,消失在了祥雲之中。?馮生望著十四娘離去的方向,久久佇立,直到兒子拉了拉他的衣角,他才迴過神來。他帶著兒子,滿懷希望地踏上了迴家的路。迴到家中,馮生將見到十四娘的事情告訴了祿兒,祿兒聽後,也為他感到高興。從此,馮生更加努力地生活,他將十四娘的教誨銘記於心,用心教導兒子,期望他能成為一個善良正直的人。而十四娘的故事,也在當地流傳開來,成為人們口中一段美好的傳奇,激勵著人們心懷善念,勇敢麵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 。
3.白蓮教
白蓮教中有一人,來自山西,大約是徐鴻儒的徒弟。他憑借旁門左道蠱惑眾人,許多人都被他的法術迷惑,紛紛追隨於他。?一日,此人準備前往別處。臨行前,他在堂中放置了一盆,又用另一盆將其蓋住,囑咐門人好好看守,嚴戒他們切勿打開查看。他離開後,門人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悄悄打開了盆子。隻見盆中貯滿清水,水麵上用草編織成一艘小船,船上帆檣一應俱全,栩栩如生。門人覺得十分奇異,便伸出手指輕輕撥動,小船隨手傾側;他急忙將小船扶正,恢複原狀,又趕忙將盆子重新蓋上。沒過多久,師父迴來了,見狀頓時怒責道:“為何違背我的命令?” 門人連忙辯白說自己並未亂動。師父卻道:“剛才海中的船翻了,你們怎敢欺騙我?” 門人聽後,心中大為震驚,深知師父法術神奇,從此對他愈發敬畏。?又有一晚,此人在堂上點燃一支巨大的蠟燭,告誡門人務必小心守護,切不可讓風將蠟燭吹滅。二更時分,師父還未歸來,門人困倦不堪,疲憊至極,便靠在床邊打算稍作休息。待他醒來時,蠟燭已然熄滅,他急忙起身重新點燃。不久後,師父走進堂中,見狀又開始責備門人。門人委屈地說:“我確實不曾睡覺,蠟燭怎麽會熄滅呢?” 師父怒喝道:“剛才我在黑暗中走了十多裏路,你還在這裏狡辯!” 門人聽後,嚇得膽戰心驚,對師父的法術更是深信不疑。此人還有許多這般神奇詭異的行徑,數不勝數。?後來,此人的愛妾與門人暗中私通,他察覺到了此事,卻隱忍不發。一日,他借口讓門人去飼養豬,門人剛進入豬圈,瞬間便立地化為一頭豬。此人當即喚來屠戶將其宰殺,把豬肉拿去售賣,竟無人知曉其中的秘密。門人的父親因兒子久久未歸,前來詢問,此人謊稱他許久之前就離開了。門人的家人四處探訪,卻始終杳無音信。有一同門的人暗中知曉此事,便將真相泄露給了門人的父親。門人的父親得知後,立刻向縣令告發。縣令擔心此人逃跑,不敢貿然抓捕治罪,隻好詳細向上級稟報,請求派遣一千官兵將他的府邸團團圍住。最終,此人及其妻子都被擒獲,被關在樊籠之中,準備押解到都城。?途中經過太行山,山中突然出現一個巨人。這巨人身材高大,與樹木等高,眼睛如同大盆,嘴巴猶如巨甕,牙齒長達一尺有餘。官兵們見此情景,驚愕地呆立在原地,不敢前行。此人見狀,說道:“這是個妖怪,我的妻子可以擊退它。” 於是,士兵們解開他妻子的束縛,他的妻子手持武器前往迎戰。巨人見狀大怒,猛地一吸,竟將他的妻子吞入口中,眾人見狀,愈發驚駭。此人又說:“既然殺了我的妻子,那就得讓我的兒子去。” 於是,士兵們又放出他的兒子,巨人再次將其吞入腹中。眾人麵麵相覷,不知所措。此人又悲又怒,哭喊道:“既殺我妻,又殺我子,我怎能甘心!非得我親自前往不可。” 眾人果然將他從籠中放出,交給他一把利刃,讓他前去。巨人怒氣衝衝地迎了上來。兩人格鬥了許久,巨人一把將他抓起來塞進嘴裏,伸了伸脖子便將他咽下,隨後從容離去。?官兵們望著巨人離去的方向,心中充滿了恐懼和疑惑。他們不知道這個白蓮教徒的奇異法術究竟從何而來,也不明白這一係列詭異事件背後隱藏著怎樣的秘密。迴到駐地後,官兵們將此事詳細上報,引起了軒然大波。許多人開始對旁門左道的危害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而這個充滿奇幻色彩的故事,也在民間迅速傳開,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告誡著後人莫要輕信那些迷惑人心的邪術 。
揚州督同將軍梁公,解甲歸田,迴鄉居住後,每日悠閑自得,常攜著棋具與美酒,在山林丘壑間遊玩。恰逢九月九日重陽節,梁公與賓客一同登高,興致勃勃地對弈。正酣戰之際,忽然有一人緩緩走來,在棋局旁徘徊,目不轉睛地盯著棋盤,一副沉迷其中、流連忘返的模樣。?梁公抬眼望去,隻見此人麵容清寒,衣著破舊,衣衫襤褸如同懸掛著的鵪鶉毛,補丁層層疊疊。然而,他神態溫文爾雅,舉手投足間盡顯文人風度。梁公一向禮賢下士,見狀,便熱情地邀請他入座。此人也極為謙遜,連連推辭一番後,方才坐下。?梁公指著棋盤,微笑著說道:“先生想必精於棋藝,何不同這位客官對弈一局?” 那人又謙遜推辭了好一會兒,才開始落子。一局終了,他輸了,臉上頓時露出懊惱、焦急的神色,仿佛內心十分不甘。接著又下一局,依舊落敗,他愈發憤怒與慚愧。梁公見此,便斟酒相勸,他卻推辭不飲,隻是拉著客人繼續下棋。從清晨一直下到太陽偏西,連去廁所的時間都沒有。?正當兩人為一步棋的走法爭論不休,你來我往地大聲爭辯時,那書生突然離席,驚恐地站了起來,神色淒慘黯淡。不一會兒,他屈膝跪在梁公座前,磕頭如搗蒜,哀求救命。梁公又驚又疑,趕忙起身扶起他,說道:“不過是一場棋局遊戲罷了,何至於如此?” 書生顫抖著說道:“懇請大人囑咐馬成,不要捆綁我的脖頸。” 梁公聽後,更是詫異,問道:“馬成是誰?” 書生答道:“就是您府上養馬的馬成。”?原來,梁公府上的馬夫馬成,時常 “走無常”,每隔十幾天便會進入幽冥地府,充當勾魂使者,拿著牒文去捉拿鬼魂。梁公因書生所言十分怪異,便派人前去查看馬成的情況,卻發現他已經僵臥在床上三日了。梁公這才明白其中緣由,趕忙大聲叱喝馬成不得無禮。就在這時,眾人瞥見那書生瞬間消失在原地。梁公不禁長歎,感慨良久,這才領悟到他是個鬼魂。?過了一天,馬成蘇醒過來,梁公趕忙將他召來詢問。馬成說道:“那書生是湖襄人,對下棋癡迷成癮,家產都被他敗光了。他父親為此憂心忡忡,將他關在書房中。可他總是翻牆而出,偷偷跑到沒人的地方,與他人下棋。父親得知後,責罵他,卻始終無法阻止他。最終,父親含恨而死。閻王認為書生德行有虧,縮短了他的壽命,罰他進入餓鬼獄,至今已有七年了。恰逢東嶽泰山的鳳樓建成,東嶽大帝下牒文到各個地府,征召文人撰寫碑記。閻王便將書生從獄中放出,讓他應召前去,以此贖罪。沒想到他在途中耽擱,大大延誤了期限。嶽帝派直屬官員向閻王問罪。閻王大怒,派我們這些人四處搜尋他。之前承蒙主人您的命令,所以我才沒敢用繩索捆綁他。” 梁公又問:“那他如今怎麽樣了?” 馬成答道:“又被交還給獄吏了,恐怕永遠也沒有重獲新生的機會了。” 梁公聽後,歎息道:“這癡迷下棋竟能如此誤人啊!”?異史氏感歎道:“活著的時候,見到棋局便忘了生死;死後,見到棋局又忘了自己已身處冥間。難道世上真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嗎?然而,如此癡迷下棋,卻始終未能獲得一手高招,隻能讓他在九泉之下,成為一個永無超生之日的弈鬼。真是悲哀啊!” 這段充滿奇幻色彩的故事,也在當地流傳開來,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告誡著後人莫要過度沉迷於某件事物,以免荒廢人生 。
2.辛十四娘
廣平的馮生,年少時性情輕佻灑脫,喜好飲酒作樂。一日清晨,他醉意未消,腳步踉蹌地走在街頭,忽見一位少女,身著鮮豔紅帔,麵容姣好,宛如春日綻放的嬌花,美得動人心魄。少女身旁跟著一個小奚奴,兩人在晨露中匆忙趕路,鞋襪都被露水浸濕。馮生見此情景,心中不禁一動,目光緊緊追隨著少女的身影。?傍晚時分,馮生帶著幾分醉意踏上歸途。路過一座久已荒廢的蘭若寺,正暗自感歎時,卻見那位令他心心念念的麗人從寺中走出。少女瞧見馮生,轉身便往寺內走去。馮生心中滿是疑惑,暗自思忖:如此美麗的女子,為何會出現在這破敗的禪院之中?他將驢子拴在寺門旁,懷著好奇的心情,小心翼翼地走進寺內一探究竟。?寺內斷壁殘垣,荒草叢生,階上細草如茵,宛如一塊綠色的絨毯。馮生正彷徨間,一位白發蒼蒼的老者從屋內走出。老者衣帽整潔,神色和藹,見了馮生,便開口問道:“客官從何處來?” 馮生連忙迴答:“偶然路過這座古刹,想要進來瞻仰一番。” 隨後,馮生反問老者:“您為何會在此處?” 老者歎了口氣,說道:“老夫流離失所,無處安身,隻好暫且借這寺廟安頓家小。既然貴客臨門,就以山茶代酒,略表心意。” 說罷,老者恭敬地將馮生請進屋內。?馮生跟著老者來到殿後一院,隻見石路潔淨,不見絲毫榛莽。走進老者的房間,簾幌床幕一應俱全,屋內彌漫著淡淡的香氣,令人心曠神怡。兩人坐下後,互通姓名,老者自稱姓辛。馮生趁著酒勁,大膽地問道:“聽聞您有位千金尚未許配良人,我不自量力,願以聘禮求娶。” 辛老聽後,微微一笑,說道:“此事還需與拙荊商議。” 馮生聽後,興致勃勃,當即索筆賦詩一首:“千金覓玉杵,殷勤手自將。雲英如有意,親為搗玄霜。” 辛老將詩接過,笑著遞給身旁的侍從。?過了一會兒,有婢女過來與辛老低聲耳語。辛老起身,笑著安撫馮生耐心等待,隨後撩開帷幕進入內室。馮生隱約聽到幾句交談,心中暗自期待著好消息。然而,辛老出來後,卻隻是與馮生閑聊打趣,絕口不提婚事。馮生按捺不住心中的急切,問道:“不知您意下如何,還望解惑。” 辛老說道:“您是傑出之士,我傾慕已久,隻是有些私心,不敢直言。” 馮生再三追問,辛老才說道:“我有十九個女兒,已出嫁十二人。女兒們的婚事都由我妻子做主,老夫不便插手。” 馮生趕忙說道:“小生隻要今日見到的那位帶著小奚奴在晨露中趕路的姑娘。” 辛老聽後,沉默不語,兩人相對無言,氣氛一時有些尷尬。?這時,屋內傳來女子嚶嚶的細語。馮生借著酒勁,猛地撩開帷幕,說道:“既然不能結為夫妻,就讓我見她一麵,以了卻我的遺憾。” 屋內眾人見馮生闖入,頓時驚慌失措。那位紅衣少女,更是衣袖輕拂,鬢發微亂,亭亭玉立,羞澀地拈著衣帶。少女見馮生進來,滿臉驚慌,四處張望。辛老見狀,勃然大怒,命人將馮生強行拖了出去。此時馮生酒意更濃,腳下一滑,摔倒在荒草叢中。緊接著,瓦片石塊如雨點般朝他砸來,所幸並未砸中他的身體。?馮生在草叢中躺了一會兒,聽到驢子還在路邊吃草,便起身跨上驢子,腳步踉蹌地繼續前行。夜色深沉,四周一片迷悶,馮生迷失了方向,誤入澗穀。穀中狼嚎鴟叫,令人毛骨悚然,他嚇得渾身豎起寒毛,心中充滿恐懼。馮生在穀中徘徊,四處張望,卻不知身處何地。這時,他遠遠望見蒼林中燈火閃爍,心想那裏必定是村落,便不顧一切地朝著燈火奔去。?來到近前,隻見一座高大的門樓,馮生用馬鞭敲打著門。裏麵有人問道:“何人半夜到此?” 馮生迴答說自己迷路了。裏麵的人說:“待我通報主人。” 馮生焦急地在門外等待。不一會兒,聽到門閂響動,門開了,一位健壯的仆人出來,替馮生牽住驢子。馮生走進屋內,隻見房屋華美,堂上燈火通明。他剛坐下不久,一位婦人走了出來,詢問馮生的姓氏,馮生如實相告。過了片刻,幾位青衣婢女扶著一位老婦人出來,說道:“郡君到了。” 馮生連忙起身,恭敬地想要行禮。老婦人讓他坐下,對他說:“你莫非是馮雲子的孫子?” 馮生迴答道:“正是。” 老婦人感慨地說:“你應當是我的外甥。老身年邁,時日無多,骨肉之間,久未相見,甚是生疏。” 馮生說:“我自幼喪父,與祖父相處的人,我十之不識其一。從未前來拜望,還請您明示。” 老婦人說:“你自然知曉。” 馮生不敢再問,坐在那裏暗自思索。?老婦人問道:“外甥深夜為何來到此地?” 馮生向來以膽力自負,便將自己的遭遇一五一十地說了出來。老婦人聽後,笑著說:“這可是件大好事。況且外甥是名士,與那女子結親,也不算辱沒了姻親。那野狐精怎能如此自視甚高?外甥不必擔憂,我能幫你促成此事。” 馮生連忙道謝。老婦人對身旁的人說:“沒想到辛家女兒如此出眾。” 一位青衣婢女說:“他家有十九個女兒,個個都風姿綽約,不知官人看中的是第幾個?” 馮生說:“年紀大約十五六歲。” 青衣婢女說:“那應當是十四娘。三月間,她曾跟隨母親來給郡君祝壽,您怎麽忘了?” 老婦人笑著說:“是不是那個將蓮花瓣做成高履,裏麵填滿香屑,蒙著紗巾走路的姑娘?” 青衣婢女說:“正是。” 老婦人說:“這丫頭心思靈巧,善於賣弄風情。不過確實窈窕動人,外甥的眼光不錯。” 隨即對青衣婢女說:“快去叫小狸奴把她請來。” 青衣婢女應諾而去。?過了一會兒,婢女迴來稟報:“已經把辛家十四娘請來了。” 不一會兒,隻見那位紅衣女子走進來,朝著老婦人俯身下拜。老婦人說:“日後你就是我家外甥媳婦了,不必行婢女之禮。” 女子起身,身姿婀娜,紅袖低垂。老婦人輕輕梳理著她的鬢發,撚著她的耳環,問道:“十四娘近來在閨中都做些什麽?” 女子低聲迴答:“閑來無事,隻是做些針線刺繡。” 女子一抬頭,看見馮生,頓時羞澀不安。老婦人說:“這是我的外甥。他對你一片真心,想要與你結為夫妻,你為何讓他迷路,在溪穀中奔波一夜?” 女子低頭不語。老婦人說:“我叫你來,是想為我外甥做媒。” 女子默默無言。老婦人命人打掃床鋪,鋪上被褥,準備為兩人舉行婚禮。女子羞澀地說:“此事還需告知我的父母。” 老婦人說:“我為你做媒,難道會有差錯?” 女子說:“郡君的命令,父母不敢違抗,可如此草率,我寧死也不敢從命!” 老婦人笑著說:“這小女子意誌堅定,真是我外甥的好媳婦!” 於是,從女子頭上拔下一朵金花,交給馮生收好。又讓馮生迴家查看黃曆,定下良辰吉日。隨後,派青衣婢女送女子迴去。此時,遠處傳來雞鳴聲,老婦人又派人牽著驢子送馮生出去。馮生走了幾步,迴頭一看,隻見村舍已消失不見,眼前隻有茂密的鬆樹和柏樹,以及荒草叢中的墳墓。馮生愣了許久,才意識到這裏是薛尚書的墓地。?原來,薛尚書是馮生祖母的弟弟,所以老婦人稱唿馮生為外甥。馮生心中明白自己遇到了鬼,但也不知道十四娘究竟是什麽人。他感慨著迴到家中,漫不經心地查看黃曆,等待著良辰吉日的到來,心中卻又擔心與鬼的約定難以實現。再次前往蘭若寺,隻見寺中殿宇荒涼,詢問附近的居民,都說寺中常常能見到狐狸出沒。馮生心想:若能娶到那位麗人,即便她是狐仙,也未嚐不可。到了約定的日子,馮生打掃房屋,清掃道路,派仆人在門口眺望。一直等到半夜,依然寂靜無聲,馮生漸漸失去了希望。就在這時,門外突然熱鬧起來,馮生急忙跑出去查看,隻見一輛華麗的馬車停在庭院中,兩位婢女攙扶著十四娘坐在青廬之中。十四娘的嫁妝也不多,隻有兩個高大的仆人扛著一個大撲滿,大如甕,他們將撲滿放在堂屋的角落裏,便放下肩頭的擔子休息。馮生喜得佳人,也不懷疑她的身份。他問十四娘:“那死去的郡君,為何你們都對她如此順從?” 十四娘說:“薛尚書如今擔任五都巡環使,數百裏內的鬼狐都聽他差遣,所以他很少迴到墓地。” 馮生沒有忘記郡君的恩情,第二天便前往墓地祭祀。迴來後,見兩位青衣婢女拿著貝錦前來祝賀,將禮物放在桌上便離開了。馮生將此事告訴十四娘,十四娘說:“這是郡君送的。”?邑中有位楚銀台的公子,年少時與馮生一同讀書,兩人關係頗為親密。聽說馮生娶了狐仙為妻,便送來禮物表示祝賀,還親自登門舉杯慶祝。過了幾天,又送來請帖邀請馮生赴宴。十四娘得知後,對馮生說:“之前公子來的時候,我從牆壁縫隙中偷看,此人眼如猿睛,鼻似鷹鉤,不可與他長久交往。你不要去。” 馮生答應了。第二天,公子登門,詢問馮生為何爽約,還獻上自己新寫的詩作。馮生品評時言語中帶著嘲笑,公子十分羞愧,不悅地離開了。馮生迴到家中,笑著將此事告訴十四娘。十四娘卻神色憂慮,說:“公子心胸狹隘,如豺狼一般,不可親近!你不聽我的話,將會遭遇災禍!” 馮生笑著向她道歉。後來,馮生和公子又時常相互調侃,之前的嫌隙漸漸消除。恰逢提學考試,公子考了第一名,馮生考了第二名。公子沾沾自喜,派人來邀請馮生赴宴,馮生推辭;公子多次相邀,馮生隻好前往。到了公子家,才知道是公子的生日,賓客滿堂,宴席十分豐盛。公子拿出試卷給馮生看,親友們紛紛讚歎。酒過幾巡,堂中奏起音樂,樂聲喧鬧,賓主盡歡。公子突然對馮生說:“俗話說:‘場中莫論文。’現在我才知道這句話是錯的。我之所以能考在你之上,隻是開頭幾句話略勝一籌罷了。” 公子說完,在座的人都紛紛稱讚。馮生喝醉了,忍不住大笑道:“你到現在,還以為文章就隻是這樣嗎!” 馮生此言一出,滿座皆驚,公子更是羞愧憤怒,氣得說不出話來。賓客們漸漸散去,馮生也趁機溜走了。酒醒後,馮生後悔不已,將此事告訴了十四娘。十四娘不高興地說:“你真是個淺薄輕浮的人!這種輕薄的態度,對君子施展,會有損我們的品德;對小人施展,會招來殺身之禍。你的災禍不遠了!我不忍心看到你流落街頭,請讓我就此離開。” 馮生害怕得流下眼淚,向她表示悔過。十四娘說:“如果你想讓我留下,就得答應我:從今以後,閉門謝客,斷絕交往,不要隨意飲酒。” 馮生恭敬地接受了她的教誨。?十四娘為人勤儉灑脫,每日以紡織為業。她時常迴娘家,從未在外過夜。又時常拿出金帛做生意,每天都有盈餘,便投入撲滿之中。她整日閉門不出,有客人來訪,就囑咐仆人婉言謝絕。?一日,楚公子派人送來書信,十四娘看後便將信燒毀,沒有告訴馮生。第二天,馮生出門去城中吊喪,在喪家遇到公子。公子拉著他的胳膊,苦苦相邀,馮生以有事為由推辭。公子卻讓馬夫拉住馮生的韁繩,強行將他擁入家中。到了公子家,公子立刻命人準備酒菜。馮生再次推辭要早歸,公子卻再三挽留,還讓家中姬妾彈奏古箏助興。馮生向來不受拘束,之前被十四娘關在家中,心中頗為煩悶,如今突然遇到如此盛大的酒宴,興致頓時高漲,將十四娘的告誡拋諸腦後。於是,他開懷暢飲,直至酩酊大醉,頹然倒在席間。公子的妻子阮氏,極為兇悍善妒,婢妾們都不敢梳妝打扮。前些日子,有婢女進入公子書房,被阮氏暗中抓住,用棍子擊打頭部,婢女當場腦裂身亡。公子因為馮生之前嘲笑他的緣故,懷恨在心,一直想找機會報複,於是謀劃灌醉馮生,誣陷他。趁著馮生醉倒,公子讓人將婢女的屍體扛到馮生的床邊,關上房門後便離開了。五更時分,馮生酒醒,發現自己躺在桌子上,起身尋找枕頭和床鋪,卻摸到一個黏膩的東西,絆住了他的腳步。他伸手一摸,竟是一個人。馮生以為是主人派來陪他睡覺的仆人,又踢了踢,卻沒有動靜,將人扶起,發現已經僵硬,頓時大驚失色,急忙出門大聲唿救。仆人們都被驚醒,點起火把一看,見是屍體,便抓住馮生大聲吵鬧。公子出來查看,誣陷馮生逼奸殺婢,將他押送到廣平府。隔了一天,十四娘才得知此事,潸然淚下,說:“早知今日會如此!” 於是,她按日送錢給獄中 的馮生。馮生見到府尹,卻有理難伸,每日遭受嚴刑拷打,皮肉都脫落了。十四娘親自前往獄中探望,馮生見到她,心中悲痛萬分,說不出話來。十四娘深知馮生深陷困境,勸他屈招,以免遭受更重的刑罰。馮生哭著聽從了她的建議。?在十四娘往來奔波的這段時間裏,旁人近在咫尺卻看不到她的行動。迴到家中,十四娘唉聲歎氣,立刻派婢女出門辦事。她獨自在家中待了幾天,又托媒婆買了一位良家女子,名叫祿兒,年方及笄,容貌頗為秀麗。十四娘與祿兒同吃同住,對她的寵愛超過了其他仆人。馮生被認定誤殺婢女,擬判絞刑。家中仆人得到消息後,悲痛萬分,哭著迴來向十四娘講述。十四娘聽後,神色坦然,似乎並不在意。不久,秋決的日子臨近,十四娘才開始焦急不安,日夜奔波,沒有停歇。她常常獨自在寂靜的地方,暗自悲傷,甚至茶飯不思,睡眠也受到影響。一日傍晚,狐婢突然前來。十四娘立刻起身,與狐婢在一旁低聲交談。出來後,她滿臉笑容,像往常一樣料理家中事務。第二天,仆人到獄中探望馮生,馮生托他給娘子帶話,希望能再見一麵,做最後的訣別。仆人迴來複命,十四娘隻是隨意應了一聲,沒有絲毫悲傷的神情,顯得十分冷漠。家人私下裏都議論她太過狠心。突然,街頭巷尾紛紛傳言:楚銀台被革職,平陽觀察奉特旨審理馮生一案。仆人聽到消息,高興地告訴了十四娘。十四娘也很高興,立刻派人前往府中探視,隻見馮生已經出獄,兩人相見,悲喜交加。不久,公子被抓捕歸案,經過審訊,真相大白。馮生當即被釋放迴家。迴到家中,馮生見到十四娘,淚水奪眶而出,十四娘也與他相對而泣,悲傷過後,兩人又轉悲為喜。然而,馮生始終不知道十四娘是如何將此事上達天聽的。十四娘笑著指著婢女說:“這是你的大功臣。” 馮生驚訝地詢問緣故。?原來,十四娘派婢女前往燕都,想要將馮生的冤情上達宮闈。婢女到了京城,卻發現宮中有神靈守護,在禦溝邊徘徊了數月,始終無法進入。婢女擔心誤了大事,正打算迴去商量對策,忽然聽說當今皇上將前往大同,婢女便提前前往,假扮成流妓。皇上來到勾欄,對婢女極為寵愛。皇上懷疑婢女並非尋常風塵女子,婢女便哭著訴說:“妾原籍直隸廣平,是生員馮某的女兒。父親因冤獄即將被處死,無奈將妾賣到勾欄之中。” 皇上聽後,心生憐憫,賜給婢女百兩黃金。臨行前,皇上詳細詢問事情的經過,用紙筆記下姓名,還說要讓婢女與他共享富貴。婢女說:“隻要能讓父女團聚,妾並不奢望榮華富貴。” 皇上點頭應允並不奢望?。自蒼頭在太華遇見十四娘,得知她已名列仙籍後,馮生心中久久不能平靜。他常常獨自一人坐在庭院中,望著十四娘曾經居住過的房間,迴憶著往昔與她共度的點點滴滴。那勤儉灑脫的身影,那溫柔關切的話語,仿佛仍在眼前耳邊,可如今卻已天人永隔,徒留他在這塵世中思念。?家中有了十四娘留下的錢財,生活漸漸安穩起來。馮生和祿兒用心經營著日子,祿兒溫柔賢淑,將家中事務打理得井井有條,對馮生也是關懷備至,兩人相濡以沫,日子過得平淡卻也溫馨。然而,馮生心中始終有一處位置,是留給十四娘的,那份感情,隨著時間的推移,愈發深沉厚重。?一日,馮生帶著兒子在集市上閑逛,偶然間聽到有人談論著遠方的奇聞軼事。說的是一處深山之中,時常有仙霧繚繞,傳聞有仙人在此出沒,庇佑著周邊的百姓,使得那裏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馮生聽後,心中一動,他不禁猜測,這會不會與十四娘有關呢?迴到家中,這個念頭在他腦海中揮之不去,他決定,帶著兒子前往那深山探尋一番。?一路跋山涉水,曆經艱辛,馮生父子終於來到了傳聞中的深山。剛踏入山林,便覺一股清新之氣撲麵而來,山林間靜謐祥和,偶爾傳來幾聲鳥鳴,更添幾分生機。馮生牽著兒子的手,小心翼翼地前行,四處張望著,期望能發現一些與十四娘有關的線索。?就在他們深入山林之時,突然,前方出現了一片五彩祥雲,祥雲緩緩飄動,散發出柔和的光芒。馮生心中一緊,直覺告訴他,這定與十四娘有關。他加快腳步,朝著祥雲走去。待走近,隻見祥雲之中,十四娘身著一襲白色仙衣,衣袂飄飄,宛如仙子下凡。她麵容依舊姣好,隻是多了幾分超凡脫俗的氣質。?十四娘看到馮生父子,微微一笑,眼中滿是溫柔。她輕輕抬手,示意馮生上前。馮生激動得熱淚盈眶,快步走到十四娘麵前,“撲通” 一聲跪下,說道:“娘子,我終於又見到你了。” 十四娘趕忙扶起馮生,說道:“起來吧,馮郎。今日你我能在此相見,也是緣分。” 馮生看著十四娘,千言萬語湧上心頭,卻不知從何說起。?這時,十四娘蹲下身子,看著馮生的兒子,眼中滿是慈愛,說道:“這便是我們的孩子吧,長得真可愛。” 她伸手摸了摸孩子的頭,孩子有些害羞,躲在了馮生身後。十四娘笑著站起身來,對馮生說:“馮郎,我雖已名列仙籍,但心中始終牽掛著你和孩子。如今見你們安好,我便放心了。” 馮生連忙說道:“多虧了娘子留下的錢財,我們才能過上安穩日子。隻是我心中一直思念著娘子,此番聽聞此處有仙人出沒,便想來碰碰運氣,沒想到真能見到娘子。”?十四娘微微點頭,說道:“我在此處,時常庇佑著周邊百姓,也算是為這世間做些善事。馮郎,你在塵世中,也要好好生活,教導好孩子。” 馮生連連稱是。兩人又敘了一會兒舊,十四娘便說:“時候不早了,我還有些事務要處理。馮郎,你帶著孩子迴去吧,日後若有難處,可來此處尋我。” 說罷,十四娘化作一道光芒,消失在了祥雲之中。?馮生望著十四娘離去的方向,久久佇立,直到兒子拉了拉他的衣角,他才迴過神來。他帶著兒子,滿懷希望地踏上了迴家的路。迴到家中,馮生將見到十四娘的事情告訴了祿兒,祿兒聽後,也為他感到高興。從此,馮生更加努力地生活,他將十四娘的教誨銘記於心,用心教導兒子,期望他能成為一個善良正直的人。而十四娘的故事,也在當地流傳開來,成為人們口中一段美好的傳奇,激勵著人們心懷善念,勇敢麵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 。
3.白蓮教
白蓮教中有一人,來自山西,大約是徐鴻儒的徒弟。他憑借旁門左道蠱惑眾人,許多人都被他的法術迷惑,紛紛追隨於他。?一日,此人準備前往別處。臨行前,他在堂中放置了一盆,又用另一盆將其蓋住,囑咐門人好好看守,嚴戒他們切勿打開查看。他離開後,門人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悄悄打開了盆子。隻見盆中貯滿清水,水麵上用草編織成一艘小船,船上帆檣一應俱全,栩栩如生。門人覺得十分奇異,便伸出手指輕輕撥動,小船隨手傾側;他急忙將小船扶正,恢複原狀,又趕忙將盆子重新蓋上。沒過多久,師父迴來了,見狀頓時怒責道:“為何違背我的命令?” 門人連忙辯白說自己並未亂動。師父卻道:“剛才海中的船翻了,你們怎敢欺騙我?” 門人聽後,心中大為震驚,深知師父法術神奇,從此對他愈發敬畏。?又有一晚,此人在堂上點燃一支巨大的蠟燭,告誡門人務必小心守護,切不可讓風將蠟燭吹滅。二更時分,師父還未歸來,門人困倦不堪,疲憊至極,便靠在床邊打算稍作休息。待他醒來時,蠟燭已然熄滅,他急忙起身重新點燃。不久後,師父走進堂中,見狀又開始責備門人。門人委屈地說:“我確實不曾睡覺,蠟燭怎麽會熄滅呢?” 師父怒喝道:“剛才我在黑暗中走了十多裏路,你還在這裏狡辯!” 門人聽後,嚇得膽戰心驚,對師父的法術更是深信不疑。此人還有許多這般神奇詭異的行徑,數不勝數。?後來,此人的愛妾與門人暗中私通,他察覺到了此事,卻隱忍不發。一日,他借口讓門人去飼養豬,門人剛進入豬圈,瞬間便立地化為一頭豬。此人當即喚來屠戶將其宰殺,把豬肉拿去售賣,竟無人知曉其中的秘密。門人的父親因兒子久久未歸,前來詢問,此人謊稱他許久之前就離開了。門人的家人四處探訪,卻始終杳無音信。有一同門的人暗中知曉此事,便將真相泄露給了門人的父親。門人的父親得知後,立刻向縣令告發。縣令擔心此人逃跑,不敢貿然抓捕治罪,隻好詳細向上級稟報,請求派遣一千官兵將他的府邸團團圍住。最終,此人及其妻子都被擒獲,被關在樊籠之中,準備押解到都城。?途中經過太行山,山中突然出現一個巨人。這巨人身材高大,與樹木等高,眼睛如同大盆,嘴巴猶如巨甕,牙齒長達一尺有餘。官兵們見此情景,驚愕地呆立在原地,不敢前行。此人見狀,說道:“這是個妖怪,我的妻子可以擊退它。” 於是,士兵們解開他妻子的束縛,他的妻子手持武器前往迎戰。巨人見狀大怒,猛地一吸,竟將他的妻子吞入口中,眾人見狀,愈發驚駭。此人又說:“既然殺了我的妻子,那就得讓我的兒子去。” 於是,士兵們又放出他的兒子,巨人再次將其吞入腹中。眾人麵麵相覷,不知所措。此人又悲又怒,哭喊道:“既殺我妻,又殺我子,我怎能甘心!非得我親自前往不可。” 眾人果然將他從籠中放出,交給他一把利刃,讓他前去。巨人怒氣衝衝地迎了上來。兩人格鬥了許久,巨人一把將他抓起來塞進嘴裏,伸了伸脖子便將他咽下,隨後從容離去。?官兵們望著巨人離去的方向,心中充滿了恐懼和疑惑。他們不知道這個白蓮教徒的奇異法術究竟從何而來,也不明白這一係列詭異事件背後隱藏著怎樣的秘密。迴到駐地後,官兵們將此事詳細上報,引起了軒然大波。許多人開始對旁門左道的危害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而這個充滿奇幻色彩的故事,也在民間迅速傳開,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告誡著後人莫要輕信那些迷惑人心的邪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