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天兒一擦黑,永定門城樓下的茶湯攤子就冒起白氣。張老漢攥著銅勺攪茶湯,琥珀色的糜子麵在碗裏轉圈,忽聽得西南方傳來三聲悶鼓,像敲在人心窩上——那是天壇祈年殿該上子時香了。“祭天的規矩,打永樂爺那會兒就定下嘍。”張老漢抹著碗沿,眼尾的皺紋裏盛著六十年的茶湯香,也盛著一輩輩人傳下來的古經。
永樂皇帝遷都北京那年,天壇還叫天地壇。二十丈高的祈年殿剛豎起楠木大梁,香灰混著木油味在欞星門打轉。十八歲的欽天監學徒鄭辰攥著一本《周髀算經》,跟著師傅李淳風往圜丘壇跑。月光把三層漢白玉台基照得像浸在水裏,十二道欞星門的銅釘映著冷光,鄭辰的布鞋踩在“天心石”上,聽見自己心跳聲混著遠處更鼓,咚咚地往地底鑽。
“祭天須得子正時刻,太陽未出,星辰未落,方合‘天地交泰’之象。”李淳風的道袍被夜風吹得獵獵作響,他突然停步,盯著鄭辰腰間的鎏金算籌袋,“去年冬至,你爹在應天府觀星,算出紫微星偏移三分,如今……”話沒說完,西南角的望燈突然爆了燈花,明黃色的光映得祈年殿簷角的鎏金獸首活過來似的,鄭辰後背一涼,想起三個月前父親從南京送來的密信,信末畫著個歪扭的星圖,旁注“天傾西北,祭台恐有血光”。
子時三刻,朱棣的車駕從西天門進。二十四名錦衣衛抬著九龍金輦,車輪碾過丹陛石上的雲紋,鄭辰在欽天監班房裏隔著窗縫瞧,見皇帝冕旒下的麵容比祭天青詞還要蒼白。忽然間,東北方傳來悶雷般的響動——不是雷聲,是萬人齊唿“萬壽”的聲浪,從正陽門一路滾到天壇。鄭辰數著更漏,算定這聲浪該在子正一刻到達圜丘壇,不想提前了半盞茶時間。
“時辰錯了!”李淳風手中的圭表猛地一抖,圭麵上的日影竟提前劃過了冬至刻度。鄭辰看見皇帝剛踏上第二層壇麵,天穹突然裂開道縫,一星火流星拖著長尾墜向祈年殿方向。他本能地衝出去,卻見父親信中所畫的“天傾西北”之象,此刻正應在祈年殿寶頂之上——鎏金寶頂的蟠龍紋竟在月光下緩緩扭曲,龍目裏滲出暗紅,像要滴下血來。
祭天禮成後,朱棣留在齋宮過夜。鄭辰跟著師傅去收圭表,聽見齋宮東廂房傳來爭吵聲。“昨夜流星墜於震位,主東方兵戈。”是禮部尚書呂震的聲音,“陛下親征漠北在即,此乃天兆……”話沒說完,便被皇帝喝止:“天兆由人定,明日你去祭天台,重寫青詞!”鄭辰低頭收拾算籌,指尖觸到塊溫熱的東西,低頭一看,竟是塊從寶頂墜落的鎏金碎屑,上麵還凝著暗紅,湊近聞,有股鐵鏽味。
三日後,鄭辰在天壇西牆根遇見個老石匠。老人摸著牆上的“響石”,掌心按在凹凸的磚紋上,忽然長歎:“永樂爺建這天地壇,用了十萬塊‘響石’,每塊都刻著工匠的生辰八字。當年我爹參與砌牆,砌到第三層時,監工說磚縫寬了半分,竟把整排工匠活埋在牆裏。”老人袖口滑落,露出腕上三道疤痕,“這是我爹被埋前,用鑿子刻在我胳膊上的磚號,說若哪天聽見牆裏有哭聲,就把磚號報給欽天監……”話沒說完,西牆突然傳來“咚咚”悶響,像有人在牆裏敲磚。
一百多年後,嘉靖皇帝要改天地合祭為分祭,天地壇改名天壇,祈年殿也從三色瓦頂換成了純青琉璃。夏末的伏天,京畿大旱,田裏的玉米杆卷成火繩,嘉靖帝下旨祈雨,欽天監正周雲鶴帶著徒弟陳玄往祈年殿趕,腰間的鎏金算籌袋叮當作響——正是當年鄭辰傳下來的物件。
“祈雨須用‘八龍之舞’,龍旗分八方,每方七十二柄。”周雲鶴盯著殿內的龍井柱,楠木柱上的彩繪金龍在燭光下泛著油光,“成祖爺留下的規矩,龍井柱下鎮著八口青銅井,直通地脈。可如今……”他突然皺眉,俯身用算籌敲了敲磚縫,本該清脆的響聲卻悶如擂鼓,“地脈堵了,難怪祈雨不靈。”
陳玄蹲下身,看見磚縫裏滲著細沙,混著幾片枯黃的龍鱗——不是彩繪剝落,是真的龍鱗。他想起上個月在天壇外遇見的老婦人,懷裏抱著個褪色的黃布包,說裏麵是嘉靖三年祈雨時,從龍井柱上掉下來的龍鱗,“那年祈雨三天,第四天龍鱗就往下掉,每掉一片,宮裏就死個太監。”老婦人把布包塞給陳玄,“你是欽天監的吧?去瞧瞧龍井柱,龍王爺的鱗快掉光了。”
祈雨儀式前夜,陳玄偷偷溜進祈年殿。月光從圜窗漏進來,照在中央的“皇天上帝”神牌上,牌位前的太牢祭品泛著冷光。他摸著龍井柱往上爬,摸到第三層雲紋時,指尖突然刺痛——木柱上竟有道半寸深的刻痕,刻著“永樂十八年冬,鄭辰留字”。正要細看,殿外傳來腳步聲,陳玄慌忙躲進藻井,卻見嘉靖帝帶著兩個錦衣衛摸進來,手裏捧著個漆盒。
“上次祭天,朕在天心石聽見天語。”嘉靖帝的聲音發顫,“天說‘龍鱗盡,國祚危’,朕特意尋來這東海鮫人鱗,替龍王爺補鱗。”他掀開漆盒,藍光映得神牌忽明忽暗,陳玄看見所謂“鮫人鱗”,分明是從西洋傳教士那裏得來的琉璃片,邊緣還帶著鋸齒。皇帝剛把琉璃片按在刻痕上,祈年殿頂突然傳來巨響,一塊琉璃瓦墜落,正砸在神牌前的銅香爐上,香灰揚起,竟在地麵顯出血字:“人妖代鱗,天罰將至”。
次日祈雨,三十六名樂官剛奏響《祈天樂章》,西北天突然湧來黑沙暴。陳玄站在圜丘壇上,看見嘉靖帝的冕旒被風吹得狂舞,神牌前的太牢祭品竟在眾目睽睽下腐爛,牛頭上的眼睛滲出黑水。更駭人的是,祈年殿的龍井柱開始“出汗”,青綠色的水沿著柱身往下淌,在地麵匯成小蛇般的溪流,直往皇帝腳邊爬。
“快護駕!”周雲鶴突然大喊,陳玄看見師傅掏出鄭辰留下的鎏金算籌,往天心石上一擲,算籌竟立在石麵上,指向祈年殿東北角。他猛地想起老石匠說的“響石哭聲”,衝過去扒開磚縫,裏麵竟露出半截枯手,手腕上三道疤痕清晰可見——正是永樂年間被活埋的工匠!此時黑沙暴中傳來隱隱哭聲,似千萬人齊唿“還我命來”,嘉靖帝當場暈倒,祈雨禮草草收場。
三日後,陳玄帶著人挖開祈年殿地基,八口青銅井裏填滿了工匠的骸骨,每具骸骨腕上都有三道刀痕。在井底,他發現了鄭辰當年埋下的算籌袋,裏麵除了算籌,還有半片鎏金碎屑,背麵刻著小字:“永樂十八年冬至,流星墜處,埋工匠百人,血祭天基。”陳玄攥著算籌,忽然明白為何天壇的磚每踩上去都有迴響——那是十萬工匠的冤魂,在天地間喊冤
萬曆年間,天壇的柏樹林裏多了座孤墳,碑上刻著“欽天監陳玄之墓”,卻沒人敢來祭掃。新科欽天監博士陸文啟抱著祖父留下的《星槎勝覽》,在欞星門前遇見個賣艾草的老漢,草帽壓得極低,帽簷下露出腕上三道疤痕。
“小先生可曾見過‘天心十道’?”老漢突然開口,“成祖爺建圜丘壇,每圈石欄、每級台階都暗合天數,最中央的天心石,站上去說話聲傳九霄,那是天聽所在。可萬曆爺近年怠政,天聽也被蒙了塵。”老漢往陸文啟手裏塞了把艾草,“今夜子時,帶著這個去天心石,若聽見天語,便是大兇之兆。”
陸文啟原以為是瘋話,不想子夜時分,他剛踏上天心石,腰間的鎏金算籌突然發燙。抬頭望,北鬥七星竟連成“哭”字,夜風掠過欞星門,傳來斷斷續續的話語,像從地底下冒出來的:“萬曆二十四年,雷擊祈年殿,寶頂火起,燒了三天三夜,殿內神牌上的‘皇天上帝’四字竟滲出血來……”話音未落,東南方傳來“哢嚓”巨響,一棵百年古柏攔腰折斷,樹樁裏露出半截燒焦的黃綾,上麵朱筆寫著“國本未定,天譴將至”——正是萬曆年間爭國本之爭的寫照。
隔月,萬曆帝因立太子事與內閣爭執,賭氣不上朝。陸文啟奉命去天壇觀測星象,在齋宮遇見個老宮女,佝僂著腰擦磚縫,每擦幾下就往磚上吐口水。“姑娘這是……”陸文啟剛開口,老宮女突然抬頭,眼白裏爬滿紅絲:“三十年了,這磚上的血還是擦不淨。萬曆二十八年,皇上在祈年殿摔了神牌,罰二十個太監在天心石跪了三天,個個膝蓋滲血,把磚都染紅了。”她指著磚縫裏的暗紅,“你聞聞,還有血腥味呢。”
深秋,京師大疫,天壇外的義莊停滿屍體。陸文啟帶著徒弟在圜丘壇設醮,忽見西南角飄來片黑雲,雲裏竟裹著無數人影,個個穿著永樂年間的工服,腕上三道疤痕在月光下泛著白光。“是當年被活埋的工匠!”徒弟嚇得發抖,陸文啟卻想起祖父臨終前的話:“天壇的冤魂,要的不是香火,是個說法。”他取出鄭辰留下的算籌袋,往天心石上一放,算籌竟自動排成“昭雪”二字。
當夜,陸文啟冒死上疏,將天壇地基下的工匠骸骨、永樂年間的血祭秘辛,連同萬曆朝怠政觸怒天意之事,一一寫進奏疏。奏疏遞入紫禁城三日,萬曆帝突然親臨天壇,在欞星門前跪了整整三個時辰。據守夜的士兵說,皇帝跪著時,天壇的柏樹林無風自動,千萬片葉子沙沙作響,像在念誦往生咒。後來,宮裏傳出消息,萬曆帝下旨重修祈年殿,地基裏的骸骨全部遷出,立碑祭告,賜名“憫忠碑”。
陸文啟再去天壇時,老石匠的墓前多了束新采的艾草,腕上的三道疤痕在月光下淡得幾乎看不見。他摸著圜丘壇的“響石”,這次聽見的不再是哭聲,而是細如蚊呐的歎息,混著遠處更鼓,慢慢融進北京的夜色裏。
崇禎十七年正月,李自成的大軍已到山西,北京城飄著細雪,天壇的祈年殿卻掛起紅燈籠——崇禎帝要舉行“大祀”,祈天保國。欽天監主簿王承恩抱著祖傳的算籌袋,看著殿內新換的龍井柱,楠木上的金龍彩繪格外刺眼,卻掩不住柱身上新刻的字:“崇禎十六年冬,拆民房千間,得楠木十二根,方修此殿。”
“天壽國祚,全係於此祭。”崇禎帝的聲音裏帶著哭腔,冕旒下的眼角有深深的青黑。王承恩盯著圭表,發現日影竟比冬至刻度偏了三分,與永樂十八年的異象如出一轍。更駭人的是,圜丘壇的天心石上,不知何時出現了血腳印,從欞星門一直延伸到神牌前,每一步都帶著冰碴,顯然是從宮外踏雪而來。
祭天禮進行到“獻玉帛”時,執事官剛捧起玉璧,殿外突然傳來巨響——西華門方向火光衝天,不知誰喊了句“闖賊進城了”,樂官手中的編鍾當場落地,碎成十八塊。崇禎帝踉蹌著扶住神牌,王承恩看見神牌上的“皇天上帝”四字竟在流淚,暗紅的水痕順著牌位往下淌,在供桌上積成“亡”字。
“天要亡我大明啊!”崇禎帝突然拔劍,砍向龍井柱,楠木柱上的金龍彩繪應聲剝落,露出裏麵密密麻麻的刻字,全是永樂至崇禎年間,被活埋工匠的姓名和磚號。王承恩認出其中有“鄭辰”“陳玄”“陸文啟”的名字,每個名字旁都畫著三道刀痕,像在天上地下,都要討個公道。
未時三刻,皇帝帶著王承恩往煤山跑,路過天壇西牆時,牆裏突然傳來“咚咚”聲,比當年更急更響。王承恩迴頭望,見西牆上的“響石”竟在流血,磚縫裏滲出的暗紅,在雪地上畫出“覆國”二字。他突然想起祖父說的“天心十道”,原來天聽從來都在,隻是這六十年的冤魂,終於等到了王朝覆滅的時刻。
煤山歪脖子樹上,崇禎帝吊死時,王承恩看見天壇方向騰起片黑雲,雲裏無數人影攢動,腕上的三道疤痕連成一片紅光,映得半個北京城血似的。後來有人說,那天夜裏,天壇的祈年殿頂傳來金戈鐵馬聲,像是十萬工匠的冤魂,跟著闖王的軍隊進了城,討迴了六十年前的血債。
天壇成了公園的第廿三年,留著分頭的曆史教員張恪塵站在圜丘壇上,給學生們講“天人感應”。陽光穿過欞星門,在天心石上投下光斑,有個紮羊角辮的小姑娘突然指著石麵喊:“老師,光斑裏有字!”
張恪塵蹲下身,看見光斑裏竟浮現出淡淡的刻痕,仔細辨認,是“永樂十八年冬,鄭辰書”。他想起家中祖傳的鎏金算籌袋,袋底繡著的“昭雪”二字,正是祖父陸文啟的筆跡。忽然間,西南角的柏樹林裏走出個老人,腕上三道疤痕在陽光下格外清晰,手裏捧著本泛黃的賬本。
“張先生可知道,這天壇的每塊磚、每根柱,都記著人名?”老人翻開賬本,頁麵上密密麻麻寫著工匠的生辰八字,“民國十七年,我爹臨終前說,當年參與砌牆的工匠,每人都在磚上刻了暗記,三道刀痕是給後人看的。”他指著圜丘壇的“響石”,“你跺腳聽聽,這迴聲不是石頭響,是十萬個魂靈在喊,喊了六百年,終於等到有人來聽。”
張恪塵突然想起祖父臨終前的話:“天壇的祭天,不是皇帝求天,是天在看人。”他摸著天心石上的刻痕,忽然明白,所謂“天人感應”,從來不是天上的星象,而是地上的人心。永樂年間的血祭,嘉靖朝的補鱗,萬曆帝的怠政,崇禎帝的末路,都刻在這天壇的一磚一瓦裏,刻在十萬工匠的骨血裏,等著後人來讀,來悟。
暮色漸起時,張恪塵看見老人坐在血淚鋪成的長街。而天心石上的迴聲,從來不是天的迴答,是人心裏,永遠不該被忘記的聲響。如今的天壇,祈年殿的琉璃瓦依舊湛藍,圜丘壇的響石仍在迴應遊人的腳步。當夕陽把三層台基染成金紅,總有老人坐在長椅上,給孫子孫女講那過去的故事:“看見祈年殿的龍井柱沒?上麵的金龍啊,每片鱗底下都藏著字,刻的是工匠的名字。當年祭天的時候,皇帝在台上磕頭,地下的魂靈也在磕頭,磕的不是天,是這世道該有的公道。”
永樂皇帝遷都北京那年,天壇還叫天地壇。二十丈高的祈年殿剛豎起楠木大梁,香灰混著木油味在欞星門打轉。十八歲的欽天監學徒鄭辰攥著一本《周髀算經》,跟著師傅李淳風往圜丘壇跑。月光把三層漢白玉台基照得像浸在水裏,十二道欞星門的銅釘映著冷光,鄭辰的布鞋踩在“天心石”上,聽見自己心跳聲混著遠處更鼓,咚咚地往地底鑽。
“祭天須得子正時刻,太陽未出,星辰未落,方合‘天地交泰’之象。”李淳風的道袍被夜風吹得獵獵作響,他突然停步,盯著鄭辰腰間的鎏金算籌袋,“去年冬至,你爹在應天府觀星,算出紫微星偏移三分,如今……”話沒說完,西南角的望燈突然爆了燈花,明黃色的光映得祈年殿簷角的鎏金獸首活過來似的,鄭辰後背一涼,想起三個月前父親從南京送來的密信,信末畫著個歪扭的星圖,旁注“天傾西北,祭台恐有血光”。
子時三刻,朱棣的車駕從西天門進。二十四名錦衣衛抬著九龍金輦,車輪碾過丹陛石上的雲紋,鄭辰在欽天監班房裏隔著窗縫瞧,見皇帝冕旒下的麵容比祭天青詞還要蒼白。忽然間,東北方傳來悶雷般的響動——不是雷聲,是萬人齊唿“萬壽”的聲浪,從正陽門一路滾到天壇。鄭辰數著更漏,算定這聲浪該在子正一刻到達圜丘壇,不想提前了半盞茶時間。
“時辰錯了!”李淳風手中的圭表猛地一抖,圭麵上的日影竟提前劃過了冬至刻度。鄭辰看見皇帝剛踏上第二層壇麵,天穹突然裂開道縫,一星火流星拖著長尾墜向祈年殿方向。他本能地衝出去,卻見父親信中所畫的“天傾西北”之象,此刻正應在祈年殿寶頂之上——鎏金寶頂的蟠龍紋竟在月光下緩緩扭曲,龍目裏滲出暗紅,像要滴下血來。
祭天禮成後,朱棣留在齋宮過夜。鄭辰跟著師傅去收圭表,聽見齋宮東廂房傳來爭吵聲。“昨夜流星墜於震位,主東方兵戈。”是禮部尚書呂震的聲音,“陛下親征漠北在即,此乃天兆……”話沒說完,便被皇帝喝止:“天兆由人定,明日你去祭天台,重寫青詞!”鄭辰低頭收拾算籌,指尖觸到塊溫熱的東西,低頭一看,竟是塊從寶頂墜落的鎏金碎屑,上麵還凝著暗紅,湊近聞,有股鐵鏽味。
三日後,鄭辰在天壇西牆根遇見個老石匠。老人摸著牆上的“響石”,掌心按在凹凸的磚紋上,忽然長歎:“永樂爺建這天地壇,用了十萬塊‘響石’,每塊都刻著工匠的生辰八字。當年我爹參與砌牆,砌到第三層時,監工說磚縫寬了半分,竟把整排工匠活埋在牆裏。”老人袖口滑落,露出腕上三道疤痕,“這是我爹被埋前,用鑿子刻在我胳膊上的磚號,說若哪天聽見牆裏有哭聲,就把磚號報給欽天監……”話沒說完,西牆突然傳來“咚咚”悶響,像有人在牆裏敲磚。
一百多年後,嘉靖皇帝要改天地合祭為分祭,天地壇改名天壇,祈年殿也從三色瓦頂換成了純青琉璃。夏末的伏天,京畿大旱,田裏的玉米杆卷成火繩,嘉靖帝下旨祈雨,欽天監正周雲鶴帶著徒弟陳玄往祈年殿趕,腰間的鎏金算籌袋叮當作響——正是當年鄭辰傳下來的物件。
“祈雨須用‘八龍之舞’,龍旗分八方,每方七十二柄。”周雲鶴盯著殿內的龍井柱,楠木柱上的彩繪金龍在燭光下泛著油光,“成祖爺留下的規矩,龍井柱下鎮著八口青銅井,直通地脈。可如今……”他突然皺眉,俯身用算籌敲了敲磚縫,本該清脆的響聲卻悶如擂鼓,“地脈堵了,難怪祈雨不靈。”
陳玄蹲下身,看見磚縫裏滲著細沙,混著幾片枯黃的龍鱗——不是彩繪剝落,是真的龍鱗。他想起上個月在天壇外遇見的老婦人,懷裏抱著個褪色的黃布包,說裏麵是嘉靖三年祈雨時,從龍井柱上掉下來的龍鱗,“那年祈雨三天,第四天龍鱗就往下掉,每掉一片,宮裏就死個太監。”老婦人把布包塞給陳玄,“你是欽天監的吧?去瞧瞧龍井柱,龍王爺的鱗快掉光了。”
祈雨儀式前夜,陳玄偷偷溜進祈年殿。月光從圜窗漏進來,照在中央的“皇天上帝”神牌上,牌位前的太牢祭品泛著冷光。他摸著龍井柱往上爬,摸到第三層雲紋時,指尖突然刺痛——木柱上竟有道半寸深的刻痕,刻著“永樂十八年冬,鄭辰留字”。正要細看,殿外傳來腳步聲,陳玄慌忙躲進藻井,卻見嘉靖帝帶著兩個錦衣衛摸進來,手裏捧著個漆盒。
“上次祭天,朕在天心石聽見天語。”嘉靖帝的聲音發顫,“天說‘龍鱗盡,國祚危’,朕特意尋來這東海鮫人鱗,替龍王爺補鱗。”他掀開漆盒,藍光映得神牌忽明忽暗,陳玄看見所謂“鮫人鱗”,分明是從西洋傳教士那裏得來的琉璃片,邊緣還帶著鋸齒。皇帝剛把琉璃片按在刻痕上,祈年殿頂突然傳來巨響,一塊琉璃瓦墜落,正砸在神牌前的銅香爐上,香灰揚起,竟在地麵顯出血字:“人妖代鱗,天罰將至”。
次日祈雨,三十六名樂官剛奏響《祈天樂章》,西北天突然湧來黑沙暴。陳玄站在圜丘壇上,看見嘉靖帝的冕旒被風吹得狂舞,神牌前的太牢祭品竟在眾目睽睽下腐爛,牛頭上的眼睛滲出黑水。更駭人的是,祈年殿的龍井柱開始“出汗”,青綠色的水沿著柱身往下淌,在地麵匯成小蛇般的溪流,直往皇帝腳邊爬。
“快護駕!”周雲鶴突然大喊,陳玄看見師傅掏出鄭辰留下的鎏金算籌,往天心石上一擲,算籌竟立在石麵上,指向祈年殿東北角。他猛地想起老石匠說的“響石哭聲”,衝過去扒開磚縫,裏麵竟露出半截枯手,手腕上三道疤痕清晰可見——正是永樂年間被活埋的工匠!此時黑沙暴中傳來隱隱哭聲,似千萬人齊唿“還我命來”,嘉靖帝當場暈倒,祈雨禮草草收場。
三日後,陳玄帶著人挖開祈年殿地基,八口青銅井裏填滿了工匠的骸骨,每具骸骨腕上都有三道刀痕。在井底,他發現了鄭辰當年埋下的算籌袋,裏麵除了算籌,還有半片鎏金碎屑,背麵刻著小字:“永樂十八年冬至,流星墜處,埋工匠百人,血祭天基。”陳玄攥著算籌,忽然明白為何天壇的磚每踩上去都有迴響——那是十萬工匠的冤魂,在天地間喊冤
萬曆年間,天壇的柏樹林裏多了座孤墳,碑上刻著“欽天監陳玄之墓”,卻沒人敢來祭掃。新科欽天監博士陸文啟抱著祖父留下的《星槎勝覽》,在欞星門前遇見個賣艾草的老漢,草帽壓得極低,帽簷下露出腕上三道疤痕。
“小先生可曾見過‘天心十道’?”老漢突然開口,“成祖爺建圜丘壇,每圈石欄、每級台階都暗合天數,最中央的天心石,站上去說話聲傳九霄,那是天聽所在。可萬曆爺近年怠政,天聽也被蒙了塵。”老漢往陸文啟手裏塞了把艾草,“今夜子時,帶著這個去天心石,若聽見天語,便是大兇之兆。”
陸文啟原以為是瘋話,不想子夜時分,他剛踏上天心石,腰間的鎏金算籌突然發燙。抬頭望,北鬥七星竟連成“哭”字,夜風掠過欞星門,傳來斷斷續續的話語,像從地底下冒出來的:“萬曆二十四年,雷擊祈年殿,寶頂火起,燒了三天三夜,殿內神牌上的‘皇天上帝’四字竟滲出血來……”話音未落,東南方傳來“哢嚓”巨響,一棵百年古柏攔腰折斷,樹樁裏露出半截燒焦的黃綾,上麵朱筆寫著“國本未定,天譴將至”——正是萬曆年間爭國本之爭的寫照。
隔月,萬曆帝因立太子事與內閣爭執,賭氣不上朝。陸文啟奉命去天壇觀測星象,在齋宮遇見個老宮女,佝僂著腰擦磚縫,每擦幾下就往磚上吐口水。“姑娘這是……”陸文啟剛開口,老宮女突然抬頭,眼白裏爬滿紅絲:“三十年了,這磚上的血還是擦不淨。萬曆二十八年,皇上在祈年殿摔了神牌,罰二十個太監在天心石跪了三天,個個膝蓋滲血,把磚都染紅了。”她指著磚縫裏的暗紅,“你聞聞,還有血腥味呢。”
深秋,京師大疫,天壇外的義莊停滿屍體。陸文啟帶著徒弟在圜丘壇設醮,忽見西南角飄來片黑雲,雲裏竟裹著無數人影,個個穿著永樂年間的工服,腕上三道疤痕在月光下泛著白光。“是當年被活埋的工匠!”徒弟嚇得發抖,陸文啟卻想起祖父臨終前的話:“天壇的冤魂,要的不是香火,是個說法。”他取出鄭辰留下的算籌袋,往天心石上一放,算籌竟自動排成“昭雪”二字。
當夜,陸文啟冒死上疏,將天壇地基下的工匠骸骨、永樂年間的血祭秘辛,連同萬曆朝怠政觸怒天意之事,一一寫進奏疏。奏疏遞入紫禁城三日,萬曆帝突然親臨天壇,在欞星門前跪了整整三個時辰。據守夜的士兵說,皇帝跪著時,天壇的柏樹林無風自動,千萬片葉子沙沙作響,像在念誦往生咒。後來,宮裏傳出消息,萬曆帝下旨重修祈年殿,地基裏的骸骨全部遷出,立碑祭告,賜名“憫忠碑”。
陸文啟再去天壇時,老石匠的墓前多了束新采的艾草,腕上的三道疤痕在月光下淡得幾乎看不見。他摸著圜丘壇的“響石”,這次聽見的不再是哭聲,而是細如蚊呐的歎息,混著遠處更鼓,慢慢融進北京的夜色裏。
崇禎十七年正月,李自成的大軍已到山西,北京城飄著細雪,天壇的祈年殿卻掛起紅燈籠——崇禎帝要舉行“大祀”,祈天保國。欽天監主簿王承恩抱著祖傳的算籌袋,看著殿內新換的龍井柱,楠木上的金龍彩繪格外刺眼,卻掩不住柱身上新刻的字:“崇禎十六年冬,拆民房千間,得楠木十二根,方修此殿。”
“天壽國祚,全係於此祭。”崇禎帝的聲音裏帶著哭腔,冕旒下的眼角有深深的青黑。王承恩盯著圭表,發現日影竟比冬至刻度偏了三分,與永樂十八年的異象如出一轍。更駭人的是,圜丘壇的天心石上,不知何時出現了血腳印,從欞星門一直延伸到神牌前,每一步都帶著冰碴,顯然是從宮外踏雪而來。
祭天禮進行到“獻玉帛”時,執事官剛捧起玉璧,殿外突然傳來巨響——西華門方向火光衝天,不知誰喊了句“闖賊進城了”,樂官手中的編鍾當場落地,碎成十八塊。崇禎帝踉蹌著扶住神牌,王承恩看見神牌上的“皇天上帝”四字竟在流淚,暗紅的水痕順著牌位往下淌,在供桌上積成“亡”字。
“天要亡我大明啊!”崇禎帝突然拔劍,砍向龍井柱,楠木柱上的金龍彩繪應聲剝落,露出裏麵密密麻麻的刻字,全是永樂至崇禎年間,被活埋工匠的姓名和磚號。王承恩認出其中有“鄭辰”“陳玄”“陸文啟”的名字,每個名字旁都畫著三道刀痕,像在天上地下,都要討個公道。
未時三刻,皇帝帶著王承恩往煤山跑,路過天壇西牆時,牆裏突然傳來“咚咚”聲,比當年更急更響。王承恩迴頭望,見西牆上的“響石”竟在流血,磚縫裏滲出的暗紅,在雪地上畫出“覆國”二字。他突然想起祖父說的“天心十道”,原來天聽從來都在,隻是這六十年的冤魂,終於等到了王朝覆滅的時刻。
煤山歪脖子樹上,崇禎帝吊死時,王承恩看見天壇方向騰起片黑雲,雲裏無數人影攢動,腕上的三道疤痕連成一片紅光,映得半個北京城血似的。後來有人說,那天夜裏,天壇的祈年殿頂傳來金戈鐵馬聲,像是十萬工匠的冤魂,跟著闖王的軍隊進了城,討迴了六十年前的血債。
天壇成了公園的第廿三年,留著分頭的曆史教員張恪塵站在圜丘壇上,給學生們講“天人感應”。陽光穿過欞星門,在天心石上投下光斑,有個紮羊角辮的小姑娘突然指著石麵喊:“老師,光斑裏有字!”
張恪塵蹲下身,看見光斑裏竟浮現出淡淡的刻痕,仔細辨認,是“永樂十八年冬,鄭辰書”。他想起家中祖傳的鎏金算籌袋,袋底繡著的“昭雪”二字,正是祖父陸文啟的筆跡。忽然間,西南角的柏樹林裏走出個老人,腕上三道疤痕在陽光下格外清晰,手裏捧著本泛黃的賬本。
“張先生可知道,這天壇的每塊磚、每根柱,都記著人名?”老人翻開賬本,頁麵上密密麻麻寫著工匠的生辰八字,“民國十七年,我爹臨終前說,當年參與砌牆的工匠,每人都在磚上刻了暗記,三道刀痕是給後人看的。”他指著圜丘壇的“響石”,“你跺腳聽聽,這迴聲不是石頭響,是十萬個魂靈在喊,喊了六百年,終於等到有人來聽。”
張恪塵突然想起祖父臨終前的話:“天壇的祭天,不是皇帝求天,是天在看人。”他摸著天心石上的刻痕,忽然明白,所謂“天人感應”,從來不是天上的星象,而是地上的人心。永樂年間的血祭,嘉靖朝的補鱗,萬曆帝的怠政,崇禎帝的末路,都刻在這天壇的一磚一瓦裏,刻在十萬工匠的骨血裏,等著後人來讀,來悟。
暮色漸起時,張恪塵看見老人坐在血淚鋪成的長街。而天心石上的迴聲,從來不是天的迴答,是人心裏,永遠不該被忘記的聲響。如今的天壇,祈年殿的琉璃瓦依舊湛藍,圜丘壇的響石仍在迴應遊人的腳步。當夕陽把三層台基染成金紅,總有老人坐在長椅上,給孫子孫女講那過去的故事:“看見祈年殿的龍井柱沒?上麵的金龍啊,每片鱗底下都藏著字,刻的是工匠的名字。當年祭天的時候,皇帝在台上磕頭,地下的魂靈也在磕頭,磕的不是天,是這世道該有的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