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第一次大明發展會議(內閣的由來和做大)
我家診所通東宮,朱標:嬴麻了 作者:清風刀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元璋快速瀏覽完厚厚一疊資料瞳孔微縮,若是想廢除那個存在千年的位置肯定要搞大動作,可萬萬沒想到有這麽大。
幾萬人這個數還是嚇了朱元璋一跳,現在的他也隻是有模糊的想法,而且胡惟庸案時間遷延時間之長也不是現在朱元璋能想到的。
十多分鍾後,朱元璋長歎一口氣,“老哥哥,你說咱廢除丞相是對還是錯?”
“啥?廢除丞相?”不僅徐達、藍玉和朱標,就連末座的小朱棣都瞪著驚訝的眼睛看著自家父皇。
劉國盛眼角餘光掃過朱標那張年輕的臉,“對也不對,其實王朝新立,集中皇權是國家發展所必須的,但丞相這個職位很特殊,不僅是百官之首,更為皇帝和百官搭建起橋梁。
不得不說,在曆代皇帝中,你是最勤政的那幾個,當然也是身體素質最好的,也許始皇帝和雍正是否因為服用丹藥壽命不長,但你確確實實是長壽的。
可這也帶來一個問題,沒了丞相你能承受繁重的工作,你的兒孫能承受嗎?”
再次掃過朱標,劉國盛繼續說道:“曆史上朱標的早亡其實也與經年勞累脫不開關係的。”
聽聞此話,拿著資料的手微微顫抖,朱元璋想起自己悉心培養的好大兒走在自己前麵,眼圈有些發紅。
“老哥哥,可有什麽好的法子。”
坐在朱棣身旁的劉浩瞅了眼老四,嘴角噙起一抹微笑,“爸,內閣不行嗎?”
“內閣?”朱元璋沒去看說話的劉浩,還是盯著劉國盛等待他的答複,顯然是更相信這個老哥哥。
劉國盛也不隱瞞,反正都已經知道靖難之役之事,“朱棣上位後......”
一句話落,明朝這邊所有人轉頭看去,朱棣感覺渾身一寒,心中瘋狂呐喊:“寶寶不說話,寶寶心裏苦!浩哥、浩爺,你能不能放過我。”
“咳咳”,劉國盛輕咳將眾人視線拉迴,“他沒有你這個父親如此旺盛的精力,麵對繁雜的國事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哼,沒這本事當什麽皇帝”,朱元璋依舊對此事耿耿於懷。
“內閣原本是幫皇帝處理政務的秘書角色,洪武年間你在廢除宰相後,仿照宋朝製度,設置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諸大學士,之後又設置文華殿大學時,用於輔佐朝政處理。
朱棣也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
朱元璋依舊冷哼,還是覺得自家大兒最好。
見此劉國盛也很無奈,“特派解縉、胡廣、楊榮等入午門值文淵閣,參預機務,稱為內閣,內閣製度至此建立。
過去宰相擁有決策權、議政權和行政權,朱棣成立內閣以後,把原來宰相擁有的決策權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議政權分給內閣,行政權分給六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軍事、行政,直接對六部負責。
到此,內閣還是充當顧問秘書。”
到此,朱元璋的臉色略微好看些,看向朱棣的眼神也稍顯柔和。
不過他心底還是有些疑慮,“老哥哥,這個內閣製是否比宰相製更好?”
“政策好與壞還得看執行”,想起明朝中後期內閣的職權,劉國盛都感到頭大,“永樂中期以後,內閣職權漸重,兼管六部尚書,成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決策機構。
而到了明仁宗時期。”
聽到這個廟號,朱元璋沒來由感到不爽,他還記得劉國盛之前的講述,隻要對文官好,就會被安上‘仁宗’和‘中興之主’的名頭。
“明仁宗因楊士奇、楊榮等為東宮舊臣,升楊士奇為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楊榮為太常卿兼謹身殿大學士並兼任尚書。
自此,內閣權力加重,逐漸受到重視。
明宣宗朱瞻基時期,內閣權力開始上升,形成更為完善的政務流程。
此時全國奏章甚至老百姓給皇帝提出的建議,都由通政使司匯總,司禮監呈報皇帝過目,再交到內閣,內閣負責草擬處理意見,由司禮監呈報皇上批準,由六科校對下發。”
朱元璋感覺越來越怪,這怎麽又朝著宰相發展了?
“景泰年間,王文以左都禦史進吏部尚書後進入內閣,自此之後,誥敕房、製敕房俱設中書舍人,六部承奉意旨,內閣權力更大。
到成化年、弘治之際,內閣已經成為足以對抗皇權的文官政府代表。
明世宗朱厚璁的嘉靖時,改華蓋殿為中極殿,謹身殿為建極殿,將大學士的朝位班次,列在六部尚書之前,地位大大提高。
到嘉靖二十一年,嚴嵩任武英殿大學士後,專擅朝政二十餘年,自此之後,內閣大學士雖無宰相之名,實有宰相之權。
而萬曆年間,內閣首輔張居正更是一句‘吾非相乃攝也’將內閣提升到巔峰層次。”
“彭~~~”拍打桌子的聲音在室內迴響,“混賬、混賬,老四你給咱過來。”朱元璋盯著朱棣的眼神有些兇狠,想起手頭折疊資料中提及內容,他為了廢除宰相製度殺了這麽多,又被這混賬老四和他的子孫給弄了迴來。
朱棣身子使勁縮在左手邊朱標身後,反正說什麽都不出去,主打一個‘早死不如賴活著’。
“重八兄弟,你就別嚇唬他了,從製度上講內閣其實沒什麽問題,隻是隨著時間推移武勳沒落文官崛起,朱棣他又沒開天眼,如何想到那麽遠。”
“哼,等迴去再收拾你。”瞪了朱棣一眼,朱元璋感到一種黑色幽默,自己費盡千辛萬苦好不容易廢除的宰相製度,這又換個名字迴來,而且那句‘我非相乃攝也’讓他感到無比難受。
“你看看我們扯遠了”,劉國盛看向被朱元璋扔在桌麵上的大疊材料,笑道:“重八兄弟,其實我有個想法,政治體製建設方麵我們以後再說,今天先說大框架。”
“給你這份材料,你也應該想到我的用意,皇帝嘛!最好還是不要衝在權力鬥爭的最前台,既然農業改革肯定會得罪一大批地主士紳。”劉國盛喝口水緩了緩,伸手指指桌麵,“不如就讓他們去。”
幾萬人這個數還是嚇了朱元璋一跳,現在的他也隻是有模糊的想法,而且胡惟庸案時間遷延時間之長也不是現在朱元璋能想到的。
十多分鍾後,朱元璋長歎一口氣,“老哥哥,你說咱廢除丞相是對還是錯?”
“啥?廢除丞相?”不僅徐達、藍玉和朱標,就連末座的小朱棣都瞪著驚訝的眼睛看著自家父皇。
劉國盛眼角餘光掃過朱標那張年輕的臉,“對也不對,其實王朝新立,集中皇權是國家發展所必須的,但丞相這個職位很特殊,不僅是百官之首,更為皇帝和百官搭建起橋梁。
不得不說,在曆代皇帝中,你是最勤政的那幾個,當然也是身體素質最好的,也許始皇帝和雍正是否因為服用丹藥壽命不長,但你確確實實是長壽的。
可這也帶來一個問題,沒了丞相你能承受繁重的工作,你的兒孫能承受嗎?”
再次掃過朱標,劉國盛繼續說道:“曆史上朱標的早亡其實也與經年勞累脫不開關係的。”
聽聞此話,拿著資料的手微微顫抖,朱元璋想起自己悉心培養的好大兒走在自己前麵,眼圈有些發紅。
“老哥哥,可有什麽好的法子。”
坐在朱棣身旁的劉浩瞅了眼老四,嘴角噙起一抹微笑,“爸,內閣不行嗎?”
“內閣?”朱元璋沒去看說話的劉浩,還是盯著劉國盛等待他的答複,顯然是更相信這個老哥哥。
劉國盛也不隱瞞,反正都已經知道靖難之役之事,“朱棣上位後......”
一句話落,明朝這邊所有人轉頭看去,朱棣感覺渾身一寒,心中瘋狂呐喊:“寶寶不說話,寶寶心裏苦!浩哥、浩爺,你能不能放過我。”
“咳咳”,劉國盛輕咳將眾人視線拉迴,“他沒有你這個父親如此旺盛的精力,麵對繁雜的國事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哼,沒這本事當什麽皇帝”,朱元璋依舊對此事耿耿於懷。
“內閣原本是幫皇帝處理政務的秘書角色,洪武年間你在廢除宰相後,仿照宋朝製度,設置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諸大學士,之後又設置文華殿大學時,用於輔佐朝政處理。
朱棣也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
朱元璋依舊冷哼,還是覺得自家大兒最好。
見此劉國盛也很無奈,“特派解縉、胡廣、楊榮等入午門值文淵閣,參預機務,稱為內閣,內閣製度至此建立。
過去宰相擁有決策權、議政權和行政權,朱棣成立內閣以後,把原來宰相擁有的決策權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議政權分給內閣,行政權分給六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軍事、行政,直接對六部負責。
到此,內閣還是充當顧問秘書。”
到此,朱元璋的臉色略微好看些,看向朱棣的眼神也稍顯柔和。
不過他心底還是有些疑慮,“老哥哥,這個內閣製是否比宰相製更好?”
“政策好與壞還得看執行”,想起明朝中後期內閣的職權,劉國盛都感到頭大,“永樂中期以後,內閣職權漸重,兼管六部尚書,成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決策機構。
而到了明仁宗時期。”
聽到這個廟號,朱元璋沒來由感到不爽,他還記得劉國盛之前的講述,隻要對文官好,就會被安上‘仁宗’和‘中興之主’的名頭。
“明仁宗因楊士奇、楊榮等為東宮舊臣,升楊士奇為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楊榮為太常卿兼謹身殿大學士並兼任尚書。
自此,內閣權力加重,逐漸受到重視。
明宣宗朱瞻基時期,內閣權力開始上升,形成更為完善的政務流程。
此時全國奏章甚至老百姓給皇帝提出的建議,都由通政使司匯總,司禮監呈報皇帝過目,再交到內閣,內閣負責草擬處理意見,由司禮監呈報皇上批準,由六科校對下發。”
朱元璋感覺越來越怪,這怎麽又朝著宰相發展了?
“景泰年間,王文以左都禦史進吏部尚書後進入內閣,自此之後,誥敕房、製敕房俱設中書舍人,六部承奉意旨,內閣權力更大。
到成化年、弘治之際,內閣已經成為足以對抗皇權的文官政府代表。
明世宗朱厚璁的嘉靖時,改華蓋殿為中極殿,謹身殿為建極殿,將大學士的朝位班次,列在六部尚書之前,地位大大提高。
到嘉靖二十一年,嚴嵩任武英殿大學士後,專擅朝政二十餘年,自此之後,內閣大學士雖無宰相之名,實有宰相之權。
而萬曆年間,內閣首輔張居正更是一句‘吾非相乃攝也’將內閣提升到巔峰層次。”
“彭~~~”拍打桌子的聲音在室內迴響,“混賬、混賬,老四你給咱過來。”朱元璋盯著朱棣的眼神有些兇狠,想起手頭折疊資料中提及內容,他為了廢除宰相製度殺了這麽多,又被這混賬老四和他的子孫給弄了迴來。
朱棣身子使勁縮在左手邊朱標身後,反正說什麽都不出去,主打一個‘早死不如賴活著’。
“重八兄弟,你就別嚇唬他了,從製度上講內閣其實沒什麽問題,隻是隨著時間推移武勳沒落文官崛起,朱棣他又沒開天眼,如何想到那麽遠。”
“哼,等迴去再收拾你。”瞪了朱棣一眼,朱元璋感到一種黑色幽默,自己費盡千辛萬苦好不容易廢除的宰相製度,這又換個名字迴來,而且那句‘我非相乃攝也’讓他感到無比難受。
“你看看我們扯遠了”,劉國盛看向被朱元璋扔在桌麵上的大疊材料,笑道:“重八兄弟,其實我有個想法,政治體製建設方麵我們以後再說,今天先說大框架。”
“給你這份材料,你也應該想到我的用意,皇帝嘛!最好還是不要衝在權力鬥爭的最前台,既然農業改革肯定會得罪一大批地主士紳。”劉國盛喝口水緩了緩,伸手指指桌麵,“不如就讓他們去。”