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藝的路遠非一路坦途。
寒冷的冬天,凜冽的風像刀子一樣刮在臉上,我們的手都凍得紅腫,連工具都很難拿穩。
有一迴,我們要製作一個比較重要的木構件,計算的時候我和阿強粗心大意,沒有核對好數字,結果做出來的木材尺寸完全不對,一大塊好木材就這樣被浪費了。
阿強看著被浪費的木材,自責得差點哭出來,他懊悔地說:“都怪我,怎麽這麽粗心呢。”
我也非常懊惱說:“是我的錯,我要是再仔細核對一遍就好了。”
小萱在旁邊安慰我們說:“沒關係啦,人都會犯錯的,我們以後仔細一點就好了。”
李師傅知道後並沒有過多責備我們,而是語重心長地說:“犯錯不可怕,重要的是能從錯誤裏吸取教訓。”
“這塊木材雖然可惜,但你們要把這次失誤深深地記在心裏,以後做事要更加謹慎細致才行。”
這件事讓我們三個都深受觸動,從那以後,我們在做每一個工序前都會反複核對計算。
年複一年,在不斷的學習與實踐中,我們都在慢慢成長。
阿強在木工的力氣活上越發得心應手,他的技藝在力量與技巧上達到了很好的平衡;小萱在細節處理方麵獨具匠心,那些精致的榫卯結構到了她手裏就像是藝術品一樣精美;而我也在整體構思與全局把控方麵取得了進步,能很好地規劃一個木建築的結構框架。
學習滿三年,我們相繼出師了。
雖然達到出師要求,但我感覺木匠活還差點意思,於是我打算再找個師傅學習學習,精進一下技術。
這位師傅的木匠坊位於小鎮的偏僻角落,是一座略顯陳舊、卻散發著濃厚木香的大房子,周圍堆滿了各類木材,散木成材,都是師傅精心挑選存積下來的。
在這兒,也有幾個學徒跟我一起學習。
師傅技藝極為高超,一眼就能看穿木材的質地優劣、紋理走向,這使得他在木匠圈裏聲名遠揚。
然而,師傅的性格比較嚴肅,對我們這些學徒的要求極為嚴格,畢竟他眼裏容不得半點模糊,對待木匠手藝,那是純粹的敬畏與追求極致。
有一次,師傅要教我們做那種精致複雜的雕花衣櫃。
他站在工坊中央,手持一塊木板,麵容冷峻地講:“這雕花啊,最講究線條行雲流水,一絲一毫都不能有差池,你們可別以為這是簡單的事兒,就像我們這木匠的手藝招牌,砸不得。”
一位學徒小聲嘀咕:“師傅,這可真難,要學好得多久啊?”
師傅嚴肅地看了他一眼:“做事情別先想難不難,要想怎麽做好。”
“按我說的,從簡單的圖形開始,不斷練。”
到我們自己動手時,我雕的線條宛如蚯蚓爬行,根本做不到順滑美 觀。
我自己看著都覺得糟糕,不由喪氣地說:“師傅,我咋就不行呢?”
師傅走過來,皺著眉看了一眼,非常嚴厲地說:“你這是基本功都沒打好,平時練的時候肯定沒用心,手沒有協調性,眼睛也沒個數,這麽簡單的東西都做不成樣子,還談什麽後續發展?”
說罷,他親手演示了一遍,每一個動作都精準無誤,木雕刀劃過木板,就像筆鋒在紙上舞動,速度很快卻沒有絲毫差錯。
我心裏感到很慚愧,隻能默默點頭,重新練習起來。
還有一迴,我們在處理衣櫃框架的榫卯結構時,我自作聰明想嚐試一種新的連接方式。
師傅過來檢查後,立刻就變了臉色,板著臉說道:“誰讓你這麽做的?”
“榫卯乃是木工的精髓,我教你們的都是上千年傳承下來正確可靠的方法,你這樣瞎搞是對木匠手藝的不尊重。”
“重做!”
他的聲音裏沒有絲毫商量的餘地,那嚴肅的眼神讓我不敢再有半點異議,隻能老老實實按照師傅傳授的規範去重新打造榫卯結構。
不過,嚴師出高徒,我們也在師傅這般嚴格的教誨下慢慢成長。
在製作一張木桌的時候,我不小心把桌腿鑿偏了,當時就慌了神。
師傅過來檢查進度,看見鑿偏的桌腿後,臉色一沉:“怎麽這麽不小心?”
“這都是上好的木材,每一處都有它存在的價值,不能隨便浪費!”
我緊張地站著,不知道該說什麽。
師傅沉思了一會兒後說:“你得自己想一個補救的辦法,這也是在教你學會對自己的錯誤負責,做木匠就是這樣,每一個差錯都得學會糾正。”
我冥思苦想,最終想到一個結合不對稱設計,在另一側也做出相應的獨特造型的辦法,師傅看後,臉上雖然依舊嚴肅但神色稍緩:“嗯,雖然犯了錯,但能補救也算有點長進,不過下次決不能再犯這種低級錯誤。”
後來,師傅開始傳授我們木旋工藝。
他帶著我們來到一台老式的木旋車床前,表情鄭重其事:“這木旋工藝,那可是對技術和控製能力的雙重考驗,稍有不慎,整個物件就廢了。”
“你們眼睛都瞪大點兒看著。”師傅熟練地操作著車床,雙手不停地調整著工具與木材之間的節奏,不一會兒,一個光滑圓潤、造型優美的木球就在車床上誕生了。
輪到我們操作時,學徒們不是手抖得厲害導致木塊飛出去,就是在旋轉成型上出現巨大偏差。
師傅在旁嚴厲地糾正著我們的每一個錯誤動作:“你們的手要穩住,心裏要有整個物件的形狀,眼睛看好了,控製好力度。”
在師傅一遍又一遍毫不留情的批評和糾正下,我們終於逐漸摸到了木旋工藝的一些門道。
在這樣一位嚴肅又技藝高超的師傅的教導下,我和其他學徒們都知道,一點小錯都會被師傅揪出來教訓,但也正因為如此,我們的木匠水平穩步提升,對這門手藝的敬意也越發深厚。
那一道道刻痕,不僅留在木材上,更印記在我們這些學徒的心間,每一次師傅的嗬斥都像是一把鐵鑿,在雕琢著我們成為優秀的木匠。
由於之前是有一定基礎的,在這一次的出師之旅中,僅僅花費了兩年的時光就順利完成了。
迴首過往學習的點滴,那最初積累下的點滴知識就如同夯實地基的磚石,讓這次的出師之路相對順遂。
如今我已經44歲了啊,歲月就像手掌中的細沙,不知不覺就從指縫間溜走了呢,時間過得可真是飛快呀。
也是時候該準備迴青山村了,我懷揣著複雜的心情出發前往青山村。
在路途之中,每經過一個鎮子,我都會停留大概一個星期左右的時間。
在這些鎮子裏,我主要希望能夠精進一下自己修繕房屋和木匠的手藝。
每次到達一個鎮子,我準會找一家舒適的客棧住下。
有些日子,白天的時候我就像一隻悠閑的鳥兒漫步在小鎮的大街小巷。
看到哪家房屋有裂縫或者屋頂的瓦有些破損之類的問題,我就會禮貌地自我推薦一番,為住戶修繕一下。
而有些時候,我會找一個合適的地方,上午用心做幾個精致的木製品。
等到下午的時候呢,就隨緣找個人流量較多的地方,支起一個簡易的攤位,把自己精心製作的木製品售賣出去。
這樣既能賺點路費,又能檢驗自己的手藝是否能被其他人認可。
寒冷的冬天,凜冽的風像刀子一樣刮在臉上,我們的手都凍得紅腫,連工具都很難拿穩。
有一迴,我們要製作一個比較重要的木構件,計算的時候我和阿強粗心大意,沒有核對好數字,結果做出來的木材尺寸完全不對,一大塊好木材就這樣被浪費了。
阿強看著被浪費的木材,自責得差點哭出來,他懊悔地說:“都怪我,怎麽這麽粗心呢。”
我也非常懊惱說:“是我的錯,我要是再仔細核對一遍就好了。”
小萱在旁邊安慰我們說:“沒關係啦,人都會犯錯的,我們以後仔細一點就好了。”
李師傅知道後並沒有過多責備我們,而是語重心長地說:“犯錯不可怕,重要的是能從錯誤裏吸取教訓。”
“這塊木材雖然可惜,但你們要把這次失誤深深地記在心裏,以後做事要更加謹慎細致才行。”
這件事讓我們三個都深受觸動,從那以後,我們在做每一個工序前都會反複核對計算。
年複一年,在不斷的學習與實踐中,我們都在慢慢成長。
阿強在木工的力氣活上越發得心應手,他的技藝在力量與技巧上達到了很好的平衡;小萱在細節處理方麵獨具匠心,那些精致的榫卯結構到了她手裏就像是藝術品一樣精美;而我也在整體構思與全局把控方麵取得了進步,能很好地規劃一個木建築的結構框架。
學習滿三年,我們相繼出師了。
雖然達到出師要求,但我感覺木匠活還差點意思,於是我打算再找個師傅學習學習,精進一下技術。
這位師傅的木匠坊位於小鎮的偏僻角落,是一座略顯陳舊、卻散發著濃厚木香的大房子,周圍堆滿了各類木材,散木成材,都是師傅精心挑選存積下來的。
在這兒,也有幾個學徒跟我一起學習。
師傅技藝極為高超,一眼就能看穿木材的質地優劣、紋理走向,這使得他在木匠圈裏聲名遠揚。
然而,師傅的性格比較嚴肅,對我們這些學徒的要求極為嚴格,畢竟他眼裏容不得半點模糊,對待木匠手藝,那是純粹的敬畏與追求極致。
有一次,師傅要教我們做那種精致複雜的雕花衣櫃。
他站在工坊中央,手持一塊木板,麵容冷峻地講:“這雕花啊,最講究線條行雲流水,一絲一毫都不能有差池,你們可別以為這是簡單的事兒,就像我們這木匠的手藝招牌,砸不得。”
一位學徒小聲嘀咕:“師傅,這可真難,要學好得多久啊?”
師傅嚴肅地看了他一眼:“做事情別先想難不難,要想怎麽做好。”
“按我說的,從簡單的圖形開始,不斷練。”
到我們自己動手時,我雕的線條宛如蚯蚓爬行,根本做不到順滑美 觀。
我自己看著都覺得糟糕,不由喪氣地說:“師傅,我咋就不行呢?”
師傅走過來,皺著眉看了一眼,非常嚴厲地說:“你這是基本功都沒打好,平時練的時候肯定沒用心,手沒有協調性,眼睛也沒個數,這麽簡單的東西都做不成樣子,還談什麽後續發展?”
說罷,他親手演示了一遍,每一個動作都精準無誤,木雕刀劃過木板,就像筆鋒在紙上舞動,速度很快卻沒有絲毫差錯。
我心裏感到很慚愧,隻能默默點頭,重新練習起來。
還有一迴,我們在處理衣櫃框架的榫卯結構時,我自作聰明想嚐試一種新的連接方式。
師傅過來檢查後,立刻就變了臉色,板著臉說道:“誰讓你這麽做的?”
“榫卯乃是木工的精髓,我教你們的都是上千年傳承下來正確可靠的方法,你這樣瞎搞是對木匠手藝的不尊重。”
“重做!”
他的聲音裏沒有絲毫商量的餘地,那嚴肅的眼神讓我不敢再有半點異議,隻能老老實實按照師傅傳授的規範去重新打造榫卯結構。
不過,嚴師出高徒,我們也在師傅這般嚴格的教誨下慢慢成長。
在製作一張木桌的時候,我不小心把桌腿鑿偏了,當時就慌了神。
師傅過來檢查進度,看見鑿偏的桌腿後,臉色一沉:“怎麽這麽不小心?”
“這都是上好的木材,每一處都有它存在的價值,不能隨便浪費!”
我緊張地站著,不知道該說什麽。
師傅沉思了一會兒後說:“你得自己想一個補救的辦法,這也是在教你學會對自己的錯誤負責,做木匠就是這樣,每一個差錯都得學會糾正。”
我冥思苦想,最終想到一個結合不對稱設計,在另一側也做出相應的獨特造型的辦法,師傅看後,臉上雖然依舊嚴肅但神色稍緩:“嗯,雖然犯了錯,但能補救也算有點長進,不過下次決不能再犯這種低級錯誤。”
後來,師傅開始傳授我們木旋工藝。
他帶著我們來到一台老式的木旋車床前,表情鄭重其事:“這木旋工藝,那可是對技術和控製能力的雙重考驗,稍有不慎,整個物件就廢了。”
“你們眼睛都瞪大點兒看著。”師傅熟練地操作著車床,雙手不停地調整著工具與木材之間的節奏,不一會兒,一個光滑圓潤、造型優美的木球就在車床上誕生了。
輪到我們操作時,學徒們不是手抖得厲害導致木塊飛出去,就是在旋轉成型上出現巨大偏差。
師傅在旁嚴厲地糾正著我們的每一個錯誤動作:“你們的手要穩住,心裏要有整個物件的形狀,眼睛看好了,控製好力度。”
在師傅一遍又一遍毫不留情的批評和糾正下,我們終於逐漸摸到了木旋工藝的一些門道。
在這樣一位嚴肅又技藝高超的師傅的教導下,我和其他學徒們都知道,一點小錯都會被師傅揪出來教訓,但也正因為如此,我們的木匠水平穩步提升,對這門手藝的敬意也越發深厚。
那一道道刻痕,不僅留在木材上,更印記在我們這些學徒的心間,每一次師傅的嗬斥都像是一把鐵鑿,在雕琢著我們成為優秀的木匠。
由於之前是有一定基礎的,在這一次的出師之旅中,僅僅花費了兩年的時光就順利完成了。
迴首過往學習的點滴,那最初積累下的點滴知識就如同夯實地基的磚石,讓這次的出師之路相對順遂。
如今我已經44歲了啊,歲月就像手掌中的細沙,不知不覺就從指縫間溜走了呢,時間過得可真是飛快呀。
也是時候該準備迴青山村了,我懷揣著複雜的心情出發前往青山村。
在路途之中,每經過一個鎮子,我都會停留大概一個星期左右的時間。
在這些鎮子裏,我主要希望能夠精進一下自己修繕房屋和木匠的手藝。
每次到達一個鎮子,我準會找一家舒適的客棧住下。
有些日子,白天的時候我就像一隻悠閑的鳥兒漫步在小鎮的大街小巷。
看到哪家房屋有裂縫或者屋頂的瓦有些破損之類的問題,我就會禮貌地自我推薦一番,為住戶修繕一下。
而有些時候,我會找一個合適的地方,上午用心做幾個精致的木製品。
等到下午的時候呢,就隨緣找個人流量較多的地方,支起一個簡易的攤位,把自己精心製作的木製品售賣出去。
這樣既能賺點路費,又能檢驗自己的手藝是否能被其他人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