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亮了,雨停了,一夜的雨水把長安城衝洗得煥然一新。
“救命啊,少爺,我要死了。”秦浩睜開眼,側頭看著驚恐的大丫,
以為大丫又想起母親慘死之事,忙坐起身子,扳住大丫:“別怕大丫,少爺不是在你身邊嗎?”
大丫哆哆嗦嗦道:“少爺,我真的要死了,流了好多血,嗚嗚嗚。”
秦浩低頭一看笑了,摸著大丫的頭輕聲安撫:“大丫不用慌,你這是來了月事了,沒事的,我給你尋個人來。”
起身來到後院,見柴房的門開著,進去一看,春蘭這丫頭倒是勤快,已經點火蒸上了。
春蘭感覺有人進來,抬頭見是少爺,忙站起身來,說了聲“少爺,今日起得這般早啊。我已經蒸過一次了。”
秦浩一聽,忙問道:“這是早上的第二次蒸餾了?”
春蘭點點頭,秦浩走到酒壇處聞了聞,迴頭說道:“春蘭,這遍蒸完可別再蒸了,
這度數已經不低了哦,再高的話,隻怕一小口便醉了。一會用小陶瓶把酒多裝些,我有用。”
春蘭吐了吐舌頭,點頭應是。三女也掀開簾子走了進來,
秦浩一見人都在說道:“一會蒸完清洗一下,讓大夥把廚房的那袋子大蒜剝皮,剝個五分之一的量,
搗成小瓣放進蒸餾器中,加入水,蒸些黃色液體出來,也要帶走,越濃越好,
再從庫房中騰出兩個好些的小木盒,裝些新炒的茶葉,冬梅,那糖分離了嗎?”
冬梅高興道:”少爺真神了,都分開了,我用小火把糖液熬幹了,亮晶晶的可好看啦。“
秦浩笑了笑道:”不錯,出師了,糖也裝一小盒給我。“四女聞言齊步往外走去。
“春蘭,你先等下。”春蘭站定迴頭道:”少爺還有吩咐?“
秦浩不自然道:”你有二十了是吧?“春蘭疑惑道:“是啊,少爺,之前講過的呀。”
“恩恩,少爺有點事需要你的幫助。”
春蘭不解道:“少爺你有事就吩咐就成,春蘭需要做什麽呢?”
秦浩也不知咋和人家說這事,這要是放現代就隨便了,唉。整理一下話語道:“春蘭啊,你應該是來過月事的吧?”
春蘭登時滿臉通紅,憋著不說話,少爺怎麽問這麽羞人的話。
秦浩撓了撓自己的頭道:“春蘭,你別誤會,我就是想讓你去幫大丫一下,
她來了月事了,自己不懂,以為流血快死了,嘿嘿。
你肯定有經驗,去勸勸她,在正屋呢。”說完忙不迭的走了。
春蘭明白了少爺的意思,忽的反應過來,大丫在正屋,在少爺的房間,這是什麽意思呀,忙抽出一根柴,把火調小些,快步跟了出去。
秦浩來到堂屋,坐在餐桌上,見早餐都擺好了,就是不見一個人,知道都是在等他呢。
今天有些事要處理一下,得早點走,掀開食罩,吃起早餐來。
正屋中,春蘭笑著對大丫道:“婉清,不妨事的,這是正常的月事,以後每個月都會有幾天的呢。”
大丫紅著臉,眼中還帶著些許驚恐和羞澀,小聲問道:“春蘭姐,那我該怎麽辦呀?會不會一直這樣流血不停啊?”
春蘭輕輕拉著大丫的手,安慰道:“傻丫頭,不會的。你這幾天要注意休息,不能碰冷水,也不要吃生冷辛辣的東西。
我一會兒去給你拿些幹淨的布巾來,你記得要勤換著。”
大丫點了點頭,感激地看著春蘭:“春蘭姐,謝謝你。要不是你,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麽辦了。”
春蘭溫柔地笑了笑:“咱們都是一家人,說什麽謝呀。你呀,以後有什麽事都別瞞著,要跟姐姐說。”
全伯、劉伯和趙虎來到了堂屋,見少爺正吃著,也都圍著坐了,
趙虎感慨,誰家用飯食這樣圍在一起吃,少爺真的不把我們當外人的。
“張龍看門呢?”秦浩嘴裏嚼著饅頭,自打做了饅頭後,這玩意成了早餐主食了。
“今日我跟著大郎,張龍讓我先吃。”趙虎也含糊不清的迴道。
“一會吃完,把張龍叫過來,在家幹點活。今天我們兩個皇宮的走起。”
趙虎登時興奮了,大口的吃著這暄軟的叫饅頭的東西,真好吃啊。
胡餅那是什麽破玩意。秦浩心道,真真是由由儉入奢易啊。
吃完早餐迴到正屋,見榻上收拾幹淨了,床單也都收走了,心裏忽然有點緊張,
春蘭知道,問題是其他人不知道啊,該不會誤會我把大丫破了血吧。
哎媽,得趕緊和春蘭說一聲,可千萬別弄叉劈了。
春蘭看著少爺心中發笑,心想那麽大一片血跡,和洞房的能一樣嘛,看來少爺也不太懂啊,還以為少爺啥都懂呢。
洗漱完畢,春蘭給少爺戴好襆頭。不得不說,人家戴得就是緊實,穩當的不歪。
張龍來到門口問道:“大郎,喚我何事啊?”
秦浩招招手,拿過桌上的紙筆,快速畫了個有點像小房子的圖畫,中間畫了個小人,側麵開了一扇門。
張龍撓撓頭,表示沒看懂,秦浩笑著給他解釋,就是一個相對封閉的木板房,這才恍然大悟。
又講了下靠一側牆麵的位置,要在牆上開好孔,再采買點石板與木板,
石板鋪好地麵,用石灰密封好,作好走水的管道,就用後院那間客房隔出一半來做就好。
又和張龍說了牌位的事,張龍痛快的應著,“大郎放心,我做了這些年衙役,街坊裏人還是認得多的,好辦。”
趙虎興衝衝的在門口叫著:“少爺啊,馬車都準備好了,咱們啥時候走啊?”
秦浩站起身拉開房門,大手一揮一個響指,大聲道:“出發。”
此時的太極宮,早朝已近半程,杜如晦因身體原因,李世民讓其在家中安心養病,任命李靖為兵部尚書。
中書舍人李百藥再次上書請出宮女,李世民也批準再放出一千宮女。冊封薛延陀首領夷男為真珠毗伽可汗。
後半程魏征火力全開,一個人上演了整部電影的後傳。
不僅痛陳了災區官員的種種惡行,選了幾個代表性的官員指明為何非殺不可,並上呈了連夜寫好的奏折,
詳細建議並解釋了科舉改革的刻不容緩、大唐十道按察使的人員轉換、各地設置義倉的迫切性、設立鹽鐵使的必要性等重大主張。
李世民十分重視這道奏折,表示要朝後與尚書省再議。
最後魏征著重強調了此次賑災過程中的功勞,製鹽與收蝗兩項舉措解了災情的一大半,
並解救了近兩萬名被賣兒童,功勞甚大,建議重賞。
李世民看了眼房玄齡,房玄齡會意,出班道:“陛下,魏大人所言甚是。
此次災區情況危急,幸得魏大人不辭辛勞,深入災區查訪,方使得諸多問題得以明了,
其呈奏之各項主張皆切中時弊,實乃為我大唐社稷之長遠考量。科舉改革關乎人才選拔,為國家之根基;
十道按察使關乎地方吏治清明,義倉之設關乎民生安穩,鹽鐵使之立關乎財政收支,此皆國之大事,不可不慎重商議。
而製鹽與收蝗之舉措成效顯著,解救百姓於危難,實乃大功一件。
依臣之見,對於有功之人當予以重賞,如此方能激勵更多臣子為朝廷效力,為百姓謀福祉。
至於具體賞賜之事宜,還需陛下與諸位大人共同商討,擬定一個妥善之法。”
李世民微微點頭道:“房相所言有理。魏相此次賑災盡心盡力,所提建議皆具真知灼見,朕心甚慰。
關於賞賜之事,朕已會同三省議定賞賜。”衝高福點了下頭,高福會意接過聖旨張開,大聲朗讀。
門下:
今有秦浩,才德兼優,勳績卓著,實乃邦國之良才,朕心甚悅,爰降明詔,以褒其功。
秦浩心懷社稷,獻製鹽之法,改良舊製,致鹽產豐盈,此誠利國之大事,澤被萬民。
又呈蒸餾、榨油之法,二者皆精妙絕倫,增物資之饒,於民生經濟助力匪淺,其智可嘉,其心可讚。
值蝗災猖獗,旱情危急之時,創滅蝗良策,厥功至偉。精鹽換糧,解百姓之難。
且於危急關頭,救治朝廷宰相,仁心可鑒,盡顯忠義之節。
為旌其勳,封秦浩為長安縣男,食邑實封一百戶,賜萬金,絹百匹,以彰其功。
武氏有女,賜為縣男府先生,教導其子弟誦讀,冀其家門昌盛,才俊輩出。
欽此!
底下眾臣聽完對賞賜沒有驚訝,隻是沒太明白,人家都沒成婚呢,教導誰?武氏女是哪個?大家都扭頭看向今日上朝的武士彠。
隻有房玄齡深深的看了武士彠一眼,覺得自己先前的判斷有誤,
沒想到此人的城府如此之深,竟能提前影響到陛下的旨意,強行把女兒弄到了徒兒府中。
又覺徒兒如此大功,隻實封了一百戶屬實少了些,看來陛下對封爵越來越謹慎了。
魏征在殿下聽完宣旨,不禁大感意外,隨即出班,朗聲道:“陛下,臣有話要說。”
眾臣皆詫異地將目光投向這個素有“剛直不阿”之名的老頭,心中暗自思忖,
聖旨都已宣讀完畢,這時候你還有話說,這是搶戲搶上癮了啊!
李世民見狀,也微微皺了皺眉,但他深知魏征的性格,且一直秉持著虛心納諫的原則,
故而還是迅速調整神態,擺出一副誠懇接納的態度,溫和地說道:“魏相,有何高見,但說無妨。”
魏征毫無畏懼之色,義正言辭地說道:“陛下,臣以為此次封賞實在過低。秦浩立下如此大功,僅封為縣男,實在是功賞不相匹配。
食邑僅一百戶,這般小氣的封賞,實在不足以充分彰顯陛下對功臣的深厚恩澤,亦難以激勵臣民為朝廷竭盡全力地效力。
陛下向來以英明睿智、仁德寬厚聞名天下,對待賞賜之事向來公正分明。
此次秦浩在賑災過程中功績卓著,他所采取的製鹽與收蝗之策成效斐然,
不僅解救了無數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百姓,更是成功拯救了近兩萬名被賣兒童,此等功績堪稱驚天動地。
若如此大功卻僅得此等微薄封賞,恐怕會讓天下那些心懷正義、有誌於為朝廷建功立業的仁人誌士感到心寒啊!
望陛下能夠三思,重新審慎考量對秦浩的封賞事宜,以昭示陛下對功臣的敬重與厚愛。”
說完深深一拜,看皇帝咋說。
李世民聽到說自己小氣,氣得胡子微微顫抖,目光炯炯地盯著魏征,
那眼神中既有被臣子直言頂撞的不悅,又有對魏征這份剛直的幾分無奈與欣賞。
他深吸一口氣,強壓下心中瞬間湧起的氣憤,努力讓自己保持著帝王的沉穩和理智。
“哼,朕豈是小氣之人。”李世民的聲音低沉而帶著一絲威嚴,
“封賞之事,朕自有考量。秦浩雖有功,但朝廷之賞罰需遵循一定之規,不可隨意破格。
朕既要論功行賞,亦要顧全大局,平衡朝堂各方。朕對秦浩亦有厚望,此次封賞亦是對他的一種磨礪,
望他能明白朕之苦心,日後更加勤勉,為大唐再立新功。”
魏征毫不讓步道:“陛下,臣深知朝廷規製重要,然特殊功績當有特殊對待。
秦浩此次所立之功,絕非尋常可比。製鹽之法創新,解百姓鹽荒之苦,收蝗之策果斷,使蝗災迅速撲滅,
此二者皆是關乎民生之根本,影響深遠。
且拯救近兩萬被賣兒童,此乃大善之舉,功德無量。如此大功若不給予相應厚賞,豈不讓天下有識之士寒心?”
李世民肝有點疼,氣道:“改為長安縣子,食邑不變。”說罷,站起身向殿外走去。高福大喊一聲“退……朝……”.
“救命啊,少爺,我要死了。”秦浩睜開眼,側頭看著驚恐的大丫,
以為大丫又想起母親慘死之事,忙坐起身子,扳住大丫:“別怕大丫,少爺不是在你身邊嗎?”
大丫哆哆嗦嗦道:“少爺,我真的要死了,流了好多血,嗚嗚嗚。”
秦浩低頭一看笑了,摸著大丫的頭輕聲安撫:“大丫不用慌,你這是來了月事了,沒事的,我給你尋個人來。”
起身來到後院,見柴房的門開著,進去一看,春蘭這丫頭倒是勤快,已經點火蒸上了。
春蘭感覺有人進來,抬頭見是少爺,忙站起身來,說了聲“少爺,今日起得這般早啊。我已經蒸過一次了。”
秦浩一聽,忙問道:“這是早上的第二次蒸餾了?”
春蘭點點頭,秦浩走到酒壇處聞了聞,迴頭說道:“春蘭,這遍蒸完可別再蒸了,
這度數已經不低了哦,再高的話,隻怕一小口便醉了。一會用小陶瓶把酒多裝些,我有用。”
春蘭吐了吐舌頭,點頭應是。三女也掀開簾子走了進來,
秦浩一見人都在說道:“一會蒸完清洗一下,讓大夥把廚房的那袋子大蒜剝皮,剝個五分之一的量,
搗成小瓣放進蒸餾器中,加入水,蒸些黃色液體出來,也要帶走,越濃越好,
再從庫房中騰出兩個好些的小木盒,裝些新炒的茶葉,冬梅,那糖分離了嗎?”
冬梅高興道:”少爺真神了,都分開了,我用小火把糖液熬幹了,亮晶晶的可好看啦。“
秦浩笑了笑道:”不錯,出師了,糖也裝一小盒給我。“四女聞言齊步往外走去。
“春蘭,你先等下。”春蘭站定迴頭道:”少爺還有吩咐?“
秦浩不自然道:”你有二十了是吧?“春蘭疑惑道:“是啊,少爺,之前講過的呀。”
“恩恩,少爺有點事需要你的幫助。”
春蘭不解道:“少爺你有事就吩咐就成,春蘭需要做什麽呢?”
秦浩也不知咋和人家說這事,這要是放現代就隨便了,唉。整理一下話語道:“春蘭啊,你應該是來過月事的吧?”
春蘭登時滿臉通紅,憋著不說話,少爺怎麽問這麽羞人的話。
秦浩撓了撓自己的頭道:“春蘭,你別誤會,我就是想讓你去幫大丫一下,
她來了月事了,自己不懂,以為流血快死了,嘿嘿。
你肯定有經驗,去勸勸她,在正屋呢。”說完忙不迭的走了。
春蘭明白了少爺的意思,忽的反應過來,大丫在正屋,在少爺的房間,這是什麽意思呀,忙抽出一根柴,把火調小些,快步跟了出去。
秦浩來到堂屋,坐在餐桌上,見早餐都擺好了,就是不見一個人,知道都是在等他呢。
今天有些事要處理一下,得早點走,掀開食罩,吃起早餐來。
正屋中,春蘭笑著對大丫道:“婉清,不妨事的,這是正常的月事,以後每個月都會有幾天的呢。”
大丫紅著臉,眼中還帶著些許驚恐和羞澀,小聲問道:“春蘭姐,那我該怎麽辦呀?會不會一直這樣流血不停啊?”
春蘭輕輕拉著大丫的手,安慰道:“傻丫頭,不會的。你這幾天要注意休息,不能碰冷水,也不要吃生冷辛辣的東西。
我一會兒去給你拿些幹淨的布巾來,你記得要勤換著。”
大丫點了點頭,感激地看著春蘭:“春蘭姐,謝謝你。要不是你,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麽辦了。”
春蘭溫柔地笑了笑:“咱們都是一家人,說什麽謝呀。你呀,以後有什麽事都別瞞著,要跟姐姐說。”
全伯、劉伯和趙虎來到了堂屋,見少爺正吃著,也都圍著坐了,
趙虎感慨,誰家用飯食這樣圍在一起吃,少爺真的不把我們當外人的。
“張龍看門呢?”秦浩嘴裏嚼著饅頭,自打做了饅頭後,這玩意成了早餐主食了。
“今日我跟著大郎,張龍讓我先吃。”趙虎也含糊不清的迴道。
“一會吃完,把張龍叫過來,在家幹點活。今天我們兩個皇宮的走起。”
趙虎登時興奮了,大口的吃著這暄軟的叫饅頭的東西,真好吃啊。
胡餅那是什麽破玩意。秦浩心道,真真是由由儉入奢易啊。
吃完早餐迴到正屋,見榻上收拾幹淨了,床單也都收走了,心裏忽然有點緊張,
春蘭知道,問題是其他人不知道啊,該不會誤會我把大丫破了血吧。
哎媽,得趕緊和春蘭說一聲,可千萬別弄叉劈了。
春蘭看著少爺心中發笑,心想那麽大一片血跡,和洞房的能一樣嘛,看來少爺也不太懂啊,還以為少爺啥都懂呢。
洗漱完畢,春蘭給少爺戴好襆頭。不得不說,人家戴得就是緊實,穩當的不歪。
張龍來到門口問道:“大郎,喚我何事啊?”
秦浩招招手,拿過桌上的紙筆,快速畫了個有點像小房子的圖畫,中間畫了個小人,側麵開了一扇門。
張龍撓撓頭,表示沒看懂,秦浩笑著給他解釋,就是一個相對封閉的木板房,這才恍然大悟。
又講了下靠一側牆麵的位置,要在牆上開好孔,再采買點石板與木板,
石板鋪好地麵,用石灰密封好,作好走水的管道,就用後院那間客房隔出一半來做就好。
又和張龍說了牌位的事,張龍痛快的應著,“大郎放心,我做了這些年衙役,街坊裏人還是認得多的,好辦。”
趙虎興衝衝的在門口叫著:“少爺啊,馬車都準備好了,咱們啥時候走啊?”
秦浩站起身拉開房門,大手一揮一個響指,大聲道:“出發。”
此時的太極宮,早朝已近半程,杜如晦因身體原因,李世民讓其在家中安心養病,任命李靖為兵部尚書。
中書舍人李百藥再次上書請出宮女,李世民也批準再放出一千宮女。冊封薛延陀首領夷男為真珠毗伽可汗。
後半程魏征火力全開,一個人上演了整部電影的後傳。
不僅痛陳了災區官員的種種惡行,選了幾個代表性的官員指明為何非殺不可,並上呈了連夜寫好的奏折,
詳細建議並解釋了科舉改革的刻不容緩、大唐十道按察使的人員轉換、各地設置義倉的迫切性、設立鹽鐵使的必要性等重大主張。
李世民十分重視這道奏折,表示要朝後與尚書省再議。
最後魏征著重強調了此次賑災過程中的功勞,製鹽與收蝗兩項舉措解了災情的一大半,
並解救了近兩萬名被賣兒童,功勞甚大,建議重賞。
李世民看了眼房玄齡,房玄齡會意,出班道:“陛下,魏大人所言甚是。
此次災區情況危急,幸得魏大人不辭辛勞,深入災區查訪,方使得諸多問題得以明了,
其呈奏之各項主張皆切中時弊,實乃為我大唐社稷之長遠考量。科舉改革關乎人才選拔,為國家之根基;
十道按察使關乎地方吏治清明,義倉之設關乎民生安穩,鹽鐵使之立關乎財政收支,此皆國之大事,不可不慎重商議。
而製鹽與收蝗之舉措成效顯著,解救百姓於危難,實乃大功一件。
依臣之見,對於有功之人當予以重賞,如此方能激勵更多臣子為朝廷效力,為百姓謀福祉。
至於具體賞賜之事宜,還需陛下與諸位大人共同商討,擬定一個妥善之法。”
李世民微微點頭道:“房相所言有理。魏相此次賑災盡心盡力,所提建議皆具真知灼見,朕心甚慰。
關於賞賜之事,朕已會同三省議定賞賜。”衝高福點了下頭,高福會意接過聖旨張開,大聲朗讀。
門下:
今有秦浩,才德兼優,勳績卓著,實乃邦國之良才,朕心甚悅,爰降明詔,以褒其功。
秦浩心懷社稷,獻製鹽之法,改良舊製,致鹽產豐盈,此誠利國之大事,澤被萬民。
又呈蒸餾、榨油之法,二者皆精妙絕倫,增物資之饒,於民生經濟助力匪淺,其智可嘉,其心可讚。
值蝗災猖獗,旱情危急之時,創滅蝗良策,厥功至偉。精鹽換糧,解百姓之難。
且於危急關頭,救治朝廷宰相,仁心可鑒,盡顯忠義之節。
為旌其勳,封秦浩為長安縣男,食邑實封一百戶,賜萬金,絹百匹,以彰其功。
武氏有女,賜為縣男府先生,教導其子弟誦讀,冀其家門昌盛,才俊輩出。
欽此!
底下眾臣聽完對賞賜沒有驚訝,隻是沒太明白,人家都沒成婚呢,教導誰?武氏女是哪個?大家都扭頭看向今日上朝的武士彠。
隻有房玄齡深深的看了武士彠一眼,覺得自己先前的判斷有誤,
沒想到此人的城府如此之深,竟能提前影響到陛下的旨意,強行把女兒弄到了徒兒府中。
又覺徒兒如此大功,隻實封了一百戶屬實少了些,看來陛下對封爵越來越謹慎了。
魏征在殿下聽完宣旨,不禁大感意外,隨即出班,朗聲道:“陛下,臣有話要說。”
眾臣皆詫異地將目光投向這個素有“剛直不阿”之名的老頭,心中暗自思忖,
聖旨都已宣讀完畢,這時候你還有話說,這是搶戲搶上癮了啊!
李世民見狀,也微微皺了皺眉,但他深知魏征的性格,且一直秉持著虛心納諫的原則,
故而還是迅速調整神態,擺出一副誠懇接納的態度,溫和地說道:“魏相,有何高見,但說無妨。”
魏征毫無畏懼之色,義正言辭地說道:“陛下,臣以為此次封賞實在過低。秦浩立下如此大功,僅封為縣男,實在是功賞不相匹配。
食邑僅一百戶,這般小氣的封賞,實在不足以充分彰顯陛下對功臣的深厚恩澤,亦難以激勵臣民為朝廷竭盡全力地效力。
陛下向來以英明睿智、仁德寬厚聞名天下,對待賞賜之事向來公正分明。
此次秦浩在賑災過程中功績卓著,他所采取的製鹽與收蝗之策成效斐然,
不僅解救了無數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百姓,更是成功拯救了近兩萬名被賣兒童,此等功績堪稱驚天動地。
若如此大功卻僅得此等微薄封賞,恐怕會讓天下那些心懷正義、有誌於為朝廷建功立業的仁人誌士感到心寒啊!
望陛下能夠三思,重新審慎考量對秦浩的封賞事宜,以昭示陛下對功臣的敬重與厚愛。”
說完深深一拜,看皇帝咋說。
李世民聽到說自己小氣,氣得胡子微微顫抖,目光炯炯地盯著魏征,
那眼神中既有被臣子直言頂撞的不悅,又有對魏征這份剛直的幾分無奈與欣賞。
他深吸一口氣,強壓下心中瞬間湧起的氣憤,努力讓自己保持著帝王的沉穩和理智。
“哼,朕豈是小氣之人。”李世民的聲音低沉而帶著一絲威嚴,
“封賞之事,朕自有考量。秦浩雖有功,但朝廷之賞罰需遵循一定之規,不可隨意破格。
朕既要論功行賞,亦要顧全大局,平衡朝堂各方。朕對秦浩亦有厚望,此次封賞亦是對他的一種磨礪,
望他能明白朕之苦心,日後更加勤勉,為大唐再立新功。”
魏征毫不讓步道:“陛下,臣深知朝廷規製重要,然特殊功績當有特殊對待。
秦浩此次所立之功,絕非尋常可比。製鹽之法創新,解百姓鹽荒之苦,收蝗之策果斷,使蝗災迅速撲滅,
此二者皆是關乎民生之根本,影響深遠。
且拯救近兩萬被賣兒童,此乃大善之舉,功德無量。如此大功若不給予相應厚賞,豈不讓天下有識之士寒心?”
李世民肝有點疼,氣道:“改為長安縣子,食邑不變。”說罷,站起身向殿外走去。高福大喊一聲“退……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